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提出来的,他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是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朱红的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2、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的各种存在都是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他们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3、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者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4、泛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5、人格化-----是沙利文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在追求胜利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包括有对自己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和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个体、他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6、机能自主性----是奥尔波特提出来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而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也就是说,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所以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7、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止状态,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同,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8、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的讲,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人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9、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现象,指个体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10、接近—接近冲突-----是指两个目标同时具有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标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1、接近—回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的目标既诱发了接进趋向,又诱发了回避趋向,也就是说必须选择的那件事有利有弊。

12、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和情感。

13、约拿情结----是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天才常陷于一种内部冲突状态,一方面,他象每个正常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必须经常掩藏这些能力,超越这种心理常常要花费许多人几十年时间,马斯洛把这种情结成为约拿情结。

14、价值条件---是罗杰斯提出来的概念,他人或自己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被称为价值条件,指的是指给予积极或消极评价的条件。

15、患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立的,他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就是患者,治疗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能力,他认为患者完全能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治疗要从患者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16、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中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

17、场依存—场独立性----是一种认知方式,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18、个人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或思想。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和看法,人们用他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

19、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20、图式---是米歇尔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2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的,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或恐怖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怖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恐怖反应的目的。

22、厌恶疗法---又称为“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指应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其特点是治疗周期短,效果较好。

23、个案研究---是一种传统的研究心理学的途径,着重从个性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的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4、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方法,是让病人自由想象,不加任何的限制,让他或她在自己的回想中自我暴露症结所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5、梦的制作-----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制作就是将梦的隐义即潜意识欲望与冲动伪装和歪曲成自我或者超我难以觉察的显梦的过程。

26、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来的一种原型,是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面具,其目的是在于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27、个人潜意识---是荣格提出来的,是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28、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提出来的,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29、现实焦虑-----弗洛伊德认为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30、自性-----是荣格集体潜意识理论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个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和统一,即自我实现,这是人性所达到的最高目标。用来与意识的自我分开,把潜意识里面的自我叫做自性,就是自我的本性。

31、投射作用----是一种防御机制,指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理想转移到别人和其他对象身上。

32、社会性格----是弗洛姆提出的概念,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多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占有优势。

33、特质---一般认为,特质是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特质被看作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虽然不是具体可见的,但是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

34、根源特质---是卡特尔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控制着表面特质聚集的变量,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

种或者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35、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强化非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6、惩罚---是指撤消正强化物或者呈现负强化使得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下降。

37、负强化---是根据的性质划分的强化的一种类型,撤消某一刺激物,使得某一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38、回避—回避冲突-----是指一个人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的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出的冲突。

39、强化的效价----是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多带来的强化结果或者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40、情境测验-----是一种测量方法,指在控制情境下观察受测者行为的评估方法,最早对人格进行情境测验的工作最早是有1928年哈特肖内等人开始的。

41控制点:一种对内——外控的类化预期,强化依赖于自己的行为或不受自己控制。

三、简答题

1、简述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观

答案要点:奥尔波特认为一个人的统我发展得好,这个人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成熟,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人格具有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具有现实性知觉、具有自我客观化、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2、简述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

答案要点:荣格对心理类型的划分是分析心理学的重要发现之一。荣格划分了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把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组合起来,描述了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有时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

3、弗洛姆是如何解释人的社会化的

答案要点:弗洛姆提出社会性格论来解释人的社会化的,他认为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是体质性的、不可改变的,而性格是由人的经验尤其是早期经验构成没,是可变的,是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性格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适应社会为核心的。他还提出性格取向的概念,指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并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产性,把人的性格分为:生产性取向和非生产性取向,非生产性取向包括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社会性格是指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并把它看作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4、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

答案要点: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或者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积极解决,会增加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人格的八个阶段包括: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

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5、什么是心理投射

答案要点:心理投射是个体减轻和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不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发展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是一种拿别人当“替罪羊“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的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东西,既然那些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那么,自己就不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6、什么是“第三势力”心理学。

答案要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由许多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共同发起的一种心理学界的革新运动,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诺。梅等。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贬低意识经验的作用,即强调本我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思看做行为的副现象,只集中于人类的动物性方面,把人贬低为一只聪明的小白鼠,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忽视了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基于对古典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做为一种学术运动,被称为“第三势力”心理学。

7、试述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答案要点:1914年荣格建立了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结构理论,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直接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者意识到“自我”,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8、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有五个: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研究倾向;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和完整;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既不能象精神分析那样把意识自我贬低为无意识本我所驱动的“奴仆”,也不能象行为逐一那样把她看作是行为的副产品;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9、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答案要点: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本我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欲望所组成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但是最有力的部分,依照“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符合现实的部分,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是本我的执行机构,依照“现实原则”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方面,是社会道德的化身,依据“道德原则”行事。

1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要点:层次需要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把人类的动机称为需要,认为人类的动机包括先天的需求,需求满足的发展方向是走向自我实现。

人类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着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最低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各个层次之间按前面所列的顺序排列,一般来说,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人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多困扰。

11、简述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

答案要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分化较大的系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有两个层次的概念构成,分化是高层次的概念,从它分出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构析式的认知机能、构析式的身体概念、分离同一感和有组织的控制与特殊化的防卫。在分化概念之下是三个主要的分化指标或表现:自我-非我的分裂、心理机能的分裂和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

12、简述凯利个人建构理论

答案要点:凯利是认知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从临床心理学经验中得到启示,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问题的看法有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进而提出人格建构理论,认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及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原因。个人构念是其理论的核心,,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和思想。他还认为个人构念机能系统异常导致精神病理现象,于是独创了一种“固定角色疗法”,要求患者想在商店里试穿新衣服一样,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按一定的角色那样去行动,使患者在扮演中形成新的有效的个人构念,从而改变其异常行为。凯利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的见解,强调人的创造性能力和对人类个体所持的乐观态度,存在人本主义的倾向。

13、简述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答案要点:艾利斯把认知心理学中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直接应用与临床,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只注意人的思维结构、价值观和决策,对于情绪问题,他认为是可以随着认识的转变而转变的。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是同时的,互相伴随的,因为情绪总是有某个具体的情景通过知觉激发出来的,人并非完全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也不是一切都受本能驱使的动物,人是能改变自己的,从童年开始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信仰以及其他观点都可以改变,情绪是思维的产物,因此情绪方面的障碍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人的错误看法,即一种非逻辑的思维。他还总结出了经常造成人痛苦的10个常见的非逻辑思维,如果修改或者修正其非逻辑的认知就可以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其策略就是帮助人们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14、简述贝克采用的主要认知治疗技术

答案要点;心理学家贝克认为,认知治疗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应该在于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性失调的活动,并拔除患者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鼓励患者对导致障碍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情感、动机等内部因素进香监察,提出了5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①识别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是指患者的一些形成为固定的思维习惯的错误观念,由于这些思维已经构成了患者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患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之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就首先帮助患者学会发觉和识别这些自动性的思维过程;②识别认知性错误,认知性错误是指患者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典型的认知性错误有任意的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③真实性验证,就是把自动性思维和认知性错误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患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把原有的不合实际的想法自觉的加以改变;④去中心化,多数病人会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

一言一行都会得到别人的品评,治疗者让患者象往常一样与别人交往,记录别人的不良反应次数,让他自己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言行;⑤忧郁和焦虑水平的监控,多数抑郁病人认为他们的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情绪是有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治疗者让病人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行监控,认识这些情绪特点,从而增加治疗的信心。

15、简述患者中心疗法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患者中心疗法是由是罗杰斯创立的,基本假设是:只要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使他们自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为患者中心疗法中关系是最根本的,所有的技术都是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包括有①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分别有关注、用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沉没作为交流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②坦诚交流的技术,分别有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没有防御反应、一致性和自我交流;③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16、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答案要点:人格心理学的科学研究途径主要有: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①临床研究又叫个案研究,着重从个性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的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优点是获得有关个体的大量信息,利于作出因果假设和定性分析,适合考察罕见的个案,缺点是由于研究特殊的个体,强于质的研究,弱于量的分析比较,难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出现观察者的主观臆断。②相关研究主要是应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没,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者更多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看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优点是易于操作,短期更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可以研究一些伦理上、法律上无法控制的的变量,生态效度相对较高,缺点是不能确定因果关系。③实验研究是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系统的操纵某个或者多哥变量,以期引导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结论,优点是可以作出因果性的结论,缺点是外部效度相对较低。

17、比较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答案要点:新精神分析是相对古典精神分析而言的,古典精神分析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新精神分析主要是指从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分化出来的种种新的理论。他们异同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关于人格结构:新精神分析不自我看作是人格更为独立的部分,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弗洛伊德虽然也重视自我没,但是强调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本我是中心;②关于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强调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③对人性的态度: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一般倾向于性恶论,而新精神分析反对性恶论,强调人的自尊和自尊心的启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有能力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④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病人的回忆来研究,而新精神分析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的发展,进而通过早期经验所产生的心理结构来说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⑤关于研究方法:新精神分析除了采用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之外,增加了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比如跨文化研究等。

18、简述霍妮有关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答案要点:霍妮主张把人格看作一种是完整动态的自我,她把自我区分为三种基本存在状态: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人的一切能力和成就等,都是真实自我发展而来的,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具有建设性,也是可能的自我;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形象,往往带有虚幻的色彩,因而是不可能的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霍妮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神经症形成的过程,神经症患者的理想自我往往和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之间产生冲突,脱离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贬斥、憎恨现实自我,当一个人被理

想自我控制时,会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对自己和他人提出无理的要求,霍妮把此称为“应该专制”。

19、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案要点: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他还把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注意过程,别人的行为要成为个体模仿的对象,首先要引起个体的注意,凡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的行为模式都能引起个体的注意,经常能够接触到的榜样行为可能被无意注意到而成为模仿的对象,观察学习者自己内在兴趣和需要有是影响注意对象的重要因素;②保持过程,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将注意到的示范行为保持在自己的记忆中;③动作再现过程,在需要表现出模仿学习的行为时,要将脑海中的动作表象再现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④强化和动机过程,模仿学习的动机会影响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和选择,观察学习者通过模仿学会的行为可能会表现出来,也可能不表现出来,这取决于表现动机强度。

20、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案要点: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他认为人格是由不同的意识水平组成的,包括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其中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②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做了重大的调整,提出了“三我”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以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进行活动;③“三我”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和整合作用,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但是平衡是相对的,随着矛盾的加剧,人会产生心理焦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焦虑有三种,包括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④而人具有一种解除紧张状态的先天倾向,人为了减轻和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把它叫做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⑤弗洛伊德提出了以泛性论为基础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⑥发展许多用来研究无意识的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分析等。

21、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

答案要点:①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②自由联想;是从催眠术中演化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精神分析家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让病人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放松地躺在一张椅和床上,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的鼓励下回忆,自由联想,并将所想到的说出来,目标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③梦的分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分析看作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把梦分为隐梦和显梦,显梦是回想梦里发生事件时所讲出来的内容,隐梦是蕴涵在显象之中的真正意义,梦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梦的制作是将梦的隐义即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伪装和歪曲成自我或超我难以觉察的显梦的过程,梦的分析就是梦的制作的反过程;⑤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观念和欲望不仅表现在精神病人病态的行为上,还表现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如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和误听等,都是隐藏着人的真实动机,即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和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是通向无意识的又一途径。22、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答案要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几乎是同义词,人的性心理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同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便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他还强调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期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不同的主要动欲区,根据动欲区在身体上的不同地位,人的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

潜伏期和生殖期。从低级阶段进入较高级的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迟,出现停滞和倒退,那就不会表现出该阶段相应的人格特征。生殖型人格是弗洛伊德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具有与该阶段相应的人格特征。

23、简述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答案要点:荣格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结构理论,而且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认为人格的动力推动了人格的发展,他不同意弗洛伊德将“力比多”解析为单纯的性能量,相反,把“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①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资源,;②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度,他的心理值”;③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心理值是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多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上表现出来,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④等量原理与熵增加原理,是用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⑤心理能量的前行和后退,用来说明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⑥能量疏导系统,心理能量的移动需要经过能量疏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才能发挥作用;⑦象征,象征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24、简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答案要点:个体心理学的个体是指一个与社会、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的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⑴人格动力学理论,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他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人生的主导动机是追求优越;⑵生活风格理论,他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种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个体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有三条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⑶个体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是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⑷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在后期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结合起来,提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25、简述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理论观点

答案要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又称为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代表着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⑴自我心理学的发展经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把自我看做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第三阶段,弗洛伊德给予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防御机制,第四阶段,自我心理学由哈特曼正式建立并广为发展。⑵主要理论观点: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和自我防御机制;安娜·弗洛伊德更重视自我的作用,反对本我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支配地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还提出了自我的发展路线;哈特曼发表了《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建立。探讨了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等;艾里克森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来考察自我的发展。

26、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精神病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代表人物有霍妮、卡丁纳、沙利文和弗洛姆等。霍妮重视个人的外在因素和后天的文化条件,围绕神经症的病理学而展开的,她把神经症分为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

性神经症,还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归纳出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把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作用理论,并把文化具体化为制度,指的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固定模式,基本人格结构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理论中去研究,人格的单位是动能,自我系统是个体是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标准,人格化是人际关系理论是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27、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

答案要点: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论,是用特质论的观点来改造类型论,其类型论中的类型实际上是更具有一般性的特质或者更高水平上的特质,因此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在本质上是特质论。艾森克把多数人格特质归于三个基本的纬度,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并以神经活动中的兴奋—抑制过程为基础构建各水平的人格层次结构,人格的最基础层次为L1,表示神经过程的兴奋-抑制水平,是构成其人格理论的基础,以这一层为基础可获得事实,由此表现为第二层次L2,这些现象和事实受到环境的影响,由此出现第三层次L3,这就是特质和行为习惯,最后,这些态度、精神面貌或状态等方面都具有特殊表现,这就是人格的第四层次。并制定了EPQ人格问卷来测量不同的人格类型。

28、举例说明弗洛伊德的主要自我防御机制

答案要点:弗洛伊德认为“三我”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人格的内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降低内部冲突产生的焦虑,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叫做自我防御机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压抑,把童年创伤性的经历压抑到潜意识中,从而减少焦虑,举例说明;②否认,举例说明;③投射,举例说明;④反向作用,举例说明;⑤合理化,举例说明;⑥替代和升华,举例说明

29、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答案要点: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是一致的,他把人格的发展扩展到人的全程,提出了毕生发展观,但是他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①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形成希望的人格特质;

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形成意志的人格特质;(1-3)③主动对内疚,形成目的性的人格特质;(3-5)④勤奋对自卑,形成能力的人格特质;(5-12)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形成忠诚的人格特质;(12-20),⑥亲密对孤独((20-24)),形成爱的人格特质;⑦繁殖对停滞(25-65),形成关心的人格特质;⑧自我整合对绝望(65以后),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对矛盾冲突,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30、简述奥尔波特的关于人格特质的观点

答案要点: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②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③特质具有动力性④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⑤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⑥特质和道德或者社会判断不同义⑦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⑧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他还阐述了健康人格的特质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具有现实性知觉、具有自我客观化、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31、简述卡特尔关于特质的分类

答案要点:卡特尔认为,特质是建筑人格的基石,因此特质概念是其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他认为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是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者一个集团成

员所具有的特质是共同特质;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特质原来的集合,zhex 这种集合只是表现了许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或多或少地聚集在一起,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变量,控制着表面特质的变量,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者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③动力特质,是指促进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们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有三种主要的动力特质:能、外能和辅助。每种人格特质的发展都受到遗传和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

32、简述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

答案要点:罗特研究力图建立一个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理解一个人在某种社会情境中会做何种行为的学说,这就是行为预测理论。①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他所能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实现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成功率有多大)②行为潜势--对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③预期表示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也就是他对自己在该情境中做出该行为会得到该结果有多大信心,多少把握。我们在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发生时,应该以他本人认为自己能否成功为标准,因为每个人选择他的行为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看法来最终做出决定的。④强化的效价,指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者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表示的是某个物品或结果对于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⑤罗特还强调对某一个行为的发生率的预测一定要与特定的心理情境密切相联系。

33、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答题要点

(1)关于人格结构。

(2)关于人格的发展。

(3)对人性的态度。

(4)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

(5) 关于研究方法。

34、简述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题要点

(5)口腔期。

(6)肛门期。

(7)性蕾期。

(8)潜伏期。

(5) 生殖期。

35、简评荣格分析心理学

答题要点

(1)分析心理学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3) 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4) 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 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36、列举并解释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至少列出三种)。

答题要点

(1)压抑。

(2)否认。

(3)投射。

(4)反向作用。

(5)合理化。

替代和升华

37、简述多拉德和米勒提出的学习的四个要素

答题要点

(1) 内驱力。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分为原生内驱力和二级内驱力两种。(2) 线索。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3) 反应。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4) 强化。强化是指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38、简述关于特质论的争议

答题要点

(1) 对特质论方法的批评

争论一: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争论二:跨情境的一致性证据缺失。

(2) 为人格特质论辩护

材料收集的说服力。

有关特质的证实。

10%变异的重要性。

39、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

答题要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3) 主动对内疚。(4) 勤奋对自卑。(5) 同一性角色混乱。(6) 亲密对孤独。(7) 繁殖对停滞。(8) 自我整合对失望。40、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题要点

(1) 把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a、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

b、人性是天生善的

c、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反对不研究价值的纯科学心理学和主张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看法上他们却各持己见:a、罗洛?梅的存在主义价值观 b、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自然主义价值观c、奥尔波特的现象学价值图式

4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题要点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提出的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一般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2、简述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答题要点

(1) 传统心理学的影响

a、早期实验心理学:如感知觉、反应时、注意等的研究。

b、格式塔学派的影响: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机制。 C、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方法上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2) 邻近学科的影响

a、计算机科学:人机认知过程类比。

b、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四、实例分析

1、答题要点:

(1)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差异影响很大。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但一个健康的人不会自我毁灭,所以冲动转向外面(攻击)。

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向自己生气(抑郁)。

(2) 特质论流派:人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点上。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攻击)。抑郁是因为有一种抑郁特质的存在(抑郁)。

(3) 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人本善,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攻击)。用自尊解释抑郁。即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抑郁)。

(4) 行为主义流派: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是稳定的行为方式的原因。攻击行为来自于学习、模仿和社会性学习(攻击)。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抑郁)。

(5) 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解释行为差异。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即人们攻击是由于受其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攻击)。认为人们会保持一种解释事件的稳定方式,经常抑郁的人倾向于以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不可控制的事件(抑郁)

2、答题要点:

(1)精神分析:焦虑是冲动引起的结果,而自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了防御机能,这就是他的“第二焦虑理论”,也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弗洛伊德);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霍妮);没有获得安全感导致焦虑,它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沙利文)。(回答正确一种即可)

(2) 特质论流派:人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点上。焦虑是因为有一种焦虑特质的存在。

(3) 人本主义流派: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其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体验,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4) 行为主义流派: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是稳定的行为方式的原因。焦虑来自于学习、模仿和社会性学习。

(5) 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解释行为差异。探索的焦点是焦虑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即人们焦虑是由于受其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

3、答题要点:

(1)精神分析:人的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人本主义流派:缺乏关爱的环境对儿童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产生重要影响,而这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3)行为主义流派: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是稳定的行为方式的原因。行为来自于学习、模仿和社会性学习。

4、答题要点:

(1)自我防御机制的含义。

(2)本例中的问题是防御机制中的替代(或转移)作用。

5、答题要点;

(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思想。

6、答题要点:

(1)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理论。

(2)行为主义的系统脱敏疗法。

7、答题要点: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2)观察学习的含义

(3)观察学习的特点

8、答题要点:

(1)马斯洛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2)约拿情结的含义及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9、答题要点:

(1)人是科学家的理论假设。

(2)凯利的模板匹配理论。

10、答题要点:

(1)不同的人格是因为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2)由于个体图式的不同,人们感知环境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五、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人本主义称为第三思潮,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哪里?

答案要点: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背景,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的中心论点

③简要介绍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马斯洛,罗杰斯等)

④主要贡献(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

2、论述你对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解

答题角度提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①人格形成的动力

②人格的结构

③人格发展的阶段

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⑤如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开放题)

(也可就某一理论关于这三个方面的论述,加入个人的理解)

3、如何理解潜意识理论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要点:潜意识理论的研究内容,就是把人的意识做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划分为不同的研究的层次,潜意识就是指对我们多不能意识到的那部分意识的研究,主要有

①弗洛伊德的研究,内容有: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三我人格结构中本我的主导作用,压抑无意识欲望导致焦虑,对自我的防御机制的研究;

②荣格的研究,把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给心理学研究加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重视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③影响:把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带入心理学研究范围,并开创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结构和发展阶段的问题,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集体潜意识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4、如何理解自我,如何研究自我?

答题角度提示:以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为着眼点,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在人格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论述,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何促进自我的发展等

5、述评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答案要点:①马斯洛与人本主义运动的简介;

②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就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理论,简述五种基本需要;

③需要层次理论更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满足各种需要的条件;

④简评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和不足;

⑤谈谈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的启示

6、试论述气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答题角度提示:结合你所熟悉的关于气质的理论观点,来谈对生活的启示作用

①气质的概念,气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②著名的气质类型学说“四液说”,简要介绍每个类型的特点

③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比如人际交往,组织职位分配,教育策略的制定等

7、论述患者中心疗法的主要观点和实际意义。

答案要点:①创始人简介,包括流派和主要观点

②患者中心疗法基本的理论假设:只要给患者提供一个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使他们自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③主要技术

④实际意义,比如人性假设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主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8、结合你所学的某一种人格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看法。(开放题)

答题角度提示:①选择有关人格理论的某一个流派,陈述主要的理论观点;例如,新精神精神分析学派

②选找出该理论流派对健康人格的定义;例如,阿德勒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③谈谈这些观点如何在当前的人格教育中进行实施,例如: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

9、述评古典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和启示

答案要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是指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①其主要理论观点有: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三我人格结构;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观;

②主要的研究方法;

③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有: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的新途径,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研究问题,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临床法传统;

④启示,结合理论中的某一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0、如何理解社会文化与人格的关系

答题角度提示:(1)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神经症的文化观、神经症理论。(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3)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4)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简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其理论从霍妮、沙利文的精神医学,到卡丁纳的文化人类学、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视野逐步开阔,涉及领域逐步扩大,到弗洛姆这里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影响广泛的体系。他们的理论增强了精神分析的生命力,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成为现代心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派别。

11、米歇尔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述评。

答案提示:理论的优点:(1)重视实验和证据;(2)考虑重要的现象;(3)随时接受改变的理论;(4)着眼于重要的问题;(5)人与社会兼顾的观点。

理论的缺陷:(1)不是一个整合的理论;(2)新问题随着新发展而产生;(3)不大强调某些重要现象。

12、关于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

答案要点:(1)特质论中的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2)缺少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3)行为与特质的测量方法问题;(4)特质所解释的变异百分比的重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7.最近发展区:简言之,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 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 9.自我意识(P32):自我意 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 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性格(P38):性格是指个 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 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 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1.学习风格(P34): 学习风 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 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 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 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 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 12.认知风格(P33):认知方 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 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 体在对世界信息的感知、注 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 的风格。 13.图式(P24):图式是指个 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 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 的起点和核心。 14.学习(P42):学习指人和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强化(P49):凡是能够提 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 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 16.渐近分化(P57):渐近分 化原则是指教材的呈现或课 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 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 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 的原则。也就是说,先讲述 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 念,然后按包摄性水平有高 到低,依次进行讲解。 17.综合贯通(P57):综合贯 通原则是指在组织安排教材 时,从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 一般到具体的渐近分化原则 外,还有意识地从横的方面 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 会贯通。 18.先行组织者(P57):所谓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 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 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 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9.意义学习(P56):意义学 习的实质,就是符合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0.动机(P62):所谓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21.学习动机(P62):学习动 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 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 心理状态。 22.成就动机(P67):成就动 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 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 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 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 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 力量。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23.自我效能感(P69):自我 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 的主观判断。 24.学习迁移(P80):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概括说(P87):概括说是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 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 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 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6.知识(P99):知识是对信 息的表征。 27.陈述性知识(P99):陈述 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 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 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 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 得名。 28. 程序性知识(P100):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 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 知识。 29.技能(P114):技能是个 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 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 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 30.操作技能(P116):操作 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或运 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 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 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 显动作方式。 31.心智技能(P117):心智 技能也可称做认知技能或智 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 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 式。 32.学习策略(P136):学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心理学名词解释04816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应。 观察: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遗忘: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

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以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力: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 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 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 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 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15.侵犯: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利他:利他行为,是为了使他人活动利益与方便,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17.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外物现象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8.社会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意义离不开人,又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专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19.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对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 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 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 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 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 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 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 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 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 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 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 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 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 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 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 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 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 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 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 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 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 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 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 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 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 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 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 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 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 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 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 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 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 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 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 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 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 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 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 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 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 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 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 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 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 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 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 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 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 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 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 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 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 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 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 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 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 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 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 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 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 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 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 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 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 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 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 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 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 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 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 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 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 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 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 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 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 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 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 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 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 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 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 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 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 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 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 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 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 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 的综合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 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 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 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 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 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 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 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 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 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 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 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 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 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 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 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 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 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 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 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 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 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 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 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 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 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 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 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 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 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 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 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 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 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 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 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 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 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 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 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 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 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 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 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 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 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 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 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 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 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 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 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 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 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 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 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 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 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 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 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 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 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 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 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 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 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 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 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 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 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 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 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 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 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 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 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 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 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 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 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 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 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 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 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 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 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 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 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 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 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 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 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 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 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 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 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 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 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 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 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 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 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 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 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 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 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 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 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 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 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 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 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 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 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 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 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 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 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 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 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 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 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 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 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 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 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 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 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 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 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 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 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 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 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 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 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 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 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 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 的综合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