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探微

笔法探微
笔法探微

笔法探微——论八面出锋

一、神秘的笔法

<一>神秘的笔法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它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法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丰,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二> 笔法经验的效力及历代书家对它的重视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这种记述,屡见不鲜。因此,人们对这种笔法经验的重视当在情理之中。可是在以书取士的时代,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因此,有的书家为了获得它就下了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

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而元代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充分肯定了这种用笔规律(经验)的存在。

二、历代书家阐述的笔法规律

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到底是什么?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锋用笔,但对中锋用笔的解释则莫衷一是,各执已见:有人说正锋即中锋,又有人说:常使笔针在画中,还有人干脆给你打个比方:如锥画沙、如屈铁、如折钗鼓、如屋漏痕。目前各类书法教材或普及性书法书籍中对于用笔技术的阐述则大多从藏露锋,正侧锋、提按、转折等方面分解地说明它,对于用笔整体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运笔规律论述较少。

从各时代书家对用笔法的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一> 简单的点画笔法

点画笔法,初学者入门,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对于点画笔法的介绍较为常见,如目前各类楷书帖中对于点、竖、撇等点画用笔方法的图解解说;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绍楷书永字的八个点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笔法。又如,李阳冰翰林秘论中对点画写法有较大篇幅的阐述,并编成了口诀:“一、点画法口诀云:作点向右,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二、横画法口诀云: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个口诀。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孤立的点画笔划写法,对于用笔规律,没有提出或触及,故不究竟。

<二> 藏锋说

对于藏锋,古人重视,论述也多,如蔡邕说:“藏头护尾”,王羲之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又说:“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徐浩在《书法论》中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这些都是强调藏锋是写字的重要笔法,历来有人对它作了种种比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壁圻等等。似乎能用藏锋就等于掌握了笔法规律。显然藏锋只不过是笔法技术之一,应该说它也不能代表总体的笔法规律。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在“续书谱”中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圻,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圻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针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他在这段话里,明确指出了藏锋虽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笔法(不是用笔的原则,不是用笔的指导思想)。

但姜夔所说“常欲笔针在画中”,亦未必触及用笔原则和规律。此话原出蔡邕《九势》对藏头的解释,原话为:“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之中行”,可见他的这段话,也还是在说藏锋,与目前各类教材或普及书刊中笔画图解写法的“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尽处,则不往不收,无垂不缩,故每画三折,以三画成一画而藏其锋也”

【2】如出一辙,是藏锋用笔的总原则,还是没有超出藏锋说。

<三> 八面出锋说

这种说法在书论中论及较少,有论及处,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笔法的总体规律。如: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个四面势全,就是八面出锋。其后蒋和在《书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锋正则四面势全的话。王羲之则说得具体:“夫书……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程瑶田《书势》中说“执笔何以谓之锋也?曰执笔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可使之锐,笔之锐者,可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一笔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锋,始谓中锋”【3】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在这里,四面出锋也好,八面出锋也罢,都是说笔锋的四周四面。这样的“八面出锋”就是用笔的总的原则和规律。

三、八面出锋细说

<一> 八面出锋

1、什么是八面出锋

毛笔的笔毫,是书写时直接与纸面产生接触而形成字迹的部分,用笔技术,主要是使用笔毫(或说用锋)的技术。所以,我们先说笔毫:

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因此,在书写状态下,笔锋必定是偏向一方,而形成笔痕的是笔锋锥体的某一个侧面与纸面产生摩擦和接触,如我们写横画时,笔锋锥体向右运动,那么我们就会使用笔锋锥体的右面(图3)。当我们写竖画时,就是笔锋锥体的下面与纸面产生摩擦而产生笔痕或点画(图4)。

一般来说在正锋情况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笔锋锥体的哪个侧面。假设汉字笔画方向向四周各方都有,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为便于解说,我们暂且将四周各方分为a、b、c、d、e、f、g、h八个方向,那么

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a、b、c、d、e、f、g、h八个侧面(图5)。这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它的意思并不单一指这八个侧面,而是说要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个侧面。

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因此,

2、八面出锋的前提条件

在以上论述中,首先提到了正锋书写这个前提条件。所谓正锋书写,一般解释为笔杆笔肚与纸面呈垂直状态书写,这是不够全面的,应解释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纸面的状态下书写,即为正锋书写,这就包括了逆锋书写和拖笔书写。逆锋即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大于90度,拖笔即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小于90度。但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必须垂直于纸面,才能是正锋,这两个面如互不垂直,即产生侧锋。

3、侧锋

按图5所示,在正锋前提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哪一个侧面。如向右写即用a面,向右下写,即用b面。如果不用那个侧面就会出现侧锋。如写横画,正锋就得用a面,若用c面,就会写出侧锋,这时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平面即不能垂直于纸面。锋针也不能在画的中央行,而在笔画的上侧(图6)。就这一点说,“常欲锋针画中行”是正锋书写前提条件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它是相对侧锋来说的。同理,如果写竖画,当用c面,若改用a面,就会写出侧锋,笔管笔肚必然向右倾斜,这样笔管笔肚与竖画所在的平面与纸亦不能垂直,这就产生侧锋。锋尖在笔画左侧,笔画不能圆润,且削弱了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导致画无力的毛病。

<二>、永字八法与永字八势

在上一节我们提出八面出锋的八面是代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那么我们在书写时会用哪些面呢?在行草书里,笔画书写方向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下一节再讨论。在楷书里,笔画的书写方向则是相对稳定的,让我们先看看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笔法方向吧:

永字八法原是古人想以此永字八个笔画概括楷书中一切汉字的笔法,并作为书法用笔的楷模。但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八法不能包括所有的笔法,如“戈”字的右钩,“之”字的平捺等。从这个角度说,永字八法确实不能代表楷书所有的笔法,但我们从这八个笔法所代表的笔画方向看如何呢?

如图8所示是永字八个笔法侧、勒、努、趯、策、掠、磔、啄所代表的八个笔画方向,在此图中a、b、c、d四个方向永字八法中没有,在楷书中可以说这四个用笔方向也是没有的,就是说,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方向代表了楷书点画

的用笔方向和取势。就八面出锋的角度说,楷书中的八面出锋,可以界定为策、勒、磔、侧、努、掠、啄、趯的八个面出锋,从这一点说,李阳冰所说的“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就有道理了,但关健还在于八面出锋。

<三>、八面出锋是用笔的总的原则,藏露、正侧、顿挫、转折都围绕这一原则来进行。

在书法教材或书法普及书籍中论述用笔时,一般都从藏露、正侧、顿挫、转折等方面进行论述,如果我们搞清了八面出锋的原则,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用笔技巧了。

1、藏锋中起笔、运笔、收笔都要转变锋面。

实现八面出锋,就是在书写方向改变时要相应转换笔锋,使用与运笔方向一致的锋面,在藏锋中,起笔、收笔处都要转换书写方向,这时就要转换锋面。如藏锋写横画,起笔时向左写,用e面,运笔时向右用a面,收笔时又向左,又要用e面。在A、B两处都要实现锋面的转换。(图9)

2、转折处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也要转换锋面。

转是圆转,折是方折,不管是转是折,都要转换用笔方向。随着笔画方向的改变,锋面也要随之转换。如图10的笔画,运笔至 B点,要转变运笔方向,这时,使用的锋面也要从c面转换到h面。由于是迅速转换方向的方笔,转换锋面要用翻转,即所谓的翻笔。当运笔从BC段转到CD段,锋面又要从h面转换到d 面,这一次在c处的转换锋面是慢慢的圆转,是随着用笔方向的慢慢改变,锋面也在相应的慢慢随之改变。这种转换锋面,叫做圆转。不管是方折还是圆转,都要随着运笔方向的改变而相应转变笔锋的锋面。

3、顿挫是转换锋面时调整笔锋的必要动作。

提按顿挫也是用笔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法。它的作用就是为了调整笔锋以更好的实现转换锋面。如楷书中写フ画,当笔画方向从AB转到BC、锋面也要相应的从a面转换到d面。当笔锋行至B处,为了转换锋面,这时需要提按顿挫,以调整笔锋,以便能正锋使用d面书写BC段。(图11)

又如藏锋横画,开始时藏锋落笔用e面,行到A点,要转换书写方向写AB 段,这时为实现锋面从e面转换到a面,在A点需要调整笔锋,故要提按顿挫,以实现锋面的完全转换。B点时也是如此(图9)。圆转的调整笔锋是通过提按实现的。(图12)

<四>、八面出锋的简化与米芾“刷字”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八面出锋是一个指导性原则,有时也可以简化,即将笔锋的四周各面简化成左右两个面。如图13所示,如我们将笔锋的运笔方向分为a、b、c、d、e、…… k、m12个方向, 但我们以AB为轴线将笔锋刮扁(这样适

用于右手书写),AB线左侧即为左面,右侧即为右面。这时,凡向AB线左侧书写的线都用左面,即不管是k方向还是g方向,都用左面。凡向右侧书写都用右面,即不管是d方向还是f方向都用右面。这样,笔锋的使用就更容易掌握,尤如使用一把排刷,只根据书写方向的改变而相应使用刷子的左右二面。

历史上米芾曾自称自己是刷字,实际上就是简化了八面出锋,他也曾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这也是对八面出锋理论的印证,同时,我们找出米芾的苕溪诗中的字,以八面出锋简化理论完全能解释其字迹粗细变化的形成原因。

总之,八面出锋是书法用笔的总的原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至于古人所说千古不易的笔法——中锋用笔,我想它也不应超出这一原则。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图解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图解 1 横横画要写平稳 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2 竖竖画要写垂直 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3 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 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4 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 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最新练习笔法二十个动作

练习笔法、笔势的二十个方法(连载一)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 中锋笔法的初步运用。 说明 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步骤与要求

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二、藏锋的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 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说明: 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藏锋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步骤与要求: 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三、手腕的灵活运动 训练目的:

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 说明: 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步骤与要求: 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4.按图d所示,在空中做S形连续运笔练习。 四、中锋弧线练习方法 中锋弧线 训练目的: 线条改变方向时中锋的控制。 说明: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上)》 练字“一板通”三个练习模块: 一:基本笔画。学写36个笔画。 二:偏旁部首。学写59个部首。 三:结构规律。学习27个规律。 一、“基本笔画”模块——学写36个笔画 1.长横 口诀:顿、横、顿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身体上弓。笔画有力量。 (3)两头顿笔。笔画有力。 2.短横 口诀:横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两头都没有顿笔。 3.垂露竖 口诀:顿、竖、停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停驻,不用顿笔。 4.悬针竖 口诀:顿、竖、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出尖。 5.短竖 口诀:竖 书写要点:(1)个头短小,书写轻快。 (2)不顿笔。 6.长撇 口诀:顿、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7.竖撇 口诀:顿、竖、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先竖再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8.短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9.横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横向出撇。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10.提 口诀:顿、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笔画直。 (3)提笔快,尾巴尖。 11.竖提 口诀:顿、竖、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提笔快,尾巴尖。 12.横折提 口诀:横、折、提 书写要点:(1)横画短。起笔不顿。 (2)竖笔正。 (3)提笔快,尾巴尖。 13.长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4.平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5.左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左斜。 16.右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右斜。 17.竖点 口诀:顿、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顿。 (2)折笔竖点。 18.挑点 口诀:点、挑 书写要点:(1)起笔轻点。

笔法训练的四个方法

笔法训练的四个方法 学习笔法,基本技术训练有哪些呢?一、图像式观察方法的训练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图像式观察方法是准确临摹的有效方法,也就是不把字当字看,而是看作由线条搭建而成的空间图形,然后观察各个线条的粗细长短以及空间关系。 古代法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写的结果——点画的空间关系,而写的过程——时间关系无法看到。笔画内笔锋的运动轨迹和笔锋提起来时在空中的运行轨迹很难察觉。 我们只能从毛笔运动后留下的痕迹去猜想古人挥运的情景了,如何还原笔锋的运行轨迹成为笔法的核心技术。因此在临摹时做到“察之尚精”,不仅要看空间关系,更要细心揣测笔锋的运动轨迹,如此才能做到“拟之贵似”。 二、笔画准确到位的训练 每一个笔画的起、行、收三个步骤必须做到位,也就是笔锋必须到达笔画的末端,并且使笔站立起来以锋芒运使,然后继续蓄势写下一笔,这样才能写出有质量的点画。就像烧砖温度达不到要求,烧出的砖不熟,外形和合格的砖并无二致,但是质量却相去甚远。 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要提得起笔”,提得精准,才能有效传达

指腕的力量,“立锋”行笔才能杀入纸中,线条才能力透纸背。按照“顺物适性”的法则,短锋毛笔按下去后,提一厘米笔锋就立直了,可是长锋毛笔按下去需要提两厘米才能立直。如果拿着长锋笔按照短锋笔的提按节奏去书写,那就不成样子了。 三、寻找发力点的训练 笔锋锥面的不断变换通过提按顿挫来实现,这就是笔画的发力点,也是蓄势的关键。发力点相同笔势就相同。如何发力要看手势,为什么学生的字像老师,因为学生能看到老师的手是如何节节发力的,手势一样笔势就一样,当然字形就一样了。 因此学习古人法帖,就要想象古人在一个笔画中如何铺毫、如何使转、如何变换笔锋的。 四、手指敏感度的训练 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过程。练习书法先从10厘米格子左右的字写起,继而50厘米格子的大字,增强其气势,写大字的时候运笔到位与否看得清晰,对练习运笔的准确度大有裨益。 最后必须学习小楷,从3厘米格子到1.5厘米格子逐渐缩小,能加强运笔精微度的训练。技术宽度就是你能写蝇头小楷也能写大字榜书,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和楷书,你的手指敏感度量级越宽,驾驭毛笔的能力越强。

用笔法及笔法术语

一用笔法及笔法术语 第一节用笔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见图6)。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

“基本笔画”教案

7课时 “基本笔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明白学写钢笔字的意义与掌握钢笔的执笔方法。 2、练习点、横、竖、捺、撇、钩、折、提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练习点、横、竖、捺、撇、钩、折、提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白学写钢笔字的意义。 二、学习执笔方法。 手握在离笔尖三厘米左右的笔杆上,拇指按在笔杆的左前方,指端稍靠上、靠后;食指近在笔杆的右前方,指端稍靠后些;中指指甲根部在内侧,即食指的一侧,抵在笔杆的右后方;无名指贴在中指旁起垫起中指的作用;小指在无名指旁,起垫起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和小指不接触笔杆。笔杆向里靠在拇指的虎处,自然倾斜,笔尖向左前伸出。 三、练习写法。 1、点的写法 (1)、点的特点:头尖、身体肥、尾部圆。它的背部是拱起的,腹部是平的。它既象分开的一瓣大蒜,又像飞溅出的一滴水珠。 (2)、书写方法 右下点:书写时起笔要轻,向右下侧按。落笔慢而重,适度回锋收笔。 左右点:左点是右点的反方向行笔,右点就是前边的右下点。 相向点:左点起笔轻,向右下侧按;右点起笔重按,转锋向左下轻出笔锋。 三点水:第一、二笔都是右下点,第三笔则是提画。 四点底:第一点是左下点,其余三个点都是右下点,其中第二、第三点都要写小一些,第一、四点要大一些。 2、横的写法 (1)、认识横的特点:在几种基本笔画中,横画应用最多。横在一个字中起横梁作用。所以,横在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动作都要交待清楚,不能含糊。 (2)、书写方法。 长横:起笔稍重,然后略提起,由左向右收笔,取势左低右高,与水平线倾斜。最后,回锋收笔。 左尖横:落笔轻,向右上用力移动,趋势稍微上翘,收笔重顿。这个笔画看上去像平撇,但是,运笔则是由左向右。 右尖横:落笔重,逐渐向右上滑去,呈上翘状,收笔时不作顿,顺势轻收,但不出锋。 斜横:起笔稍重,然后轻轻提起向右运笔。横的斜度比长横要大。收笔略顿,重而缓。 3、竖的写法。 (1)、竖的特点:竖在一个字中起着支柱作用,因此,要写得平正,不歪,尽量做到垂直,挺拔有力。有的还把竖画称之为直画。只有这样写,才能做到不失重心,立地稳固。(2)、书写方法 垂露竖:起笔略重,向右作点画,顿后提笔向下缓缓行笔。行至末端用力下顿后回锋收笔。整个笔画做到直立而不僵,使它有轻重感。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一、点和组合点的书写规律(一)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斜点——反捺的浓缩竖点——垂 露竖的浓缩左点——右短竖 的浓缩撇点——短斜撇的浓缩提点——提的浓缩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二)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

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二、折和钩的书写规律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3、折钩的书写规律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4、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

谈书法笔画教学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教学点滴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的形成与提高对其终生的书法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对书写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有效的评价对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方法? 训练? 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4年级)阶段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几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硬笔字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对其书写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 (1)生动故事,寓教于乐。中国古今出现了无数卓越的书法名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我适时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激起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圣王羲之练字时错把墨汁当作蒜泥蘸馒头吃;王羲之补点;怀素“秃笔成冢”;张

旭以发濡墨;米芾观人用双脚写字后刻苦习书等。又如唐代三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邬彤讨论草书的竖画怎么写才洒脱。颜真卿说写竖画要像屋漏痕,邬彤说要写得想古脚钗,怀素则说写草书竖画就像夏天的云彩,没有一定的姿态,等风一来,云彩变化无穷,犹如飞鸟出林。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认真练好书法的愿望。 (2)动态演示,调动兴趣。每节课老师总要将重要的内容现场演示书写给学生看,每节课都认真地将学生要练习的字现场示范书写。在老师的提、按、顿、挫,笔走龙蛇过程中,既展示了书写的动态过程,也调动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如讲解基本笔法“转”与“折”的运用时,我精选范字“龙”和“国”前者第三笔竖弯钩用转,后者第二笔横折钩用折。教师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一目了然看清“转”与“折”的不同。 (3)读帖欣赏,诱发欲望。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鲁迅先生曾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歌,却有歌的的旋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经常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

八种基本笔画的基本写法

八种基本笔画的基本写法 (一)、点 1、右点:起笔轻,由轻到重向右下方按笔,稍顿后,顺势回锋收笔。如“六”、“文”。 2、左点:起笔轻,行笔逐渐用力往左下按,稍顿后,顺势回锋收笔。如“宝”、“小”。 3、相向点:起笔轻,行笔渐用力向右下弧行,顿后向上回带收笔。如“火”、“羊”、“半”。 4、长点:起笔轻,行笔渐用力向右下长按,顿后向左上回带收笔。如“不”、“头”、“女”。(二)、横:横和竖是字的体骨,要求坚正匀称,长短合度。好比一座房子,横如梁,竖如柱;横主平衡,竖主支撑。这两个笔画如果写得疲软,整个字就会显得软弱无力。 1、长横:此横常为一个字的主要笔画。起笔稍顿,行笔时中间微拱,至末端顿笔,回锋 收笔。如“十”、“上”、“平”。 2、短横:写法同长横,只是运笔短些,大约是长横的一半。如“二”、“工”、“法”。 3、斜横:写法同长横,只是左低右高的斜度稍大些。如:“七”、“斗”、“戈”。(三)、竖 1、垂露:笔锋轻入纸,向右下稍顿,随即向下行笔,至收笔处稍顿笔,再回锋收笔。如“川”、“情”、“倍”。 2、悬针:起笔和行笔同垂露,只是收笔时逐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丰”、“中”、“羊”。 (四)、撇 1、平撇:起笔顿后,侧笔向左平行线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千”、“季”、“重”。 2、斜撇:起笔顿后,侧笔向左下行笔,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人”、“大”。 3、竖撇:其形态上半部较直,用笔方法与竖接近,至中部以后,向左下方行笔,顺势提 笔出锋。如:“月”、“用”、“风”。 4、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如“生”、“向”、“失”、“朱”。 (五)、捺:捺法用笔一波三折,呈曲线之美。 1、斜捺:轻落笔,然后边行边按,顿笔后,迅速向右方提笔出锋。如“木”、“夫” “来”。 2、平捺:写法同斜捺,只是行笔方向稍平一些。如“之”、“起”、“这”。(六)、提 1、平提:起笔右下顿,略驻笔后转向右上渐提笔挑出锋,收笔出尖。如“虫”、“纹”、 “把”。 2、斜提(又叫“挑”):写法同平提,只是提出的斜度增大。如“江”、“次”、“河”。 3、竖提:起笔写竖,至末端顿笔后转向右上斜挑出,收笔出尖。如:“长”、“民”。(七)、钩 1、竖钩:其起笔和行笔与竖画相同,至末端出钩处,稍顿笔,然后迅速向左上钩出。如 “寸”。 2、弯钩:起笔稍轻,由轻到重自右下向左下匀曲运笔,到与起笔处垂直线位上顿笔,后 转向左偏上挑出,收笔出尖。如“子”、“手”、“家”。 3、斜钩:起笔顿,自左向右下匀力稍曲行笔,至起钩处顿笔转向上挑出,收笔出尖。如 “成”。 4、卧钩:起笔稍轻,自轻而重,向右下方弧形运笔,至末端出钩处,稍顿笔,顺势向左 上钩出。如:“心”、“思”。 5、横钩:其起笔和行笔与横画相同,至末端出钩处,向右下顿笔,然后迅速向左下方钩 出。如“买”、“写”。 6、竖弯钩:又称“浮鹅钩”,其前半部起笔行笔与竖画相同,弯处用提转,然后作弧形 横,至末端出钩处,稍顿笔,顺势向上钩出。如“色”、“记”。 7、横折钩:起笔写横,顿笔后折向下写竖,至末端顿笔后向左偏上挑出,收笔出尖。如 “习”。 8、横折弯钩:起笔写横,略斜,顿笔后折向下写竖,再圆转向右写横,至末端顿笔向上 挑出,收笔出尖。如:“几”、“九”。 9、竖折折钩:起笔写短竖,顿笔后折向右写短横,再顿笔后折向下偏左写竖弯钩。如: “马”。 10、横折折折钩:起笔写短横,略斜,顿笔后折向左下写短撇,不出尖折向右写短横,横右稍低,再顿笔折向左下写弯钩。如:“奶”、“扔”。 11、横撇弯钩:起笔写短横,顿笔后写短撇,顺接撇尖由轻到重写小弯钩,钩向左上。如:“阳”、“哪”。 (八)折具体写法是:要在转角处先提足笔,再按下去,然后原地略提笔,这样笔锋就能在改变的方向上保持中锋行笔了。重点词语提示为:提—按---略提,3个步骤缺一不可

基本笔画的特点和写法

钢笔楷书笔画的特点与写法 下面具体介绍各种笔画的写法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五〕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领笔。如图 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如图:

汉字28种基本笔画

汉字28种基本笔画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摄影师38个基本功训练手法

第一单元摄影基本功训练 训练1、全景深练习 ·被摄体:一般风景、花卉、城市建筑等冲击力较强的景物。 ·要求:画面全部实焦。 ·建议:首先使用广角镜头:24MM—35MM拍摄, 光圈:F11—16,光圈优先AE模式。 训练2、单体对焦练习 ·要求:只把焦点对在主要被摄体上,浅景深。 ·建议:中望远镜头:85MM以上,光圈F5.6或更大。光圈优先AE模式。 训练3、定格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项目、行走着的汽车、火车,流动着的水,瀑布等。 ·要求:将激烈运动着的被摄体的瞬间动作或瞬间表情记录下来。 ·建议:高速快门1/1000秒以上、快门速度优先AE模式。

训练4、动感练习 ·被摄体:体育运动项目、动态的人、流动着的水,瀑布等。 ·要求:运动员和动态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虚化或动体实背景虚。流动着的水,瀑布等有流线感。 ·建议:慢速快门1/15秒-11秒。先从1/30秒开始练习,然后1/15、1/8、1/4、1/2、1秒逐段练习。使用三脚架。 训练5、取景练习 ·要求:突出主题,画面简练,能传达出被摄场景的气氛,是构图训练的基础。 ·建议:望远镜头,大光圈。

训练6、特写练习 ·被摄体:花卉、静物、昆虫等。 ·要求:被摄体占画面的比例尽量大,突出被摄体的形状和有趣的部分,高清晰度。 ·建议:使用微距镜头或微距功能及近摄接圈,最短摄影距离,镜头与被摄体保持平行。使用三脚架及快门线。

训练7、各种焦距镜头的使用练习 利用各种焦距镜头进行拍摄练习,借此了解镜头各个焦距的特点,理解画角及透视关系,活用各焦距段的不同景深。 标准镜头: 焦距50MM左右的镜头——极其自然,没有夸张。 广角镜头: 焦距35MM以下的镜头——强调远近距离感。 中望远镜头:焦距为85MM~135MM的镜头——与人眼最接近的透视(远近)感,能正确体现被摄体的形状, 用于人像摄影。 望远镜头:焦距为200MM以上的镜头——很少远近感,有压缩效果。(易抖动,尽量使用三脚架)

28种基本笔画+例字

横竖撇捺 下面具体介绍各种笔画的写法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同: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点提竖钩弧弯钩 (五〕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如图

基本笔画书写要领

基本笔画书写要领 基本笔画书写要领 在传统的书法中,总是把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说得很繁杂深奥, 学生一开始就会对书法练习失去兴趣。我勒用简单易记的口诀归纳为:“横上斜,竖挺直;撇捺出锋,点要快”。解释如下: “横上斜”:由于人们的视觉误差,横画一般要向右上方稍斜一点,这样容易得势。打破“横平竖直”的误人子弟的俗念,“竖挺直”:竖常为一字之脊梁,要使一个字立如松,书写时必 须做到挺直,但要注意曲中见直。竖有悬针、垂露之分。 “撇捺出锋”:撇捺为一字之翼,只有出锋飘逸才能有灵动之美。书写时注意撇捺要对称,不宜一高一低。撇捺又如人体之手或足,有一波三折之美,捺画一定要写出捺脚而出锋之。“点要快”:点为 一字之眼,一个小点其中也蕴含起落的节奏,要想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书写时要点到为止,眼到手到,强调一个快字。不能拖拉,写成一短线段。点有斜点、竖点、左点、撇点之分。其中唯有撇点用笔时要先重后轻,其它则先轻后重。 间架结构书写要领 “字如其人”,字的外形美与人体美有相同之处。人体有体腔和 四肢组成,人体美有动静之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这些形体美无不与字的外形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习字时要松紧相宜,更应突出紧凑。

对复杂的间架结构规律本人用如下几句精炼为:“左右靠得紧, 上下要对齐;笔画不打架,均匀来安排;相同笔画不一样,一字之中有重点”。简释如下: “上下要对齐”:上下结构的字要做到上下重心对齐,不论上宽 下窄,还是上窄下宽,其重心要在一条线上。对于重心的确定本人认为:对称的字的重心线在中间的笔画上,如:重、宝、南、画等字重心线在竖画上;又如窗、家、图等字的重心在点画上。不对称的字的重心在交叉点,如:各、要、含、命等字。 “笔画不打架”:楷书的点画要分布有序,错落有致,不重叠交叉。如人之面目五官端正,眉目清楚。书写时注意笔画避让,避免出现笔画重叠和交叉的败笔。容易出现败笔的字如:给、米、拾等字。 “均匀来安排”:指一字之中笔画分布均匀,间隔相近,松紧一致。 如“量”字,各横画之间间隔要均匀;“州”字竖画间隔均匀,“杉”字三撇之间要匀称变化。 “相同笔画不一样”:书法讲究自然美,一幅作品中字与字或笔 画与笔画之间都存在差异,好象一片森林中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如相同的笔画注意长短、方向的区别。如“美”各横长短不一,“徐”字撇画方向不一等。 “一字之中有重点”: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书法也讲究主次 分明。一字之中总有一至三个突出的重点笔画,这些笔画一般要求写

基本笔画的写法

基本笔画的写法 姓名:学号: 一、点 点是书法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为丰富的笔 画。 1、右点:起笔轻,由轻到重向右下方按笔,稍顿后,顺势回锋收笔。如“六”、“文”。 2、左点:起笔轻,行笔逐渐用力往左下按,稍顿后,顺势回锋收笔。如“宝”、“小”。 3、相向点:起笔轻,行笔渐用力向右下弧行,顿后向上回带收笔。如“火”、“羊”、“半”。 4、长点:起笔轻,行笔渐用力向右下长按,顿后向左上回带收笔。如“不”、“头”、“女”。 二、横 横和竖是字的体骨,要求坚正匀称,长短合度。好比一座房子,横如梁,竖如柱;横主平衡,竖主支撑。这两个笔画如果写得疲软,整个字就会显得软弱无力。 1、长横:此横常为一个字的主要笔画。起笔稍顿,行笔时中间微拱,至末端 顿笔,回锋收笔。如“十”、“上”、“平”。 2、短横:写法同长横,只是运笔短些,大约是长横的一半。如“二”、“工”、 “法”。 3、斜横:写法同长横,只是左低右高的斜度稍大些。如:“七”、“斗”、 “戈”。 三、竖 1、垂露:笔锋轻入纸,向右下稍顿,随即向下行笔,至收笔处稍顿笔,再回锋收笔。如“川”、“情”、“倍”。 2、悬针:起笔和行笔同垂露,只是收笔时逐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丰”、“中”、“羊”。 四、撇 撇和捺是汉字中装饰性很强的笔画,它如同字的手脚,要求写得舒展自如,富有姿态。 1、平撇:起笔顿后,侧笔向左平行线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千”、“季”、 “重”。 2、斜撇:起笔顿后,侧笔向左下行笔,渐提笔出锋,收笔出尖。如“人”、 “大”。 3、竖撇:其形态上半部较直,用笔方法与竖接近,至中部以后,向左下方行 笔,顺势提笔出锋。如:“月”、“用”、“风”。 4、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如“生”、“向”、“失”、“朱”。 五、捺

基本笔画及运笔规律

基本笔画及运笔规律 1、横 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 2、竖 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3、撇 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斜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4、捺 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 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 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 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 5、点 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 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 一些,收笔时要领笔。 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 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 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6、提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 笔要出尖。 7、竖钩 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8、弯钩

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 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书写时下笔处和起 钩处上下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9、斜钩 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 10、卧钩 下笔稍轻,笔画由轻到重,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行 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钩要出尖。 11、竖弯

下笔写短竖,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写短横,收笔稍重。 12、竖弯钩 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 13、竖提 下笔写竖,到适当处略顿笔向石上写斜提,一笔写成,提的收笔处出尖。 14、横钩

28种基本笔法 硬笔字基本笔画宝典2

硬笔字基本笔画宝典2

史上最全硬笔书法教学,二十八种基本笔画无死角解读! 钢笔楷书笔画书写要领 汉字的特点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钢笔楷书的笔画是以单线条为其表现形式。由于汉字结构的干变万化,不同的笔画表现的线条形态不同,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中又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线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直与弧。一般横、竖为直;撇、捺、钩为弧。书写时,做到直如线,弧如弓,直而不僵、弧而不弱。弯与折。一般带有弯的笔画,如竖弯、竖弯钩的弯处为弯;折画的折处为折。书写时,弯处要圆转,用提笔;折处要折中带圆,用顿笔。做到弯而不软,折而无死角。 长与短。这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由于字的结构需要决定的。如长横相对短横为长,短横相对长横为短;长竖相对短竖为长,短竖相对长竖为短;长撇与短撇也是同理。等等。粗与纫。这也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因笔尖用力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如横、竖下笔和收笔较重,线条粗;行笔较轻,线条较细,带有尖状的笔画,如撇、钩、捺、提画的下笔和行笔较重,线条较租;收笔时(捺画的下笔处)用提笔,线条细、出尖。 斜与正。这是指汉字笔画形态的可变性。同一种笔画在不同结构类型的字中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以求得结构的平稳。比如撇画,在“人”字中写成斜撇,而在“月”字中就要写成竖撇;横画在“上”字中要平,而在“七”字中就要写成左低右高的斜横。这样“七”字的笔画才均匀,重心才平稳。 上述笔画的这些特点,反映了钢笔楷书线条的丰富性、可变性,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汉字笔画线条的动态美和力度美,为钢笔书法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练习笔画开始,笔画书写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效果。笔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笔画写得笔笔过硬,装配成字,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钢笔楷书的笔画书写的要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字,这就是“写、挺、准”。写,就是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下笔(或重或轻)、行笔(轻一些,线条或直或弧或弯)、收笔(或顿笔或轻提出尖)三个步骤,不能乎拖或平划。在汉字的基本笔画中,横画比较能代表各种笔画的运笔过程。其道理在于:千万条笔画,生于一点,以点成画,积画成字。比如一点延伸到右方就是横,横垂直向下就是竖,横向左下就是撇,向右下就是撩,等等。只要掌握了写横的基本要领,即: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其它笔画也离不开这条运笔路线,只是用力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已。横画运笔路线,见下图: 书写笔画时,是写,还是平拖平划,笔画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见下图 挺,就是要将笔画写得挺拔、刚劲、有力。体现笔画“挺”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带有横或竖的笔画要乎、要直,笔画不能上下或左右颤抖,做到直如线。二是带有“弧”或“弯”的笔画不能出现折弯,应圆转自如,做到弯如弓。见下图

笔法与笔性

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硬笔书法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详解

硬笔书法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详解 一、横 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 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 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 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