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上机作业[1]培训课件

模式识别上机作业[1]培训课件
模式识别上机作业[1]培训课件

模式识别上机作业

队别:研究生二队

姓名:孙祥威

学号:112082

作业一:

1{(0,0),(0,1)}

ω=,

2{(1,0),(1,1)}

ω=。用感知器固定增量法求判别函数,设

1(1,1,1)

w=,1

k

ρ=。写程序上机运行,写出判别函数,打出图表。

解答:

1、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

w=[0 0 1;

0 1 1;

-1 0 -1;

-1 -1 -1];

W=[1 1 1];

rowk=1;

flag=1;

flagS=zeros(1,size(w,1));

k=0;

while flag

for i=1:size(w,1)

if isempty(find(flagS==0))

flag=0;

break;

end

k=k+1;

pb=w(i,:)*W';

if pb<=0

flagS(i)=0;

W=W+rowk*w(i,:);

else

flagS(i)=1;

end

end

end

W,k

wp1=[0 0;

0 1;];

wp2=[1 0;

1 1];

plot(wp1(:,1),wp1(:,2),'o')

hold on

plot(wp2(:,1),wp2(:,2),'*') hold on

y=-0.2:1/100:1.2;

plot(1/3*ones(1,size(y)),y,'r-') axis([-0.25 1.25 -0.25 1.25])

2、判别函数。计算得到增广权矢量为*(3,0,1)T w =-,故判别函数表达式为:

1310x -+=

3、分类示意图:

图 1 感知器算法分类结果图

作业二:

在下列条件下,求待定样本(2,0)T x =的类别,画出分界线,编程上机。 1、二类协方差相等;2、二类协方差不等。

训练样本号k 1 2 3 1 2 3 特征1x

1 1 2

-1 -1 -2

解答:

经计算,两类的协方差矩阵不相等。设12()()P P ωω=,计算时相关项直接略去。

1、计算时,参考书中P96页式(4-1-31)等。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D1=[1,1,2;1,0,-1;]; D2=[-1,-1,-2;1,0,-1;]; u1=mean(D1,2); u2=mean(D2,2);

c1=zeros(size(D1,1),size(D1,1)); for i=1:size(D1,2)

c1=c1+D1(:,i)*D1(:,i)'; end

c1=c1/size(D1,2)-u1*u1';

c2=zeros(size(D2,1),size(D2,1)); for i=1:size(D2,2)

c2=c2+D2(:,i)*D2(:,i)'; end

c2=c2/size(D2,2)-u2*u2'; I=eye(size(c1,1),size(c1,1)); ic1=c1\I; ic2=c2\I; W1=-0.5*ic1; W2=-0.5*ic2; w1=ic1*u1;; w2=ic2*u2;;

w10=-0.5*log(det(c1))-0.5*u1'*ic1*u1; w20=-0.5*log(det(c2))-0.5*u2'*ic2*u2; syms x1 x2; x=[x1;x2];

fprintf('决策界面方程为:')

D=x'*(W1-W2)*x+(w1-w2)'*x+(w10-w20); pretty(D)

fprintf('(2,0)代入决策面方程的值为:') value=subs(D,{x1,x2},[2 0]) figure ezplot(D)

hold on

plot(D1(1,:),D1(2,:),'bo') plot(D2(1,:),D2(2,:),'ks') plot(2,0,'rp')

运行结果显示,决策面方程为:11248180x x x -=。

2、计算结果。从程序运行结果可以看出,(2,0)T x =带入决策界面方程值为96,可见属于第一类1ω。见下图:

图2 两类协方差不等分类结果图

图中,黑色方块为第二类2ω,蓝色圆圈为第一类1ω,红色五角星即为要判断类别的(2,0)T x =。绿色交叉的两条直线即为决策面曲线。左上和右下为第一类,右上和左下为第二类。

作业三:

有训练集资料矩阵如下表所示,现已知,9N =、1233N N N ===、2n =、

3M =,试问,(2,2)T X =-应属于哪一类? 训练样本号k 1 2 3 1 2 3 1 2 3 特征1x

0 2 1

-1 -2 -2

0 0 1

三类的分界线。

解答:

经计算,三类的协方差矩阵不相等。设123()()()P P P ωωω==,计算时相关项直接略去。

1、计算时,参考书中P96页式(4-1-31)等。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D1=[0 2 1;0 1 0;]; D2=[-1 -2 -2;1 0 -1;]; D3=[0 0 1;-2 -1 -2]; X=[-2 2]; u1=mean(D1,2); u2=mean(D2,2); u3=mean(D3,2);

c1=zeros(size(D1,1),size(D1,1)); for i=1:size(D1,2)

c1=c1+D1(:,i)*D1(:,i)'; end

c1=c1/size(D1,2)-u1*u1';

c2=zeros(size(D2,1),size(D2,1)); for i=1:size(D2,2)

c2=c2+D2(:,i)*D2(:,i)'; end

c2=c2/size(D2,2)-u2*u2';

c3=zeros(size(D3,1),size(D3,1)); for i=1:size(D3,2)

c3=c3+D3(:,i)*D3(:,i)'; end

c3=c3/size(D3,2)-u3*u3'; I=eye(size(c1,1),size(c1,1)); ic1=c1\I; ic2=c2\I; ic3=c3\I; W1=-0.5*ic1; W2=-0.5*ic2; W3=-0.5*ic3; w1=ic1*u1; w2=ic2*u2;

w3=ic3*u3;

w10=-0.5*log(det(c1))-0.5*u1'*ic1*u1;

w20=-0.5*log(det(c2))-0.5*u2'*ic2*u2;

w30=-0.5*log(det(c3))-0.5*u3'*ic3*u3;

syms x1x2real;

x=[x1;x2];

D12=x'*(W1-W2)*x+(w1-w2)'*x+(w10-w20);

D13=x'*(W1-W3)*x+(w1-w3)'*x+(w10-w30);

D23=x'*(W2-W3)*x+(w2-w3)'*x+(w20-w30);

fprintf('一、二类决策界面方程为:')

pretty(D12)

fprintf('一、三类决策界面方程为:')

pretty(D13)

fprintf('二、三类决策界面方程为:')

pretty(D23)

DD1=x'*W1*x+w1'*x+w10;

DD2=x'*W2*x+w2'*x+w20;

DD3=x'*W3*x+w3'*x+w30;

value=[];

fprintf(['(' num2str(X(1)) ',' num2str(X(2)) ')代入1-2决策面方程的值为:'])

v1=subs(DD1,{x1,x2},X)

fprintf(['(' num2str(X(1)) ',' num2str(X(2)) ')代入1-3决策面方程的值为:'])

v2=subs(DD2,{x1,x2},X)

fprintf(['(' num2str(X(1)) ',' num2str(X(2)) ')代入2-3决策面方程的值为:'])

v3=subs(DD3,{x1,x2},X)

V=[v1 v2 v3];

fprintf(['可见('num2str(X(1)) ','num2str(X(2)) ')属于第'num2str(find(V==max(V))) '类。\n'])

figure

hold on

h=ezplot(D12);

set(h,'Color','r')

h=ezplot(D13);

set(h,'Color','b')

h=ezplot(D23);

set(h,'Color','y')

plot(D1(1,:),D1(2,:),'ko')

plot(D2(1,:),D2(2,:),'ks')

plot(D3(1,:),D3(2,:),'kp')

plot(X(1),X(2),'r*')

title('分界线及样本点分布')

1-2类决策面方程为:

22

1211229633618240140737488355328

x x x x x x -

+--+=

1-3类决策面方程为:

2

121226612660x x x x x ++-+=

2-3类决策面方程为:

2

22

121

122512627241802251799813685248

x x x x x x ---+-=

2、计算结果。从程序运行结果可以看出,(2,0)T x =带入三个判决函数(略去()i P ω相关项)计算的值分别为-95.3521、-17.3521、-29.3521,可见属于第二类

2ω。分类界面参见下图:

图3 三类协方差不等分类结果图

作业四:

样本

1 2 3 4 5 6 7 8 1x 0 2 1 5 6 5 6 7 2x

2

1

3

3

4

4

5

解答:

1、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ExampleData=[0,0,2,2,4,4,5,6,6,7,-4,-2,-3,-3,-5,1,0,0,-1,-1,-3; 6,5,5,3,4,3,1,2,1,0,3,2,2,0,2,1,-1,-2,-1,-3,-5;]; Data=[0,2,1,5,6,5,6,7;

0,2,1,3,3,4,4,5;];

N=size(Data,2);

Data=[1:N;Data];

G1=Data;

G2=[];N1=size(G1,2);

N2=size(G2,2);

X1=mean(G1,2);X1=X1(2:end);

X2=[0;0];

E=N1*N2/N*(X1-X2)'*(X1-X2);

RE=[];

ZY=[];

LE=E;

while LE<=E

LE=E;

n1=size(G1,2);

e1=[];

for i=1:n1

g1=G1;

g2=G2;

g2=[g2 g1(:,i)];

g1(:,i)=[];

nn1=size(g1,2);

nn2=size(g2,2);

x1=mean(g1,2);x1=x1(2:end);

x2=mean(g2,2);x2=x2(2:end);

ee1=nn1*nn2/N*(x1-x2)'*(x1-x2);

e1=[e1;ee1];

end

E=max(e1);

RE=[RE;E];

I=find(e1==E);

nzy=G1(1,I);

ZY=[ZY;nzy];

if LE<=E

G2=[G2 G1(:,I)];

G1(:,I)=[];

end

end

RE=[(1:length(RE))' ZY RE]

figure

plot(G1(2,:),G1(3,:),'o')

hold on

plot(G2(2,:),G2(3,:),'*')

2、对分法聚类结果。两类的标样本号分别为:

第一类:1、2、3

第二类:4、5、6、7、8

3、对分法聚类结果示意图:

图4 对分法聚类结果图

作业五:

样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x0 1 2 4 5 5 6 1 1 1 1

解答:

1、K次平均算法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Data=[0 1 2 4 5 5 6 1 1 1;0 1 1 3 3 4 5 4 5 6];

K=3;

N=size(Data,2);

Data=[1:N;Data];

Z=Data(2:end,1:K); W={};

LZ=[];

while ~isequal(Z,LZ)

LZ=Z;

for i=1:K

W{i}=[];

end

for i=1:N

D=[];

for j=1:K

d= sqrt(sum((Data(2:end,i)-Z(:,j)).^2)); D=[D;d];

end

I=find(D==min(D));

W{I(1)}=[W{I(1)} Data(1,i)];

end

Z=[];

for i=1:K

w=W{i};

z=mean(Data(2:end,w),2);

Z=[Z z];

end

end

Z

figure

bh=['o''*''s''.''d''h''p'];

for i=1:K

w=W{i}

plot(Data(2,w),Data(3,w),bh(i));

hold on

end

2、K次平均算法聚类结果。两类的标样本号分别为:

第一类:1、2、3

第二类:8、9、10

第三类:4、5、6、7

3、K次平均算法聚类结果示意图:

图5 K次平均算法聚类结果图

4、ISODATA算法实现程序为从网上下载的代码,文件较长,参见附上的源代码。调用计算作业数据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X=[0 1 2 4 5 5 6 1 1 1];

Y=[0 1 1 3 3 4 5 4 5 6];

ON=1; OC=4; OS=1; k=4; L=1; I=10; NO=1; min=50;

[centro, Xcluster, Ycluster, A, clustering]=isodata(X, Y, k, L, I, ON, OC, OS, NO, min); clc;

fprintf('聚成类的数目: %d\n',A);

figure;

hold on;

bh=['o''*''s''.''d''h''p'];

for i=1:A,

n=find(clustering==i);

p=plot(X(n), Y(n),bh(i));

title(A);

end;

fprintf('聚成类的数目: %d\n',A);

其中,预期的类数设为4才能得到分成3类的结果。

5、ISODATA算法聚类结果。两类的标样本号分别为:

第一类:1、2、3

第二类:7、9、10

第三类:4、5、6、8

6、ISODATA算法聚类结果示意图:

图6 ISODATA算法聚类结果图

模式识别大作业02125128(修改版)

模式识别大作业 班级 021252 姓名 谭红光 学号 02125128 1.线性投影与Fisher 准则函数 各类在d 维特征空间里的样本均值向量: ∑∈= i k X x k i i x n M 1 ,2,1=i (1) 通过变换w 映射到一维特征空间后,各类的平均值为: ∑∈= i k Y y k i i y n m 1,2,1=i (2) 映射后,各类样本“类内离散度”定义为: 22 ()k i i k i y Y S y m ∈= -∑,2,1=i (3) 显然,我们希望在映射之后,两类的平均值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而各类的样本类内离 散度越小越好。因此,定义Fisher 准则函数: 2 1222 12||()F m m J w s s -= + (4) 使F J 最大的解* w 就是最佳解向量,也就是Fisher 的线性判别式. 从 )(w J F 的表达式可知,它并非w 的显函数,必须进一步变换。 已知: ∑∈= i k Y y k i i y n m 1,2,1=i , 依次代入上两式,有: i T X x k i T k X x T i i M w x n w x w n m i k i k === ∑∑∈∈)1 (1 ,2,1=i (5) 所以:2 21221221||)(||||||||M M w M w M w m m T T T -=-=- w S w w M M M M w b T T T =--=))((2121 (6)

其中:T b M M M M S ))((2121--= (7) b S 是原d 维特征空间里的样本类内离散度矩阵,表示两类均值向量之间的离散度大 小,因此,b S 越大越容易区分。 将(4.5-6) i T i M w m =和(4.5-2) ∑∈= i k X x k i i x n M 1代入(4.5-4)2i S 式中: ∑∈-= i k X x i T k T i M w x w S 22)( ∑∈?--? =i k X x T i k i k T w M x M x w ))(( w S w i T = (8) 其中:T i X x k i k i M x M x S i k ))((--= ∑=,2,1=i (9) 因此:w S w w S S w S S w T T =+=+)(212221 (10) 显然: 21S S S w += (11) w S 称为原d 维特征空间里,样本“类内离散度”矩阵。 w S 是样本“类内总离散度”矩阵。 为了便于分类,显然 i S 越小越好,也就是 w S 越小越好。

北邮模式识别课堂作业答案(参考)

第一次课堂作业 1.人在识别事物时是否可以避免错识 2.如果错识不可避免,那么你是否怀疑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嗅 到的到底是真是的,还是虚假的 3.如果不是,那么你依靠的是什么呢用学术语言该如何表示。 4.我们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分析模式识别问题,采用的是错误概率 评价分类器性能。如果不采用统计学,你是否能想到还有什么合理地分类 器性能评价指标来替代错误率 1.知觉的特性为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认知是一个过程,需要大脑的参与.人的认知并不神秘,也符合一定的规律,也会产生错误 2.不是 3.辨别事物的最基本方法是计算 . 从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为出发点认识事物. 一种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度量,属于定量的表示方法(向量表示法 )。另一种则是对事务所包含的成分进行分析,称为定性的描述(结构性描述方法)。 4.风险 第二次课堂作业 作为学生,你需要判断今天的课是否点名。结合该问题(或者其它你熟悉的识别问题,如”天气预报”),说明: 先验概率、后验概率和类条件概率 按照最小错误率如何决策 按照最小风险如何决策 ωi为老师点名的事件,x为判断老师点名的概率 1.先验概率: 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该老师点名的概率,即为先验概率 P(ωi ) 后验概率: 在收到某个消息之后,接收端所了解到的该消息发送的概率称为后验概率。 在上过课之后,了解到的老师点名的概率为后验概率P(ωi|x) 类条件概率:在老师点名这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学生判断老师点名的概率p(x| ωi ) 2. 如果P(ω1|X)>P(ω2|X),则X归为ω1类别 如果P(ω1|X)≤P(ω2|X),则X归为ω2类别 3.1)计算出后验概率 已知P(ωi)和P(X|ωi),i=1,…,c,获得观测到的特征向量X 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 j=1,…,x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 班级:信科11-1班,学号:08113545,姓名:褚钰博 联系方法(QQ或手机):390345438,e-mail:390345438@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307730.html, 日期:2014 年06月10日 摘要 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维数约简,如人脸识别、图像检索等。而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是两种最常用的维数约简方法。特征选择是从某些事物中提取出本质性的功能、应用、优势等,而特征提取是对特征空间进行变换,将原始特征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中。 本文是对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 关键词:特征选择,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 1.引言 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从样本中提取的特征,并将样本划分为相应的模式类别,获得好的分类性能。而分类方法与分类器设计,都是在d(变量统一用斜体)维特征空间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讨论的分类器设计问题是一个选择什么准则、使用什么方法,将已确定的d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决策域的问题。对分类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如何确定合适的特征空间是设计模式识别系统另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问题。如果所选用的特征空间能使同类物体分布具有紧致性,即各类样本能分布在该特征空间中彼此分割开的区域内,这就为分类器设计成功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不同类别的样本在该特征空间中混杂在一起,再好的设计方法也无法提高分类器的准确性。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特征空间如何设计的问题。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选择算法的思想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始特征通过线性变换映射到新的低维空间时,获得的主成分是去了新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并且主成分是所有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所以将主成分分析与特征选择相结合,设计多种相似性度量准则,通过找到与主成分相关的关键特征或者删除冗余、不相关以及没有意义的特征,将主成分又重新映射到原始空间,来理解成主成分的实际意义。 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高维特征选择将单个特征的Fisher准则与其他特征选择算法相结合,分层消除不相关特征与冗余特征。不相关特征滤波器按照每个特征的Fisher评价值进行特征排序,来去除噪音和不相关特征。通过对高维数据特征关联性的分析,冗余特征滤波器选用冗余度量方法和基于相关性的快速过滤器算法。分别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数据分类实验,验证其性能。

模式识别作业(全)

模式识别大作业 一.K均值聚类(必做,40分) 1.K均值聚类的基本思想以及K均值聚类过程的流程图; 2.利用K均值聚类对Iris数据进行分类,已知类别总数为3。给出具体的C语言代码, 并加注释。例如,对于每一个子函数,标注其主要作用,及其所用参数的意义,对程序中定义的一些主要变量,标注其意义; 3.给出函数调用关系图,并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4.给出程序运行结果,包括分类结果(只要给出相对应的数据的编号即可)以及循环 迭代的次数; 5.分析K均值聚类的优缺点。 二.贝叶斯分类(必做,40分) 1.什么是贝叶斯分类器,其分类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两类情况下,贝叶斯分类器的判别函数是什么,如何计算得到其判别函数; 3.在Matlab下,利用mvnrnd()函数随机生成60个二维样本,分别属于两个类别(一 类30个样本点),将这些样本描绘在二维坐标系下,注意特征值取值控制在(-5,5)范围以内; 4.用样本的第一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这60个样本进行分类,统计正确分类的百分 比,并在二维坐标系下将正确分类的样本点与错误分类的样本点用不同标志(正确分类的样本点用“O”,错误分类的样本点用“X”)画出来; 5.用样本的第二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这60个样本再进行分类,统计正确分类的百分 比,并在二维坐标系下将正确分类的样本点与错误分类的样本点用不同标志画出来; 6.用样本的两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这60个样本进行分类,统计正确分类的百分比, 并在二维坐标系下将正确分类的样本点与错误分类的样本点用不同标志画出来; 7.分析上述实验的结果。 8.60个随即样本是如何产生的的;给出上述三种情况下的两类均值、方差、协方差矩 阵以及判别函数; 三.特征选择(选作,15分) 1.经过K均值聚类后,Iris数据被分作3类。从这三类中各选择10个样本点; 2.通过特征选择将选出的30个样本点从4维降低为3维,并将它们在三维的坐标系中

神经网络大作业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战斗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简介 —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报告 课程名称: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课程编号: 指导教师: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战斗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简介 摘要:在未来的军事对抗上,对军事打击的物理距离越来越大,对打击的反应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短,对打击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且精确的敌我识别系统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战斗识别方式早已遇到了瓶颈,而神经网络因为它在信息、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方面有些独到之处,近年来受到各国军界的普遍重视。 关键词:军事,战斗识别,模式识别,敌我识别,神经网络 1 引言 众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这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就是近十多年来受其影响而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股研究热潮必然会影响到军事技术的研究。在现代战争中,因为远程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军事打击都不再依靠肉眼来辨析敌我,战场上的敌我识别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据统计,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与友军之间的误伤比例高达24%;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共发生17起误伤事件,死18人,伤47人。两场战争的伤亡结果表明,单一的敌我识别武器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复杂的作战环境和作战要求。所以提高军队战斗识别的效率是现代军事科技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神经网络作为新的热门技术,必然受到军事研究学者们的青睐。本文只选取战斗识别这一领域,简要探讨神经网络技术在战斗识别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但求管中一窥,抛砖引玉。 2 神经网络简介 2.1 神经网络的历史 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890年。但真正展开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却始于本世纪40年代。1943年,有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P模型,从此开创了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的新时代。MP模型以集体并行计算结构来描述神经网络及网络的运行机制,可完成有限的逻辑运算。 1949年,Hebb通过对大脑神经的细胞、人的学习行为和条件反射等一系列

北邮模式识别课堂作业答案(参考)

第一次课堂作业 ? 1.人在识别事物时是否可以避免错识? ? 2.如果错识不可避免,那么你是否怀疑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到底 是真是的,还是虚假的? ? 3.如果不是,那么你依靠的是什么呢?用学术语言该如何表示。 ? 4.我们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分析模式识别问题,采用的是错误概率评价分类 器性能。如果不采用统计学,你是否能想到还有什么合理地分类器性能评价指标来替代错误率? 1.知觉的特性为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认知是一个过程,需要大脑的参与.人的认知并不神秘,也符合一定的规律,也会产生错误 2.不是 3.辨别事物的最基本方法是计算.从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为出发点认识事物.一种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度量,属于定量的表示方法(向量表示法)。另一种则是对事务所包含的成分进行分析,称为定性的描述(结构性描述方法)。 4.风险 第二次课堂作业 ?作为学生,你需要判断今天的课是否点名。结合该问题(或者其它你熟悉的识别问题, 如”天气预报”),说明: ?先验概率、后验概率和类条件概率? ?按照最小错误率如何决策? ?按照最小风险如何决策? ωi为老师点名的事件,x为判断老师点名的概率 1.先验概率: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该老师点名的概率,即为先验概率P(ωi ) 后验概率:在收到某个消息之后,接收端所了解到的该消息发送的概率称为后验概率。 在上过课之后,了解到的老师点名的概率为后验概率P(ωi|x) 类条件概率:在老师点名这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学生判断老师点名的概率p(x| ωi ) 2. 如果P(ω1|X)>P(ω2|X),则X归为ω1类别 如果P(ω1|X)≤P(ω2|X),则X归为ω2类别 3.1)计算出后验概率 已知P(ωi)和P(X|ωi),i=1,…,c,获得观测到的特征向量X 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 j=1,…,x 2)计算条件风险

《模式识别》大作业人脸识别方法

《模式识别》大作业人脸识别方法 ---- 基于PCA 和欧几里得距离判据的模板匹配分类器 一、 理论知识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个特征映射为少数几个综合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多特征的研究中,往往由于特征个数太多,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使得所观测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信息的重叠。当特征较多时,在高维空间中研究样本的分布规律就更麻烦。主成分分析采取一种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特征,使这些综合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主成分的表示相当于把原来的特征进行坐标变换(乘以一个变换矩阵),得到相关性较小(严格来说是零)的综合因子。 1.1 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如果N 个样品中的每个样品有n 个特征12,,n x x x ,经过主成分分析,将 它们综合成n 综合变量,即 11111221221122221122n n n n n n n nn n y c x c x c x y c x c x c x y c x c x c x =+++?? =+++?? ? ?=+++? ij c 由下列原则决定: 1、i y 和j y (i j ≠,i,j = 1,2,...n )相互独立; 2、y 的排序原则是方差从大到小。这样的综合指标因子分别是原变量的第1、第2、……、 第n 个主分量,它们的方差依次递减。 1.2 主成分的导出 我们观察上述方程组,用我们熟知的矩阵表示,设12n x x X x ??????= ?????? 是一个n 维随机向量,12n y y Y y ??????=?????? 是满足上式的新变量所构成的向量。于是我们可以写成Y=CX,C 是一个正交矩阵,满足CC ’=I 。 坐标旋转是指新坐标轴相互正交,仍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变换后的N 个点在1y 轴上

模式识别作业2

作业一: 在一个10类的模式识别问题中,有3类单独满足多类情况1,其余的类别满足多类情况2。问该模式识别问题所需判别函数的最少数目是多少? 答案:将10类问题可看作4类满足多类情况1的问题,可将3类单独满足多类情况1的类找出来,剩下的7类全部划到4类中剩下的一个子类中。再在此子类中,运用多类情况2的判别法则进行分类,此时需要7*(7-1)/2=21个判别函数。故共需要4+21=25个判别函数。 作业二: 一个三类问题,其判别函数如下: d1(x)=-x1, d2(x)=x1+x2-1, d3(x)=x1-x2-1 1.设这些函数是在多类情况1条件下确定的,绘出其判别界 面和每一个模式类别的区域。 2.设为多类情况2,并使:d12(x)= d1(x), d13(x)= d2(x), d23(x)= d3(x)。绘出其判别界面和多类情况2的区域。 3. 设d1(x), d2(x)和d3(x)是在多类情况3的条件下确定的,绘 出其判别界面和每类的区域。 答案: 1

2

3 作业三: 两类模式,每类包括5个3维不同的模式,且良好分布。如果它们是线性可分的,问权向量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假如要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又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设模式的良好分布不因模式变化而改变。) 答案:如果它们是线性可分的,则至少需要4个系数分量;如果要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则至少需要10 25 C 个系数分量。 作业四: 用感知器算法求下列模式分类的解向量w :

ω1: {(0 0 0)T, (1 0 0)T, (1 0 1)T, (1 1 0)T} ω2: {(0 0 1)T, (0 1 1)T, (0 1 0)T, (1 1 1)T} 答案:将属于ω2的训练样本乘以(-1),并写成增广向量的形式。 x①=(0 0 0 1)T,x②=(1 0 0 1)T,x③=(1 0 1 1)T,x④=(1 1 0 1)T x⑤=(0 0 -1 -1)T,x⑥=(0 -1 -1 -1)T,x⑦=(0 -1 0 -1)T,x⑧=(-1 -1 -1 -1)T 第一轮迭代:取C=1,w(1)=(0 0 0 0)T 因w T(1)x①=(0 0 0 0)(0 0 0 1)T=0≯0,故w(2)=w(1)+x①=(0 0 0 1) 因w T(2)x②=(0 0 0 1)(1 0 0 1)T =1>0,故w(3)=w(2)=(0 0 0 1)T 因w T(3)x③=(0 0 0 1)(1 0 1 1)T=1>0,故w(4)=w(3)=(0 0 0 1)T 因w T(4)x④=(0 0 0 1)(1 1 0 1)T=1>0,故w(5)=w(4)=(0 0 0 1)T 因w T(5)x⑤=(0 0 0 1)(0 0 -1 -1)T=-1≯0,故w(6)=w(5)+x⑤=(0 0 -1 0)T 因w T(6)x⑥=(0 0 -1 0)(0 -1 -1 -1)T=1>0,故w(7)=w(6)=(0 0 -1 0)T 因w T(7)x⑦=(0 0 -1 0)(0 -1 0 -1)T=0≯0,故w(8)=w(7)+x⑦=(0 -1 -1 -1)T 因w T(8)x⑧=(0 -1 -1 -1)(-1 -1 -1 -1)T=3>0,故w(9)=w(8)=(0 -1 -1 -1)T 因为只有对全部模式都能正确判别的权向量才是正确的解,因此需进行第二轮迭代。 第二轮迭代: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大作业报告 题目:模式识别导论实验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 学生姓名黄炜杰 学生学号201230590051 指导教师吴斯 课程编号145143 课程学分2分 起始日期2015年5月18日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Purpose: Develop classifiers,which take input features and predict the labels. Requirement: ?Include explanations about why you choose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If your classifier includes any parameter that can be adjusted,please re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ameter on the final classification result. ?In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your classifiers,please compute the precision and recall values of your classifier. ?Partition the dataset into2folds and conduct a cross-validation procedure in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Make sure to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your results and clarify your presentation. 【实验环境】 Operating system:window8(64bit) IDE:Matlab R2012b Programming language:Matlab

模式识别作业

模式识别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内容 (1)了解与熟悉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系统识别原理。 (2)使用增添特征法对特征进行提取与选择。 (3)编写MATLAB程序,对原始数据特征进行提取与选择,并选择适当的分类器对样本进行训练和分类,得出最后的分类结果以及识别正确率。二、实验原理 模式识别系统的原理图如下: 图1.模式识别系统原理图 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一些预处理,使用增添特征法进行特征提取与选择。增添特征法也称为顺序前进法(SFS),每次从未选择的特征中选择一个,使得它与已选特征组合后判据值J最大,直到选择的特征数目达到d。特征选取后用SVM分类器对随机选取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进行分类,最后得出不同特征维数下的最高SVM分类正确率,以及不同特征维数下的最大类别可分性判据。 三、实验方法及程序 clear; clc; load('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homework\ionosphere.mat'); m1=225;m2=126; p1=m1/(m1+m2);p2=m2/(m1+m2); chosen=[]; for j=1:34 [m,n]=size(chosen);n=n+1; J1=zeros(1,33); for i=1:34 Sw=zeros(n,n);Sb=zeros(n,n); S1=zeros(n,n);S2=zeros(n,n); p=any(chosen==i); if p==0 temp_pattern1=data(1:225,[chosen i]); temp_pattern2=data(226:351,[chosen i]);

模式识别上机作业[1]培训课件

模式识别上机作业 队别:研究生二队 姓名:孙祥威 学号:112082

作业一: 1{(0,0),(0,1)} ω=, 2{(1,0),(1,1)} ω=。用感知器固定增量法求判别函数,设 1(1,1,1) w=,1 k ρ=。写程序上机运行,写出判别函数,打出图表。 解答: 1、程序代码如下: clc,clear w=[0 0 1; 0 1 1; -1 0 -1; -1 -1 -1]; W=[1 1 1]; rowk=1; flag=1; flagS=zeros(1,size(w,1)); k=0; while flag for i=1:size(w,1) if isempty(find(flagS==0)) flag=0; break; end k=k+1; pb=w(i,:)*W'; if pb<=0 flagS(i)=0; W=W+rowk*w(i,:); else flagS(i)=1; end end end W,k wp1=[0 0; 0 1;]; wp2=[1 0; 1 1]; plot(wp1(:,1),wp1(:,2),'o')

hold on plot(wp2(:,1),wp2(:,2),'*') hold on y=-0.2:1/100:1.2; plot(1/3*ones(1,size(y)),y,'r-') axis([-0.25 1.25 -0.25 1.25]) 2、判别函数。计算得到增广权矢量为*(3,0,1)T w =-,故判别函数表达式为: 1310x -+= 3、分类示意图: 图 1 感知器算法分类结果图 作业二: 在下列条件下,求待定样本(2,0)T x =的类别,画出分界线,编程上机。 1、二类协方差相等;2、二类协方差不等。 训练样本号k 1 2 3 1 2 3 特征1x 1 1 2 -1 -1 -2

中科院模式识别大作业——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实验报告 ---- 基于PCA 和欧氏距离相似性测度 一、理论知识 1、PCA 原理 主成分分析(PCA) 是一种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是一种基于全局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它基于K-L 分解。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首次将人脸看作一个整体,特征提取由手工定义到利用统计学习自动获取是人脸识别方法的一个重要转变[1]。简单的说,它的 原理就是将一高维的向量,通过一个特殊的特征向量矩阵,投影到一个低维的向量空间中,表示为一个低维向量,并不会损失任何信息。即通过低维向量和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完全重构出所对应的原来高维向量。特征脸方法就是将包含人脸的图像区域看作是一种随机向量,因此,可以采用K-L 变换获得其正交K-L 基底。对应其中较大特征值的基底具有与人脸相似的形状,因此又称为特征脸。利用这些基底的线性组合可以描述、表达和逼近人脸图像,因此可以进行人脸识别与合成。识别过程就是将人脸图像映射到由特征脸张成的子空间上,比较其与己知人脸在特征空间中的位置,从而进行判别。 2、基于PCA 的人脸识别方法 2.1 计算特征脸 设人脸图像f(x,y)为二维N×M 灰度图像,用NM 维向量R 表示。人脸图像训练集为{}|1,2,...,i R i P =,其中P 为训练集中图像总数。这P 幅图像的平均向量为: _ 11P i i R R P ==∑ 对训练样本规范化,即每个人脸i R 与平均人脸_ R 的差值向量: i A =i R -_R (i= 1,2,…,P) 其中列向量i A 表示一个训练样本。 训练图像由协方差矩阵可表示为: T C AA = 其中训练样本NM ×P 维矩阵12[,,...,]P A A A A = 特征脸由协方差矩阵C 的正交特征向量组成。对于NM 人脸图像,协方差矩

电工基础知识讲座

电工基础知识讲座第一章电力生产概况 概况

我们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是有许多种,例如常见的机械能、热能、光能、水能、化学能等等,根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得知,各种能量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并且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例如,发电厂和电网就是一个多种能量相互转换的系统。在火电厂的锅炉中燃烧着的煤炭通过化学反应,使水获得热能变成高压蒸汽(高温高压),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将它所具有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又将机械能转换成了电能。 而水力发电站则是将具有一定势能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转动,最后将机械能转换成了电能。 电能再经过升压站、降压站和输电线等设备送到用户,又转换成各种形式的能量为人们的生活和各种生产活动服务。例如电动机可以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电灯可以将电能转换成光能;电炉可以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等等。 下面我们就围绕“电”的概念,从几个方面的课件展开,一起学习关于电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电工常用名词、定义及符号 §2―1电路的概念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流所流经的路径,它是由电源、负载(负荷)、连接导线和开关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二、三相交流电路 在磁场中放置三个匝数相同彼此在空间相距120°的线圈。当转子由原动机带

动,并以匀速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则每相绕组依次被磁力线切割,就会在三个线圈中分别产生频率相同、幅值相等的正弦交流电动势eА、eв、eс,三者在相位上彼此相差120°,再用导线和负载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三相交流电路。 §2―2 常用名词、定义及符号 一、电压 在电场中两点间的电位差就叫做电压。电压的符号用“U”表示,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 在需要测量很低的电压时,是用毫伏(mV)或者微伏(uV)做单位;在需要测量

模式识别大作业

作业1 用身高和/或体重数据进行性别分类(一) 基本要求: 用FAMALE.TXT和MALE.TXT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建立Bayes分类器,用测试样本数据对该分类器进行测试。调整特征、分类器等方面的一些因素,考察它们对分类器性能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具体做法: 1.应用单个特征进行实验:以(a)身高或者(b)体重数据作为特征,在正态分布假设下利用最大似然法或者贝叶斯估计法估计分布密度参数,建立最小错误率Bayes分类器,写出得到的决策规则,将该分类器应用到测试样本,考察测试错误情况。在分类器设计时可以考察采用不同先验概率(如0.5对0.5, 0.75对0.25, 0.9对0.1等)进行实验,考察对决策规则和错误率的影响。 图1-先验概率0.5:0.5分布曲线图2-先验概率0.75:0.25分布曲线 图3--先验概率0.9:0.1分布曲线图4不同先验概率的曲线 有图可以看出先验概率对决策规则和错误率有很大的影响。 程序:bayesflq1.m和bayeszcx.m

关(在正态分布下一定独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下估计概率密度,建立最小错误率Bayes 分类器,写出得到的决策规则,将该分类器应用到训练/测试样本,考察训练/测试错误情况。比较相关假设和不相关假设下结果的差异。在分类器设计时可以考察采用不同先验概率(如0.5 vs. 0.5, 0.75 vs. 0.25, 0.9 vs. 0.1等)进行实验,考察对决策和错误率的影响。 训练样本female来测试 图1先验概率0.5 vs. 0.5 图2先验概率0.75 vs. 0.25 图3先验概率0.9 vs. 0.1 图4不同先验概率 对测试样本1进行试验得图

黄庆明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第三章 作业

·在一个10类的模式识别问题中,有3类单独满足多类情况1,其余的类别满足多类情况2。问该模式识别问题所需判别函数的最少数目是多少? 应该是252142 6 *74132 7=+=+ =++C 其中加一是分别3类 和 7类 ·一个三类问题,其判别函数如下: d1(x)=-x1, d2(x)=x1+x2-1, d3(x)=x1-x2-1 (1)设这些函数是在多类情况1条件下确定的,绘出其判别界面和每一个模式类别的区域。 (2)设为多类情况2,并使:d12(x)= d1(x), d13(x)= d2(x), d23(x)= d3(x)。绘出其判别界面和多类情况2的区域。

(3)设d1(x), d2(x)和d3(x)是在多类情况3的条件下确定的,绘出其判别界面和每类的区域。 ·两类模式,每类包括5个3维不同的模式,且良好分布。如果它们是线性可分的,问权向量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假如要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又至少需要几个系数分量?(设模式的良好分布不因模式变化而改变。) 如果线性可分,则4个 建立二次的多项式判别函数,则102 5 C 个 ·(1)用感知器算法求下列模式分类的解向量w: ω1: {(0 0 0)T , (1 0 0)T , (1 0 1)T , (1 1 0)T } ω2: {(0 0 1)T , (0 1 1)T , (0 1 0)T , (1 1 1)T } 将属于ω2的训练样本乘以(-1),并写成增广向量的形式。 x ①=(0 0 0 1)T , x ②=(1 0 0 1)T , x ③=(1 0 1 1)T , x ④=(1 1 0 1)T x ⑤=(0 0 -1 -1)T , x ⑥=(0 -1 -1 -1)T , x ⑦=(0 -1 0 -1)T , x ⑧=(-1 -1 -1 -1)T 第一轮迭代:取C=1,w(1)=(0 0 0 0) T 因w T (1) x ① =(0 0 0 0)(0 0 0 1) T =0 ≯0,故w(2)=w(1)+ x ① =(0 0 0 1) 因w T (2) x ② =(0 0 0 1)(1 0 0 1) T =1>0,故w(3)=w(2)=(0 0 0 1)T 因w T (3)x ③=(0 0 0 1)(1 0 1 1)T =1>0,故w(4)=w(3) =(0 0 0 1)T 因w T (4)x ④=(0 0 0 1)(1 1 0 1)T =1>0,故w(5)=w(4)=(0 0 0 1)T 因w T (5)x ⑤=(0 0 0 1)(0 0 -1 -1)T =-1≯0,故w(6)=w(5)+ x ⑤=(0 0 -1 0)T 因w T (6)x ⑥=(0 0 -1 0)(0 -1 -1 -1)T =1>0,故w(7)=w(6)=(0 0 -1 0)T 因w T (7)x ⑦=(0 0 -1 0)(0 -1 0 -1)T =0≯0,故w(8)=w(7)+ x ⑦=(0 -1 -1 -1)T 因w T (8)x ⑧=(0 -1 -1 -1)(-1 -1 -1 -1)T =3>0,故w(9)=w(8) =(0 -1 -1 -1)T 因为只有对全部模式都能正确判别的权向量才是正确的解,因此需进行第二轮迭代。 第二轮迭代: 因w T (9)x ①=(0 -1 -1 -1)(0 0 0 1)T =-1≯0,故w(10)=w(9)+ x ① =(0 -1 -1 0)T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贝叶斯分类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分类 一、实验原理 对于具有多个特征参数的样本(如本实验的iris 数据样本有4d =个参数),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定义为 11 22 11()exp ()()2(2)T d p π-??=--∑-???? ∑x x μx μ 式中,12,,,d x x x ????=x 是d 维行向量,12,,,d μμμ????=μ 是d 维行向量,∑是d d ?维协方差矩阵,1-∑是∑的逆矩阵,∑是∑的行列式。 本实验我们采用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使用如下的函数作为判别函数 ()(|)(), 1,2,3i i i g p P i ωω==x x (3个类别) 其中()i P ω为类别i ω发生的先验概率,(|)i p ωx 为类别i ω的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 由其判决规则,如果使()()i j g g >x x 对一切j i ≠成立,则将x 归为i ω类。 我们根据假设:类别i ω,i=1,2,……,N 的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i p ωx ,i=1,2,……,N 服从正态分布,即有(|)i p ωx ~(,)i i N ∑μ,那么上式就可以写为 112 2 ()1()exp ()(),1,2,32(2)T i i d P g i ωπ-?? = -∑=???? ∑ x x -μx -μ 对上式右端取对数,可得 111()()()ln ()ln ln(2)222 T i i i i d g P ωπ-=-∑+-∑-i i x x -μx -μ 上式中的第二项与样本所属类别无关,将其从判别函数中消去,不会改变分类结果。则判别函数()i g x 可简化为以下形式 111 ()()()ln ()ln 22 T i i i i g P ω-=-∑+-∑i i x x -μx -μ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课件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一、有限空间定义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款对有限空间的定义: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二、有限空间种类: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1)密闭设备 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地下有限空间 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3)地上有限空间

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三、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性 ⊙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有害物质。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最为典型 ⊙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有限空间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也会导致缺氧窒息事故发生(按照国标要求,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应为19.5%-23%)。 ⊙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机械伤害、火灾、坍塌、冒顶、粉尘爆炸等。 四、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有限空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

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乡镇或村里的私营小企业、小作坊最为典型)(二)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保障不重视、不到位。 没有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制订安全责任 制度、作业审批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作业应急管理制度、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三)没有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没有组织学习并履行告知 没有制订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四)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没有对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

2.《模式识别》课程大作业模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模式识别课程大作业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刘海波副教授 作业题目: 成绩: 二〇一三年四月

模式识别课程大作业 标题(与封面作业题目一致) 作者姓名 摘要:为了规范模式识别课程大作业(研究报告)的撰写内容及编排格式,本文给出了一个Word 模版,同时介绍了研究报告的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格式要求和一般写法,供同学们撰写研究报告时参考。报告各级标题、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修改、删除。但请同学们不要改动本模板的页眉、页面设置及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距。 关键词:模式识别;研究报告;模板 1 问题描述 介绍本报告要将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现状 介绍解决该问题的研究工作现状。研究现状要结合文后的参考文献来介绍[1],对每一条文献在文中都要给出引用,引用序号用中括号括起来,并设为上标格式。参考文献格式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编排[2]。 3 算法原理 介绍你解决该问题所采用的算法的原理。 4 算法实现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介绍该算法是如何编程实现的,讲清楚开发平台、程序结构、流程、关键技术等。 5 实验结果 介绍所采用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软件运行结果截图、数据统计图表等),最好能有实验结果分析。 如果有软件运行结果截图,不要在Word里直接粘贴,请使用Word“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功能,粘贴为“与设备无关的位图”或“图片(Windows图元文件)”,这样可以大大减少Word 文件的体积。 6 结论 对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 参考文献 [1] 袁晓燕.怎样撰写科技论文[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2):91-93 [2]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1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课件学习资料

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课 件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一、有限空间定义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款对有限空间的定义: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二、有限空间种类: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1)密闭设备 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地下有限空间 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3)地上有限空间 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三、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性 ⊙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有害物质。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最为典型 ⊙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有限空间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也会导致缺氧窒息事故发生(按照国标要求,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应为19.5%-23%)。 ⊙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机械伤害、火灾、坍塌、冒顶、粉尘爆炸等。

四、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有限空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乡镇或村里的私营小企业、小作坊最为典型) (二)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保障不重视、不到位。 没有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制订安全责任制度、作业审批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作业应急管理制度、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三)没有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没有组织学习并履行告知 没有制订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四)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没有对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 (五)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和提供劳动防护用品。 没有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 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关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不熟识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没有定期进行演练,缺乏应急处置能力。在发生事故后,往往因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扩大。 四、典型事故案例 (一)2015年8月28日10时,常德安乡众鑫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厂房废纸制浆车间地上1#浆池发生一起较大中毒窒息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9.3万元。

模式识别大作业-许萌-1306020

第一题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1.题目要求 用FAMALE.TXT、MALE.TXT和/或test2.txt的数据作为本次实验使用的样本集,利用C 均值聚类法和层次聚类法对样本集进行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2.原理及流程图 2.1 C均值聚类法原理 C均值算法首先取定C个类别数量并对这C个类别数量选取C个聚类中心,按最小距离原则将各模式分配到C类中的某一类,之后不断地计算类心和调整各模式的类别,最终使各模式到其对应的判属类别中心的距离平方之和最小。 2.2 C均值聚类算法流程图 N 图1.1 C均值聚类算法流程图 2.3 层次聚类算法原理 N个初始模式样本自成一类,即建立N类,之后按照以下步骤运算: Step1:计算各类之间(即各样本间)的距离,得一个维数为N×N的距离矩阵D(0)。“0”表示初始状态。 Step2:假设已求得距离矩阵D(n)(n为逐次聚类合并的次数),找出D(n)中的最小元素,将其对应的两类合并为一类。由此建立新的分类:

Step3:计算合并后所得到的新类别之间的距离,得D (n +1)。 Step4:跳至第2步,重复计算及合并。 直到满足下列条件时即可停止计算: ①取距离阈值T ,当D (n )的最小分量超过给定值 T 时,算法停止。所得即为聚类结果。 ②或不设阈值T ,一直到将全部样本聚成一类为止,输出聚类的分级树。 2.4层次聚类算法流程图 N 图1.2层次聚类算法流程图 3 验结果分析 对数据文件FAMALE.TXT 、MALE.TXT 进行C 均值聚类的聚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3 C 均值聚类结果的二维平面显示 将两种样本即进行聚类后的样本中心进行比较,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纵向比较可以看出,C 越大,即聚类数目越多,聚类之间差别越小,他们的聚类中心也越接近。横向比较用FEMALE,MALE 中数据作为样本和用FEMALE,MALE ,test2中 ),1(),1(21++n G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