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初生到满月(0~1月),满月到半岁(1~6月),半岁到周岁(6~12月)。

知识1 初生到满月(0~1月)

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胎外生活而展开的。也正是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新生儿的心理得以产生和发展。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会的本能。下面简述一些幼儿的本能反射:

(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4)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休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根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6)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7)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

(8)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肢,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9)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10)巴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11)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的、类似楼梯的边缘

时,他本能地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財、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動,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例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意很有限;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

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换句话说,最初,孩子被抱起时,他并没有特殊反应,而多次吃母奶之后,他就“知道了”,学会了。抱成那种特定的姿势,就将要有奶吃了,因而当他被抱起来的时候,他就立即做出吃奶的条件反射。同样,不吃奶而用奶瓶吃奶的孩子,经过多次喂奶,他只要看见奶瓶,就想到吃奶。而不用奶瓶吃奶的孩子,就不会产生对奶瓶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因为学什么和不学什么,都受着环境的影响,而新生儿以至于周岁内儿童,他们还不会独立行走,他们和周围世界的接触,都是由成人决定的。开始做父母的人都应该知道:教育从零岁开始。不要以为对婴儿只有生活照料问题。其实,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地在学习,在建立条件反射。学到的东西,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将起什么作用,孩子是不知道的,这个责任应由父母来承担。例如,每天给新生儿洗脸,轻柔地用温水洗,他会安静地、愉快地和大人配合。给他洗手时,他的小手往往攔成拳头。如果这时成人相暴地、强迫他洗手,几次以后,他就“学会”怕洗手,只要见到洗手的准备资势,就大哭起来。不要到孩子长大了才责怪他不爱清洁,这是从小形成的。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过程。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他会看、会听,也会尝味道,会闻气味等等。新生儿不但会看眼前的物体,而且会对看到的物体有选择性。他们爱看颜色鲜艳的东西,轮廓清楚的东西,还最爱看人脸。新生儿也会听,他们爱听柔和的声音,优美的乐曲,最爱听人的声查,特别是妈妈的声音,提高音调的说话声。生后2~3天的新生儿,会对某些声音做出把头转向声源的动作,最初的动作是非常轻微的,以后逐渐加强和发展。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出生1天的孩子,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味道。他喜欢甜的水,他会用力去吸,而味道比较淡的,吸听力量减弱。出生2~3天的新生儿,对蔗糖水吸的时间长,吸时停顿次数少,顿时间短。新生儿也能辨别奶的味道。刚出生4天的孩子,在医院吃惯了牛奶,就不要人奶了。如果在医院吃的是某种品牌奶粉冲成的奶,回家后,只接受这种奶,拒绝别的奶。

成人在最新生儿吃东西时,如果孩子拒绝吃什么东西,必须立即引起警觉,检查食物的质量。孩子天生爱吃甜的东西,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恰当掌握甜食,以免养成过多吃甜食的习惯。

新生儿的唤觉,比味觉稍有逊色。但从出生起,对不同气味也有反应。新生儿会把头转向发出气味的方向,去闻某种气味,或者把头转向离开发出气味的方向,避开另一种气味,同时心率加快,呼吸变化,有时出现全身性运动,踢脚等。新生儿从6天左右开始,就能够

敏锐地嗅出妈妈的奶的气味,夜里醒来,还闭着眼睛,就把头转过去,用嗅觉找妈妈的奶。许多孩子白天可以跟别人,夜里必须找妈妈。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明显的注意发生,是在满月之前,大约2~3周时。这时孩子可以对出现在眼前的人脸或手注视片刻。再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双眼跟随慢慢移动的物体,但如果物体移动出他的视野,就不再去看。同样在生后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会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直到声音停止。到生后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话,也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选择性反映,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人生最初的这种选择性反映,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有能动性反映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生后第一个月内,孩子逐渐和母亲用“眼睛对话”,或称眼神交流。在吃奶时,他的眼睛时不时地看看母亲。他看着妈妈的脸,暂时放下了奶头,小手、小脸也不动了。新生儿对母亲的凝视虽然是非常短暂的,但十分宝费,这是充满亲情的交流之始。稍长大些,把视线集中对着人脸时,孩子不但在吃他睡是时看见人脸会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在困顿或饥饿时,看见人脸也会暂时地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孩子最初的愉快情绪反应,并不是像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对人微

笑,而是拍动手腿的动作反应。新生儿的笑,更多属于生理性的笑。孩子生后一周左右,吃饱睡足,或听见柔和悦耳的声音时,脸上会有类似微笑的表情,但那是自发性的笑。出生第3至第5周,在清醒的时间内,会有诱发性的笑。例如,轻轻地抚摸新生儿的脸烦,他会微笑,这是反射性的笑。新生儿更多的情绪表现是哭,其中大量是生理性的哭,反映他身体的各种不舒适,饿了,渴了,由于刺激太多而疲劳,即将入睡,等等;新生儿也会养成一种条件反射,要成人陪伴,要成人抱。这也是他要求与人交往的情绪表现。

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绪的。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可见,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在新生儿期,以至1岁前,孩子主要的交往对象是亲人。亲子之情虽然是天性,但还需要培养。父母亲和其他人,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要有明确的意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培养起深厚的亲情。知识2 满月到半岁(1~6月)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依然非常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个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

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婴儿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眼睛和手的动作逐渐协调。将近半岁时,婴儿开始能够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他不仅能用眼睛盯着在他面前的东西,视线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3.个月的婴儿,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再大一些,还会去寻找身边的玩具,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小床上方挂些玩具,室内有些摆设是必要的。

如有位手巧的爸爸,自制几只“会飞”的蝴蝶挂在房间里,婴儿可喜欢看了。当婴儿吃饱睡足以后,可以把他放在沙发一角,让他单独地躺着,他会用目光环视四周,注视一些在小床上看不到的东西,如柜子上放的物体,墙上的画。婴儿还特别喜欢看着窗帘飘动。

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从小给婴儿放一些短小动听的歌曲或其他乐曲,可以为他日后音乐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觉和听觉,因为他的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够直接用手和身体接触到的事物还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于婴儿早期。孩子刚出生时,动作是混乱的,到2~3个月时,手偶然碰到被子或别的东西时,他去抚模或拍拍它。3~4个月时,会被动地抓住东西,这时已不是本能的抓握动作,但是,也还不能有意识地抓住东西。大约4个月时,婴儿看见挂在眼前的玩具,喜欢伸手去抓,但是,他的手不能准确地达到目标。这时,手的动作还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满月以后,哭常常是婴儿最初社会性交往需要的表现,孩子哭时,把他抱起来,他就不哭了。但是孩子一哭,就去抱他,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摇摇他的小床,对他说话,做事时在他眼前走动,都可以满足他的需要。2个月婴儿的笑,已经较多摆脱了生理性作用,具有明显的情绪交往性质。从3个月开始,婴儿会咯咯地笑出声音,他不但会用哭声招惹成人的注意,也会用笑来吸引人,喜欢别人和他玩。如果对着他伸出舌头,提高噪音和他说话,婴儿会露出愉快的表情,这时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需要。婴儿即使是饿了、困了,亲子游戏也能够使他在短暂时间内停止哭闹。亲子游戏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如视、听能力、注意力,还有助于发展身体

和四肢的动作能力。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有的成人在孩子3~4个月时曾到他家做客,和他玩得很高兴,再过2个月,即孩子5~6个月时又来看他。成人满以为他和孩子已经有过“交情”,热情地一手把他搂过来,孩子却睁大眼睛看着他,大人还笑着说:“认得我吗?”出乎意料,婴儿大哭起来,挣扎着要离开,要找妈妈。这一事例说明,孩子开始认生了,他对亲近和陌生的人已经有了明显不同的反应。

认生是儿童认如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的人臉,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对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知识3 半岁到周岁(6~12月)

从半岁到周岁,称为婴儿晚期。半岁以后,儿童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言语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益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受大脑——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的。大脑皮层就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坐、爬、站、走,这些动作都是在6~12个月这个阶段开始学习的。儿童在半岁前学会了抬头和翻身,开始学习独自坐,但是还坐不稳。6~7个月,孩子能够坐稳了,坐着时身体躯干不再向前倾。

爬和坐的动作是交叉发展的。学会爬行动作对婴儿发展是重要的一步,但是婴儿学爬往往被忽视。爬行对婴儿的发展有许多好处,既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运动,又可以促进大脑和小脑之间神经的生长与发育。因为,爬行需要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配合。爬行使婴儿可以从此移动自己的身体位置,主动接触外界事物。10个月左右,孩子开始学习扶着站起,扶着站稳,然后扶着迈步。

会坐使婴儿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会爬、站、走使他可以主动移位。做、爬、站、走这些身体动作的发展,使婴儿开始摆脱成人的怀抱。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能够自己活动,扩大了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这对孩子认知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都有所促进。

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对周岁内婴儿玩具要精心选择。玩具和游戏的安全保障,从一开始就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所谓

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3~4个月的孩子,在抓东西的时候,主要不是用手指的动作,而是把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这时,大拇指和其他囚指的动作处于相同方向,一起大把抓。7个月左右,孩子在拿东西的时候,五指分工动作已经逐渐灵活。这样,不仅能够把东西抓得比较紧,而且可以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或所在位置等,变换手的姿势,可以拿起以前不能抓起来的东西。

除了五指分工动作以外,半岁以后,手的动作的发展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手配合。半岁以后,孩子开始用两只手配合着拿东西,能够把一只手里拿着的东西放在另一只手里。在6个月以后,如果孩子右手拿着一块积木,再把另一块积木放在他前面,他会把先前手里拿着的积木丢下,或者用右手拿着积木去搬打旁边的这块积木,而不会用左手去拿。似乎在他的左右手之间有一个“神秘的中线屏障”。

(2)摆弄物体。这时期婴儿的手已不是无意乱动,而是开始针对物体来活动,东西搬来搬去,敲打或摇晃。这时期孩子抓住玩具也喜欢送到嘴里咬。

(3)重复连锁动作。婴儿晚期,喜欢拿着物体做重复的动作。如果让他在小床上玩,他会把小玩具扔到地上,然后要成人来检,你捡起来,交给他,他又扔下。他喜欢的是这种动作。有一个7个月的孩

子,伸手去拿小盒子的盖子,把它盖上,再拿,又盖上。如此反复,连续24次。另一个孩子,反复把一个小玩具杯子放在一个圆盒子里,再拿出来,持续15分钟。成人认识到这种年龄特征,不会去责怪他,而耐心地和他玩。儿童的思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言语开始萌芽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如“爸一爸一爸”,好像是爸爸,其实不代表任何声音。他还可以发出一些包含不同音节的连续声音,如“阿一杰一卢一比”等,听起来像说话,其实不是说话。

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自己嘟嘟嚷嚷。将近1岁时,会学着成人读书的样子,晾啊啊地念个不停,拉长声音,又似朗读,又似唱歌。至于“歌词”,不但成人听不懂,他自己也不懂。他也不求去弄懂,只是为了发声的愉快。民间流传教婴儿“打哇哇”,是一种教孩子有意发声的玩法,在成人指示和要求下,婴儿用手准确地、有节奏地拍打张开的嘴,同时发出“a(啊)”声。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

7个月的孩子就会分别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招呼别人所用的声音和自己嘟嘴的声音是有区别的,是只加入。前者往往用“唔一唔”“唉一唉”等声音,后者则用“格”克”别”等等。到9-10个月,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东西掉在

地上,要别人去捡,就发出“喂”或“唔”等声音;表示惊奇,他会发出“暧”的声音。有的成人在孩子发音不清的这个阶段,喜欢以学孩子发音为乐,这会造成孩子学习发音的障碍。将近1岁的孩子,会用单词招呼别人,如看见爸爸回家,会喊“爸爸”。不过,直到1岁,孩子所说出的词,还是极少的。

4.依恋关系发展

出生后第二个半年,孩子开始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这是没有真正形成的语言。但是,这种前语言交往方式,表明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交往,使亲子之间有了相互了解的萌芽。一方面孩子能够理解亲人所说的一些词,做出亲人所期待的反应。另一方面,孩子的“前语言”发声和他的动作(特别是发声和手势相结合),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再加上孩子和亲人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依恋关系日益发展。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 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新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 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的年龄界定

儿童的年龄界定 “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并认为每一位儿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儿童阶段,粗放一点可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年龄段;细分可分为:婴儿(0岁-1岁)、幼童(1岁-3岁)、小童(4岁-6岁),中童(7岁-12岁)、大童(13岁-18岁);从性别上分为男孩和女孩。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里把儿童年龄分为七个时期:一,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出生,约280天);二,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足28天);三,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满一周岁,又称乳儿期);四,幼儿期(1周岁到满3周岁);五,学龄前起(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六,学龄期(6~7岁至女12岁,男13岁)七,少年期(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 慎用:指在用药时要小心谨慎,即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通常需要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因为这些人生理上有某些特点或由于病理上的原因,体内的药物代谢,即解毒、排毒的能力减退。所以,对某些药物就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故不要轻易使用,但慎用并不等于不能使用。一般地说,家庭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咨询医生后使用为好。 忌用:就有避免使用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最好不用。此类药品对某些患者服后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但也有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如非那根,怀孕三个月以内的妇女属忌用,一旦服用有引起胎儿畸形的可能;雷米封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肝功能不好的病人应忌用。有的是忌用药品,可是病情又急需怎么办?应以与该药有类似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非使用该药不可,也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能对抗其副作用的药品,会安全些。 禁用:就是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属杜绝、禁止使用。此类不该使用的药物,一旦误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如阿斯匹林,胃溃疡病人属禁用,一旦被错误使用,就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最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段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

到幼儿年龄特点

育儿常识— 5 - 6 岁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1、身体和动作发展 幼儿5 岁时脑重约为成人的75%,6 岁时约为成人的90%。脑的结构已相当成熟,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进一步加强,但仍不够平衡,兴奋强于抑制。动作的灵活性增强,能较熟练地做大肌肉运动,如单脚跳、多种方法玩球、玩绳等。平衡能力提高,能攀爬、滑行等。精细动作机能得到较大提高,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灵活地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锤子等;能用泥捏出造型的精细部分。 2、认知能力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感举的活动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集中时间能延长约15 分钟左右,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能主动观察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如芽和树的变化、蚕和蝌蚪的变化等,并能掌握一些观察方法。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能主动记忆所学的内容或成人布置的任务。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求知欲和探索欲强,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以使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渴望寻求

科学的答案。喜欢动脑筋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猜谜等。 3、语言发展 5-6 岁幼儿能条理清楚的独立讲述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和故事,随着言语的发展,在幼儿思维中,形象和词语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词语使用加强,能发清楚全部语音,语言连贯性也增强,逐步摆脱表象、形象的束缚,开始成为思维的工具。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逐步发展起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较清楚、连续甚至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讲得生动、形象。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交流,能自信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主张。开始对文字符合产生兴趣,会创造自己想像的文字,能较独立地、专业地看图书,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5、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欲望增强,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增强,能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和表现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舞蹈,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用多种材料和使用辅助工具等进行美术创造,能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1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绪论 A1型题: 1.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A.从出生到满1岁以前 B.从满月到满1岁以前 C.从出生后7天到满1岁以前 D.从出生到满2岁以前 2.女孩青春期的一般年龄范围是 A.9~10岁到17~18岁 B.10~11岁到17~18岁 C.11~12岁到17~18岁 D.12~13岁到18~19岁 3.男孩青春期的一般年龄范围是 A.10~11岁到18~20岁 B.11~12岁到18~20岁 C.12~13岁到20~22岁 D.13~14岁到18~20岁 4.学龄前期的儿童每年体重身高的增长值约为 A.体重1kg,身长5公分 B.体重2kg,身长5公分 C.体重3kg,身长7公分 D.体重3kg,身长8公分 B1型题: A.从受精到小儿出生 B.从出生到满28天 C.从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 D.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E.从3周岁到6~7岁 F.从6~7岁到进入青春期 5. 幼儿期 [D] 6. 婴儿期 [C] 7. 学龄前期 [E] 8. 胎儿期 [A] 9. 新生儿期 [B] A.从形成受精卵到不满12周 B.从胎龄13周到未满28周 C.从胎龄满28周到婴儿出生 D.从受精到最初8周

E.从胎龄第9周到出生 F.从胎龄满28周到生后7天 10. 胚胎期 [D] 11. 围生期 [F] 12. 妊娠早期 [A] 13. 胎儿期 [E] 14. 妊娠晚期 [C] X型题 15. 儿科学的范围包括 A. 预防儿科学 B. 发育儿科学 C. 教育学 D. 流行病学 E. 临床儿科学 [A, B, E] 16. 小儿在以下哪几方面与成人有明显不同 A.解剖 B.生理生化 C.病理 D.免疫 E.营养代谢 [A、B、C、D、E、] 名词解释 17. Infancy 18. toddler age 问答题 19. 试述小儿年龄分期和各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20. 儿科在临床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对教育的启示: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对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

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的启示: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它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左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他们生活的更愉快。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初生到满月(0~1月),满月到半岁(1~6月),半岁到周岁(6~12月)。 知识1 初生到满月(0~1月) 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胎外生活而展开的。也正是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新生儿的心理得以产生和发展。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会的本能。下面简述一些幼儿的本能反射: (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4)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休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根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6)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7)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 (8)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肢,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9)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10)巴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11)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的、类似楼梯的边缘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

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年龄段行为模式心理发展动作学习认知注意、记忆思维言语 词汇 个性发展自我发 展 新生儿一 个 月 无条件反 射:食物、 防御、定向 有条件:抓 握、行走、 游泳、围抱、 巴宾斯基 感觉产 生、 无条件反 射、 条件反射 动作是心 理发展的 源泉 抓握(五指 分化、手眼 协调)、独 立行走; 动作规律: 头尾、内 外、大小 模仿 条件反 射 偏好新 颖刺激 六个 月:深 度知觉 不随意注意, 内容选择性 (外部事物 特征、经验、 言语) 记忆:胎儿末 期开始,12 个月前(情 绪、动作)、 之后是表象、 语词 习惯化、去习惯 化;问题解决: 三水平()无效 尝试、有效、直 接成功) 3岁掌握母语 全部发音, 1000个词汇; 语法关键期 (1.5—2.5)3 岁全部掌握 巴斯:情绪型、活动型、 冲动型、社交型 托马斯、切斯:容易抚 养抚养困难、发展缓慢; 兴趣:先天、再认、探 索 社会性微笑:自发、无 选择、有选择 分离焦虑; 依恋:无差别反应、有 差别、特殊联结、互惠 阶段;安全依恋、回避 依恋、反抗依恋 一周岁 后出现 萌芽分 开自己 与他 人;2周 岁,显 示客体 我; 幼儿3~ 6.7 游戏:机能 游戏、象征 游戏、规则 游戏 发展:非社 会型、平行、 社会性、协 同、合作游 戏 认知发 展趋 向:近- 远、表- 里、浅 深、 无意记忆-有 意 现象—语词 机械—意义; 记忆策略:5 岁前没有,后 期视觉复述、 复述、特征定 位; 具体现象思维 为主、逻辑思维 萌芽; 转导推理、熟悉 事物简单推理; 想象:无意-有 意、再造-创造 (新颖、神奇、 超越、指向未 来)、 6岁3000 7岁4000; 语义策略 词序策略 非言语策略 对话—独白 情境---连贯 明显的气质特点、自尊 逐渐提高; 3~4第一逆反期:我长 大了、我能干 三山试 验:6岁 内以自 我为中 心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儿童年龄段分析

儿童个年龄段的敏感期汇总 儿童各阶段个具独特的敏感期是促使孩子智力成长的关键因素. 0--2岁 口\手\走\视觉\空间\爬\抓\移动物体\细小事物等的敏感阶段 2岁半 咬人\打人\说"不"\空间智能\攀爬\跳\模仿\旋转\玩水\玩沙\秩序\语言模仿\探索\审美等的敏感阶段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 3--4岁 执拗\追求完美\垒高\对色彩\语言,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为什么?) 4--5岁 出生\情感\社交\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绘画\认字\音乐\性别\身份确认等的敏感阶段 5--6岁 书写\数学逻辑\合作\动植物\阅读\实验\规则\收集\对社会感兴趣等的敏感阶段 儿童各年龄段的特点及保健重点是什么 生长发育是小儿机体的基本特点,一般用“生长”表示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功能的演进,统称发育。小儿生长发育良好,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小儿年龄阶段可划分如下: 胚发育期:一般以妊娠初的2~12周为胚发育期,从受精卵分化开始,直至大体形成,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三层组织。 胎儿期:自妊娠第12周开始至胎儿出生为止。此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孕妇的营养、疾病以及所使用药物等,可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故孕妇应注意孕期营养与卫生防病,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新生儿期出生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此阶段,新生儿从母体内娩出,由于环境突然改变,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新生儿的呼吸与消化等功能还不很成熟,这阶段若不注意护理与喂养,很容易发病,必须加强保健工作。 婴儿期:生后28天至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在此期间,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所需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相对较多,但需适量供应。生后数月,对多种传染病有易感性,应注意正确的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适当进行体格锻炼以增强体质,并按期接受各种预防接种。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阶段,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功能还未成熟,故不能耐受高热、毒素或其他不良刺激,所以易表现惊厥等神经症状。这阶段的重点在于合理的喂养与防病。 幼儿期:1~3岁为幼儿期。体格生长速度较婴儿期为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渐次减慢,言语、动作及心理方面明显发展。此阶段小儿前囟门闭合,乳牙出齐,能控制大小便,故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幼儿会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要注意身教的作用,注意进行尊老爱幼、讲友谊和礼貌的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其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放人二愿参急林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 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 它只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的特点,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点。从总的方面

说,心理年龄特征代表该年龄的一般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同龄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往往在于非本质的特征。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定本质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差异,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受外界条件,主要是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而社会和教育条件是经常在变化的。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

儿童年龄的界定

儿童年龄的界定 1、婴儿期的界定 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 2、幼儿期的界定 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3、学龄前期的界定 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从家庭或托儿所转入集体、伙伴生活。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劳动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的时期。 4、学龄期的界定

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相当于小学学龄期)。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饮食禁忌 3个月内不要吃盐: 3个月内的婴儿并非不需要盐,而是从母乳或牛奶中吸收的盐分足够了。3个月后,随着生长发育,宝宝肾功能逐渐健全,盐的需要量逐渐增加了,此时可适当吃一点点。原则是6个月后方可将食盐量每日控制在1克以下。 不宜给婴儿吃过量的蛋 鸡蛋、鸭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对婴儿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后果。营养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可隔日吃1个蛋(包括蛋黄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2个蛋。 1岁之内不要吃蜜: 周岁内宝宝的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吃入蜂蜜后易引起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宝宝周岁后,肠道内正常菌群建立,故食蜂蜜无妨。 2岁以内婴儿不宜喂鲜牛奶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进步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xx、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

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1 / 13 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 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 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xx“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 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9)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年龄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

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用自己的双脚迈人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幼儿期。独立行走不仅改变了婴儿的空间“概念”,而且使他有可能靠自己,而不是靠成人的帮助,选择扩大和更换自己的活动空间,感受到自己有一种独立在空间移动、走向自己选择的活动对象的能力,感受到拥有这样能力的欢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刚学会独立行走的儿童在完成了几步行走后,露出得意的欢笑,如果再加上负责保护的成人的欢呼,我们可以说:婴儿是在成功的欢笑声中迈人幼儿期的。 幼儿期约五年左右,我们可以以3岁为界,把这一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幼儿期是个体开始主动认识自己的周围世界的时期。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永远是新鲜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所以,它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启蒙,我们可把幼儿期称为“启蒙时期”。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象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一个富有瞬息多变愿望的、稚拙可爱的小主体开始在人的世界中“忙碌不停”、“欢腾喧闹”,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投入了人间。让我们再用“分镜头”来描述一下这个时期的特征。 生长方面:身体每年的生长速度比起出生后的第一年来说要缓慢了,但5年合起来看,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近7岁时,幼儿的脑重量平均接近1280克,约是成人的9/10,神经系统也逐渐完善,除了脑以外,这段时间长得较快的是骨骼,生长驱使幼儿喜爱活动,手脚不停、蹦蹦跳跳。另外,幼儿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大于婴儿,尤其在满3足岁以后,一般孩子都不再经常生病了。 心理方面:幼儿认知最大的变化是口语的发展。 3岁的幼儿,已经能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并听懂成人或其他人对他的要求,如果他能接受这些要求的话,还能按照一定的指令行动。口头语言的掌握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通向成人世界、通向他人以及通过语言唤起想象,认识未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提高了儿童认识的概括水平。尽管幼儿还无法理解抽象的词与道理,但即使是形象的“词”,也已经是一种概括了。所以,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口头语言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衡量幼儿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实物与语言的刺激下,这段时期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时时、处处都可能生出各种奇怪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不会超过当时他直接接触到的范围,是即时性的。在感知方面,幼儿的特点是整体性的,缺乏分化。他们注意的常常是整体中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这在儿童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借助于词开展想象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显著特点。一些有才华的小画家、小音乐家常常在这一时期就显露头角,故幼儿期也是艺术人才早期开发的最佳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