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

蓄”“蕴藏”等词语;描写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衬托),体会流露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简练”“形象”等词语。

(四)掌握表达技巧。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考题精选】

一.(2020·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①,空惭旅鬓斑。

注:弃繻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②第五句以“征尘”代

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二.(2020·衡水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楼上①

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

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白叹无补国事。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

【答案】

1.C

2.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隐。②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次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是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苦语次骨(即入骨)”这个关键词,赏析的围绕着整个词展开。

尾联的意思是: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从手法的角度,这是直抒胸臆。“乱离难自救”句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谈何报国呢?体现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深深遗憾和苦痛。“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状,也能体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

为国建功的深深遗憾。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可谓“苦语次骨”。

三.(2020·闽粤赣三省十二校高三联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

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2.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答案】

1.A

2.(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

答亦可得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 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整体解读诗歌,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

古诗答题注重诗歌特点,此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两个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理解,而“含蓄蕴藉”为重点。含蓄表达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解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含蓄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可知“雨横风狂”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鸡鸣天下白”“鹅击”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沉阴”“残月”象征清政府的黑暗;“吾独立”象征“我”的清醒,“万家酣睡”象征民众的愚昧。

四.(2020·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A

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票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世逍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A 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字少卿,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世道颓废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故选A。

2.此题的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回答情感题的每一个答题要点要包含以下内容: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

本题,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

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五.(2020·湖北省襄阳市优质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答案】

1.D

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六.(2020·高三下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②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

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③绎思: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答案】

1.C

2.①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②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③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意象组成意境。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

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 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 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 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 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这是经过匠 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 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 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 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 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 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 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七.(2020·河南五岳在线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 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① 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 了十年。

② ③ ④ 。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 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 .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 .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 .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2.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

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表现了诗人的自负”分析错误,这里主要是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手法与情感主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用诗歌手法有哪些,比如常见修辞,描写和抒情的手法,以及对比、衬托等一些大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运用及效果。题目是,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已经告诉考生主旨是“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手法是“正侧结合”,这就有了答题方向。只需找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这个比较容易,是“天地元须使鬼钱”。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似乎应当应分,更加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

侧面描写不太好理解,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八.(2020·湖南四校高三2 月线上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服殊音不可亲”中的“异服殊音”属于借代手法,以峒民的服饰和语言特色指代峒民,形象而又简练。

B.颔联描写了峒民赶集的情景,既展现了峒民的生活习俗,又暗含了峒民往返集市买盐往返甚是辛苦。C.“鸡骨占年拜水神”一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鸡骨占年”和“拜水神”的风俗令诗人感到十分惊奇。

D.此诗语言朴实无华,真切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柳州少数民族的生活,隐含着诗人作为地方官人乡随俗的思想。

2.此诗包含着诗人到柳州任职后面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先后经历了“不可亲”的距离感(或失落感)、“愁问重译”的束缚感(或不便感)和“欲作文身”的渴望融入之心。诗人初到此地任职,因衣着不同、语言不通而感到

似乎被排斥在峒民之外;办理案件时,因语言不通只能仰仗翻译而产生了工作不便感;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令诗人感到十分惊奇”分析错误,“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表现出了作者入乡随

俗的思想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

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诗首联“不可亲”一词表达了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的距离感,从尾联的“愁问重译”可知诗人的的束缚感,从“欲作文身”可知诗人渴望融入当地百姓之心。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表达了诗人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的心理。

九.(2020·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上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残①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颔联对仗工整。时空相应,“无功”“有梦”对举。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

1.D

2.①伤春惜春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②报国无门之叹和对家乡的思念;③对官场的厌倦,英雄迟暮的无奈。

【解析】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主旨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以雄豪气概收”说法错误,尾联大意是: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飞鹰醉打围”的气概,冠以“谁记”,让人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表达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词的下阕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等来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作答时注意不要只写几个表现情感的词语,要结合内容答情感,指出情感生发的原因,如有手法要一并写出。首联“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写出暮春时节,草木青葱的美好景致。依依,是留恋不舍的样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颔联“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根据“无功”“有梦”“征人”,从这些关键词上可看出诗人欲报国却无门的苦闷,“乡远”则代表思乡;颈联“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写岀苜蓿生长极为茂盛,突出在麦苗中稀疏的场面,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尾联“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对官场的厌倦。

十.(2020·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2.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

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

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D 项,“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具体为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作用。“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

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这种情感。“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十一.(2020·贵州省高三第二次大联考)阅读下而这首朱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而飞驶竞渡的壮观场而。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

2.①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②动静结合。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③寓情于景。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反映出作者

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准确把握景物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所用手法。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热闹之后的静谧幽美的夜景,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表现词人对动之美与静之美皆能欣赏的豁达情怀。“无影”言杨花小而轻,实为突出庭院的寂静无声,动中有静,以动衬静。白日、夜晚的不同景象,寓情于景,表现出词人节日的快乐;对庭院夜景的描写表现出恬淡、清明的意境和词人闲适、平和的心境。

十二.(2020·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并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 [元]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意境

难点 5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 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意 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 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 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 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 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 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 古代诗歌阅读检测

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 1.(2015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11分)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解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答出诗歌重叠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2.(2015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除夜宿石头驿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答出内容方面的作用,给1分;答出形式方面的作用给1分;两方面答全,给3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修辞方法 【设问示例】 1、本诗歌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方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x句或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方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歌(x句或x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得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再对相关诗句作简要解说; (3)最后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首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或形式、整体或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的观点的依据。 【答题模板】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一、2020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译文: 标题: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首联: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颔联: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颈联: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尾联: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从标题的理解、首联的内容、颔联的情感、尾联的手法设题。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思想情感题,对于病种好友,诗人有不能共游的遗憾,对友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来日观景的展望。这既是符合我们人之常情的感情,也是根据行文表现出来的感情。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四 古代诗歌阅读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别王百谷 袁宏道 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 锦帆泾②绕郎官舍,冠子桥③通处士家。 好事每供挥林下塵④,清斋长谷前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④塵: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 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 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塵清谈。 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 E.“浣纱”本义是洗衣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1)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天;“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对星邀月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具体分析词中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最全归纳知识讲解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③病渴:指消渴之疾。④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 1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三)-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CE 2.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3.此词上片重点描写的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2分)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人在画楼高处”两句,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吹笛之人。(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①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层次丰富。“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为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的效果。词人既以优美的景物形象表现笛声之美,又通过“香”字表现敏锐的嗅觉感受,通过“点”字表现细微的听觉感受,描写出笛声具有色、香的艺术感染力。(2分) ②善于炼字、炼句。“惊”“落”“点”三字,前后呼应,用字生动传神,词句流转。(2分) ③意境浑成。以景语作结,余音绕梁,低回婉转。(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出猎的场景壮丽、热烈。通过“分围浅草”交代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的壮阔;“万人齐指处”写围观人数之多;“向日”的“红旗”和“迎风”的“白马”,写出猎环境色彩的艳丽和气氛的热烈。(答出特点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并非“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于边地的想象,而是写现实中射手的技艺高超。“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答出描写角度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琵琶行》中的这两句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声词来描述;(2分)而本词这两句则主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带着雨痕的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伤春的思妇。(3分) 8.词的下片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的爱人而带来的寂寞哀怨之情。(2分)她盼望飞燕能带来远方爱人的消息,然而飞燕并没有,这使她只能对飞燕产生埋怨。(2分)远人无信,她只能对着画屏想象远人的行程,通过虚写表现其深深的相思之苦。(2分)

打印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 64篇

1.《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