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大题

中特大题

1、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发展起来的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基本原则。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的基本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首要任务,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居于统治地位的基本原则。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并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奋斗历史中,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牢记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道路。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历史使命。

3如何准确理解“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

“两制”是指在“一国”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等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从实际出发,充分照顾到香港等某些区域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允许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因此,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必须在坚持一国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尊重国家实行的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

“港人治港”是有界限和标准的,这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对国家效忠是从政者必须遵循的基本政治伦理。在“一国

两制”之下,包括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等在内的治港者,肩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香港基本法的重任,承担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职责。

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会,也是中外交融的国际商业都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仅符合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以及外来投资者的共同利益,也是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条件。中央政府将继续鼓励和支持香港社会各界发扬包容共济、尊重法治、维护秩序的优良传统,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香港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依归,求同存异、互谅互助,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稳定。

4、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执政党,围绕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真正使我们党能够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从目前党内状况看,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正在逐渐滋长着一种麻痹懈怠、贪图安逸的心理,缺乏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对党内存在问题的危害性和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执政意识淡薄的问题突出存在。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执政党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

(二)增强“五种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长远之计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说到底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领导干部要有坚定信念,有公正之心,有世界眼光,有辩证思维,有创新精神,有实干作风。

(四)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说,体制和机制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是否合理,党的体制、机制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党的执政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1、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上层建筑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

必须建立一个党和国家若干重大决策的支撑和监督系统,从机制上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尽可能减少决策性失误,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3、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如何,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首先要抓好主要领导干部这一“龙头”。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5、怎样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六大转变就是

发展方式是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

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

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

6、如何理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政治方面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

(2)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社会方面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

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经济方面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4)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文化方面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推进“中国梦”在文化方面的进步。

结束语: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文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让宪法真正成为权威。这可以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之所以为要让宪法要成为真正的权威,其根源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用宪法来治理国家,用宪法来执政,怎能不先明确宪法权威?可以说,树立宪法权威,关乎依法治的全局。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将宪法权威和监督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

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国家的法律法规靠谁实施?各级政府。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是谁?也是各级政府。一个政府的决策与执行是不是合法适当,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也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方略能不能妥善落实。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

③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

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全民意识,人人心中有法,人人心中尚法,人人行动守法,那么法治中国,才能最终成为现实。法治中国,铿锵骊歌。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为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谱好篇章,吹起号角,亿万中华儿女,让我们踏歌而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聚力拼搏。

8. 全球化背景下G20峰会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G20峰会有助于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G20峰会在杭州召开,这会为中国的全面开放发展战略带来更好的机遇与空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建设内容,“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G20集团成员国有重叠。二者的经济体量都很巨大,对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本身是一个造福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愿景规划,具有广泛的经济辐射带动子作用,这与G20 “发展经济、减少贫困”的全球共同发展理念是一致的,与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G20峰会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是实现全球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有力保证,既可以扩大中国开放发展,也为世界发展的创新、联动、活力、包容打开更多的合作窗口。

②G20峰会有助于展示我国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是创新2.0下中国互联网发展新型态、新业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与泛在,以及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及应用,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信息,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此次中国主办的G20峰会,正是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展现其积极作为、实施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经济更高开放发展的良机。

③G20峰会让世界肯定中国“政、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与开放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开放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发掘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巨大潜力优势,利用和转化其研究成果,加强工商和金融企业之间及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在高校中积极开设工商、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中国制造”等相关专业及相应课程,培养专业化人才,为整个金融、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研发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