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数学经典错题分析资料

最新八年级数学经典错题分析资料
最新八年级数学经典错题分析资料

八年级错题集

1、如图11-1,,12,,ABE ACD B C ???∠=∠∠=∠指出对应边和另外一组对应角。

错解:对应边是AB 与AD ,AC 与AE ,BD 与CE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理解不清,在全等三角形的表示中对应顶点的位置需

要对齐,不能根据对应顶点来确定对应角和对应边。同时对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与对应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理解,对应角所对的边应该是对应边,如∠2所对的边是AB ,∠1所对的边是AC ,因为∠1=∠2,即∠1与∠2是对应角,所以AB 与AC 是对应边。

正解:对应边是AB 与AC ,AE 与AD ,BE 与CD ,另一组对应角是∠BAD 与∠CAE 。

2、如图11-2,在ABD ACE ??和中,AB=AC ,AD=AE ,欲证ABD ACE ???,须补充

的条件是( )。

A 、∠

B =∠

C ; B 、∠D=∠E ; C 、∠BAC=∠DAE ;

D 、∠CAD=∠DA

E 。

错解:选A 或B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理解不清,运用SAS 判定定理来证明

两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看清角必须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应边。上题中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并且AB 与AD 的夹角是∠BAD ,AC 与AE 的夹角是∠CAE,而∠B 与∠C ,∠D 与∠E 不是AB 与AC ,AD 与AE 的夹角,故不能选择A 或

B 。∠CAD 与∠DAE 不是ABD ?和ACE ?中的内角,故不能选择D 。所以只有选择

C ,因为∠BAC+∠CAD=∠DAE+∠CA

D ,即:∠BAD=∠CA

E 。

正解:选C 。

3、如图11-3所示,点0为码头,A ,B 两个灯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0A 、OB 为海岸线,一轮船离开码头,计划沿∠AOB 的平分线航行,在航行途中,测得轮船与灯塔A 和灯塔B 的距离相等,试问轮船航行是否偏离指定航线?

错解:不能判断,因为应该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即垂线段相等)的点才在角平分线上。 错误原因分析:生搬硬套“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而忽

略了角平分线的实质是所分得的两个角相等,本题由OA=OB ,轮船到两灯塔的距离相等,再加上已行的航线,可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从而可得到已行航线把∠AOB 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正解:没有偏离指定航线,如图11-4,依题意可得:OA=OB ,AC=BC ,OC=OC ,AOC BOC ???,

∴∠AOC=∠BOC ,即OC 平分∠AOB ,∴没有偏离指定航线。

4、如图11-5,,CAB DBA C D ∠=∠∠=∠,E 为AC 和BD 的交点,ADB ?与BCA ?全等吗?说明理由。

错解:ADB BCA ???。理由如下:

,,

,

()

CAB DBA C D CBA DBA ADB BCA AAA ∠=∠∠=∠∴∠=∠∴???

错误原因分析: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正确的,但说明的理由不正确,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作

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往往有较多同学会从自己错误的主观意识出发,自己去编造一些不正确的定理,用来证明和计算。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过的一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另外,在书写的要求上也要养成严谨的习惯。象上面问题中,三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不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书写上也没有按照全等三角形书写的形式来规范书写。

正解:ADB BCA ???。理由如下:

()

,,

()

DBA CAB D C AB BA ADB BCA AAS ∠=∠∠=∠=∴???公共边

5、已知,如图11-6,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

错解: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0060,120.

,.,.

BAD CAE CAD EAB AB AD AE AC ABE ADC BE DC ∴∠==∠∠==∠==∴???∴=又 错误原因分析:只靠眼睛直观,主观臆断,误认为D 、A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是造成解

题的错误的主要原因。实际上由于BAC ∠的大小不确定,所以D 、A 、E 三点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而应该寻找DAC BAE ∠∠和相等。象这种错误在初中学生解答有关几何题时经常

出现的,这要求我们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题目中没有出现的,我们不能去编造。

正解:ABD AEC ??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60,

,

.,.,.

BAD CAE BAD BAC CAE BAC DAC BAE AB AD AE AC ABE ADC BE DC ∴∠==∠∴∠+∠=∠+∠∴∠=∠==∴???∴=又

6、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有 个。

错解:1个。

错误原因分析: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角平分线会相交于一点,且这个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

相等。由于所求的点是到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因此,相邻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也相等,所以符合条件的点有4个。

正解:4个。如图11-7,四个点分别是D 、E 、F 、G 。

7、写出下列各图形的对称轴。

(1)、角的对称轴是 ; (2)、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 (3)、圆的对称轴是 。

错解:(1)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3)圆的每一条直径。

错误原因分析:对对称轴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对称轴指的是一条直线,不能将它误认为是

射线和线段。象角平分线是射线而不是直线,所以它不是角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它也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圆的直径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它也不是圆的对称轴。

正解:(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3)、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

8、已知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求a-b的值。

错解:∵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

∴1-a=3,b=-5,∴a=-2,

∴a-b=-2-(-5)=3 。

错误原因分析: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这题是将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与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搞混淆了。

正解:∵点A(1-a,5)与点B(3,b)关于y轴对称,

∴1-a=-3,b=5,∴a=4,b=5 ,

∴a-b=4-5=-1 。

9、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9cm,试求其周长。

错解:分情况讨论:①、当腰长为4cm时,底边长就为9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2+9=17(cm)。

②、当腰长为9cm时,底边长就为4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9×2+4=22 (cm)。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分两种情况考虑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即腰长为4cm与9cm两种情

况),但忽略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为4+4<9,所以4cm不能作为腰长。只有9cm为腰长,4cm为底边一种情况成立。

正解:分情况讨论:①、当腰长为4cm时,底边长就为9cm。

∵4+4<9 ,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当腰长为9cm时,底边长就为4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9×2+4=22 (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2cm 。

10、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其顶角。

错解:如图12-1,AB=AC,B D⊥AC于D,且

1

2

BD AB

,∴∠A=30°,即其顶角为30°。

错误原因分析:等腰三角形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特性和,在解决与等腰三角形

有关的问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问题,不漏解,上题只考虑到腰上的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是产生错解的原因。事实上,对于本题腰上的高线还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应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

正解:分两种情况来讨论:①、当高线在三角形内部时,如图12-1,AB=AC,B D ⊥AC 于D ,

且1

2

BD AB =

, ∴∠A=30°,即其顶角为30°。 ②、当高线在三角形外部时,如图12-2,AB=AC,B D ⊥AC 于D ,且1

2

BD AB =

, ∴∠BAD=30°,∴∠BAC=150°。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150°。

11、在一次数学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12-3,并写下了四个等式: (1)A B D C =,(2)B E C E =,(3) B C ∠=∠,(4) B A E C D E ∠=∠。 要求同学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 E D △是等腰三角形.请你试着完成王老师提出的要求,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

求证: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错解:已知:A B D C =,B E C E =,

求证: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A B D C =,B E C E =,,DEC AEB ∠=∠

∴.DCE ABE ???∴.DE AE =∴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错误原因分析: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三个条件就可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思维混乱,,

运用了不成立的命题“SSA ”去证明题目,即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说明对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定理掌握不透,上课时没真正弄懂定理的运用。中等偏下的学生易犯这种错误。

正解:如:已知:A B D C =,B C ∠=∠,

求证: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B

E D A C

图-12-3

证明:∵A B D C =,B C ∠=∠,,DEC AEB ∠=∠ ∴.DCE ABE ???∴.DE AE =∴A E D △是等腰三角形。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如果线段A

B 和''A B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AB=''A B ;

B 、 如果点A 和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则点A 与点'A 关于直线l 对称;

C 、 如果AB=''A B ,且直线MN 垂直平分A 'A ,那么线段AB 和''A B 关于直线MN

对称;

D 、 如果在直线MN 两旁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MN

对称。

错解:选B 或C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够准确是这题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线

段AB 和''

A B 关于某直线对称,则沿着这条直线对折AB 与''

A B 一定能够重合,所以AB=''

A B 。故选A 。B 、C 、D 三种情况的反例如图12-4所示。

正解:选A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8是()2

8-的算术平方根本; B 、25的平方根是±5;

C 、4是-16的算术平方根;

D 、1的平方根是它本身。

错解:选A 或C 或D 。

错误原因分析: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含义没有准确地理解是出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

因。A 项没有弄清算术平方根是不可能为负数的,它是一个非负数;C 项没有理解负数是没

有平方根的,也就没有算术平方根了;D 项误认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其实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正解:选B 。

14、填空:

(1)、81的平方根是 ;

(2)、()2

4-的算术平方根是 。

错解:(1)、±9;

(2)、-4 。

错误原因分析:(1)错在将求81的平方根当成了求81的平方根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对

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不熟悉(平方根用符号表示为:±)。因为81=9,而9的平方根是

±3,所以81的平方根是±3。

(2)、错在对算术平根的意义“一个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算术平方根”理解不透彻,因为

()

2

4-=16,而16的算术平方根是4。所以()2

4-的算术平方根是4。

正解:(1)、±3 ;

(2)、4 。 15\、已知2m ≥,化简

()

2

2m -。

错解:

()

2

22m m -=-。

错误原因分析:错在对算术平方根的含义理解不透彻,算术平方根是一个非负数,另外对

()20a a a =-≤理解也不透彻。因为2m ≥,所以20m -≤,也就是说

()

()2

222m m m -=--=-。

正解:∵2m ≥,

∴20m -≤, ∴

()

()2

222m m m -=--=-。

16\、如果2

1x =,那么3x 的值是 。

错解:1 。

错误原因分析:错误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由21x =得到x =1,这样就把1x =-漏掉了;

二是对立方根的含义理解不透彻(一切实数都有立方根),误认为负数没有立方根,从而漏掉了当1x =-时,31x =-。

正解:±1 。

17、解答下列两个小题。 (1)、函数1

1

x y x +=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底边长为y ,腰长为x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错解:(1)、1x ≥- 。

(2)、由题意得,102y x =- 。 由1020x -> ,解得5x < 。

错误原因分析:(1)、错在只考虑了被开方数要为非负数,忽略了分母要不为零才有意义

这一个条件。故x 的取值范围应该满足10x +≥且10x -≠这两个条件,即1x ≥-且1x ≠。 (2)、错在只考虑到底边长y 要取正数,忽略了腰长x 也要取正数,更忽略了三角形中的三边所要满足的关系。故x 的取值范围应该满足0x >、0y >、2x y >这三个条件,即满足0x >、1020x ->且2102x x >-。所以2.55x << 。

正解:(1)、1x ≥-且1x ≠。

(2)、由题意得,102y x =- 。

由1020x ->且2102x x >- ,解得2.55x << 。

18、某蜡烛原长20cm ,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cm ,求蜡烛的剩余长度y (cm )与点燃时间x (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错解:根据题意,得205y x =- 。 列表:

x 0 1 2 3 4 y

20

15

10

5

函数图象如下图14-1:

错误原因分析:错在画函数图象时,没有考虑到函数的图象中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在

这个问题中,自变量x 要满足2050x -≥且0x ≥,即04x ≤≤。在画函数图象时,应该体现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

正解:根据题意,得205(04)y x x =-≤≤ 。

列表:

x 0 1 2 3 4 y

20

15

10

5

函数图象如下图14-2:

19、当k 为何值时,函数2

(1)k y k x =-是正比例函数。

错解:由21k =,得1k =± 。

所以当1k =±时,函数2

(1)k y k x =-是正比例函数。

错误原因分析:错在对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理解不透彻,正比例函数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自变量的指数要为1;②、正比例系数k 不为0。所以此题要考虑隐含条件正比例系数10k -≠,即1k ≠ 。

正解:根据题意,得:21k =且10k -≠,

解得1k =- 。

故当1k =-时,函数2

(1)k y k x =-是正比例函数。

20、如果直线3y x m =-+不经过第一象限,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30k =-<,

∴直线经过第二、四象限, ∵不经过第一象限, ∴经过第三象限。 ∴0m < 。

错误原因分析:考虑不全面,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有两种情况:①、只经过第二、三、

四象限;②、只经过第二、四象限。因为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正解:∵30k =-<,

∴直线一定经过第二、四象限,

当0m <时,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当0m =时,图象经过原点及第二、四象限。 ∴0m ≤ 。

21、已知一次函数4y kx =+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6,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错解:∵直线4y kx =+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4

(,0),(0,4)k

- 。

∴4

4()16k

?-= ,∴解得1k =- 。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4y x =-+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有两个典型的错误:①、由于4y kx =+与x 轴交点的位置不确定,

可能在x 轴的正半轴上,也可能在x 轴的负半轴上,所以4y kx =+与坐标轴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底边(在x 轴上的边)的长度应是4||k -,否则容易造成漏解;②、三角形的面积=12

×底边×底边上的高。往往这个

1

2

很多同学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容易把它漏掉。 正解:∵直线4y kx =+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4

(,0),(0,4)k

- 。

∴144||162k ??-= ,解得1

2

k =± 。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142y x =+或1

42

y x =-+ 。

22、已知直线y kx b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17x -≤≤,相应函数的范围是

128y -≤≤,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错解:由17x -≤≤,得7k b kx b k b -+≤+≤+,

即7k b y k b -+≤≤+,而128y -≤≤, 12k b -+=- 2.5k =

78k b += 9.5b =- ∴函数的解析式为 2.59.5y x =- 。

错误原因分析:由于题目中没有明确k 的正、负,而一次函数y kx b =+在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本题错在只考虑了其中0k >一种情况,而忽略了0k <这种情况。

正解: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1x =-时,12y =-;

7x =时,8y =。

12k b -+=- 解得 2.5k =

78k b += 9.5b =- ∴函数的解析式为 2.59.5y x =- 。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1x =-时,8y =;

7x =时,12y =-。

8k b -+= 解得 2.5k =- 712k b +=- 5.5b = ∴函数的解析式为 2.5 5.5y x =-+ 。

综上所述,函数的解析式为 2.59.5y x =-或 2.5 5.5y x =-+ 。 23、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14-3所示。 (1)、当x 为何值时,0kx b +>? (2)、当x 为何值时,2kx b +<?

错解:(1)、当3x >时,0kx b +>。

(2)、当3x <时,2kx b +<。

错误原因分析:审题不清楚,对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理解不透彻,其实寻找

0kx b +>的解集,就是寻找当x 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在x 轴的上方;寻

找2kx b +<的解集,就是寻找当x 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在直线2y =的下方。

正解:(1)、当3x >时,0kx b +>。

(2)、当0x >时,2kx b +<

24、计算:

(1)、2

2

2

(2)()3xy x y z x -

-? (2)、(35)(23)a b a b +-

错解:(1)、22

2

(2)()3xy x y z x -

-?

212125

3

(2)(1)36x y x y

+++=-?-?=

(2)、(3

5)(23)a b a b +-

2

2

325(3)615a a b b a b

=?+?-=-

错误原因分析:(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

有的字母,特别是当指数是1时,容易被丢掉;②、在解决含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注

意运算顺序,在每一步运算过程中,要正确确定符号。象(1)题中就把字母z 丢掉了。 (2)、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理解不透彻,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是用其中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乘的积相加。(2)题中错在只是将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一项、第二项分别与第二个多项的第一项、第二项相乘。这样就漏掉了一些项。

正解:(1)、22

2

(2)()3xy x y z x -

-?

212125

3

(2)(1)36x y z x y z

+++=-?-?=

(2)、(3

5)(23)a b a b +-

22

22

323(3)525(3)

691015615a a a b b a b b a ab ab b a ab b =?+?-+?+?-=-+-=+-

25、填空:

(1)、2

(2

3)x y -= ; (2)、已知2

4x m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 。

错解:(1)、222123x xy y -+或22

49x y -;

(2)、﹣4。

错误原因分析:这两道题目错在对乘法公式理解不透彻,完全平方公式是2()a b +

222a ab b =±+,在这个公式中a b 与可以代替一个字母、也可代替一个数字或是一个代数

式,象(1)题中的第一种错误情况就是没有把系数2和3也进行平方,(2)中错在只考虑了一种情况。平方差公式是2

2

()()a b a b a b -+=-,同学在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运算时,往往会把它和完全平方公式搞混淆。象(1)题中的第二种错误情况就是这样。

正解:(1)、224129x xy y -+;

(2)、±4。 26、计算:

(1)、624

x x x ÷

?

(2)、34

32

6

(2)()x x x -

÷÷

错解:(1)、624x x x ÷

?

624

6

6

1

x x x x

+=÷=÷=

(2)、34

32

6

(2)()x x x -

÷÷

3466

12

12

2()21

2x x x x x =-?÷÷=-÷=-

错误原因分析:上面两题的错误是先做了后面的乘除法再做前面的除法,导致运算结果错

误,也就是运算顺序弄错了,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向右依次进行。另外(2)题中,应该把3

2x

-

看作一个整体,也应该4次方。

正解:(1)、624

x x x ÷?

448

x x x

=?=

(2)、34

32

6

(2)()x x x -

÷÷

43466

12666

6

(2)()161616

x x x x x x x x =-?÷÷=÷÷=÷=

27、计算:

[]2

(93)3(31)

x x x x -÷-- 错解: []2(93)3(31)x x x x -÷--

3(31)3

3(31)(3

313

1

x x x x x x x x =-÷--÷-=--=-

错误原因分析:上题的错误主要是臆断运算法则,对整式的除法运算掌握不牢固,理解不

透彻,学生仿照乘法的分配律,将2

(93)x x -分别去除以中括号里的两项,再把商相减。其实除法是没有分配律的。要注意运算顺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正解:[]2(93)3(31)x x x x -÷--

222(93)(33

1)

(93

)193x x x x x x x x

=-÷-+=-÷=-

28、分解因式:

2

1233x x -+ 错解:21

233

x x -+

22

69(3)

x x x =-+=-

错误原因分析:有些同学把多项式的各项都乘以3,得269x x -+,再分解为2(3)x -,

显然,这种解法没有遵循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这一规律,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多项

式分解因式时,我们应先看有没有公因式,如有公因式必须先提公因式。

正解:21

233

x x -+

221

(69)3

1

(3)3

x x x =-+=-

29、分解因式:2

43a a -+ 。

错解:243a a -+

(2)(2)3a a a

=-++ 错误原因分析:错在对因式分解的定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式分解是指把一个多项式化为

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而上题结果(2)(2)3a a a -++的最终运算是和的形式。认真观察这个多项式,先利用加法交换律将4-和3a 的位置交换一下,然后再根据2

()x p q x pq +++=

()()x p x q ++来分解。

正解:243a a -+

234(4)(1)

a a a a =+-=+-

30、分解因式:2

2

(3)(5)x y x y +-+ 。

错解:22(3)(5)x y x y +-+

[][](3)(5)(3)(5)(35)(35)

(46)(26)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有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对去括号的法则理解不透彻,如果括号前面是

负号的,则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改变符号。第二个错误是对因式分解的最后结

果要满足什么要求理解不准确,进行因式分解要分解到积中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而该题中的(46)(26)x y x y ++都还有系数公因式没有提出来,还可以再分解。

正解:22(3)(5)x y x y +-+

[][](3)(5)(3)(5)(35)(35)(46)(24)4(23)(2)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31、先化简,再求值:

22(23)2(23)(32)(32)x y x y x y x y -+-+++,其中2,3x y =-=. 错解:22(23)2(23)(32)(32)x y x y x y x y -+-+++

22222222222

22

492(44)944988942113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2,3

x y =-= 2

2

21213333∴=?

-?=-原式(-) 错误原因分析:这题错在对乘法公式理解不准确,学生在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运算时,往往

会把平方差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搞混淆,平方差公式:2

2

()()a b a b a b -+=-。明显上题中的(23)(32)x y x y -+不符合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

2

2

()2a b a ab b ±=±+。上题中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时明显出错了。其实上题中若把(23)x y -和(32)x y +分别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它恰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

正解:22(23)2(23)(32)(32)x y x y x y x y -+-+++

[]()

2

2

(23)(32)

5x y x y x y =-++

=-

2,3x y =-=

[]2

2

5(2)3(13)169

∴=?--=-=原式 32、当x 时,分式

3

21

x -无意义。 错解:12

x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看错了题目,把分式

3

21

x -无意义看成了有意义了,导致解题错误。

正解:12x =

33、先化简16

52--

-+x x x x ,再取一个你喜欢的x 值代入求值. 错解:原式=.

5565x x x -=-+ 当1=x 时,原式=5-5=0.

错误原因分析:①解答程序不规范,有的学生不化简就求解,有的学生虽然化简了,但没

有化到最简就去求解;②不会通分或通分后分解因式的意识和技能不强,不能有效约分化简,

由前面的基础学的不好,而影响新知的接收 ;③首先去分母,把它与分式方程混淆, 分式方程对分式化简产生了负迁移将化简求值与解方程混为一谈;求解时,对分式的意义不理解,x 不能取0和.1④化简过程中符号出错。

正解:56=

(1)(1)

x x

x x x x +---原式

56555(1)5

(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

===----

01.

5

2=.

2

x x ∴∴要使分式有意义,不能取和当取时,原式- 34、计算:

31

(3)33a a a a +÷+?

+ 错解:33

1.33a a a a

++=÷=原式

错误原因分析:错在弄错了运算顺序,上题只是发现后面两个式子相乘会等于1,更简便,

却忽略了这样做就违背了运算的顺序,乘除属于同级运算,解题时应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正解:311

333

a a a a +=??

++原式 2

31

1

.3(3)(3)3(

3)39

a a a a a a a a +=

=

=

++

++ 35、计算:

22111

()x y x y x y

÷+-+-

错解:原式22221111

x y x y x y x y

=

÷+÷-+--

222

2

11

()()

()()()()11()()2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x y =

?++?-+-+-=+

-+++-=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错在错用分配律,我们知道,()a b c a c b c +÷=÷+÷是成立的,

但()c a b c a c b ÷+≠÷+÷,可见,上题是机械地套用了分配律而导致解题错误的。

正解:原式2222

1()()

x y x y x y x y

++-=

÷-- 22221212x y x y x

x

-=?-=

36、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式233

4

a b

a b --中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错解:22

()3

32333334()444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错在错用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

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而此题是分子乘以3,分母乘以4,

这样违背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正解:22

()12

1283333

912()1244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37、约分:2

32

44484a a a a a --+ 错解:23232

441

48444a a a a a a a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错在对约分理解不透彻,约分时,首先要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为

便于约分,在分解因式之前,有必要将分子、分母化为规范形式:1、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的降幂排列;2、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为整数,其中最高次系数为正整数。本题没有先因式分解,就直接把4a 和2

4a 约去,因为4a 和2

4a 并不是它们的公因式,所以不能约分。

正解:232

44484a a a a a

--+ 22

4(1)4(21)4(1)

4(1)11

a a a a a a a a a a -=

-+--=-=-

- 38、解方程:

2328.224

x x x +=+-- 错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2)x x +-,

得:3(2)2(2)8x x -++=

解得:2x =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2x =。

错误原因分析:本题错在没有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解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在

于解分式方程时要进行检验,排除其增根。这一点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要准确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验根)。

正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2)x x +-,

得:3(2)2(2)8x x -++=

解得:2x =

经检验:2x =是增根,

所以原方程无解。

39、解方程:

49.55x x x

-=-- 错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5x -,

得,49x -=, 即,13x =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1)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易错题汇总[1]

一年级数学易错题汇总学号:姓名:班级: 一、填空),5小的数有()个。1、比4小的数有( 2、比6大比10小的数有、、。 3、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比16少1,()比10多1。 5、比19多1的数是(),比18少1的数是()。 6、()在18的前面,()在18的后面。 7、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 8、在19、7、5、14、20、15、10、9、16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比11大又比18小的数是()。 9、9-()<8 10-()>5 ()+6=12-2 10-()=3+()()+5=6+()=10-()=()-2 10、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11、在10、14、13、15、18、11、19中一共有( )个数,从左边数,第4个数是( ),它左边的一个数是( ),右边有( )个数,比11大又比16小的数有:()。 12、一队小朋友排队做操,小冬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4个人,从前面数,小冬在第( )个,从后面数他在第( )个。 12、□□□(1)○比△少(),△比○多(). ○○○○○○○(2)○比□多( ),□比△少( ). △△△△△△△△△(3)○与□合起来是( ) 13、 同样重?和几个1个14、 □□□个4个3个5

1 )( 串珠子中有13、下面32串是小红的,小红的珠子最多有)颗,最少有( 颗。 个图形, 、的左面有( )14 , 这些图形中)上面有右面有( )个,( 个, )个, )个,有( ( 有 有( )个,球有( )个。 15、共有14人,每人发一只面包,买哪两箱合适?在下面□里画“√” 7只8只5只 ?、哪一堆积木可以和16 拼成 。,在最重的□里画17、在最重的□里画“√”“○”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上册第101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才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2.难点:把全部工作看作1。

3.关键:建立等量关系。 评析:目标的制定上从形式上体现了三维目标,但每一项目标都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目标显得假、空、大。本课时的目标应为: 1.掌握与工程问题有关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形成等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4.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从具体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是因为:在小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中,题目中没明确问题的工作量时,都是将工作量视为单位1处理的,只要小学基础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将工作量看作单位1,这就体现该知识点不可能成为难点。而题目中所蕴藏的等量关是隐蔽的,学生不易发现,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要发现并用文字表述等量关系是有困难的,为此找出问题中等量关系并用文字表述才是该课时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要说难点是: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我认为也应该是:为

小学生错题原因分析

小学生错题原因分析(一) 家长在拿孩子的数学试卷时,发现错题原因基本为粗心或理解力不够,这两者都与孩子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主要就后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习惯、生活经历展开分析: 1、生理因素 孩子做计算题经常会出现看错符号、抄错数、漏掉数等情况,如一年级题目2+5=10,5-3=8,一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简单归结为孩子不认真、粗心,其实,有可能是孩子的视知觉还在发展中,视知觉能力包含了三方面的能力,一是短时间内记住所见的材料的能力;二是观察事物细微差别的能力,三是手眼协调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些能力也在不断完善,粗心的概率自然降低。 另外孩子的视觉还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会关注到其新奇、兴趣的部分,这会掩盖事物的整体信息。比如在计算如105-42+58=5时,孩子一看到题目,就将关键的42+58去凑100。而全然忘记了计算顺序。 2、心理因素: (1)急躁 有的学生以为自己基础很好,不加思考,就计算出结果;有的是将作业当成任务,认为早完成早轻松;有的是看到题目条件之间复杂,遂急躁,不深入思考。 (2)缺乏自信 孩子在做某一题型经常出错,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自己就是不可能做对的。 3、行为习惯因素 (1)在解题后没有检查的习惯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做对,从不进行验算,依赖老师或家长批阅,待有错误再订正。 (2)不认真、严谨对待作业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准确性,如果平时在解题习惯上缺乏应有的基本训练,那会很影响数学学习。比如学生平时不爱用草稿,阅题不划出关键条件等,都会造成解题错误。 (3)生活上缺乏秩序意识 这是很多小学生的共性。家长望子成龙,只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到书本的学习上,导致他们基本生活被包办,这既使孩子失去了训练精细动作的机会,也无法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4、缺少必要的生活经历 孩子对生活缺少必要的经历,所以在面对一些需要生活常识的题目时,往往会不明所以。如以下题目是填写合适的单位: 1、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有的孩子会写“千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重点易错题练习汇总!

第一部分填空 1、10个一是();10个十是()。 2、6个一和8个十是();39里有()个十和()个一。 3、读数和写数都从()起。 4、1小时=()分。 5、一个一个地数,把79前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79、()、() 6、一十一十地数,把80前面的两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80、()、() 7、在下面的()里填数,组成得数是14的算式。 ()+()=()()+()=() ()-()=()()-()=() 8、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2,这个数是()。 9、用一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也可以换成()张5元;还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10、用一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也可以换成()张20元;还可以换成()张10元。 11、6个十和3个一组成(),4个一和8个十组成()。 12、()个一是十,十里面有()个一。()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100里面有()个一。 13、45是( )个一和()个十组成的。80是由()个十组成的。 14、写出78前面的5个数()写出49后面的5个数()52前面的第三个数是(),87后面第四个数是() 15、最大的一位数(),最小的两位数()最大的两位数()最小的三位数() 16、最大的一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少(),最小的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差() 17、用4和8可以组成的两位数是()或() 18、用2、5、9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从大到小排列() 19、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经典记录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 一、案例主例分析与设计 本案例是探讨华东师大版第四章第八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和图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以学生看的到、感受得到的基本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式,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的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 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 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 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

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空中架设的高压线 ②音乐书里的五线谱 2、师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平 行线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 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 课题§4.8探索平行线性质(板书) ㈡数形结合,探索性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错题分析

典型错题分析: 一、瞧图写钱数 (1)最基本的题目,班里有6人错。(2)考查知识点:认钱、计算与换算,班级错误集中的一题。 解题方法:先分类圈出相同单位的钱数,再计算:1元+1元+2元就是4元;5角纸币+5角硬币+2角纸币=12角=1元2角,1元2角+4元=5元2角 做对的同学有:隗凯斌、陈孟骐、白宇、谷俊澎、赵昊、李玥霖、张博雅、刘泓恺、孟帅奇 二、瞧图写钱数属于基本题,没有掌握的同学在课堂听讲上明显没有集中注意力,典型错例为18、50元=(18)元(50)角7、40元=(7)元(40)角 解题方法: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表示“分”,家长可根据孩子卷面的错误进行相应练习,也提出严肃批评,最基本的题目都没有答对,可见听讲没有用心,练习度也不够。 三、填单位错的把铅笔8( )的单位填成了8(元)的可见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便宜、贵的概念,可以举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讲解补充相关知识,如常见的学习用品铅笔、钢笔、练习本、橡皮等的一般价钱与常用单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价钱。 四、基本训练题型:复合单位换成单一单位,单一单位换成复合单位 五、换钱要加强练习的有:陈文浩、张光富、张博雅、孟帅奇、董晨瑶、张雨夕 六、人民币换算不同单位的比较大小还要单独训练 类型:6元7角与7元比较大小,3元5角与35元 20角与2元,算式与数进行比较,数与数比较 张光富与李晨旭的口算能力要加强: 班级典型错例记录:

人民币计算典型题目: 2元-5角= 元角 6角+7角= 元角 1元5角+5角= 元 教给孩子排序方法:把价钱抄在草稿纸上竖着排列,相同单位对齐,进行标号,再按照题目要求答题。 如: 13 元 5角 35 元 48 元 3 元 5角 先比较“元”之前的数的大小,再比较“角”前面数的大小,进行大小按题目要求标号再排序,填写在卷子上。 解决问题 求两数相差几的题目不能正确列式的有:田晓彤、孟尚逸、孟帅奇、陈文浩,不明确求两数之间相差几要用减法,适当画图进行讲解以求明确为什么用减法? 解决问题错的有:董晨瑶、梁梦涵、张博雅袁丰鑫25-10=35(笔误?),表现出来的问题有读题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图文并茂的瞧图,联系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解决问题。 班级学生情况概述:班里有很多同学在这次测试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与进步,特别就是隗凯斌、谷俊澎、赵昊同学的成绩提高很明显,也瞧出了家长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希望继续稳定状态,加强自我管理。个别同学成绩落后,一些基本题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许广民2010年3月24日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

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附答案),掌握起来!

0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 易错题 我会填。 1、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0 6 3 20 15 ()<()<()<()<() 2、写一写,填一填。 ()个十和()个一是() ()个十和()个一是() ()个十是() ()个十和()个一是() 3、 (1)10里面有()个一;20里面有()个一。(2)20里面有()个十,减少1个十是()。(3)10里面有()个十,添上1个十是()。

(4)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添上下1个一是()。(5)13里面有()个一;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4、 (1)一共有()只小兔,再添上()只就是10只。(2)从右数起,把第4只小兔涂黑。 (3)把左边的4只小兔圈起来。 5、用下列的数,写出不同的算式。 13 8 7 9 4 6 12 10 6、看图写出四个算式。 7、说图意,写算式。

8、看图填空。 王力在李明的(后)面,刘强在李明的()面。张永的后面是(),李明的前面是()。刘强的前面有()人,后面有()人。 9、看图填空。 10、过1小时后是几时? 11、、看图填空: (1)一共有()个图形。 (2)从右数起,把第3个图形涂黑。

02(3)把左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 12、 (1)13里面有()个一和()个十,添上1个一是();()个十和()个一组成18,减少1个十是()。 (2)10个一就是一个(),10里面有()个十,10添上1个十是(),20里面有()个十。 (3)15中的1表示()个(),5表示()个()。 (4)十位上的数是1,个位上的数是6,这个数是()。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5)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2个十合起来是()。 (6)19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7)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13、看图数一数,填一填。 看图列式。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汇总及详细解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汇总及详细解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最易错的10大例题,建议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多练练以下题型!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1: 【题目】:有3个苹果,5个梨,8个香蕉,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到()个,最少能拿到()个? 【错例】:有3个苹果,5个梨,8个香蕉,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到(16)个,最少能拿到( 3 )个。 【解析及方法指导】: 先让孩子说说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水果最少,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再强调只能选择两种水果。在思考两个的问题时,试问“你不选哪种水果?”要求孩子说出理由,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生说出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最后总结出解决最多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多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少的水果,解决最少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少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多的水果。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2: 【题目】:□-□=□-□=□-□=1 【错例】:9-8=1-8=7-6=1。 【解析及方法指导】: 让孩子认识“=”的含义,即把□-□看成是一个整体,可以在其下面画出一条横线 起到强调作用,所有这样的整体都等于1。再让孩子思考□-□=1,最后完成后可以这样来读一读深化孩子对整体的认识——5-4=1,3-2=1等。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3: 【题目】: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人。 【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7 )人。

【解析及方法指导】: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孩子来做小华,4人排在前面,3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孩子容易把小华遗忘,在孩子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4+3+1的连加算式从而得出共有9人。 四、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4: 【题目】:8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2个小朋友,还有()个小朋友没有捉住。 【错例】:8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2个小朋友,还有(6)个小朋友没有捉住。 【解析及方法指导】:先让孩子明确游戏规则,8个小朋友中有几人是捉,几人是藏,然后根据已经捉住的2个小朋友,可以结合从躲藏的小朋友总数8中去掉2剩5,从而得出5人没有被捉住。 五、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5: 【题目】:□●○★☆■△▲ (1)从左起,□是第()个,()是第5个。 (2)▲是第一个,○是第()个,第6个是()。 【错例】:(1)从左起,□是第(8 )个,(★)是第5个。 (2)▲是第一个,○是第(3)个,第6个是(■)。 【解析及方法指导】: (1)提醒孩子根据第一句话可以确定从左向右数,先找到左面,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确定图形的位置和画出相应位置的图形。 (2)提醒孩子根据第一句话确定从右向左数,先找到右面,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确定图形的位置和画出相应位置的图形。 六、小学一年级数学易错题6: 【题目】小文看一本童话书,第1天看了16页,第2天看了20页,第3天应该从第()页开始看起。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案例简述】 案例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6 -2.5 -1 +4 +4.5每股涨跌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 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 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 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感兴趣。本案例教师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困惑”视界“、案例中学生数学2.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的26元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3、案例启示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

一年级下数学错题分析

一年级下数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 现在是下午4时,用24记时法表示()时。 20mm=( )cm 5m=( )cm 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或()张5元 二张20元和二张5元可以换一张()元 一张100元=()张50元+()张20元+()张10元1元可以换()张2角 2张10元可以换()张5元 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胖身高134()一扇门大约2() 一只铅笔盒的宽大约60(),长大约22() 最大能填几? ( )-6<10 70>()+23 40-()>7 56+()<80 6=( )-10 5=()-15 最小能填几? 18+()>26 ()+19>37 写出计算过程 37+6= 56-18=

在()里填>、< 或= 25分()25角25分()2元5角2元5角()5元2角 2元1角()21角5角()50分1元=()角=()分 10角()元8角5分()5元8角2cm+8cm()10mm 70厘米+30厘米()1米35mm()5cm 2元()20角 应用题: 停车场上有35辆车,开走8辆,又开走7辆,一共开走几辆? 一共有100只气球,其中红色气球有15只,蓝色球有51只,黄气球有多少只?红气球和蓝色气球相差多少只? 每张纸可以做4朵花,小胖用了3张纸,小胖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停车场开来了26辆汽车,现在有40辆汽车,停车场原来有几辆车? 动脑筋: 7+4= 12-3= 7+5= 14-6= 7+6= 从3、7、9、12中选择三个数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 □ + □ 3 5□ + □ 2 7 9 画一条长5里面的线段。画一套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复习百数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 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 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 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 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 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 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 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 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 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 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年级数学易错题集锦

一年级数学易错题集锦 一、判断题: 1.一年级数学易错题集锦。() 2. 66中两个6的意义相同,都表示6个一。() 3.三十六写作306。() 4.钟面上分针从1走到4,走了3分钟。() 5. 8时7分可以写作8:7 。() 6.现在的时间是8:50,再过15分钟是9:05。() 二、填空题: 1.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角、()角、()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分、()分、()分。 2.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6,个位上的数比1小,这个两位数是()。 3.100的最高位是()位;1在()位上,表示()个()。 4.离34最近一个整十数是()。 5. 74的个位数是(),表示(),十位数是(),表示()。 6.比10大而又比20小的数有()个,其中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同的数是()。 7.写出三个个位是0的两位数()()();写出三个个位是9的两位数()()()。写出三个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同两位数()()()。 8.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体;最少()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9.钟面上时针走1大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 10.六十写作(),它比最大的两位数小()。

11. 39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与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28后面第三个数是()。 12.百位的1比十位的1大()。 13.我走路靠()边走,汽车靠()边行。 14.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对折两次再展开,一共可以得到()个小正方形;一共有()个正方形。 15.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16. 80连续减4的差分别是:()、()、()、()、 17、80前面的4个数是()、()、()、() 18.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刚过5,现在的时刻是(:),也可以表示为(时分)。 19. 7.10元=()元()角;0.50元=()元()角;; 2小时=()分 20.用下面三个数字, 列四个算式.15 10 5 _____________ 21.小明做30道题,小红做34道,小华做80道。小明比( )少一些,( )比小明多得多。 22. 把48、39、73、32、55按从小到大排列在□里。□<□<□<□<□。其中比40大的有(),比50小的有(),既比40大又比60小的有() 23.一个一个地数,把79前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79、()、() 24.一十一十地数,把80前面的两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写出来。()、()、80、()、() 25.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2,这个数是()。 26. 12比( )少4 78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27.按顺序填出90前面的三个数( ) ( ) ( ) 28.比11大,比15小,是一个单数()比60大,比70小,个位上是5的数()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集锦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集锦 (附答案) 一、我会填。 1、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0 6 3 20 15 ()<()<()<()<() 2、写一写,填一填。 ()个十和()个一是() ()个十和()个一是() ()个十是()

()个十和()个一是() 3、 (1)10里面有()个一;20里面有()个一。 (2)20里面有()个十,减少1个十是()。 (3)10里面有()个十,添上1个十是()。 (4)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添上下1个一是()。(5)13里面有()个一;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4、 (1)一共有()只小兔,再添上()只就是10只。 (2)从右数起,把第4只小兔涂黑。 (3)把左边的4只小兔圈起来。 5、用下列的数,写出不同的算式。 13 8 7 9 4 6 12 10 6、看图写出四个算式。

7、说图意,写算式。 8、看图填空。 王力在李明的(后)面,刘强在李明的()面。张永的后面是(),李明的前面是()。刘强的前面有()人,后面有()人。 9、看图填空。 10、过1小时后是几时?

11、看图填空: (1)一共有()个图形。 (2)从右数起,把第3个图形涂黑。 (3)把左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 12、 (1)13里面有()个一和()个十,添上1个一是();()个十和()个一组成18,减少1个十是()。 (2)10个一就是一个(),10里面有()个十,10添上1个十是(),20里面有()个十。 (3)15中的1表示()个(),5表示()个()。 (4)十位上的数是1,个位上的数是6,这个数是()。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5)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2个十合起来是()。 (6)19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7)与12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13、看图数一数,填一填。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易错题集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易错题集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1. 图形的拼组…………………………………………………………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看图写算式…………………………………………………………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位、写数………………………………………………………… 2.数位、写数………………………………………………………… 3.数位、写数………………………………………………………… 4.数位、双数…………………………………………………………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 3.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整十数加一位数……………………………………………………… 2.整十数减一位数……………………………………………………… 3.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 第七单元找规律 1.找规律……………………………………………………………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 题目出处:数学书第6页 相关知识:图形的拼组 教学简述:教学基础:学生经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感知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意: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典型错题: 原题:缺了()块砖。错解:缺了(11 )块砖。 原因分析: 原因1: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时太突出强调用画一画“补墙”的方式来解题,没有抓住题目的侧重点,题目的重点是数出这堵墙缺了几块砖,而画一画“补墙”的方式其实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但在教学中,教师恰恰注重了怎么“补墙”,看学生是否将砖块修补好,通过修补好的砖块数,再来完成填空。 原因2: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对墙面结构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就认为砖块是平行叠放的。 教学建议: 建议1:采用多种手段,得出正确结论。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手指丈量、估计的方法,或用每行5块砖共30块砖,减去好砖的块数20,从而得到缺的块数是10块。学生只要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判断。本题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直接算出缺的块数,其二是通过总块数减好的块数,求出缺的块数。两种算法可以相互检验。 建议2: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对比,得出哪几行的砖是一样的。然后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同时,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辅助手段,掌握“补墙”的方法,真正了解砖块的分布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