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江苏、浙江、广东的比较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江苏、浙江、广东的比较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江苏、浙江、广东的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世界大战对科技与经济的促进作用

世界大战对科技与经济的促进作用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1898年到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1945年5月,先后又有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的战争使战争的规模变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无论就其范围、规模、激烈程度,还是残酷性都是如此。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卷入了这场大战,先后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作战地区面积达2000余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达1.1 亿人,直接军费支出为13520 亿美元,战争中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人。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一次就可集结几十个师甚至上百个师,出动飞机几千架次,大规模的登陆战役,如诺曼底战役,出动飞机达1.2万架次。对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的战略轰炸亦可出动上千架飞机,因此造成的战争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在强大的军事实力背后必然是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撑,即冷兵器时代之后随着火药的发明人类的战争从此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在第一次中世界大战中,重机枪,坦克、重型火炮、毒气、冲锋枪都出现于一战,此时也发生了空战,但当时的潜艇还是小角色,德国在日德兰海战中惨败给英国,德国意识到在水面作战很难打得过英国,所以战后开始大力发展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武器,并且产生了速度快威力大的导弹,发射速度迅速的火箭炮,以及作战效力更强作战范围更大作战效果更加明显航空母舰,威力更加巨大的核武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类因战争而进步,但因核武器的产生人类在最终能够拿起的武器只会是木块于石头。这就话间接的说明了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毁灭人类。在二战中法西斯联盟里的日本就是因为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伤以及在战后用数十年也无法回复的一片焦土,并

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都得到长足进步。同时,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经济活力的释放,经济发展的后力已不如改革开放初起时那么雄厚,这就预示着经济的发展将进入转型期,中国必须重新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 经济的增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即提升生产力。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才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刀耕火种之中走出,进入稳定的农业生产时代,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者社会制度的进步,凭借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东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制度的变更更是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冶炼技术,冶炼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动了种植业与养殖畜牧业的发展,农用工具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种植成为当时人类主要的生存条件。冶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中级阶段,标志着漫长的公有制社会走到了尽头,从此进入私有制社会。人类的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蒸汽机的出现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引发产业革命,随之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这一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重要原因,生产工具,即生产技术的变革才是直接因素,这一因素在近现代历史上尤为重要,蒸汽机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生产从大自然的动力——河流中解脱,人类获得了稳定可靠地发展动力,电力投入使用以后,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累计以几何级增长,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所需的生产原料从农业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们制作衣服所需的原料不再仅仅依懒于农业,我们需要的众多物件有石油化工提供的塑料做成,在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等推动之下,未来生产力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仍然需要的是生产技术颠覆性的突破;二是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到生产技术上到一定阶段后,技术的复制不但能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新技术最大程度的服务全社会。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的社会,这就意味着任何过度的要素投入都将是一种浪费,甚至抑制创新的产生和社会的进步。众所周知,苏联曾经强大一时,在科技、军事上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严重依懒于重复投资而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掠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毕业 论文 毕业论文 (20_ _届)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摘要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技术水平与技术研发能力。近几年,经过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努力,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但与出口大省广东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两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也存在各自的出口优劣势,而恰恰是这些优劣导致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本文从相关的理论出发,通过出口额及出口特征、四个相关指数等角度的研究,比较分析浙江省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后指出引起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差异主要原因是出口的起点、经济特点、贸易方式、重视程度、外资引进、人才引进存在差异,并提出了能有效提升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五点建议,以促进浙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Abstract The exporting percentage of high-tech products reflects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R&D capacity of a nation or a reg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upports an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firm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all parties. However, still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Zhejiang and Guangdong which is a powerful exporting province. There are lot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porting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 two provinces, thu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igh-tech products between them.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related theories, 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igh-tech products between the two provinces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a comparatively research on export volume, the features of export and four related indexes. The reasons why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wo provi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products w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eginning, economic features, trade modes, importanc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talent. At last, fiv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Zhejiang’s high-tech products will be propo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export of high-tech products in Zhejiang. Keywords: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arative research 目录 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1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和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和发展活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内技术市场。即使研究和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和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和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经济与科技常识

第四章经济与科技常识 第一节经济常识 1.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的供应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它是股东行使权力、表达意志的场所。 3.1936年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4.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 5.WTO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6.部长级会议是WTO的最高决策机构。 7.按结构分,跨国公司可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 8.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9.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10.股价指数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 11.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有以下三种: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 12.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这一概念。 13.西方国家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游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矿业;第三产业为建筑业、运输业。 14.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行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一般是指广义的服务业。 1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寡头垄断市场;(4)垄断竞争市场。 16.社会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出的意愿购买量,它包括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出口需求。 【例1·单选题】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组织是()。 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例2·单选题】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 A.威廉·配弟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卡尔·马克思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威廉·配弟。 【例3·单选题】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称为一国的()。 A.国内生产总值(GDP) B.国民生产净值(NNP) C.国内生产净值(NDP) D.国民生产总值(GNP)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称为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例4·多选题】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A.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发行股票 D.存款准备金率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

浙江企业对比广东企业的竞争力

实地调查浙江企业的竞争力-就我这个行业而言,浙江应该落后广东十年…… 因为今年我们工厂准备进入内销市场,为了避免产品开发及对自身实力的评估失误,我特意安排了一次长时间的调研行动。从广东出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收益良多,感概也很多。这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浙江一带的企业。 我到浙江的第一站就是义乌小商品城。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睱。身处小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我很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与行业无关的东西能少看就少看,重点只是关注自己的本行。因为自己本身跟这个行业打交道也有十几年了,所以一般的行业内产品,只要过目基本就能评估出个七七八八,什么价位,做工,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表面处理成本,包装成本,基本都能做到一个很精确的评估。 在小商品城,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低端产品,价格都是超级便宜,有时候真的是低到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但是那个做工及品质,也是惨不忍睹,看不过眼。只要是品质好一点的产品,几乎清一色广东出产,但价格相对而言,就有点偏高了。 以一款碗盘架为例,浙江生产的价位在32元每套,但广东生产的就要到65元左右。我问店主,“为什么两款看起来差不多的产品,价位却相差如此之大呢?”店主答我:“32元的是永康货,65元的是广东货,你看广东做的,到处光光溜溜,一个焊巴都没有,电镀可以保证三年不生锈,而永康生产的细节就要差很多,使用很快就生锈。”我又问他:“那这两款产品哪一款更好销呢?”“那当然是便宜的这一款,因为来这采购的基本上都是中东及非洲的客人,他们只要便宜货,但贵的也有人要,主要是一些欧美客人。”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浙江企业的货可以做得如此便宜而又质量如此差的原因,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就对浙江当地工厂做一次实地考察。因为某种原因,我几乎可以很方便地在浙江当地一半以上的同行企业里进行实地考察。进了这些工厂以后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这类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广东这边过去的,而且一部分我们都还认识,其中还有五六个是以前的老部下。经过交谈及现场观看,很多事情就开发浮出水面。 浙江企业的第一个优势在于销售渠道。因为义乌的关系,每一家工厂在小商品城都有一个自己的门店,现场从国外客户那接单,工厂生产,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所以尽管价格低,但实际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优势就是浙江企业比较务实。中东非洲客人的单都比较杂,而且订单量也比较小,如果这样的订单在广东企业里,一般都是不太受欢迎的,但浙江企业却做得津津有味,单小却胜在多,很多小单加起来就变成了大单,所以他们一般一年到头都是不停地做那几款主打产品,当然也会插一些杂单。 第三个优势就是浙江企业打的都是乱拳。他们是不会讲什么规矩的,在员工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迟到早退旷工一类的说法,爱做就做,不爱做拉倒。企业也很小,大部分都是一二十个人,全厂就只有一个主管,那个主管从做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二班 黄磊 201040710112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一、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 18世纪,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先后代替封建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创立及初步实践的时期。 19世纪,以电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而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传统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得到进一步采用,运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能技术将取得新的突破,潮汐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水利与地热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海水中氢同位素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将有

可能得到工业化应用,人类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自己对能源的需求。 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愈加重视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循环和可替代性研究。 以信息技术领头,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群,形成了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主流。其特点是产业关联度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高,且正分别向着更广阔的宏观领域、更精细的微观领域和更复杂三个方向发展。 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前是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的时期。一是商业的起飞,或所谓“商业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二是世界贸易粗具规模,它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基础。其中大西洋贸易循环系统中的“三角贸易”与仅次于大西洋贸易的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是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内容,三是西欧经济的迅速成长。西欧先进,亚洲落伍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说明在社会经济发生历史巨变的条件下,民族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意识观念之强弱,实际上关涉到国家民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求生存与发展之成败。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第二个时期,是世界市场成立,世界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1 研究意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能够更娴熟地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各类工具、产品为生活更多便利。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脚步也不停歇地越走越快,全球性贸易正逐步深化、广化,而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正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是出口依赖性极高的贸易大国,出口所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20.8%到目前已超过30%并逐步接近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研究开发能力,往往贸易强国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较高,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90年代末我国实施以科技促进贸易战略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仅占外贸出口的11%,到二十世纪初期也只停留在15%,但随着国内科技水平、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扶持至2009该项比例已超过30%,虽然与发达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会呈上升趋势。 从区域发展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州、上海、江苏、浙江等,其中广东省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而近年来,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增长迅猛,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新的“亮点”,其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与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省与浙江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也存在各自的出口优劣势,而恰恰是这些优劣导致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从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历年出口情况出发,通过定性及定量方法,比较研究两者的国际竞争力,并分析导致国际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 预期目标 通过比较研究可得出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的差距,同时通过比较各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优劣势得出两省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归纳总结出两省可以借鉴的亮点,以提高本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而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更加密切。一方面,经济与技术息息相关,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中,技术引导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又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技术的水平与前进步伐。技术与经济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态势。反思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揭示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当代技术特征和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技术;经济;影响 1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技术是联系科学与生产的纽带,是改革自然、变革自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广义的“技术”的概念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硬件)和无形的东西(软件)两个方面,因此技术不仅仅包括物,而且还有知识,以及物质性的机械设备[1]。 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和知识技能的总和,并具有不断创新的动态特点。在现代社会技术则更多地被定义为硬件、软件、组件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建立起来所依赖的基础。经济根据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大经济观。现代化的大经济具有科技化,信息化,系统化,效益化等特点。所谓“大经济”,是视经济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各生产力要素相互协调组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运行,形成经济与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体制。同时系统对外与世界经济联网接轨,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互补[2]。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系统内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也会不断的被优化,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2 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技术与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技术引起了包括经济革命在内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从人类出现以来,经济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技术逐渐进入人们审视的视野之后,经济开始从自身确立的制度、政策、体制、行为以及形式上去影响技术,技术不但要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也将会受到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技术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 就技术与经济的辨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在马克思看来,“随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5457819.html,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23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带来的科技发展与变革影响深远。这40年里,每一次前行、发展、飞跃都离不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正如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科技水平的进步相伴而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正是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一曲凯歌。 正是因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才产生了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标准”的高铁,塑造了代表着“中国效率”“时代变迁”的移动通信,才实现了科技惠及民生、创新驱动发展。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我们曾不断呼吁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对科技与经济的融合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们需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解决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难度和深度、广度和精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 科技与经济融合,一方面科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局;另一方面要狠抓源头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正如业内人士断言的那样,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完全取决于科技的能力,科技就是经济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强调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更要避免走到唯利是图、不愿投入、不愿创新的岔路上去。我们历经40年的辛苦积累、厚积薄发才有了今天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果因为追逐短期效益而放弃创新、放弃前沿,不仅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句空谈,我们也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科技和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原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成果转化做好了,融合才有前途和“钱途”,才能让人民享受到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红利。 必须看到的是,做好科技与经济融合,体制、机制的改革,管理的进步,人员积极性的调动等各方面缺一不可。从第一个维度上讲,要融合,体制是根本。 要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变成自觉行为。从第二个维度上讲,要融合,管理是源头。一定要推进管理部门在思路上实现融合,打破各自固有的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而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更加密切。一方面,经济与技术息息相关,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中,技术引导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又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技术的水平与前进步伐。技术与经济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态势。反思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揭示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当代技术特征和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技术;经济;影响 1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技术是联系科学与生产的纽带,是改革自然、变革自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广义的“技术”的概念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硬件)和无形的东西(软件)两个方面,因此技术不仅仅包括物,而且还有知识,以及物质性的机械设备[1]。 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和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和知识技能的总和,并具有不断创新的动态特点。在现代社会技术则更多地被定义为硬件、软件、组件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建立起来所依赖的基础。经济根据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大经济观。现代化的大经济具有科技化,信息化,系统化,效益化等特点。所谓“大经济”,是视经济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各生产力要素相互协调组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运行,形成经济与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体制。同时系统对外与世界经济联网接轨,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互补[2]。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系统内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也会不断的被优化,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2 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技术与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技术引起了包括经济革命在内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从人类出现以来,经济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技术逐渐进入人们审视的视野之后,经济开始从自身确立的制度、政策、体制、行为以及形式上去影响技术,技术不但要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也将会受到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技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