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资料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资料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资料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2

课程名称环境检测与评价计划学

授课章节第17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大气质量的预测模型以及清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级划分等内容。掌握大气环境评的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

(1)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2)大气环境预测模型;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气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解、提问等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业与思考题:

什么是有效源高?怎样确定烟气抬升高度?

第十七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大气污染的形成: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根源)——大气——在风和湍流的作用下向外输送扩散——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人群健康威胁——大气污染

2.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源的形态(点源、线源、面源)、源强、源的排放规律

(2)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3.评价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范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制定检测规划、装备;

(2)污染物监测阶段:

(3)评价分析阶段:分析大气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状况等

(4)成果运用阶段: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4.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选择主要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

目前,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类: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有害气体(SO2、氮氧化合物、CO、O3等)、有害元素(F、Pb、Hg、Cr、As等)、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等)。

(2)评价标准的选择: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标准

(3)监测:①布点:网格布点法、放射状——、功能分区——、扇形——。布点的原则:a:最好设置对照点;b:点的设置要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c:能覆盖评价区域;d:大气监测布点图。②采样、分析法;③监测频率:一年4季,1、4、7、10月代表冬春夏秋;每个季节采样7天,一日数次,每次采20-40分钟,以一日的几次平均值代表日均值,以7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④同步气象观测:结合气象条件(气象资料)

(4)评价: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适宜的大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出大气质量指数。绘出大气质量分布图、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P53-P59)

1.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2.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4.分级评价法

5.美国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6.美国橡树岭大气质量指数(ORAQI ) 7.美国污染物指标指数 8.美国密特大气质量指数

二、大气质量预测模型

1.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1)静风(u 10<1.5m/s 10m 高处的风速)点源扩散模型 (2)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

所有连续点源公式,包括应用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变形公式,仅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当有风时(u ≥1.5m /s),可采用烟流扩散公式。设地面为全反射体:

()()

2(,,,)

22

2

2

2

exp 22.exp exp 22x y z H y z y e e z z Q

y C u z H z H πσσσσσ??

=-??????

??????-+?

?

-+???????????????

???

扩散参数σy 、σz 通常表示成如下形式:

1

1y x ασγ= 2

2z x ασγ=

最大地面浓度Cmax 及出现距离:当

z

y

const σσ= m a x 22z e y Q C euH σπσ=? max :2

2e

z x x H σγ== 当,

z

y

c o n s t σσ≠ 且11y x ασγ= 22z x ασγ= 则,m a x 21

2e Q

C e u H P π= 2

2

1

121max

221e H x αααγα-????

=+ ? ?????

12

11122212

111111221221e

P H e

ααααααααγγαα-

??+???? ?-- ? ???

????

=

??

+?? ???

2.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

大气边界层常常出现这样的铅直温度分布:低层是中性层结或不稳定层结,在离地面几百米到 1—2 km 的高度中存在一个稳定的逆温层,即上部逆温,它使污染物的铅直扩散受到抑制。观测表明,逆温层底上下两侧的浓度通常相差 5—10倍,污染物的扩散实际上被限制在地面

和逆温层底之间。上部逆温层或稳定层底的高度称为混合层高度(或厚度),用h 表示。设地面及混合层全反射,连续点源的烟流扩散公式如下:

(1)当σz<1.6h

()

()()

2,,,22

2

2

2

exp 2222exp exp 22x y z H y z y e e n z z Q

y C u z H nh z H nh πσσσσσ∞

=-∞??=-?

? ??

???????-+++?

?

-+-???????????????

??

?

n = - 4 ~ 4 即可达到足够的精度。

(2)当σz>1.6h

浓度在铅直方向已接近均匀分布,可按下式计算:

()

2,,2exp 22x y H y y Q

y C u h σπσ??=- ? ??

?

3.熏烟扩散公式

高架连续点源排入稳定大气层中的烟流,在下风向有效源高度上形成狭长的高浓度带。当低层增温使稳定气层自下而上转变成中性,或不稳定层结扩展到烟流高度时,使烟流向下扩散产生熏烟过程,造成地面高浓度。此时在熏烟高度zf 以下浓度在铅直方向接近均匀分布,地面浓度计算公式为:

()22

,,2exp 221

exp 22f

f x y z yf yf f p Q

y C u z p dp σπσπ-∞

??

=- ? ???

???- ???

?

式中:

/8yf y e H σσ=+()/f e z

p z H σ=-当稳定气层消退到烟流顶高度 hf 时,全部扩散物质已经向下

混合,地面浓度公式为:

()22

,,exp 222.15f

f x y h yf yf f f e z

Q y C u h h H σπσσ??=- ? ??

?

=+4.连续线源公式

连续线源是指连续排放扩散物质的线状源,其源强处处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在高斯型模式中,连续线源等于连续点源在线源长度上的积分,其浓度公式为:

(),,0

L

L x y z Q C fdl

u

=

?

式中:

Ql ——线源源强,其单位为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物质量;

f ——表示连续点源浓度的函数,可根据源高及有无混合层反射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表达式。 对直线型线源等简单的情形则有:

(1) 线源与风向垂直:取 x 轴与风向一致,坐标原点设于线源中点,线源在 y 轴上的长度为

2y0。有地面全反射的浓度公式为:

()

2122,0,0,221exp exp 2222p l

x H p z z Q H p C dp u σπσπ????=-- ????????01y y p σ=-0

2y y

p σ=(2) 无限长线源(线源与风

成大于45度角)的地面浓度公式为:

()

2,,0,22exp 22sin l

x y H z z Q H C u σπσ???

=-??

??Φ为线源与风的夹角

5.连续面源公式

源强恒定的面源称为连续面源。对面源扩散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虚点源法和积分法等。 虚点源法:设想每个面源单元上风向有一个“虚点源”,它所造成的浓度效果与对应的面源单元相当。于是,可以用虚点源的浓度公式计算面源的浓度:

()()()()()()()()2,,22222

exp 22exp exp 22z y y z z A

x y z y z x x y x x x x e e z x x z x x Q y C u z H z H πσσσσσ+++++??

??=-?

??

?

???????+-??

-+-??????????????????式中:

QA ———某面源单元的源强,在虚点源法中,其 单位与连续点源相同;

x, y,z ——计算点的坐标,坐标原点位于面源中 心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上;

xy,xz ——虚点源向上风向的后退距离。 若有:

1

1y x ασγ=2

2z x α

σγ=1

2

1/1/12/2.15/4.3,e y z H L x x ααγγ??

??== ?

?

??

??

L 为面源单元的边长。应用同样的原理,

也可以用虚点源计算线源、体源造成的浓度。

6.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长期平均浓度:在几天、几月或一年的长时段内,各种风向均可能出现。此时表示短时间烟流横向散布的σy 已不重要,可以用风向频率计算水平浓度公式。

(1)简单的扇形公式:在任意角宽度为2π/n 的扇形区内,连续点源的地面公式是: 1/2

1/2

222exp 22e z z H nfQ

C ux ππσσ????

=- ?

?

??

??式中:f ——在所平均的时段内该扇形区风向所占的成数。

u , σz ———应取平均时段内平均风速和铅直扩散参数的平均值(例如,取D 类稳定度的σz)。

(2)联合频率计算公式:在长时间内,不同风速和稳定度影响浓度的权重并不相等。更精确的

计算,应该按照每一种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的频率加权平均,此时的浓度公式为:

,,,,k m l k m l

k

m

l

C c ?=∑∑∑式中:k 、m 、l ——风向、稳定度和风速等级的下标;

ck 、m 、l ——在每一个给定风向、稳定度和风速时的浓度,可取相应的高斯扩散公式计算;

φk 、m 、l ——风向、稳定度和风速的相对联合频率,即有:

,,1

k m l

k

m

l

?

=∑∑∑6.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长期平均浓度:在几天、几月或一年的长时段内,各种风向均可能出现。此时表示短时间烟流横向散布的σy 已不重要,可以用风向频率计算水平浓度公式。

(1)简单的扇形公式:在任意角宽度为2π/n 的扇形区内,连续点源的地面公式是: 1/2

1/2

222exp 22e z z H nfQ

C ux ππσσ????=- ?

?

??

??式中:f ——在所平均的时段内该扇形区风向所占的成数。

u , σz ———应取平均时段内平均风速和铅直扩散参数的平均值(例如,取D 类稳定度的σz)。

(2)联合频率计算公式:在长时间内,不同风速和稳定度影响浓度的权重并不相等。更精确的计算,应该按照每一种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的频率加权平均,此时的浓度公式为:

,,,,k m l k m l

k

m

l

C c ?=∑∑∑式中:k 、m 、l ——风向、稳定度和风速等级的下标;

ck 、m 、l ——在每一个给定风向、稳定度和风速时的浓度,可取相应的高斯扩散公式计算;

φk 、m 、l ——风向、稳定度和风速的相对联合频率,即有:

,,1

k m l

k

m

l

?

=∑∑∑

三、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

①弄清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获得有关源参数(排污种类、源强、源高、排放方式、排放温度、排烟速度等)资料,进行污染源评价。

②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取得本底浓度值,进行评价区的环境现状评价

③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取得环境预测所必须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资料。 ④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取得评价区的大气扩散参数,并选择适用于评价区的烟气抬升高度模式及大气扩散模式。

⑤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模拟计算工程投产后将造成的长期和短期环境浓度分布,得到影响浓度值。将本底浓度值与影响浓度值迭加,得到浓度分布预测值,并绘制环境质量变化图。

⑥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作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2 .评价等级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3.评价标准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类功能区: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四、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现状评价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评价区域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确定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提供依据。

1.污染源调查内容

(1)工艺流程: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2)排放量: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4)毒性较大的物质: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该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

(5)污染物排放方式: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6)点源调查统计内容:

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

频率:

(7)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轴和正y轴。网格的单元,一般可取1×1 km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 ×500 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面积时,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下述参数:

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

②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③面源分类:如果面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8)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

(9)风面源:原料、固体废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

对于规模较小的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适当从简。

对于评价区内其他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可参照上述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的有关内容进行。一般可直接从近期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中收集,对于“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中有明显错误的和重点污染源,应进行校对和核实。

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二氧化硫、颗粒物二项,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和非采暖期的地区,应分别按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统计。

界外区域较大点源的调查内容,可参照评价区内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进行。

2.调查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根据设计资料确定污染源资料;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评价区内其他工业污染源的调查,一般可直接取近期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对于重点污染源,必要时应进行核实。

核实污染物排放量一般有三种方法:

(1)现场实测:对于有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如烟囱排放的SO2、NOx和烟尘等),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依下式计算:

Qi=QN·ρi×10-6

式中:Qi —废气中污染物i的排放量,kg/h;

QN —废气体积流量,m3/h;

ρi —废气中污染物i的浓度实测值,mg/m3。

(2)物料衡算法: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种算法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其通式如下:

∑G投入=∑G产品+∑G流失

式中:∑G投入—投人物料量总和;

∑G 产品 — 所得产品量总和; ∑G 流失 — 物料或产品流失总和。

(3)经验估算法:对于某些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可依据一些经验公式(例如燃煤排放的SO2),或一些经验的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来计算。

3.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为污染源的治理或制订治理规划和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为统一不同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比较尺度,常采用等标污染负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构造的其他参数进行评价。

(1)等标污染负荷

①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P ij =(ρij /ρoi ).Qij 式中:

P ij — 第j 个污染源第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3/s ; ρij — 第j 个污染源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m3; ρoi — 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mg /m3;

Qij — 第j 种污染源中含有第i 种污染物的介质排放流量,m3/s 。

②若第j 个污染源共有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1

1

n

n

ij

j ij ij i i oj P P Q

ρρ====∑∑

③若评价区共有m 个污染源含有第i 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在评价区内的

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1

1

m

m

ij

i ij ij i i oj P P Q

ρρ====∑∑

(2)等标污染负荷比:为了确定污染物和污染源对环境的贡献,引入污染负

荷比

①在第j 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 1

ij

n

ij ij

i P K P

==

∑Kij 无量纲,它是一个确定污染源内各种污染物排序的参数,Kij 最大者就是最

主要的污染物。

②评价区内,第j 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

1

n

ij

i j P

K P

==

∑式中:

P ——评价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Kj ——无量纲,它可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源的排序。

Kj值最大者为最主要污染源。

等标污染负荷的缺陷:容易造成一些毒性大、在环境中易于积累的污染物排不到主要污染物中去。在通过计算后,还应作全面考虑和分析,最后确定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主要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厂址位置、建设规模、产品结构、占地面积、厂区平面布置、劳动定员,工作制度等。

(2)生产工艺分析:对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说明,对所选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性能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了解各类污染物来源和排放情况,各种废物的治理、回收利用措施,并附生产工艺流程图。

(3)原材料情况:原材料数量、规格、产地、运距、运输形式等。对有害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应特别说明,并附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表。

(4)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情况:对不同类型、不同排放种类、不同排放方式的污染源分别加以详细介绍和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及排放特征(排放量、排放口高度、出口内径、出口温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附污染物排放流程图或示意图。

(5)大气环保工程情况:重点介绍工程拟采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设备情况,分析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可靠性。如属于改、扩建项目,应本着“以新带老” 的原则,分析对比改、扩建前后环保工程变化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

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概况

主要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状况进行评价。

3. 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1)根据可代表评价区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常年的变化规律。

(2)利用可代表评价区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或在评价区内设立的临时气象站)最近1~3年气象资料,采用P—T法统计出年、季(期)风频图及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表。

(3)依据现场低空风观测资料,分析评价区低空风的时空变化规律,给出不同稳定度下风廓线表达式和有关参数。如果是引用其他资料,须说明理由。

(4)依据低空温度探测资料,分析评价区的逆温强度、厚度、生消规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混合层变化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5)大气扩散参数的选择、测试的方法及其结果,给出评价区内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扩散参数值。

(6)有些项目拟建在特殊地区,如海滨、山谷、城市或其他下垫面比较复杂的地区,此时根据需要,应增加低空气象探测内容,如海陆风、山谷风、局地流场、城市热岛效应等。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 2 )、二甲基 硫(CH 3) 2 S、硫化氢(H 2 S)、二氧化硫(SO 2 )、三氧化硫(SO 3 )、硫酸(H 2 SO 4 )、 亚硫酸盐(MSO 3)和硫酸盐(MSO 4 )等。大气中的SO 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 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 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 2 SO 4 或SO 4 2-, 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 2 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 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 2 S主要的 去除反应为:HO + H 2S → H 2 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2 O)、一氧化氮 (NO)和二氧化氮(NO 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用通式 NO x 表示。NO和NO 2 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 燃烧。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 )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 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 CO 2和 CH 4 );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 2 。 CO 2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

环境评价概述(1)-环境评价的概念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十五课环境评价概述(1)-相关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掌握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的概念,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评价信息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题: 环境是环境评价? 如何获取环境评价信息? 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 ?陆书玉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张征, 沈珍瑶等. 环境评价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Jacob I. Bregman.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s (Second Edition). Lewis Publishers, United States. 1999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998年11月1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与本课程相关的期刊 国内期刊 国外期刊 1)Environmental monitor and Assessment ----------Springer 2)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第十五课环境评价概述(1) ——相关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一、环境评价相关的基本概念 1.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题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题(whut)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 2、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4、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C ) A、易评估和暂时性 B、分散性和持续性 C、无形性和多发性 D、危害大和复杂性 5、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A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6、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 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 7、不属于环境概念畴的是(C) A.大气、 B.矿藏、 C.野生动物、 D.自然保护区。 8、环境影响报告书经(C),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A.批准前 B.批准过程中 C.批准后 D. 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后 9、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环境敏感区围的是( D ) A、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 C、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 D、城市规划中的工业区 10、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对其主持完成的( A )承担相应责任。 A、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技术文件 B、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C、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D、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多项选择题(导则与标准) 1.复杂地形系指:(ABCD) A 山区 B 丘陵 C 沿海D大中城市的城区E平原 2.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ABCD)筛选和确定. A工程分析B环境现状C评价等级D当地的环保要求 3.目前使用较多的水环境预测方法有:(ABCD) A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 C 类比调查法D专业判断法。 4. 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ABCDE) A预防措施 B 最小化措施C减量化措施 D 修复补救措施E重建措施。 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ABCD) A居住区B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C文化区D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指导书

天津科技大学 《环境质量及评价》 课程设计指导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6月

一、设计题目 黄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环境质量及评价,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否具备灵活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手段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环评工作的训练,掌握环评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依据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编写相关环评篇章或报告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某建设项目(或环境要素)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篇章)的编制。具体要求为: (1) 总结和巩固课程知识,使之进一步加深和系统化; (2)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3)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 (4) 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计算方法和预测能力的训练; (5) 能够对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及评价结论进行正确评述; (6)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内容,撰写一份完整的环境质量与评价报告。 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时间:一周。

四、设计技术要求和指导 1.设计技术要求 在已知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环境质量与评价的相关分析和计算,提出完整的成果。其成果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形式提交。 (1)明确设计任务,熟悉原始资料 学生领到课题后,应认真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内容及要求。 (2)计算和分析 对设计涉及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正确,设计思路清晰,结论合理;所需要计算的内容,要求方法得当,步骤完整,计算正确,分析合理,资料整理完整,图表完备、规范。 熟练使用Win-Word排版功能,以及图表的正确排版和插入。 (3)设计报告书 设计报告书是设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内容齐全,逻辑严谨,叙述简洁,文词通顺,格式正确,排版一致。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资料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2 课程名称环境检测与评价计划学 时 授课章节第17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大气质量的预测模型以及清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级划分等内容。掌握大气环境评的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 (1)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2)大气环境预测模型;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气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解、提问等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业与思考题: 什么是有效源高?怎样确定烟气抬升高度?

第十七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大气污染的形成: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根源)——大气——在风和湍流的作用下向外输送扩散——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人群健康威胁——大气污染 2.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源的形态(点源、线源、面源)、源强、源的排放规律 (2)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3.评价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范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制定检测规划、装备; (2)污染物监测阶段: (3)评价分析阶段:分析大气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状况等 (4)成果运用阶段: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4.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选择主要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 目前,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类: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有害气体(SO2、氮氧化合物、CO、O3等)、有害元素(F、Pb、Hg、Cr、As等)、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等)。 (2)评价标准的选择: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标准 (3)监测:①布点:网格布点法、放射状——、功能分区——、扇形——。布点的原则:a:最好设置对照点;b:点的设置要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c:能覆盖评价区域;d:大气监测布点图。②采样、分析法;③监测频率:一年4季,1、4、7、10月代表冬春夏秋;每个季节采样7天,一日数次,每次采20-40分钟,以一日的几次平均值代表日均值,以7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④同步气象观测:结合气象条件(气象资料) (4)评价: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适宜的大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出大气质量指数。绘出大气质量分布图、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P53-P59) 1.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2.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环境化学答案73006

第一章绪论 4.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国际上较为重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3)学好这门课的观点:环境化学包含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来源、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研究中需要运用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实验模拟系统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还要配以物理、生物、地学、气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较广泛的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以开阔的视野,除了环境化学之外,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如此才可能学好这门课。 5、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征 答: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称为原生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又称为次生污染物)。当前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密度大;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中间层温度随海拔增加迅速降低、空气较稀薄、对流运动非常激烈;热层空气高度电离、更加稀薄、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环境质量评价

1、名词解释: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但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2、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一种是以_人类____为主体,另一种是以_生物体____作为环境的主体。 3、可以将环境质量的价值至少概括为:健康_____价值、__经济___价值、__文化___价值和___生态__价值四种价值。 4、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可划分为_EQ回顾____评价、__EQ现状___评价和__EQ预断(影响)___评价。 5、EQA的精度是指__评价值___与__环境的真实值___的差异。一般来说,评价精度是由环境要素的__取样密度___来控制的。 6、我国的EQA工作大体可分为___探索__阶段、___发展__阶段、__完善___阶段和__提高___阶段。 7、1969年,_B____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首次建立了EIA制度。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8、____D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在我国实行EIA制度。 A.1969 B.1972 C.1976 D.1979 9、__C___年10月28日,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A.1969 B.1979 C.2002 D.2003 10、__D___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A.1969 B.1979 C.2002 D.2003 11、90年代后,环境质量评价有什么新特点? 答:(1)评价对象扩展到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影响评价; (2)评价的范围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评价,出现了环境风险评价、公共健康危害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 (3)评价程序不断规范,形成了完整工作程序; (4)EQA与环境规划相结合,使EQA、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融为一体;(5)EQA引入了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物元分析、层次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及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环境风险模拟实验等各种高新技术。 12、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答:(1)划定评价范围; (2)确定评价的内容; (3)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 (4)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 (5)资料收集、系统监测或模拟研究; (6)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型; (7)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讲解学习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

第一、二章作业 教材P22: 2、3、4题 2、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功能的体现。 判断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预知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 选择功能: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哪一个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 导向功能:是评价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以上三种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3、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用环境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为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4、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现行的重要环境保护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了明确的要求,具有不可违抗的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各种项目要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开工建设之前,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部门不办理征地,银行不予贷款。 3)分类管理:对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①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必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③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4)分级审批: 国务院审批或国务院授权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登记表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其他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来承担。 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甲、乙两级证书。 教材P35: 2、4、5题 2、根据环境影响分类筛选分类原则,可以确定的评价类别有哪几种?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 补充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几个工作等级?等级划分依据是什么? 将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评价次之;三级评价较简略。 等级划分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二甲2基硫(CH)S、硫化氢(HS)、二氧化硫(SO)、三氧化硫(SO)、硫酸(HSO)、3222324亚硫酸盐(MSO)和硫酸盐(MSO)等。大气中的SO(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342 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约有50%会转化形成HSO224 2-或SO,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 42 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S ? HO + SH。 222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O)、一氧化2氮(NO)和二氧化氮(NO)。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2用通式NO表示。NO和NO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x2 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x 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以及有机2的碳氢 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 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 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 CO 和 CH);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24 为CO。 2 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2 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和腐败作用以及燃烧作用等。 甲烷既可以由天然源产生,也可以由人为源产生。除了燃烧过程和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之外,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也可产生甲烷。甲烷在大气中主要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被消除:CH + HO?CH + HO。 432 (4)含卤素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是指有机的卤代烃和无机的氯化物和氟化物。 大气中常见的卤代烃以甲烷的衍生物,如甲基氯(CHCl)、甲基溴(CHBr)33和甲基碘(CHI)。它们主要由天然过程产生,主要来自于海洋。CHCl和CHBr333在对流层大气中,可以和HO自由基反应。而CHI在对流层大气中,主要是在3 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解,产生原子碘(I)。许多卤代烃是重要的化学溶剂,也 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如三氯甲烷(CHCl)、三氯乙烷(CHCCl)、333四氯化碳(CCl)和氯乙烯(CHCl)等均可通过生产和使用过程挥发进入大气,423 成为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主要是来自于人为源。在对流层中,三氯甲烷和氯乙烯等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转化为HCl,然后经降水而被去除。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 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 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0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0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0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累积影响: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累积影响来源于连续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单独的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环境影响后评价: 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 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 题和误差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 环境风险评价:狭义: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的概率估计,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决策。广义: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 大气自净: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除去或浓度降低的过程或现象。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等效连续A声级:当某一受声点观测到的A声级随时间变化时,不能用某一瞬时的A声级代表一段时间内声级。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可能范围,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总量控制: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 混合断面: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这个断面就称为混合断面。 大气混合层高度: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污染气象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其高度就是混合层高度。 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的,常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2.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章课件中的污染源调查部分 (一)污染源调查的意义和作用: 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确定一个区域内的主 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提出切合实际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案。 (二)污染源调查原则: ①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 ②根据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③应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因子以及区域或拟建项目的特殊污染 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 (三)污染源调查方法: 1.区域或流域污染源调查: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1)普查:有关部门提供的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名单,对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也要调查。 (2)详查:排放种类多、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深入现场。 2.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

(整理)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本章重点:1 污染物在大气中迁移过程 2 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 大气层简介 一、大气温度层结 对流层(troposphere) :(0km-17km)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垂直),集中了大气中90.9%天气现象,污染物排放直接进入对流层 平流层(stratosphere):17-55km气体状态稳定,垂直对流很小,大气透明度高 中间层(mesosphere):55-85Km气温下降达-92℃,垂直运动剧烈,发生光化学反应。 热层(thermsphere):800Km空气密度很小,温度升高到1000k,电离层 逸散层:>800Km 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出示大图: 图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图2 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垂直递减率 二、辐射逆温层 三、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 四、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风—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风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光化学反应基础 1、光化学反应过程 什么是光化学反应?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光化学反应,大气光化学反应分为两个过程。 初级过程: A + hνA* 次级过程 举例: HCl + hνH + Cl H + HCl H2 + Cl Cl + Cl Cl2 2、量子产率(不做介绍) 3、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离解 O2 + hνO + O N2 + hνN + N (2)臭氧的光离解 O3 + hνO + O2 (3)NO2的光离解 NO2 + hν N O + O (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离解 HNO2 + hνHO + NO HNO2 + hνH + NO2

环境学概论课程培训心得

《环境科学概论》培训学习心得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提供的在线培训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的学习,本课程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刘静玲教授主讲,内容涵盖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框架包括环境概述,环境理论基础(主要有环境伦理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等)和环境管理与实践。通过本次学习,收获颇多。不仅学到了环境科学前沿知识,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更好的进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从人类文明开始,环境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物欲的追求,近现代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最初的“八大公害事件”到“六大污染事件”,到现代的各种环境突发污染问题,国家发布的环境状况公告显示,目前环境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我们广泛的参与进来,了解目前的环境热点问题,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集合众人的力量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课程。它从最基本的环境概念,环境问题开始,分不同环境因素,大气、土壤、生物等逐章介绍了不同环境领域的基本知识,目前的相关环境问题以及最新的治理技术,最后介绍了最新的环境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环境问题发展趋势,激发大家的环保兴趣。课程内容涵盖环境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这门课程适合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通过这门课程的讲解,可以很好的给环境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普及,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集合环境伦理、生态、化学、物理等领域的多学科课程,而且随着大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于环境相关研究进展日新月异,这就给我们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简单谈下本人的教学心得:概论课程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定义、种类、技术等,一般是文字居多,现在的教学以PPT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考虑:(1)在教学中多展示图片(静态,动态皆可)。例如在环境污染问题介绍课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图片,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让其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现状;在介绍污染物环境行为中,可以以动画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简单明了的了解污染物的行为,而不只是记忆枯燥的化学方程式等。(2)给学生放映简短的环保视频。国内外有很多优秀的环保纪录片,可以在课上放映简短的视频,让学生

(完整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本科-答案-2008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环境化学阶段习题 (大气环境化学部分) 一、填空题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 90%。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3、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在环境中的形态。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 所引起的。 5、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羟基自由基(OH)。 7、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N2O、CFCs。 8、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9、伦敦烟雾事件是由 SO2 和颗粒物(包括由SO2氧化形成的硫酸盐)引起的。 10、大气中CH4主要来自湿地、牛群、稻田的排放。 11、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 SO4-、NO3-、Cl-。 12、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 雾。 13、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___HNO3__ 、 ___NO3___ 和__N2O5____ 。 14、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1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 降。 1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速和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17、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18、环境化学研究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及土壤中的来 源、反应、迁移转化及归属。

二、选择题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______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 c) 碳氢化合物 d) SO2 3、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 ______ 氧化。 a) O2 b) OH c) O3 d) 高价金属离子 4、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 _____ μ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 0.05 b) 0.1 c) 1 d) 2 5、SO2的液相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中 ______ 的效果最好。(其次是O3、催化氧化、非催化氧化) a) O3氧化 b) 催化氧化 c) H2O2氧化 d) 非催化氧化 6、气溶胶中粒径 _______ 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a) >10 b) <5 c) >15 d) <10 7、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 _______ 的影响。 a) 风 b) 湍流 c) 天气形势 d) 地理地势 8、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 _______ 的光离解。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9、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_______ 。 a) RO b) R自由基 c) H2O d) HO2 10、酸雨是指pH ______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6.0 b) <7.0 c) <5.6 d) <5.0 11、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______ 。 a) 寒冷的夜间 b) 多云的冬季 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12、大气中微粒浓度为50 μg/m3时,大气能见度约为_____ Km。

环境质量评价期末考结业考试

1.环境质量评价目的:7目的(实现经济生产的合理布局)、(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优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为建设项目和规划活动实施环境管理提供系统资料) 2.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8程序(划定评价的范围)、(确定评价的内容)、(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资料收集)、(系统监测或模拟研究)、(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型)、(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制) 3.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要素评价) (2)按照评价参数分类:(卫生学评价)、(生态学评价)、(污染物评价)、(物理学评价)、(地质学评价)、(美学评价)等 (3)按照评价区域分类:(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工矿区环境质量评价)、(交通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风景游览区环境质量评价)、(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 (4)按照评价时间分类:(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1)宪法 (2)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各种专门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4)地方环境保护法规 (5)环境保护标准 (6)国际条约与协定 5.环境法律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总则第二条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征收排污费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 (5)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6)环境保护许可制度 6.环境标准: 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以(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针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 7.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与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累积影响: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町以合理预见的将來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 影响。累枳影响來源于连续发生往一段时间内、单独的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悄况为依据,通过评佔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用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 影响和环境补偿描施的冇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 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捉供科学依据, 是提高环境管理和 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 环境风险评价:狭义:对有每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的概率估计,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决策。广义: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 大气自净: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除去或浓度降低的过程或现象。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等效连续A声级:当某一受声点观测到的A声级随时间变化时,不能用某一瞬时的A声级代表一段时间内声级。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日、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坏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丿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冇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可能范围,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冇针对性。 总昴控制: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屋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 混合断面: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Z差小丁?平均浓度的5%,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这个断血就称为混合断面。大气混合层高度: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污染气彖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其高度就是混合层高度。 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的,常指对有离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2?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章课件中的污染源调査部分 (一)污染源调査的意义和作用: 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确定一个区域内的主 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捉出切合实际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案。 (二)污染源调査原则: ①根据建设项H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 ②根据齐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的环境影响评价丄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③应选择建设项目筹标排放量较人的污染因子、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因子以及区域或拟建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 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杳。 (三)污染源调査方法: 1.区域或流域污染源调查: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1)普査:冇关部门提供的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名单,对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也要调査。 (2)详查:排放种类多、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深入现场。 2.具体项H的污染源调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