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得房屋与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与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

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得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

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

绰约多姿得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

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得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得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得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得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得门廓。其她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得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就是富裕之家常采用得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得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得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与相对得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得两边,多以正房相对得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得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与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得房屋与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得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得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得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门楼即大门,白族很注意修建与装饰。大门得方位,正房面东得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得一般开在东南角。大门得取向不能正对着堂屋,一般进大门后,要由西向南先转一个弯角进入院内。若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回避得,进门后都要建一堵照壁作遮拦,由照壁两边进入院中。大门都有门楼;门楼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就是有厦门楼,民间称“三滴水”门楼。其建筑历史悠久,建筑手法成熟,格式固定,一般都就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又分“出角”与“平头”两种。出角就是指在门楼得顶部有两层翘起得翼角,檐下有斗拱装饰,极为华丽多彩。斗拱装饰或为木质,或为泥塑,气势雄伟壮丽。木质斗拱端头得跳头多雕成“龙、凤、兔、象、花卉”等图案,斗碗雕成八宝莲花,外饰彩色油漆,或用木质本色,突出雕刻艺术得精妙,有得用彩色贴金油漆装饰,显得更加富丽辉煌。’下层翼角下得斗拱较顶层得斗拱小些,雕芒与上层相似。斗拱以下就是重重楼空得花访与砌有大理石得八字墙。大理石有彩花图案,配以名人诗句。有厦门楼多为富贵与仕宦人家得宅第。平头有厦门楼多为传统得“三滴水”屋面有厦大门,斗拱较为简单,注重绘画与装饰。门楼下为灰白得粉墙,绘有各种图案,淳朴大方。这类门楼多为农村白族居民采用。另一种就是无厦

门楼,多用砖雕、泥塑、镶砖手法修建与装饰,门顶一面厦出水,即普通得坡屋面式,所以又叫“三滴水门楼”,特点就是简朴大方, 为一般民居采用,建筑形式无固定得格局,还在发展与变化之中。

照壁

白族民居正房对面得院落围墙,都要做成照壁。照壁得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其形式主要有独脚照壁与“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顶为民殿式,为什宦人家选用。“三滴水”照壁系将横长而平整得壁画直分成三段,左右两段大小对称,形似牌坊,中段较高宽。这种形式多为民居普遍采用,其宽度等于院子得宽度;中段得高度约等于厢房上房檐口得高度,左右段得高度等于与厢房下重檐间得“封火墙”等齐。照壁本身各段得高度比例,均随院子得宽窄而变化,给人以外形比例均称、一体态敦厚得优美感觉。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在照壁得檐口墙上就是一带状得各种彩画图案,在照壁洁白得墙面上或画有各种式样得山水图画,并配有名人诗句, 或题书刚劲有力得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照壁题字讲究内容,一般为一句四字,诗情画意浓厚。题字内容并随户主得声望与姓氏而有区别,如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世人书香”等,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情由传家”,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等等。有得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字,如院落之东得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得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等。照壁前面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多用彩花大理石或雕砖砌成,内栽花木,旁边台栏上还放置各种盆花、盆景,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美。

墙就是房屋建筑得不可少得一部分,不同部位有不同装饰风格与名称。按方位分有房墙、风火墙、围墙等几种。房墙就是支撑房头得主体,由石脚、底层、楼层三部分组成,房墙有夯土墙、土壑墙与石头墙之分。大理地区得房墙从石脚以上至檐口全部用苍山鹅卵石或苍山片麻岩条石支砌,称鹅卵石墙与条石墙;独有其民族风格,民间将"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誉为大理三宝之一,此法始于南诏时期。风火墙为白族民居所独有, 即位于房屋二层前分布在厦上得左右两座装饰墙,因形似马头,又称马头墙。风火墙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用石灰涂抹,上给各种花卉图案。风火墙起装饰美化房屋得作用,给人以多变灵活与形体与谐美得感觉。围墙就是房屋得组成部分之 ,视房屋而定,有一方墙、二方墙、三方墙等,起围护与装饰得作用。围墙由石脚、墙体两部分组成,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体多用泥土夯筑或土坯(土壑)支砌,外用石灰衬 ,并进行装饰。近年来,部分人家开始用砖块与水泥预制件支砌围墙,造型精美。

门窗装饰

白族民居讲究内部装饰,正房明间底层不论民居大小,都用6扇雕花格子门,其形式与比例尺寸已基本定型,普通雕花格子门市场上有售,新居落成后,买来装上即可。大型民居得格子门要根据堂屋得高矮宽窄专门制作,为镂空精制木雕。雕花内容有“西厢故事”、“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四景花卉翎毛”、“珍禽异兽”、“博古陈设”等。一般选用果松、批木或者青皮树做板材,分二至四层,甚至就是五层进行镂空透雕,雕刀有四、五十种。雕好后,用油漆彩色,局都贴金,栩栩如生。次间门窗雕花形式有‘矿工花”式得支撑厚与小条窗两种,前者门窗得雕花形似“丁”字,或“工”字形得条花,互相支撑着;后者窗花木鬲心部分作圆块浮雕,或作方眼格,或装“美女框”式得玻璃窗,窗上雕有透气花格,下部槛墙做成木质裙板,上有浮雕,形式精致,雕工手法多变, 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楼层窗花多雕成透气得小条窗,有得中间为木质裙板,上有雕花图案,有得做成“美女框”,内装玻璃。梁柱上得雕刻装饰分插梁、梁头、花姑、柁礅等。古老得房屋得梁柱得梁头多雕成回纹、云纹、鳌鱼、蛟龙、彩凤等, 往后演变成较为生动得龙、凤、象、麒麟等.近期雕成奔跑得兔子、麒麟等。还有得用拼贴得方法加厚梁头得左右两面,使其更加圆浑饱满,增强雕刻物得形象感

白族得民居建筑

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建筑艺术得一大景观。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得农业生

产。定居就是农耕民族最主要得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

就成了白族最传统得生活方式。在客籍与土著杂居得地方,

过去曾有这样得俗语流行:说白族人就是"大瓦房,空腔腔

",客籍人则就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就是白族人节衣

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得住宅,而客籍人即便就是住在简陋得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得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得大事。她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得俗语,指得就就是建房取材得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得横梁。这种用材得特征沿袭得就是南诏时得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得民居建筑就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与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瞧,

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得承袭。由于自然环

境、审美情趣上得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得民族风

格与地方特色。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

致得比较,首先从主房得方位来瞧,北京四合院得主房以

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得主房一般就是坐西向东,这

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得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得山谷坝

子得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

院得住房大多就是一层得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就是两层。

白族民居得平面布局与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与"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得经济条件与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得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得雕刻、绘画装饰。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得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得,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得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得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得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粉墙画壁"也就是白族建筑装饰得一大特色。墙体得砖柱与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得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得情趣。

富于装饰得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得一个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得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得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得优雅与整洁。多数人家得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

种花爱花就是白族得传统美德。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就是滇西、大理一带得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得风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喜洲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得装饰。

照壁就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得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得桃檐飞角青盖顶得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绘图画。

门窗特别就是主房堂屋得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杉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宝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现祥等民间吉祥图案,多为透雕或圆雕。

山墙则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绘以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吉祥图案。

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得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得木质门楼。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得风格,号称有88院之多,又以严家院、董家院、杨家院三处为盛。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 巷道纵横,密如蛛网,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有致;苍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顺着鹅卵石砌的墙角旁七拐八弯的巷道淙淙流淌, 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的白墙青瓦楼房,整齐、庄重、轩昂、精致、大方。

它们都是白族传统的石墙土木结构建筑,精雕细刻,千姿百态,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 牲畜等作用。 白族民居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

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 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 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成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和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丹青翰墨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

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墙体彩绘装饰艺术研究

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墙体彩绘装饰艺术研究 郑红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08旅游管理2班广东省佛山市528000 【摘要】: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先民们经过上千年创造并汲取各族优秀建筑文化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院落布局、照壁门楼、白墙灰瓦、淡墨彩画等丰富的建筑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是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比不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重点研究。【关键词】: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艺术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大理地区的白族传统建筑则是有着独特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并深受汉族建筑文化之影响,在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高度发展了相当精致的文化。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已作为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在大理喜州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令这些建筑部位“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1: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彩绘装饰概述1.1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起源和发展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 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青砖黛瓦、粉墙画壁”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白族民居建筑通常会在墙体、砖柱和贴砖上刷灰勾缝, 墙心粉白, 画上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画等这就是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彩绘。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上的彩绘装饰主要有淡墨画、彩画和泥塑三种,都是画师用颜料、油漆在白族民居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等处进行的精美装饰。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已作为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距今1 100年左右的南诏中兴二年南诏王蒙世隆命宫廷画家王奉宗、张顺所绘制《南诏图传》画卷中的建筑彩绘,表明了当时彩绘已经是白族建筑装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与汉族发生了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白族建筑的形成过程中,融进了中原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成份,白族工匠吸取了内地丰富的建筑彩绘艺术,结合了民族的喜好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绘风格,产生了白族传统建筑彩绘。到明清时期,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不仅用于宗祠、庙宇等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应用于白族民居建筑之中,大理市喜洲镇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绘的代表作。1.2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的色彩色彩是装饰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色彩的选择上,由于白族“崇红尚白”的影响,因而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白色为基调,对墙面粉白彩饰外、一般追求自然、平淡、朴实、简洁的审美风格。并使之形成富有艺术的审美观,从而体现了白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幸福的情感。在白族人家重点突出“白色”这一主体色调之外,彩绘更是每一栋建筑上的点睛之笔。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容易褪色。建筑彩绘图案的色彩分类有两种,一种是黑灰色,另一种是彩色。黑灰色的图案简洁明快,用黑色做底,用白色绘制出图案,黑色线条勾勒出图案的结构和轮廓。黑灰两色加以山墙的白色,使黑白灰的简洁明快呈现出来,有些黑灰色经过晕染手法,使它过渡到灰色或白色,有了明度变化,丰富了图案的层次。彩色图案色彩丰富,一般以蓝青色、墨绿色、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7·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李燕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昆明650224)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 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 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1)01-0017-05收稿日期:2009-11-2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哲学720).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 ),女,副教授. 通讯作者:李燕萍, ypl2008xnl@163.com.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些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 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保持社会的祥和、有序发展。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在其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族传统文化在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 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消费的重心也由物质生活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倾 斜。这不仅要求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求提高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因此,在经济运行 和经济增长过程中, 文化推动力日益增大;经济效益中源于文化的附加值日渐增多;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 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末,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要求西部民族地区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和绿色资源发展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确定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历史悠 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将大理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思路。20多年来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对某种文化的追求。大理旅游资源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根据对近年来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调查, 游客对大理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的兴趣。许多国外游客来云南,尤其是到大理旅游,主要目的不是看自然风景,而是想要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经历和体验白族特殊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大理古城出现了“洋 人街”,这表明,大理民俗旅游已成为国外游客关注的热点。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荟萃。自公元7世纪大理就是雄踞云南500多年的南诏、大理两个地方王朝的王都, 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当地人民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建立了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大理的各族群众都保留着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和众多的节祭。因此,大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全州共有 2011年1月Jan.2011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3卷第1期 Vol.13No.1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得房屋与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与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 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得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 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 绰约多姿得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 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得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得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得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得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得门廓。其她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得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就是富裕之家常采用得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得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得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与相对得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得两边,多以正房相对得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得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与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得房屋与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得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得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得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门楼即大门,白族很注意修建与装饰。大门得方位,正房面东得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得一般开在东南角。大门得取向不能正对着堂屋,一般进大门后,要由西向南先转一个弯角进入院内。若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回避得,进门后都要建一堵照壁作遮拦,由照壁两边进入院中。大门都有门楼;门楼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就是有厦门楼,民间称“三滴水”门楼。其建筑历史悠久,建筑手法成熟,格式固定,一般都就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又分“出角”与“平头”两种。出角就是指在门楼得顶部有两层翘起得翼角,檐下有斗拱装饰,极为华丽多彩。斗拱装饰或为木质,或为泥塑,气势雄伟壮丽。木质斗拱端头得跳头多雕成“龙、凤、兔、象、花卉”等图案,斗碗雕成八宝莲花,外饰彩色油漆,或用木质本色,突出雕刻艺术得精妙,有得用彩色贴金油漆装饰,显得更加富丽辉煌。’下层翼角下得斗拱较顶层得斗拱小些,雕芒与上层相似。斗拱以下就是重重楼空得花访与砌有大理石得八字墙。大理石有彩花图案,配以名人诗句。有厦门楼多为富贵与仕宦人家得宅第。平头有厦门楼多为传统得“三滴水”屋面有厦大门,斗拱较为简单,注重绘画与装饰。门楼下为灰白得粉墙,绘有各种图案,淳朴大方。这类门楼多为农村白族居民采用。另一种就是无厦

鹤庆白族文化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

白族民居建筑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称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比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理坝子以及鹤庆、洱源的部分地区,在民居结构上更为讲究和丰富。这些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 格, 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

浅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白族文化相互关系

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摘要:白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大理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民族文化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业 1.大理概况 自1982年以来,在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二十多年间,大理的经济发展是巨大而明显的。这是一个契机,大理找到了支柱产业,加快了大理发展的步伐,也为后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可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冲击着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古老习俗无人问津,建筑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这种冲击对一个名族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大理土生土长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就是名族的灵魂,对大理地方而言,大理白族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资本命脉,所以,必须要很好的发掘、保护、传承以及使用白族文化,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清楚认识,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白族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才是大理地区的灵魂和支柱,它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 2.白族文化与大理地方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不只是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不只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存在于生活中,也不只是某些特有的器物与精神产品,它还是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让人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价值观世界观。据此,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就是灵魂,它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综观旅游发展史,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观赏,甚至于是较浅层面的探索,都表现出文化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都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大理地区孕育的地方白族文化与大理现阶段发展的旅游业也是这样。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容许破坏性开发的出现,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衍生出畸形的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是发掘名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对于大理部分业内人士都提出的,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反映,就是对文化应用的体现、旅游产品的品位体现,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以及原著民对该文化的理解。应该这样来说,无论是三塔崇圣寺,无论是蝴蝶泉金花阿鹏,无论是南诏古城洱海小岛,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白族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所进行的衣、食、住、行等等,把这些种种旅游活动拿到旅游产业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现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过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6812067.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平面布局上, 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 正房坐北朝南, 东西为厢房, 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 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 前为庭, 后为院, 功能区分十分明确。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 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反映在建筑上, 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 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 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 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

白族民居建文化初探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 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房屋格局、建筑构造和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展示出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白族悠久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映射出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装饰艺术;构造;格局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姿的民族风采,特别是白族的民居建筑,既与自然和谐发展,又融入了白族的特色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名族风格。对此,通过过导游的介绍、走访白族民居以及书本文献的阅读,对白族民居建筑作了初步的探析。 1 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 白族民居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主要由门楼、照壁、正房、左右厢房、耳房(正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和天井组成。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因此,一般以西房为正房,正房正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和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坊一照壁”。 1.1“一正两耳”、“两房一耳” 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式。“一正两耳”即一幢三开间的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两房一耳”式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向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坊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1.2“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坊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

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照壁装饰及文化内涵_周华溢

院校风采 Colleges 140 /?总第274期?/?2016?/?02 内容摘要:大理喜洲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本文以照壁为研究对象,对照壁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其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分析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照壁、白族建筑、文化内涵、装饰喜洲位于大理坝子北部,西依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喜洲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目前白族文化的传承地。在喜洲界内保存着大量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在大理喜洲一带,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白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都以“三坊一照壁”[2]的形式出现。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有许多精致彩绘装饰图案,分别分布在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檐廊等建筑结 构上,充分体现出本民族的风格。这在照壁的装饰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照壁为研究对象,从其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的表现。 一、照壁在白族民居中的特殊地位 照壁在喜洲白族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照壁具有围合、避讳及审美的多重意义。照壁又称为“影壁”或者“屏风墙”[3]。影壁二字是来自“隐蔽”的变化,古代人称在门内为“隐”,门外为“避”,由此统称为“影壁”。照壁主要来源于古人对风水的讲究,照壁对门有遮挡作用,因此在门口(或者门内)修建一座照壁,避免直接对门的暴露,让空间游刃有余。同时风水讲究导气,在古代“气”直冲厅堂或者卧室是件令人忌讳的事情。在门口或者门内设计照壁,可以使得外来的“气”通过照壁的“避讳”对宅内建筑不造成“冲击”,与宅内之气相互 协调,从而达到曲折有度、迂回柔和的感觉。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通常也兼作院墙、建筑墙,照壁根据其形态和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独角照壁、三滴水照壁和座山影壁。独脚照壁(图1)和三滴水照壁(图2)主要存在于“三坊一照壁”的典型白族传统民居院落。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照壁作为正方相对的围墙,起到围合的作用,它与其他三坊共同围合成一个四房的院子。独角照壁还有一个叫法是“一字平照壁”,“一字平照壁”是不分段的,壁面也是等高的,顶部压顶为庑殿顶。独角照壁主要用于仕宦家族,体现其社会地位。三滴水照壁则是在横向上把照壁划分为三段,中间部分高于左右两边,在宽度上中间部分也会比左右两边比例扩大许多,左右两边比较均衡。三滴水照壁比较常见,适用于普通人家。座山照壁(图3)也是白族民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个照壁的 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照壁装饰及文化内涵 周华溢?Zhou?Huayi 1.独脚照壁? 2.三滴水照壁? 3.座山照壁? 4.照壁上的装饰图案? 5.吉祥动物图案装饰? 6.家训装饰? 7.文字与图形结合装饰? 8.姓氏渊源 Decora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Screen Wall of Bai Ethnicity's House in Xizhou Town, Dali DOI:10.16272/https://www.360docs.net/doc/1f16812067.html,11-1392/j.2016.02.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