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表现为机灵警觉,对网状激活系统作用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局部去甲肾上腺毒的释放,但并无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迹象。作用于外周,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通过剌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同时使血压微升。

药动学

口服易为胃肠道吸收,经肝代谢,随酸性尿排出,碱性尿排出较缓慢,半衰期成人为

10~12小时。小儿为6~8小时。

适应症:

主要用于各种精神抑制状态,发作性睡病,老年性沉思抑郁,三环类抗抑郁药不适用时,以及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等。苯丙胺可作为雾化剂吸入,用于解除鼻炎的阻塞症状。由于本

品成瘾性强,中国按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用法用量:

1.口服常用量:一次2—10mg;极量;一次20mg,一日30mg.

2.皮下注射常用量:一次2—10mg;极量:一次10mg,一日20mg.

[制剂与规格]硫酸苯丙胺片(1)5mg(2)10mg

硫酸苯丙胺注射液(1)1ml:5mg(2)1ml:10mg

肌注或皮下注射,一次5-10mg;口服每次5-10mg,一日1-3次,极量:一次20mg,

一日30mg.

禁用慎用:

(1)可与本类药化学上的同族衍生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等相互耐受和敏感。

(2)动物实验表明本类药及其同族衍生物有胎儿致畸的危险,尤其是心血管系和胆管系。临床上仅见对本药有依赖性的孕妇。其胎儿体重轻,未成熟初生儿百分率高,以及新生

儿倦睡或扰动。

(3)本药能泌入乳汁,哺乳期间用药应权衡利弊。

(4)下列情况慎用或禁用:①焦虑不安;⑨严重动脉硬化;②心血管疾病;④青光眼;

⑤高血压;⑥甲状腺机能亢进。

老年人用此药应特别小心,它易刺激肾上腺素受体,特别是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在运动

及热天气时易发生中暑。用此药者不宜开车。

给药说明:

①注意耐受性和依赖性,遵医嘱,用量不得任意加大,服用数周后复诊;②服药后因可引起兴奋,应于睡前10~14小时进服;③服用期间如出现头晕或欣快感,应即停止驾车或

做其他精密工作,同时停药。

用药期间需注意观察:①血压;②心律;③有无潜在的耐受性、依赖性。

不良反应:

①较常见的有;安乐自满假象,激动、紧张不安、难以入睡,兴奋后可见疲乏、迷倦、思维抑制;②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应注意:中毒性精神状态、心理上的药物依赖性;③胸痛、心律失常、过敏性皮疹、中枢兴奋过度产生的共济失调等少见。

疲乏,抑郁,头痛,头晕,震颤,失眠,久用成瘾。剂量过大时有兴奋,精神失常或错乱,焦虑,谵妄或谵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长期使用可引起急性横纹肌溶解。

在一定情况下可诱发精神病、强迫行为及幻觉性听力错觉,颇似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狂。在用一、二次很大的剂量后,可发生急性中毒性精神病伴有幻视。它有致精神愉快作用,因此可引起滥用及依赖性,甚至成瘾。长期或用大剂量,几乎都发生精神抑郁及疲劳。过量可引起不安、头晕、震颤、反射亢进、讲话过多、紧张、易激动及失眠;不常见的有愉快、精神混乱、焦虑、谵语、幻觉、惊慌状态、有自杀或杀人举动、出汗过多、口干、有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绞痛。危及生命性中毒常出现抽搐、昏迷或脑出血。此外,供应皮肤、粘膜、唾腺及汗腺的血管平滑肌兴奋;供应骨骼肌及肠道或支气管的血管平滑肌受抑制。其它的兴奋作用为心率增快、心悸、心律失常,在肝及肌肉内糖原分解并从脂肪组

织释放脂肪酸。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告。

[心血管系统]可发生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血压升高。滥用此药者,急性给予此药可加强酪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作用;而连续应用此药可导致对酪胺的加压反应减低。可发生

肺高压症。

[神经系统]此药可致有精神病或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加重。表现为幻视、思考紊乱及体表歪曲。大剂量苯丙胺可致思维中断,但不伴有象精神分裂症那样的结构破坏。曾有报告注射大剂量苯丙胺后,出现一过性的失语及偏瘫。成瘾者注射大剂量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后,可见有连续几小时的刻板行为,可出现手足徐动症样症状,如奇怪的面部及舌的运动、

臂及小腿抽动伴有永不停止的反复动作。

[造血系统]苯丙胺可致血小板聚集并从血小板释放出5-羟色胺。

[滥用及依赖性]回顾分析经毒理学证实为此药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为精神状态改变如焦躁、幻想、企图自杀、妄想及精神错乱,其他症状为胸痛、心悸、头痛、抽搐及腹痛。可用保守治疗,对焦虑者需用地西泮或氟哌啶醇治疗。

应用苯丙胺最严重的问题是滥用及对药物的依赖性。持续滥用将导致严重的精神病,从严重的人格改变到慢性精神病,并不出现真正的肉体依赖性征象,但停用后可出现强的抑郁

状态,并常见有精神病复发。

相互作用:

(1)与碱化尿的药物,如碳酸酐酶抑制药和碳酸氢钠等制酸药同用,本药的排泄可减

慢,以致效应更加显著。

(2)吸入全麻药如氟烷、环丙烷等能促使本药对心肌的作用增加,和其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一样,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本药能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剂量需予调整。

(4)抗高血压药以及利尿性抗高血压药,与本药并用,降压作用可失效。

(5)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并用,升压明显,且常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伴发

房室传导阻滞。

(6)与任何中枢性兴奋药,如咖啡因、氯苯达诺(clobedanol)、多沙普仑、哌醋甲酯,或抗震颤麻痹药,如金刚烷胺合用,效应彼此相加,可出现激动、易怒、失眠、甚至惊

厥。

(7)与洋地黄苷合用,可导致心律失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8)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吩噻嗪类药、噻吨类药、洛沙平(loxapine)等都有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与本药并用时效应减弱,同时本类药的中枢兴奋作用也减弱。

(9)与左旋多巴合用,心律失常增多,本药应减量。

(10)锂盐能拮抗本药的中枢兴奋作用。

(11)本药应停用14日后才能将甲泛葡胺(metrizamide)注入蛛网膜下腔作脊髓

造影,否则可致惊厥。

(12)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呋喃唑酮、丙卡巴肼等能使本药的心肌兴奋和加压作用增效,出现头痛、心律失常、呕吐等,应避免合用。

(13)本药能延长苯巴比妥和苯妥因等自胃肠道吸收,勿同用。

(14)与甲状腺素并用,两者皆增效,在冠心病患者,甲状腺素所致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可由于本药的使用而更严重。

苯丙胺使胍乙啶的降压作用减低。它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合用,或在14天内也不能应用,因为可产生严重的高血压反应,偶尔出现精神错乱状态。三环抗抑郁药使血中苯丙胺浓度升高;巴比妥及苯二氮卓类增强苯丙胺的运动过强作用。酒精可增加血中苯丙胺的浓度。治疗苯丙胺精神病时,氯丙嗪使苯丙胺的t1/2延长。

神经病学试卷一

神经病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治疗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 A.苯妥英纳;B.卡马西平;C.安定;D.氯硝安定;E.丙戊酸纳。 2.患者能无意识睁眼闭眼,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自发性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姿势,有病理征,为下列哪一种综合征:() A、无动性缄默症 B、谵妄状态 C、闭锁综合征 D、意志缺乏症 E、去皮层综合征 3.司眼球运动的颅神经为:() A.三叉神经;B.视神经;C.动眼神经;D.副神经;E.前庭神经。 4.出现巴彬斯基征病损主要部分是:() A.锥体束;B.锥体外系;C.小脑;D.脊髓前角;E.周围神经。 5.管舌前2/3味觉颅神经为:() A.舌咽神经;B.迷走神经;C.三叉神经;D.面神经;E.舌下神经。 6.运动性失语的损害部位:() A.枕叶;B.额叶Broca区;C.顶叶;D.颞叶Wernike区;E.内囊。 7.出现病变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即We ber’s综合征,其病损为一侧:() A.一侧延髓受损;B.一侧脊髓受损;C.一侧中脑受损; D.一侧颞叶受损;E.一侧桥脑受损。 8.三叉神经痛最常发生的部位是三叉神经:() A.第一、二、三支;B.第一、三支;C.第二、三支; D.第三支;E.第一、二支。 9.患者,男性,24岁,渐出现双眼睑下垂,视物重影,吞咽困难,上述症状于清晨较轻,疲劳及下午加重,临床上应考虑为:() A.格林-巴利综合征B.重症肌无力C.周期性麻痹 D.动眼神经麻痹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0.治疗强直-阵挛发作并失神发作的首选药物:() A.丙戊酸钠B.苯妥英钠C.硝基安定D.卡马西平E.苯巴比妥 11.病人诉复视,体检发现:右眼内斜,不能向外侧转动,病变部位可能位于:()A.右展神经B.左展神经C.右侧动眼神经 D.左侧动眼神经E.左侧滑车神经 12.诊断癫痫主要靠:() A.神经系统检查 B.头颅X平片 C.脑脊液检查 D. 病史询问 E. 脑电图检查 13.某女,23岁,反复发作性头痛3年。每次发作前都有2小时,左右的烦躁、饥饿感,随之一眼出现异彩,持续约30分钟,缓解后出现头痛,呈钻痛、搏动性,常伴恶心、呕吐,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

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表现为机灵警觉,对网状激活系统作用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局部去甲肾上腺毒的释放,但并无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迹象。作用于外周,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通过剌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同时使血压微升。 药动学 口服易为胃肠道吸收,经肝代谢,随酸性尿排出,碱性尿排出较缓慢,半衰期成人为 10~12小时。小儿为6~8小时。 适应症: 主要用于各种精神抑制状态,发作性睡病,老年性沉思抑郁,三环类抗抑郁药不适用时,以及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等。苯丙胺可作为雾化剂吸入,用于解除鼻炎的阻塞症状。由于本 品成瘾性强,中国按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用法用量: 1.口服常用量:一次2—10mg;极量;一次20mg,一日30mg. 2.皮下注射常用量:一次2—10mg;极量:一次10mg,一日20mg. [制剂与规格]硫酸苯丙胺片(1)5mg(2)10mg 硫酸苯丙胺注射液(1)1ml:5mg(2)1ml:10mg 肌注或皮下注射,一次5-10mg;口服每次5-10mg,一日1-3次,极量:一次20mg, 一日30mg. 禁用慎用: (1)可与本类药化学上的同族衍生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等相互耐受和敏感。 (2)动物实验表明本类药及其同族衍生物有胎儿致畸的危险,尤其是心血管系和胆管系。临床上仅见对本药有依赖性的孕妇。其胎儿体重轻,未成熟初生儿百分率高,以及新生 儿倦睡或扰动。 (3)本药能泌入乳汁,哺乳期间用药应权衡利弊。 (4)下列情况慎用或禁用:①焦虑不安;⑨严重动脉硬化;②心血管疾病;④青光眼; ⑤高血压;⑥甲状腺机能亢进。 老年人用此药应特别小心,它易刺激肾上腺素受体,特别是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在运动 及热天气时易发生中暑。用此药者不宜开车。 给药说明: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 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lsolated brain)标本和孤立头(l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前者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后者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他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各种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人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因此,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itingsystem)。微电极电生理学技术的应用,也积累了许多科学事实,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提高其发放频率。行为的觉醒水平、脑电图觉醒反应与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一致关系。这些事实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认识从50年代起一直成为公认的理论;然而,8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研究却提出了一些相反的事实,表明在自由活动状态下,脑干网状结构的细胞单位活动与唤醒水平或觉醒与睡眠周期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脑干网状结构的许多神经元分别与眼、耳、脸、头、躯体和四肢的局部运动有关。在过去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动物处于固定或约束的体位,又有麻醉剂的作用,个别单位活动与运动间的特异关系无法揭露出来。此外,传统研究多以细胞外电极记录出许多神经元单位活动的总和,从而使个别神经元反应特异性受到掩盖。虽然有这些相反的研究报道,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关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重要作用的研究,50年代末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桥脑中部横断脑后,发现猫绝大部分时间内(每日的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说明桥脑中部以下的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具有重要作用。麦格尼(Magni)等人将脑干上部和下部的脑血供应分离开,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引起动物陷入睡眠状态;但将麻醉药注入脑干下部,则使睡眠的动物很快觉醒。这说明脑干下部正常对睡眠是重要的。当用麻醉剂使其活动减弱,动物的睡眠就会中止,相反将脑干上部的上行激活系统麻醉之后,由于脑干下部功能亢进,动物就会睡眠。正常状态下,脑干上部和下部之间对睡眠与觉醒的变化有相反的作用。现将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 一.概念 意识组成 1.开关系统 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维持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人脑的一种生理过程,即与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的清醒状态,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基本的反应,属皮质下激活系统的功能。 2.意识内容 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高级神经活动,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产生复杂的反应,可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属大脑皮质的功能。 3.意识维持 4.意识障碍 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常。通常同时包含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者的异常,常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分类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somnolence)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语言)唤醒,并能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过去后很快又再次入睡。 (2)昏睡(stupor):一种比嗜睡深而又较昏迷稍浅的意识障碍。昏睡时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均减至最低限度。在持续强烈刺激下能睁眼、呻吟、躲避,可作简短而模糊的回答,但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昏睡时可见到运动性震颤、肌肉粗大抽动、不宁或刻板的动作、强握和吸吮反射。 (3)浅昏迷:一旦进入昏迷(coma)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亦即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此时强烈的疼痛刺激,如压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射,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腹壁反射消失,但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抑制达到皮层。 (4)中昏迷:对疼痛的反应消失,自发动作也消失,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角膜反射、瞳矛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仍存在,但已减弱。呼吸和钢环功能尚稳定。抑制达到皮层下。(5)深昏迷:患者表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圈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均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消失。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抑制水平达到脑干。 昏迷程度的鉴别 昏迷程度疼痛刺激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腱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 浅昏迷有反应可有存在存在无变化 中昏迷重刺激可有很少减弱或消失迟钝轻度变化 深昏迷无反应无消失消失明显变化

生理心理学 (李新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 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 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

关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叙述

关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叙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 A.是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重要部位 B.感觉上行传导束通过脑干时,有侧支进入这里 C.具有多突触接替的特征 D.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传导途径 E.其中神经元的电活动可由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引起 震颤麻痹病变主要位于A A.黑质B.红核C.苍白球 D.小脑E.丘脑底核 关于状态反射的论述,错误的是E A.属于比较复杂的姿态反射B.状态反射在去大脑动物表现最为明显 C.包括迷路紧张反射D.颈紧张反射中枢在颈髓部位 E.人体在正常状态,颈紧张反射明显 下列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中,哪个不是B A.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B.小脑绒球小结叶 C.大脑皮质运动区D.尾状核 E.壳核 黑质-纹状体束释放的主要递质是B A.NE B.DA C.5-HT D.甘氨酸E.P物质 γ-运动神经元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是E A.直接诱发梭外肌收缩B.直接发动牵张反射 C.直接支配α-运动神经元D.引起腱器官兴奋 E.使肌梭反射敏感状态 右手学会一种技术运动,左手不经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成此运动。这是通过下列组织中的哪种完成的B A.大脑皮质B.胼胝体联合纤维 C. 大丘脑 D.小脑E.脑干网状结构 肝,胆囊疾患发生牵涉痛的部位可位于B A.心前区,左上臂尺侧B.右肩胛部C.腹股沟区 D.左上腹,肩胛间E.上腹部或脐周 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时A A.兴奋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B.抑制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C.抑制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 D.对其它关节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E.抑制闰绍细胞的作用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 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 肌梭感应器的适宜刺激是D 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C.γ-纤维传出冲动减少D.梭外肌受到牵拉 E.梭外肌松弛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第一节内侧纵束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又名核间性眼肌麻痹,简称MLF综合征。 【病因】 病因为内侧纵束受损引起。多为血管病变与脑干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桥脑肿瘤(神经胶质瘤)、乙醇中毒、梅毒等,尤以脑血管病为多见,以桥脑的腔隙性梗死,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深穿支的闭塞最为常见。 发病机理: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引起该侧内侧纵束(MLF)受损的结果。 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使对侧已交叉支配该侧内直肌核的MLF受损,可引起病侧的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向病灶对侧注视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但健侧眼球可以外展,而且辐辏运动正常,说明眼球内直肌麻痹并非由于动眼神经核及其纤维的病损所引起,而是MLF纤维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分类不一,按Cogan分类,结合解剖生理及发病机理,可分4型。 1.前部型中脑动眼神经核的水平受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辐辏功能障碍。 2.中部型内侧纵束中部病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可有解离性眼震,辐辏正常。

3.后部型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变侧眼球外展不能,对侧眼球内收障碍,辐辏正常。 4.一个半综合征桥脑被盖部损害,可出现一个半综合征。此征是桥脑被盖部受损,包括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灶眼外展不能,病灶对侧眼内收不能,即双眼均不能向病灶侧注视,则称为one;病灶对侧桥脑侧视中枢发出的纤维交叉至病灶侧的内侧纵束受损(向病灶对侧视),对侧眼外展良好,病灶侧眼内收不能,此称为half。 【诊断】 根据本征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以眼球侧视时出现不同协同运动障碍症状群的组合,可诊断内侧纵束不同部位损害的综合征。可伴随其他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下降、复视、视野障碍。第Ⅴ、Ⅶ颅神经障碍、上下注视麻痹、垂直性眼震、Horner征、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感觉异常及偏瘫均有助于诊断,重者可伴意识障碍。 【鉴别诊断】 (一)大脑和桥脑病变引起的同向侧视运动障碍的鉴别诊断 1.大脑半球病变 (1)在初期出现同向运动障碍,且甚显著。 (2)眼球偏斜为时短暂。 (3)眼球偏向病侧。 (4)眼球偏斜,多为刺激性。 (5)头转向眼球偏斜的同侧,一般为必有的现象。 (6)可伴有使眼球向病变对侧运动的肌肉麻痹,但多轻微短暂。 (7)可有协同肌的对称性功能障碍。 (8)尚有与眼肌麻痹同侧的肢体瘫痪和面神经麻痹(中枢性)。 (9)在两侧大脑半球的病变时,一切眼球运动,包括垂直运动都受限制或丧失。 2.桥脑病变 (1)同向运动障碍较少见,且较轻微。 (2)眼球偏斜,如存在时,为永久性。 (3)眼球偏向病灶的对侧。 (4)眼球偏斜,多为麻痹性,甚少为刺激现象。 (5)头转向眼球偏斜的对侧,但头的偏斜并非时常出现。 (6)伴有使眼球向病变同侧运动的肌肉麻痹,且严重而持久。 (7)因核上病变向神经核扩展,致出现协同肌的不对称性麻痹。

试题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考核试题一 一、单选题 1、作业疗法的重点不在于() A、增强手的灵活性 B、眼手协调性 C、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D、增加ROM 2、尺神经损伤会表现为以下哪种情况() A、爪形手畸形 B、垂腕畸形 C、猿手畸形 D、铲形手畸形 3、作业疗法无()项特点。 A、科学性 B、趣味性 C、实用性 D、个体性 4、认知能力不包括() A、注意力 B、记忆力 C、思维能力 D、视力 5、划销测验主要用于哪种认知障碍的评测() A、单侧忽略 B、记忆力障碍 C、物体恒常性识别障碍 D、推理功能障碍 6 神经系统的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包括大脑半球和小脑两部分。 B.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C.包括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两部分。 D.包括运动科研经费纩感觉系统两部分。 E.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7下列哪项不正确? A.神经系统包括中柢神经节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B.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神经 C.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 D.有些神经疾病影像学检查可始终无阳性发现 E.磁共振检查能取代临床方法来诊神经系统疾病 8.神经系统症状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症状,不包括下列哪种?: A.缺血症状B.缺损症状C.刺激症状D.释放症状E休克症状 9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A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B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C大脑半球D小脑E基底节 10某患难与共者能唤醒,醒后定向力革本完整,勉强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即又入睡,这种意识状态是: A嗜睡B昏睡C昏迷D谵妄E意识模糊 11、神经系统疾患所引起的功能障碍不包括()

A、躯体感觉功能障碍 B、躯体运动功能障碍 C、失语症 D、贝赫切特综合征 E、智力低下 12、下列关于神经康复学叙述正确的是() A、遵从纯生物医学模式 B、以人体疾病为中心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措施 C、以人体功能障碍为中心主要采取功能训练措施 D、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逆转疾病的病理学过程 E、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联系不甚紧密 13、国际上提出的脑的10年是指() A、1981~1990年 B、1986~1995年 C、1991~2000年 D、1996~2005年 E、2001~2010年 14、下列不属于神经营养因子的是() A、NGF B、NT4 C、BDNF D、NT5 F、TNF 15、隐形记忆的神经回路中最重要的结构是() A、大脑皮质 B、脑干 C、脊髓 D、基底神经节 E、小脑 二、技能操作题 1、上肢长度测量 2、偏瘫患者健侧卧位的体位摆放

生理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一、实验:S.E.Petersen,1988,PET技术,减法法的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 实验过程: A言语感知任务: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 B言语运动任务:让被试读出所见或听到的单词,这不仅含有单词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 C言语联想任务: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见“面包”一词,应该说出“吃”字。 实验结果: 1、感知任务: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 2、运动任务: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 3、联想任务: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是左额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实验结论: 1、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事实上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 2、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二、证据1: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Bremer),建立了猫的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 孤立脑(Isolated brain)标本: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 脑干中间横断脑(桥脑中部横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孤立头(Isolated head contents)标本: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证据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Moruzzi and Magoun)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 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eiting system)。 证明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迄今仍将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三、情绪的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情绪是外部刺激引起了内脏反应,内脏反应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各种情绪体验。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 评价: 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习题

神经病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Horner`s sign 2、感觉过度 3、假性球麻痹 4、下运动神经元 二.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A.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B.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C.大脑半球 D.小脑 E.基底节 2.一患者能被唤醒,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及勉强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即又入睡,这种意识状态是:A.嗜睡 B.昏睡 C.昏迷 D.谵妄 E.意识模糊 3.以下关于失语症不正确的表述是: A.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表现B.Wernicke失语:以口语理解障碍为突出表现C.传导性失语:以复述不成比例受损为主要表现D.经皮质性失语:以音量小、语调低为主要表现E.命名性失语:以命名不能为特征 4.以下关于视野缺损不正确的病变定位是:A.一侧视神经病变引起单眼全盲 B.一侧视束病变引起双颞侧偏盲 C.一侧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双眼同向偏盲、黄斑回避 D.颞叶后部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上象限盲 E.顶叶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下象限盲 5.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 A.同侧视神经 B.对侧视神经 C.同侧动眼神经 D.对侧动眼神经 E.视交叉 6.滑车神经受损时: A.眼球向外上方运动障碍 B.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C.眼球向内上方运动障碍 D.眼球向内下方运动障碍 E.以上均不是 7.核间性眼肌麻痹病损部位在: A.皮层眼球同向凝视中枢额中回后部 B.脑干眼球水平凝视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 C.内侧纵束 D.外展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 8.以下不正确的表述是: A.眩晕可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B.系统性眩晕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晕C.位置性眩晕是周围性眩晕 D.听力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和听觉过敏 E.高音调耳鸣提示为感音器病变,低音调耳鸣提示传音径路病变 9.以下关于癎性发作不正确的表述是: A.是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神经功能异常 B.常表现发作性意识障碍 C.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异常 D.有的发作类型可无意识障碍 E.可表现运动性、感觉异常发作及情绪、内脏、行为改变 10.根性感觉障碍表现的错误表述是: A.感觉障碍呈节段型分布 B.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C.可出现根性痛 D.症状出现于病变同侧 E.可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 【X型题】 11.浅昏迷的表现包括下列哪些? A.对疼痛刺激有反应 B.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 C.腱反射存在 D.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E.生命体征无变化 12.下列哪些症状体征符合闭锁综合征? A.对刺激无意识反应 B.四肢及脑神经瘫 C.能以睁闭眼及眼球水平运动示意 D.能以睁闭眼及眼球上下运动示意 E.生命体征平稳

最新神经内科专业规培试题1

神经内科专业规培试题1 一 . 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 1 .下列与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不符合的是 A . 头部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 B . 短暂的突发视物旋转 C . 伴有眼震 D . 可伴恶心、呕吐 E . 伴一侧耳鸣和听力下降 2 .患者男,45岁,近2个月出现走路不稳,走路似踩棉花样,尤以夜间为重。查体发现下肢位置觉、震动觉消失,Romberg征阳性,肌力正常,双侧跟腱反射消失,跖反射无反应。其病变定位在 A . 前庭神经 B . 锥体外系统 C . 小脑 D . 脊髓后索 E . 皮质脊髓侧束 3 .应逐渐加量,1个月左右达到治疗剂量,否则容易出现皮疹等副作用的抗癫痫药物是: A . 丙戊酸钠 B . 卡马西平 C . 苯妥英钠 D . 拉莫三嗪 E . 苯巴比妥 4 .以下表现符合重症肌无力Osserman分型Ⅱa型的是: A . 仅眼外肌麻痹 B . 仅延髓肌和表情肌麻痹 C . 仅四肢肌无力或伴轻度眼外肌麻痹 D . 延髓肌和躯干肌无力 E . 迅速进展的眼外肌、延髓肌和躯干肌无力 5 .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A .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B . 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C . 大脑半球 D . 小脑 E . 基底核 6 .测量距离相同,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在Ⅳ指所得CMAP潜伏期差 A . <0.4ms B . <0.3ms C . <0.7ms D . <0.5ms

E . <0.6ms 7 .对头痛不敏感的结构是 A . 头皮组织、骨膜 B . 脑实质 C . 颅内动脉、静脉、静脉窦 D . 神经和神经根 E . 脑膜 8 .结核性脑膜炎脑神经损害最易受累的是 A . 滑车神经、视神经 B . 动眼、外展、面神经、视神经 C . 三叉神经、面神经 D . 舌咽、迷走神经 E . 面神经、舌下神经 9 .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度,其病变部位在 A . 顶叶感觉皮层 B . 内囊或基底节区 C . 丘脑 D . 中脑 E . 脑桥 10 .浅昏迷的临床表现是 A . 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 B . 强刺激能唤醒,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 C . 反复强刺激能唤醒,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随即入睡 D . 不能被唤醒,对疼痛刺激尚有反应,各种反射均存在 E . 对疼痛无反应,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吞咽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消失 11 . 30岁,一年来有反复发作的瞪视不动、意识模糊、奔跑、游走等,持续约半小时逐渐清醒,过后对行为毫无记忆。其可能是 A . 精神分裂症 B . 杰克逊(Jackson)癫痫 C . 癔症 D . 感染性精神病 E .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12 .多药治疗时,合用的药物种类越多,相互作用越复杂,对于不良反应的判断越困难,因此建议最多不要超过AEDS联合使用: A . 6种 B . 5种 C . 4种 D . 3种 E . 2种 13 .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包括 A . 味觉和痛觉纤维

神经内科试题大全

第八章神经内科 说明:请大家将WORD文档直接拖到桌面考试,切记点击“保存”!姓名:科室: 一、名词解释 1癫持续状态 2脑栓塞 3脑膜刺激征 4胆碱能危象 二、选择题 1 闭锁综合征系病变累及:() A 边缘系统 B.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C 桥脑基底部病变 D. 广泛大脑皮质层 2 关于小脑性共济失调协调运动障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一般上肢重于下肢 B. 远端重于近端 C 精细动作重于粗大动作 D. 小写征:字迹不均,愈写愈小 3 患者,发热1周,逐渐不认家人,躁动不安,言语增多,错乱,常有幻觉。查体:不能合作,定向力障碍,注意力分散。最可能的意识障碍类型是:() A. 意志缺乏症 B. 谵妄状态 C. 意识模糊 D. 醒状昏迷 4 查体发现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发音清晰,语调正常,但错语较多,难以理解。最可能的失语类型是:() A. Broca失语 B. Wernicke失语 C. 皮质下失语 D. 传导性失语 5 病变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病变部位不包括:() A. 视交叉 B. 外侧膝状体 C. 视束 D. 枕叶视皮质 6. 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上睑下垂 B. 内斜视 C. 复视 D. 外斜视

7. 患者1周前“上感”,因突然眩晕,恶心、呕吐伴耳鸣2 h就诊,改变头位眩晕加重,查体:听力下降,水平眼震。其原因最可能是:() A. 中枢性眩晕 B. 血管性晕厥 C. 周围性眩晕 D. 非系统性眩晕 8. 患儿,10岁,反复突然意识丧失,每次持续数秒缓解。发作时面部抽动,脑电图提示棘慢复合波。最合理的诊断是:() A. 反射性晕厥 B. 痫性发作 C. 贫血性晕厥 D. 非系统性眩晕 9. 胸部皮节的阶段性分布最明显,有关其体表标志不正确的描述为:() A. 乳头平面为T4 B. 脐平面为T7 C. 腹股沟平面为T12~L1 D. 胸骨角平面为T2 10. 患者突发偏瘫,头部CT提示脑梗死,查体发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其病变部位在:() A. 脑干 B. 皮质下 C. 内囊 D. 皮质 11. 下列症状中是典型偏头痛的表现的是:() A. 畏光 B. 恶心 C. 视觉先兆 D. 偏侧面部疼痛 12. 老年人,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伴有昏迷及双侧病理征,常见于:() A. 脑干出血 B. 蛛网膜下隙出血 C. 头外伤 D. 脑炎 13. 下列关于正常儿童脑电图描述,错误的是:() A. 以α波为主 B. 随年龄增加,慢波减少 C. 14~18岁接近成人 D. 以慢波为主 14. 脑脊液放置后出现蛛网膜样凝固,可见于:() A. 病毒性脑膜炎 B. 化脓性脑膜炎 C. 霉菌性脑膜炎 D. 结核性脑膜炎 15. 成人脑脊液总量平均为:()

脑卒中患者损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恢复有利于意识的恢复

脑卒中患者损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恢复有利于意识的恢复 韩国岭南大学医学院物理医学与康复系的Sung Ho Jang等在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第6期的文章中,报道了1例了脑卒中患者从微意识状态恢复到正常后损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变化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证据。 该病例为1例动脑室畸形破裂而导致的右壳核脑出血后接受脑室引流和去骨瓣减压术的33岁男性患者。其经过3个月的全面康复后,从微意识状态恢复到正常意识状态,其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检查可见如下受损神经束得到恢复:(1)左下背侧上行网状激活系统;(2)两个下腹侧上行网状激活系统;(3)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至左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神经束。由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主要功能涉及意识,下背侧和腹侧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分别涉及唤醒和睡眠,因此损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恢复有助于该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 上述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第9期。 文章来源:Jang SH, Lee HD (2020) Recovery of an injured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with recovery from a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to normal consciousness in a stroke patient: a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study. Neural Regen Res 15(9):1767-1768. doi:10.4103/1673-5374.276362

首医考博生理真题2006-2016年

2016年首都医科大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钠钾泵( sodium-potassium pump ) 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当细胞 内 Na+浓度 升高时,钠泵被激活,使 ATP分解为 ADP,释放的能量用于 Na+和 K+的主动转运。 1 分子 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将 3个 Na+运到细胞外,而将 2个 K+运入细胞内,故钠泵也称为 Na+-k+依依赖式 ATP酶。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如它能维持细胞内外 Na+、 K+的浓度差,形成细胞外高 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这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2.异常自身调节( heterometric regulation ) 即心脏前负荷 ( 心肌初长度 )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脏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反应。搏出量与前负荷有关,在一定限度内前负荷增加→搏出量增加。可见,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来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3.感受器电位()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电位变化。它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 4.肾糖阈() 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 8.96 ~ 10.08mmol/L ( 1.6 ~1.8g/L )时,部分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葡萄糖就不能被全部重吸收,遂尿排出而出现糖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5.下丘脑调节肽( 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 ) 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物质,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二、简答 1.钠离子跨膜方式转运举例 1)经通道蛋白介导的异化扩散: 2)原发性主动转运: Na+-K+的交换 3)继发性主动转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H+的交换 2.兴奋在神经肌肉传递特点 3.血浆血清区别及制备 4.胃酸的作用 5.被动转运及主动转越区别及举例 6.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表现 三、论述 1.心室肌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类型特点作用 2.不同后负荷对骨骼肌收缩产生张力及速度的表现及机制 2015 年首都医科大生理学一、名词解释( 3 分 / 个): 1.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