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讲)(提升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结合哲学原理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按规律办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课堂“精讲”】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法指导 #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朋友送给我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那蛹破了一个小口,我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了,停了下来。我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开了一道口。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我的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着蠕动,直到死亡的来临。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问题:1、我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是否一致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2、从哲学上看,人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的东西 基础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 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思考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知觉2、感觉3、表象 1、知觉:人么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 2、感觉: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 3、表象:人们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再现和重组。特点: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于人的头脑之中。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判断2、概念3、推理 1、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和断定 2、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3、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度到新的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的辩证关系 (1)辩证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要发挥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把漫画、视频等课件展示给学生,通过情景剧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

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的 含义 2、静止的 含义 3、规律的 含义和特征 1、物质 与运动的关 系 2、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 3、按客 观规律办事 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系现 实生活中违 背规律办事 受到惩罚的 事例,分析说 明规律的客 观性及其意 义 1、培养运用基 本知识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 力。意识到规律的 客观性,主动认识 利用规律,按规律 办事 通过学习,强 化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意识,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时,按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填空】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 1. 什么是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邹平县长山中学张娜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把握不深。第二个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层次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以及演示法。 4、学情分析:一方面,我校高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其学习成长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其求知欲和上进心呈逐渐上升趋势,学习哲学知识的兴趣较浓,可塑性非常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整理).doc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高中思想政治《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必修3 第八课第二框)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使用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本框题由两个目题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 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学情分析: 经过1-4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 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为本框的学习提供 了有利条件。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所 以学生普遍提高了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克服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 动手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设计思想: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立足“共享式”师生关系,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种方法,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典型现象入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学导思——设疑探究引议释疑——迁移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 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探究、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1、在教学理念上,本课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学生“成功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依托,立足“共享式”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 2、在教学风格上,遵循本人一贯的追求,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取向,以愉悦为保证”,让学生在愉悦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悦,真正体会到学的快乐,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1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1 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据此回答17 [2011·东城一练]17.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C [2011·杭州一检]14.“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B [2011·淮安一模]9.在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省内外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安徽“十二五”时期总体发展目标取向是: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这种经济发展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尊重规律,实事求是②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③抓住重点,统筹兼顾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B [2011·南京一模] 25.影片《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 对其植入思想,甚至霹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穿越时空。这部影片 ①否定物质第一性②肯定存在决定思维 ③夸大思维的作用④正确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A [2011·苏北四市二调]26.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A [2011·西城期末]10.《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