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并实现对电阻器电阻值测量

设计并实现对电阻器电阻值测量
设计并实现对电阻器电阻值测量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 设计并实现对电阻器电阻值的测量

初始条件:

(1)PROTUES、KEIL等软件;

(2)课程设计辅导书:《单片微型计算机》

(3)先修课程:51单片机C语言教程、微机原理。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设计原理或方法;

(2)系统硬件线路设计图;

(3)程序框图;

(4)资源分配表;

(5)总结及心得。

时间安排:第19周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摘要1

1基本设计原理2

2.硬件电路设计原理3

2.1复位电路3

2.2振荡电路4

2.3分压电路5

2.4模数转换电路6

2.5液晶显示电路8

2.6 硬件系统设计图9

3系统程序框图9

4性能分析11

5资源分配表12

6总结体会13

7参考文献14

附录一:系统源程序15

附录二:系统总体电路设计图20

摘要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又称为微型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提高,单片机以其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低电压、低功耗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化仪器表等领域。单片机最小系统,无论对单片机初学人员还是开发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利用最小系统进行编程实现工业控制。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板在单片机开发市场和大学生电子设计方面十分流行。

本次课程设计包括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复位和时钟电路及供电系统、液晶显示模块,电组分压模块以及ADC0804单路模数转换器。通过固定电阻及待测电测进行分压,通过ADC0804模数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送到P2,最后通过LCD1602显示电路显示出电阻值,具有精度较高,电路简单等优点。

关键字:单片机最小系统LCD1602 ADC0804 PROTUES KEIL

1基本设计原理

单片机最小系统,或者称为最小应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组成的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对51系列单片机来说,最小系统一般应该包括:单片机、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按键输入、显示输出等。单片机接口电路主要用来连接计算机和其它外部设备。

本次设计主要完成的扩展电路包括LCD1602显示电路、电阻分压电路,ADC0804转换电路。其原理框图如下图1所示

图1:电路总体框图

本设计中选用的微处理芯片是STC89C51,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 在系统可编程Flash 存储器。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 位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STC89C51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

案。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512字节RAM,32 位I/O 口线,看门狗定时器,内置4KB EEPROM,MAX810复位电路,2个16 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另外STC89X51 可降至0Hz 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 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最高运作频率35MHz。

整个电路的设计是通过一个固定电阻及待测电阻进行分压,通过ADC0804将分压的电压量转换为数字量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将数字量进行运算处理,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然后单片机将阻值送到液晶1602上,通过液晶屏进行阻值示数显示,从而达到了测量电阻的目的。

2.硬件电路设计原理

硬件电路主要由复位电路,振荡电路,分压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及液晶显示电路组成。

2.1复位电路

单片机复位电路分为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键复位。按键复位就是在复位电容上并联一个开关,当开关按下时电容被放电、RST也被拉到高电平,而且由于电容的充电,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高电平来使单片机复位。电路图如图2.1。

图2.1 复位电路

2.2振荡电路

单片机系统里都有晶振,在单片机系统里晶振作用非常大,全称叫晶体振荡器,它结合单片机内部电路产生单片机所需的时钟频率,单片机晶振提供的时钟频率越高,那么单片机运行速度就越快,单片接的一切指令的执行都是建立在单片机晶振提供的时钟频率。

在通常工作条件下,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高级的精度更高。有些晶振还可以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晶振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单片机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及锁相环电路配合使用,以提供系统所需的时钟频率。如果不同子系统需要不同频率的时钟信号,可以用及同一个晶振相连的不同锁相环来提供。STC89C51使用11.0592MHz的晶体振荡器作为振荡源,由于单片机内部带有振荡电路,所以外部只要连接一个晶振和两个电容即可,电容容量一般在15pF至50pF之间。其电路原理图如

2.2所示。

图2.2 振荡电路

2.3分压电路

要求用单片机测待测电阻,但是单片机无法直接测量电阻的阻值,通过分压电路,将待测电阻的阻值转换成相应值得电压,通过测量电压值得大小,间接测量出待测电阻的大小。由图2..3所示,待测电阻及一个固定阻值为500Ω进行分压,然后将待测电阻的电压值送到模数转换器ADC0804上。

图2.3 分压电路

2.4模数转换电路

通过分压电路将电阻值转换成相应的电压值,通过模数转换电路将电压值这种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送到单片机,这里使用的是ADC08004. ADC0804是属于连续渐进式(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ethod)的A/D转换器,这类型的A/D转换器除了转换速度快(几十至几百us)、分辨率高外,还有价钱便宜的优点,普遍被应用于微电脑的接口设计上。该芯片工作电压: 5V,即VCC= 5V。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 5V,即0≤Vin≤ 5V。分辨率:8位,即分辨率为1/2=1/256,转换值介于0~255之间。转换时间:100us(fCK=640KHz时)。转换误差:±1LSB。参考电压:2.5V,即Vref=2.5V。

图2.4.1 adc0804引脚图

本次实验用的固定电阻阻值是500Ω,adc0804转换位数是8位,即0~255,参考电压VREF/2为2.5V.则

OUT R R OUT X X 255

2500

2500255=?= 其中2500/255≈9.8039,其电路图如图 2.4.2所示。

图2.4.2 模数转换电路

2.5液晶显示电路

本实验用:LCD1602来代替数码管进行电阻阻值显示。1602液晶也叫1602字符型液晶,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它由若干个5X7或者5X11等点阵字符位组成,每个点阵字符位都可以显示一个字符,每位之间有一个点距的间隔,它具有低功耗,控制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单片机将从ADC0804传送过来的数字量送到液晶1602显示出来,从而达到对电阻阻值的显示。液晶显示电路如图2.5所示

图2.5液晶显示电路

2.6 硬件系统设计图

整个硬件电路的设计图见后面附录所示。

3系统程序框图

系统程序框图如图3.1所示

程序执行时,先进行复位初始化,对液晶1602进行初始化操作,之后进入循环查询显示。ADC0804对电阻分压的电压进行模数转换,将电压值转换成数字量。接着对液晶显示屏进行操作。确定液晶显示的位置,单片机将ADC0804转换的数字量换算成电阻值送到LCD1602显示,从而完成了对待测电阻的阻值测量,仿真误差为0.0005。

图3.1主程序框图

4性能分析

仿真的电阻阻值及实际电阻测量阻值如表格4.1所示

P0.0~P0.7LCD的D0~D7

P1.0~P1.7ADC0804的P1.0~P1.7

P2.1ADC0804的CS

P2.2ADC0804的INTR

P2.3LCD的E

P2.4LCD的RW

P2.5LCD的RS

P3.6LCD的WR

P3.7LCD的RD

表5.1资源分配表

6总结体会

本次课程设计结合本学期所学习的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将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全都联系起来,硬件方面有电路的连接和芯片的选取,软件方面有程序的设计和编写,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打好了基础。以前对单片机更多的只是一些感性的理论上的认识自己

真正动手的时候才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精华所在。本次设计让我更好的了解如何灵活应用单片机的I/O口。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看来写程序并不难,重要的是把程序优化,无论是在节省硬件资源,还是提高数据的准确度来看,都需要下一些功夫把它做到最好。这些天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编写程序及焊接电路。编写程序是一个枯燥却很有乐趣的一件事。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要不厌其烦的进行修改调试,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把一个又一个程序问题解决,有一种从心底发出的自豪感及成就感。它不但提高了自身对软件的认识及应用,也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及耐力,艰苦而难忘。而焊接电路也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以前对使用电烙铁的各项注意还是不熟悉,操作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有点笨手笨脚的感觉,不过还是顺利的将电路焊接完成,虽然不是很完美,却给自己一个警醒,提醒自己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动手能力。

及此同时,这次课设进一步加强了自己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每天都遨游在各种专业书籍和文献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炼。特别是对专业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我们编程的能力。后期在程序调试方面,不断地对代码进行调试,不断地查阅书籍察看哪里理解错误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意犹未尽,有种淡淡的甘甜。

当然,最终实物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可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程序的书写规范,不过总的来说这次单片机实习还是让我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也增加了我的动手机会

7参考文献

[1] 谢自美.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三版).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李群芳. 单片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第3版).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8

[3] 刘教瑜.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东亮.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郭天祥. 51单片机C语言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附录一:系统源程序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bit en = P2^3; //ding yi I/O kou sbit rw = P2^4;

sbit rs = P2^5;

sbit cs = P2^1;

sbit intr = P2^2;

sbit wr = P3^6;

sbit rd = P3^7;

uchar table[12]="0123456789.~"; //

int shuzhi[8]; //ding yi yi ge shu zu ****************延时函数*********************** void delayms(uchar n) //yan shi han shu {

uchar i,j;

for(i = 0;i < n;i++)

for(j = 0;j < 110;j++);

}

***************ADC转换函数************************ void adctrans() //ADC zhuan huan han shu {

uchar advalue;

long int value;

double resistor,a;

cs = 0;

//kai shi zhuan huan

wr = 1;

_nop_();

wr = 0;

_nop_();

wr = 1;

//while (intr!=0);

delayms(1); //du qu zhuan huan hou de zhi P1 = 0xff;

rd = 1;

_nop_();

rd = 0;

_nop_();

advalue = P1; //P1 kou de zhi song dao advaule

rd = 1;

a = (double)advalue;

resistor = a * 9.8039; //shu zhi bian huan

resistor *=100;

value =(long int) resistor; //fen li wei shu

shuzhi[0] = (value % 1000000)/100000;

shuzhi[1] = (value % 100000 )/ 10000;

shuzhi[2] = (value % 10000)/ 1000;

shuzhi[3] = (value %1000)/100;

shuzhi[4] = 10;

shuzhi[5] = (value %100)/10;

shuzhi[6] = value %10;

shuzhi[7] = 11;

电阻的测量方法及原理.doc

一、电阻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一、 xx 法测电阻 1、电路原理 “xx 法”就是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 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 U/I 的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电路图如图一所示。 如果电表为理想电表,即 RV=∞,RA=0用图一(甲)和图一(乙)两种接法测出的电阻相等。但实际测量中所用电表并非理想电表,电压表的内阻并非趋近于无穷大、电流表也有内阻,因此实验测量出的电阻值与真实值不同,存在误差。如何分析其误差并选用合适的电路进行测量呢? xx一(甲)所示电路称电流表外接法,(乙)所示电路为电流 表内接法,则“ xx 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和电路选择方法可总结为 四个字:“大内小外”。 2、误差分析 ( 1)、电流表外接法

由于电表为非理想电表,考虑电表的内阻,等效电路如图二所示,电压表的测量值 U 为 ab 间电压,电流表的测量值为干路电流,是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与流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故:R测 = U/I = Rab = (Rv ∥R)= (Rv ×R)/(Rv+R) < R( 电阻的真实值 ) 可以看出,此时 R 测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 Rv 的分流作用,其相对误差为δ外 = R/R = (R-R 测)/R = R/(Rv+R) (2 )、电流表内接法 其等效电路如图三所示,电流表的测量值为流过待测电阻和电 流表的电流,电压表的测量值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的 电压之和, 故:R测 = U/I = RA+R > R 此时 R测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RA的分压作用,其相对误差为 : δ内 =R/R = (R 测-R)/R = RA/R 综上所述,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 " 大内" ;当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时,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小外”。

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塔子城镇中心学校王广宇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四、教学过程 (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设计实验: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把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设计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 状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 于阻值最大处; 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4.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确认无误 后才闭合开关等。 5.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

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③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④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表格中。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 1 2 3 分析与讨论: 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也随之而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参照教科书“想想议议,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会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 分析与讨论: 由于定值电阻是采用电阻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因此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定值电阻的温度虽然改变了,但阻值发生的变化却很小,可以不计,但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阻值受温度影响大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升高,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灯丝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 五、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六、板书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 a)原理:R=U/I b)电路图: 表格设计: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 1 2 3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 (一) 实验原理 (二) 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器材和规格 (三)实验步骤 (四)记录数据和现象的表格 四、进行试验 ※五、分析与论证 ※六、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最后: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第一方面:电学主要实验

滑动变阻器复习提纲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构造和铭牌意义——20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1.5A: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3、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4、变阻特点——能够连续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 5、接线方法—— 6、使用方法——与被调节电路(用电器)串联

7、作用——1、保护电路 2、改变所在电路中的电压分配或电流大小 8、注意事项——电流不能超过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9、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调亮度的电灯、可调热度的电锅、 收音机的音量调节旋钮?…… 实验题目: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研究欧姆定 律实验新教材方案) 一、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定性的知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就会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现在我们共同来探究:如果知道了一个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值,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呢?即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二、猜想与假设: 1、电阻不变,电压越大,电流越。(填“大”或“小”)

2、电压不变,电阻越大,电流越。(填“大”或“小”) 3、电流用I表示,电压用U表示,电阻用R表示,则三者之间可能会有什么关系? 三、设计实验: (一) 实验器材:干电池3节,10 Ω和5 Ω电阻各一个,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二)实验电路图: 1、从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能否能否保证电压成整数倍的变化,鉴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完整版本

课题电阻的测量执教:赵文明协备:吴雨婷九一班时间: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 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 了解灯丝电阻的特性。 4.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 通过学生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正确读数、数 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 作的团队精神。 2. 通过本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在实验中注意养成严谨的 科学态度。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教具电池组、电压表、电流表、2.5V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 讲授实验电路图和实物图: 电路图 实物图 实验记录表格 测量次数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 注意事项 1.在连接电路前要调节电流表、电压表 到零刻度。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连接完电路 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3.连接好电路,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 要用开关试触,在确定电路完好后再闭合 开关S。 4.电压表和电流表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量 程。 二、例题分析 例1 (小宣用伏安法测量电阻R的阻值 时,并联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表的示数如 图甲所示,与电阻R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 如图乙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V, 电流表的示数为 ________A,电阻R 的阻值为Ω。 例 2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下表为记录的实验数据,从中你发现了什 么?说明原因。 电路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 实物图: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实 物图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然后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电阻,再 取平均值 想想做做 1.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 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 2.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 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3.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看看每次 算出的电阻的大小相同吗?有什么变 化规律吗? 4.如果出现的情况和测量定值电阻时 不同,你如何解释?与同学交流一下。 法和学生动 手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方 法和学生动 手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解题能力, 思考能力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知道测量电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观察试验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难点】 组装电路,分析实验,发现规律,以及对电阻概念的理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然后得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通过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以及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出定值电阻的电阻值的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设计实验 已经讨论出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即测量电流和电阻根据公式 得出电阻值。但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用器材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首先,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检查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支付接线柱的正确连接等。且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试触”进行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在闭合开关前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在学生连接完电路后,应该检查学生的电路连接情况,确保电路连接没有问题。其次,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注意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滑动变阻器调节的太狠,也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量程,并且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将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断开开关,整理器材,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利用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以及公式,计算出不同电压电流情况下定值电阻的阻值,并求出平均值,各组同学互相讨论看看其他组得到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根据所做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电压下测量的阻值变化不大,且与平均值较为接近。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

基于湿敏电阻实现湿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杨伟光学号:0805014125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题目:基于湿敏电阻实现湿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指导教师:程耀瑜职称: 教授 李文强职称: 讲师 2011 年 1 月 7 日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杨伟光学号:0805014125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湿敏电阻实现湿度测量电路的设计起迄日期:12月26日~1月7日 课程设计地点:中北大学 指导教师:程耀瑜,李文强 系主任:程耀瑜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0 年 12 月 26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意义 (1) 3 湿度的定义与测量方法 (1) 3.1 湿度的定义 (1) 3.2 湿度的测量方法 (1) 4. CHR-01型湿敏电阻 (2) 4.1 CHR-01型湿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2) 4.2 CHR-01型湿敏电阻的性能参数 (2) 4.3 CHR-01湿敏电阻的外形尺寸及内部结构示意图 (3) 4.4使用湿敏电阻注意的问题 (3) 5. 实验所用芯片简介 (4) 5.1 OP07AJ简介 (4) 5.2 555定时器简介 (5) 6. 湿度测量方案简介 (6) 7. 电路工作原理 (6) 7.1 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湿度检测电路工作原理 (6) 7.2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湿度检测电路工作原理 (7) 8. 湿度测量电路原理图与仿真结果 (9) 8.1 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湿度检测电路原理图 (9) 8.2 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湿度检测电路仿真结果 (10) 8.3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湿度检测电路原理图 (11) 8.4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湿度检测仿真结果 (12) 9. 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13) 10. 实验总结与感想 (14) 附录一所需元器件清单 (16) 附录二参考文献 (17) 1.设计目的

教学设计高三一轮电学复习伏安法测量电阻

[教学设计]高三一轮电学实验复习——伏安法测量电阻 三门中学物理组叶美莲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针对电阻的测量——伏安法展开的。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2B 铅笔的电阻测量,让学生回忆伏安法测电阻的工作原理,分析测量电路安培表外接和内接系统误差,滑动变阻器的选择以及连接方式。围绕安培表测量电阻为核心知识,并对之进行拓展延伸,找到伏安法测电阻与以下知识的联系:描述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求解导体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求导体的电阻率等。同时,研究对象也加以拓展变化,铅笔芯之类的一般电阻到电表的电阻,以及到电源的内阻等。复习课的目的不仅仅提高解题能力,而是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把学生脑海中原有的一些互相隔离的、碎片化的知识通过复习进行组块,使之成为一个体系,形成学生脑海中固有的一个知识网络。学生解题能力不高,并不一定是对知识没有把握到位,其实是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以,在复习课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自然解题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提高了。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高三物理第一轮电学实验复习的一块内容,属于模块复习课。电学实验在高考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高考物理的120分值中占据了10分的比重。在众多的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是核心知识,其他的几个学生实验,如描绘小灯泡的特性曲线,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测量电源的内阻其实都是伏安法测电阻的拓展延伸,所以把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问题清晰化,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答,起到一定的迁移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教学中已经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电路结构,系统误差分析等相关内容,所以在知识回顾这个环节尽量让学生去说。但对于滑动变阻器的选择和连接方式,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例如被测电阻较小,为什么不选滑动变阻器阻值较大;当被测电阻远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时,为什么选择分压式等知识,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对老师告知的结论不一定在心里认同。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拍摄了相应的视频,眼见为实,让学生在现象面前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对某些知识本身是了解的,但是具体到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往往又很教条,不会灵活的应用,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习题中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错误中加深印象,注重一些细节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伏安法是测电阻的基本方法 (2)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安培表内接和外接减少系统误差

电阻的测量教案

电阻的测量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宇华教育集团初三年级物理新授课教案 备课人桑宇峰时间年月日课时序 课题《电阻的测量》第17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1)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领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初步形成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电路设计。 学习难点: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三、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 (1)电流表、电压表使用时注意事项? 【电流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 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2两个不能:所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电压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必须将电压表的“+”接线柱靠 近电源正极,“-”接线柱靠近电源负极. 2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 课题名称: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索引 一、概要 1.1、课题名称 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报告摘要 为了实现利用热敏电阻测量系统温度,设计实验电路。利用热电阻100为温度测量单元,系统主要包括传感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五个单元构成。通过包含热敏电阻的电桥电路实现温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利用三运放差分电路实现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并通过二极管显示二进制数来显示温度值。此电路可以定量的显示出温度的与转换器输入电压的关系,再通过量化就可以实现温度测量的功能。报告中首先给出设计目标和电路功能分析,然后讨论各级电路具体设计和原理图,最后总结本次实验并给出了电路图。 1.3、关键字 测量温度热敏电阻差分放大低通滤波转换 二、设计任务要求 (1)了解掌握热电阻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了解数模转换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4)设计一个利用热电阻100 为温度测量元件设计一个电子测温系统,用发光二极管显示的输出状态,并模拟测温(实际上实验室给的是300), 用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 三、设计思路与总体结构图

图1:热电阻温度测量的系统原理框图 如图将系统划分为传感器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转换电路显示器和电源电路共六个单元。传感器是由100及若干精密电阻和电位器构成的电桥电路组成;放大器是有运放324构成仪表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和输入阻抗;滤波电路采用高精度07二阶低通有源滤波器;模数转换电路是用0804进行设计,并利用555N产生频率为1到1.3的时钟信号来使数模转换电路实现实时同步;显示电路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电源电路采用变压器、稳压模块和整流桥等器件进行设计。 四、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 4.1、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4.1.1铂热电阻 热电阻是利用温度变化是自身阻值随之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工业上广泛的用于测量中低温区(-200℃—500℃)的温度。 铂热电阻在氧化性介质中,甚至在高温下,物理、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主要用于高精度温度测量和标准测温装置中。 铂热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0—630.74℃以内为 在-190-0以内为: 式中为t时的电阻值;是0时的电阻值;t为任意温度值;A、B、C为 分度系数,,。 但是实际实验中的使用的是300,而且根据在实验室的实际测量300在20℃时是325Ω,而且其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1.2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接入方式 热电阻由于精度高、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工业测试中得到广泛应用。流过热电阻的电流一般为4-5,不能过大,否则产生热量过多而导致影响测量精度。

高中电学实验第一讲:电阻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高中电学实验第一讲:电阻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一、伏安法测电阻 1、电路原理 “伏安法”就是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 R= U/I 的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电路图如图一所示。 如果电表为理想电表,即 R V=∞,R A=0用图一(甲)和图一(乙)两种接法测出的电阻相等。但实际测量中所用电表并非理想电表,电压表的内阻并非趋近于无穷大、电流表也有内阻,因此实验测量出的电阻值与真实值不同,存在误差。如何分析其误差并选用合适的电路进行测量呢? 若将图一(甲)所示电路称电流表外接法,(乙)所示电路为电流表内接法,则“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和电路选择方法可总结为四个字:“大内小外”。

2、误差分析 (1)、电流表外接法 由于电表为非理想电表,考虑电表的内阻,等效电路如图二所示,电压表的测量值 U 为ab间电压,电流表的测量值为干路电流,是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与流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故:R测 = U/I = Rab = (Rv∥R)= (Rv×R)/(Rv+R) < R(电阻的真实值) 可以看出,此时 R测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 Rv 的分流作用,其相对误差为δ外= ΔR/R = (R-R测)/R = R/(Rv+R)

( 2)、电流表内接法 其等效电路如图三所示,电流表的测量值为流过待测电阻和 电流表的电流,电压表的测量值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的电压之和, 故:R测 = U/I = RA+R > R 此时R测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RA的分压作用,其相对误差为: δ内= ΔR/R = (R测-R)/R = RA/R 综上所述,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 大内";当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时,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小外”。 3、电路的选择 (一)比值比较法 1、“大内”:当 R >> RA 时, ,选择电流表内接法测量,误差更小。

《测量电阻》教案

《测量电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利用伏安法测电阻,能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探究电路,并能正确地进行测量和读数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测量电阻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计算法和图象法处理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感受科学的魅力,初步获得成就感。 [教学设计思想] (一)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电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节的核心是通过欧姆定律导出电阻的计算公式,并据此时行电阻的测量,也就是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在中学物理电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高中物理中还有较多延伸,它也是间接测量法的典型,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落实到位。同时,学生在欧姆定律实验的基础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测量过程,有助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1、以修理收音机作为内容的引入,创设探究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测量电阻? 2、本课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探究过程。通过知识复习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的 设计:实验原理、器材、电路图的设计、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同时教给学生用图象分析处理的方法。 3、本课的难点是: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如何分析故障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是学生很难做到的。因此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4、最后通过实验小结提出故障问题并总结故障种类,还可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比如为什么 测量值总是偏小?可留下悬念给学生下来再讨论分析。 5、测小灯泡的电阻部分可视时间进行探究(可改为演示实验并作分析与总结)若时间不 够,可把问题抛给学生下来作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引入:复习欧姆定律;修理收音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知道一个电阻的阻值?…… 新课教学: 一、伏安法测电阻 1、提出问题:如何短处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1)明确原理:由R=U/I可知只要知道了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的电 流,就可以用这个公式算出来。 2)完成电路设计(第一稿):用电压表测电压,用电流表测电流(实物投影)

电阻测量的设计实验报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成绩日期年月日

【实验目的】 1.掌握减小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方法误差和仪表误差的方法; 2.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参数; 3.根据给定实验仪器合理设计变形电桥电路(或电压补偿测量电路)测量电阻。 【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伏特表、毫安表、被测电阻、滑线变阻器(或电位器)2个、电阻箱2只、开关式保护电阻、开关。 【实验原理】 1.方法误差 根据欧姆定律,测出电阻R x 两端的电压U ,同时测出流过电阻R x 的电流I ,则待测电阻值为 I U R x = 测 (24-1) 通常伏安法测电阻有两种接线方式:电流表内接法和电流表外接法。由于电表内阻的存在,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方法误差。 在内接法测量电路中(如图24-1所示),电流表的读数I 为通过电阻R x 的电流I x ,但电压表的读数U 并不是电阻R x 的两端电压U x ,而是U=U x +U A ,所以实验中测得的待测电阻阻值为 式中R A 是电流表的内阻。它给测量带来的相对误差为 x A x x R R R R R E = -= 内内 (24-2) 内接法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修正公式 A x R I U R -= 。 (24-3) 在外接法测量电路中(如图24-2所示),电压表的读数U 等于电阻R x 的两端电压 U x ,但电流表的读数I 并不是流过R x 的电流I x ,而是I=I x +I V ,所以实验中测得的待测电阻阻值为 式中R V 是电压表的内阻。它给测量带来的相对误差为 x V x x x R R R R R R E +-=-= 外外 (24-4) 外接法测量待测电阻阻值的修正公式 U IR UR R R R R R V V V V x -=-= 外外 (24-5) 比较 内E 、外E 的大小,可以得:当V A R R R x >,采用内接法测量电阻,会使外内E E <;当V A R R R x <,采用外接法测量电阻,会使外内E E >;当V A x R R R ≈时,则采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电阻都可以。其中电流表的内阻R A 、电压表的内阻R V 由实验室给出。 图24-1 内接法 图24-2 外接法

基于单片机的电阻测量设计修改

基于单片机的电阻测量设计修改

1.设计目的及其意义 本设计基于单片机和AD转换器实现电阻的测量。采用ADC0809,实现由模拟电压转换到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系统处理后,由LCD显示被测量电阻的阻值。测量范围为1Ω~5KΩ,精度大于98%。 2.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模块划分为电压测量(数据采集)、模数转换、阻值显示等子模块。电路结构可划分为:电压测量,电压转换电阻,阻值显示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用户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显示等功能。 从设计的要求来分析该设计须包含如下结构:电压测量电路,电压转换电路,阻值显示电路、单片机及相关的控制软件组成;它们之间的构成框图如图1总体设计框图所示: 电压测电压 转换 电阻 AT89C 测量精

图1 总体设计框图 处理器采用51系列单片机AT89C51。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当测量一个电阻时,经过电压采集,电压转换为电阻,电阻显示三个部分可以在LCD上显示该被测电阻的阻值。当被测电阻为100Ω范围以内时,通过开关选择测量量程,再次测量该电阻,以减小误差。 2.2 具体电路模块设计 2.2.1 电压测量的设计 如图2所示为被测电阻电压测量。电压经过已知电阻R1和被测电阻Rx 接到地。通过OUT输出被测电阻Rx上的电压。送到ADC0809的IN0口。 图 2 被测电阻电压测量图

2.2.2 模数ADC转换的设计 由电压测量得到的电压经过ADC模数转换可得到8位的电压值,经过欧姆定律(即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可得到被测电阻的阻值的大小。公式如下 本设计用到的R1的阻值为600Ω和300Ω。 由被测电阻得到的电压值经ADC0809的26脚IN0输入,经过内部的AD 转换,在OUT1~7输出数字电压量,经过上述公式的转变,在P2口上的显示的数字量为被测电阻的阻值数字量。如图3所示为被测电阻电压量转换为阻值量。 图 3 被测电阻电压量转换为阻值量图 2.2.3 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 经过ADC0809模数转换得到的电阻值数字量,在MCU的P2口输入,MCU 系统处理后在P0口由LCD1602显示出来该被测电阻的阻值。如图4所示为被测电阻阻值显示。

最新电阻器的识别与测量一体化教案

电阻器的识别与测量一体化教案 一、电阻器的基础知识 引入新课:(和学生互动,复习和讲解相结合) 请同学们回顾电工基础课和电子技术课中都学了哪些电阻器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第二组一名同学起立说明,其他组补充,然后老师讲评并由此引出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 1、电阻器的用途: 稳定和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电阻在电子产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分压、降压、分流、限流、滤波(与电容组合)和阻抗匹配。 2、电阻器的分类、性能与特点 常见固定电阻器的外形如图2—1(讲课时用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图2—1 固定电阻器实物图 可变电阻器的外形图(讲课时用结合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必备知识

图2—2 可变电阻器实物图 敏感电阻的外形图(讲课时用结合实物和PPT结合演示) 图2—3 敏感电阻器实物图 常用电阻的性能与特点见表2—1 电阻名称性能与特点 碳膜电阻稳定性高,噪声小,应用广泛。阻值范围:1Ω-10MΩ 金属膜电阻体积小,噪声小,稳定性高,温度系数小,耐高温,精度高,但脉冲负载稳定性差。阻值范围:0.1Ω-620MΩ 线绕电阻体积小,噪声小,稳定性高,温度系数小,耐高温,精度很高,功率大(可达500W)。但高频性能差,体积大,成本高。阻值范围:0.1Ω-5MΩ

【记忆窍门】 用背景颜色可以区别电阻器的种类:浅色(淡绿、浅兰、浅棕)表示碳膜电阻器,红色、棕色表示金属膜电阻器,深绿、灰色表示线绕电阻器。 3、电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见表2—2

4、电阻器的命名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GB/T2470—1995《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固定电容器型号命名方法》的规定,电阻器的型号由以下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表示主称;第二部分表示材料;第三部分表示分类特征;第四部分表示序号,如图2—4所示,详细内容见下表。 图2—4 电阻命名方法 表2—3 电阻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用字母表示主称用字母表示材料用数字或字母表示类别或额定功率序号 字母含义字母含义数字或字母含义数字额定功率用数字表示 R RP 电阻器 电位器 C 沉积膜 或高频瓷 1 普通 0.125 1/8W 用个位数或无数字 表示 2 普通或 阻燃 F复合膜 3 或C 超高频 0.25 1/4W H合成碳膜 4 高阻 I玻璃釉膜 5 高温 0.5 1/2W J金属膜7或J 精密 N无机实心8 高压 1 1W S有机实心9 特殊 T碳膜G 高功率 2 2W U硅碳膜L 测量 X线绕T 可调 3 3W Y氧化膜 X 小型 C 防潮 5 5W O玻璃膜Y 被釉 B 不燃性10 10W 例如RJ71-0.125-5.1kⅠ型的命名含义:R表示电阻器;J表示金属膜;7表示精密;1表示序号;0.125表示额定功率;5.1k表示标称阻值;Ⅰ表示误差5%。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resistance measurement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

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教学建议 1、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 但是初中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原理,不需要学生考虑测量 的误差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两种连接方法, 而在高中阶段,本节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使学生知 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接法,知道两种接法对测量值带来的 不同测量结果,要求学生对两种连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来源有所 了解。 在新课讲解中可以首先复习电阻定义,引出测量电阻的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两种测量方式,分析误差原因,总结适用条件,通过测量分析,进一步巩固。通过器材分析选择,培养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活动展开时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两种测量电阻方 法的误差原因及适用条件,利用自行测量进一步体会适用条件, 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器材选择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具有联系 实际的意义,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材要求了解欧姆表的原理,不要求进一步讲解欧姆表 的刻度等问题. 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使用欧姆表的能力,重点强调欧姆表在使用前调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分 清欧姆表的各档位之间的转换,知道欧姆表内置电源的正负极与

电阻测量的实验设计

电学中的设计性实验 实验题作为考查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高考试题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学实验因其实验理论、步骤的完整性及与大学物理实验结合的紧密性,成了高考实验考查的重中之重,测量电阻成为高考考查的焦点.伏安法测电阻是测量电阻最基本的方法,常涉及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与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式的选择,前者是考虑减小系统误差,后者是考虑电路的安全及保证可读取的数据.另外,考题还常设置障碍让学生去克服,如没有电压表或没有电流表等,将已学过的电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这样,就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常见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例1.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 1的内阻r 1,要求方法简 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⑵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 1,则所用的表达式为r 1=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例2.要测量电压表V 1的内阻R V ,其量程为2V ,内阻约2K Ω.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 电流表A ,量程0.6A ,内阻约0.1Ω; 电压表V 2,量程5V ,内阻约为5K Ω; 定值电阻R 1,阻值30Ω; 定值电阻R 2,阻值为3K Ω; 滑动变阻器R 3,最大阻值100Ω,额定电流1.5A ; 电源E ,电动势6V ,内阻约0.5Ω; 开关S 一个,导线若干. (1)有人拟将待测电压表V 1 和电流表A 串联接入电压合适 的测量电路中,测出V 1 的电压和电流,再计算出R V .该方案实际上不可行,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2)请从上述器材中选择必要的器材,设计一个测量电压表V 1内阻R V 的实验电路.要求测量尽量准确,实验必须在同一电路中,且在不增减元件的条件下完成.试在图6-49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图中电源与开关已连接好),并标出所选元件的相应字母代号: (3)由上问写出V 1内阻R V 的表达方式,说明式中各测量量的物理意义. 例3.为了测定电流表A 1的内阻,其中: A 1是待测电流表,量程为300μA ,内阻约为100Ω; A 2是标准电流表,量程为200μA ; R 1是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Ω; R 2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25k Ω E 是电池组,电动势为4V ,内阻不计; S 1是单刀单掷开关,S 2是单刀双掷开关; 试在图6-50方框中画出实验原理图. 图6-48 图6-49 图6-50

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

由标度尺上可以看出,两端的刻度密集,读取数据误差太大,让指针在标度尺的中间区域,读数较为准确 选择量程的方法:测量 电阻时,指针处于刻度线 的中间区域。当测量时,发现指针偏向两端时应注意改变原有量程。 实际上我们经常是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如何选取合适的量程 【教师演示】 当用R*10Ω量程测量1MΩ电阻时,指针几乎不偏转,无法读数。 当用R*10KΩ电阻时发现指针几乎指向零,又无法读数。 这是为什么呢?选用的量程不合适。根据万用电表的制作原理:电阻阻值刻度中间部位精确度高,刻度线左右两边误差依次增大。所以我们在测量电阻时,选用量程尽可能使表针指向中间部位。实践已告听讲观看 听讲观看 充 看教师演示 操作,加深记 忆。

诉我们:量程选用不当,误差增大,有时甚至无法读出。 规律: 指针偏左档偏低,指针偏右档偏高灵活使用欧姆档,读数乘倍率不要忘。 二欧姆调零 每次测量前,要观察指针是否在零位。 提问: 1 测量电阻前,指针应该在什么位置? 2 如何使指针在右端零位呢? 请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怎样使指针偏转到右端零位 3指针能到右端,但不能刚好在零刻度线如何解决 欧姆调零:将两表笔短 接,指针偏向右端,如 指针不在零位调节欧齐读 回答 动手实践 通过顺口溜 帮助学生理 解记忆。 让学生边思 考边动手,在 实践中获取 知识,加深记 忆 讨论中互相 学习取长补 短

姆调零旋钮,直至指针到零位。 大家来操作: 第一步:量程选在R×10k档 第二步:量程选在R×10档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引领学生操作后总结出规律: 每次量程选定后,必须进行欧姆调零 三测量 1正确的操做方法 2 错误的操作方法 操作练习 总结规律 观看并思考问 题作答 练习巩固让 学生熟练掌 握 培养正确的 操作方法

【实验报告】接地电阻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接地电阻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为了了解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是否合格、保证安全运行,同时根据配电设备维护规程的有关规定,我部于20xx年3月1日上午8:00 对乐民原料部弓角田煤矿各变配电点的接地及其各变压器对地绝缘情况进行测量试验。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试验前的准备: 1、制订试验方案: 前期,我们组织机电队人员一起到现场查看接地装置,查找接地极的适合试验的位置,制订、讨论、修改试验方案,提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2、试验方法: 接地电阻表本身备有三根测量用的软导线,可接在E、P、C三个接线端子上。接在E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到被测的接地体上,P端子为电压极,C端子为电流极(P、C都称为辅助接地极),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准备采用两种方式测量:(1)、将辅助接地极用直线式或三角线式,分别插入远离接地体的土壤中;(2)、用大于25cm×25cm的铁板作为辅助电极平铺在水泥地面上,然后在铁板下面倒些水,铁板的布放位置与辅助接地极的要求相同。两种方法我们都采取接地体和连接设备不 断开的方式测量,接地电阻电阻表将倍率开关转换到需要的量程上,用手摇发电机手柄,以每分钟120转/分以上的速度转时,使电阻表上的仪表指针趋于平衡,读取刻盘上的数值乘以倍率即为实测的接地电阻值。 3、试验工具:

我们准备好ZC29B-2型接地电阻测试仪、ZC110D-10(0~2500MΩ)型摇表、万用表、铜塑软导线(BVR 1.5mm2)、测电笔、接地极棒和接地板等试验用具及棉纱等辅助材料。 二、试验过程: 1、3月1日上午,现场试验人员进行简单碰头,并进行分工:由帅锐进行测量、值班人员蔡富贵和彭余坤配合操作、陈应沫记录、班长方兴华负责监护; 2、8:45试验开始; 3、测量辅助接地极间及与测量接地体间的距离; 4、采取第一种方法,将接地极棒插入到土壤中并按照图纸接好线; 5、将测量接地体连接处与连接端子牢靠连接; 6、将导线与接地电阻表接好; 7、校正接地电阻表; 8、测量并记录数据;(试验数据见附表) 9、采取第二种方法,测量并记录数据; 10、整个试验过程结束。 恒鼎实业弓角田煤矿春季预防性试验设备外壳接地测试记录 恒鼎实业弓角田煤矿春季预防性试验变压器绝缘测试记录 使用仪器:ZC29B-2型接地电阻测试仪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 17.3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4.2理解欧姆定律 2.学情分析 学生进实验室探究电学问题已经很多次,例如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电流与电压关 系等,对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对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对不同状态下的一个变化的量的理解是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在加深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并理解灯丝电阻变化的原因。 3.教材分析 伏安法测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电阻值,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钨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钨丝电阻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测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在数据处理上有什么不同。本节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熟练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电路图。 2.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评价任务】 1.各小组分工明确,能够设计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2.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全体学生都要理解测量定值电阻时,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理解灯丝电阻变化的原因。 4.大部分学生要会分析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图像不同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图丙 附:【板书设计】 17.3电阻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实验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