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

三、重点布局与主要任务

四、政策与措施

“九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五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三大目标”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的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有关职能部门完成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省计委统筹协调、平衡,编制了《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五”规划》,作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进展与成就

“九五”期间,我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

——生态建设和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果断停止了66个县和16个森工局的天然林采伐,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先后启动了35个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和金沙江、珠江、澜沧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了以工代赈造林、农业综合开发造林、飞播造林、绿色扶贫工程造林等工程项目,森林覆盖率达44.29%,活立木蓄积量增加4.11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达到了消灭森林资源赤字的目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累计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21个,“九五”期间新增和扩建自然保护区面积5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24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使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基本得到了保护。此外,我省还建立了一批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繁育、迁地保护场(所、中心),开展了有效的迁地保护工作,初步构架了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的迁地保护网络。目前正在进行“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准备工作。总体看,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基本农田建设进展顺利,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9.36亿元,建成高稳产农田167.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6.06%,治理改造25度以下坡耕地16.3万公顷。全省建成生态示范区3个,生态农业县10个,生态乡24个,生态村50个,生态基地16个,生态户5万多户,覆盖面积218.8万公顷,受益人口784.5万人。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九五”期间,重点抓了29个“长治”国家级重点县。66个水土保持国债县和12个省级重点治理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75平方公里,占计划治理面积9000平

方公里的118%。1999年遥感调查表明,我省金沙江流域年侵蚀量减少1500万吨。

2、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00年底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任务和省政府下达的1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国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12种主要污染物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减缓了污染加剧和资源浪费的趋势。列入国家酸雨控制区的7个城市制定了二氧化硫防治规划并正在组织实施。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境质量提高。截止2000年底,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9个,形成处理能力42.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20%左右;城市气化率达2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7平方米。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于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城市(镇)已由“九五”初期的12个减为1个。全省16座主要城市中,7个城市实现了水、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多数城市实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11个城市实现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污染有所好转。

——重点湖泊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滇池列为国家“三河三湖”污染治理重点之一,水质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滇池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余8个列为我省重点保护的湖泊已完成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杞麓湖水质已有明显改善。

3.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九五”期间,出台和下发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在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禁止采伐天然林的通知》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九大高原湖泊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做到了一湖一法,环境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环境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各级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环境执法实施有效监督,坚持开展环境执法检查。通过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活动,维护了环境法律尊严,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环境科技、教育、宣传、监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环境科研工作成效明显。在开展林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科技成果230多项;60多项环保、生态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环境标准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施工作有所进展,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开展“云南环保世纪行”、“滇池污染治理零点行动”等活动,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5、环境保护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

——对外交流领域逐步扩大。我省与世行、亚行、联合国、欧盟、全球环境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德国、芬兰、英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

——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九五”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云南环保项目”、“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全球环境基金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中荷合作云南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以及“中荷滇南四湖环境治理示范合作研究”等一批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推进了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九五”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我省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和脆弱性特点,以及资源型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以植被破坏、资源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仍很突出,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林分质量下降;森林资源分布不均,难以发挥有效的生态功能;毁林开荒、过度垦殖的现象仍然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仅占全省面积的6.l%,低于全国9.85%的水平,同时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珍稀野生动植物时常受到偷采、偷猎,许多野生动植物的适宜生境越来越小。

2.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面源污染日趋突出

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乡镇工业污染源污染负荷不断增加;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

3、水土流失仍很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7%;在73个贫困县中有60个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4、部分区域的水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污染日趋突出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主要湖泊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长快,废物综合利用率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治理“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5.生态环境灾害频繁,经济损失严重。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为指针,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有利时机,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完善法规和政策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解决重点区域和领域的问题为突破口,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加大土地、森林、水、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力度。

——坚持全社会参与,重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担环境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问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坚持保护与建设、预防与治理并举,保护和预防优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设和治理效果。

——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生态建设要注意与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相结合;污染治理要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减轻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坚持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

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注意保护我省的资源与环境,充分利用云南的地缘区位和环境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省生态和环境问题。

(三)主要目标

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骨干,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森林、草地破坏,初步遏制地质灾害持续上升的趋势,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得到恢复,现有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全面巩固和提高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滇池、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取得新进展,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努力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十五”期间,全省造林营林424.4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0.86万公顷,封山育林144.9万公顷,飞播造林69.25万公顷,中幼林抚育67万公顷。到2005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50万公顷左右,退耕还林还草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左右,现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新增自然保护区2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含升级、扩大),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万公顷,使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8%左右。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实施坡耕地治理面积33.3万公顷,建设生态农业示范村1000个,到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率不低于80%,使全省30%左右的农业县(市、区)达到生态农业县的标准,全省40%左右的耕地实施平衡施肥。

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治理滇西北高山草地,金沙江流域退化草地为重点,建设草地29万公顷,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达3%。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新实施保护面积2.4万平方公里,监督管差步入规范的轨道,初步建成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

水环境保护目标:到2005年,在六大水系干流25个国控、省控断面中,70%以上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九大高原湖泊中抚仙湖、沪沽湖水质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洱海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阳宗海接近地表水Ⅱ类标准,程海、星云湖和异龙湖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杞麓湖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好转。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全省主要城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要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7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城市燃气气化率、城市绿化率等指标和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明显提高。

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控制在国家规范范围内;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率提高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处置率上升到20%;确保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三、重点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重点布局

优先布局生态环境恶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全局意义、容易出成效、对实现近期目标最关键的区域作为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予以支持,以点促面,带动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四个流域(金沙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和红河流域部分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沪沽湖、阳宗海、杞麓湖、星云湖、程海、异龙湖)和九个城市(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大理、景洪、中甸、丽江)。

(二)主要任务

根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围绕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十项”任务。

1、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启动66个县(市)和16个国有重点森工局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调减天然林区木材产量、加强现有天然林保护和转产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工程区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森林培育。工程区总面积2417.3万公顷。2001一2005年完成森林管护面积1197.7万公顷,公益林建设81.0万公顷,其中封山育林29.3万公顷,飞播造林38.5万公顷,人工造林13.3万公顷。

——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及“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50年不变”的政策措施,在保证退耕农户基本生活和自愿的前提下,以乡、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连片,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省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0万公顷。

——认真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珠江流域防护林30万公顷和澜沧江流域防护林37.4万公顷的建设任务,积极争取其它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开工建设。

——实施144.9万公顷的封山育林工程。

——抓紧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旅游路线的铁路、公路和旅游区面山绿化为主,绿化里程18708公里。

2、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现有重点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建设。充实管理机构,强化保护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新增澄江帽天山、盈江铜壁关、丽江玉龙雪山、宁蒗沪沽湖、中甸碧塔海、怒江碧罗雪山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瑞丽瑞丽江流域、建水燕子洞、富宁剥隘、元江干热河谷、澄江抚仙湖、曲靖珠江源等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各地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再建一批地州级自然保护区,使我省主要的生态类型、生态景观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到2005年,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上升到8%左右。

——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结合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物种繁育基地的设施条件,新建一批迁地保护基地(站、所),逐步完善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有效保护种质资源。

3.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开展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治理工作,重点防治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农业环境污染,加强农村垃圾的生态处理,结合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开展集中治理,使农业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继续开展坡耕地治理和退化草地治理,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农村能源示范工程和“光明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田质量,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计划改造治理坡耕地33.3万公顷,建设草地29万公顷,建设1000个生态示范村、20万户农村庭院生态户和50个农业生态示范基地,新增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5个,新增农村沼气池用户100万户,改灶100万户,推广以煤代柴和以电代柴各50万户。

4.水土流失治理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十五”期间,遵循“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分金沙江流域、高原湖泊、珠江流域和其它流域四大片区开展,计划治理面积12000平方公里,其中,坡耕地改造8.2万公顷,水保林37.1万公顷,经果林15.3万公顷,种草1.5万公顷,封禁治理45.7万公顷,保土耕作12.2万公顷。

——加强管理,解决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在公路建设、矿山开采、区域开发等项目中,要大力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做到水土保持措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解决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问题。

5、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以金沙江流域、珠江流域为重点,继续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金沙江流域除已完成三年建设任务的12个县外,在建的23个县继续安排治理工程,剩余12个县启动治理工程。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全面实施珠江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其它流域启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试点。

——开展石漠化治理工程。以南盘江为突破口,以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为主要手段,以小型水利工程为辅助手段,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要保障,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国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动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积极创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功能良好区,明确目标和任务,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积极采取抢救性保护、强制性保护和积极保护措施,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全面实施“三区”保护战略,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滇西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珠江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6、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

按照“科技先行、总体规划、分类指导、一湖一策、综合治理、强化管理”的原则,从点源治理、面源治理、内源治理及水资源优化调度、科研及湖泊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几方面入手,以滇池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九大高原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加快湖泊所在地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步伐。尽快完成昆明城市排水规划,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尽快完成大理污水处理系统、石屏、永胜、宁蒗沪沽湖、宜良阳宗海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江川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开展湖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湖周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施肥技术,提高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清洁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削减面源污染。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入湖河道整治,清除淤泥和沿岸垃圾,截污排洪,建设绿化带,恢复沿岸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湿地系统,开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试点,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稳步实施高原湖泊底泥疏浚工程。底泥污染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要积极争取、抓紧实施滇池草海污染底泥二期疏浚工程和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洱海底泥疏浚一期工程。

——搞好水资源优化调配工作。抓紧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建设,开展星云湖出流改道、杞麓湖泄洪隧道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充分论证后尽快组织实施;抓紧开展寻甸清水海引水济昆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展金沙江引水到滇中地区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湖泊流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实行更为严格的工业污染防治,两年内率先在九湖流域全部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总量控制管理,进一步削减流域内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

7、工业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成果。以化工、电力、冶金、造纸、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实施全面达标工程,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项目,按期淘汰国家限期淘汰的小煤矿、小炼钢、小建材、小冶炼、小铁合金,按省内破产和重组政策,淘汰一批小糖厂、造纸厂,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技术改造创新,采用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ISO14000环保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采取优惠政一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全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大理、景洪、丽江和中甸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供气、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和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园林绿化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九湖所在城市、环保重点城市以及地州所在地、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旅游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尤其要抓好垃圾处理,防止“白色污染”。到2005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

——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在城市工业区和中心区,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艺,特别是直接燃用原煤的污染企业,加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昆明、曲靖、玉溪3个国家重点环保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楚雄、个旧、大理、景洪、丽江和中甸6个省环保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

——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积极推动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注意保护和整治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区、标志,逐步提高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

9.防灾减灾及矿山环境整治

——加强减灾工程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病险水库处理、江河堤防、抗旱设施、抗震设防、滑坡泥石流灾害整治等减灾工程建设,加强非工程性减灾工作,有效减轻灾害。

——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由于历史原因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开展矿山覆土植被工程建设,对于新开发的矿山,要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实现废渣、废水的达标排放。

10、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

——建设以水和大气质量为重点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国际河流、跨省界河流水质的自动化定时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在线自动监测。

——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的环境与资源监测体系。

——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

四、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根基,各级领导一定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计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健全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农业、林业、水利、环

保、城建、国土资源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行业指导和项目管理;财政、经贸、金融、科技、教育等部门要从资金、政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其它各相关部门也都要积极参与,全力配合。

——改善经济决策过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新的形势下,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决策,减少经济决策过程留下严重的环境后果。

(二)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继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和实施《云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云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云南省风景旅游区环境管理办法》、《云南省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填补立法空白,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要加强环境监理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实行环境生态稽查制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加强环境行政处罚和复议工作。依靠加强监督执法和规范管理,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目标责任制的有效实施。

(三)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争取国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移支付的力度。生态环境建设受益的是全国,要争取国家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并保证投资渠道明确、稳定。建立长江中下游省区,特别是东部发达省市对上游(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制度。

——改进和完善现行财政投入机制。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步增加;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现行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以公益性项目和科技投入为主体,以启动和引导发展为重点,实行无偿和有偿扶持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政府环保支出主要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活动;增加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地方也应建立环保专项资金。

——鼓励全社会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对服务对象明确的公益林、草地、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依托其获取直接收益的单位,建立直接受益者的资源补偿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规范、完善育林基金、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管理使用制度;强化环保监督,促使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结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增加环保投入;通过股票等融资形式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及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四荒”拍卖等形式动员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

——加大吸引外资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继续利用和更多地引进国际金融组织的多种贷款和直接使用非债务外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

(四)运用价格、收费和税收手段,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运用价格、税收杠杆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提高那些环境污染型和浪费资源型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避免其进入市场低价竞争。从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税制,进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

——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实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运行收费制度。全面推行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城镇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保证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好。

(五)加大生态扶贫力度,促进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协调发展。我省不少贫困人口分布于石山区、干热河谷地区,生活生产条件恶劣,在生态建设项目的安排上,要注意与扶贫相结合,安排一定的财政扶贫资金,开展小流

域治理、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实施异地扶贫,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和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自然障碍区”,在统一规划、认真进行社会经济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移民开发,实现异地脱贫,防止这些地区因人口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六)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积极防治工业污染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积极推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标准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积极扶持无污染、轻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研究和调整能源与环境政策,大力提倡节能和清洁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鼓励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研究和制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开展技术和装备攻关,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引导开展社会化环境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同时加强宏观指导,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结合“四五”普法,开展环境、生态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环保宣传教育要向农村扩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鼓励新闻媒体开展环保宣传和舆论监督。注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

——推行绿色消费方式,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加强消费引导,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数量,推广绿色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促进生态环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

——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开展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政策、法规、环境经济与管理制度的研究。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研究,为提高宏观决策和环境管理水平服务;集中力量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最佳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资料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 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允许的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威远初级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环保法》进学校、进课堂和学习宣传工作,提高实施对新《环保法》的关注度和知晓度,增强环保法制观念、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全校生态文明建设。据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学习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的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新《环保法》的重要意义,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作用,做到环境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有课时、有教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普及《环保法》及相关环保知识,加强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师生知道一些环保法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与学习科学知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结合。? 二、活动实施? 1、组织健全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保领导小组,各小组负责教师落实好环保教育、环保校园建设等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1)通过黑板报、宣传条幅等形式,进行《环保法》的宣传,贴近生活举办“水与自然”“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等板报展示。(2)通过班会课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进行《环保

法》知识的讲解,增进大家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发挥学校广播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渗透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宣讲“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白色污染”等这些和学生行为较为密切的环保知识。通过宣传促进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 三、环境管理规范化,经常化。? 1、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健全制度狠抓落实,环境保护重在平时,包干区落实到班级,班级再落实到小组。? 2、健全责任,岗位承包,食堂,,厕所落实到人,定期检查。为校园整洁,环境保护打下扎实的基础。 3、建立定期的突击检查评比制度,班级,包干区卫生天天检查,一周一次评比表扬,记载及时,资料齐全。? 4、环保班级做好龙头作用,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环保实践活动,使各班级争取都能当环保示范班。? 5、积极开展队员喜欢的环保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四、美化校园改善环境质量。? 1、绿化学校环境,学校将投入部分资金美化学校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 2、定期出好黑板报,根据季节的变化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 3、每周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清洁工作,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天三次小扫除,平时做到地面无纸、痰迹和烟头。? 总之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努力,在学校环境保护工作上争取更大的突破。让学生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研究探讨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0T16:26:30.77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李晋鹏 [导读] 文章主要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45010419791024xxxx 摘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主要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问题 引言: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3措施与对策 3.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环保,对于世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语。保护环境。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从环保意识的普及度来看,虽然人人知环保,却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体。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 2. 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阴,但在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组织中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 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中学生环保意识

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二)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作为当代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环保是日久天长的工夫,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实现预定的小目标,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论文(设计)题目: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 课程类型:公选课 学生姓名:田璐 学号:07514115 所在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完成日期:2009.12.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班级:0703 姓名:田璐学号 07514115 自我评分 80 成绩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 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

xx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总结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威远初级中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及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主题活动,本年度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提高认识 1、健全领导班子。学校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 领导小组,由校务办、德育处、班主任参与,校长任组长。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今年又建立了环境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各职能组织任务,学校后勤组全面负责校园绿化和日常的管理,教导处把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各教研组、班主任老师负责在日常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各学科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2、投入专项经费。学校对环保教育所需的经费做到落实,今年我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美化校园,改善学校育人环境。 3、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我校教师通过不断环保书籍及影象资料的学习,了解了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并知道当前环境保护的几大问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 二、以人为本,创新活动,走向社会 创建绿色学校的各种活动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处处以人为本,开创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1、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在鼓励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环保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时时刻刻进行环保教育。

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8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标解读 1.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辨别、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2.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 结合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中牛粪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的事中引入新课——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了解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受损生态系统的含义。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3.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 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4.了解研究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组成、特征及受损 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重难 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 ?? ? ? ? ??概念: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 是生态系统 组成 ?? ? ??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分、 温度等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 【提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态平衡 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 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2.特征? ???? 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 关系 2.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 节能力最强?为什么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提示】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越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受损生态系统 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 ??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3.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 ? 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 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3.森林破坏以后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森林破坏以后可能产生哪些具体后果?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遏制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做全省的排头兵。××新闻 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 2016年,我市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玉湖扩建二期等工程竣工,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工程开工建设;抓紧旧城改造准备工作,以珊瑚路、七星街、彩虹路片区道路、排水为重点的中心城区防洪抢险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准备环保项目,东风水库除险加固防洪防震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和资金支持。中心城区“两山两河、南北分工”的生态城市框架已见雏形,1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易门生态“水城”建设、通海“山—城—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华宁“中国泉乡”生态县建设、元江热带风光新城建设

和新平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初具规模;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已上报省政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之家”、“生态××建设·青春建功行动”、“生态文明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市10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新闻 同时,我市认真做好国家环保部等四部委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建设项目环评限批整改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了澄江东溪哨工业片区磷化工企业违法排污造成地下水污染和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等环境事件,开展了环保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排查整治了重大污染源和污染隐患。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7户企业按要求时限启动了前期拆除工作,关闭拆除污染生产线13条,在41户企业启动了清洁生产,对黄磷、电石等行业的68户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化学需氧量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重点项目建设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活动,命名了39所绿色学校、幼儿园和16个绿色社区,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天然林保护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

六年级上册生态环保教育教案

第一课:山野生物无限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3.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4.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生物体色、形态等的奇妙无穷,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生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使学生感觉世界的美丽,进而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l)生物的多样性组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2.教学难点 (l)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什么是生物? 2.自然界的功能。 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生物进化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活不能离开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致使野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山野中的成员。 (1)土壤(2)树木(3)花草(4)小动物。 4.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四组调查,第一组调查植物;第二组调查动物;第三组调查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第四组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药用和欣赏)。 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再探究,再归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自然改变生物,人类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整个生命世界的重要性。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1)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之间什么关系?(提示:花是为了招引昆虫帮助传粉,繁衍后代而存在的。)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三个例子。 2)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们知道生物资源对我们很重要,但是人类对他们的破坏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 生:保护它,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很好,非常正确!生物多样性是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物进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采取具体措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使野生生物资源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发展地为人类造福。 5、保护生物的多样。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其衰退速度是相当惊人的。那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呢?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知识点最新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 营养成分: 成分代谢类型生态作用地位实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物 质和能量 必需 阳光、热能、空气、水、 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 栖息场所和食物。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必需 主要是光能自养型生物 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 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对植物传粉、受精、种子 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非必 需 分为初级、次级、三级 消费者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 逐渐分解为无机物 必需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 菌; 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 2. 营养结构: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因食物关系而形联系。分为:捕食链、腐生链、寄生链通常所指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因食物链彼此交错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其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竞争 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途径。 生物富集作用:重金属和杀虫剂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的输入: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流动途径: 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中化学能形式存在 ①通过细胞呼吸供自身生命活动消耗 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以粪便、遗体、残枝落叶中化学能 形式被分解者所利用 ③以食物(有机物)中化学能式流入下一营养级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现代城市中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 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have already realized deeply: city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eople’s life, the level of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o well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control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be worth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dam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复习课程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因此,要正确处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