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人口增长率大于人均口粮下降率(主要是膳食结构调整),未来口粮消费仍将小幅增长;饲料粮消费占30%,但国内科学饲养推广普及率尚不足30%,饲料工业发展用粮将大幅增加;工业用粮消费占10%,由于粮食价格低廉,酿酒、医药和工业酒精行业将增加粮食需求量,预计未来消费突出增长。国内粮食市场远期趋向供给短缺。

关于粮食市场体系。按每年全国粮食产量4.5亿吨估算,中央储备粮每三年一轮换则每年轮换1/3库存约8500万吨,该部分粮食由中央储备库公开招标或定向定量采购;其余3.65亿吨除农民自用粮食外,全部通过粮食市场体系自由流通。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粮食市场主体由中央储备粮机构、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供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不少粮食销区与产区政府签订了供粮协议,来自主销区的粮食经销龙头企业与主产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建立起直通购销关系,形成基于粮食订单的稳定供应链条,大额的粮食贸易主要基于上述情况发生。

关于粮食政策。粮食行业较晚放开,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要求,目前逐步走向市场化。这一过程的政策转向主要有:一是,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开粮食购销,逐步实现粮食市场的市场化,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二是,改革粮食补贴,由过去实行国有粮食企业保护价收购的价格补贴转向直接补贴农民的收入补贴;三是,逐步降低农业税和粮食流通、加工等后续链条环节税负,分五年取消农业税,部分主产区粮食企业、涉农

企业免征部分税种,饲料行业免征增值税等;四是,加强粮食进口的非关税壁垒管制。另外,由于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家年初开始清理开发区等违规占地,暂缓退耕还林、还湖、还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以保证粮食生产;同时加强粮食出口管制,玉米出口同期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长期粮食短缺,部分依托国际市场平衡。据专家测算,“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年均增长1.2%,到2005年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3亿吨,粮食缺口约3000到8000万吨,依靠进口补充。综合供求形势分析,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绝对减少、人口绝对增加、粮食工业绝对发展,粮食供应长期将趋向短缺2。

(二)粮食价格稳定,粮食行业微利经营。粮食的基本生活资料和战略物资属性,使得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种粮能够取得比较利益,有种粮积极性,即收购价几乎没有下降空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粮食,国内粮食价格不应高于进口粮食。粮食成本价与交易价差额不大,价格平稳波动,长期可能趋向微幅上升。粮食经销以及多数衍生产业微利经营。

(三)粮食流通及部分衍生产业销区主导的特征明显。衍生产品(如饲料、食用油、面食等)多为零散销售而营销成本高,以粮食为原料的产业如饲料制造等,多数设立在其产品的主销区,形成数额巨大的粮食流通量并一定程度上主导交易价格。今年初禽流感爆发,广东市场饲料行业发展收缩,直接影响了玉米价格回落和交易量紧缩;而3月份后,情况相反。

2另外,有专家研究表明,近20年的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特点,每10年一周期,前5年政府鼓励、粮价上升、产量增长,后5年政策收缩、价格下降、粮食减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WTO的开放市场下,粮食流通由国内平衡制约转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边贸易的选择,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

(四)粮食产业链条长,流通量大,季节性明显,配套资金需求量巨大。以东北玉米收购为例,商品玉米的收购地点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为玉米收购高峰期,仅黑龙江粮食集团在2003年度收购200万吨玉米,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五)粮食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变现能力强。粮食属于传统产业,形成了标准化的品类标准;在芝加哥期货市场,有21种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在郑州期货交易市场有小麦、绿豆、红小豆和花生仁等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大豆、豆粕和啤酒大麦上市,近期在大连还将推出玉米期货交易,交易质量全部标准化。在粮食需求远期看涨、供给增加乏力的情况下,加之粮食保质期较长(一般在三年以上),随着各地粮食交易市场的建立完善,粮食较容易变现。

二、粮食流通:商业银行的市场机会

粮食既是终端产品,同时也是原材料,而且粮食产品种类多、用途广泛,形成以粮食为起点的多条产业供应链。在供应链的各个不同环节,交易主体众多,交易产品各异,数量、价值不等,但始终贯穿着物流与资金流的逆向流动,银行结算、融资需求巨大。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充满商机和活力的业务空间。

(一)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98年,针对粮食总量阶段性供大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的情况,国家实施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购销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沿海8个销区省市以及部分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一些主产区也放开了一些粮食

品种的收购,安徽等地开展了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刚刚在京结束的全国粮改会议,为彻底放开粮食流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此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粮食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粮食定购”转向“粮食订单”生产,其主要内容是: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为此,2004年,国家将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从今年起,全面实行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妥善解决历史包袱问题。

此次之所以迫切进行彻底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压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此前实行保护价无限量“敞开收购、顺价(市场实际售价)销售、财政补贴”的结果,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出口日增,间接地以国家财政补贴了国外粮食消费;二是导致国有粮食企业吃财政补贴,顺价销售,形成大量挂账,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大量收购贷款成为呆账。而同时,这种间接补贴农业、干预市场价格的措施,又与国际上通行的直接补贴农民、补贴收入的做法相悖,引起部分粮食生产大国的不满,并按照WTO的相关条款提出异议。

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购销主体限制之后,粮食生产将由过去自然条件的单一制约,转变为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粮食生产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粮食收购市场将改变产区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即使来自销区的粮食企业,无论国有或者民营,只要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同样可以参与粮食收购。这一政策尤其给广东的粮食经销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二)粮食产业供应链分析。

如上图示,从农民购入种子、化肥等农资投入开始,粮食产业经过生产、收购(仓储)、经销(运输)、消费等环节,形成第一层次的产业链。而粮食加工厂家购买粮食作为生产原料加工,则再次经历投入、流通、消费的过程,形成第二层次的粮食衍生产业链。粮食及其衍生产品在没有到达终端消费者之前,多个交易主体共同参与粮食流通过程,物流与资金流双向流动,形成有机的粮食交易市场,随季节变迁循环往复。

在粮食产业供应链投入和生产环节,主体为农场和农户,普遍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有一定资金需求但量少而分散。

在粮食收购环节,粮食收购企业与农民一手交粮、一手交款,钱货两清。每年粮食收购季节性明显,时限性强,流动资金需求巨大,急需信贷支持。

在粮食流通、销售环节及进入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加工环节,据统计,全国粮食常年流通量超过2亿吨,其中绝大部分为企业交易行为,其交易结算量、融资需求量十分可观。

(三)粮食供应链之价值分析。

从粮食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即交易成本)分析,包括粮食收购、储运等环节的粮食流通领域,将是商业银行介入的最可能空间和增值环节。

以2003年冬长春玉米收购销售到广东黄埔为例。

玉米生产盈利:每吨200元;

玉米流通盈利:每吨70元(实际上,从收购价到黄埔到港价之间的流通费用,同

样可以视为玉米的价值增值,则流通环节增值为480元。按照金融物流的思路,如果能够形成足够的粮食交易量,与港口、仓储、船队、保险公司等结成基于共同物流交易基础上的联盟,此部分流通费用可以进一步压缩)。

再以今年5月中旬,洛阳市城调队就去年以来粮价上涨的影响进行的专项调查为例。通过对104户粮农及部分粮管所、粮食商贩、农资经销点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粮价上涨中间商受益比农民多,分别为85%和15%。

最后考察粮食销售的后段消费环节。如前述,粮食消费除口粮外,其余主要用于饲料或工业生产。但饲料行业目前的发展风险较为集中,一方面,肉蛋奶需求伴随着膳食结构调整与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对商业饲料需求远期看涨,相对美国2亿人口年产1亿吨饲料而言,我国目前年产8000万吨饲料远远不足,饲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国饲料行业目前处于过度竞争阶段,100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无序竞争(美国只有300多家)、微利经营,这几年正处于惨烈的淘汰期,同时考虑到饲料行业下游养殖业受国家政策、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的影响较大,加上饲料销售分散,操作复杂,从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角度考察,饲料行业风险积聚、市场主体发展不稳定、受下游不确定影响大、操作成本高,目前应审慎,若非供应链业务延伸以及企业基本面及信誉优良,原则上暂缓介入。

综合上述考察,其一,粮食流通流域是粮食产业链最大的增值空间;其二,粮食流通交易真实,尤其是大额交易主体、标的清晰,链条结合紧密;其三,粮食价格稳定,质量标准统一明确,操作简单,容易变现;其四,交易量大,需要配套资金量大,用款周期短,十分适合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

(四)粮食贸易:资金主导下的粮食交易。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形成了明显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

区,国内粮食贸易与流通日益频繁。目前我国业已形成六大粮食经济协作区,即东北区、华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南和华东区,粮食缺口日渐扩大。

以往在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支持下,产区粮食收储企业往往给予销区粮食经销企业赊销粮食,销后回款。但是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也将调整,销区粮食企业资金趋紧,特别是收购季节资金缺口大,在自负盈亏的经营压力下,赊销方式必将逐步为现金交易或其他更有信用保证的方式所取代,可以预计,今后谁拥有资金谁就会从粮食收购、销售中取得优势,在当前粮食缺口的形势下,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为商业银行进入粮食市场创造了市场空间。

(五)粮食经销企业:我行切入粮食行业的突破口。

参与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央储备粮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经销企业、加工企业、个体业主,以及促进粮食流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如港口、仓储、运输企业等,其中至为重要的是位于主产区的粮食收储龙头企业和位于销区的粮食经销企业,以及居于两者中间的物流企业,它们分别把持产品提供和终端销售两端以及中间储运环节,绝大多数的粮食贸易由其主导。

产区粮食收储企业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其前身一般为政府粮食管理部门或承担粮食流通职能的下属事业单位,背景、人脉关系及与地方粮食部门关系等相当有优势,并且往往在国家财政扶持下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粮食储存库,资产实力雄厚,同时也居于当地粮食系统的龙头企业地位,经营正常,盈利状况较好。虽然属当地的优质企业,谈判地位较高,但同样在收购期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在农业发展银行行政作风以及近期信贷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意愿也相当强烈。从我行情况看,粮食主产区收储企业虽然可以提供有效抵押或担保,但对其信贷支持属于异地贷款,需要通过适当

的方式切入运作。

粮食经销企业处于连接产区和销区终端消费者的中介环节,普遍固定资产不多,自有资金有限,过往主要依靠与上游企业的稳定交易关系,通过赊销方式以售出收款结算。在购销市场化后,其特征类似于钢材、汽车经销商,是银行较为容易切入的薄弱环节,并可以通过其打通上下游企业的链条关系,扩大业务空间。而且,在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市场面临重新分割与格局调整,预计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粮食经销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前景。需要注意的是,粮食流通相对而言薄利多销,银行产品的应用要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创新。

为粮食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如提供仓储的码头、中央储备库、提供运输的船公司等,实力较强、信誉较好、行业地位较高、专业能力精深,粮食物流发展潜力较大3,是银行重点的合作对象。此类企业不仅提供传统物流服务,而且还可以承担配套监管职能,与银行以联盟合作的方式共同服务于粮食流通。

(六)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

在银行介入粮食行业前,经常出现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打白条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危及社会稳定。为此国家成立农业发展银行,重点保障粮棉收购资金政策性支持,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开始了银行在粮食行业的实践之路。

1.政策性金融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流通领域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信贷支持,一是保证国家储备粮的收购任务落实,二是保证国有收储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收购粮食,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信贷资金的投放主要根据国家粮食收购任务,对国有收储企业的收购计划3据专家测算,我国目前粮食收割、储运、加工等环节上的损耗率高达15%,远远超过世界粮农组织制定的5%标准,每年损耗粮食5000万吨;粮食流通原则“商流多头、物流统筹”,减少运输对流、空返、重复装卸等运力财力浪费。

任务提供100%资金支持,企业储粮顺价销售,资金的损失由国家财政补贴。随着粮食流通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农发行的实际运作也开始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仓库管理和粮食货权监控,粮食出库必须补齐粮款,其操作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货押业务近似。但由于农发行政策性银行僵化体制,造成部分粮食企业在依赖农发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一些不合理的、僵化的监管措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本月初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决定扩大农发行支持粮食流通的职能,对具备粮食收储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粮食企业,农发行可以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扩大了农发行的业务范围。6月14日农发行召开了全行电视电话会议,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农发行要建立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贷款管理办法、调整收购资金管理方式的的明确要求,农发行提出要按照贷款性质和功能,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对粮食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继续给予保证并实行封闭管理办法,对粮食流转贷款和粮食加工企业贷款等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就是要根据企业提供的担保、自有资金和风险准备金的一定比例控制贷款总量。

除粮食储备贷款之外,农发行职能扩大、业务范围扩大、授信支持主体扩大(包括粮食流通领域的民营、个体企业,以及粮食加工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强化,信贷政策和管理方式正逐步向商业银行方式发展,其未来走向难以预测。

2.商业性金融支持。

粮食行业长期处于国家计划调控之下,是迄今为止少数几个尚未为商业银行深度介入的行业之一,大部分粮食企业基本上没有和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然而情况在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后,粮食企业(特别是粮食流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商业银行的服务。与农发行相比,商业银行无疑具有从运作机制

到企业文化,从运营效率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可以预见在粮食流通领域、粮食加工领域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将大显身手,粮食市场巨大流量带来的商机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角逐的重点。在粮食市场开放改革的试点地区大连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注粮食市场,例如:我行到2003年12月30日,已经累计为粮食企业提供融资171380万元,没有出现一笔贷款逾期及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现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连市其它商业银行也加大了粮食行业信贷投放力度,2003年9月大连各商业银行在粮食质押业务上共有25亿元的业务量,其中:广发5亿元,交行4亿元,招行7亿元,中信4亿元,其他合计5亿元,均高于我行的3至4亿元。商业银行逐鹿粮食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粮食流通市场已经放开。粮食市场也将对世界开放。今后只要具备粮食收购资格,企业、个人都可以直接到产区去收购粮食,都需要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包括储备粮)。粮食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离不开资金支持,农发行以强化风险管理的名义部分退出收购市场,并试图进入粮食流通、加工环节,一出一进腾出了市场空档。政策信号很清楚,随着市场运作成熟,政策性金融支持将逐步缩减,商业性金融运作必将顺势而上、取而代之。商业银行先入者将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广东粮食经销市场特点

(一)广东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销区之一。

广东是粮食消耗大省,2003年全国缺粮3000万吨,广东缺粮2100万吨,输入粮食主要用于粮食加工、饲料等产业,饲料产业发达,每年消耗粮食量800万吨以上,其中约600万吨玉米(由东北购买约占70%)、200万吨豆粕,2003年全省饲料产量900万吨和产值占全国11%以上(该统计未包括小型饲料厂年产约400万吨)。饲料在省内销售为主,饲养禽畜上市和出口,往港澳、东南亚供应量呈增加趋势,相应地要求粮食

原料配套增长。此外,广东省每年还需要购买约600万吨小麦、400万吨大米和一定数量的大豆、杂粮,以满足面粉生产、酿酒、榨油和居民口粮等需要。从过去几年数据表明,广东地区粮食市场的发展亦将呈稳步上升趋势。

广东作为粮食主销区,可以影响全国的粮食市场。以玉米为例,今年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玉米出口量由2003年1600万吨,减少到上半年出口仅190万吨,预计全年出口玉米不超过600万吨,即比去年减少1000万吨,受缺粮影响估计玉米出口限制政策可能持续几年。因此玉米主产区只能把销售重点转移到国内市场,尤其是广东在饲料行业走出禽流感影响的阴影开始复苏,拉动全国玉米需求,成为东北几大粮食企业解决玉米销路问题的重点,广东玉米需求的变化足以左右全国玉米价格的走势。

(二)当前我行切入粮食行业的情况和金融服务方式探讨。

我行对粮食行业的了解是通过广东本地的经销商的业务合作开始的。广东是全国粮食的主销区,各粮食主产区粮食企业都希望在广东建立起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最为方便的途径就是通过广东本地粮食企业多年来建立的人脉关系和业务网络来销售产品。因此,我行有机会透过广东本地粮食企业,沿供应链条接触到各产地的粮食龙头企业。至目前为止,我行已授信的粮食经销商3家、饲料加工企业1家,授信敞口额度共1.3亿元,已达成授信意向的粮食经销商4家、饲料加工企业3家,拟申请授信金额约3亿元,其中大部分采用玉米、小麦、豆粕和菜粕等粮食产品货押方式申请授信。这些业务链条还涉及吉林粮食集团等4家大型粮食企业、广东温氏集团等一批优质客户,带动的业务效益较好,逐步扩大我行业务在广东地区粮食行业的市场份额。

四、粮食行业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而制定和

颁布的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对借款人还款能力造成影响,借款人因履行政策职能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从1998年以来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来看,对不同的粮食企业影响很不一样。如1998年国家实施“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政策,实质上给予国有粮食企业一把财政保护伞;最近提出放开粮食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等政策,则可能将部分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严酷竞争的危险边沿。

此外,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政策的不稳定性较强,区域差异较大。如自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以来,粮食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分省决策、一省一策的格局,政策风险呈现多样化。

控制措施:

1.加强政策风险预测。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2.完善政策风险预警。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二)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由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造成影响或对借款人质押在我行的粮食变现能力发生影响,从而导致我行授信不能及时回收或发生贷款本息损失的风险。

2000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步缓

解。粮食价格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时期。但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比,我国粮食价格不具有竞争优势。随着加入WTO对农业影响的逐渐显现,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防范措施:

1.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棉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完善预警调控机制。市场预警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2.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棉行业风险的分析研究,对行业的成本结构、盈利水平、产品的可替代性、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以及宏观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借款人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完善风险预警和调控措施,提高对集中性风险的控制水平。

3.密切关注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以及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

4.部分价格风险可通过要求客户在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粮食流通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

1.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风险意识不够,管理控制手段相对落后。

2.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粮棉市场的供求情况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在发达国

家出现增加农业补贴的新趋势下,我国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整体上历史包袱重,经营机制不活,面临着较大经营风险。

3.企业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结构不到位之前,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防范措施:

1.完善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

2.强化行为预警机制。行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违约记录,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在他行违规开立存款账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贷款展期次数增加,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变动,法人代表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股东或关联企业发生较大调整,改制改组不规范,担保物品价值下降或担保撤销,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

(四)区域风险。

2001年,国家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沿海8个销区省市以及部分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但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主要产粮区,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人脉关系为主导。在不少地方,粮食部门和企业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仍在于预或直接从事企业经营,部门与企业仍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基本还是老一套,冗员多、负担重、效率低,缺乏竞争能力。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还有加剧之势。

防范措施:加强对产区授信企业以及销区授信企业的上游供应商的筛选。鼓励省内

粮食经营企业与粮食主产省区实力较强的企业签订产销合同,或在产区投资建立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发展远距离的跨省区的粮食订单生产。加大监管力度,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银行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失效等可能造成的贷款风险。主要包括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等内控制度,导致内部员工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信贷人员越权和道德因素等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的风险。如产品质量控制,质物监管、储运作业流程控制等环节出现的风险。

控制措施:

1.操作风险预测:主要依据贷款行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员工是否具备所承担职责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力;风险管理是否覆盖贷款操作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手段等对操作风险作出预测。

2.操作风险预警。主要通过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信号反映。操作风险信号一般包括贷款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贷岗位责任不明确、信贷档案不规范、客户信息资料不全面以及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对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贷款担保、不按规定用途或超权限发放贷款;贷款“三查”或审贷分离操作不规范、信贷监管制度不落实、信贷信息资料缺乏、借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文本遗失或失效、数据统计失真、风险预测失误以及其他违反贷款管理制度的各种违规操作行为和工作失误等。

3.根据行业特点,建立灵活完善的质物储运与监管流程。全面掌握借款人粮食库存数量和库存品种及其变化情况。定期检查核实借款人粮食库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减少的库存要认真核查去向,并做到库存减少,贷款相应收回或相应增加结算资金占

用。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结算资金管理,确保到期回笼归行并收贷收息。督促借款人按照有关部门文件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及时计提和处理粮食损耗。对借款人已经发生并进行帐务处理的损耗,信贷员要及时登记台帐,相应收回粮食损耗占用的贷款。

(六)不可抗风险。

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季节性明显。且粮食价格具有较强的刚性,一旦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使粮食减产,价格波动幅度将加大。其次,粮食储运过程亦有遭遇不可抗力损失的可能,如:地震、水灾、火灾和战争爆发等。此外,大面积瘟疫、流行病爆发,如:禽流感、SARS等,也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需求量和价格。

控制措施:1、鼓励借款人投保,借款人对库存粮棉油商品和其他符合保险规定条件的财产办理保险,可以转移贷款风险。2、制定健全的应急措施,避免金融风险发生。

五、政策建议

(一)粮食流通市场刚刚放开,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广东当地同业普遍尚未涉足粮食行业,当前是我行切入和大力拓展粮食行业的最佳时机,建议加大粮食行业的信贷投入,扶持优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银行同时凭借先入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广东每年粮食缺口2000多万吨,粮食贸易所需要资金每年累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以上,此外还需要支持农民备种播种、农资安排、粮食收购和价格补贴等环节,资金需求量远超此数。按照全省每年累计300亿元粮食流通量测算,我行完全有可能年内达到授信10亿元,远期可望达到30到50亿元的规模目标,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现阶段介入的主要粮食种类,建议重点以玉米、小麦、大米、大豆和豆粕为主。

(二)粮食及其部分衍生产业销区主导的特点,使得我行可以依托广东当地粮食经销商较强的谈判地位,将业务沿供应链向上游有效延伸。我行的策略,应该也可能成为系统内拓展粮食行业的龙头。

现阶段,农发行提供收购资金后成为事实上的货主,也可以探讨与产区农发行的合作空间。

(三)建立一套专业化的粮食行业分析操作平台。包括进一步研究完善业务合作模式、风险控制手段、相应信贷政策调整、操作台帐管理以及行业研究分析的及时跟进等。

当前一个迫切的任务是占有终端经销客户资源,扩大行业影响,从技术和声势上迅速压倒对手。

(四)在营销策略上,建议大胆试点,支持扩大客户面与信贷规模。适当的时候,可借鉴能源事业部的营销模式,组织粮食系统专业会议,研讨新形势下的粮食金融服务等。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粮食产量无疑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同时,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关注农村居民收入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将就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粮食产量关键作用的因素。 二.研究方案与数据的搜集统计: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面积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模型建立需要选取其中五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农业化肥施用量(x1),粮食播种面积(x2),成灾面积(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业劳动力(x5)。表中列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拟建立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表1 中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资料

2000 46218 4146 108463 34374 52574 36043 2001 45264 4254 106080 31793 55172 36513 2002 45706 4339 103891 27319 57930 36870 2003 43070 4412 99410 32516 60387 36546 2004 46947 4637 101606 16297 64028 35269 2005 48402 4766 104278 19966 68398 33970 2006 49804 4928 104958 24632 72522 32561 2007 50160 5108 105638 25064 76590 3144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8)。 研究假设: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粮食播种面积(x2)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成灾面积(x3) 与粮食产量负相关 农业机械总动力(x4)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农业劳动力(x5)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三、模型的估计、检验、确认 1.画散点图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剖析

应用统计案例库封面 案例名称: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刘文卿 薛立波 教学目的: 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反映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正 确诊断并处理经济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适用课程: 应用回归分析学习本案例的 前期知识准备: 回归分析、SPSS 软件 本案例的知识点: 回归分析 多重共线性 岭回归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粮食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做大做强粮食企业: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面临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生产模式多元化的形势。如何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事关粮食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和一个地方粮食生产安全大局。 一、机遇与挑战 1、粮食市场经济初具雏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购销竞争日趋激烈,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事粮食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日渐增多,对国有粮食企业形成激烈的冲击和竞争。近几年来,国有粮食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索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一元经营方式为多元经营方式的新路子,积极与农民、粮食加工企业、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粮食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初显成效。 2、粮食生产规模化渐成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田地因缺乏劳力而撂荒的现象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一批种粮大户尝到规模经营的甜头,抢抓机遇,大胆承包闲置和抛荒田地,实行规模化经营,

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 年,江西金农米业集团公司在上高参与农兴、农旺、农发等8 个种粮专业合作社的组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的运作模式,取得良好的效益。今年已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43 家,规模种植基地10 多万亩。 3、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到位。粮食部门已妥善地解决了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根据国家财政部门有关政策,已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认定和剥离的遗留问题,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解决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中的遗留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其次,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等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向生产、加工两头发展,组建集粮食购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企业,为做大做强国有粮企奠定了基础。 二、对策与建议 1、推进现代粮食企业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 化转变。与此同时,农业也正在朝着耕作机械化、种植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为粮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迄今,“公司+农户”的各类龙头 企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企业形式。国有粮食企业因有以政府政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8129600.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袁国洲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5期 中国连续五年的粮食大丰收,似乎让人们淡忘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天,当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金融海啸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中国自身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深受外商控制,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能做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尤其是小麦和玉米除满足需求外还略有富裕。然而大豆却严重供不应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豆油折合大豆4493万吨,2008年更是高达5284万吨。而中国产大豆这两年每年只有1500~1600万吨,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70%~80%。以ADM、邦 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牢牢控制了大豆的国际定价权,严重威胁了中国豆农和压榨企业的生存,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和70%的油脂加工厂已被外商控制,实际上中国的结构性粮食危机已经爆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国粮食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历史上饱受饥荒煎熬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大量储备,粮食库存基本上保持在全年消费量的35%~38%,远远高于国际上17%~18%的粮食安全线,更是数倍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8%的库存水平(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多,但每年的粮食生产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8%的粮食库存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另外,目前的粮食库存品种严重不平衡,小麦。玉米库存过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产区库存压力过大,销区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再者,中国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粮食消费中原粮和初加工品占总产量的80%~90%,深加工制成品仅占总产量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制成品则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的大米加工基本上是个脱稻壳取大米的初加工过程, 而美国和日本已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运用于稻米加工,不仅生产出具有高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和各种米制品,更生产出了高纯度的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新用途产品,就连米糠、稻壳都制成了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及其他日化产品,使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之称,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2000~3000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而中国的玉米大都被用于饲料。小麦加工中发达国家的面粉厂能生产几百种专用粉,小麦出粉率能达到80%左右,而中国大多数面粉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通用粉,小麦出粉率大多在70%左右。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壹、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壹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运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运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和人民生活息息关联,是壹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壹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之上[注:规模之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于50吨之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之上的72个。于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

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时1990一2012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分析,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多原因中选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粮食产量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与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建议 一、研究意义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 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尽管我国粮食总体上虽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 但大豆进口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超过70%的大豆依赖进口! 而其中30%以上进口自美国$当前的形势提醒我们!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而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 粮食供给必须首先立足于国生产$ 随着我国粮食需求日益增长! 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大量资源不断流向城市! 农业可耕地面积日益萎缩! 使得粮食生产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粮食生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就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制约和冲击 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柱,对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围浮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大起大落更使我们重新审视起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只有抓住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改府才能正确的做出举措来将粮食生产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路线并且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文献回顾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粮食生产问题.于法稳选择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等5个指标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这5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最主要因素;肖海峰将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影响因素选择为粮食播种面积、其他物质费用、成灾面积、劳动力和化肥费用,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证实了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最重要的因素;熊华等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和C一D生产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均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xinagL采用粗糙集理论,建平、Yunzhang和WuY 等人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又加人了农村用电量、地膜覆盖面积、水电建设投资和支农支出等因素,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应该说前人在关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这个问题上做得研究已经很多而且很深,每一位学者对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各位学者认为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试图在综合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更准确的影响因素。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的头等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与生产的一个关键的主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多次的变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了解影响粮食生产因素很重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我国粮食生产函数,我们会发现粮食播种、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粮食是我们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没有粮食这个重要基础,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回顾我国粮食的生产情况,我们会发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从整体来讲我国粮食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粮食产量非常缓慢增长,一直都在30000万吨以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一路疯狂走高,粮食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在1997年总产量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难关,达到了50453万吨,增长率为%。但在2004年开始出现了几年的连续减产的现象,曾一路降到43069万吨的局面,一下子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让人更加担忧。从2004年以来的5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一直是我国最关心的问题,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减少定购数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走高。1980—2010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粮食价格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飞速增长。1978和1979两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

粮食调研报告

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粮食事业 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为当前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要做好粮食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既要注重粮食安全,又要强化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兼顾粮食企业、农民、消费者各方利益,改善薄弱环节,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近日,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县粮食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县粮食产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出台,调动了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来看,近年我县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XXX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XXX 万吨左右,可提供商品粮XXX万吨以上,丰富的粮食资源,使我县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粮食加工转化情况 截止XXX年底,我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大型粮油工业企业共计XXX家,其中小麦加工企业企业XXX家,玉米加工企业XXX家;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工业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达XXX万吨,实际加工能力为XXX万吨,其中小麦粉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玉米实际年加工能力为XXX万吨。从企业所有制成分看,报表企业全部为非国有企业占了绝对主导地位,产品产量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市场生产的主体。从企业生产能力看,在全部企业中,日加工能力XXX 吨以上企业XXX家,其中小麦粉企业XXX家,玉米企业XXX 家,而惠民县宇东面粉有限公司和黄河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日加工能力更是达到XXX吨。 (三)粮食宏观调控情况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县粮食部门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惠民县粮食应急预案》,在制度上保障了我县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确定了XXX 家企业为我县应急加工指定企业,确保粮油应急需要。 去年,根据上级要求,建立了XXX吨的县级地方储备粮,提高了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建立健全了有关制度,有效促进了我县储备粮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四)依法管粮情况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粮食金融部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臵。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班级:08物流 姓名:綦淇 学号:130112008034 日期:2011年6月22日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5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应变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成灾面积五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模型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文献综述 1、《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赵俊晔,李秀峰,王川著 ……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分析对1991~2004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粮食产量变化主要来自稻谷单产变化及玉米和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一直保持高的关联度;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剧烈变动,其关联序仅次于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塑料薄膜等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逐渐下降。 2、《中国粮食产量分析及展望》新浪财经https://www.360docs.net/doc/1f8129600.html, ……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但这一过程也呈现出我国粮食产量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而且粮食产量的动波动基本上与粮食价格相吻合。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还不容乐观,粮食价格从长期看仍然有上涨要求。 3、《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王玉斌,蒋俊朋,王晓志,陈慧萍著 ……基于最小信息准则采用扩展ADF法对1949—2004年中国粮食及水稻、小麦、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在原始序列水平上均为平稳时间序列;采用TARCH 模型与EGARCH模型对以上数据的增长率数据进行非对称性检验,结果表明,波动具有"杠杆效应",负面影响比等量正面影响导致更大波动;根据扩展C-D函数运用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结果说明,投入变动对粮食产量波动有同向影响,经济作物比较收益情况对粮食生产有反向作用,粮食本身收益情况并非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4、《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杨巍著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为2005年的48402.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5.85%,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为我国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很多成果没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成果应用主体的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差的问题,还与成果本身适用性密切相关。科技成果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协整理论分析1983—2003年数据》张驰,乔现伟著 ……利用1983—2003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来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的连续下降不是由于自然原因和对农业的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以上[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72个。在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个,占l.2%;民营企业6492个,占76%。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利润总额17,5亿元,资产总计139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4.8万人。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北、广东、福建、辽宁。其中:河南、江苏、山东的工业总产值超过300 亿元。 在2010年的粮油加工业中,米、面、油加工业的情况分别如下: (一)大米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5666个,年生产能力9463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为4741个,100~200吨的企业为754个,200~400吨的企业为132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38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0个。 入统企业的大米总产量为2257.1万吨。其中:特等米764.2万吨,占33.9%;标准一等米1310.2万吨,占58.1%;标准二等米139.2万吨,占6.2%。特等米和标准二等米的产量占大米总产量的92%。 入统企业的现价总产值712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资产总计335.3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1.5万人。 (二)小麦粉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1990个,年生产能力6508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吨以下的企业为1184个,100—200吨的企业为460个,200~400 吨的企业为236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95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5个。 入统企业的小麦粉总产量为2938.1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1215.3万吨,占4l.4%;特制二等粉781万吨,占26.6%;标准粉342.8万吨,占11。7%;专用粉380.4万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