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学案: 第五章 生态工程(学案30)

2019年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学案: 第五章 生态工程(学案30)
2019年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学案: 第五章 生态工程(学案30)

第五章生态工程(学案30)

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预习探究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到的同步发展。

2.特点:、多效益、的工程体系。

3.基本原理

(1)物质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

(3)协调与平衡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

(4)整体性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等系统的影响力。

(5) 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4.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人与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2)发展前景:我们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效益的结合。

课堂探究

1.如图为生态工程的相关原理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以上两图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2)以下几种做法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

①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

②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引种考虑适应环境;

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生活问题。

2.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图中的废弃物合理利用能体现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工程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的原因是什么?

(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请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当堂达标

1.“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牛粪、猪粪直接施入沼气池,可以为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

C.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它们构成食物网

D.由于废弃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该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错误的是( )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

C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3.如图为生态养猪模式。从图中可知该生态工程属于(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B.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C.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D.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4.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由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5.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

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6.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注重物种多样性原理的主要意义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B.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C.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固定不变

D.单纯追求农业或林业的最大产量

7.如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充分运用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多级利用的原理

8.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

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

D.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

9.“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

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10.1985年前,某地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

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图是2006年时当地生态工程示意图。

(1)试分析1985年前生产形式的不利影响(至少举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们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村民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对原有的生产项目作了一些调整。他们需要调整

的项目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技术可应用于生态建设,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

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池的制作如右图所示。

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的方向。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四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 2、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要求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 白蚁、蠕虫和鼠等,它 们共同组成了() A .种群 B . 生物群落 C .食物链 D .生态系统 2 . 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A .草原生态系统 B .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 .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 者 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A.蚯蚓 B. 小麦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 是() A.生产者 B . 消费者C. 分解者 D .空气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 .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 B .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成无机物 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 .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9 .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A .蝗虫 B .蚯蚓 C .蜘蛛 D .蛇10 .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二)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案: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含答案)x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目标导航 1.举例说明植物细胞工程在植物繁殖方面的应用。2.列举植物细胞工程在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的应用。3.概述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的原理。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阅读P 38-39) 1.微型繁殖 (1)概念: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属于无性(填有性、无性)繁殖,能够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性状。 2.作物脱毒 (1)选材部位:植物分生区附近的部位,因为此处细胞内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优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人工种子 (1)组成:由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作为保护性外壳的人工种皮和提供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所需营养的人工胚乳。如下图: (2)特点:后代无性状分离,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阅读P 40-41) 1.单倍体育种 (1)过程: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植株――→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2)优点:①后代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②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实例:烟草、小麦等。 2.突变体的利用 (1)过程: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从中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2)优点:可以得到抗逆性(抗盐、抗病和抗除草剂等)品种和含有高蛋白的植株。

(3)实例:抗花叶病毒的甘蔗、抗盐碱的野生烟草、抗除草剂的白三叶草等。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种类: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 (2)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实例:人参、三七、紫草和银杏的细胞产物都已实现工厂化生产。 判断正误: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 (2)人工种子就是以植物种子的胚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 (3)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两年便可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年限。( ) (4)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所培养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发生突变。( ) (5)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的细胞产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 ) (6)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本身。( ) (7)细胞产物的生产是将植物细胞培养到愈伤组织。( ) 答案(1)√(2)×(3)×(4)×(5)√(6)×(7)√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1.微型繁殖 (1)本质:微型繁殖实际上是一种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一切优良性状,这项技术只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该过程只涉及有丝分裂,不涉及减数分裂。 (2)优点:使用材料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有利于进行工厂化培养。2.作物脱毒 (1)病毒的特点:病毒是寄生生物,在用种子繁殖或用植物根、茎的无性繁殖过程中,种子、根、茎的细胞中可能携带着病毒并传给下一代,使其繁殖的子代感染病毒。 (2)材料的选取:据检测,植物的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如果将未被病毒感染的植株的分生组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幼苗用于生产,可以避免病毒对作物的影响,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 3.人工种子 (1)人工种皮的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二)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什么是生物圈? 2、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试用结构模型来表示。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哪些? 5、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什么?生产者的作用是什么? 6、硝化细菌是分解者吗? 7、消费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的生物?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8、分解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的生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9、什么叫食物链?什么叫食物网? 10、什么是营养级?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在不同食物链中相同吗?? 1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什么渠道流动的? 12、食物网的复杂水准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相关系吗?如果有,是一种什么关系?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试用模型表示。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为什么? 5、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6、地球上绝绝大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极少数特殊空间,如光线照射不到的深海热泉附近的生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7、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能量传递率一般是多少? 9、什么是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否有倒置的情况? 10、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 11、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使用了什么生态学原理? 12、素食和肉食哪一种更能充分利用能量?为什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比有什么特点? 2、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有? 3、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请以碳循环为例实行模型描述。 5、“温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为什么? 6、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类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完整版)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与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

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 常见考点考法 对信息传递有关知识点辨析不清 ⑴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

生物必修三教材解说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解说 一.说课标 在知识方面,必修三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个体和群体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理解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又是怎样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必修三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通过必修三的学习,可以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必修三使学生了解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能引导学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

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内容与必修2中“细胞”的内容以及本册教科书中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后续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维持人体稳态的意义和部分调节过程的知识,为第二章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内容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了解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特性及其作用为主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 2.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内容与第一章有密切的联系,并在初中阶段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基本内容,还可以获得以激素的作用、调节方式及其在生产中应用为主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 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本章内容是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在上一章学习过人和动物的生命调节活动后,本章学习植物的生命调节方式——激素调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学习了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几种重要的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

高中生物 专题2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学习目标:1.简述微型繁殖技术。(重点) 2.理解掌握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培养脱毒苗和人工种子。(重、难点) 3.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领域的应用。(重点)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1.微型繁殖 (1)概念: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特点????? ①无性繁殖,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②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③可实现工厂化生产 2.作物脱毒 (1)选材部位:植物的分生区附近。

(2)选材原因: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3)实例:目前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来脱除病毒,在马铃薯、草莓、甘蔗、菠萝、香蕉等主要经济作物上已获得成功。 3.人工种子 (1)概念: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特点 ①后代无性状分离。 ②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限制。 (3)实例:我国已成功地把芹菜、花椰菜、桉树和水稻的胚状体制备成了人工种子。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1.单倍体育种 (1)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 纯合子植株。 (2)优点 ①后代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②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突变体的利用 (1)产生原因: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2)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细胞产物种类: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 2.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实例:我国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大量生产人参皂甙干粉;另外,三七、紫草和银杏的细胞产物也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 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 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 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

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重点30条汇总 ,学习就这么easy !

必修三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0、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11、生物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物,也能抑制生物;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3、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4、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15、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1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7、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0、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1、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2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4、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