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品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自身的品牌。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其中的一些危机势必威胁到企业的品牌,企业品牌遭遇危机也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品牌危机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的研究和阐述让企业重视品牌及对企业当下的对品牌危机已做出的对策做出调整和修改,以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

本片综述主要是探讨的是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品牌危机的含义,品牌危机的管理及其对品牌危机的防范和策略等方面来展开的。

二、主题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品牌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而在经历了一些如哇哈哈和达能的纠纷这类危机事件之后,品牌危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管理,方法和做出的对策也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企业遭遇品牌危机,企业应该如何让应对品牌危机呢?

(一)品牌危机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在遇到品牌危机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品牌危机,那什么是品牌危机呢?任继如在他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提到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韩捷在《现代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对这个观点予以赞同。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对来说不同的观点,其中马克太在《品牌危机的处理》中提到理解品牌危机应该正确区分事件与危机两个概念。事件是指品牌的物质形态或形象意义发生了变故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危机是指由于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媒体大面积的公开报道给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品牌危机理解为一种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是企业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共同造成的后果。

(二)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

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韩捷在《现代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中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环境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问题。内部环境包括产品质量危机、商誉危机和公关危机。外部环境包括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而李春芳将原因归结为企业自身不过硬,管理中存在疏漏,即主要是企业内部原因。而在2006年陈曙亮和陈颖杰在他们共同完成的《品牌危机的心理学解读》一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一些导致品牌危机产生的事件给企业领导者的心理产生的效果才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遭遇危机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内部环境的影响是占主要成分的。(二)品牌危机的特征

品牌危机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个挑战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品牌危机的特征。

任继如在《品牌危机管理》中指出品牌危机的特征首要的是突发性, 如强生公司的”泰莱诺尔(Tyleno1)胶囊在事前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被人投毒结果导致患者服用后死亡。其次蔓延性。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再次,危害性。2000年1月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一个通知,使中美史克的康泰克,一夜之间销售额由6个亿减到了零。第四,被动性。由于品牌危机事发突然,企业往往仓促应战,带有较强的被动性。最后,机遇性。品牌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机遇。如强生公司通过有效化解Tytenot胶囊被氰化物污染的危机,不仅恢复了产品市场,而且明显提高了公司的声誉。而马克太指出品牌危机的特征还包括媒体的关注度高。他认为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媒体就是要找新闻。如果这一事件有报道价值,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强烈的反响,媒体便会争先报道以提高媒体自身知名度。如果社会对同类性质的事件有积怨,就难免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而后成为社会焦点。所以可以看出品牌危机的特征突发的,不易擦觉的,而且对企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了解品牌危机的特征能够更好对品牌危机进行防范。

(三)品牌危机的防范

企业对品牌危机的防范可以有效地发现品牌存在的潜在危机,并准好准备从容面对品牌危机的出现。王梅在《突发性品牌危机的防范和处理》指出品牌危机

的防范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1、树立全员的危机意识。

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要让企业所有员工都明白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员工对危机事件发生的警惕性。中美史克医药公司在PPA事件中危机公关的成功与奔驰汽车公司在砸大奔”事件中危机公关的失败,及大量案例证明,企业与企业在危机应对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危机意识的差异。

2、处理危机的组织机构保障。

企业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保组织内信息通道畅通无阻即企业内任何信息均可通过组织内适当的程序和渠道传递到合适的管理层级和人员。二是确保组织内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三是确保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晰,权利明确。四是确保组织内部有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的授权。

3、做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

许多危机是经营管理中问题日积月累而成的,有的已经到了病入膏盲的程度,危机一旦爆发,再怎么能干的危机管理专家也解决不了危机背后积累已久的问题挽回不了早已注定的败局。

而李春芳在《加强品牌危机管理》引出了构建危机管理框架结构和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1、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

以前,人们总是在危机发生时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问。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决策,一般由公司决策层担任。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

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

2、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其过程分六部分:

第一步:风险及风险评估。

第二步:根据评估结果确立危机监测的内指标,并确定危机预警的临界点。

第三步:确定建立什么样的危机预警系统,什么样的技术、设备、程序,需要为危机预警系备哪些资源。

第四步:评估危机预警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特征。

第五步:为危机预警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配员,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使用和维护人权力和义务。

第六步:向需要接受危机预警的人员说明预警系统,使他们能理解危机预警警报,并在收警报时能作出正确的反应。企业最好最少一年次仿真训练,通过仿真训练可以让员工在面对时,有经验可循,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变。

卢冰, 吴狄亚也在《企业品牌危机防范》中指出了上述的观点。

企业做好品牌危机的预防可以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危机中做到胸有成竹,不会匆忙的去应付出现的危机。危机防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是企业成熟的一种表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危机意思,建设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能尽量的防止危机的发生和发现危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处理品牌危机的对策

企业做好品牌危机的防范措施之后,应该对品牌危机做出一些对策,以更好地处理品牌危机。王梅和马克太都认为处理品牌危机的对策为:

1、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应变总部。

危机爆发后切记不能慌乱,应该冷静地分析、识别危机的性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应对危机。危机处理应变总部中要有所分工成立不同的小组.如调查组、联络组、处理组、宣传报道组等。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并尽快做出初步报告。调查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现状、事件发生的原因、涉及的公众对象,与事件有关的组织和个人,与事件处理有关的部门机构新闻媒体等。企业与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等等。联络小组负责及时向事故伤亡人员的家属通报事故最新进展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等。处理小组负责退货,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现场,

抢险抢救死亡人员的善后等。宣传报道小组一般由公关部门的人员担任并负责开展工作。

2、搞好内部公关。

取得内部公众的理解危机发生的时候员们心理没数。特别希望有领导站出来。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此时应该怎么做,他们需要明确的指示和准确的命令。危机的爆发,或多或少地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股东及员工家属造成影响.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他们感到岌岌可危,大难临头造成人心涣散,各奔前程的混乱局面.从而使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必须搞好内部公关,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稳定大家的情绪指出危机过后的希望,取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共同渡过难关。

3、迅速处理危机事件。

启动”召回制度”由产品质量问题所引发的危机最常见,此时,企业要迅速启动产品召回制度,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所有在市场上的不合格产品。

4、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

任命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与消费者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让消费者与媒体对企业的品牌产生信任。一旦危机出现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即便是真的也会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偶然事件,是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炒作强大的品牌本身就具有抵御危机的能力。

5、查清事实,用证据说话。

公布造成危机的原因以事实为根据,是解决危机的基本原则,事实胜于雄辩。自己为自己辩护总不如第三方为自己辩护来得有力。可以聘用公信力高的单位进行检测,评估。检测机构一般客观公正,如果检测结果符合质量标准,再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效果一般都很好。

6、危机中对待谣言要慎重处理。

谣言的出现或传播更增添了企业解决危机的困难,有时甚至会成为解决危机的最主要障碍因此,要认真对待。

7、在处理危机的同时不忘为品牌增值。

危机就是危险加上机遇。当品牌遭遇危机时应尽可能转化为机遇。

而石晶和邝小淋指出了要对在处理品牌危机时成立品牌危机处理中心和内

部的公关予以重视,但是外部的公关也同样重要。邝小淋在《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中提出外部沟通它包括消费者和公众公关两个方面。品牌是一种承诺,生存于消费者心中。品牌企业首先要关注消费者利益和感情,当重大责任事故导致消费者和公众利益受损时,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和受害者进行坦诚的深层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补偿,和消费者达成和解,使危机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处理品牌危机的对策首先要建立处理危机的中心,再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沟通,稳住阵脚,积极处理企业出现的危机,这样才能让企业顺利得度过危机。

三、总结部分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品牌的出现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是重要的一页。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企业品牌危机的出现也是企业要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预防品牌危机,处理品牌危机已经成为企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比必须对品牌危机的管理重视起来,通过找到品牌危机发生的原因,做到提高危机事前管理的地位,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改进危机的事中管理,加强品牌危机的公关处理能力;完善事后管理,从而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和修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长期损害,重振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当一个个企业遇到危机之时,切莫慌乱,运用正确适时的危机管理,不仅可以送走“危机”,更可以迎来“商机”。

品牌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企业充分地重视它,在企业的发展工程中不断地结合科学的方法去摸索解决危机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让企业人的品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屹立不倒。

四、参考文献

[1] 任继如. 品牌危机管理 [J].商场现代化. 2008, (13):153-154

[2] 陈建南. 品牌危机及其防范策略 [J].企业经济.2003,(11) :59-61

[3] 韦晓菡. 浅析品牌危机的成因和类型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5(5) :56-59

[4] 王梅. 突发性品牌危机的防范和处理 [J].商场现代化.2006,(09Z) :129-130

[5] 韩捷. 现代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 [J].发展研究.2007,(12) :80-81

[6] 马克太. 品牌危机的处理 [J].商场现代化。2007,(02S):236-237

[7] 李春芳. 加强品牌危机管理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4) :20-22

[8] 沈云林. 论近因效应与品牌危机的应对 [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6) :32-33

[9] 程劲芝. 论品牌危机的管理 [J].广西轻工业.2004,(6):28-29

[10] 陈曙亮,陈颖杰. 品牌危机的心理学解读 [J].商业时代.2006,(28) :28-30

[11] 张金成,岳淑捷. 浅谈知名品牌的危机公关 [J]商场现代化.2007,(06S) :207-208

[12] 王知津,宋正凯. 品牌危机中的竞争情报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3) :226-269

[13] 丁明. 品牌危机的预防管理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8,(1) :192-193

[14] 范云蜂.周修亭. 品牌危机的管理 [J].中国市场.2001,(6):27-29

[15] 刘怀宇,韩福荣. 品牌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J].商场现在化. 2005,(10) :99-100

[16] 孙松. 浅谈品牌危机管理——以丰田召回事件为例 [J]企业导报.2010,(6) :109-110

[17] 石晶. 品牌危机管理研究 [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12):54-56

[18] 邝小淋. 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 [J].企业导报.2009,(4) :156-157

[19] 卢冰, 吴狄亚. 企业品牌危机防范 [J].经营管理者. 2002,(2) :44-45

[20] Toby J. Kash and John R. Darling . Crisis management: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 1998.19(4), PP. 179-186

[21] Stephen A. Greyser. Corporate brand reputation and brand crisis management [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9.47(4), PP. 590-602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麦合布拜 2013-2-23

新疆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查)论文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任课教师:韩强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学 学号:107551201253 姓名:麦合布拜·麦麦提力 成绩:

近三年(2009年-2012年)来国内对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 建国60多年之际,认真检视和梳理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纪念意义。本文在此关注的问题是:在总体上这些学术研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在时间、主题类别、学术期刊等维度上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显现出某种流变的轨迹? 一、基本状况 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和研究,应用传播,有关(政府)政治的传播,网络传播,有关文化(仪式)传播,跨文化(跨媒介)传播,对外传播,有关影视(影响)传播,教育类传播,涉农信息传播,有关广告(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有关健康(环境)(体育)的传播,国外著名人士对传播学的观点,有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传播,还有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不同的领域。 图表1:2009年传播学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内容的比例 二,统计文献 通过查找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共计135 篇。到本研究的截止期限2013 年1 月上旬,由于2012 年的期刊还未完全录

具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数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均 每年有4.35 回合的显性论争。 三、分析文献 1)内容类别分布显现出新闻理论和业务比重非常高,其余8 类数量 较少且相对均衡。以研究的内容类别作为观察轴(表2),其数量分布 上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大类形成最丰富的内容,其比重分别占到 26.7%和23%;其他的8 个类别所占比例较低,都在10%以内,相对而言,分布较为均衡;新闻史、互联网及新媒体、跨学科及交叉学科这3 类研究领域发生的显性研究的数量最少。 2)发表刊物分布显现出大体集中在传统学术期刊,且少数期刊特别活跃。在本文统计到的发生过显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分4 类:学院派学术期刊有4 种,即《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央和在京的新闻学术期刊有7 种,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学会通讯》、《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军事记者》、《电视研究》;地方性的新闻期刊有《新闻采编》、《新闻知识》、《当代传播》及其前身、《新闻爱好者》等17 种;类似《学术界》、《社会科学评论》等综合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共有8 种。3)从整体看,大体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期刊是《新闻记者》共有14 回合,其他地方主办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较多;中央级和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多,比较突出的是《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四大学院派期刊的文章发表相对比较均衡,《新闻大学》、《国际新闻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鞋类品牌商在品牌塑造与宣传上, 是跟随着大品牌进行体育营销, 但这种单层次的品牌塑造, 对于中小鞋类品牌来说, 终究无法摆脱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品牌与安踏、特步等国内品牌的挤压, 生存空间是狭窄的。另外, 这种单一的营销策略也无法向大众进行品牌形象的传播。温岭的鞋类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 如何在强势品牌的围堵中与大品牌竞争抢夺市场, 是其生存发展战略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温岭鞋业的现状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切入,通过研究温岭鞋业发展历史,对温岭鞋业中的品牌战略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就品牌战略方面总结成功的应用规律及其对温岭鞋业企业品牌战略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二、主题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曾在20世纪60年代为品牌做出这样的定义2: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个群体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开来。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 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的品牌不仅仅是个标记了。按照营销学权威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品牌的定义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战略也叫名牌战略,是指:通过品牌管理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策略。是企业以品牌的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综述 100102119 潘晓芹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负的责任。危机舆情事件中,传媒要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探研,《信息公开条例》使"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制度保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在危机传播中当好耳目喉舌。 关键词:危机传播新闻媒体责任 社会学家于光远曾说过:“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在海上航行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樵,及时发出警报。”而这些浅滩暗樵就是社会进步中的危机性事件。新闻媒体在这一斗争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不仅可以选择对危机报道的角度,还可以控制危机的进程,引导公众的舆论,控制危机的发展方向,其角色的扮演多元而微妙。回顾最近半个世纪,我国媒体一直在探索中发展。 危机传播就是以传播学为核心,以政府、媒体、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在全社会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危机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各种形态。危机传播涉及危机方的处理、媒体议程报道和公众满意程度等三个“力”,并且三者互相作用。危机传播是学界认同的危机处理的最好方法。 危机传播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预防、危机反应、危机修复。而我的综述是媒体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三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三鹿奶粉在在媒体的参与下被迅速放大,并引起公共危机研究学者的重视,提及了我国危机决策实现运作中的客观存在的决策,决策质量落后等弊端。2008年6月28日发生“瓮安事件”,从6月22日女生溺水事发,到瓮安事件爆发的七天时间内,主流媒体对事件本身失语。 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它激发了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开始增多;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学者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以及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媒体的力量对于危机事件具有放大和稀释的作用,对于当下维稳的现实政治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当公众危机发生时,社会关注、媒介、组织管理部门三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一、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以产品为导向的高端化妆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造就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①包雷晶认为每一个高端化妆品品牌应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符号,以保留并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举例香奈儿NO.5的代言人,从玛丽莲·梦露到妮可·基德曼再到奥黛丽·塔图,香奈儿以它独特的形象魅力展示了它的品牌文化,并给人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高端化妆品品牌应植入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核,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深化了品牌文化。 ②高兴佑和向长福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以高价位彰显其高贵;第二是以高品质彰显其品位;第三是以文化彰显其独特;第四是以限量彰显其珍稀。并从凡勃伦效应解释了消费者购买高端品牌的原因。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化妆品高端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4C理论是从4P转化发展来的,以消费者为导向。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与产品导向的4P理论相比,4C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①李柱,葛庆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应该以维护顾客忠诚度为核心。进行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以及共鸣的营销手段。并举例高端化妆品SK-Ⅱ深入市场,对皮肤问题进行合理分解,从解决问题来规划产品线。提出高端化妆品行业应注重开发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 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 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包括以危机事件为对象的社会中一切传播活动,其中也包括危机本身。危机传播诞生于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矛盾凸显。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投毒事件,引发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深入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反省与思考,促使了对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 危机传播研究的早期阶段,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传播理论从政治学、经济学扩展到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等,但由于危机传播牵涉到不同危机事件中复杂的地域政治,以及研究危机传播学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故危机传播最基本的理论建构和融合在当时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危机传播研究对象延伸到以政府、组织、信息、媒介和受众为主题的多方面研究之时,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其、痊愈期和评估期,以及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觉察—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强调危机传播的功能取向,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为组织妥善处理和维护组织利益找寻措施与方法,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组织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把危机传播看成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霸权”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权与领导权的传播者或组织机构的权力,危机传播过程便是这一权力分化和争夺的过程。 纵观危机传播在西方20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得出:研究取向的产生、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新媒介又为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也拓展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空间。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危机报道提供参考

新千年木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新千年木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1.品牌的定义 品牌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brand”或“trademark ”,目前学术界关于品牌的定义主要有三大类定义: 第一类定义强调品牌的属性。这类定义从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出发,将品牌视为具有识别功能的特殊符号,例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将品牌定义为: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美国营销学家Philip Kotler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美国学者Lynn B-upshaw(1986)认为是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它能使某种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韩光军等(2005)认为:品牌是指能够体现产品个性、将不同产品区别开来的特定名称、标志物、标志色、标志字以及标志性包装等的综合体——是消费者一记忆商品的工具,是有利于加强消费者回忆的媒介。但这类定义过于片面,忽略了品牌的深层含义。 第二类定义主要基于信息整合角度,将品牌置于营销乃至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例如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奥美的创始人奥格威对品牌是这样描述的: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lynn B-upshaw认为品牌是消费者眼中的产品和服务的全部,也就是人们看到的各种因素集合起来所形成的产品表现,包括销售策略、人性化的产品个性以及两者的结合等,或是全部有形或无形要素的自然参与;何君(2006)认为:品牌不仅是不同企业产品的标识,更多地是营销价值资讯的载体。特定品牌往往代表特定的产品品质、产品风格、服务水平、流行时尚等方面的资讯。该类定义中品牌的构成因素考虑的较为全面,但是没有足够重视消费者这方面的因素。 第三类定义主要基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从品牌与消费者间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它认为品牌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品牌最终属于消费者。例如Oselius定义:品牌是品质以及信赖和忠诚的永久指南,并能给予那些无信心于购买决策结果的顾客更多的信心;Hawes定义:消费者们视品牌为可凭消费经验减少购物时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_廖为建

收稿日期:2004-05-23 作者简介:廖为建(1953-),男,广东大埔人,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从事公共关系学研究。 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廖为建,李 莉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文章系统回顾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对危机传播研究中的传播学、管理学及公共关系学视角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当前危机传播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大领域,对危机传播的五种理论进行评析,并探讨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危机传播;危机管理;危机公关 中图分类号:G 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 (2004)08-0018-06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加剧,人们对于地 球村的触摸愈加成为一种真实的体验。然而,全球化与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极大的资讯满足与快捷便利的同时,各种风险与灾难会随之而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危机正在成为一种“常态”。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Rosenthal )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 关键决策的事件。[1] 面对日益增多的危机事件,我们如何在“危难”中寻求“生机”、“转机”,这是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所要回答的问题。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在西方研究中又被称为紧急事件管理(E mergenc y Management )、紧急事件的风险管理(E mergency Risk Management )和灾难风险管理(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但无论危机管理的称谓有多少种,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机率或者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事实上,在整个涉及危机的研究中,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危机传播(Crisis Communication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和风险传播(Risk Communication )都是紧密相连的概 念。危机管理旨在如何管理危机并最大限度地加以 避免;危机传播重在最大限度地向内外公众以及媒体告知事件的信息;风险管理是识别危险并预测相关危及公众的风险;风险传播则是在危机发生的各个阶段如何与公众进行沟通。实质上,风险传播就 是危机传播。 [2] 危机传播作为与危机管理密切相连的概念,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危机传播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认同为危机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抑或危机传播是否具备自身的发展脉络?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危机传播进行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梳理。 一、 从危机管理研究的历史 回顾看危机传播 要对危机传播有深入的认识,必须从危机管理的整个知识背景入手。危机管理的历史发展为危机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背景。 人类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早在古代就已展开,如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大量内容专门研究如何处理和应对危机。但是,现代危机管理研究却是在人 第3卷第8期2004年8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 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3No .8Aug .2004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宝洁在国内女性市场的品牌战略探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广告学 宝洁在国内女性市场的品牌战略探析 宝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二十多年来,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宝洁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在中国建立了飘柔、舒肤佳、玉兰油、帮宝适、汰渍及吉列等,在各自的产品领域内都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中国宝洁是宝洁全球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目前,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销售额也已位居第四位。 宝洁旗下主要的女性消费品牌有:OLAY、SK-II、WELLA、卡玫尔、沙宣、伊卡璐、潘婷、海飞丝、飘柔、护舒宝、朵朵、汰渍、兰诺、碧浪等。这些品牌分别涉足美容时尚、健康和家居这三大类。产品主要是美发护肤品、经期护理产品、衣物洗护用品。 在《与中国一起成长,宝洁公司在华20年》第一章中提到了敲开中国大门的“海飞丝”,通过市场调研而歪打正着的把投放并开启中国市场大门的产品从洗衣粉转向洗发水。后来的章节中阐述了宝洁的品牌战,提及了飘柔、玉兰油、汰渍、碧浪等。而没有对SK-II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的探讨。这本书主要阐释了宝洁在中国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过程中所做的公益营销,绿色营销等,为企业发展与市场开拓提供有利一剂。同时书中强调的宝洁的企业文化,经验管理理念,也为宝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宝洁:日化帝国百年传奇》中则重点列举了宝洁如何处理研发与市场的关系,把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改变行业规则与沃尔玛联手打造“宝玛模式”;以及把校园招聘做成一个响亮的品牌等例子。第七章节,通过4P、4C整合营销等原理对宝洁的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宝洁与联合利华》一书则将两大日化品牌从品牌行销、产品设计、促销方法、广告策略、渠道管理等等多角度进行对比,并阐述了部分在中国的策略概况,以品牌为营销利器,将“多品牌”和“品牌集中化”等行销策略操作的出神入化。 《女性营销》的第七三章介绍了关于宝洁在国外女性消费市场的典型营销案例。该书针对女性消费市场,通过全球各大品牌相关营销案例的例举和评析,同时阐述了女性消费群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引起人们对女性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的重视。 阅读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原理》及大量的与宝洁相关的学术论文后,对市场营销的系统

品牌定位的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定位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品牌定位概述 定位最初是由美国人艾·莱斯和杰克·特劳在1972年提出并加以推广和应用的。他们提出“定位”概念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品牌市场传播的效率问题,是为了应对传播过度造成的品牌信息难以被消费者注意和接受的问题。 里斯、特劳特提出:定位是为产品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同一细分市场上有着数不清的竞争者,品牌要使自己获得消费者喜爱并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就一定耍使品牌进入消费者的心目中,并占领消费者心智阶梯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获得主要来自品牌定位的成功——它是由品牌缔造者与品牌消费者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品牌定位的基本含义。 上世纪70年代由艾·里斯(AL Rise)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定位”概念,在国外已被认为是进行品牌定位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概括,定位早已超越了广告视野,上升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战略和思想。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强调:企业品牌或产品应在消费者心目获得~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企业的营销策略应在消费者心智上下功夫,努力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优势的地位。品牌定位是从概念层面决定如何把本品牌与竞争对手品牌相区别,如何使本品牌与消费者的生活、人生目标和追求联系起来,从而给消费者提供选择该品牌的充足理由。 2.品牌定位系统 2.1品牌定位的内涵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拉里·耐特提出:“未来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和投资者、都将认识到,只有品牌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唯一能够拥有市场的途径是拥有具备市场优势的品牌。” 凯温·格兰西和罗伯特·舒尔曼曼在《灭商的营销秘密》( marketing MythsThat Are killing Business)一书中认为:三种因素导致错误品牌定位的发生,第一,企业自始未能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策略;第二,企业未能清楚地将定位思想、理念和原则传达给市场;第三,企业未能提供足够的营销资源的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作者:贾先涛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的数量增长迅速,高校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难置身事外。与高校相关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学生坠楼、校园安全等。这些事件的影响很大,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后果严重。如某高校教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该高校的形象,致其陷入信任危机,公众对该校的科研提出质疑,各种言论充斥于媒体。事件的责任承担者,该高校选择了沉默。“沉默”的危机传播方式,不但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公众的质疑。国内高校缺乏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模式,未有成熟的危机传播机制。危机事件出现,责任主体便陷入了舆论漩涡,疲于应付。高校危机传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信息发布迟缓、信息量少,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获知需求。二是高校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未能与媒体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害怕”和“被动”情势明显,忽视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三是公关意识淡薄。没有成熟的危机传播策略,没有通过大众传媒维护和修复组织形象。非常时期组织的信息传播,我们称为危机传播。危机传播对于维护组织形象、媒体公关、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营造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组织而言,面对危机传播的种种弊端,如何建立良性的危机传播机制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危机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事件,也有学者认为是状态。危机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是事件说还是状态说,都认可危机是与不确定的负面事实有关联,会给当事者带来某方面的损害。危机传播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程序,即指组织面对危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突发性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我们认为,危机传播是指在组织出现危机事件或陷入危机状态时,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控制、影响信息传播的活动。 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引起了传播学者的关注。[1]如“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引起了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也日益细化,危机传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遭遇泰诺胶囊事件引起大众对危机传播的关注为标志。此后,危机传播逐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在众多学者的参与下,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危机传播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传播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研究重点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影响力强、侧重点各异的危机传播理论,如企业辩护理论、阶段分析理论、卓越理论、形象修复理论等。其中,卓越理论的影响力较大。卓越理论从公共关系的视角,研究危机传播,其理论建构了四个信息的传播模型。如表1所示。在大众传媒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增多、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大环

关于服装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服装行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姓名:程潇宵学号:110510110 [摘要] [关键词]服装;品牌;定位;品牌营销; [英文摘要] [关键词]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品牌营销研究的必要性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其产业涵盖面广,涉及面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认为:第一,房地产业关系人们的安居条件。住房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第二,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行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深化,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明显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标志着供需关系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买方市场将以个人购房为市场主力,消费者在考虑价格和承受能力的同时,对开发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与本国经济状况及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1。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许多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如此,很多大企业也纷纷涉足房地产行业。如华润、中铁和中粮等大型国有企业,还有像新希望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且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政策和金融政策,以调整住房结构,打压投资性需求,稳定住房价格。 在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式则是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营销推广策略。2009 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暗降价,进入下半年以后,明降价开始明显增多,而且降价力度开始加大,到2012年降价的力度始终未减。但由于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在严重持币待购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并不能带来销售量的大幅度提升,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即消费者认为价格为持续下降,持币待购的心理会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商品房交易量增长5.7%,而2009 年行业盈利增长却在下降。2011年商品房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态势有所缓和,总体增速呈下降态势。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增速1陈兰青. 房地产品牌营销. 中国房地信息, 2006,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