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①

A、明朝:

B、清朝:

3、世界历史:进入新时期——表现:

4、中国历史:未能与时俱进,从以后逐渐落伍——原因:

A、

B、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其表现(特别是废除丞相和三司的名称、职权);

3、《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

4、明朝的主要特务机构及其影响;

5、八股取士的目的、命题范围和文体;

6、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动者;

7、迁都北京的时间、人物。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①时间:②建立者:

③年号:④都城:

2、君主专制的加强——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①中央——政治上:A、

B、

②中央——军事上:A、

B、

五军都督府:

兵部:

战时:

③地方——实行三司:内容:A、

B、

C、

相互关系: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①制定者:

②内 容:A 、

B 、

③实 质:

2、设立特务机构:①目 的:

②设立者:

③机构:锦衣卫:A 、

B 、

东厂、西厂:由 统领, 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1、目的:

2、特点:①命题范围:

②答题要求:

③文 体:

3、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①背 景:A 、明太祖:

B 、建文帝:

②时 间:

③发动者:

④结 果:A 、 下落不明, 登位

B 、1403年改元 ,改 为

2、迁都北京:①时间: ②人物:

基础网络

(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和军政。

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三司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

②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高考题:

1、(2006年江苏高考题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2、(2005上海单科29)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2006年江苏高考题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思考题:

1、从明代官制的调整中,可以看出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受命于皇帝)

2、从明朝君主专制发展的过程看,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①不断改革中央政权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理;

③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历代封建王朝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

4、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曾起过什么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又造成什么后果?

高考题参考答案

1、B

2、(1)答: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答:殿阁大学士。

(3)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答案要点(共11分)

①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①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 二、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2.教师讲解: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最终统一全国。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第十七课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 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十七课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

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课内容: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要,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从而弄清本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4)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 <提出问题>大屏幕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1)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2)明太祖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完整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临泉二中历史组:史云龙)【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情境导入、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 [课程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兴亡 杨春才 一、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明朝的兴亡》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三、学情分析 《明朝的兴亡》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目标导引: 1、课标要求:了解明清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学习目标: (1)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和清朝军机处的职责; (2)了解军机处的影响; (3)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4)认识到明清之际,东西方世界的不同发展趋势。 课时:1课时 知识提纲: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封建社会后期,更加腐朽,更加尖锐 2、中央 (1)明初:设置,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务 (2)宰相制度废除 ①原因:A、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B、丞相骄横跋扈、擅权,被明太祖诛杀。 ②措施:废和,以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3)内阁创立 ①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称为“”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地位日益提高,但内阁始终不是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地方 1376年,明太祖废除,设、和,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监察,合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央 (1)努尔哈赤:令八旗主“” (2)皇太极: ①设“”掌军国机要,使皇权受到限制 ②设、,奏章票拟由负责 (3)康熙帝:在宫内设,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4)雍正帝 ①在宫内设,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撤消,发展到顶峰 2、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3、影响

(1)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2)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之风 (3) 膨胀,官僚主义盛行 总之,这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重点难点分析: 1、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的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表现:(1)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与此同时,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设置三司,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2)清朝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突出特点:极大地强化君主的权力。 影响:(1)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助长了官场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作风,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3、如何评价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早期,这一制度虽然也有消极作用,如焚书坑儒,但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促进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3)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到封建社会晚期,这一制度虽然也有积极意义,如抵御侵略,但其消极反动作用日益显露。(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比如军机处的设立;(2)经济上: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上:传统主义文化发展到极至,夜郎自大;(4)外交上:闭关锁国,盲目排外。 总之,这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设在宫内,便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充任;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消、内阁形同虚设。 典型例题分析: 例1、我国宰相制度废除于()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康熙帝 例2、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布政使司 B、行省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例3、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 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课标点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 不稳、内乱屡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 致社会动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同时,裁撤 ______ 和________ ,以_______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 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1)________________ 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 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________________ “内阁”出现: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精品教案

学校:许昌县一高学科:历史编写人:戴永健审稿人:戴永健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三、、重点及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 分析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有关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史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历史意识,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以自编历史情景剧导入。学生模拟课前编排好的两汉、隋唐和明清官员上朝的礼仪。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以此导入。 2.宰相制度的废除 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 (1)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其职能是什么,曾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以史料研习方式,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请回答: ①明太祖对宰相的看法如何?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3.内阁的出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阁出现的原因、内阁概念及内阁的主要职能。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地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地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地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地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地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地影响,汲取必要地历史经验教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地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地巩固,也带来了严重地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地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地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地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地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地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立场、观点和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师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地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宰相制度地废除、内阁地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地影响.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地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地直观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导入: 从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地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地一个历史时期.那么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地最重要地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地最重要地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地强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说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军权与相权.上节课我们讲到我国从汉代到元代,君权在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秦朝设立地宰相制度到朱元璋时候就被废除了,这也就加强了专制主义地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宰相制度地废除 、原因 ()丞相权势过重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方面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地痕迹.比如说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来统领六部,掌管全国地行政事务.但是我们上节课说到正是元朝地这种体制,又将权力集中在丞相身上,丞相权力很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加强皇权地需要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

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

明朝的君主专制教案

14课明朝的君主专制 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以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习近代史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使学生认识到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自身的知识、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较弱,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明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明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在中国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时,西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逐步兴起并发展,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远远落后与世界。 3、充分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稳定了社会环境等。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以消极作用为主:(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人民无权;(3)思想文化上,严格的思想控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知识网络构建】

【重难点导析】 1、什么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①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②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与政事。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③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历史组:程瑜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周俊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3、突破方法:以“纲要信号”来引导学生阅读并记忆教科书的有关内容,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三、学情及理论支撑 我校是一个县城省示范高中,为使所有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拟运用“纲要信号”方法传授基本知识,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力争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室设备检查后待用,手提电脑一个。 (2)历史记载资料,历史素材库中有关此课的图片及影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课件展示)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 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