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张桂芬刘芹轩申效诚赵白鸽薛俊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提要 1981—1987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经回归系数b值法(podler等,

1975)分析表明,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时期,捕食性天敌及气候

因子所导致的害虫失踪是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并根据生命表资料和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型

的方法,组建了自第三代迁入蛾量起预测当代三龄幼虫数量的预测式。本模型在郑州地区应

用准确率达8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预报

生命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制定数量预测模型的一种研究手段。国外依生命表资料为基础的害虫种群动态的研究较多,但对稻纵卷叶螟尚未见报道。国内,近年来相继开展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命表的研究工作(庞雄飞等,1981、1982;古德祥等,1983;上海嘉定县测报站,1984),然而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因地区和水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为了摸清郑州地区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第三代)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测报及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作者于1981—1987年在郑州对本省第三代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供试水稻品种为花粳2号,面积约0.5亩,共设10个点,呈棋盘式排列;另设3点罩笼作对照,以观察气候对稻纵卷叶螟各虫态死亡的影响。并按卵、一至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幼虫和蛹六个发育阶段分别接虫于盆栽稻株上。

卵于第三代蛾迁入高峰时,从田间捕蛾,用口径3厘米的玻璃管罩于田间稻叶上,每点3管,每管接入2头雌蛾使其产卵,翌日晨去管查卵并标记。待卵发育至黑头期时,将田间着卵稻叶剪下,携回室内,继续观察至孵化,并统计其失踪数、孵化数和被寄生数。

幼虫每点3—5盆,每盆栽入与大田长势一致的稻苗1丛。将室内饲育的初孵幼虫接于稻株上,每盆3—5头,待室内同步幼虫将蜕皮时,调查盆内幼虫

的失踪数,余虫取回室内继续饲育至成虫,以观察其被寄生情况;同时,再将室内饲养的同步三龄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接上述方法以此类推,直至蛹。

蛹将室内饲养之同步老熟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成虫羽化前1天检查失踪数,余蛹取回室内继续观察其被寄生情况。

成虫从上述余蛹中观察成虫的羽化率、性比,并将10对饲以5%蜜水的成虫,分对饲养,记载其产卵量。

结果与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每年组建1个生命表,共累积了5个同世代的生命表资料,为便于分析应用,现仅将各期存活率汇成总表(表1)。

表1 三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郑州) 虫期 致死因子 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成活率(Si,%)

(X) (i) 符号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5年 1986年平均卵自然失踪 S1 100.00 93.10 100.00 100.00 100.00 98.62 被捕食 S2 50.29 96.22 92.00 88.80 80.55 81.57

被寄生 S3 96.70 99.49 36.71 94.12 46.12 74.63

不孵化 S4 97.70 98.46 99.00 96.02 99.92 98.22 一至二龄自然失踪 S5 14.00 40.00 75.00 26.67 60.00 43.13 被捕食 S6 87.89 76.80 38.80 87.33 48.00 67.76

被寄生 S7 99.06 100.00 100.00 98.67 98.67 99.28 三龄自然失踪 S8 88.00 94.12 100.00 86.48 80.00 89.72 被捕食 S9 38.00 80.09 78.85 59.95 76.67 67.11

被寄生 S10 92.00 98.81 92.30 88.26 96.00 93.47 四龄自然失踪 S11 70.00 90.00 100.00 100.00 80.00 88.00 被捕食 S12 98.33 85.60 80.22 71.67 83.33 83.83

被寄生 S13 94.17 96.80 86.82 82.50 92.67 90.59

五龄自然失踪 S14 96.00 86.67 90.00 100.00 100.00 94.53 被捕食 S15 55.02 81.33 63.33 55.41 66.00 64.22

被寄生 S16 80.27 85.60 93.33 77.70 88.00 84.98

其他 S17 99.82 100.00 100.00 97.30 98.00 98.92

蛹自然失踪 S18 84.00 86.67 90.00 81.33 100.00 88.40 被捕食 S19 68.00 63.73 67.78 50.67 41.33 58.30

被寄生 S20 71.33 85.60 95.56 91.33 95.33 87.83

其他 S21 97.33 98.00 93.33 98.00 96.67 96.67 雌虫比率P♀ 49.70 50.00 53.85 55.36 49.81 51.74 达标准卵量的比率* P F 13.65 30.00 44.42 36.74 44.77 33.92

种群趋势指数 I 0.04 1.79 0.97 0.45 0.54

0.758

*据1980—1986年观察,标准产卵量285粒/♀。

一、种群趋势指数及组分分析

种群趋势指数I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Morris(1963)和Watt(1961、1963)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I可用世代内各期的存活率和繁殖力的乘积表示(尹汝湛,1980)即:

I = S1·S2·S3………Sn·P♀·F·P F

式中S1,S2,S3……Sn为生命表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活率,P♀为雌虫比率,F为标准产卵量,P F为达到标准产卵量的百分率,它们均为I值的组分,每一组分对I值起着一定的作用,下面仅从I值的成分中抽出某个组分后对I值的影响作一讨论,即组分[M(si)值]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M(si) = 1/si

M(si)值的含义为:如果排除因素I所引起的死亡,那么种群趋势指数将增加为原来的M(si)倍(庞雄飞等,1981)。由表1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活率(Si)算得的M(si)值可知,M(s5)值最大为2.32,即如果一至二龄幼虫期没有自然失踪的作用,其种群趋势指数将增加原来的2.32倍,表明一至二龄幼虫期失踪后的成活率是对I值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分别为蛹期、五龄、三龄和一至二龄幼虫期的捕食,其M(si)值分别为1.70、1.56、1.49和1.48。若把卵期至

三龄幼虫期因捕食而引起的组分合计,其M值总和为2.71,表明如果排除卵期至三龄幼虫期的捕食,I值将增加原来的2.71倍。由此可见,在影响郑州地区1981—1986年三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诸因子中,捕食性天敌是一个重要的致死因子。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及关键因子

M值分析仅能说明各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作用的大小,还未能反映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子(庞雄飞等,1981)。因而又进行了对种群动态有影响的关键因素的分析。

鉴于前人采用的K值图解法虽然有其简便性,但单凭直观有时难以判断,困此采用Podler等(1975)的回归系数b值法(尹汝湛,1980),对1981—1986年三代稻纵卷叶螟的生命表进行了关键虫期和关键因子的分析(表2、3)。

表2 稻纵卷叶螟关键虫期的回归系数分析

虫期1981 1982 1983 1985 1986 b值r2P(概率)

卵(Ke) 0.3232 0.0568 0.4758 0.0956 0.4304 0.1446 0.1246

一至二龄(K1-2) 0.9150 0.5125 0.5360 0.6386 0.5464 0.3134 0.7736 <0.05

三龄(K3) 0.4604 0.1279 0.1381 0.3393 0.2192 0.2765 0.8313 <0.05

四龄(K4) 0.1879 0.1276 0.1571 0.2284 0.2085 0.0556 0.4178

五龄(K5) 0.3376 0.2195 0.2747 0.3799 0.2453 0.0975 0.4732

蛹(K P) 0.4048 0.3344 0.2625 0.4309 0.4154 0.0824 0.2997

总K 值 2.6689 1.3787 1.8442 2.1129 2.0652

由表2得知,一至二龄幼虫期的b值最大,其次为三龄幼虫期,二者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3表明,b值最大,且达到0.05显著水平的死亡因素为一至二龄幼虫的失踪,其次为三龄幼虫的失踪,因此认为,影响郑州地区三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为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而关键因素为幼虫的失踪。

另据表1绘制的存活率曲线(图1略)表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自然种群自卵至三龄幼虫期种群死亡率达80%以上,说明该发育阶段易受袭击,且抗药力低。

三、三代三龄幼虫的数量预测式

稻纵卷叶螟在本省不能越冬,各代蛾源均系外地迁入,三代以后为迁出代,因此,用三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来预测四代的发生趋势意义不大。为此,参照庞雄飞等(1982)根据生命表资料建立自当代卵期预测当代暴食期数量模式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三代迁入蛾量预测当代进入三龄幼虫的数量模型。以便为害虫管理提供依据。

首先建立田间每亩一龄幼虫(L1)的预测式;

L1 = S1·S2·S3·S4·P·P♀·P F·F (1)

然后建立田间每亩三龄幼虫(L3)的预测式:

L3 = L1·S5·S6·S7(2)

(1)式中P为三代稻纵卷叶螟迁入的每亩蛾量。据关键因素的分析,气候和捕食作用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困此对S5和S6两个组分建立亚模式,其余均用平均成活率(表1)代入。

表3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关键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

死亡因素 1981 1982 1983 1985 1986 b值 r2 P(概率) 卵期失踪(K1) 0.2985 0.0478 0.0362 0.0516 0.0939 0.1933 0.6743 寄生(K2) 0.01461 0.0023 0.4352 0.0263 0.3361 -0.00526 0.0142

不孵(K3) 0.01011 0.0067 0.0044 0.0177 0.0004 0.0039 0.0769 一至二龄失踪(K4) 0.9105 0.5125 0.5360 0.6329 0.5407 0.3090 0.7639 <0.05 寄生(K5) 0.0045 0 0 0.0058 0.0057 0.0044 0.4730 三龄失踪(K6) 0.4245 0.1288 0.1033 0.2853 0.2011 0.2493 0.7938 <0.05 寄生(K7) 0.03483 0.0520 0.0348 0.0540 0.0181 0.0227 0.3281 四龄失踪(K8) 0.1615 0.1132 0.0957 0.1446 0.1756 0.0468 0.4339 寄生(K9) 0.0264 0.0143 0.0614 0.8380 0.0329 0.0089 0.0215 五龄失踪(K10) 0.2747 0.1518 0.2441 0.2570 0.1804 0.0878 0.6038 寄生(K11) 0.0996 0.0677 0.0306 0.1106 0.0552 0.0352 0.2546

其他(K12) 0.0034 0 0 0.0123 0.0097 0.0045 0.1389

蛹期失踪(K13) 0.2464 0.2577 0.2142 0.3839 0.3816 0.0215 0.0158 寄生(K14) 0.1498 0.0677 0.0190 0.0360 0.0189 0.0646 0.3020

其他(K15) 0.0086 0.0091 0.0293 0.1110 0.0149 -0.0037 0.413 总 K 值 2.6689 1.3787 1.8442 2.1129 2.0652

据田间调查,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敌主要以蜘蛛类为主。张桂芬(1987)报道,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稻叶蝉共存时,稻纵卷叶螟一至二龄幼虫经稻田蜘蛛捕食)为:

后的成活率(S

6

S6 = exp〔-0.6065P t(1-0.8236) / (1+0.021L1)〕

(P t=蜘蛛数/亩)

又据1980年温湿度试验,一至二龄幼虫的成活率(S5)与温湿度系数(Q)的关系式为:

S5 = 0.62131Q·exp(-0.2848Q) (r=0.8864,P<0.01)

那么三龄幼虫的预测式为;

L1 = (0.9862)(0.8157)(0.7463)(0.9822)·P·P♀·P F·F

L3 = L1·S5·S6·(0.9928)

S5 = 0.6213Q·exp(-0.2848Q)

S6 = exp〔-0.6065P t(1-0.8236) / (1+0.21L1)〕

四、预报与验证

1987年在郑州郊区及本所试验田,于三代迁入蛾高峰起,追踪调查了亩蛾量、百丛蜘蛛数和三龄幼虫数。结果表明,根据预测式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幼虫

= 7.81),其符合概率为0.75-0.5。数基本相符,经卡方检验:X2= 1.773(X2

0.05,3

同年在郑州市中牟县与原阳县13万亩稻田内用预测式对稻纵卷叶螟三龄幼虫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再结合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张桂芬,1985),对各地块作出防治与否的决策。原阳县预报地块66块,与实测值不符的为13块,吻合率为80.33%;中牟县预报30块地,不符的5块,吻合率为83.33%,有效地指导了田间化学防治。

讨论

对于具有当代迁入当代即可暴发成灾的迁飞性害虫来说,以生命表资料为基础,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型来预测当代暴食期前一虫态数量是指导大田化学防治的有效措施。但该预测式仅根据郑州地区的生命表资料而建立的,因此有其局限性;而温湿度的亚模型是在试验条件下获得的,和田间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该模型需要不断检验,不断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引用文献

上海市嘉定县测报站 1984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其应用。上海农业科技(3):23~25。

尹汝湛 1980 昆虫生命表的制作与分析。植物保护6(1):31—38;6(2):31—37。

古德祥等 1983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生态学报3(3):229—237

庞雄飞等 1981 稻纵卷叶螟防治策略探讨(一)。华南农学院学报2(4):71—83。

庞雄飞等 1982 稻纵卷叶螟防治策略探讨(二)。华南农学院学报3(2):13—26。

张桂芬 1987 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初龄幼虫捕食作用的初步观察。植物保护13(5):33—34。

张桂芬等 1985 河南省水稻穗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2(1):1—7 Morris,R.F.1963 Predictive population equation based on key factors.Mem.Ent.Soc. Can.(32):16—21

Podler,H.& D.Rogers 1975 A new method for the indentification of key factors from life table data.J.Anim.Ecol.

(44):85—114。

Watt,K.E.F.1961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use in insect pest control.Can.Entomologist Suppl.19:62pp.

Watt,K.E.F.1963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models for five agricultural crop pests.Can.Ent.Soc.Mem(32):83—91

STUDIES O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LIFE TABLE OF RICE LEAF ROLLER AND ITS USE IN PREDICTION

Zhang Guifen Liu Qinxuan Shen Xiaocheng Zhao Baige Xue Junji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1981—1987,the natural population life table of rice leaf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were studied in paddy fields,in Zhengzhou,Henan Province.The results of b value analysis (Podler & Rogers,1975) showed that the main population fluctuation stages were in lst—2nd instar and 3rd instar of larva,and th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ortality of the two larva stages were predators and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A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3rd instar larva density of the 3rd generation relying on the immigrated moth number and so on of this generation was established.The accuracy rate of forecast as used in Zhengzhou region was more than 80%,it is quite available for the control of this insect.

Key words: C naphalocrocis medinalis, life table, forecast

生命表的编制实验报告

生命表的编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实验原理】 预测预报的有力工具。通过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考察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各年龄的存活数和存活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死亡原因、出生率、生命期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如分析种群的存活动态、估计特定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潜力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趋势。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依次为: 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 (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T x(超过x龄的个体总数);e x(x期开始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 L x= d x=n x-n x+1 q x= L x=(n x+n x+1)/2 T X=L x+L x+1+L+x+2…+L max e x= 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加入m x项,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合生命表。 【实验器材】 骰子、烧杯、记录纸、笔 【方法与步骤】 1、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的同生群,每个组发有50个骰子,一个有盖子的盒子。 2、通过掷骰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50,年级记为0。掷骰子规则为: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打开盖子,观察筛子朝上一面的颜色,蓝色代表存活个体,红色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一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计入表中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蓝色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中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 3、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盒子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4、按上面公式计算生命表中其他各项数值,完成表。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范文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一、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不包括< 2个月或>80 岁的年龄层。)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1个生理系统存在问题,在控制中,无身体活动限制。)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1个以上或1个主要系统存在问题,在控制中,身体活动受限制,但尚未达到失代偿状态,且无立即的生命危险。)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至少1个器官系统有严重问题, 未得到控制,或达到末期状态,失代偿,可能有生命危险。)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二、术前困难插管的评估与评分 1、张口度:正常:>4.5c m;Ⅰ度张口困难:2.5~3cm;Ⅱ度张口困难:12~2c m;Ⅲ度张口困难:< 1 cm。 2、头后仰度 >90度;80-90;<80度。 3、:预计插管困难分级: 1级:可看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扁桃腺窝、咽后壁,喉镜可见全部声门。 2级:可看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喉镜可见声门后联合。 3级:可看到软腭、悬雍垂根部,喉镜仅能见到会厌顶部。 4级:可看到软腭,喉镜看不到喉头的任何结构。 三、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

模拟编制生命表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专业:环科1001 学号:10320113 姓名:李牟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作者:李牟 摘要: 通过实验室模拟生命表与所得盘羊头骨年龄数据等做对比,得出种群个体总数的差异导致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并且通过比较实验室模拟种群的生命表与实际种群的生命表,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解释。 关键词:生命表实验模拟盘羊种群变化 引言:种群统计(Demograph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生命表[1],它综合了种群在生命过程中最重要数据,不仅可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数量动态,还可用于预测种群未来发展的趋势。根据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方式、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可将生命表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即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动态混合生命表和图解生命表[2]。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固定格式的表。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成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成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代表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不同同生群之间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生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

模拟编制生命表

生态学实验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作者: 摘要: 通过实验室模拟生命表与所得盘羊头骨年龄数据及男女性数据做对比,得出种群个体总数的差异会导致种群如何生存与发展,并且通过比较实验室模拟种群的生命表与3个实际种群的生命表,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解释,并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为了方便不同动物的比较,横轴的年龄可以各年龄其占总存活年限的百分数来表示[1]。同时更好的了解和使用生命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命表盘羊种群变化存活率存活曲线 引言: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工具。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2]。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活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描述种群存活或死亡过程的统计表。世界上第一个生命表为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于1693年编制的[3]。本实验为模拟实验旨在模拟自然环境下的一个种群的生命表,极大的节省了生态学实验所需的时间,此方法为掷骰子来模拟动物的死亡过程编制生命表,从而分析数据绘制图表得出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命期望等一系列和研究问题相关的曲线,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得出的图表大致比较种群大小不同的生命表差异和比较模拟种群与所给真实种群的生命表的差异。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拟方法达到真实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骰子、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1.2试验方法 1. 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发30只骰子,1个烧杯; 2. 通过投骰子来模拟动物的死亡过程,每颗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30,年龄记为0。掷骰子规则为: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点代表存活个体,3、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1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表1的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1中的存活个体数nx一栏中; 3 .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1.3实验室模拟生命表的主要指标 n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x(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x(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率);Tx(超过x龄的个体总数);e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1.4数据处理 表1从X至(X+1)期的平均30个骰子的实验

实验三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精品文档4页

实验二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的概念:生命表是描述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格。记录了生物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种群生命期望值等特征值。 生命表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特定年龄生命表:以一群同年龄个体为起始点,始终跟踪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动态,记录期繁殖和死亡个体数,直至该年龄群全部死亡为止。适用于世代周期短、世代不重叠的种群。 2)特定时间生命表:假设不同年龄段种群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对一时刻各年龄段个体的调查统计而制成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且稳定的种群。 3)图解生命表:将某世代个体数的动态特征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便成了图解生命表。适用于生活史简单的种群。总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根据生命表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图可以直观地描述种群的时间动态。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体现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目和群内个体未来预期余年(即平均期望年龄)。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态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个体随年龄的死亡和生存率的变化情况。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二、材料用品 调查或利用已有的资料,如某年某地人口统计数据、电脑或计算器等 三、实验原理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一、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不包括< 2个月或>80 岁的年龄层。)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1个生理系统存在问題,在控制中,无身体活动限制。)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1个以上或1个主要系统存在问題,在控制中,身体活动受限制,但尚未达到失代偿狀态,且无立即的生命危險。)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至少1个器官系统有严重问題, 未得到控制,或达到末期狀态,失代偿,可能有生命危险。)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与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与家属详细交代清楚。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与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与周到。 二、术前困难插管的评估与评分 1、张口度:正常:>4.5c m;Ⅰ度张口困难:2.5~3cm;Ⅱ度张口困难:12~2c m;Ⅲ度张口困难:< 1 cm。 2、头后仰度 >90度;80-90;<80度。 3、:预计插管困难分级: 1级:可瞧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扁桃腺窝、咽后壁,喉镜可见全部声门。 2级:可瞧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喉镜可见声门后联合。 3级:可瞧到软腭、悬雍垂根部,喉镜仅能见到会厌顶部。 4级:可瞧到软腭,喉镜瞧不到喉头的任何结构。 三、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就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与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与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她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与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就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 性。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生态学 年级: 环境科学1001班 学号: 10320104 姓名: 王园园

实验室模拟生命表 摘要:根据生命表内信息,绘制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科学正确的将龄分配,分析种群大小不同,及不同种群大小各年龄段存活率特点,为种群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 引言: 生命表: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生命表上所记载的死亡率、生存率是决定的重要依据。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生存死亡规律的调查统计表。即追踪一批人,逐年记录该人群的死亡人数,得到该人群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各年龄死亡率,并进一步构成表格式模型,称为生命表。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为了方便不同动物的比较,横轴的年龄可以各年龄其占总存活年限的百分数来表示。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骰子、托盘、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1.2实验材料: 1.2.1 ⑴. 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发30只 骰子,1个烧杯; ⑵. 通过投骰子来模拟动物的死亡过程,每颗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 始时动物数为30,年龄记为0。掷骰子规则为: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 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点代表存活个体,3、 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1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 在表1的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点的骰子数作为 一栏中; 存活个体数记在表1中的存活个体数n x ⑶. 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骤, 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麻醉深度检测仪参数

麻醉深度检测仪参数 ★1、可存储不小于1200小时的数据和不小于1200小时趋势图形;具备所有数据USB端口输出、下载功能;显示窗口尺寸和类型:≥12英寸,彩色触摸屏. 2、系统自检功能:主机、麻醉深度导联线、传感器顺序自检 ★3、传感器自检功能:自动提示检测传感器的实时信息。具有四通道脑电信号采集功能。 4、同屏脑电波显示功能:支持脑电图显示,实时原始脑电波形及波形趋势描记 5、Ai趋势图:实时观察脑镇定程度的量化指数的变化趋势,显示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镇静、催眠程度的动态变化 ★6、超强滤波功能:有效肌电、电刀干扰等过滤,保证数据来源的正确和准确,为正确的监测数值提供保证,提供滤波模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7、Ai日志显示功能:显示全过程的Ai数值和图形,并持续更新 8、报警限制功能:可调设高、低限报警数值 9、传感器数据显示功能:显示传感器上每一编号电极的电阻值 10、保存设置功能:保存当前设置、恢复出厂设置或前次设置 11、电池工作时间:提供大于1小时的工作时间 12、自动诊断功能:提供运行中故障诊断及报警提示功能 ★13、抗干扰能力:主机对干扰波装有硬件、软件过滤器,传感器双通道抗电刀干扰设计,提供伪迹去除模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14、监测仪:一体机(非模块或子机、插件式)。算法时间:<12秒。采用国人(亚洲人种)数据库。 15、Ai指数(脑镇定程度的量化指数(Ai值)):实时,范围100~0 16、信号质量指数(SQI):范围0~100 17、肌电信号(EMG):实时监测范围在70~110HZ 18、爆发性抑制比率(BSR):范围0~100% 19、外形尺寸:主机:31.6cm(宽)x24.5 cm(高)x 11.5 cm(厚) 20、质量:主机:<4.5Kg 21、监测精度:<3μVp-p,<0.3μV RMS(1~250Hz) 22、输入信号范围:±1mV

最新实验三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实验三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实验二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的概念:生命表是描述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格。记录了生物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种群生命期望值等特征值。 生命表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特定年龄生命表:以一群同年龄个体为起始点,始终跟踪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动态,记录期繁殖和死亡个体数,直至该年龄群全部死亡为止。适用于世代周期短、世代不重叠的种群。 2)特定时间生命表:假设不同年龄段种群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对一时刻各年龄段个体的调查统计而制成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且稳定的种群。 3)图解生命表:将某世代个体数的动态特征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便成了图解生命表。适用于生活史简单的种群。总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根据生命表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图可以直观地描述种群的时间动态。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体现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目和群内个体未来预期余年(即平均期望年龄)。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态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个体随年龄的死亡和生存率的变化情况。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二、材料用品 调查或利用已有的资料,如某年某地人口统计数据、电脑或计算器等 三、实验原理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术前准备课件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术 前准备课件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麻醉前病情分级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 表1 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摘要: 关键词: 0前言 1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 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 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 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p90 2 数据整理 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

下: 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显著度=某物种的显著度/所有物种显著度之和×100% 盖度:某物种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占样地内所有物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盖度=某物种的盖度/所有物种盖度之和×100%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占所有物种密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密度=某物种的密度/所有物种密度之和×100% 重要值: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灌木的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一个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一个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本调查采用的多样性指数为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 指数、Shannon-Weiner 指数和Pielou 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S ),即出现在样地中的物种数目,是最简单、最古老的物种多 样性测度方法。 树种优势度即Simpson 指数(D ),是对多样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集中 性高,即多样性程度低。计算公式为: 树种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einer 指数(H ’):表示多样性的信息度量,用来 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从,它将属于哪个种是不定的该指数的直观意义是:可预测从群落中随机地抽取一个个体物种的不定度,物种的数目越多,个体分布越均匀,此物种的不定度越大。 ∑=-=s i i i P P H 1ln

生态学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13生物基地201300140059刘洋2015-04-21 同组者:吕赞苏志国马华峥孙佳孟徐艺菲齐珂心王若仪蔡正琦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2.学会分析生命表。 二、实验原理 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成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成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代表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不同同生群之间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一次为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期开始时存活率); 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个体数);T x(超过x龄的总生存余年); 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 l x=n x/n0 d x=n x-n x+1 q x=d x/n x L x=(n x+n x+1)/2 T x=L x+L x+1+L x+2+···+L max e x=T x/n x 三、实验器材 骰子、盒子、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四、实验步骤 1.以骰子的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法50个骰 子,一个盒子。 2.通过掷骰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 50,年龄记为0。掷骰子的规则为:将盒子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2、3、5、6点代表存活个体,1、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1年、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下表中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2、3、5、6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小标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以此模拟死亡率为1/3的情景。

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风险评估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 1.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必要时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告知患者有关麻醉、围手术期治疗以及疼痛处理的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促进恢复。 【麻醉前评估的时间】平诊手术:术前一日;急诊手术:麻醉前。 【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麻醉前评估的结果】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病人是否处于合适的手术时机(何时手术、禁食起始时间); 2.在无必要进行其它检查和治疗,术前医嘱是否符合麻醉要求; 3.填写术前访视单,并制定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方案(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功辅助治疗,例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ICU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 4. 进行麻醉前谈话,病人和(或)病人的委托人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示对麻醉风险知情同意。 评估麻醉风险 根据麻醉前病人病情和体格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将病人分为六级: ASAⅠ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正常,体格健壮,—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ASAⅡ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虽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完全,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ASA Ⅲ级:指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受损在代偿范围内,日常活动受限,但尚能完成,―对施行麻醉和手术仍有顾虑; ASA Ⅳ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已威胁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 ASAⅤ级:指病人病情已达濒死阶段,不论手术与否难以存活24小时—手术麻醉冒更大风险;ASAⅥ级:已宣布为脑死亡的病人,其器官被用于捐献。 如系急诊手术,在分类顺序之前冠一“急”(或“E”)字,以示麻醉风险大于平诊手术。 心血管系统 1.心功能分级:对心功能评定目前最适用者仍是根据心脏对运动量的耐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常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四级分类法(表1-3)。I、II级病人进行一般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应有保障。 表1-3NYHA心功能分级法 分级标准 Ⅰ体力活动不受限,无症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和呼吸困难 Ⅱ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后感舒适 Ⅲ体力活动显著受限,轻度活动即出现症状,休息后尚感舒适 Ⅳ休息时也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任何体力活动增加不适感 有创或无创的心功能检查可提供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舒张末期压(left

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存活曲线-第10周

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存活曲线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曲线和群内个体未来预期余年(平均期望年龄)。生命表编制过程包括野外种群调查及实验室数据分析两个部分。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个体随年龄的死亡和生存率的变化情况。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及利用已有资料,学习和掌握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的编制方法; (2)学习分析生命表。 二、实验原理 由于动物和植物在年龄的区分不同,故在编制生命表时有差别;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列入表中)。 植物生命表: 昆虫生命表:

动物生命表: 生命表数据来源:

(1)死亡年龄数据的调查:收集野外自然死亡动物的残留骨骼,如头骨、角、牙齿、鱼的鳞片及鸟类羽毛特征等确定年龄。死亡年龄数据可编制静态生命表; (2)直接观察存活动物数据,可编制动态生命表; (3)直接观察种群年龄数据,属静态生命表。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L x 的实际含义:假定在0期,有1000个体,1龄时有450个体,假设从0~1龄的时期中死亡个体数都死于该龄的中点,故从0到1期的平均死亡个体数为(1000+450)/2=725个。 T x :是进入x 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该龄期以后的存活总个体。 T x =∑L x 是指年龄最大 lx 在x 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存活率)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的编制 一、实验目的 1.1 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1.2 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1.3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1.4 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原理 2.1 生命表(life table)的概念: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格。记录了生物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种群生命期望值等特征值。 生命表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特定年龄生命表:以一群同年龄个体为起始点,始终跟踪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动态,记录期繁殖和死亡个体数,直至该年龄群全部死亡为止。适用于世代周期短、世代不重叠的种群。2)特定时间生命表:假设不同年龄段种群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对一时刻各年龄段个体的调查统计而制成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且稳定的种群。总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根据生命表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图可以直观地描述种群的时间动态。2.2 生命表各特征值及其定义 x=年龄分段; n 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原始数据); l x = 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n x / n ); d x =从x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 q x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d x / n x ); e x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三、实验器材 骰子50枚,不透明盒子1个,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四、操作步骤 4.1 以骰子的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法50个骰子,一个盒子。 4.2 通过掷骰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50,

麻醉风险评估及术前麻醉准备

麻醉风险评估及术前麻醉准备 一、参照美国麻醉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尚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h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症,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字。Ⅰ、Ⅱ级病人一般对麻醉耐受力良好,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Ⅴ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积极抢救,手术、麻醉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术前必须向手术的医师和家属交待清楚。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1.高血压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安危取决于是否并存继发性重要脏器损害及其损害程度,包括大脑功能、冠状动脉供血、 心肌功能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人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低血压、高血压、心

衰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 及手术危险性更大。 3)术前需应用降压治疗,改善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心脏病 1)心脏功能在Ⅱ级以上者对麻醉的耐受性差,应改善心脏功能,控制慢性心力衰竭。 2)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率小于每分钟100次,控制室性早搏。 3)心电图异常者,应经内科治疗,改善心肌缺血,ST 段压低小于1mm。 4)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是否发生过心肌梗死,目前的心脏代偿功能情况,理 论上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 5)双束支传导阻滞,对药物无反应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 病人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三、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 Ⅰ级: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 Ⅱ级:行走距离有限制,走1-2条街后,需停步休息。

实验——生命表

实验一生命表及其编制 【实验目的】 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实验理论】 生命表(life table)的概念:生命表是描述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格。记录了生物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种群生命期望值等特征值。 生命表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特定年龄生命表:以一群同年龄个体为起始点,始终跟踪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动态,记录期繁殖和死亡个体数,直至该年龄群全部死亡为止。适用于世代周期短、世代不重叠的种群。 2)特定时间生命表:假设不同年龄段种群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对一时刻各年龄段个体的调查统计而制成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重叠且稳定的种群。总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根据生命表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图可以直观地描述种群的时间动态。 生命表各特征值及其定义(参见表1): x=年龄分段;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原始数据); lx = 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nx / n0); dx =从x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 qx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dx / nx); ex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实验方法、步骤】 1.划分年龄阶段:根据研究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划分年龄组。人通常采用5年为一年龄组;盘羊、鹿等以1年;鼠类以1个月为一年龄组。对于一年生昆虫等则根据个体发育的特征(如若虫的龄期)具体划分年龄组。 2.调查各年龄段开始时的个体存活数,详细记录得生命表的原始数据nx。3.依据原始数据nx计算并填写生命表的其它各项特征值,完成表格(dx、lx、Lx、Tx、ex),并得出研究种群的生命期望ex。 现以一虚拟种群的动态生命表为例,说明其编制方法: 许多生命表常采用以1000个体为基础计算,或经过标准化而将n1转化为1000(如表1),表中各栏数据的演算及其关系如下。 表1 一个假定种群到动态生态表结构 【实验材料】 调查或利用已有的资料,表2- 4。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术前准备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术前准备 麻醉前病情分级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 表1 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外科ICU 秦再生 围术期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护仪器反馈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的调整和干预,使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临床麻醉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合适的麻醉深度”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使得患者有可能在术中存在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现象,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同时,这类的麻醉质量投诉索赔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 麻醉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首先使用麻醉一词,其定义为:患者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1957年Woodbi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份: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反射阻滞,以及精神阻滞(意识消失) 。1986年Pinsker将麻醉分为三种成份: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凡能可逆的作用于这三种成份的药物均可用于麻醉。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麻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意识和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由此可见麻醉定义的完善是随着所用药物的不同而不断演化的,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一个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麻醉深度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1954年Artusio将经典乙醚麻醉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和部分镇痛;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基本无反射抑制。随着1942年肌松药的出现和麻醉中控制呼吸技术的实施,乙醚麻醉分期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不存在。Prys-Roberts认为麻醉是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识一旦消失,也就没有疼痛,而意识消失是全或无的现象,故不存在深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从临床角度看,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无知晓、术后无回忆,然而,这些都是针对意识而言的,并没有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等。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麻醉状态都是过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