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
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一)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专业(独立本科段)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782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0一0年五月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课时:43课时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培养和检验应考者专业知识的一门重要理论性课程。

本课程重在培养应考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的全面把握,不仅要全方位地认识《三国演义》文本本身,同时还要深入理解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物质,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之心的轨迹,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成书研究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史传渊源(4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史传文学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识记与《三国演义》成书有关的史传书目,了解史传对小说的影响,尤其是熟知《三国志》、裴注及《资治通鉴》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重点掌握《三国志》及裴注对《三国演义》小说成书的多方面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史传·小说·历史小说(1课时)

第二节肇始奠基的三国史元典(1课时)

第三节添枝加叶的注释与增补(1课时)

第四节兼收集成的三国史编年(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小说与史传、历史小说与史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三国演义》与史传的关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三国演义》的史学来源及对《三国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三国志》的文化意蕴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5、陈寿“运奇笔再现奇人”的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6、裴注的作用及对小说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7、《资治通鉴》的“排比”艺术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达到

简单应用层次。

第二章野史传说中的小说因素(3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野史传说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全面了解三国故事神奇化的发展及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的形成,熟知三国故事在隋唐时期的特点。

本章重点是野史传说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1课时)

第二节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1课时)

第三节隋唐三国传说故事考论(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三国野史传说神奇化的表现,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形成原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倾向对《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要求

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三国故事在唐代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表现,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隋唐时三国故事的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三章讲史与三国故事的文学创造(4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了讲史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说话”这种艺术形式对三国故事的发展,熟知《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在整体框架、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影响。

本章的重点是《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三国故事创作与“讲史”艺术(1课时)

第二节三国故事创作的文化品位(1课时)

第三节三国故事创作的新里程碑(1课时)

第四节宋元咏三国诗的时代烙印(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城市发展与“说话”兴起的关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说三分”的盛行及其原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两宋时期在“说三分”兴盛的同时,繁荣起来的三国题材的文艺创作有哪些形式,

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从接受主体的多层次性、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道德观念的双向交融来看宋元三国

故事的通俗化市民化特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三国志平话》作者在全书整体框架上的新思维的三个主要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

用层次。

6、《三国志平话》平民意识与圣贤地位的统一,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7、宋元咏三国诗的特点及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第四章三国题材的戏剧化(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题材的戏剧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元前三国戏的源流演变、元杂剧的概貌及三国戏兴盛的文化动因,着重掌握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

本章重点是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三国戏的兴盛与元代社会文化(1课时)

第二节市井文学框架与诗骚抒情传统(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元前三国戏的源流演变,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三国戏兴盛的文化动因,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元杂剧三国戏的特点及其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第二编文本研究

第一章作家创作研究(3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系统了解罗贯中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掌握其对三国故事的继承与创造,深入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对矛盾的辩证处理。

本章重点是对罗贯中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1课时)

第二节接受与创造之关系论(1课时)

第三节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罗贯中的生平及思想倾向,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罗贯中对三国故事的继承与创造,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罗贯中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罗贯中对忠义道德观念矛盾的辩证处理,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第二章文化意蕴探微(6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从理想人格、道德情感、悲剧意蕴、君臣关系、人生道路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多层次和角度理解作者所构建和反映的文化意蕴。

本章重点是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和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思想内涵的动态考索(1课时)

第二节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1课时)

第三节道德情感的表里一体(1课时)

第四节悲剧意蕴的人性深度(1课时)

第五节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1课时)

第六节人生道路的艰难选择(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的概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在纵向动态的流变中,分别探析各部分的文化意蕴,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理想人格的构成形态,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理想人格的审美价值,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5、理想人格的认识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6、《三国演义》中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7、《三国演义》忠义道德的情感蕴涵的举例分析,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8、对《三国志演义》悲情表现的分析,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9、罗贯中处理情感表现的艺术经验与开创性的理论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10、《三国演义》中君臣关系的多种形态,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1、蜀汉君臣的范型意义,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12、罗贯中所构建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局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13、从士人的文化心态的角度来看士人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第三章人物美学新论(5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叙述了人物美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熟知主要人物性格,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人物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同时要了解基础美学的相关知识。

本章重点是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和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1课时)

第二节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1课时)

第三节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1课时)

第四节“多层展现”法的美学效应(1课时)

第五节比较美学的多层面运用(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人物形象的历史原型与艺术建构,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政治职能形象子系统及其内部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的“化合”形态,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尊重史实与塑造人物性格的矛盾及作者的解决方法,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5、《三国演义》人物奇异美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统一的具体体现,要求达到综合应

用层次。

6、《三国演义》以奇为美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7、“多层展现”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8、比较美学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方面的多层面运用,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第四章虚实艺术研究(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全面论述了《三国演义》的虚实艺术,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虚实理论之争的史传渊源及崇实与尚虚两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全面掌握并深刻理解《三国演义》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和谐统一的虚实艺术模式。

本章重点是《三国演义》中虚实艺术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虚实理论之争溯源(1课时)

第二节虚实艺术规律探索(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崇实与尚虚两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虚实之争的史传渊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对《三国演义》虚实问题评价的诸家观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三国演义》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和谐统一的虚实艺术模式,要求达到综合应

用层次。

5、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虚实处理上的两点失误,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第三编传播研究

第一章总论(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了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和《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传播的基本文学常识,全面掌握《三国演义》传播史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1课时)

第二节《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文学创作的主要环节,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从文学存在方式与作品价值实现角度看传播接受的重要地位,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三国演义》传播的总体特征,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三国演义》传播史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方式,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第二章文本系统的传播(3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演义》文本的版本与传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全面掌握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了解明清两代的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

本章重点是毛评本在修改方面的功过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1课时)

第二节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1课时)

第三节读者群体文化素质考察(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抄本传播与明初文化,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明代刊本传播大体划分的两个时期及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三国志传》诸本与周曰校刊本乃至嘉靖本的区别,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毛氏对《三国演义》所作的整理总结工作,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现在学术界对毛评本功过的争论,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毛评本在修改方面的功过表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7、《三国演义》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8、明清两代的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三章戏曲系统的传播(3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故事在戏曲系统的传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及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概况,把握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特征。

本章重点是“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考论(1课时)

第二节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考论(1课时)

第三节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概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明清古典戏曲中的三国戏之题材来源的四个系统,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4、地方戏中的“三国戏”概貌,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京剧“三国戏”的历史发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京剧“三国戏”与《三国演义》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7、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表现,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第四章说唱系统的传播(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故事在说唱系统的传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大体全面地把握《三国演义》小说成书后,以此为题材的说唱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本章重点是了解“三国”故事在说唱系统传播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说《三国》的历史发展与流布范围(1课时)

第二节唱《三国》的主要作品与流行区域(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明清近代说《三国》概貌,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说《三国》与小说关系,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说《三国》流布的范围,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唱《三国》的主要作品与流行区域,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五章社会文化影响论(4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论述了《三国演义》的社会文化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三国演义》在社会政治、军事领域、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影响,全面认识《三国演义》及其传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

本章重点是了解《三国演义》的社会文化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总论(1课时)

第二节社会政治影响论(1课时)

第三节军事领域影响论(1课时)

第四节文学创作影响论(1课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三国演义》社会文化影响的显性与隐性形态分析,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2、《三国演义》的社会政治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三国演义》的军事领域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三国演义》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5、《三国演义》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三、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关四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四、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本大纲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对各个知识点按四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分别提出了要求,这些层次间具有递进等级关系。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定义、概念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和选择。

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问答等。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如论述。

(二)自学方法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理解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应用者提高自学效果,以下几点方法仅供参考:

1.在学习时,要始终结合本考试大纲。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参照考试大纲中的该章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把握住学习内容韵要点和自学进度。

2.阅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先粗读后细读。对大纲中指出的重点和难点要精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概念性的知识要深刻理解;要吃透代表作家的作品,并在文学史中融会贯通。

3.应考者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以本大纲指定的教材为基础、本大纲为依据进行辅导,不能随意增删内容和更改要求。

2.应熟知本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正确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纵横贯穿,编织成史。

4.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自学过程中要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四)关于命题考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均属于考核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一般地,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依次为:2:3:3:2。

需要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有可能给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

4.试题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论析。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试题份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时只允许带笔、橡皮和直尺,答卷必须用钢笔,

颜色规定为蓝色或黑色。

五、笔试题型举例

1.单项选择

(1)《三国演义》中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是()

A、刘备——诸葛亮

B、孙权——周瑜

C、曹操——郭嘉

D、袁绍——许攸(2)毛氏对《三国演义》所作的整理总结工作包括两大方面:()。

A、评点和修改

B、评点和保存

C、修改和续写

D、续写和保存2.多项选择

(1)《三国演义》的成书主要依托于()。

A、史传文学

B、野史传说

C、讲史

D、戏剧

E、诗歌

(2)《三国演义》文本传播的主要途径有:()。

A、抄录流传

B、销购渠道

C、赠送借阅

D、官方发放

E、口耳相传

3.名词解释

(1)扬刘抑曹

(2)“犯而能避”

4.简答

(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虚实处理上的两点失误?

(2)《三国志演义》传播史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5.论述

(1)简析《三国演义》中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

(2)举例说明罗贯中对忠义道德观念矛盾的辩证处理?

6.论析

(1)举例说明《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成书有什么影响?

(2)举例说明《三国演义》怎样表现人物奇异美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的统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上官体”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1、(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2 P39) 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3、李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4《离骚》_,代表楚辞。5、“骚”指_仁_。_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7、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8、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9标志。P216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建安七子是指: 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13、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 者为徐陵。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14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益之而损。”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叙事性﹍﹍。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17、_ 世说新语__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18、刘义庆的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 19《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其中_名作。 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是20 二、名词解释。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1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一) 一、填空(15分) 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今所传秦代民间歌谣仅首。 2.司马迁的现存作品,除《史记》外,还有《》、《》这两个单篇。《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的伟大著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3.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汉赋的创作进入了时期,代表作家是、。 4.建安“七子”的名称来源于《》,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 5.在南北朝诗人中,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推动七言诗体发展的是,集六朝之大成的是。 6.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北魏的《水经注》和北齐杨衒之的《》。 二、解释加点的词(15分)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大钧 ..播物兮,坱圠无垠.。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7.薄.霄槐云浮,栖川怍.渊沉。 8.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 三、默写(10分): 1.《短歌行》(对酒当歌): 2.《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四、简述题(20分) 1.概述乐府的多重涵义。

2.“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赠白马王彪》)四句,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3.略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类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五、论述题(40分): 1.以《李将军列传》和《苏武传》为例,谈谈《史记》和《汉书》人物塑造的共同特色。 2.根据你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的了解,试对这一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特点作一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作品是:()。 [A] 《山海经》[B]《楚辞》[C] 《淮南子》[D] 《左传》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A] 《春秋》[B] 《左传》[C] 《战国策》[D] 《国语》 3、主张兼爱、非攻的是下列哪个诸子流派:()。 [A] 墨家[B] 法家[C] 道家[D] 儒家 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 [A] 齐、鲁、韩、马[B] 齐、鲁、韩、王 [C] 齐、鲁、韩、毛[D] 齐、鲁、韩、郑 5、《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A] 国别体[B] 纪传体[C] 编年体[D] 纪事本末体 6、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 [A] 铺锦列绣,雕缋满眼[B]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C] 雕藻淫艳,倾炫心魂[D] 锦工机锦,玉人琢玉 7、“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A] 提倡纤巧绮靡[B] 提倡刚健骨气 [C] 主张体物精巧[D] 主张竞为雕琢 8、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的是:( )。 [A] 《出塞》[B]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 《黄鹤楼》[D] 《登高》 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文学主张是:()。 [A] 文以明道[B] 文从字顺 [C] 气盛言宜[D] 不平则鸣 10、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陶渊明诗的是:( )。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简答题 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2)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3)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4)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2、汉赋的形式特点: 答: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

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2)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3)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3、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答: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答: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套试卷

潍坊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四)试题库 (郭荣波老师录入)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在元代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 四个等级。 3、在元代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杂剧艺人的著作是夏庭芝的。 4、描写到元代剧场情形的散曲作品是杜仁杰的。 5、元代的戏剧有和两种。 6、元杂剧包括和两种体裁,因为二者都是 的,故统称为曲。 7、南戏最早是一带的地方戏,故又称之为或。 8、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是与。 9、关汉卿历史题材的杂剧有和。 10、《窦娥冤》剧名全称是。 11、《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和。 1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是名副其实的。 13、《西厢记》剧本共有本折。 14、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15、最能表现《西厢记》惊世骇俗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16、《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17、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一诗。 18、白朴杂剧《梧桐雨》之名源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 “”。 19、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20、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根据历史上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21、《汉宫秋》是本,主角是。 22、《汉宫秋》第三折[七弟兄]“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奈她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 , 。” 23、被王国维称赞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杂剧作品是 和。 2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是,堪称元代水浒戏双璧的是 和。

25、《琵琶记》的作者是;剧中女主人公是。 26、《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 27、散曲的体制主要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等几种。 2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的散曲作品,名为。 29、明代“四大奇书”是、、 和。 30、《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 31、《三国志演义》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 “,。” 32、《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或叫《》。 33、《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有回,编者是。 34、明初诗坛上被称为“袁白燕”的诗人是。 3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语出自的《》一文。 36、“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和。 37、明代戏曲主要有和两大类组成。 38、朱权除了创作杂剧外,还作有兼戏曲史和曲谱为一体的著作《》。 39、徐渭的《四声猿》包括《》、《》、 《》和《》四个杂剧剧本。 40、《西游记》中最成功的篇章是,最成功的形象是。 41、《西游记》是一部经过民间长期流传,最后由编定的一部长篇小说。 42、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代渐趋定型。 43、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实在元末明初人所作的杂剧 《》中。 44、在神怪小说中,除《西游记》外,影响最大的是 《》。 45、《》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以日常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署名为“”。 46、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 47、“三言”即、和的合称,编撰者是。 48、公安派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 49、冯梦龙除了编撰“三言”外,还编辑了两部明代民歌专集《》和《》。 50、顾炎武论诗主,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51、“梅村体”的代表作是,它以的悲欢离合为线索,表现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 52、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是,浙西词派的领袖 是,清初词坛成就最大的是,况周颐推他为“国初第一词人”。 53、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今传有20多种,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 54、洪昇的《长升殿》重新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他之前,杜甫 在、白居易在、白朴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