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家标准的差异

中美国家标准的差异
中美国家标准的差异

ASME 国家标准研究性学习报告

经过几天来我对ASME 国家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中美国家标准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尺寸精度标注方面,美国的尺寸标注是把尺寸线断开,在断口处标注尺寸,并允许不加尺寸线而直接标注文字(如图1),而中国的尺寸标注则必须将文字标注在尺寸线的一侧而不许将尺寸线断开(如图2)。中国的标注方法看上去更加规范和整齐,不会像美国的标注那样凌乱,且画着方便,但在图纸上美国的标注方法更容易让工程人员找到与尺寸标注所对应的几何结构要素。

图2

中美的文字标注方式也

有所不同。美国的尺寸标注中,文字的方向永远指向读者的阅读方向——正上方(如图3),而在中国的标注中,文字的方向是随着尺寸线的倾斜而随之改变方向的(如图4)。美国的标注方法显然更容易识读,在尺寸线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一眼看清标注尺寸的文字,

易于图1

识图;但中国的标注方法则容易让人察觉它所对应的尺寸线是倾斜的还是正交的,而且看上去更加美观,不会给人一种混乱感。

图3图4

在尺寸公差的标注方面,中美的标注方法很相似,都可以用正负公差和带公差带的公差来标注,但美国比中国多了一种“极限尺寸标注法”(如图5)来表示上下极限。

图5

在美国的图纸里时常会看到用极限标注法来标注线性尺寸(如图6中的线性尺寸),用规定的总的平直度规定单位长度的平直度的标注(如图7),这些在中国图纸中是很少见的。这些标注方法这种标注方法更加明显的表示了几何要素的精度,在工程人员阅读图纸时不用进行计算,就能知道具体的尺寸要求,提高了加工效率,但如果整张图纸都采用此种标注方法,会使图纸中的文字数量过多而显得凌乱。

图6

图7

和美国标准相比,我国GB标准有四个特有符号用来表示对被测要素的形状要求(如下四项所示),在设计人员标注图纸时会更加方便,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工厂的工人加工时也不会产生误会。

①表示只许中间向材料内凹下:“

②表示只许中间向材料外凸起:“+”

③表示只许从左至右减小:“”

④表示只许从右至左减少:“”

当然,在美国标准中也有中国GB中没有的符号,如表示该公差值为与表面最高点相切的平面(正切平面)之要求的符号—T等。

在标注圆直径时,美国的标注方法允许从圆的轮廓线处直接引出一条线段来进行标注(如图8),而不必像中国GB里要求的那样必须在圆内过圆心引一条线段出来进行标注(如图9)。当标注的圆直径很小的时候,在圆内过圆心引一条线段出来显然不容易,而且极有可能将原有的圆形破坏,而直接从轮廓线引出标注线段显然要更加方便。

图8图9

在标注同心圆孔时,美国标注标准允许从外孔的轮廓线处引出标注尺寸线,并在标注时统一在一起(如图10),而中国GB则不许如此,必须将两孔分别进行标注(如图11)。如果遇到了两个孔的直径相差不多且都较小时,按照中国GB的要求注法则会使孔内显得凌乱,并且极有可能因为孔太小却要引出两条标注线而使得孔被填满,而按照美国的标注要求则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图10图11

在标注形位精度的基准要素时时,美国的方法使用的是实心三角(如图12),且三角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而中国使用的是短横线(如图13)。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标注更醒目,引人注意,容易在图纸中找到,但是如果基准标注很多的话就会使图纸显得凌乱,中国的标注方法虽然没有美国的醒目,但是会使图纸整体上效果美观,并且基准要素的空心圆已经够醒目了。

图12图13

在美国的标注中,时常有面位置度的标注(如图14),而在中国则是用标注对称度的方式来表达(如图15)。显然美国的标注方式使得验收人员更容易检测零件的合格性,而按照中国的标注方法则无法检验。

图14图15

总之,在对比了中美国家标准之后,我发现两国的GB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我国的国家标准在满足一定的使用方便要求的情况下更侧重于制图的美观、整齐,而美国的国家标准则完完全全侧重于实用,便于工程人员理解。我认为这种差异源于两国的文化传统的不同。美国人向来更注重实际,更以人为本,一切的设计都是以满足人的使用要求为首要目地,至于是否美观整齐则是次要的。而中国的情况则不是这样,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整齐划一,讲究美观和端正,为了满足使用的一丝方便就放弃了整张制图的整齐和完整性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但就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做法更加可取。图纸是机械领域的语言,是向别人表达你所描述的机械产品结构的工具,目地就是让别人理解你的制造意图。既然如此,只要大家都能听得懂,语言是否华丽、是否正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者说的清楚,听者听的明白。

浅谈中美关系之文化差异

浅谈中美关系之经济对话 2010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这次战略对话中美双方着重讨论了中美双边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战略对话在设计能源、环境、科技、海关、卫生、执法等众多领域达成26项具体成果,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经济对话达成了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深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美之间的差异,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话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就美国而言,在谈全球合作时,除中国外找不到一个同等级别的全球参与者。不管是俄罗斯、欧盟或者日本,都只是区域参与者,美国没有其他的候选人。但是,目前中国还不是一个全球力量,中美目前缺少战略互信,在很多领域都缺乏共同利益。” 对于未来的合作,中美双方各有诉求。第一,中方想要追求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如果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和关税能有所减少”;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家,从表面上来看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但是其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中国政府对此反应也相当低调。中美两国作为对全球局势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强国,但两个国家国民的消费习惯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我展开了调查。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指导人们更加合理地消费。 二、调查方式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不习惯于超前消费,而是喜欢存钱,而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甚至把明后两天的钱都花没了。 四、结果分析 首先,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其文明从发源以来至今从未中断过,其他三个国家是没有过的。灿烂的文明使我们为之自豪。五千年来悠久文明使得中国人就形成了一种以“勤劳节约光荣,铺张浪费耻辱”的意识。有很多诗歌谚语之类的文化作品都能反映出来,例如古代诗歌《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人那种节约意识。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教育的是人们怎么修身养性。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而美国人不是这样,至少美国人敢花钱,他们崇尚消费,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国人向众多西方人那样有着勇敢和冒险的鲜明特点(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不勇敢)。他们受之前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国民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国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其次,历史发展方面。我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封建君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老百姓,采取各种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康雍乾三代时期的文字狱。人们长期以来被地主阶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时间:2014-05-23 来源:未知作者:8029 点击: 8875 次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石投资副总经理王玲:迎来更可靠的5000点 我们对2016年股市充满了信心,牛市将再现。不仅如此,曾经给人们带来伤痛的5000点,或许会再次被突破,只是这次,我们迎来的可能是更加牢靠的5000点,而不是危机四伏的5000点。 首先,2016年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整体来说经济会有一个企稳复苏的迹象;其次,资金面和政策面。目前政府还是把股市像10年前的房市一样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资本市场强有力支持,种种中央的信号表明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2016年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或者十三五掘金,其中梳理三条主线,就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消费。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2016年结构化明显 整个的市场风险已经得到相当的释放,从机会上来讲,支持市场的一些重要基本面的因素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前瞻性的看,2016年可能这个市场将会表现出愈益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为系统性的机会,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发生,市场将更多的表现出这种慢牛行情的可能性更大。 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 资产荒的时代还会延续,因为利率在降低,对收益率优良的资产越来越稀缺,2016年股市仍然是一个平衡,区间在3000点到4000点。从布局来看,2016年要关注新股热和并购热,行业方面,新兴产业的市值我们认为2020年会超越传统产业,其中看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美丽产业。 菁英时代副总裁罗志鹏:2016年市场更为理性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Contents Abstract .............................................................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1.1 Significance and Aim of the Paper (1) 1.2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The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ion (2) 2.2 Related Researches Abroad and at Home (2) 3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3) 3.1 Conservatism and Adventurism (3) 3.2 Future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4) 3.3 Frugality and Enjoyment (5) 3.4 Practicability and Form (5) 3.5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6) 4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6) 4.1 The Influences of Geography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2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3 The Influences of Valu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8) 4.4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9) 4.5 The Influences of Entertainment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10) 5 Some Inspi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10 5.1 Living within Our Means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10) 5.2 Avoiding Blind Obedience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10) 5.3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Green Consumption (11) 6 Conclusion (12)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陇东学院 题目: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人文2班 姓名:王娟娟 学号:211151246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摘要:20世纪,中国国力突飞猛进,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高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出发,找出中国教育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20世纪,中国经济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有大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上存在问题,在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在世界经济大发展中不断进步。 一、中美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大国里,教育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普及,向着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宋代理学的普及。宋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推动下有了巨大发展,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的传入,我国教育的普及的速度加快但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与西方国家比较,还处在差距。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众多的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我国的高等学府也以此为目标,但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以进入仕途为目标,进入近代,则以获得稳定、高薪的工作,较高的社

会地位为目标,然而,在经济化的大潮下,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分配不到工作,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他们的所学又无法对他们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待就业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其他领域才能平平,无法与其他人竞争,只能待业在家。造成了我国教育成果出现了在就平庸大学生的局面。 而西方与我国的教育成果则完全不同。美国教育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美国的大学造就的人才多为精英性人才,这些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主动,有效的实现就业。同时,美国的大学,培养人才不以进入官场为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这也在意识上为大学生进行了早期教育。总之,中国教育在现当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出的大多的是技能平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低技能人才,而西方国家培养的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精英型人才。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巨大的差距。 (二)、受教育者意识差别导致受教育成果不同 大学既是一个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一个花销巨大场所,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平均每一个大学生要花数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负担,很多的农村学生因此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我国,上大学的都是家庭比较好的,能够拿出学费的家庭,然而,这些家庭的学生在上学之后,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尽管就业,其成就并未比先前好,只是提高了一些收入而已。

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

1.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mericans are very strong. 2.美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In America, innovation often is encouraged and people often do something nobody has done. 3.美国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创造的教学形式. American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form of creation. 4. 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China's family structure is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happy family is four generations. 5.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The Chinese marriage is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Chinese people treat marriage as a serious moral problem, propensity or a third people involvement is considered highly unethical. 6.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The traditional manner, parent-child hierarchical remains entrenched in the Chinese mind. 7.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elp others or accept others help is embarrassing thing in America. However, help others is a virtue. 8. 在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上: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On the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cooperation, Americans cherish personal freedom and don't want to be limited. Personal interest obedience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cooperation were advocated in China. 9.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The education purpose of American family is to help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finally make children become a "social person". The education aim of Chinese family is to make children become a person with ability, and hope they can have ambition in the future, have a good career, life can be spent in prosperity. (You are very handsome! 或赞扬你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人一般很谦虚地说:I do not think so! 或说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Thank you !; 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美国人见面,通常打招呼道: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American culture: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 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经营)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 Its core is individualism: self-first, personal need first, 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 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 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sm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的 American citizens emphasize on achievements and respect heroes. They have great sense in their hearts to praise success and heroes.Personal achievements are one of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Americans mind.Americans have very strong senses of success.Success is the pursuit of most Americans,it is their attractive future and the incentives for moving forward.They believe that one's personal value is equivalent to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career.Some high achievers in their career such as entrepreneurs,scientists,artists and all kinds of super starts became modern heroes.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how they strived have becom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social culture value and the real life text book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centive:Serving to induce or motivate: American society has great movements within itself. These movements are shown in two aspects:movements amongst locations and movements inside the society.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more open and have more freedom.Developed transport and the tradition of adventure and sporty makes a lot of American migrat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from downtown to uptown; and from north to the southern sunny land,from one city to another.Unlike European countries,the social classes in America is not so stable.Further more,with the advoc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movements upwards along the social ladder have become possible.Many people living in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与《水浒传》比较分析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 2 霍尔顿形象解读 3 Cigarett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4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5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6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s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8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9 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10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11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2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3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14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5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6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17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 18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9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20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21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22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3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 24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5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26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 27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28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29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30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31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 32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33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34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3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39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 40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41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事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使跨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展开,这是我们这些语言学习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语言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几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来提高语言学习者对于其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其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与日俱增,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说过:“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查知。”{1}自陌生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就中西文化中几点差异的表现进行阐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1.1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明确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2直接性与间接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很生气,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则会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又比如有些中国名家文章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2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4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5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6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8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9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10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2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13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4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32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33 C 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34 T 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3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36 浅析英语委婉语 37 C 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38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39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40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41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4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43 44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45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精品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姓名牟丽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翻译) 班级 2008级 4班 学号 200814025416 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答辩时间 2012年4月27日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牟丽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摘要: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给一个小孩子,丹尼斯使用了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从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这部电影反映了中美之间,教育的不同和冲突。本论文以《刮痧》为切入点,剖析中美教育的差异。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国家未来的主人,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基础是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会让孩子的一生发生很大改变的。我国主要是主张封闭式的教育,成绩好是头等大事。而美国则是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方式、教育结果等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同。总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通过比较这两种家庭教育,我希望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我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刮痧;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Abstract:The film,Guasha Treatment,describes what happened to a Chinese family after they had us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Guasha,to a little boy, Denies, in the America. It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s the young people of 21st century and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s future,we all understand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a country. Home education technology can totally change children’s lives. China go strong on the closed-end education, and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but America adopts the open form of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cluding ways to teaching children and the way to receive education. Of course, this is also decided by their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ncepts. In short, there are not only subjective reasons but also objective reasons. By comparing these two family educations,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