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创新设计

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创新设计

一、创新实验名称: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创新设计

(

潍坊三中:张冠强

郭宸显 王广雷 指导教师:李诚)

二、创新实验目的:

1、验证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产生二氧化碳

2、经济实惠不花钱,操作实用又方便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500—600ml 透明矿泉水瓶4个(带盖),500—600ml 去掉上半部分透明矿泉水瓶2个(作为烧杯使用),250ml 去掉上半部分透明矿泉水瓶2个(作为试管使用),20—30cm 长的吸管2支, 2.5L 矿泉水瓶1个(制作石灰水用),石灰若干,黄豆若干,备用瓶子若干,火柴等。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

1、准备四个矿泉水瓶,甲丙分别放入适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乙丁分别放入等量的煮熟的黄豆种子。甲乙的瓶盖上插上吸管,吸管向外的一端折叠后绑住,使它不通气。分别拧紧瓶盖。

2、将四个瓶子放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放置一天后实验。

3、取甲乙两瓶,打开吸管,分别将吸管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轻捏瓶子,使瓶中的气体通过石灰水。然后观察结果。

4、取丙丁两瓶,打开瓶盖,分别插入燃烧的火柴。观察实验结果。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经济实惠不花钱,实验材料都是随手可得的废品,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也不容易损坏仪器,自己在家就可以做。使实验更切近生活,与生活相联系。也体现了实验的实用性,全体参与以及动手动脑能力锻炼。

操作简单又方便,挤压瓶子,直接将瓶中气体压出,进入石灰水中;传统的做法是向瓶中加水,将瓶中的气体压出,进入石灰水中,麻烦。

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试题汇编

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试卷汇编 1.(2010·深圳市)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5000平方M生态绿墙,栽种上海本地的绿色植物,成为世博园里“绿色的明珠”。生态绿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帮助吸收园区内二氧化碳,降低夏季温度,这一功能是由植物的哪些生命活动来实现的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气体扩散和蒸腾作用 2.(2010·深圳市)在观察了叶片的结构后,晓东将刚摘下的叶片放人70度的热水中,很快发 现叶片表面产生许多的小气泡,并且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 象说明 .叶片上表面含叶 B A.叶片下表面的光照弱 绿体比下表面的多 .叶片下表面的气孔多 D C.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景德镇)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20103.(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B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C 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承德市)图44.(2010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宿州)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 52010 .吸收作用.蒸腾作用 D C B A.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01.(60·内江市)当踏入山林时,会感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1 / 11

.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A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滕作用 D.茂盛的林木遮住了大部分太阳光 7.(2010·威海市)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不包括 A.降低叶片的温度 B.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C.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D.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8.(2010·威海市)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9.(2010·乐山市)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光照 B.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绿色植物所有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10.(2010·乐山市)为了提高温室中的蔬菜产量,应将温度控制为 A.白天比晚上高 B.晚上比白天高 C.晚上和白天都高 D.晚上和白天都低11.(2010·乐山市)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2010·苏州市)一株生理功能正常的绿色植物,在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条件下都能持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2 / 11 吸根毛 C..呼吸作用台 A.光作用 B D.蒸腾作用水

呼吸作用实验题归类示例(精)

呼吸作用实验题归类示例 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姜万录 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它能为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对呼吸作用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有助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对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题进行归类如下: 1.验证生物体能否进行呼吸作用 例1.为探究脊蛙(去脑、保留脊髓) 肌肉是否能进行有氧呼吸,请依据所给的 实验装置(K为止水夹)和材料,在给出的 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 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回答问题。 材料和用品:刚制备的去内脏脊蛙、 导线、手摇感应电机等 方法步 骤: 步骤1:将A、B两根导线插入乙瓶瓶塞,将A导线下端的小钩,钩在刚制备的去内脏脊蛙背部肌肉上,带皮的蛙后肢接触食盐水,B导线的下端也接触食盐水,用凡士林密封瓶口;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能否证明肌肉是否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脊蛙(去脑、保留脊髓)肌肉是否能进行有氧呼吸。由此确定该原理是细胞在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实验时提供氧气,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来确定肌肉细胞能否进行有氧呼吸。根据题中给出的实验装置设计合理步骤:先提供氧气,再用感应电流断续刺激脊蛙,使其肌肉收缩增强代谢活动。最后通过石灰水检验结果。由于该实验属于“是否类”探究性实验,实验预期结果有两种可能。肌肉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不能用此装置证明肌肉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 步骤2:调节止水夹K,使丁瓶内的水缓缓滴下,用以抽气,使空气由甲瓶经乙、丙瓶进入丁瓶。 步骤3:将A、B导线接上手摇感应电机,用感应电流断续刺激脊蛙,使其肌肉收缩增强代谢活动。 步骤4:观察丙瓶内石灰水的颜色变化。 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丙瓶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脊蛙的肌肉能进行有氧呼吸作用; ②丙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脊蛙的肌肉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不能。因为肌肉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观察不到实验现象。 2.测定生物体呼吸作用强度 例2.植物幼苗在生长时,要进行呼吸作用。请用简单方 法来测量菜豆幼苗有氧呼吸强度的大小(以单位时间内的耗氧 量表示)。 实验材料:带塞的玻璃钟罩,大、小烧杯,10%NaOH溶液, 带刻度的玻璃导管、清水、微型盆栽菜豆幼苗。 ①本实验可用如上图装置,但该装置中还缺少某个必要的 组成部分,利用所给的器具和试剂,则添加该组成部分的操作是。增加该组成部分的目的是:。 ②本实验进行的原理是:。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生物教材六年级上册第页安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的气体,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1、原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四、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两个塑料透明瓶子、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小烧杯。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2、实验操作: ①两个塑料透明瓶子,分别贴上1号、2号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②两支注射器,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往两支注射器中抽取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③将1号注射器插入对应的塑料透明瓶子,用注射器抽取一号瓶中的气体打,观察、记录1号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装置如下图所示:

植物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复习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以及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列举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概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识别茎的结构和各部分 的作用。 3、掌握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4、描述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及意义。 5、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考点提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2、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及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3、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4、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及有关实验。 6、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精题解析] [例一](2005湖南益阳)一些老人特别喜欢早晨到树林里锻炼身体,感到空气清新,主要原因是() A、空气中氧含量高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空气中水蒸气多 D、空气中有毒气体、灰尘减少 {解析}早晨的树林中氧气含量较低,而二氧化碳含量教高,因为晚上树木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人们之所以感到空气清新,只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灰尘减少了的缘故。 {答案} D {例二}(2006 莱芜)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一盆栽的斑叶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界限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在透明塑料袋中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用途是。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4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4)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 [解析] 本题是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内容,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是用固体氢氧化钠来除去塑料袋内二氧化碳的。要想排除叶内原有淀粉,采用的方法是将其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使其只进行呼吸作用,这样叶内原有的淀粉就能运走或耗尽。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酒精这种有机溶剂,叶片A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叶片A中非绿色部分则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A、B两片绿色部分的区别是A叶有二氧化碳,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B叶片没有二氧化碳,不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呼吸作用教案

5-3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 ②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③举例说出生活中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例。 2.能力目标: ①探究植物发生呼吸作用的部位。 ②运用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原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 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式分组合作学习法的过程和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②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规范的实验习惯。二.教学重点: ①植物呼吸的现象。 ②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③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①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②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活动安排: ①观看呼吸作用的动画视频,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结论。 ②体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的过程,说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 理,得出植物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 ③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密闭的卧室中放生长旺盛的植物是否科学”和“进 入地窖之前应该采取的措施”。 ④从概念中总结出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从而写出呼吸作用的 反应式。 五.课的类型: 教学常态课 六.教学模式: 探究式分组合作学习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内容要点:(板书设计)

5-3 呼吸作用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热量。 二、呼吸作用在细胞中进行澄 清 石 灰 水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遇二氧化碳 1.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变浑浊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线粒体 一部分以热量散失 2.呼吸作用的意义 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 九.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程序、教师行为和学生活动及目标达成。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所需教学工 具所用教学 技能 设计意图 导入(两分钟)同学们,你们能利用日 常的生活经验解释以 下问题吗? (1)萝卜放久了为什么 会糠心呢? (2)粮食为什么要晾干 后贮藏呢? (3)冷藏的蔬菜为什么 能较长时间地保持 新鲜呢? (4)花盆的底部为什么 要有洞呢? (5)植物要进行呼吸作 用吗?…… 学生表现出极大 的好奇心并引起 其学习本节内容 的兴趣。 多媒体 提问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便于 整个课堂的开 展与进行

最新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试题汇编

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试题汇编 1.(2010·深圳市)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5000平方米生态绿墙,栽种上海本地的绿色植物,成为世博园里“绿色的明珠”。生态绿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帮助吸收园区内二氧化碳,降低夏季温度,这一功能是由植物的哪些生命活动来实现的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气体扩散和蒸腾作用 2.(2010·深圳市)在观察了叶片的结构后,晓东将刚摘下的叶片放人70度的热水中,很快发现叶片表面产生许多的小气泡,并且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象说明 A.叶片下表面的光照弱 B.叶片上表面含叶 绿体比下表面的多 C.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D.叶片下表面的气孔多 3.(2010·景德镇)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4.(2010·承德市)图4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5.(2010·宿州)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6.(2010·内江市)当踏入山林时,会感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滕作用 D.茂盛的林木遮住了大部分太阳光 7.(2010·威海市)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不包括 A.降低叶片的温度 B.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C.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D.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8.(2010·威海市)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9.(2010·乐山市)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光照 B.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绿色植物所有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 10.(2010·乐山市)为了提高温室中的蔬菜产量,应将温度控制为 A.白天比晚上高 B.晚上比白天高 C.晚上和白天都高 D.晚上和白天都低 11.(2010·乐山市)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2010·苏州市)一株生理功能正常的绿色植物,在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条件下都能持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lant respir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

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2016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016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016中考生物专题训练《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5?孝感)玉兰、海棠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却可以开出满树娇艳的花朵.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正确的是() A.它们是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B.它们是花瓣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它们是树皮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再运输到花瓣的 D.它们是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转运到花瓣的2.(2015?临沂)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减少降水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2015?茂名)下面是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方法步骤,其中有操作错误的是()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 ③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 ④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并去掉纸片 ⑤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小烧杯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厚滴加碘液,观察叶色变化.A.①B.②C.④D.⑤ 6.(2015?龙沙区模拟)当你和同学们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蒸腾作用和输导作用 7.(2012?济宁)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说:它(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

2018年高考生物重难点突破强化练第23练准确解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题

准确解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题 1.(2017·衡水中学一调)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因子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下处理。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的为( ) 花盆光温度水 甲光亮处20 ℃充足 乙黑暗处20 ℃少量 A. 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2.(2017·吉林月考)现有一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你认为下列最适宜做实验对照组的是( ) ①向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一定量的种子放入培养皿中。 ②将培养皿置于光照条件下、25 ℃、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A.另一组置于有光条件下,其他处理相同 B.另一组置于25 ℃条件下,其他处理相同 C.另一组置于缺氧条件下,其他处理相同 D.另一组置于黑暗、25 ℃条件下,其他处理相同 3.(2017·海南国兴中学月考)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不产生气泡,乙产生气泡 B.甲产生气泡,乙不产生气泡 C.甲和乙都产生气泡,气泡成分不同 D.甲和乙都产生气泡,气泡成分相同 4.(2017·漳州芗城中学月考)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在黑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后,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对上述实验的分析和结论合理的是( ) A.本实验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二氧化碳转变成了淀粉 C.实验初始时遮光与曝光区域仍有淀粉存在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习题(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共32.0 分) 1.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如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情况得到的.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 AB 段(不包括A、B 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A. B. C. D. 3.为了探究植物的吸水作用,孟晓同学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此时天 平处于平衡状态.若将青菜全部拿下来 浸入清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将青菜从清 水中拿出来并擦干,重新将青菜放入天平 的左托盘上时,天平与之前处于平衡状态 时相比,它的指针将() A.向左倾斜 B. 向右倾斜 C. 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4.冬青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公路的两侧有时会种上它来绿化环境.我们经常能见到园林工人拿着剪刀修剪冬青,在修剪时,他们通常会将冬青树尖端长出来的顶芽修剪掉,这是为了() A.促进冬青的顶端优势 B. 抑制冬青的顶端优势 C. 使冬青不再生长 D. 使冬青长得更高大 5.有关如图三个实验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装置可以用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且必须放置在阳光下 B.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且必须放置在阳光下 C.丙装置的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D.丙装置的塑料袋口应该扎在植物茎的基部,土壤以上,且必须放置在阳光下

细胞呼吸___过程及实验

一轮复习课----细胞呼吸(过程及实验) 复习环节:学生活动:ATP合成的反应式 问:ATP主要来源? 引出课题:ATP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问:细胞呼吸又叫呼吸作用,它和人的呼吸是同一概念吗? 引出其定义P91(学生齐读)强调氧化分解非水解(知识背景:水解一般是指由脱水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水参与反应.例如多肽水解为氨基酸,氧化分解多指有机物变成无机物,放出能量),无氧呼吸也是氧化分解过程,只是不彻底。 学生活动一:请画出与细胞呼吸有关的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并标示各结构名称并写出内膜的表面积增大的方式。 学生活动二:1、写出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物质变化、能量 变化、反应场所? 2、写出有氧呼吸反应式(底物葡萄糖) 教师强调: (1)反应式箭头不能变为等号。 (2)能量不能写成ATP。各阶段酶种类不同。 (3)底物主要是葡萄糖。 (4)部分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如蓝藻、硝化细菌其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膜上。 (5)释放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产生ATP只能用于其暗反 应 学生活动三:1、朗读课本P94黑体字“定义”,并照样子读出无氧呼吸的定义。 2、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教师强调: (1)无氧呼吸产物是不同取决于酶的种类。 (2)低氧环境中,植物既可进行无氧呼吸,也进有氧呼吸。 (3)长期的无氧呼吸对陆生植物影响?(酒精使蛋白质变性,有毒害作用。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不能满足生命活动需 要。 (4)无氧呼吸产物中仍含有大量的能量。 (5)问: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不进行)蛔虫呢?(无氧呼吸) (6)氧气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7)进化历程: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基础上进化而来。部分生物仍保留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以应付暂时缺氧的不利状态。 板书: 问酵母菌可进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引出探究实验) 学生活动四:那我们应如何探究其方式?(可从检测产物入手,也可从能量释放大小的测定入手,也可从气体变化量入手。。。。。。) 设计一:检测产物实验原理:(学生能描述)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呼吸作用实验设计

呼吸作用实验题示例 1.测定生物体呼吸作用强度 例1.植物幼苗在生长时,要进行呼吸作用。请用简单 方法来测量菜豆幼苗有氧呼吸强度的大小(以单位时间 内的耗氧量表示)。 实验材料:带塞的玻璃钟罩,大、小烧杯,10%NaOH溶 液,带刻度的玻璃导管、清水、微型盆栽菜豆幼苗。 ①本实验可用如上图装置,但该装置中还缺少某个必要的组 成部分,利用所给的器具和试剂,则添加该组成部分的操作 是。增加该组成部分的目的 是:。 ②本实验进行的原理是:。 ③实验步骤: Ⅰ.取两个上述装置,编号为甲、乙。对所用的盆栽菜豆幼苗,甲中放置正常生长的菜豆幼苗,乙中放置。连接好玻璃导管后,调节水柱高度,使两装置一样高。 Ⅱ.,并开始计时。 Ⅲ.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结果测算出幼苗在这段时间内的呼吸强度。 ④本实验设计对照组的目的是:。 【例1】解析:本实验目的是测量菜豆幼苗有氧呼吸强度的大小。以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结合所学的呼吸作用知识,和物理气压变化原理确定该实验原理为幼苗在黑暗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容器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被容器中的碱液所吸收,致使容器中的气压减少,使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因此,必须消除菜豆幼苗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才能测定其耗氧量,根据提供的材料有NaOH溶液,对于给出的装置添加的操作应是用小烧杯盛适量的10%NaOH溶液置于玻璃钟置内,利用它可以吸收幼苗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甲中放置正常生长的菜豆幼苗,乙中放置死的相同的盆栽菜豆幼苗,条件是都放在相同的黑暗环境中,最后在一段时间后测量水柱上升高度(反映装置中氧气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测算出幼苗在这段时间内的呼吸强度。本实验设计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外界温度、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 ①用小烧杯盛适量的10%NaOH溶液置于玻璃钟置内 吸收幼苗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 ②幼苗在黑暗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容器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被容器中的碱液所吸收,致使容器中的气压减少,使玻璃管内水柱上升。 ③Ⅰ.死的相同的盆栽菜豆幼苗 Ⅱ.将两装置都放在相同的黑暗环境中 Ⅲ.测量水柱上升高度 ④排除外界温度、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校正因外界温度、气压变化造成的实验误差) 注:根据此装置的实验指标测出的是有氧呼吸强度的大小 【变式训练1】运用气体体积测定法,设计实验装置测定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大小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习题(含答案)教学文案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习题(含答案)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 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 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如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情况得到的.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 A. B. C. D. 3. 为了探究植物的吸水作用,孟晓 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 究,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将 青菜全部拿下来浸入清水中,过一 段时间后再将青菜从清水中拿出来 并擦干,重新将青菜放入天平的左 托盘上时,天平与之前处于平衡状态时相比,它的指针将() A. 向左倾斜 B. 向右倾斜 C. 保持不 变 D. 无法确定 4. 冬青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公路的两侧有时会种上它来绿化环境.我们经常能见到园林工人拿着剪刀修剪冬青,在修剪时,他们通常会将冬青树尖端长出来的顶芽修剪掉,这是为了() A. 促进冬青的顶端优势 B. 抑制冬青的顶端优 势 C. 使冬青不再生长 D. 使冬青长得更高大5. 有关如图三个实验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装置可以用来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且必须放置在阳光下 B. 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且必须放置在阳光下

《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呼吸作用》教学反思1 《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 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很 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如果照搬书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没有探究性,意义不大;如果把改进好的装置都组装好、材料也都选好,只让学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刚开始给学生设置的探究环节比较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让他们自己组装合适的装置完成“植物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学生们对实验原理不明了,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又能给他们

进行探究实验呢?方案经过几次修改和试讲,我们一致觉得应 该以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为依托,首先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老 师在一旁协助,帮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后,再抛出问题,实验 装置可以怎样改进?学生明白后就可以思考改进装置的办法, 老师再给出几个改进方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再 在实验材料方面引导,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就引导学生用最简易的装置来探究叶片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叶片用的是西番莲的叶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植物,自然非 常感兴趣。老师先做对照组,学生再操作实验组就相对比较容 易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注重联系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探究实验环节应用的实验 材料是西蕃莲的叶片和果实,也与十中朱琦校长的名师工作室 所研究的课题“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相 吻合。 2.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 种子、西番莲的叶片、西番莲的果实(课下探究),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 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呼吸作用》教学反思2

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2020年浙江中考科学必考(解析版)

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2020年浙江中考科学必考(解析版)一、选择题 1.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甲乙丙丁 A.甲实验可以探究水的运输部位是茎的木质部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中镁剧烈燃烧,产生白色、黑色两种固体,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答案】C 2.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2O5N4Mg,推测叶绿素中的() A.镁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B.氮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C.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D.氢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 【答案】C 【解析】【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解答】A.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A错误; B.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肯定不包括镁元素,故B错误; C.叶绿素中的氧元素可能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故C正确; D.植物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肯定不包括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向下运输 【答案】D 【解析】【考点】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输送 【解析】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其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两种。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及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韧皮纤维质地坚韧,抗曲挠能力较强,为韧皮部中担负机械支持功能的成分。 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是光合作用,故A正确。 第1 页,共10 页

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一、使用教材 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材料:小番茄、大蒜瓣、胡萝卜、榕树叶、西兰花、澄清石灰水、溴麝香草酚蓝(BTB)溶液。 (二)实验用具:带有按压头的洗手液空瓶、空的生理盐水挂瓶、输液器、注射器、透明保温杯、饮料瓶、广口塑料瓶、吸管、乳胶管、温度计、玻璃弯管、塑料泡沫板、透明胶带、卫生香、生日蜡烛、剪刀、小刀、酒精灯、打火机、纱布、细线、牙签、冰袋、二氧化碳传感器、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及实验装置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热量、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检测方法,这有助于接下来的创新自制实验装置。(二)创新自制实验装置: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材料或易得的材料,自制实验装置。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装置整合成一个实验装置,“一箭三雕”地分组探究绿色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呼吸作用。 (三)实验材料多样化:学生自行准备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作为实验材料,改进了教材中只用种子来实验的状况。 (四)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平板电脑“探究温度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更直观地解释实际生活问题。 (五)微信报道学生的创新实验“废物巧利用,创意大比拼”,提升了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烈,并且喜欢与人合作学习。之前已经经过多次的实验探究,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色变为黄绿色或黄色)以及氧气的检验方法(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要求各小组在自学微课后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废弃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把“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呼出二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

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Plan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lant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

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四章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3.4.2 蒸腾作用教案(新版)冀教版

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 2.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 2.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7-8月份正值炎热,这时你走在树荫下就觉得凉爽了.什么原因呢,你想知道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 师生共同学习教材52页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

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板书: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部导管→叶肉↗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