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未来几十年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一增长是在更少的土地和水资源的条件下完成的,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性及抗逆性强的品种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传统育种主要是在不甚明了基因背景的条件下,通过杂交和各种育种技术,根据植株在田间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选择。表型性状不仅取决于遗传组成也受控于环境条件,而环境效应较易掩盖基因效应,因此,仅从表型进行选择显然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对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选择,更难做到准确。

随着近二十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遗传标记的出现与应用,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遗传学实验中,通常将可识别的等位基因差异或遗传多态性称为遗传标记。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四种

遗传标记: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理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其中以分子标记最为理想,因为DNA水平的遗传多态性表现为核苷酸序列的任何差异,甚至是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因而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与以往的遗传标记相比,DNA标记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如无表型效应、不受环境限制和影响等。

1DNA分子标记的分类

自1974年Grodzicker创立了限制性片段长

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

phism,RFLP)标记技术以来,分子标记得到最广泛

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的直接反映。依据对DNA检测手段,DNA分子标记可以分为四类(方宣钧,2001):第一类为基于DNA-DNA杂交的DNA分子标记,该技术通过限制性酶切、凝胶分离、探针杂交、显色技术来揭示DNA的多态

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现最早、应用广泛的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李春光,刘华招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25)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水稻育种研究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重点介绍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分子遗传图

谱的构建、遗传资源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的标记及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分子标记的应用在水稻育种上的优势。关键词:分子标记;水稻;育种收稿日期:2007-03-09

作者简介:李春光(1978-),男,研究实习员。

综述

2007年第5

期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07)05-0019-06

ApplicationofMolecularMakerstoRiceBreeding

LIChun-guang,LIUHua-zhao

(RiceResearchInstituteofHeilong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amusiHeilongjiang154025,China)Abstract:Thewideuseofmolecularmarkers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ricebreedingresearch.Inthispaper,thesituationsofapplicationofmolecularmarkersinvolvingricegeneticmapconstruction,geneticgermplasmreservationandpolymorphismanalysis,genetaggingandcloneand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wereintroducedandadvan-tagesofmolecularmarkeronricebreedingwerediscussed.Keywords:Molecularmarker;rice;breeding

19--

RFLP标记。第二类为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PCR技术以其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中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这类标记中随机引物PCR标记包括RAPD、ISSR等,特异引物PCR标记包括SSR、STS、SCAR等。第三类为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分子标记,包括AFLP、CAPS等。第四类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分子标记,如SNP等。

2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数十种以Southern杂交PCR扩增为技术特征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已陆续建立和应用于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中。分子标记技术广泛用于水稻育种工作各个方面,目前,分子标记主要应用于构建分子标记图谱、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克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2.1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可为基因定位、物理图谱构建和以图谱为基础的目的基因克隆奠定基础,还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造条件。遗传图谱是通过遗传重组交换结果进行连锁分析所得到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排列图。经典的遗传图谱是根据形态、生理和生化标记构建的,由于这些遗传标记在作图群体的两亲本上极为有限,发展很缓慢,且图谱分辨率、饱和度不高,所以应用价值有限。而将分子标记应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是遗传界的又一重大进展。1988年,McCOUCH等利用IR34583(籼)/BuluDalam(爪哇)杂交产生的F2群体构建了第一张水稻RFLP分子连锁图谱,该图包括135个标记(包括同工酶标记),全长1389cm。日本和美国将构建的分子图谱整合后获得更致密、更精细的图谱。1994年,CAUSSE等构建了包含816个标记的连锁图。陈洪等构建的水稻分子标记图谱有52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898.4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7.3cm。现在,在RGP网站上,YANO等构建的连锁图上有3267个标记,其中绝大多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并且几乎都被转换成了切割长度多态性标记(cleaved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CAPS)。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已经完成,这将为水稻基因组研究提供更多的标记。目前的数据表明,水稻遗传图谱上的分子标记数已超过6000个,平均间距为75~100kb,基本覆盖了水稻基因组的所有区域。另外,美国康乃尔大学构建了水稻微卫星标记连锁图,图上的微卫星标记已达2740多个。据估计,在水稻基因组中大约有5700~10000个微卫星。最近一个包括312个SSR标记和145个RFLP标记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已在康乃尔大学构建。这些图谱的构建大大加速了基因定位和基于图谱的基因克隆,同时也可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进行遗传剖析,为构建完整的物理图谱提供了线性框架。

2.2基因定位及克隆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与之相连锁的标记。由分子标记定位的控制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已超过100个,作物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传统的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鉴别单个数量基因及与之有关的染色体片段和确定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等显得无能为力。DNA分子标记的建立和发展,使作物QTL作图及其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很快。从1994年以来有关水稻数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不断被提出,而其中以产量及抽穗期有关的QTL报道最多。在被定位的基因中以抗病虫的基因定位最多,特别是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基因,这有利于将抗同一疾病的不同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中,以增强该品种对这一疾病的抗谱,获得持续抗性。此外,已定位的主要基因还包括恢复基因、广亲和基因、高秆隐性基因、显性核不育基因和光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等。

首批稻瘟病抗性基因被GOTO、YAMASAKI和KIYOSAWA等定位。它们是Pia、Pii、Pik、Piks、Pikh、Pikm、Pikp、Piz、Pizt、Pita、Pita2、Pib、Pit和Pish。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30个抗稻瘟病位点,其中约20个为主效基因,其余为数量性状位点。有些位点上已经鉴定出不止一个等位基因如Pi2k位点有5个,Pi2z有2个,有些则属于非等位性的。近年来,应用PCR技术对其中一些抗瘟性基因也找到了RAPD或PCR衍生标记,包括Pi2h21(t)、Pi2ta、Pi2b、Pi21、Pi22(t)、Pi26(t)、Pi211(t)、Pi210(t)和Pi212(t)。到目前为止,在水稻中克隆到的5个抗性基因包括3个抗白叶枯病基因(Xa-1、Xa-21和Xa-21D)和2个抗稻瘟病基因(Pi-b和Pi-ta)。Pi-b基因是首个

20--

在水稻中被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它是WANG等利用图位策略克隆出来的。其表达产物含有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bindingsite,NBS)和亮氨酸重复序(leucine-richrepeat,LRR)。Pi-ta基因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靠近着丝点附近的区域,编码是由9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细胞质膜受体蛋白。

截至2005年6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0个,其中Xa22(t)、Xa26(t)、xa26(t)、Xa27(t)、xa28(t)、Xa29(t)和3个Xa25(t)为暂定名基因。已被定位的抗性基因有17个,即第11染色体上有7个,Xa3、Xa4、Xa10、Xa21、Xa22(t)、Xa23和Xa26;第4染色体上有4个,Xa1、Xa2、Xa12和Xa14;第5染色体上有2个,xa5和xa13;第6染色体上有Xa7和Xa27;第12染色体上有Xa25(t);第1染色体上有Xa29(t)。从水稻品种资源中发现了至少26个抗白叶枯病基因。迄今为止,利用这些标记在水稻中已克隆了3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即Xa-21、Xa-1和Xa-5。

科学家们发现了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基因主要有6对,分别定名Wbph21、2、3、4、5、6。利用分子标记进一步定位发现Wbph21与RFLP标记RG146、RG445共分离,但RG146、RG445在水稻基因组内为多拷贝标记,故未能进行染色体定位。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基因至少有9个位点,其中4个为显性抗性基因(Bph-21、3、4、7),5个为隐性基因。通过分子标记分析已经将来自野生稻Oryzaaustraliensis的Bph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将汕桂占的Bph抗性基因定位于第9染色体,位于RZ404与UCH170之间;发现来源野生稻O.officinalis的Bph抗性基因与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RG214相关;发现Bph-21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C185与XNph248之间。此外,我国学者王布哪等发现了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并将它们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及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2.3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中国稻作历史悠久,稻区分布辽阔,经过长期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丰富的稻种资源。这些遗传资源长期保存的费用昂贵,随着搜集材料的增加,鉴定和淘汰重复的资源,筛选尽可能少的数目,保存尽可能多的遗传变异成为当务之急。

DNA标记所检测的是作物基因组DNA水平的差异,因而它非常稳定、客观。在分子图谱的帮助下对品种之间的比较可覆盖整个基因组,大大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这种研究可用于品种资源的鉴定与保存等。利用DNA分子标记的方法对物种间DNA水平的多态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它们在遗传上的同源程度,确定核心种质资源,以便以最少的种质资源最大限度的代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可用来建立DNA指纹库,根据种质资源DNA指纹的多态性,可以对育种材料的变异丰富度作出总体评价并有效地鉴别品种及品种纯度。

朱作峰等用30对SSR引物比较了5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34份不同省(区)的普通野生稻(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284条多态性带中,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此外,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

赵勇等利用16对水稻功能基因的SSR引物,研究了23份世界5个国家不同来源的水稻品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证明水稻功能基因的SSR标记是研究水稻资源分类、地理分布、生态类型和系谱分析的有效工具。杨庆文等用SSR方法对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3个自然居群进行30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元江普通野生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且群体遗传分化系数较大。朱明宇等对云南17个村落的82份品种及代表籼粳不同类型的3份标准样的遗传背景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85份品种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

樊叶杨等应用7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3个籼稻测验种和3个粳稻测验种的多态性,发现其中36个标记可以区分籼粳测验种。再以18个籼粳品种进一步筛选,找到了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21个籼粳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在这21个标记中,20个在籼粳亚种间带型相异,其中7个在亚种内带型一致,13个在亚种内带型不一致;1个标记在12个籼稻品种和1个粳稻品种检测到相同的带型,其余11个粳稻品种具有另一种带型。2.4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在遗传育种工作中,应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率和育种效率。但迄今为止,在

21

--

水稻中成功用于育种的例子并不多,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基因定位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脱节,需要应用时必须重新建立群体,研究群体与育种应用群体的目的基因与标记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不一致。两个基因之间相距较近时,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小,若两个基因之间相距较远时,不同群体之间差异就较大。现在报道的已经定位的DNA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一般都超过5.0cm,达不到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应用的要求。其次,由于DNA分子标记技术起步较晚,许多与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还没有找到和定位。第三,目前的连锁图谱大多都是以RFLP标记绘制的,在育种上不易应用,必须转化成PCR标记。第四,目前DNA分子标记的分析鉴定技术要求还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现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主要应用在抗病性基因及数量性状的改良等方面。

在抗白叶枯病的育种研究方面,YOSHIMU-RA等通过RFLP和RAPD标记将来自不同组合的5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3、Xa4、Xa5和Xa10聚合在一起;HUANG等运用RFLP和PCR标记也在一个分离群体中筛选出同时含有4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Xa5、Xa13和Xa21的单株。薛庆中、黄廷友、彭应财、童海军、曹立勇、罗彦长等分别通过杂交和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该基因导入不同的水稻亲本中,选育出一批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和不育系,并进一步配组育成了协优218、中优218、Ⅱ优8220、国稻1号等抗病杂交稻新组合。

李仕贵等应用与稻瘟病抗性基因Pi-d(t)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RM262对含有该抗病基因的品种地谷与感病品种江南香糯和8987的F2群体进行MAS选择,结果发现应用该标记的抗性纯合和杂合带型选择抗性植株的准确率达98%以上。陈志伟等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导入受体亲本珍汕97B、金山B-1、金山S-1等保持系中,用与Pi-1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224和MRG4766同时对杂种后代Pi-1基因进行MAS选择的准确率高达100%,中选单株抗病性明显提高。

作物的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位点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控制。建立完整的、高密度的分子连锁图谱是研究QTL的前提。虽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数量性状改良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的效率已得到实践的证实。据邓启云、杨益善等报道,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两个高产QTLyld1.1和yld2.1均为具有显著增产效应的主效QTL,并找到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ld1.1位于RM9和RM306之间,yld2.1位于RM166和RM208之间),并成功地将其转入优良晚稻恢复系测64-7及中稻恢复系9311和明恢63中,育成了Q611等携带野生稻高产QTL的强优恢复系,进而选配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MAS还用于水稻抗虫基因,抗逆性基因、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3结语

分子标记的出现已为多种作物育种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它以其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使作物遗传育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DNA分子标记技术目前尚不完善成熟,因其效率低和成本高而不能单独使用,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会逐步趋近程序化而变得易于实施。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稻基因的研究,获得更多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目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加快性状的遗传改良进程,从而实现水稻育种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莫惠栋.数量遗传学的新发展—数量性状基因图谱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8-16.[2]梁明山,曾宇,周翔,等.遗传标记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2001,18(3):257-265.[3]CAUSSEMA,FULONTM.Saturatedmolecularmappingofricegenomebasedonaninterspecificbackcrosspop-u-lation[J].Genetics,1994,138(4):1251-1274.[4]陈洪,朱立煌,徐吉臣,等.RAPD标记构建水稻分子连锁图[J].植物学报,1995,37(9):677-684.

[5]WUJ,MAEHARAT,SHIMOKAWAT,etal.Acom-prehensivericetranscriptmapcontaining6591ex-pressedsequencetagsites[J].ThePlantCell,2002,14:

525-535.

22--

[6]McCOUCHSR,TEYTELMANL,XUYB,etal.De-velopmentandmappingof2240newSSRmarkersforrice(OryzasativaL.)[J].DNAResearch,2002,9:199-207.

[7]McCOUCHSR,CHENX.Microsatellitemarkerde-velopment,mappingandapplicationinricegeneticsandbreeding[J].PlantMol.Bio.,1997,(35):89-99.[8]朱立煌,徐吉臣,陈英,等.用分子标记定位五个未知的稻瘟病基因[J].中国科学:B辑,1994,24(10):1048-1052.[9]万丙良,张献龙.Xa2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1998,12(2):115-118.

[10]肖亮,蒋建雄,易自力,等.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现状及展望[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1):79-84.[11]曾千春,叶华智,朱祯,等.稻瘟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0,(3):1-7.

[12]PANQ,WANGL,TANSAKAT,etal.AllelismofriceblastresistancegenesintwoChinesericeculti-

vars,andidentificationoftwonewresistancegenes

[J].PlantPathology,1998,47:165-170.

[13]郑康乐,钱惠荣,庄杰云,等.应用DNA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J].植物病理,1995,25(4):307-313.[14]RYBKAK,MIYAMOTOM,ANDOL,etal.Highres-olutionmappingoftheindicationderivedriceblast

resistancegenesⅡ:Pi-ta2andPi-taandaconsid-

erationoftheirorigin[J].MolPlant-MicrobeInter-

act,1997,10:517-524.

[15]MIYAMOTOM,ANDOL,RYBKAK,etal.Highres-olutionmappingoftheindicationderivedriceblast

resistancegenesⅠ:Pi-b[J].MolPlant-MicrobeInter-

actions,1996,(9):6-13.

[16]PACROA.STSmakersfortheblastresistancegenePi21[J].RiceGenome,1995,4:9.

[17]王石平,刘克德,王江,等.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断[J].植物学报,1998,40(1):

42-50.

[18]WANGZX,YANOM,YAMANOUCHIU,etal.ThePi-bgeneforblastresistancebelongstothenu-

cleotidebindingandleucine-richrepeatclassof

plantdiseaseresistancegenes[J].ThePlantJournal,

1999,19(1):55-64.

[19]BRYANGT,WUK,FARRALLL,etal.Asingleaminoaciddifferencedistin-guishesresistantand

susceptibleallelesofthericeblastresistancegene

Pi-ta[J].PlantCell,2000,12:2033-2045.

[20]邓椋爻,杨培忠,刘丕庆,等.SSR标记在水稻白叶枯病抗病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6,5(37):

494-496.

[21]李明晖,王贵学,王凤华,等.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抗

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

307-310.

[22]郭士伟,张彦,孙立华,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39-344.

[23]易小平,朱祯,周开达.水稻抗性基因定位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8,18(5):40-44.[24]王布哪,黄臻,舒理慧,等.两个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科学通报,2001,46(1):

46-49.

[25]朱作峰,孙传清,付永彩.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

(12):1437-1441.

[26]赵勇,杨凯,AkbarAliCheema,等.利用水稻功能基因SSR标记鉴定水稻种质资源[J].中国农业科学,

2002,35(4):349-353.

[27]杨庆文,戴陆园,时津霞,等.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保护策略

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1):1-5.

[28]朱明雨,于云月,朱有勇,等.云南地方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意义[J].华中农业大学,2004,23(2):

187-191.

[29]樊叶杨,庄杰云,吴建利,等.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水稻籼粳亚种[J].遗传,2006,2(6):392-394.

[30]YOSHIMURAS,YOSHIMURAA,IWATAN,etal.Taggingandcombiningbacterialblightresistance

genesinriceusingRAPDandRFLPmarkers[J].Mol

Breeding,1995,1:375-387.

[31]HUANGN,ANGELESER,DOMINGOJ,etal.Pyra-midingofbacterialblightresistancegenesinrice:

Marker-assistedselectionusingRFLPandPCR[J].

TheorApplGenet,1997,95:313-320.

[32]薛庆中,张能义,熊兆飞,等.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白叶枯病恢复系[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

(6):581-582.

[33]黄廷友,李仕贵,王玉平,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蜀恢527对白叶枯病的抗性[J].生物工程学报,2003,19

(2):153-157.

[34]彭应财,李文宏,樊叶扬,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抗白叶枯病杂交稻协优218[J].杂交水稻,

2003,18(5):5-7.

[35]彭应财,李文宏,方又平,等.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优质抗病杂交稻新组合中优218[J].杂交水稻,2004,19

(3):13-16.

[36]童海军,薛庆中.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8220[J].杂交水稻,2003,18(5):73-74.

[37]曹立勇,庄杰云,占小登,等.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抗稻瘟病的育种[J].中国水稻科学,

2003,17(2):184-186.(下转36页)

23

--

过选择创制具有特异性状的中间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常规育种的亲本选配当中,可提高育种材料水平,产生优异的后代个体。

一些研究表明,籼粳交后代的多数植株和多数性状均偏向籼稻。徐云碧等应用RFLP标计对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2群体进行分析,发现籼型个体数明显多于粳型个体数。张再君等通过比较02428/培矮64和台中65/特青两个不同的籼粳交组合F2程氏指数,其分布表现出正态分布,偏籼、偏粳的中间型占绝大多数。徐正进等应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籼粳稻杂交后代表明,籼粳交的F2接近正态分布。本研究中的粳/籼组合F2程氏指数分类结果也呈现正态分布,以偏籼类型居多。籼型、粳型的程氏指数性状以典型性状居多,偏籼、偏粳型的程氏指数性状多以交错状态存在。同时,粳/籼组合F2不同类型产量性状也有明显区别,籼型有较多的穗数、较少的总粒数、较高的千粒重、结实率和谷重。粳型有较少的穗数、较低的千粒重和谷重、较多的总粒数、较高的结实率。偏籼、偏粳中间型结实率变异幅度大,其它性状值介于籼型、粳型之间。这表明,在特定环境的条件下,籼粳亚种间杂交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形态类型,创造具有不同的产量结构模式的育种材料及育成品种。

参考文献:

[1]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等.两系杂交稻优势生态型的

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1999,14(2):34-38.

[2]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

和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115-120.[3]程氏华,庄杰云,曹立勇,等.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

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377-383.

[4]徐正进,李金泉,姜健,等.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

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J].作物学报,

2003,29(5):735-739.

[5]张再君,梁承邺.两个籼粳交杂种F2几个重要性状的

分布[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2):129-133.[6]程侃声,王象坤,卢义宣,等.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

研究与利用IX—论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类[J].作物学报,1984,10(4):271-279.

[7]王象坤.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与分类.中国稻种资

源[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16.

[8]杨守仁,沈锡英,顾慰连,等.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J].

作物学报,1962,1(2):97-102.

[9]熊振民,王建林.我国水稻超高产品种选育的理论与

实践[J].水稻文摘,1992,11(4):1-8.

[10]钱前,朱立煌,熊振民,等.籼、粳、中间型水稻杂种F1

的生物优势、经济优势与RFLP的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1):74-77.

[11]徐正进,李金泉,黄瑞冬,等.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

性表现与分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

1571-1575.

(上接23页)

[38]曹立勇,占小登,庄杰云,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技术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国稻1号[J].杂交水稻,2005,20(3):16-18.

[39]罗彦长,王守海,李成荃,等.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培育抗白叶枯病光敏核不育系3418S[J].作物学报,

2003,29(3):402-407.

[40]罗彦长,王守海,李成荃,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白

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1):36-40.[41]李仕贵,王玉平,黎汉云,等.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水稻的

稻瘟病抗性[J].生物工程学报,2000,16(3):324-327.[42]陈志伟,官华忠,吴为人,等.稻瘟病抗性基因Pi-1连

锁SSR标记的筛选和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1):74-77.

[43]邓启云,袁隆平,梁凤山,等.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

标记辅助育种研究[J].杂交水稻,2004,19(1):6-10.[44]杨益善,邓启云,陈立云,等.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

标记辅助育种进展[J].杂交水稻,2005,20(5):1-5.

!!!!!!!!!!!!!!!!!!!!!!!!!!!!!!!!!!!!!!!!!!!!

研究报告赵一洲等

水稻不同类型杂种F2产量性状变异及籼粳分类研究

3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传统的育种主要依赖于植株的表现型选择 (Phenotypieal selection)。环境条件、基因间互作、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多种因素会影响表型选择效率。例如抗病性的鉴定就受发病的条件、植株生理状况、评价标准等影响;品质、产量等数量性状的选择、鉴定工作更困难。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花费7~8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如何提高选择效率,是育种工作的关键。 育种家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遗传标记来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与育种预见性。遗传标记包括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与分子标记。棉花的芽黄、番茄的叶型、抗TMV的矮黄标记、水稻的紫色叶鞘等形态性状标记,在育种工作中曾得到一定的应用。以非整倍体、缺失、倒位、易位等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为基础的细胞学标记,在小麦等作物的基因定位、连锁图谱构建、染色体工程以及外缘基因鉴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许多作物难以获得这类标记。生化标记主要是利用基因的表达产物如同工酶与贮藏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因型差异。它们在小麦、玉米等作物遗传育种中得到应用。但是它们多态性低,且受植株发育阶段与环境条件及温度、电泳条件等影响,难以满足遗传育种工作需要。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目前已在作物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指纹图谱及纯度鉴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

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节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一、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 按技术特性,分子标记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标记);第二类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指纹技术。PCR是Mullis等(1985)首创的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PCR技术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的特异结合。PCR反应分变性(denaturation)、复性(annealling)、延伸(exten—sion)三步(图17—1)。变性指的是通过加热使DNA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的过程;复性(又称退火)是指当温度降低时,单链DNA回复形成双链的过程,由于模板分子结构较引物要复杂得多,而且反应体系中引物DNA大大高于模板DNA,容易使引物和其互补的模板在局部形成杂交链;延伸是指在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底物及Mg2+存在的条件下,在聚合酶催化下进行以引物为起始点的5'-3'的DNA链延伸。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经25~30个循环后,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特异DNA片段得到大量的复制,数量可达2×106-7拷贝。按照PCR所需引

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药材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2]。 技术种类及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自诞生起已研究出数十种,尽管方法差异显著,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到了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电泳等检测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 RFLP是最早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指基因型间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碱基插入、缺失、重排或突变引起的,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立的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生物个体的基因组DNA,得到大小不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分布情况[3]。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不同带,然后与克隆DNA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由于不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RFLP的等位基因其有共显性特点,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发育阶段或植物器官的影响。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标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另外,RFLP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DNA量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酸杂交技术,不易自动化,尽管结合PCR技术,RFLP仍在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分子标记。 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RAPD) 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通过PCR反应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然后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NA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4]。就单一引物而言,其只能检测基因组特定区域DNA多态性,但利用一系列引物则可使检测区域扩大到整个基因组,因此,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 与RFLP技术相比,RAPD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省力,DNA用量少,同时无需设计特定的引物,扩增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但RAPD也存在一些缺点:(1)RAPD标记是一个显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分子遗传标记是近年来现代遗传学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DNA分子标记的概念,以及RFLP、RAPD、ALFP、STS、SSR和SNP为代表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并简单介绍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其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分子标记;应用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在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其所构建的遗传图谱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其它遗传标记相比较,DNA分子标记具有诸多优点,如:遗传稳定,多态性高,多为共显性,数量丰富,遍及整个基因组,操作简便。这些优点使其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化分类、遗传育种、医学等方面,成为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主流之一。 1DNA分子标记的概念 遗传标记是基因型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遗传学的建立到现在,遗传标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表现出了4种类型:1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指生物的外部特征特性,包括质量性状作遗传标记和数量性状作遗传标记;2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主要指染色体组型和带型;3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指生物的生化特征特性,主要包括同工酶和贮藏蛋白两种标记;4DNA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以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为基础的一种遗传标记。前3种标记是对基因的间接反映,而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与其它遗传标记相比较,DNA分子标记具有诸多优点,如:遗传稳定,多态性高,多为共显性,数量丰富,遍及整个基因组,操作简便。这些优点使其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化分类、遗传育种、医学等方面。目前,被广泛应用的DNA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ALF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STS(序列标记位点)、SSR(简单重复序列)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等。 2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种类 2.1RFL P标记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是人类遗传学家Botstein等于1980年提出的,是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的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它是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用印迹转移杂交的方法检测同源序列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变异的产生或是由于单个碱基的突变所导致的限制性位点增加或消失,或是由于DNA序列发生 插入、缺失、倒位、易位等变化所引起的结构重排所致。其差异的检测是利用标记的同源序列DNA片段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再通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技术)实现的。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RFL P标记具有下列优点: (1)RF LP标记无表型效应,其检测不受外界条件、性别及发育阶段的影响;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

. .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定义 1974年,Grozdicker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的差异, 首创了DNA分子标记。所谓分子标记是根据基因组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而发展起来的可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的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它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最为可靠的遗传标记技术。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分子。通常所说的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基因组之间差异。 2.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分子标记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生物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后, 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 现已出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几十种, 部分分子标记技术所属类型如下。 2.1 建立在Southern杂交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FLP (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 CISH ( 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染色体原位杂交。 2.2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 Satellite DNA ) 卫星DNA; (2) ( Minisatellite DNA ) 小卫星DNA; (3)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简单序列重复, 即微卫星DNA。 2.3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APD ( Randomly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 AFLP( 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 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单链构象多态性; (4) cDNA-AFLP( cDNA- 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5) TRAP( 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6) SCAR ( Sequence Char 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7) SRAP (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

. . . .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分子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分子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分子标记指可遗传并可检测到的DNA序列或蛋白质。蛋白质标记主要是指同工酶、等位酶、贮藏蛋白等等,本文主要介绍DNA标记。理想的分子标记应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①以孟德尔方式遗传。 ②多态性好,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变异位点。③遍布整个基因组,能够检测到整个基因组的变异。 ④共显性遗传,即可以区别纯合体和杂合体。⑤表现“中性”,即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⑥重复性好,便于资源共享。⑦自动化程度高。近年来,关于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仅就分子标记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做一介绍,并对应用前景做一展望。 一、分子标记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1.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系谱分析和分类。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其DNA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遗传关系越近,基因组DNA的差异越小,反之,差异越大。HARADAT等用RAPD标记对两个三倍体苹果品种“乔纳金”和“陆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母本的金冠提供了减数的二倍体配子。沈向等对杏进行了RAPD分析,将41个品种分为5类。 (2)种质保存和核心种质的建立。如何事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种质资源,当今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核心种质。目的是以最少的种质样品重复而最大地包含一个种及其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快速的途径。目前已建立的核心种质涉及到谷物、豆类、牧草、蔬菜和果树等。AMY K SZEWC-MCFADDEN等用SSR结合园艺性状建立了苹果的核心种质,HOKANSON等也建立了苹果核心种质。 (3)构建指纹图谱和品种鉴别。高质量的指纹图谱可作为新品种登记、注册和产权保护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无性繁殖的果树来说,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很严重,利用分子标忘本中高效、准确地建立指纹图谱、鉴别果树品

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应用

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应用 1 遗传标记的种类 遗传标记是指在遗传分析中区分不同遗传背景的研究对象的可遗传的标记,根据研究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形态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Mendel 在经典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就使用了花色等可用肉眼识别的形态标记。虽然在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都在利用形态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Sax, 1923),但由于形态标记数目较少,而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界定过程中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不是很准确,因此就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同工酶是指具同一底物专一性的不同分子形态的酶。同工酶的概念虽然早就被提出,但由于技术限制,直到五十年代淀粉凝胶电泳酶谱技术的发明(Hunter and Market, 1957),同工酶技术才得以在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利用。同工酶标记是一种共显性标记,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物种间可能具多态性,稳定而不受环境影响。但其数目和多态性对于迅猛发展的遗传学研究来说,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遗传物质—DNA的认识和体外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新的基于DNA水平的分子标记。这类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是由于DNA水平上的各种变异如:倒位、易位、缺失、插入和单个碱基突变造成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基因组中积累了大量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并且是均匀地分布于全基因组中的。因此DNA分子标记相对于同工酶标记和形态学标记具有数目丰富、多态性高、稳定不受环境影响等优点。根据DNA分子标记的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两类,一为以限制性酶切和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RFLP标记(Bastein, 1980), RFLP标记最早是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现已广泛地在动、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中使用于遗传作图,基因定位等方面(Burr et al., 1988; Apuya et al., 1988; Mccouch et al., 1988; Tanksley et al., 1992)。而另一类则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为基础的标记。随着PCR 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一大批基于此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如RAPD(Williams et al., 1990)、AFLP(Zabeau and Vos, 1993)、SSR(Litt and Luty, 1989; Wu, 1993)等也迅速发展起来。RAPD是一种显性标记,以一段通常为10个碱基左右的随机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在基因组中进行扩增,由于引物的随机性,因此数量巨大,而且由于其主要是基于PCR技术,因此操作相对简便。AFLP标记是以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去酶切DNA,然后在两端分别加上两个接头,再进行两次选择性扩增,通常一次扩增可以得到相当多的带,在降低了错误扩增的几率后,AFLP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标记,而且由于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可以任意组合,因此从理论上来说AFLP标记的数目几乎是无限的。AFLP标记可能为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多为共显性标记,它是指在基因组中的一些有少数几个(2、3、4)核苷酸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由于在生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这些重复序列所处的染色体位置

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精)

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邓启云1, 袁隆平1, 梁凤山2, 李继明1, 李新奇1, 王乐光2, 王斌2 ( 1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究所, 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遗传育种方法在挖掘和利用水稻栽培品种的遗传资源方面日趋饱和,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必须考虑利用水稻野生近缘种的有利基因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定向导入远缘有利基因方面的研究日益成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介绍了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的2个高产QTLs的发现,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初步进展,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野生稻高产基因(QTL);杂交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Studies on Yield-enhancing Genes from Wild Rice and Its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Hybrid Rice DENG Qi-yun1, YUAN Long-ping1, LIANG Feng-shan2, LI Ji-ming1, LI Xin-qi1, WANG Yue-guang2, WANG Bin2 ( 1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NHRRDC), Changsha, Hunan 41012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Abstract: Facts have proved that genetic improvements are the most practicable way to increase rice productivity. But it is now quite limited to further raise the rice ceiling through traditional breed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ies within Oryza sativa. As the biotechnology fast developing recently,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that breeders try to introduce distantly related favorable genes into rice cultivars from wild relatives of rice. It is described here that the discovery of the two yield-enhancing QTLs from wild rice and preliminary studies o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program. And the prospects in the realm of MAS breeding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Yield-enhancing genes (QTLs) from wild rice; Hybrid ric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我国现有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867 m2, 预计本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人均耕地将减少到667 m2左右,粮食自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从全球范围看,由于人口增长以及环境恶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逆转,因此继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热点课题。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实践证明,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或Marker Assisted Breeding)是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在杂交后代中准确地对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别,并据此进行辅助选择的育种技术。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将基因型与表现型相结合,应用于育种各个过程的选择和鉴定,可以显著提高育种选择工作的准确性,提高育种研究的效率。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示意图 DNA分子标记相对同类技术来说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因为大部分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性状的选择十分有利;数量极多,应对极其丰富的基因组变异;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标记分析;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必然的连锁等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在DNA分子标记技术也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定、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分子标记的类型 分子标记按技术特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标记);第二类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指

纹技术;第三类是一些新型的分子标记,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由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包括单碱基的转换、颠换以及单碱基的插入/缺失等。 分子标记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因而具有以下优点:①表现稳定,多态性直接以DNA 形式表现,无组织器官、发育时期特异性,不受环境条件、基因互作影响;②数量多,理论上遍及整个基因组;③多态性高,自然界存在许多等位变异,无需专门人为创造特殊遗传材料,这为大量重要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筛选创造了条件;④对目标性状表达无不良影响,与不良性状无必然连锁;⑤部分标记遗传方式为共显性,可鉴别纯合体与杂合体;⑥成本不高,一般实验室均可进行。对于特定探针或引物可引进或根据发表的特定序列自行合成。 各种分子标记的原理和优缺点 第一代分子标记:RFLP RFLP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发现,是发现最早的一种分子标记。1980年,人类首先将其用于构建连锁图。 RFLP标记的原理:植物基因组DNA上的碱基替换、插入、缺失或重复等,造成某种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s,简称RE)酶切位点的增加或丧失是产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原因。对每一个DNA/RE组合而言,所产生的片段是特异性的,它可作为某一DNA 所特有的“指纹”。某一生物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能产生数百万条DNA片段,通过琼脂糖电泳可将这些片段按大小顺序分离,然后将它们按原来的顺序和位置转移至易于操作的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用放射性同位素(如P32)或非放射性物质(如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的DNA作为探针,与膜上的DNA进行杂交(即Southern杂交),若某一位置上的DNA酶切片段与探针序列相似,或者说同源程度较高,则标记好的探针就结合在这个位置上。放射自显影或酶学检测后,即可显示出不同材料对该探针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情况。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相对较小的DNA分子,通过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分析后有可能直接检测出DNA片段的差异,就不需Southern杂交。RFLP探针主要有三种来源,即cDNA克隆、植物基因组克隆(Random Genome克隆,简称RG克隆)和PCR克隆。 优点: RFLP标记具有共显性的特点。共显性(co-dominant)标记指的是双亲的两个以上分子量不同的多态性片段均在F1中表现。它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生物的遗传分析,特别是构建植物遗传图谱。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林凯城1李永莲2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广东揭阳 5220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广州510300) 摘 要:分子印迹技术是构建高分子聚合物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成熟。所构建的纳米孔穴与印迹分子在空间形 状、大小以及作用点上相匹配,所以能被印迹分子高效地选择性识别出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等 的印迹。文中阐明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光子晶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Q5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896(2012)12-0026-05 分子印迹技术最先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Paulin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1],为后来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2年,Wulff在分子印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记聚合物(MIPs )[2]。 1993年Mosbach开展的有关茶碱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也取得巨大成就,并在《Nature》上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从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其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普适性,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如模拟酶、药物分析、催化剂、色谱分析与色谱分离、仿生传感器等方面,受到世界关注并迅速发展。 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在合成之前将印迹分子加入到功能单体之中,两者之间发生化学作用,与此同时,加入交联剂及引发剂,通过一系列的聚合反应形成一个固态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化合物是高度交联的,接着将印迹分子从高分子中移除,这个可以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移除,经过这个步骤之后,大量的空腔结构就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内部形成并存在了,通过这些空腔结构内各官能团的位置以及它们各自的形状,空腔结构可以与印迹高分子进行互补,并且还能发生具有特殊性能的作用。分子印迹技术各方面的研究也正是利 用这一原理开展工作的。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之间存在的化学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价键,另外一个是非共价键,其中又以非共价键作用方式的应用较多,它包括离子键作用、疏水作用、氢键作用等。 图1典型的分子印迹步骤[3] 当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聚合物,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全世界进行MIPs的研究与开发的国家至少有10多个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等,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其总数也不少于100个。但是, 由于目前所利用的制备聚合物的分子印 收稿日期:2012-09-04作者简介:林凯城(1983-),男,广东揭阳人,助教,研究方向:化学传感材料。 第5卷第6期2012年12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QingyuanPolytechnicVol.5,No.6Dec.2012 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第一节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遗传标记是指可以明确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 在经典遗传学中,遗传多态性是指等位基因的变异。 在现代遗传学中,遗传多态性是指基因组中任何座位上的相对差异。 在遗传学研究中,遗传标记主要应用于连锁分析、基因定位、遗传作图及基因转移等。 在作物育种中,通常将与育种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用来对目标性状进行追踪选择。 在现代分子育种研究中,遗传标记主要用来进行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 1、形态标记 形态标记是指那些能够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外观性状。如、株高、穗型、粒色等的相对差异。 形态标记数量少,可鉴别标记基因有限,难以建立饱和的遗传图谱。 有些形态标记受环境的影响,使之在育种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2、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是指能够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 核型: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 可以反映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结构特征 带型:染色体经特殊染色显带后,带的颜色深浅、宽窄 和位置顺序,可以反映染色体上常染色质和异染 色质的分布差异。 染色体数量特征—是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多少。染色体数量上的

遗传多态性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变异。 细胞学标记 优点:克服了形态标记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 缺点: (1)培养这种标记材料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有些物种对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耐受性差,难以获得相应的标记材料; (3)这种标记常常伴有对生物有害的表型效应; (4)观察鉴定比较困难。 3、蛋白质标记 用作遗传标记的蛋白质分为酶蛋白质和非酶蛋白质两种。 非酶蛋白质:用种子储藏蛋白质经一维或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显示的蛋白质谱带或点,确定其分子结构和组成的差异。 酶蛋白质:利用非变性淀粉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特异性染色检测,根据电泳谱带的不同来显示酶蛋白在遗传上的多态性。 蛋白质标记的不足之处: (1)每一种同工酶标记都需特殊的显色方法和技术; (2)某些酶的活性具有发育和组织特异性; (3)标记的数量有限。 4 、 DNA标记 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上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 DNA水平的遗传多态性表现为核苷酸系列的任何差异,包括单个核苷酸的变异。 二、分子标记的类型及作用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

食安0801 02 邓凯 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发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中,分子标记技术也得到展迅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系统分类、物种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多样性、遗传育种、品种鉴定、基因组作图或基因定植物检疫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位、基因定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等领域的研1分子标记技术发展概况究。广义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指可遗传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标记;狭义的分子段:①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主要指植标记概念只是指DNA标记。蛋白质标记包括种子储物学形态特征;②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主藏蛋白、同工酶(指由一个以上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要是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等;③生化标记(biochemical 不同分子形式)及等位酶(指由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markers),主要是同工酶和储藏蛋白等生化物质;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在出入境植物④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即核苷酸。 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为基础的一种遗传标记。理想的分子基于“3S”技术的数字化烟草农业标记所具有的优点: ①多态性高; ②遍布整个基因 ③检测手段简单、迅速; ④无基因多效性; ⑤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 ⑥实验重复性好; ⑦直接以试论林木病虫害防治信息的数DNA的形式表现,不受植物的生长条件和发育阶段的影响,在植物的任何生长阶段都可检测。 第一代分子标记(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核心)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及其基本构想现代农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缩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最早的分子标记。目前有2种方法可进行DNA的RFLP 分析:一是根据其原理用RFLP的探针进行特殊基因的DNA克隆、cDNA克隆、随机的基因组DNA克隆和合成的低聚核苷酸克隆;二是对那些分子量较小的DNA样本(如线粒体DNA、核糖体DNA等),可在酶切后对其产物直接电泳,将不同大小的限制性酶切DNA 片段分离,从而得到该DNA的RFLP图谱。RFLP标记呈孟德尔式遗传,大多数RFLP 的等位基因为共显性,在任何分离群体中能区分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但该技术在 操作过程中涉及了DNA的提取、酶切、电泳分离、探针的制备和Southern杂交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步骤繁杂,工作量大,且分析中需要的DNA量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RFLP技术的应用。 第2代分子标记(以PCR技术为核心)包括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TRAP(Target Region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目标区域扩增多态性)等分子标记。利用PCR技术的忠实性、效率和特异性可以极大地简化样品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同时也降低了对样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通常用几十纳克(ng)以内的DNA样品就可满足分析的需要。这对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定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剖析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分子标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 一、遗传标记的类型及发展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指可追踪染色体、染色体某一节段、某个基因座在家系中传递的任何一种遗传特性。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可遗传性和可识别性;因此生物的任何有差异表型的基因突变型均可作为遗传标记。包括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 形态学标记:主要包括肉眼可见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矮秆、紫鞘、卷叶等;也包括色素、生理特性、生殖特性、抗病虫性等有关的一些特性。优点: 形态学标记简单直观、经济方便。缺点: (1)数量在多数植物中是很有限的; (2) 多态性较差,表现易受环境影响; (3)有一些标记与不良性状连锁; (4)形态标记的获得需要通过诱变、分离纯合的过程,周期较长 细胞学标记:植物细胞染色体的变异:包括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数目、结构、随体有无、着丝粒位置等)和带型(C带、N带、G带等)的变化。优点: 能进行一些重要基因的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定位。缺点: (1)材料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较长时间来培育,难度很大; (2) 有些变异难以用细胞学方法进行检测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和等位酶标记。分析方法是从组织蛋白粗提物中通过电泳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将酶的多种形式转变成肉眼可辩的酶谱带型。优点: 直接反映了基因产物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缺点: (1)目前可使用的生化标记数量还相当有限; (2)有些酶的染色方

法和电泳技术有一定难度 分子标记:主要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DNA片段,它直接反映基因组DNA间的差异,也叫DNA标记。 (1)数量多,高多态性,信息量大(2)与生长发育无关,取材不受限制(3)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4)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5)选择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6)检测手段简单、快速(7)成本低廉(8)稳定,重复性好(9)共显性遗传 在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DNA分子标记已经发展了很多种,一般依其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包括RFLP、DNA指纹技术等,这类分子标记被称为第一代分子标记; 第二类是以PCR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简单序列重复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序列标签位点STS等,为第二代分子标记; 第三类是一些新型的分子标记,如:SNP标记、表达序列标签EST 标记等,也以PCR技术为基础,为第三代分子标记。 几种主要的DNA分子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