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南阳里小学谢璧珊

内容提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二、开放探究的提问点拔。

三、重难点的巩固深化提问。

四、总结延伸的后续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以下是本人进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昨天,班上三位同学代表三个组参加口算比赛,现在把结果公布如下:

师:哪个同学最棒?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认为何晓东最棒,因为他做对的题数最多。

(这个学生说完以后,其他同学好象赞同一样,纷纷放下高举的小手。)

鹤林:老师,我觉得有问题,昨天我只做了25道题,就算我全对,也比不

上何晓东。这样评比不公平。

文俊:那对我最不公平,我只做了20道题。

生2:我认为只知道做对的题数是不能比较的,还要知道总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能只看做对的题数,还要考虑另外的一个量,比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总题数。

以上片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都有的、最熟悉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片段中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做口算”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的导入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

二、开放探究的提问点拔。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

灵活性。在备课中要思考确定哪些问题值得去探究,探索性问题能否围绕着教材重点;能否从重点习题中挖掘出数学本质的探究性内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适当延伸、推广成新问题,引起学生关注,提高解题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对比》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练习:计算下表各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师:从这句话,你还有什么猜想?

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投影:“围菜地”游戏)

附:投影内容:

“围菜地”游戏

要求:

1、小组里四人分别用小棒在自己的桌面上围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这就是你围到的菜地了。

2、记录好你的“菜地”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一根小棒代表1分米)

3、注意四个人围到的“菜地”的形状必须互不一样,摆出的图形16根小棒也必须全

部用上。

附游戏体验表格:

师:填写游戏体验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长在增大,宽在减少,但周长没有改变。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

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师:回答很好!这也说明刚才那位同学的猜想非常正确,真了不起!除了这个发现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1:我还发现了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生2:当长和宽相等的时候,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

片段中,教师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从“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这样的结论,有何猜想?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教师并没有限于此,而是继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观察、思考。对于学生的发现和猜想,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

发学生深入探索,敢于猜想。通过“直觉——猜想——证明”的过程,学习探究并发现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的巩固深化提问。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转化。如何设计出层次性问题内容是教师备课中要思考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能否围绕着教材重点;能否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能否从重点习题中挖掘出数学本质的探究性问题。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至关重要。

如我在讲授《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整理和复习)》时,我设计了一道题目:“有一个图形,底是10米,高是5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看到题目,很多学生会掉以轻心,看到底和高就急着求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只有善于观察的学生才会看出这道题没有说明是什么图形,而这时老师的一句:“能不能给题目补充个条件让我们可以进行计算?”这样的问题一抛出,自然就把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总结出:无论是求三角形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这时,我又问:“求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记得除以2”“为什么要除以2?”“还有哪种图形的面积计算要除以2?”在老师的点拔下,学生孜孜不倦地挖掘着其中计算平面图形面积中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更进一步地理解几种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对公式的死记硬背。数学学习正是需要这样透彻的理解。整个过程老师只起一个引路者的作用,思维探索的路始终是留给学生去走,但重难点已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和深化。这样的课,学生才会越上越有劲,越上越有味。

四、总结延伸的后续提问。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延伸和铺垫。又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中, 根据分割三角形思想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从而求上述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我提问:如何求n 边形的内角和?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何分割n边形, 从而求出多边形内角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驱动思维,蓄积而发的内在表现,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我们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技巧之处来提出疑问,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以引起质疑、思考,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恰当地利用课堂提问,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