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训等公共技术平台,建立了方便民间往来、交流本行业信息和经验的公共交流合作平台,已成为开展经济贸易的重要渠道,制定产业政策的主要力量;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教育、劳动、文化、体育、福利、社工等领域提供服务,满足了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十一五”期间,社会组织通过动员组织志愿者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培育了市民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683家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参与社区建设,较好承接社区的相关社会事务,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公共需求,同时通过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培养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社会组织参政议政表现突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2010年的换届中,4名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当选市党代表,5名当选市人大代表,10名当选市政协委员,有社会组织背景的代表委员人数达221名,成为传递群众呼声和反映群众诉求的代言人。

3.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部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日益规范:开展了法人治理建设,不断完善组织章程和治理结构,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决策机构,通过民主的方式决定重要事务;建立了人、财、物等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预决算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建立了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加强自律建设,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开展了多次诚信自律和服务承诺信息公开活动,并获得了“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最佳组织奖”,2家社会组织荣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民间化程度较高,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深圳书城培训中心等社会组织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4.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逐渐增强

社会组织登记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6年,组建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实现了行业协会直接登记。2008年,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2010年,对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启动了基金会、异地商会登记试点工作。目前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比重将近10%。

社会组织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实施方案(2010-2012年)》、《深圳市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事项转移委托工作实施方案》、《深圳市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暂行

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章,明确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在政府扶持、登记管理、社会监督、政府部门监管等体制上有所创新。同时,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立法工作,《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已列入立法计划,《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组织条例》立法调研已启动。

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推陈出新。设立“社会组织培育实验基地”,对草根公益组织进行为期10个月的能力建设,首批从事环保、助残、儿童服务等6家机构于2010年底出壳,其中有5家成功登记。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深圳市社会组织信息网”,编印《深圳行业状况及行业协会》年度报告。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行业协会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培训行业协会管理人才600多人次。搭建税务服务平台,推进社会组织的纳税服务与管理。畅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平台,每年召开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建立《行业协会重要情况专报》制度。成立了社会组织总会,搭建了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

购买服务有所突破。2010年3月,出台《深圳市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事项转移委托工作实施方案》,将各部门在2009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取消、调整和转移284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有序与社会组织对接。目前第一批核定削减的86项政府工作事项中80%进行了转移委托。在民政领域率先试点向社会组织购买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将福利彩票公益金作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种子基金”,目前已资助了75个公益项目,金额达到3526.8万元。委

托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举办“深圳公益在行动”公益创意项目电视选拔大赛。

5.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日臻规范

“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了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措施多样化和监管程序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注重执法查处与其他管理手段的衔接,与业务主管(指导)单位等建立跨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的互通,形成对社会组织执法的合力,逐步提升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的效力和社会影响力,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在法制规范下健康发展。

逐渐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完善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供参考。到2010年,已经成功完成了两批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工作,两次参与评估行业协会商会达69家,其中评出5A级13家、4A级19家、3A级24家、2A 级10家,并且对3A级以上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授牌并颁发证书。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探索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推行了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开展党建带妇建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社工党委,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目前,联合党委下设二级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42个,管理党员301名。

(二)发展环境

1.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需要发展社会组织

“十二五”期间,深圳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为此,深圳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其中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全省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先行先试,力争在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培育与规范发展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2.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任务更为繁重和紧迫,国家、省、市均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深圳肩负起中央赋予的新使命,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经济发展先锋到社会建设前沿,从注重经济高速度到社会和谐度,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此,迫切需要围绕民生幸福城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强化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供给机制,通过社会组织为市民开展社会自治和互助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的利益诉求。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社会组织提供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特质和灵魂,继续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是深圳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深圳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今后深圳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将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逐步改变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职能和工作事项转移给社会,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迫切需要不断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完善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4.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社会组织具备了较好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亟需在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一系列问题,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需求也有较大距离。一是社会组织数量偏少,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能力和公信力有待提高,内部治理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相对滞后。二是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还不够到位、政府职能转移有待完善,财政支持尚未制度化、规范化,服务机构有待建立,配套政策尚需完善。三是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有待细化实施,社会组织立法亟待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监管工作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承担起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先行先试,以创造深圳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水平,为社会组织发展释放新的活力,创造新的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的总体目标,以“深圳质量”作为核心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社会建设为主线,先行先试,坚持培育服务与管理监督并重,创新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方式,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法制健全、规范有序、分类指导、监督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建设民生幸福深圳。

(二)基本原则

1.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社会组织应该要与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相适应,按照“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推进社会组织

平稳有序地发展和发挥作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2.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市场与社会要依法定位、明确职能,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分工合作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将应由市场与社会承担的职责归还给市场与社会,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新型合作关系。

3.与政府培育服务相结合原则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和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机制。继续以增加投入为支撑,动员社会参与为导向,落实政策措施为保障,完善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为着力点,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4.与政府依法指导监督相结合原则

在保障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政府要从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5.与全市综合配套改革相协调原则

深圳仍将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社会组织的发展应该适应这一原则,主动承担政府让渡出的部分职能,积极开展创新性的改革探索,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6.与国家总体改革相衔接原则

我市社会组织的发展总体上要与国家总体改革相衔接,在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保持各项改革与国家的基本政策、基本战略方针一致,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增强。

——社会组织发展。到2015年,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8个;建立全面覆盖我市所有社区的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机构;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社会组织建设。到2015年,全面实现社会组织民间化;完成对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全面评估,每年参加评估的社会组织,达到3A以上的占80%以上;形成一批公信力强、功能完备、运作规范、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作用。到2015年,全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达15万;多数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能够履行相应的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管理。到2015年,基本形成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组织自律、社会组织党组织保障、社会各界监督的社会组织科学管理体制和制度,全市社会组织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有序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继续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进一步规范异地商会、基金会的登记。发展支持型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予以能力建设、资源和智力的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服务。鼓励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机构,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培育、发展、服务、评估、预警等综合性服务。

(二)深化政社关系改革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职能边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鼓

励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程序,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一个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组织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互动的社会治理网络。

(三)完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机制、政府资助及奖励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继续充分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种子基金作用,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与财政资金的对接机制。加大宣传和普及工作,落实与社会组织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开展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和服务工作,提高社会组织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加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完善社会组织自律体系

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保护社会组织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活动。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社会组织建立规范运作、诚信执业、公平竞争、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等六项机制;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社会捐赠、服务承诺等管理制度。

(五)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推进社会组织立法工作,巩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研究制定与直接登记相互适应的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组织法人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流程,探索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逐步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和作用全覆盖。

(六)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畅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沟通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中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继续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利益表达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对公共行政的参与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

四、重大工程

(一)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工程

1.明确章程的核心地位

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通过章程规定社会组织的宗旨、基本活动准则和治理结构等,保证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确立章程在社会组织中的根本准则地位,明确章程的核心作用。

引导社会组织依章程开展活动。重点规范社会组织不按章程开展活动的行为。

依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特点,分类编制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

2.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做到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促进社会组织自律自主运作。

进行分类指引,引导我市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民主决策程序,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社会组织内部形成权责明确、内部制衡和约束、运转协调和决策科学的运作机制,增强自主运作、独立运转的持续发展能力。

引导社会组织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对财务结算、内部控制、票据使用、税务缴纳、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负责人任期、离任审

计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会费收支管理,规范经营活动和收费行为。

3.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社会组织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深化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弥补政府与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不足。

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工作。分阶段继续深化社会组织民间化改革,实现社会组织的组织机构民间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运行和管理规则国际化。

推进政社合作。鼓励社会组织不断承担政府剥离职能,开展政社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能力,促进发展。

加强培训。加强社会组织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就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等对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推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扩大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建立志愿者团队。创新志愿服务

方式,把社会组织类型、服务项目、社区需求与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潜能。

4.健全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

专栏1: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主要工作:

1.按照经济、科学研究、社会事业、慈善、综合等分类,分类编制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

2.加强对社会组织是否依章程开展活动进行检查。重点规范社会组织不按章程开展活动的行为。

3.按照经济、科学研究、社会事业、慈善、综合等分类,制定出台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指引、管理制度示范文本等。

4.出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程序和标准;制定支持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扶持政策。

5.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改革。

6.继续实施“社会组织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社会组织管理人才。

7.推进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

8.实施社会组织信息化工程。

开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推动我市各类社会组织以建立健全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财务公开、公平竞争、奖励惩戒、自律

保障等机制为抓手,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公众投诉等制度,组织会员制订行业自律公约,建立自律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

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服务承诺制度,在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责任和收费标准等方面制定服务行业标准、行业自律公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自律机制。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及时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公布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引导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能力。

(二)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程

1.完善登记管理体制

继续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简化程序,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范围。在有条件的社会组织中逐步推广直接登记制度,全面落实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

完善社会组织分类登记指导办法。继续推进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总结工作的经验,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的分类登记指导办法。

重整直接登记社会团体的登记程序。将纳入直接登记的社会团体的筹备登记程序,重整为名称核准和成立登记两个步骤。

推进先培育后登记的模式。对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但又没有达到登记条件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先进行培育,待条件成熟再进行登记。

探索登记事前评估制度。探索建立登记事前评估制度,对于一些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需要对其进行包括资金来源、宗旨、社会效应、组织机构、发起人等的实质性评估。

研究涉外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涉外社会组织备案等工作机制。

完善社会组织的退出机制。引导难以继续运营的社会组织进行重组,以优化结构。

2.探索培育发展新模式

积极探索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新模式,推动公益社会组织由行政培育模式向社会培育模式转变。

扩大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规模,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优先满足重点发展领域的社会组织进驻。

发展服务支持型、资金支持型、智力支持型社会组织。以支持型社会组织为载体,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前期辅导、技术孵化、专业培训、筹资融资、管理咨询等跟踪辅导和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力求达到对全市所有的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全覆盖。

专栏2:社会组织培育发展

“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主要工作:

1.制定出台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登记指引,将社会组织筹备登记程序,简化重整为名称核准和成立登记两个步骤。

2.研究试点社会组织登记事前评估制度。

3.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探索涉外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

4.扩大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规模,打造政府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平台。

5.推进支持型社会组织建设工程。

6.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出台《关于支持社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深圳市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专项经费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整理相关税收政策,落实与社会组织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7.实施新型社会组织培育项目。

3.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1.项目概述 2001年底编制完成的《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提出了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为365.2公里的深圳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评估,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依据。目前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中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5号线、2号线东延段、3号线西延正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二期工程线路将于2011年7月大运会召开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市将形成约178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使深圳市轨道网相关规划背景发生了变化。首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需要在更高层面考虑轨道交通在区域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发展战略;其次,特区内外二元化严重,城市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为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发展的引导作用,以“TOD”理念带动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支持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以轨道交通支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再

次,城市交通需求结构及形态变化较大,拥挤区域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及组团部分道路拥堵严重,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需要采用大运量交通方式,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最后,以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拓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研究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战略性的问题,构筑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轨道交通发展方案,开展本次《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2)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的联系,强化深圳区域中心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修订稿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随着区域的加速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宝安区的交通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宝安区的客、货运机动化出行总量将分别达到2003年的约4.4倍和3倍,宝安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 2005年6月,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和“深圳市公共交通规划”,明确指出,面对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重点在于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2005年12月,许宗衡市长在市政府四届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再次指出,近期要大力推动特区外的道路建设,在5年内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路网体系。2006年8月,许宗衡市长在现场调研我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时再次强调,各级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力争实现2010年全市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化出行需求,有效支撑宝安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市规划局宝安分局组织开展了“宝安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干线性主干道、普通主干道及次干道,其中,干线性主干道与上层次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起构成了骨干道路网。本报告主要阐述全区的骨干道路网规划,重点为干线性主干道规划方案。 二、现状问题 二十多年来,宝安区的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6年,宝安区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已达到约806公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形势仍然严峻。 为掌握宝安区道路交通的现状,本次规划开展了全面的道路普查、大规模的道路交通调查等。通过分析,本次规划认为宝安区的骨干道路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模整体不足 宝安区现有骨干道路总长约271公里,各等级骨干道路网密度均未能达到“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干线性主干道路网密度与标准差距明显。 注:取深标主干道密度标准的50%。 (二)路网布局不尽完善 目前,宝安区的骨干路网布局尚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城市快速路,大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文章出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作者:吕国林,陆荣杰,田锋日期:2010-7-21 16:18:42 【摘要】 在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分析了深圳市慢行交通发展形势。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在宏观层面确定了深圳市慢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在中观层面落实区域差别化发展策略划分了慢行单元和慢行远足走廊,并针对自行车交通对设施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划分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在微观层面,分别针对慢行单元、城市慢行远足走廊以及自行车道网络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研究了后续的协同实施保障机制。 慢行交通,一般是指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从深圳市目前的非机动车交通构成来看,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故本文的慢行交通主要指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机动车交通不断侵占城市慢行空间,致使慢行交通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将发展成为以轨道为核心、公交为主体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1]。深圳市未来将主要依靠“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慢行交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构建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交通问题处理得较好的城市,如香港、韩国首尔、丹麦哥本哈根等,均将慢行交通改善作为城市交通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城市宜人的慢行空间让人印象深刻[2]~[4]。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市开展了系统的慢行交通规划研究。 1发展现状 根据深圳市1995年、2001年以及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深圳市慢行交通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如表1。其中步行交通比例略有上升,由1995年的46.6%增加到2005年的55%,自行车交通比例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29.8%下降到2005年的4%。但相应的机动化交通比例明显上升,表明大量的自行车出行已转化为机动化出行和步行。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深圳市滨海医院新新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一、规划背景 位于滨海大道与侨城东路交汇处的滨海医院是市政府投资新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占地19.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35.2万平米,设计日门诊量8千~1万人次,病床2000张。滨海医院的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现代医疗中心。 图1.1滨海医院区域位置图 图1.2滨海医院建筑布局图 医院主体建筑已于去年年底封顶,拟于2011年8月正式开业,

其交通配套建设亟待展开。 为科学组织滨海医院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类交通,避免重现现有大型医院在交通方面的问题,市交通运输委组织编制了《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图1.3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总体方案示意图 二、面临交通问题 (一)深圳现有大型医院存在的交通问题 目前深圳大型医院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困难、进院车辆排队、的士乘坐不便等问题。

图2.1医院内部停车泊位不足,人车混行 图2.2的士占用市政道路上落客,造成交通拥堵 图2.3闸口设置位置不合理,进院车辆占用市政道路排队

(二)滨海医院建成后周边地区人流、车流将急剧增加 根据预测,未来滨海医院每日人流量将达到3.2万人次,早高峰进入医院小汽车约1800辆/小时,出租车约450辆/小时,公交客流约3000人次/小时,是目前深圳各大医院的2~3倍。 图2.4滨海医院交通需求结构图 图2.5滨海医院进出机动车流量时变图 (三)医院外部交通设施无法适应医院发展要求 医院交通进出主要依托的海园一路、海园二路尚未建设,同时医院周边公交及人行设施配套还不甚完善。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文)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 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十一五规划1986年城市性质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城 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将为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为深圳承担再当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提供指引。 规划背景及特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城市总体规划我们真正编制是从06年10月份开始,我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的整个编制工作。经过市政府审查工作,省政府通过,最后到国务院。虽然中间历经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应该说在国家批准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是比较快的一次,一方面我们编的也快,审批工作进行的也是比较快。而且特别有意义的是我们上一轮总体规划恰好是在2000年批准。当时是1996编制完成,2000年批准。这次正好是10 年以后,特别有意义的是恰逢特区成立30周年,在这个结骨眼上给我们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应该说有特别意义。我觉得这就是对于我们未来城市的一个发展,未来城市十年的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它是一个内容比较多、面比较宽,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它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这么一个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它的期限是五年,像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是五年。城市总体规划是十年,所以它的时间上是相对比较长的。内容上比较广主要是说,我们城市总体规划涉及整个行政区范围内所有的土地,也

涵盖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城市的居住、工业、产业、交通等等发展,还包括一些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城市的各项设施,所以它相对的内容非常丰富。 规划重要内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在这么多内容里面,我们希望大家关注的,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大家看到文字都不是很长。这里面有几个重点非常值得关注:第一个重点,关于城市定性,我们叫城市性质。国家给予我们深圳这个城市的定位和要求。在这次定性里面,我们注意到一共有3个内容:一个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特有的深圳市经济特区,这是一贯以来的。第二条,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一轮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发展规划里面已经提过,这次也明确在城市性质里面把它明确下来。大家注意到十年前我们的城市性质定位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听大家都知道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是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批复里面也是寥寥无几。第三条,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国际化城市。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重要。在整个国家给予,在全国的大城市的批复里面提到国际化城市,我们知道可能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没有第三个城市。第三个就是深圳。我想这也是国家在批准我们城市定位里面对于深圳赋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这也反映了深圳重要的特色。所以这三个定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研读。这里面包括很多内容。在这个性质下,在我们文本里面还提到很多城市的职能,相对城市的职能就面积比较宽了,这里不再展开说。我建议大家关注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城市的性质,这是在国务院批复一个城市规划里面最最重要的,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认真推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这一点也是这次总体规划获得批复重要内容。这个也与我们省委省政府给深圳提出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应该也是完全吻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