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助读之七资料

文言助读之七资料
文言助读之七资料

文言助读之七

73.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写字),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一本指导运笔的书)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秘藏)?”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阻)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满)月,书便大进。

[文化常识]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不可胜数,我们只能择其中的六七人略作介绍。东汉的张芝,世称“草圣”,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擅长隶书与楷书,世称“钟王”;东晋的王羲之,更在他们之上,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正楷和行书都出众,字体雄健多变,世称“书圣”。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正楷。宋朝的米芾,精于诗文书画,其书法自成一家。

[思考与练习]

1.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的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2.翻译:待尔成人,吾授之。

74.孟母三迁

孟子(姓孟,名轲)幼时,其舍近墓,常嬉

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商人)呼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学舍)之旁。孟子乃嬉为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之事。其母曰:“是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那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惧有伏于之”,意为担心

(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

有“礼”,官府有“礼”,朝堂上更有

“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读书,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

“揖让进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如见国君要快步上前,要跪拜,退堂时要倒退几

步才转身走,人的动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受斥责,重者处刑。

[启发与借鉴]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思考与练习]

1孟子是_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 ?翻译:是可以处吾子矣。

75.梁山伯与祝英台

英台乔装,诣杭就学,与梁山伯同窗。俱学三载,感情甚笃。学毕,英台辞归,山伯相送。途中英台言及家有女弟(妹妹),年方二八,贤淑而知书,遂托言为妹作媒,山伯诺之。期年(一年),山伯赴英台家探亲,见英台饰以女装,乃知昔日皆戏言也,所谓女弟,乃英台自身。山伯心喜,然英台已为父许配马家,二人不禁黯然垂涕,遂相约同生死。未久,祝父逼婚,英台不从,自尽而亡。山伯获悉,亟趋而视之,奋身撞墓,墓裂,随之跃入,双双化蝶而舞。

[文言知识]

关于“二八”。“年方二八”,不能理解为“二十八”,而应为“二乘八”,得十六,即十六岁。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又如“二八年华”、“二九妙龄”等等。

[文化常识]

这是一则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歌颂了一对男女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屈斗争的精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久演不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负盛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乔装;②同窗:③ 载;④笃;⑤贤淑;⑥垂涕;⑦自尽_。

2?“乃知昔日皆戏言”中的“乃”,相当于;“乃英台自身也”中的“乃”,相当于。

3.翻译:见英台饰以女装。

76.二犬情深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聪明活泼),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垫)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将近)二年。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同“返”)。

[文言知识]

1.状。“状”指“……的样子”、“情况”等。上文“若拜泣状”,意为好像边拜边

为房间里没人,好像刚离去的样子。

2 ?灵活地解释词语。上文“不能进牢自食”的“牢”,显然不能理解的“监牢”。

“牢”的上部像房屋,下部是“牛”,本义为圈养牲畜的地方。那末上文“不能进牢自食” 中的“牢”,联系上下文,便是指犬睡觉的地方,故可理解为“笼子”。这就是灵活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倏;②饲:③

及_____ ;④山麓。

2 ?解释成语:①天下无敌中的“敌”是

指___ ;②诡计多端中的“诡”是指;③名闻

遐迩中的“遐”是指,“迩”是指;④白璧无瑕中的“瑕”,是指

77.赵某误子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其子恃父多金,朝夕挥霍,不务正业。有一叟善意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逝,将何以自食其力?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弗听,恣(放任)子放荡。寻(不久)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资财尽。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

计短也!

[文言知识]

“子三”及其他。现代汉语中数量词都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如“三本书”、“五次击倒对方”等,而文言中常把数字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上文“有子三”,意为有三个儿子。

又,“石五松三”,意为五块石头三株松树;

“凡败者九”,意为一共九次失败。

[启发与借鉴]

做父母的要以此为戒!

[思考与练习]

1?“三子”的错误是,父亲的错误是

2 ?翻译:一旦尔逝,将何以自食其力

78.擒贼

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

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

于是窥周出。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蓄一犬,见

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

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

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脸上显

出屈服的样子),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

豪贼至官。

[文言知识]

1?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

歉”、“认罪”。上文“跪而谢”,意为跪下来认罪。

又,“官责之,囚谢曰”,意为官吏责罚他,那囚犯认

罪说……。“其人泣而谢曰:‘此吾之过也意为那人边

哭的样子。又, 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然岂非其父之“室中无人,若方去状”,

哭边道歉说:“这是我的过错。”

2?贼。古人说的“贼”是指“强盗”、

“抢劫犯”。上文“二豪贼”即两个大强盗。古人说的“盗”是指“小偷”。

[思考与练习I

1 ?解释:①伺;②之;③但:④ 攫;⑤窥;⑥既;⑦刃;⑧方;⑨ 官_。

2?翻译: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

79.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田间小路)

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

“何用此为T将欲逐之。元乞求毋(不要)弃,

曰:“有生生命)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文言知识]

作疑问语气词用的“为”。“为”放在句子未了,多作疑问语气词用,相当于“呢”。上文“何用此为”,意为要它干什么呢?又,“何惧为”,意为为什么要害怕呢?请注意,末句的“为”不能作“为什么”的“为”理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逐之;②亟;③延。

2?翻译: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80.何岳两次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封存的标记)皆合,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银子),曰“俟他日南下而取”。去数年,绝无音信,后其侄以他事南下,非取箱也。畏斋因托以寄去。

[文言知识]

宦官。“宦官”有两种含义。一指太监,即阉割过的男子在宫中侍奉的人。二指“官吏”、“做官”。上文“教书于宦官家”,意为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又,“宦游”也指做官,“士宦人家”指读书做官的人家;“宦海”指官场。

[启发与借鉴]

品行端正的人对非分之财是不会动心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旦日②俟_。

2?在“遂以还之”中省略了字,成分补足后的句子是。

81 ?车胤囊萤夜读

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夏季),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文言知识]

“以夜继日”和“日以继夜”。这两个成语现已通用,均指白天接着夜晚继续干。如以夜继日地复习功课,也可说成日以继夜地复习功课,但最早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以夜继日”本义为用夜间接着(当日)白天(干);“日以继夜”本义为白天接(上一个)夜间(干)。

[文化常识]

“练”指白色的丝绸,“练囊”即用白色的丝绸做的袋子。养蚕缫丝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用蚕丝织成布(不是棉花织的布,而是丝织品),早先略带灰黄色,还要经过漂白一—沾水后用棒棰反复地捣,这个过程就叫

“练”,直到漂白为止。因此“练”是白色的丝绸,至于各种彩色的绸缎,那是经过染色而成的。

[思考与练习]

1?“囊萤映雪”是两个古人苦学的故事。

“映雪”的主人公是。

2?成语填空:①诲人不;②持之

以③通—达旦;④天—之别。

82.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极伤心)。夫子(指孔子)式(同“轼”)而听之。使子路(孔子的学生)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很像)重有忧(有多伤心的事)者。”而曰指妇人接着说):“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于之),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残暴的政令)。”夫子曰:“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文言知识]

1?于。“于”是个文言虚词,除解释

“对”、“在”、“跟”外,还相当于

“被”、“比”。上文“昔者吾舅死于虎”中的“于”,相当于“被”,意为被老虎吃了。

“苛政猛于虎”中的“于”,相当于“比”,意为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2?舅与姑。“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上文“昔者吾舅死于虎”,意为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姑” 在古文中也指“婆婆”,即丈夫

的母亲,如

“侍姑如母”,意为服侍婆婆像服侍自己的母亲一样。

[文化常识]

“轼”及其他。“轼”是车厢前的横木,

供扶手。乘车的人靠在“轼”上面,表示严肃与恭敬。古代的马车除了“轮子”外,还有车厢,叫“舆”。“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轭”是架在牲畜脖子上的横木;“辙” 是车轮在地上辗出的轨迹。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然;②去。

2?翻译:吾夫又死焉。

83.苏东坡焚房契

东坡自儋(今广东儋县)北归,择居阳羡(古地名)。邵民瞻为其购一宅,为钱五十万,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尝与邵步月(月下散步),偶至一村落,闻有妇人哭声甚哀,遂推扉而入,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何故,妪曰:“吾有一屋,相传百年,而吾子不肖(不成材),售于人。日前吾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问其故居所在,则坡所买之第也。坡再三抚慰,曰:“妪之旧居,乃我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人取屋券(凭据)对妪焚之,呼妪子翌日(第二天)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值。

[文言知识]

第。“第”可指“住宅”、“房屋”。上文“后择吉日入新第”,意为后来选择了吉利的日子住进新买的住宅。“呼妪子翌日迎母还旧第”,意为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接母亲住进原来的房屋里。又,“大第”即高大的房屋;“造第拜见”,意为登门拜访。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倾囊一;②扉一:③

妪—;④竟—;⑤索—。

2?翻译: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84.危如累卵

晋灵公(晋国国君)造九层之台(高楼),费用千金,谓左右曰;“敢有谏(规劝批评)者斩!” 荀息闻之,上书求见。灵公张弩(弓)持矢见之。荀息曰:“臣不敢谏也。臣能累(叠)十二棋子,加九鸡子(鸡蛋)于其上。”公曰:“子为寡人作主。”荀息定意志(使思想感情沉着),以棋子置下,加九鸡子其上。左右俱屏息,灵公气息不续。公曰:“危哉!危哉!”荀息曰:“复有危于此也。”公曰:“愿闻之。”荀息曰:“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国用(资财)空虚,邻国将兴兵,社稷(国家)危亡,君欲何望?”灵公曰:“寡人之过乃至于是!”即败毁)九层之台也。

[文言知识]

臣。“臣”的本义是奴隶。对国君来说,全国的人无论贵贱都是他的奴隶。大臣则是大奴隶,小臣则是小奴隶,所以后来清朝的官吏在皇帝面前都自称奴才。在古代,大小官员在国君面前都称“臣”,即“我”,含有谦称的意思,下级对上级也称臣。上文荀息在晋文公面前一再说“臣……”,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常识]

寡人。国君自称“寡人”也称“孤”。

“寡人”的本义是寡德之人,意为道德不高尚的人一一这当然是客气话,是表谦之词。所谓“孤”或“孤人”,是指孤立无援的人,这也是客气的自谦之词。

[思考与练习]

1.“加九鸡子于其上”中的“于”,意为

“复有危于此也”中的“于”,意为

2.翻译:寡人之过乃至于是。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 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 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三、抗敌 55.苟灌冒险救父 56.杨氏力守项城 57.张二杀倭寇 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 59.严颜临死不低头 60.张飞横矛当阳桥 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 62.马援誓死沙场 63.钱金玉以身殉国 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65.王长年智斗倭寇 66.赵广誓死不屈 67.老妇智斗辽敌 68.苏武牧羊北海上 69.岳飞抗金 四、教育 70.孟母三迁 71.曾子杀猪 72.陈谏议教子 73.银工家出宰相 74.狄青不去面文 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 76.张飞身教马超 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 78.墨子善教 79.孔子因材施教 80.张伍罢猎 81.断织教子 82.陶母责子 83.车夫妻子的规劝 84.于令仪诲人 85.子路受教 86.仲永的不幸 87.芒山盗临刑 88.艾子杖责孙儿 89.愚蠢的父子 五、情义 90.陆绩怀橘 91.缇萦救父 92.李勣煮粥侍姊 93.宋弘不弃糟糠妻 94.苟巨伯探病友 95.黄仙裳助人 96.季札赠剑 97.包惊几为人嫁女 98.卢文弨灵前焚帖 99.漂母饭韩信 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最新)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 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思考与练习】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81-190

181.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听,派遣子路去询问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实在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对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182.刺股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〇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反复研读。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给以卿相这样的尊位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183.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为郡守,恼怒人触犯他的名字,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民间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184.武平之猿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值得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容易得到。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估计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取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就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速手就擒。小猴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185.饿死狙公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到山中,摘取草木的果实,征收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栅栏木笼

作文文言文素材100篇

文言文助读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文言文助读译文91_100

文言助读译文91-100 91、陆贽论审察群情 唐德宗问陆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于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译文: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呈上章疏,大略是说:“臣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若是众人非常希望的,陛下先去施行它,众人非常憎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希图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但天下人(还)不肯归向的事情,从古到今,没有这种情况。安定与动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的时候,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背离,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万民归附,来使国家安定呢!这一点确实是当前最为急切的事情啊。” 92、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指责你的话每天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被开垦,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此安定。这是你不巴结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助读译文101-110 101.管仲答绮乌封人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吃东西,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侥幸被押到齐国后没有死还被齐国重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102.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移放置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人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移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张释之执法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来人,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汉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乘坐的车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 读100篇》 摘要:),),1.(1)√(2)×(3)√(4)√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句子。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3)√(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1许衡心主 【原文】 元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2子罕辞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为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祁黄羊举荐 【原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惊弓之鸟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6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7物各有所长

高中文言文助读电子版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精品2018-2019初中文言文 阅读100篇(含答案100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100篇(含答案) 一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 (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 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

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2)只是(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文言文助读选篇

李疑传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 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 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

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非有奇伟壮烈 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真事以劝焉。” 万宝常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以郑译等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 者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辛仲甫 太祖问赵韩王:“儒臣中有武勇兼济者何人”赵以辛仲甫为对,曰:“仲甫才勇有文,顷从事于郭崇,教其射法,后崇反师之。赡辨宏博,纵横可用。”遂召见。时太祖方以武臣戡定寰宇, 更不暇他试,便令武库以乌漆新劲弓令射。仲甫轻挽即圆,破的而中。又取坚铠令擐之,若被单衣。太祖大称爱。仲甫奏曰:

中学文言文助读(du)

初中文言文助读 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陆绩怀桔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木犬奇之。 3.掩耳盗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4.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5.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7.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8.李存审戒子 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9.秦武王偏听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0.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就,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法也。 11.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12.尹绰之爱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日:“厥唉我,谏我必不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尹绰日:“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臣也爱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日:“君子哉,尹绰!面訾zǐ不誉也。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1、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 【注释】 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 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 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 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

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 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 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

【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他母亲说:“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2、欧阳询观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言助读后50篇

文言助读后50篇 51、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3、世评华歆王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55、齐宣王好谀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81-100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81-100) 81、腹朜大义灭亲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朜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82、闵仲叔辞侯霸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谈及治国正事,只是嘘寒问暖罢了。仲叔遗憾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这是对人认识不清。”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以弗及也。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应司徒侯霸之辟。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惧;今见明公,喜惧皆去。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辟而不问,是失人也。”遂辞出,投劾而去。 83、杨震论"四知"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84、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