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球铁

贝氏体球铁
贝氏体球铁

贝氏体球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08-10-07

贝氏体球墨铸铁,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被誉为近30年来铸铁冶金方面的重大成就之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工业部门。本文综合介绍贝氏体球铁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生产方法,旨在推动我国贝氏体球铁的研究和应用。

1 贝氏体球铁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贝氏体球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奥氏体+贝氏体为基体组织的贝氏体球铁,称为

奥贝球铁(Austempered Ductile Iron),简称ADI。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高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另一类是以贝氏体+少量碳化物为基体组织的贝氏体球铁,称为贝氏体球铁(Bainite Ductile Iron),简称BDI。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1949年W.W.Braidwood就曾预言,针状组织(贝氏体)铸铁可能是机械性能最好的铸铁。

随后,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于1952年曾用这种球铁代替铸造高锰钢生产军用履带。但在此后的20年间,由于这种材料的需要有限,在工业生产中很少应用,致使它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上才重新开始这种材料的研究, 1977年M.Johansson 宣布芬兰Kymi-kymmene公司所属的Karkkila铸造厂开发了一种使用性能优异的新型球铁,即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并在美、英、法、加等13个国家申请了专利。这一报导引起了广泛重视,各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研究工作。目前生产贝氏体球铁的方法已由过去的等温淬火单一方法发展到连续冷却淬火和合金化铸态等多种方法。

我国是最早研究和应用贝氏体球铁的国家之一,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相继研制成功这种新材质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贝氏体球铁优异的综合力学性使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如用在耐磨、耐冲击、高强度、高韧性和耐疲劳的场合。在大齿轮方面,贝氏体球铁甚至可以完全代替渗碳钢,在某些条件下比渗碳钢作用更好。在震动和冲击的情况下,贝氏体球铁的减震、

阻碍裂纹扩展能力使渗碳钢无法比拟。此外,在润滑困难或无润滑的恶劣条件下,贝氏体球铁的自润滑能力也表现出特殊的优越性。

含有一定数量奥氏体的奥贝球铁很适合应用于机车车轮、碾轮、滑块等场合,在这些场合中加工硬化大大提高了工件硬度,同时提高了耐磨性。不同于表面硬化处理的钢件,奥贝球铁始终维持着硬的表面层,而表层下面仍保持着原有的韧性。

由于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低温冲击性能,奥贝球铁还适用于曲轴、凸轮轴、链轮以及大型柴油机的卡盘扳手等。还能满足破碎机、推土机、挖掘机和农业机械等易磨损部位提出的抗磨损、抗冲击和抗疲劳的要求。此外,奥贝球铁还在模具、活塞环、轧钢机导轨、起重臂、水泵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含有一定数量碳化物的贝氏体球铁作为矿山球磨机磨球材料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这种材料不仅由于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而避免了碎球,同时由于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具有比高铬铸铁更好的抗腐蚀耐磨性。此外,这种材料还适于生产湿磨条件下的抗磨铸件,如泥浆泵等。

2 贝氏体球铁的化学成分

为了获得贝氏体组织,通常需要加入Mn、Mo、Ni、Cu、B等影响着球铁C曲线的合金元素。碳具有稳定奥氏体,延缓贝氏体转变,改变上贝氏体的下限温度,并对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残留奥氏体的数量和含碳量对拉伸强度、韧性、加工硬化速度、抗应变马氏体转变的能力和低温组织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碳是石墨形成元素,高的含碳量可阻碍渗碳体的析出。硅能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加速相变,因而缩短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硅还提高共析转变温度,扩大共析转变温度范围[7]。此外,硅还是石墨化形成元素,不仅能抑制贝氏体转变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而且能细化石墨球,增加铁素体量,促进贝氏体转变形成细针状贝氏体,从而提高球铁的机械性能。但是,若硅的含量过高,则韧性急剧下降。锰扩大γ区,强烈降低共析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温度,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

使C曲线右移,显著提高淬透性。锰还使高温相变区和中温相变区分离,并使上、下贝氏体相变区明显分开。但锰是结晶正偏析元素,容易富集在共晶团边界,不完全淬火后,在该处形成马氏体、奥氏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显著降低塑性和韧性,强度也有所下降。研究指明,通

过适当增加硅量、强化孕育等措施可使含锰量0.6~0.8%的球铁获得较理想的贝氏体组织和性能。

钼是生产贝氏体球铁最常用的合金元素。钼是碳化物形成元素,偏析程度比锰更强烈,更容易产生共晶碳化物,而且这种碳化物非常稳定。因此,钼也降低球铁的强度和塑韧性。但钼的最大优点是良好的淬透性,强烈抑制珠光体转变而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微不足道。

镍和铜都扩大γ区,形成固溶体,阻碍奥氏体分解,降低冷脆转变温度,还能在等温转变过程中抑制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形成,显著地提高奥-贝球铁的塑性和韧性,并且镍提高淬透性和断面均匀性。所以,钼常和镍、铜一起使用且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合金成分的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工件的组织性能,例如,生产以奥氏体+贝氏体组织的高强度、高韧性奥贝球铁,应加入较高的Ni、Cu等稳定奥氏体、抑制碳化物形成的元素;生产以贝氏体+少量碳化物组织为主的高耐磨性贝氏体球铁,应加入较多的Mo、Mn等提高淬透性的元素。生产工艺,等温淬火奥-贝球铁可少加合金元素,以降低成本;而连续冷却淬火,特别是铸态贝氏体球铁是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发生贝氏体转变,所以应多加有利于提高淬透性的元素。工件的壁厚,合金元素的加入量应随壁厚的增大而增加。

3 贝氏体球铁的生产工艺、组织与性能

目前贝氏体球铁的生产工艺有主要有等温淬火、连续冷却淬火和铸态合金化等。

1、等温淬火工艺

等温淬火工艺最初主要用于铸钢件生产,后来才用于球铁的生产上。这种工艺的突出优点是:转变过程容易控制;避免了从奥氏体温度迅速冷却至室温可能产生的应力、畸变和脆裂现象,生产稳定。球铁与钢相比,因为它含有较高的碳和硅,基体上分布着大量的石墨,所以球铁的贝氏体转变有自己的特点:可以通过控制奥氏体化温度来调整奥氏体含碳量;球铁等温淬火贝氏体转变时铁素体板条的生核长大无渗碳体伴随,贝氏体型铁素体不断析出时碳向奥氏体扩散导致奥氏体富碳;富碳奥氏体一定条件下可在室温下稳定存在。最终得到基体为奥氏体-贝氏体混合组织的球墨铸铁。

贝氏体球铁中晶粒大小,奥氏体含量的多少、稳定与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是否有碳化物析出等均影响其性能。若组织只是由铁素体和奥氏体细小共晶团形成的双重组织而没有其它脆性

相组成时,则可获得最佳的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性能。化学成分一定时,则等温淬火贝氏体球铁的组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等温转变温度;在等温转变区域保温的时间;转变开始时的奥氏体状态,这取决于奥氏体化温度和等温转变前的冷却条件。这就是说,贝氏体球铁的组织取决于奥氏体含碳量和其它元素含量、偏析、晶粒大小以及由奥氏体化温度冷却至等温转变时的过程。下面分别讨论这三个因素。

(1)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则奥氏体含碳量越高。如果奥氏体化温度太低或时间太短,碳化物不能完全溶解,奥氏体含碳量偏低,经等温淬火后冷却至室温容易转变成马氏体。这样将得到强度、硬度高,而塑性、韧性和抗拉强度低的组织。如果奥氏体化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则导致奥氏体晶粒粗大,延缓等温转变开始,促进二次碳化物的形成。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通常奥氏体化温度选择在930℃左右。

(2)等温转变温度

随着转变温度的降低,针状铁素体量减少,组织细化,抗拉、屈服强度以及硬度均逐渐提高。当转变温度在350~470℃时,则首先析出针状的过饱和铁素体,铁素体中不能再溶解的碳则富集在奥氏体中,这是因为较高的含硅量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这时组织中奥氏体的含碳量可高达2%,延伸率达最高值,相应的冲击韧性也达到最高值。当超过与最高延伸率对应的转变温度时,会出现组织粗化,并逐渐转变成铁素体-碳化物,即珠光体组织,不仅降低了强度而且也降低韧性。若转变温度太低,处于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时,则碳在奥氏体内扩散缓慢,不易形成均匀的高碳奥氏体,冷却至室温得到下贝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由于马氏体的形成,在提高强度和硬度的同时却降低了延伸率和抗拉强度。

(3)等温转变的保温时间

当确定等温转变温度后,等温转变的保温时间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是很密切的。保温时间太短则只有少量贝氏体型铁素体析出,周围未转变的奥氏体含碳量仍不高,冷却至室温时大部分转变成马氏体,造成延伸率低、硬度高、发生脆化以及抗拉强度也低的性能;保温时间太长则由于奥氏体成分趋向均匀化,硅的作用不足以抑制碳化物的析出,因而奥氏体转变成铁素体加碳化物,使奥氏体含量和延伸率降低;当保温时间合适,析出一定量的贝氏体型铁素体后,

周围奥氏体富碳且均匀、稳定,最终可得奥贝组织,甚至可获得最高的奥氏体含量和最高的延伸率,而且由于高奥氏体含量可减轻由于马氏体存在而引起的脆化程度,从而提高抗拉强度。

因此,适当的等温淬火工艺不仅可以增加铁素体量,而且也因此提高了奥氏体中的含碳量而使残留奥氏体更加稳定,还能细化铁素体-奥氏体组织,获得理想的组织和性能。但是,等温淬火工艺由于设备多、对设备的依赖性强,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目前应用开始减少。

2、合金化铸态工艺

合金化铸态工艺与等温淬火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

耗;避免了由于脆裂、氧化或变形等引起的成本增加;减少了对设备的依赖性,

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辅助工序,改善了劳动条件。

要想在铸态条件下获得理想的贝氏体组织,必须要求铸件在冷却过程中避开

珠光体转变鼻子温度,以防转变成珠光体;然后又能连续地通过贝氏体区,使之形成贝氏体。所以目前生产铸态奥-贝球铁主要的途径是加入较多的提高球铁淬透性的合金元素,通过合金化来改变C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从而控制贝氏体球铁的最终组织。通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镍和钼等。

合金化铸态工艺下合金元素的作用和行为与等温淬火工艺中的作用和行为

基本相同,但由于铸态贝氏体是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跨过一个温度范围形成的,因此它在形成过程中,合金起作用的程度与等温淬火工艺时又有一定的不同。合金元素的最佳加入量也随铸件的壁厚和冷却条件而异,铸件壁厚增加或冷却速度降低,合金的加入量应相应增加。一般情况下,合金化铸态贝氏体球铁中镍的含量为3.0~4.0%,钼的含量为0.6~1.0%。

在铸态下获得贝氏体组织除了合金化以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成分一定时,冷却条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冷却速度太快将得到马氏体,太慢则会转变成珠光体。另外,铸态贝氏体球铁的碳当量在不出现石墨漂浮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因为高碳当量可抑制碳化物的形成,而且能细化组织,石墨球增多。而研究[13]表明上贝氏体是在晶界形核长大、下贝氏体是在奥氏体/石墨界面上形核长大,所以高碳当量还有利于贝氏体的转变。

3、连续冷却淬火工艺

连续冷却淬火工艺是将高温奥氏体化后的铸件立即淬入特定的淬火介质中,经连续冷却获

得奥-贝组织的生产方法。与等温淬火工艺相比,工艺简便;与铸态工艺相比,合金加入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较低。但是,经连续淬火后的工件具有复杂的内应力,而且组织不稳定,所以回火是必要的后续工序。

目前,生产连续淬火贝氏体球铁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加入提高球铁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合金元素的作用与选择同铸态工艺一致,但其加入量大幅度降低;选择合适的淬火介质。

通常是两种手段同时采用。化学成分一定时,贝氏体球铁的组织和性能主要

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淬火介质及其冷却性能;回火温度与时间。下面介绍这三个因素。

(1)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

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对连续淬火贝氏体球铁的影响与等温淬火中影响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连续淬火工艺要求铸件在冷却过程中避开珠光体转变鼻子温度,又能连续地通过贝氏体区,所以希望贝氏体转变孕育期短一些,因此奥氏体化温度应略低于等温淬火的奥氏体化温度,选在900℃左右。

(2)淬火介质及其冷却性能

理想的淬火介质应在淬火初期冷却能力强,使工件快速冷却至中温区;到达中温区后,冷却能力较弱,工件冷却较慢,接近于等温淬火。

研究表明,淬火液的浓度对球铁的组织与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随淬火液浓度的提高,组织中白脆相及游离碳化物明显减少,贝氏体量增多,组织均匀,综合性能得到改善。

(3)回火温度与时间

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并使残留奥氏体进一步转变成下贝氏体。研究表明,较低的温度(200℃)回火时,残留奥氏体向下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很大,下贝氏体转变较密集,基本上保持了高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基体中"A+M"组织及游离碳化物数量变化不大,但由于残留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降低及应力松驰,使硬度降低,强度、韧性提高。所以回火温度选在200℃左右。随回火时间的延长,硬度逐渐升高至最大值,这是回火时间充足,残留奥氏体分解的结果。而后,因应力松驰,硬度逐渐下降。

4 贝氏体球铁的前景展望

由于贝氏体球铁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合金成分、奥氏体化温度、等温转变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的措施,以满足不同工作条件下所要求的特殊性能。就目前应用情况看,还远未发挥贝氏体球铁的特点与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贝氏体球铁的研究日趋成熟,将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另外,目前贝氏体球铁的生产基本上都需向其中加入Ni、Mo、Cu等合金元素,而Ni、Mo、Cu是我国稀有的昂贵金属,这样贝氏体球铁的生产成本较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每个生产厂家追求的目标。根据我国资源特点,利用钒钛生铁生产贝氏体球铁可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钒钛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溶入固溶体时延缓相变,使C曲线右移,提高淬透性,并使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明显分开,在球铁中具有某些与Ni、Mo、Cu相似的作用。而且钒能抑制晶界移动和晶粒长大,细化组织。所以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消除钒钛的不利作用,生产钒钛贝氏体球铁是可能的;利用钒钛生铁生产贝氏体球铁将省去复杂的除钒、除钛过程,而且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工艺简便;可节约稀有的昂贵金属Ni、Mo、Cu等。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原载《铸造伙伴网》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及应用

第五章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 [重点掌握] 1、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菜氏体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及显微组织形貌; 2、根据相图,分析各种典型成份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3、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铁碳相图是研究钢和铸铁的基础,对于钢铁材料的应用以及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的制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铁和碳可以形成一系列化合物,如Fe3C、Fe2C、FeC等, 有实用意义并被深入研究的只是Fe-Fe3C部分,通常称其为 Fe-Fe3C相图,相图中的组元只有Fe和Fe3C。 第一节铁碳合金基本相 一、铁素体 1.δ相高温铁素体:C固溶到δ-Fe中,形成δ相。 2.α相铁素体(用F表示):C固溶到α-Fe中,形成α相。 F强度、硬度低、塑性好(室温:C%=0.0008%,727度:C%=0.0218%)二、奥氏体 γ相奥氏体(用A表示):C固溶到γ-Fe中形成γ相)强度低,易塑性变形 三、渗碳体

Fe3C相(用Cem表示),是Fe与C的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渗碳体的熔点高,机械性能特点是硬而脆,塑性、韧性几乎为零。 渗碳体根据生成条件不同有条状、网状、片状、粒状等形态, 对铁碳合金的机械性能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 Fe-Fe3C相图分析 一、相图中的点、线、面 1.三条水平线和三个重要点 (1)包晶转变线HJB,J为包晶点。1495摄氏度,C%=0.09-0.53% L+δ→A (2)共晶转变线ECF, C点为共晶点。冷却到1148℃时, C点成分的L发生共晶反应:L→A(2.11%C)+Fe3C(6.69%C,共晶渗碳体)共晶反应在恒温下进行, 反应过程中L、A、Fe3C三相共存。 共晶反应的产物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和物, 称莱氏体, 以符号 Le表示。 (3)共析转变线PSK,S点为共析点。合金(在平衡结晶过程中冷)却到727℃时, S点成分的A发生共析反应:

针状铁素体

针状铁素体 指低合金高强度钢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铁素体-珠光体的类贝氏体组织,是微合金化钢在控轧控冷过程中,在稍高于贝氏体温度范围,通过切变和扩散的混合相变机制而形成的具有高密度位错的非等轴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是不规则的铁素体块,所谓的"针状",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形貌。它没有完整连续的晶界,粒度参差不一,分布集中,晶粒间或晶粒内分布着细小的灰色颗粒,即富碳(M/A)岛;针状铁素体内部隐约可见由浮凸和析出相勾勒出的亚晶条纹,晶内具有较高密度的位错。形成条件:针状铁素体钢是在Mn2Nb系钢基础上降碳、提锰和加钼形成的。低碳或超低碳是形成针状铁素体的先决条件[2],生产中碳含量均控制在0.06%以下。高的含碳量易在轧后的快冷中形成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一定的锰含量,固溶强化贝氏体和铁素体基体,保证钢的强度而不降低其韧性;少量的钼,在相变过程中抑制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同时钼还具有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作用;尤其是微合金化元素铌的加入,扩大形变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温度范围,有利于增加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轧制变形量,促进两阶段轧制工艺的实现。 低碳贝氏体 光学显微镜下与针状铁素体类似,但由于微量元素硼的加入,使拉长的原奥氏体晶界得以保留,在晶粒内部和原奥氏体晶界分散有较多的M/A组织,尺寸较大,其基体结构是具有0.5~1μm宽的板条组织结构

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可以分为:1.宏观组织.2.显微组 织. 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 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关于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充满度的验证1C

铸造技术2009年第9期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饱和度和碳当量的验证 程武超赵新武党波涛靳宝 (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西峡474500) 摘要用不同的饱和度和碳当量的铁液浇注不同厚度的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试块,从金相组织、力学性能上对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的饱和度和碳当量进行了验证。事实证明,饱和度A 超过4.9时,在不同的厚度上仍能得到球化率和力学性能合格的铸件。当碳当量取较高值时,降低了铁液的液相线温度,熔炼温度随之下降,反过来又减少了高温熔炼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不产生冷隔的前提下,为降低浇注温度创造了条件。较高的碳当量有利于凝固过程的石墨化膨胀所产生的自补缩效果,可以减少缩松和缩孔缺陷。 关键词饱和度球化率力学性能缩松和缩孔 中图分类号:TG1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5(2009)19-1097-05 V erification of Austenite nodular cast iron Saturation and Carbon Equivalent CHENG Wu –chao, ZHAO Xin-wu, DANG Bo-tao, JIN Bao (Xixia Intake & Exhaust Manifold Co., Ltd, Xixia 474500 China) Abstract: Austenite nodular cast iron test block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were cast from different saturation and CE,and the saturation and CE were verified by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t proves that qualified casting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in nodular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still obtained when the saturation (A) value exceeds 4.9. Adopting high value of CE can low the liquidus temperature of molten iron, which makes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decrease, and it conversely reduces detrimental affect for high temperature melting.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no cold shut occurs, it creates conditions to decrease pouring temperature. Higher C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elf-feeding ability of graphitizing expansion during solidification process, and to reduces casting defects, such as shrinkage and blowhole. Keywords: Saturation; Nodular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rinkage and blowhole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是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性能较好的铸铁材料。目前已成为排气歧管的首选材料,但是受充满度的影响,不少生产厂家不敢越雷池一步。特别是初次生产这种材质的厂家,试制中一旦出现碎块状石墨,就误认为是充满度过高造成的。为了获得较好的基体组织,总是在充满度上做文章,结果适得其反。当把A压的过低的时候,CE随之下降,铁液的流动性下降,缩松、缩孔缺陷更加严重;产生了恶性循环。使这种材料的正确应用受到了影响。据资料介绍,高镍奥氏体球铁中的碳、硅、镍含量必须满足饱和度公式: A≥TC%+0.2Si%+0.06Ni% 式中A称为饱和度,当铁液中的碳、硅、镍大于某一极限值(饱和度A)时则石墨形态就呈碎块状分布;奥氏体枝晶发达,铁液流动性差,补缩困难,极易产生缩松、缩孔缺陷。有资料介绍A不能大于4.4⑴⑵。本文通过试验证明饱和度A≥4.4,甚至超过4.9时,在不同厚度的试块上仍能得到球化率和力学性能合格的铸件。在较高的碳当量下由于石墨化膨胀所产生的自补缩效果,减少了缩松和缩孔缺陷。现以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D5S的铸造工艺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程武超(河南西峡人),高级工程师,铸造工艺研究。

铁碳相图以及铁碳合金

铁碳相图以及铁碳合金 Post By:2009-12-6 16:33:51 钢(Steels)和铸铁(Cast irons)是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虽然它们的种类很多,成分不一,但是它们的基本组成都是铁(Fe)和碳(C)两种元素。因此,学习铁碳相图、掌握应用铁碳相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Fe和C能够形成Fe3C, Fe2C 和FeC等多种稳定化合物。所以,Fe-C相图可以划分成Fe-Fe3C, Fe3C-Fe2C, Fe2C-FeC和FeC-C四个部分。由于化合物是硬脆相5%),因此,通常所说的铁碳相图就是Fe-Fe3C部分。,后面三部分相图实际上没有应用价值(工业上使用的铁碳合金含碳量不超过化合物Fe3C称为渗碳体(Cementite),是一种亚稳定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Fe和C,C原子聚集到一起就是石墨。因此,铁碳相图常表示为Fe-Fe3C和Fe-石墨双重相图(图1)。Fe-Fe3C 相图主要用于钢,而Fe-石墨相图则主要用于铸铁的研究和生产。这里主要分析讨论Fe-Fe3C相图,Fe -石墨相图与此类似,只是右侧的单相是石墨而不是Fe3C。 图1 铁碳双重相图 【说明】 图1中虚线表示Fe-石墨相图,没有虚线的地方意味着两个相图完全重合。

铁具有异晶转变,即固态的铁在不同的温度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如下: 由于Fe的晶体结构不同,C在Fe中的溶解度差别较大。碳在面心立方(FCC)的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而在体心立方(BCC)的α-Fe和δ-Fe中最大仅分别为0.0218%和0.09%。 纯铁 纯铁的熔点1538℃,固态下具有同素异晶转变:912℃以下为体心立方(BCC)晶体结构,912℃到1 394℃之间为面心立方(FCC), 1394℃到熔点之间为体心立方。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见图2。 图2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图3 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铁的固溶体 碳溶解于α-Fe和δ-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Ferrite),用α、δ或F表示, 由于δ-Fe是高温相,因此也称为高温铁素体。铁素体的含碳量非常低(室温下含碳仅为0.005%),所以其性能与纯铁相似:硬度(HB50~80)低,塑性(延伸率δ为30%~50%)高。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工业纯铁相同(图2) 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Austenite),用γ或A表示。具有面心立方晶体

关于奥氏体、马氏体、珠光体的分析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 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9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0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汽车用高强钢有新进展

? ? 分类:国际新闻 创建于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10:14 最后更新于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10:14 作者:Super User 点击数:9 浦项制铁技术研究实验室 Young Sool Jin 郭金宇译 在现在和未来的汽车上,汽车的减重成为减少CO2排放和降低燃油消耗的关键手段。同时,复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更加要求车身减重。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轻量化材料中,从技术和经济性的观点来看,先进高强钢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汽车用材料。根据调查,先进高强钢在汽车用钢的比例将从2009年的7%增加到2020年的28%~36%,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比例将更高。此外,在未来的白车身和覆盖件上,铝合金的用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考虑到未来的应用前景,钢铁行业应加快先进高强钢和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多种高强钢物尽其用 为了满足汽车工业在提高安全性、燃油经济性、耐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钢铁企业开发了多种钢材并应用在车身结构上,更加先进的新型汽车用钢也正在加紧研发中。强塑积小于25000MPa%的汽车用钢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行业,如IF钢、HSLA(高强低合金)钢、传统的先进高强钢(AHSS)如DP(双相)钢、TRIP(相变诱导塑性)

钢、CP(复相)钢、马氏体钢和HF(热冲压成形)钢。另外两组钢,分别称为超高强度先进高强钢(X-AHSS)和超高强度先进高强钢 (U–AHSS),具有优越的强度和塑性平衡,强塑积大于25000MPa%,被称为下一代汽车用钢。而这些先进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包括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等组织。那么,传统先进高强钢有何最新发展,下一代先进高强钢的研发进展如何?附表总结了浦项制铁先进高强钢的研发情况。 热轧先进高强钢。为了得到性能优异的热轧双相钢、铁素体-贝氏体钢和TRIP钢,在工艺过程中需要优化钢种的成分、轧制工艺和冷却速率。总的说来,热轧终轧温度大于Ar3点,冷却过程采用2步法进行控制。中间的冷却温度和空冷时间会对铁素体转变行为产生影响,如铁素体的体积、形态,以及未转变奥氏体的富碳情况。热轧卷最终的卷曲温度会对产品的微观组织产生影响。 采用低C-Mn-Si的成分体系,590MPa级和780MPa级DP钢的卷曲温度设定在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下,冷却后直接得到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980MPa级DP钢采用低C-Mn-Si-Cr的成分体系,卷曲温度在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通过添加Cr提高钢卷的淬透性,残余奥氏体在卷曲后转变为马氏体。双相钢主要用在要求良好强度和塑性平衡以及低屈服强度的车轮和汽车悬挂件等零部件上。 为了得到扩孔性能优良的FB钢(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减小基体和第二相之间的碳含量和硬度的差别是至关重要的。低C-Mn系590MPa级、低C-Mn-Si系的780MPa级和980MPa级FB钢的卷曲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汽车排气歧管及铸造方法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汽车排气歧管及铸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排气歧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汽车排气歧管及铸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市场上不断涌现中、高档轿车,其马力和排放量对汽车零部件的工作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如传统排气歧管的工作温度超过900℃,特别在热、冷交变的工作条件下,排气歧管的强度和塑性差,容易造成变形和开裂,致使发动机工作压力不够,而影响轿车的速度,严重时造成发动机工作失灵,不能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对材料选择要求量体裁衣。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因为有其良好的耐腐蚀、耐高温抗氧化性,生产操作中无辐射,无毒害等多种优点,在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部分运用到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由于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铁液表面张力大,收缩倾向大,降温快,流动性差的特点,将其用于汽车排气歧管存在由于排气歧管壁薄,结构复杂,热节部位多,铸件最易出现缩孔,缩松,浇不足和冷隔缺陷。因此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在汽车排气歧管的铸造技术在国内外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铸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汽车排气歧管及其铸造方法,用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铸造的汽车排气歧管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热性,耐热冲击性和

热延展性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代替现有的铸铁铸造成的汽车排气歧管。 其铸造工艺步骤为制芯、造型、合型、熔炼铁液、浇注、开箱落砂和清理入库,其中: l、制芯:采用低氮高强度覆膜砂,覆膜砂的强度≥3.4Mpa,低发气≤14m/g:排气歧管的内砂芯为内流通砂芯,外腔砂芯在两管卡档处位置镶冷铁: 2、造型:覆膜砂芯组合成型后,采用大孔流量浇注系统工艺,利用侧冒口补缩,由潮模砂提供浇注时的静压头: 3、熔炼铁液:熔炼温度1600~1700℃;采用镁硅合金为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镁硅合金球化剂的加入量为O.9-1.29/6;用硅铁孕育剂在包内孕育一次,硅铁孕育剂的加入量为0.3-0.5%,用硅锶孕育剂在浇注瞬时再次孕育,硅锶孕育剂的加入量为0.13-0.16%:出炉温度为1650℃~1690℃。 4、浇注工艺 采用大流量、高温快浇的工艺,浇注首箱温度≤1560℃,浇注末箱温度≥147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抗氧化性、延展性、无辐射等特性,运用于制造汽车排气歧管上,可使排气歧管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热性,耐热冲击性和热延展性,可以满足中、高档轿车其马力和排

钢材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钢材与钢管的基础知识 一、钢的分类 1、碳钢是含碳量不超过 2.06%的铁碳合金,按其含碳量可分为三大类:低碳钢,C < 0.25%;中碳钢,C:0.3%~0.55%;高碳钢,C > 0.60%。 2、碳可有限地固溶于铁中,随着温度的下降,其溶解度也相应降低,铁与碳可形成Fe 3C、Fe 2 C、 FeC、,以Fe 3C化合物为主(Fe 3 C为渗碳体)。 3、碳素钢中的含碳量等于0.8%时称为共析钢,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含碳量为0.02%~0.8%(小于0.8%)时称为亚共析钢,组织为铁素体+片状珠光体;含碳量为0.8%~2.0%(大于0.8%)时称为过共析钢,组织为片状珠光体+网状分布的二次渗碳体。 4、公司用的管线钢均为低碳微合金钢,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低碳(含碳量一般都小于0.1%),添加了微量的合金元素,常见的为Nb、V、Ti、Cr、Ni、Cu等。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晶粒度一般在9级或9级以上。 二、钢中微量元素的性质 1、锰,常在炼钢时作为脱氧剂而残留于钢中,其锰含量必须保持在0.35%~0.8%范围内,能形成含锰的铁素体,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属有益元素。 2、硅,硅的脱氧作用比锰更为强烈,能有效地清除FeO夹杂物,硅在铁中的固溶度较大,能显著地强化铁素体,含量一般在0.17%~0.35%范围内,属有益元素。 3、硫,硫是一种有害元素,与铁形成FeS夹杂物,易出现热脆现象。在钢中增加锰含量,可以在与在FeS而形成的MnS以克服硫的热脆性。硫在钢中含量越少越好。 4、磷,磷在钢中也是一种有害元素,因磷偏析易造成冷脆缺陷。但适当加入磷可改善其切削性能,磷在钢中的含量希望越少越好。 5、氧,氧在钢中易形成Fe 3O 4 、FeO、MnO、Mn 3 O 4 、SiO 2 、Al 2 O 3 等塑性较差的夹杂物,影响钢的 机械性能,氧在钢中也是一种有害元素。 6、氮,氮在铁素体中固溶体较低,能使钢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在冶炼过程中加入Al、Ti进行脱氮处理,以形成AlN及TiN等夹杂物,便可消除钢的的时效倾向。 7、氢,氢在钢中也是一种有害元素,易引起氢脆、白点等缺陷。

6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综述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综述 赵新武张居卿 (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西峡474500)摘要:本文对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热处理、使用要求及其工艺控制要点进行了综述。打破了传统的“充满度”理论,利用较高的“碳当量”,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充满度碳当量热处理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因其具备优异的抗热冲击性、抗热蠕变性、耐蚀性、高温抗氧化性以及低的热膨胀性和低温冲击韧性,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制造海水泵、阀、增压器壳体、排气管、气门座等耐热、耐蚀的零部件产品。奥氏体球墨铸铁具有原子紧密堆积的面心立方晶格结构,在常温下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比普通球墨铸铁和硅钼球墨铸铁都高的热化学稳定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此处所说的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是指含镍量大于12%,在铸态下获得奥氏体基体,石墨呈球状的铸铁。是球墨铸铁的特殊品种。 在“铸造技术标准手册”(2004年5月版)中把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列为耐蚀铸铁。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在750℃左右仍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令人满意的力学性能,特别重要的是,由于其基体组织为奥氏体,在临界温度附近没有相变,因而不易因骤冷骤热而产生变形或裂纹。 某些牌号的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在很低的温度下仍具有良好的伸长率和抗拉强度。例如QTANi23Mn4在-196℃抗拉强度≥620MPa,伸长率≥27%。 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有各种不同的牌号,本文侧重于QTANi35Si5Cr2的某些特点综述一些共性的东西,读者可依据不同的牌号、铸件和不同的工况条件作为参考。 1 化学成分 奥氏体铸铁牌号符合GB/T 5612的规定,依据GB/T56648分为12个牌号,分别见表1、表2。 表1 奥氏体铸铁化学成分(一般工程用牌号) 表2 奥氏体铸铁化学成分(特殊用途牌号)

铁碳合金状态图

图3-1 渗碳体的晶体结构 第三章 铁碳合金状态图 钢和铸铁是机械工业上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它主要由铁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统称为铁碳合金。铁碳合金状态图就是研究铁碳合金的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变化关系的图解。 第一节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铁碳合金在液态时,铁和碳可以无限互溶,在固态时碳能溶解于铁的晶格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当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时,多余的碳与铁形成化合物(Fe 3C)。此外,还可以形成由固溶体与化合物组成机械混合物。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以下五种。 一、铁素体(F) 铁素体是指碳溶于a-Fe 中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碳在a-Fe 中溶解度极小,在727℃时最大溶解度为0.0218%,而在室温时只有0.008%。因此,铁素体强度、硬度较低(σb =l80~280MPa 。50~80HBS),塑性,韧性较好(δ=30%~500%、αkU =160—200J /cm 2)。 铁索体组织适于压力加工。 二、奥氏体(A) 奥氏体是指碳溶于γ-Fe 碳在γ—Fe 中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溶解度较大,在1148℃时最大溶碳量为2.11%,在727℃时最大溶碳量为0.77%。因此,固溶强化效应较高,其强度、硬度较高(σb =400 MPa ,160—200HBS).而塑性、韧性也较好(δ=40%~50%)。奥氏体组织也适用于压力加工。 三、渗碳体(Fe 3C) 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化学式近似于Fe 3C(碳化三铁)。 Fe 3C 的含碳量为6.69%,如图3—1所示。它无同素异构转变,熔点约为1227℃。其硬度极高(800HBW),塑性和韧性极低(δ≈0、αku ≈0),即硬而脆。

球墨铸铁知识汇总介绍

球墨铸铁知识汇总介绍 1947年英国H. Morrogh发现,在过共晶灰口铸铁中附加铈,使其含量在 0.02wt%以上时,石墨呈球状。 1948年xx A. P. Ganganebin等人研究指出,在铸铁中添加镁,随后用硅铁孕育,当残余镁量大于 0.04wt%时,得到球状石墨。从此以后,球墨铸铁管开始了大规模工业生产。 球墨铸铁管http: 53.5万吨,1970年增长到500万吨,1980年为760万吨,1990年达到915万吨。 2000年达到1500万吨。球墨铸铁的生产发展速度在工业发达国家特别快。世界球墨铸铁产量的75%是由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六国生产的。 我国球墨铸铁生产起步很早,1950年就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至今我国球墨铸铁年产量达230万吨,位于美国、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适合我国国情的稀土镁球化剂的研制成功,铸态球墨铸铁以及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技术和研究工作均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1)铸态珠光体球墨铸铁曲轴和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汽车底盘零件分别在我国第二汽车厂、南京汽车厂和第一汽车厂相继投产。这标志着我国铸态球墨铸铁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与之相适应的包外脱硫、双联法熔炼、瞬时孕育、孕育块技术以及音频检测和热分析快速分析等技术的采用,则标志着我国大量流水生产汽车铸件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2)试验研究了大断面(壁厚大于120mm)球墨铸铁的冶金因素以及相应的生产工艺措施。采用适量的钇基重稀土复合球化剂、强制冷却、顺序凝固、延后

孕育,必要时添加微量锑、铋等可防止球墨铸铁件中心部位的石墨畸变和组织疏松等,现已成功地制作了38吨重的大型复杂结构件, 17.5吨重的柴油机体、截面为805mm的球墨铸铁轧辊等。 (3)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同时中国、美国、芬兰3个国家宣布研究成功了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国际上统称ADI),这种材质的抗拉强度达1000MPa,因此它广泛应用于齿轮以及各种结构件,与合金钢相比,奥-贝球墨铸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球墨铸铁管和水平连续铸造球墨铸铁型材。我国已相继建成几个球墨铸铁管厂,且近几年还将有几个球墨铸铁管厂建成。2000年,我国年产离心铸造球墨铸铁管达90万吨。此外,我国自行研制的水平连续铸造球墨铸铁型材生产线已通过国家鉴定,并已有多家企业投产。再加上我国引进的一条生产线,至2002年,我国年产球墨铸铁型材的能力达数万吨。 (5)系统地测定了稀土镁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有关数据。测定了稀土镁球墨铸铁的比重、导热性、电磁性等物理性能,结合金相标准研究了石墨和基体组织对球墨铸铁性能的影响规律。系统地测定了铁素体球墨铸铁在常温、低温、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各种性能。此外,还研究了稀土镁球墨铸铁的应力应变性能、小能量多冲抗力和断裂韧性,并开始用于指导生产。结合球墨铸铁齿轮的应用,还系统地研究了球墨铸铁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以及球墨铸铁齿轮的点蚀、剥落机理等。 (6)稀土镁球墨铸铁。在高强度低合金球墨铸铁方面,除了对铜、钼研究较多外,还对镍、铌等进行了研究。在利用天然钒钛生铁制作钒钛合金球墨铸铁方面,国内一些单位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中锰球墨铸铁虽然在性能上不够稳定,但多年来的系统研究与生产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耐热球墨铸铁方面,除了中硅球墨铸铁以外,系统研究了Si+Al总量对稀土镁球墨铸铁抗生长能力的影响。我国研制的RQTAL5Si5耐热铸铁用作耐热炉条的使用寿命是灰铸铁的3倍,是普通耐热铸铁的2倍,并与日本Cr25Ni13Si2耐热钢的使用寿命相当。

马氏体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的区别

马氏体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 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其比容大于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这是产生淬火应力,导致变形开裂的主要原因。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 奥氏体(austenite)A、γ是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即处于奥氏体状态。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珠光体pearlite 珠光体是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为ωc=%。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休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

铁素体(ferrite,缩写:FN,用F表示)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室温下的铁素体的机械性能和纯铁相近。铁素体的强度、硬度不高,但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 经过硝酸溶液侵蚀后,从颜色上观察区分金相组织形态. 铁素体是白色,珠光体是黑色,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在金相观察中为细长的板条状或针叶状。

针状铁素体钢

性能特点:针状铁素体钢控轧状态的屈服强度可达470-530MPa,夏氏V型缺口冲击平台能可达165J,50%剪切断口的脆性转折温度(FA TT)可低于-60℃以下。针状铁素体钢比常规铁素体珠光体钢优越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在制管成型过程中有较大的加工硬化特性,可抵消包申格效应引起强度的损失 针状铁素体形态及其亚结构 针状铁素体是由低取向差所分离出来的近似平行的板条铁素体所组成,板条之间为小角晶界,其形态细而长,长宽比1/4~1/8,有类似于低碳板条马氏体的形貌。经测定针状铁素体的板条平均宽度随冷却速度的提高而减小,在中间淬火状态(B2)下,其平均板条宽度为0.5 微米。针状铁素体内有4 较高的位错密度(1010~1011厘米-2),位错呈缠结或网格组态。这种缠结或存在节点的位错网格组态有利于使位错稳定而保持较高的位错密度。 板条铁素体的尺寸、位错密度及其结构形式是决定着钢强韧性的重要因素,故可以认为细小针状铁素体的高密度位错亚结构及其良好的位错组态是构成针状铁素体钢比多边形铁素体钢有较高强韧性的内在因素,同时高密度的位错亚结构又为第 2 相Nb(CN)的沉淀形核提供了必要的位置条件。 针状铁素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伴生的碳化物形态远不如贝氏体组织那么规整,而且数量很小,以致难以鉴别出渗碳体的存在。因此,用光学金相显微镜观察,针状铁素体组织是杂乱无章的,难以辨认。其另一个特点,是针状铁素体不象贝氏体组织那样,存在明显的原始奥氏体晶界网络。因此,就避免了大角晶界所存在的沉淀物或夹杂偏析造成的脆性,从本质上赋予针状铁素体钢比贝氏体钢有较高的冲击断裂功和较低的脆性转变温度。针状铁素体是在控轧后连续过程中,在稍高于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的温度下,以切变和扩散的混合方式转变而成的非等轴铁素体相。因此,可把针状铁素体钢看做是在很低碳含量下的低碳贝氏体钢的延伸。 从广义上讲,针状铁素体应属于贝氏体范畴。 控轧低C-Mn-Mo-Nb 钢的显微组织构成,是由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岛状的贝氏体、马氏体和马氏体-奥氏体及细小Nb(CN)析出相的混合组织所组成。根据合金含量和控轧工艺参量的不同,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数量有所差别。控制轧制有细化晶粒、应变诱导Nb(CN)沉淀和促进分离型相变的作用。最佳力学性能的组织,是以针状铁素体为主(70%)的混合组织。 控轧低C-Mn-Mo-Nb 针状铁素体钢的强韧性机制是通过在控轧过程中的相变和位错强化、晶粒细化、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和亚晶强化而构成的。 控轧低C-Mn-Mo-Nb 针状铁素体钢中的M-A 相(5-10%)主要有三种类型:孪晶马氏体岛、位错马氏体岛和马氏体-奥氏体岛。M-A 相的存在,说明在针状铁素体转变过程除共格切变方式外,还伴随着碳的长程扩散过程。

铁碳相图以及铁碳合金

铁碳相图以及铁碳合金Post By:2009-12-6 16:33:51 钢(Steels)和铸铁(Cast irons)是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虽然它们的种类很多,成分不一,但是它们的基本组成都是铁(Fe)和碳(C)两种元素。因此,学习铁碳相图、掌握应用铁碳相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Fe和C能够形成Fe C, Fe2C 和FeC等多种稳定化合物。所以,Fe-C相图可以划分成Fe-Fe3C, 3 Fe3C-Fe2C, Fe2C-FeC和FeC-C四个部分。由于化合物是硬脆相5%),因此,通常所说的铁碳相图就是Fe-Fe3C部分。,后面三部分相图实际上没有应用价值(工业上使用的铁碳合金含碳量不超过化合物Fe3C称为渗碳体(Cementite),是一种亚稳定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Fe和C,C原子聚集到一起就是石墨。因此,铁碳相图常表示为Fe-Fe3C和Fe-石墨双重相图(图1)。Fe-Fe3C 相图主要用于钢,而Fe-石墨相图则主要用于铸铁的研究和生产。这里主要分析讨论Fe-Fe3C相图,Fe-石墨相图与此类似,只是右侧的单相是石墨而不是Fe3C。 图1 铁碳双重相图 【说明】 图1中虚线表示Fe-石墨相图,没有虚线的地方意味着两个相图完全重合。 铁具有异晶转变,即固态的铁在不同的温度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如下:

由于Fe的晶体结构不同,C在Fe中的溶解度差别较大。碳在面心立方(FCC)的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而在体心立方(BCC)的α-Fe和δ-Fe中最大仅分别为0.0218%和0.09%。 纯铁 纯铁的熔点1538℃,固态下具有同素异晶转变:912℃以下为体心立方(BCC)晶体结构,912℃到1 394℃之间为面心立方(FCC), 1394℃到熔点之间为体心立方。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见图2。 图2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图3 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铁的固溶体 碳溶解于α-Fe和δ-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Ferrite),用α、δ或F表示, 由于δ-Fe是高温相,因此也称为高温铁素体。铁素体的含碳量非常低(室温下含碳仅为0.005%),所以其性能与纯铁相似:硬度(HB50~80)低,塑性(延伸率δ为30%~50%)高。铁素体的显微组织与工业纯铁相同(图2) 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Austenite),用γ或A表示。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奥氏体可以溶解较多的碳,1148℃时最多可以溶解2.11%的碳,到727℃时含碳量降到0.8%。奥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 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 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 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 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 0.77%,1148℃时可溶碳2.11%。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 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

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 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粹火后硬度较高,不同回火温度具有不同强韧性组合,主要用于蒸汽轮机叶片、餐具、外科手术器械。根据化学成分的差异,马氏体不锈钢可分为马氏体铬钢和马氏体铬镍钢两类。根据组织和强化机理的不同,还可分为马氏体不锈钢、马氏体和半奥氏体(或半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及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等。 马氏体就是以人命命名的: 对于学材料的人来说,“马氏体”的大名如雷贯耳,那么说到阿道夫·马滕斯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其实马氏体的“马”指的就是他了。在铁碳组织中这样以人名命名的组织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名称和它们背后那些材料先贤的故事。 马氏体Martensite,如前所述命名自Adolf Martens (1850-1914)。这位被称作马登斯或马滕斯的先生是一位德国的冶金学家。他早年作为一名工程师从事铁路桥梁的建设工作,并接触到了正在兴起的材料检验方法。于是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铁的金相组织,并在1878年发表了《铁的显微镜研究》,阐述金属断口形态以及其抛光和酸浸后的金相组织。(这个工作我们现在做的好像也蛮多的。)他观察到生铁在冷却和结晶过程中的组织排列很有规则(大概其中就有马氏体),并预言显微镜研究必将成为最有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有远见)。他还曾经担任了柏林皇家大学附属机械工艺研究所所长,也就是柏林皇家材料试验所("Staatliche Materialprüfungsamt")的前身,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试验室。1895年国际材料试验学会成立,他担任了副主席一职。直到现在,在德国依然有一个声望颇高的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

针状铁素体钢的性能和显微组织

控轧低C-Mn-Mo-Nb针状铁素体钢的性能和显微组织 付俊岩、东涛等 摘要:本文专门讨论了低C-Mn-Mo-Nb针状铁素体钢的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的特征,并阐明 了主要控轧工艺因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针状铁素体,组织,性能 1前言 微合金化和控制轧制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高强度、高韧性、良好可焊性和成形性的结构 钢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七十年代初,为适应高寒地带大口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工程对材料高强度、低温韧 性、可焊性等综合性能不断增长的要求,在Mn-Nb系HSLA钢的基础上,降碳(≤0.06%C) 提锰(>1.6%Mn)加钼(0.15~0.54%Mo),发展了X-70级低 C-Mn-Mo-Nb系针状铁素体钢 (AF)[1][2]。这种针状铁素体钢控轧状态的屈服强度可达470-530MPa,夏氏V型缺口冲击平台 能可达165J,50%剪切断口的脆性转折温度(FATT)可低于-60℃以下[3]。针状铁素体钢比 常规铁素体珠光体钢优越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在制管成型过程中有较大的加工硬化特性, 可抵消包申格效应引起强度的损失,这对高强度厚壁大口径管线用U-O-E和螺旋焊管的制造 是很重要的[1~4]。 X-70低C-Mn-Mo-Nb钢的最佳性能是通过合金成分的合理设计和最佳控轧工艺参量的 选择,利用轧制过程中的晶粒细化、相变和位错强化、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亚晶强化等机 制,按预期要求的方向发展而获得的。关于合金元素的作用及控制轧制工艺提高钢材强韧性 的机制,已有许多文章报导[3~7]。在本文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中[8],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 认采用Ⅱ型控轧低C-Mn-Mo-Nb钢可得到理想的强韧性配合,σs≥550MPa,vTrs<-100℃, 而且性能对加工条件不敏感。 本文以研制X-70壁厚小于12.7mm,高韧性螺旋焊管线用热轧带钢为目标,就控轧低 C-Mn-Mo-Nb针状铁素体钢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性能-组织-工艺之间的 内在关系。 2 试验准备 试验用钢化学成分见表1。用100KW中频感应电炉非真空冶炼。试验的准备和加工条 件见图1。试验轧机ф300,轧制速度45米/分。 表1、试验用钢化学成分(%) 钢号 C Si Mn P S Mo 钢1# 0.05 0.18 1.87 <0.0050.008 0.18 钢2# 0.05 0.15 1.60 <0.0050.008 0.42 钢3# 0.05 0.15 1.61 <0.0050.007 0.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