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17、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9、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

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市场价值;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

2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22、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概念(选择)

1、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2、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4、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回收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6、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7、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计算公式:利润=营业+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8、不变资本: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9、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0、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1、工资的本质:在于购买生活资料,用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耗费,从而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1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13、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14、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5、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16、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

17、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8、通货膨胀: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1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计算公式见书p159)

20、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22、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23、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公式为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24、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25、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6、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8、货币的最基本职能(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9、资本总公式:G(货币)—W(商品)—G′(更多商品)(G'=G+m)

3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三部分:二十二题参考答题

大概题型分类:辨析题(2--9)

简答题(2—9,16--23);

论述题(10,12—17,19,24)

材料分析题(1,11)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原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材料分析题】【课上补充】

答: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到了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辨析】【简答】【课上补充】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个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五个统筹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协调、统筹区域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从而带动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转为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重新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经

济社会协调、快速、持续的全面进步。

3.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辨析】【简答】【书56。57】【课上划】

答: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认识从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其变为客观现实。改变世界或者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总之,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辨析】【简答】【书58】【课上划】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对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是基本途径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辨析】【简答】【出自网络】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是既统一又对立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两者的对立面表现在:第一,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二,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两者的统一面表现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6.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辨析】【简答】【书31+课上修改】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并第一次提出了“客观实在”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划,;

(3) 将唯物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辨析】【简答】【出自网络】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其不可战胜的原因是: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8.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辨析】【简答】【书77】【课上划】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

因此,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辨析】【简答】【书28+课上补充】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和着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什么?【材料分析题】【课上补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

第一,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第二,科学技术的定义(书上没找到,百度有20条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第三,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但可以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1)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更兼智慧)(2)通过科技不断地变革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3)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地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4)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发展生产力。

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自主创新部分课上并为给出答案】

13.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论述】【书45.46】【课上划】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1)理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方法论意义:一般号召和个体指导相结合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前三点为上课划出】

(4)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注意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使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三点的后半段,课上未划出,书46】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论述】【课上补充】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其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表现在:

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的;

第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第三,面向未来,面向近代化,面向世界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第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5.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论述】【课上补充】

第一,(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以此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1)执政党的地位能否稳固的关键;(2)能否正确组织和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3)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第三,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关心群众疾苦,反对一切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主义等倾向。

1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简答】【论述】【出自网络】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是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简答】【论述】【书64+课上补充】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定义:书66)

一方面,实践作用于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作用。

1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简答】【书147.148】【课上划】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出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9.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简答】【论述】【书196】【课上划】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积极后果:

第一,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消极后果: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导致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第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第四,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20.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简答】【书144.145】【课上划】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并且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其对立面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面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有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就没有价值。

21.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简答】【书151-152】【课上划】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四,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五,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认识。

第六,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战后为何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简答】【书187-189】【课上划】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资

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1)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3)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3.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其意义【简答】【书47+课上补充】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五,形而上学,否定一切,对旧事物保持既批判又继承。

2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论述】【书202-204】【课上划】

原因:(1)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最后,主张改良注意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3)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实质部分在书204页还有两大点,但老师并没有画,要不要答自己考虑】

马哲选择题答案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5.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辩证法 )。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 1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1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 哲学: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 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时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性。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实践: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

马哲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 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B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 起决定作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 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 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

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就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C.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D.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6.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理想 D.两种不同的选择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环境的优化 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 C.人们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追求的目标 1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是()

A.夺取政权 B.消灭阶级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3.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欧文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斯密 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8.在共产主义社会() A.工农差别将消失 B.城乡差别将消失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 D.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将消失 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 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 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 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 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 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在 辩证唯物主义着作中,“直观” 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 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 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8、扬弃哲学名词。德语aufheben的意译。音译为“奥伏赫变”。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9、否定1.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2.逻辑学名词。表示否认的;反面的。与“肯定”相对。 10、决定1.对事情做出主张;2.判断;断定;3.坚定;4.确定;5.必然;一定;6.某 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决定的事项。 11、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 统理论自身的逻辑无法证明。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 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 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真理 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12、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 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 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 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科学性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A ) A.物质性 B.运动性 C.精神性 D. 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8、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D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1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D )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 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4、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B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16、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B )

马哲 名词解释

实践: 1.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就人自身来看, 是人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2. 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 狭义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广义的实践 (与“理论”相对的活动)包括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即生产劳动、 科学实验和人与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即交往活动。 5. 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实践活动。 6. 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社会关系:1.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3. 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 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 是物的超感觉本质。 5. 体现在、承载与物上。 6. 吃饭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7. 实践和社会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结合为社会生活的有 机整体。 社会总体:1. 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一个整体。 2.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一个整体。 3. 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和局部。 4. 包括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精神活动和精神关系)、政治的实 践-社会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和经济的市价-社会关系(经 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5. 包含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两个维度。其中,社会的总 体性包括共时性、空间性,是横向的;历史的总体性包括历史性、 时间性,是纵向的。 资本主义:1.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2. “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以“资本生产” 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 会生产体系。 3.资本的生产包括文化生产(精神产品、精神关系、文化制度、文 化组织的生产再生产;教科文、意识形态)、政治生产(政治 权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阶级 统治,政府治理)和经济生产(物质产品、经济关系、经济 制度、经济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分工、交换、雇佣,市场经 济) 4. “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不仅指一种国 家制度、意识形态类型,不仅在一国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家、 超国家层面,是一种支配着现代世界运行的整体性的“结构系

马哲选择题附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

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B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有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政治法律思想 B. 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 经济制度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D)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 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B) 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于(C)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社会存在:也称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资本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它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普遍性,是对于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