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国统一的进程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国乃至全世界一直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的实质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么、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以及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的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以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最重大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篇章,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与奥地利边界,在以后的几个月,先后有50万东德人经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先后多次举行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西德边界,西方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东西德国“事实上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即发表声明支持。其发言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人民对两个德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东德总理断然拒绝了这个计划,言称:可以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声称,西德的计划完全没有考虑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

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两德统一的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建立把经济、货币、运输系统统一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三步则是,把两国主权逐步移交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最后通过统一选举,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势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加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德国统一后军事中立是危险的,统一后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中,不能中立更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共体的联系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应继续是北约的正是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统一的德国决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28日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经势在必行,而苏联国内政治形势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他自身利益的损害,同时为了得到德国的经济援

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今后的欧洲格局中占有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的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做法。7月14日代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的统一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具有独立的主权。协议内容还包括德国的疆域,3-4年内苏联撤出民主德国,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驻留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和拥有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由于统一后的德国的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在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是重新被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扰欧洲40多年的德国统一问题得到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政治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新的政治格局的开始。

普鲁士能够统一德国的原因

背景: 当俾斯麦在1862年9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时,还没有德国。只有说德语的政治实体散布在欧洲,是一个松散的联邦。联邦中有两个大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些中等大小王国,如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许多小国和自由城市,所有这些被称为“第三德国”。在1848年革命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刻开始,才开始考虑德语联邦统一问题。当时的问题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哪个可以占有第三德国。1864,1866以及1870-1871年三场战争解决了问题,普鲁士笑到最后。 除普鲁士和奥地利外,19世纪60年代欧洲还有四个大国,英法意俄。但意大利并没对德国统一有显著影响,尽管在1866年与普鲁士作战。意大利还是一个非常新的国家,还特别弱。因此关键问题是奥英法俄的反应。 有趣的是,他们互相踢皮球等于是坐看普鲁士统一德国。 过程: 俾斯麦第一战是联合奥地利打丹麦(1864)。目标是将易北河畔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国大部分人说德语。在轻易击败丹麦后,分赃不均导致反目成仇,1866年普奥开战,普鲁士胜利。1870普鲁士打败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得第三德国南部控制权,完成统一。 原因 政治(战略上): 1864年,欧洲大国袖手旁观并不奇怪,因为赌注很小。不论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不是特别可怕,占领目标也不是对他们来说很偏僻,也不清楚哪个最后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问题是1866以及1870年。其实英国和俄国事实上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统一的德国符合他们的利益。英俄都觉得法国是欧洲最大威胁,有个德国可以制衡法国。英国还考虑到有个德国将有助于使俄国的注意力锁定在欧洲,远离中亚(英俄在那是竞争对手)。而且,俄国讲德国视为制衡奥地利的力量。不过对法国的担心仍然是主要动力。 至于法国和奥地利,他们互相看对方笑话使得俾斯麦讲其逐一击破。1866年普奥之战,法国十分高兴,认为是坐山观虎斗。奥地利和法国没有结成联盟也因为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而且奥法在1859年曾开战,阻碍了60年代关系的发展。奥地利在1870年也担心如果站在法国一边,俄国或许会从东边攻击奥地利,而且也并没有从1866年的失败中恢复元气,所以也没有趁机背后偷袭普鲁士。这些因素使得普鲁士笑到了最后。 经济: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由于我国的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起点、水平低,缺乏规模经济,彼此之间恶性竞争,这时候需要通过横向并购、合资的方式,整合零小规模的行业特征,造就行业领导者,实现物流市场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今天看到的物流巨头,像德国邮政、丹莎货运、敦豪速递、瑞士德迅集团(K&N)和荷兰TPG集团都是当年并购大潮的主力军。因此,向主力军中的佼佼者学习,可以使我们有效学习别人长处,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势,去创造新的奇迹。 德国的物流,其最根本的一种理念就是为用户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以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在欧洲之门APL货运仓储中心,不仅为货代公司和生产企业提供专业仓储服务,还为生产企业提供货物分拣、重新包装和贴标签等增值服务项目。如在每年圣诞节来临之际,为客户提供圣诞节礼物的配送等。德国物流业的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漫长的过程。在统一以前,东、西德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要明显强于东部。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也多是沿南北方向布置,东西方向的联系较弱,而各城市的结点作用突出,因此货物的集散地也主要沿东西部主要结点城市分布。 两德刚统一时,为了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新政府在有意加强东西部交通联系的同时,更意识到迅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集散地是激活整个国家物资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德国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修建机场和港口,而是重点规划和发展物流园区(GVZ),这是因为看到了它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尤其是统一后的联邦政府,在推动德国物流业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物流企业以最大可能的支持。例如,德国政府尝试着在不来梅市规划了德国最早的大型物流园区。其以6马克/平方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头下土地,经过平整和修建公路.铁路以及扩建不来梅港等土建工程的建设,再以30马克/平方米的低廉价格出售给物流企业;企业也可以租用场地(实际上经过多年以来的财富积累,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买断的形式,极少数企业向政府租用)。政府在企业建设物济中心的同时提供低息贷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崛起

Der Aufschwung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nach dem 2. Weltkrieg Einleitung Mit der Kapitulatio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am 8. Mai. 1945 endet der Zweite Weltkrieg in Europa. Die totale Niederlage des deutschen Reiches führt zu einer i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einmaligen milit?rischen, politischen und moralischen Katastrophe. W?hrend der Krieges kamen nahezu 7 Millionen Deutsche ums Leben. Hinzu kamen noch rund 2.5 Millionen Schwerversehrte. Millionen von Menschen wurden entwurzelt. Die Massen der Bev?lkerung hungerten. Deutschland lag in Trümmern. Millionen von Wohnungen waren zerbombt und v?llig zerst?rt, vor allem in den St?dten. Au?erdem steckte Deutschland bis über den Hals in Schulden. Die totalen Schulden erreichten 700 Milliarden Mark. Als Niederlager wurde der Name Deutschlands noch mit Verachtung ausgesprochen. Die Verluste an Menschenleben überstiegen jede Vorstellungskraft. Viele Deutschen meinten, es gab kaum Hoffnung für Deutschland. Aber heute ist die Bundesrepubblik Deutschland die drittgr??te Industriemacht der Welt . Sie hat erreicht, was damals kein Mensch für m?glich gehalten h?tte. 1.Der überblick über Deutschland nach dem Zweite Weltkrieg Nach dem Krieg wurde Deutschland, wie schon w?hrend des Krieges vereinbarte, von den 4 Siegerm?chten aufgeteilt:die amerikanische Zone umfa?te den Süden Deutschlands, die sowjetische den Osten, die britische den Norden und Westen und die franz?sische den Südwesten. Die Hauptstadt Berlin wurde auch entsprenchend in vier Sektoren aufgeteilt, sollte aber gemeinsam verwaltet werden. Und dann trafen

最新-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之德国的国家统一史复习线索 精品

一、德国的统一和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一)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①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④资产阶级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要求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变得日益紧迫。 2.条件: 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等。 3.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①1864年,普奥联盟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 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北方诸邦。 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色当战役大败法军。不久,南方诸邦与北德意志同盟合并。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帝位,德国统一完成。 (二)德意志强国地位的确立──飞速发展的经济 1.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④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 2.经济飞速发展的表现: ①1870—1900年间,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煤产量3400万吨→1.49亿吨,钢产量17万吨→665万吨,铁产量139万吨→852万吨。 ②机器的产量占世界机器总产量的21.3%,仅次于美国。 ③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④德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三)对外推行军国主义 1.对亚洲的侵略: (1)对土耳其的侵略:与英、俄、法一起对土耳其进行侵略,并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2)对中国的侵略: ①在中国开设银行,两次迫使清政府向英德银行团借款,并附有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②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③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 ④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 ⑤1899年,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⑥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⑦破坏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 2.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晚期,侵占喀麦隆和西南非洲约2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人口约1000万。 二、威廉二世的冒险与失败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潘琪昌 =内容提要>10年前,德国实现了统一。作者将德国统一的经验概括为5点:1.善于提出新思想和新理论来顺应现实;2.在/以接近求转变0的策略指导下,推行/小步子政策0;3.高度重视最高领导人的会谈;4.在谈判中既坚持原则,又高度灵活;5.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毫不手软。文章指出,中国统一问题与德国统一问题有本质的不同,不能套用德国模式来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大陆的问题。 =关键词>东德;西德;分裂;德国统一;国际法;承认 =作者简介>潘琪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D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0)12-0042-05 10年前,在惊世骇俗的东欧剧变风暴中,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平地实现了统一。今天,回首10年前德国统一的情景,纵观德国从1949年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德国到1990年重新统一走过来的路程,可以看到,有些东西很值得加以总结和概括,以为至今尚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借鉴或甄别,姑妄将这些东西称为/历史经验0。 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不死守教条,正视现实,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以顺应现实 西德在追求统一之路上,经过了一个正视现实、冲破传统禁区、顺应客观形势发展潮流的痛苦过程,但它没有被动地顺应现实。西德在逐步承认东德的过程中,为了不放弃最终国家统一的目标,总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理论出台,或为自己的妥协提供依据,或为国家统一留下余地。 例如,西德从立国之始就提出/单独代表要求0,拒不承认东德,1955年又提出/哈尔斯坦主义0,声称除苏联以外,其他国家若与东德建交,西德便可能与之断交,旨在封杀东德的国际活动空间,孤立东德。但随着东德地位的巩固和提高,西德这一/不承认0政策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深地走入死胡同,反而使西德自己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于是,西德开始考虑放弃哈尔斯坦主义。1967年,西德与罗马尼亚建交。为此,它提出了一个所谓东欧国家/天生缺陷论0 (即指东欧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东德有同样体制的国家,一开始就与东德有了外交关系,因此西德可以不顾及它们与东德的外交关系而同它们建交),从而为西德同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确立和扩大自己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和活动范围打开了大门。 又如,在西德不得不承认东德,却又不愿放弃最终统一德国的目标时,提出了/一个民族,两个国家0的理论,与此同时,又从法律上提出国家法(staatsrechtlich)承认的理论,即它对东德的承认不是通常意义即国际法(volkerrechtlich)意义的承认,从而创造出两个德国相互间不是外国关系的特殊模式,为/两国一族0论张目。 再如,西德1955年同苏联签约建交,1970年与苏联签订5莫斯科条约6,以及1972年同东德签订5基础条约6时,都在事先与缔约对方商定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缔约对方送交一封关于保留德国统一的信件。而这在法律上也是有依据的,国际法称此为/对方需要收下 ) 42 ) 比较与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内容摘要:德军虽在在一战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争技巧,与战争一开始就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个欧洲强国。单就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德军无疑是出色的,然而战术上的高超并不能掩盖其上层多次战略上的失误。本文拟从施里芬计划入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的战略性失误。 关键词:一战;德军;战略;失败 作为大战的发起者,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是战败者,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将领素质也高于协约国诸将。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就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其实有较大的胜率的,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则是由各种综合原因决定的,而其大战略上的失误则要对其失败负相当的责任。 首先一战期间德国的几位主要盟友在四年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什么忙。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匈军队甚至在对阵“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罗斯帝国,以及撑死只能称得上是巴尔干地区小霸的塞尔维亚时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

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意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同样,在20世纪,当年攻陷“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的荣光已不再,土耳其的实力也是相见不如怀念,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土耳其同样也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但这些战果也在英军攻占巴格达后灰飞烟灭。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综上所述,德国的几个主要盟友实力都过于弱小,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除了盟友的弱小,德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则更是致命,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14年重要的,几乎可以说是一战西线最后的一场运动战——马恩河战役。而其一系列战略失误的开始,则要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谈起。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施里芬伯爵在1981年接替老毛奇成为德参谋总长之后,一改老毛奇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_朱敏

德国,曾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但德国两次在废墟上创造了惊人的复兴奇迹,这与德国在复兴过程中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密不可分。本文旨在对德国两次世界战争中的历史及经济法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及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一、“一战”后德国的复兴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失去了15%的耕地,75%的铁矿,44%的生铁生产能力,38%的钢生产能力,26%的煤炭产量,萨尔煤矿划归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归还法国,同时还背上了226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1923年“鲁尔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德国经济再次追上了英法两国,工业产值达到一战前的113%。 1929-1933全球经济“大萧条”蔓延到德国,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几十万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达600多万,银行频频倒闭。同时希特勒上台,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经济”,其主要内容是,(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建设,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二)提高税率,发行国债;(三)实行食物配给制,抑制消费,积极备战。德国设“军备经济总参谋部”,社会物资优先供应军需部门。 二、“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复兴之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地10万平方公里,被战胜国分区占领。联邦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原则,同时赋予国家一种作用,国家必须为竞争秩序确定一个框架和秩序,并不断的保护维持这一秩序,并强调干预、公平、合理和正义。主要内容有:(一)在保证自由进入市场,防止垄断行为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可以自主作出决定;(二)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把各个市场参与者的计划协调成合理有序的国民经济整体;(三)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原则、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社会平衡原则和国家原则。 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重创,仅柏林市的废墟如果用50节车皮的火车每天拉10列,也要用16年的时间。战后联邦德国人均食品供应仅为二战前的1/5。联邦德国首相阿登纳任命艾哈德为经济部长,全权主理战后经济重建事务,艾哈德废除数百条经济管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促使联邦德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获得调整。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折衷。鉴于对“自由市场经 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朱 敏 (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具 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迈进。从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反垄断;国家干预中图分类号:D9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06-03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朱敏(1981—),男,山西壶关人,硕士,主要从事市场规制法研究。 2010年6月长治学院学报 Jun.,2010第27卷第3期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ol.27,No.3 ·6·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知识结构整理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知识结构整理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 普鲁士通过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 又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

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 2、19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②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④ 19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⑤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探索与争鸣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其中“铁与血”、“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 “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练习册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A 2、D 3、C 4、B 5、B 6、D 二、拓展练习 7、(1)国家四分五裂。(2)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统一。(3)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4)德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完成了统一,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军国主义传统得到强化,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欧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普法战争中,法兰西第二帝国遭到惨败,最终走向崩溃,最终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8、(1)英国和法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美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世纪末期位居世界第一;德国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20世纪初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统一后的德国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上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同一法律,废除地方封建特权;积极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等。经济上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立帝国银行,实行高额关税,保护民族企业等。外交上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等。(3)统一之初,德国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19世纪末期,逐渐转向谋求欧洲大陆霸权的“大陆政策”。20世纪初,积极推行“世界政策”,争夺世界霸权。

论文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50T07A02 课程名称:东方文明史改卷教师: 学号:146331635 姓名:童烨芝得分: 对二战后德国统一的思考 摘要: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但在1990年终于重新统一,并对本国乃至国际的征集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促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内因——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和外因——四大战胜国的对德政策。而成功统一的联邦德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导致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 关键词:德国统一统一原因经济发展欧洲均衡体系 一.联邦德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联邦德国政府对民主德国奉行的是“实力政策”和“对抗方针”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从民族主义对外独立性角度出发,联邦政府在外交上推行了著名的“哈尔斯坦主义”,也称单独代表权主义。一方面声称在国际上只有联邦德国才能代表整个德国,坚决不承认民主德国,把其看成是联邦德国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不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它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外交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并遭受批评,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立场来看,它的历史作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70年代勃兰特上台后改变了以前政府强硬的“国家统一”主张,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两个德国存在,但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独立国家,也不互为外国。在推行德国统一的政策中淡化政治因素,强调民族同一性,对民主德国最主要是实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因素和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性;鼓励双方民间贸易往来,把东西德的经济牢牢捆绑,最后从经济上吞并民主德国。 80到90年代,联邦德国科尔政府上台后,奉行“完全统一”政策,在重新推行阿登纳的国家统一主张过程中始终把民族主义放在首位。两德人民来往愈加频繁,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关系不断加强;高层互访,两德政要友好往来,缓和两国关系,加强两德人民之间的民族情感。1989年联邦德国开放柏林墙并向民主德国公民发放“欢迎费”,通过向民主德国提供援助又施加压力使其妥协,最终在1990年实现德国重新统一。 二.四大战胜国对德政策转变 1)苏联对德政策转变 战后初期,苏联一直坚持一个德国政策,斯大林曾提出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实现两德统一的主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莫斯科内部权力调整后也开始调整对德政策和整个外交路线。1955年9月赫鲁晓夫邀请联邦总理阿登纳访苏,两国正式建交。这标志着苏联开始执行两个德国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提出“自由选择原则”,在对待东欧盟国的政策上,慢慢放弃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变化时导致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动荡和最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外部决定性因素,二东欧政局的变化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民主德

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国统一的进程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国乃至全世界一直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的实质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么、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以及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的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以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最重大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篇章,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与奥地利边界,在以后的几个月,先后有50万东德人经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先后多次举行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西德边界,西方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东西德国“事实上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即发表声明支持。其发言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人民对两个德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东德总理断然拒绝了这个计划,言称:可以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声称,西德的计划完全没有考虑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

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两德统一的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建立把经济、货币、运输系统统一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三步则是,把两国主权逐步移交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最后通过统一选举,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势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加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德国统一后军事中立是危险的,统一后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中,不能中立更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共体的联系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应继续是北约的正是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统一的德国决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28日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经势在必行,而苏联国内政治形势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他自身利益的损害,同时为了得到德国的经济援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德国统一为什么要撇开奥地利

德国统一为什么要撇开奥地利? ----德国史笔记2 1806年,拿破仑大军几乎占领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既不神圣,又不在罗马,更不是帝国”的帝国被解体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意识被空前激发起来,民族统一 的意识从此建立。1815年,拿破仑战败,原神罗帝国的邦国组成了德意志邦联,统一 被列入议事日程。这时,出现了“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之争。“大德 意志”指的是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几乎整个德意志邦联,“小德意志”则把奥地利撇 除在外。坚持“大德”方案的,是把持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数世纪的奥地利,主张 和主导“小德”方案的,主要是神罗的后起之秀普鲁士。哪个皇帝不想自己的地盘更大 些?普鲁士即使当时还无力吞并奥地利,但没有道理不想待以时日成为整个德意志之主, 后世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实现了这一梦想即是实例。事实上,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和铁血宰相卑斯麦宁做小国之君,也坚决要把奥地利踢出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普鲁士是新教国家,奥地利为天主教国家,组织各自主权独立的邦联没有问题,但组成一个绝对君主制的统一国家,没有压倒其他各邦的绝对实力则不行。1517年马丁 路德在威登堡贴出掀起宗教改革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发生在神罗境内的萨克森王 国,后来接着发生的象征新教诞生的一系列事件,如沃尔姆斯“听证”审讯马丁路德, 奥格斯堡告白抗议帝国皇帝不实行新教宽容政策,都发生在萨克森或勃兰登堡(普鲁士) 境内。三十年宗教战争结束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各邦国君主可 自行决定本国的宗教信仰,异信者可选择移民他国。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普鲁士于是成 为新教国家,而作为旧势力堡垒的奥地利自然维持传统的天主教。宗教统一是国家统一 重要的文化基础,宗教冲突则是民族统一的重要障碍。希望以绝对君主制统一德意志的 普鲁士,在暂无绝对优势控制奥地利的前提下,只有选择与奥分道扬镳。那么,奥地利 的“大德意志”方案包含了普鲁士,是否意味着奥有控制普鲁士的绝对优势呢?当然不 是。奥地利的方案恰恰是有抑制普鲁士发展势头,阻碍普鲁士超越自己的小算盘。奥地 利长年担任德意志之霸主,不希望该地位有被动摇之虞,而动摇最大的威胁来自普鲁士。 如果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如偿所愿,实际上就是普鲁士吞并了其他小邦,其实力 即时就可将奥地利抛出望尘之距,所以奥地利坚决反对小德方案。奥地利当然知道自己 并没有控制普鲁士之实力,它坚持大德方案实际上就是想改头换面维持现状,只有这样 才能抑制普鲁士,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 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就是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通过自己打拼,用武力挣得新领地而成为新贵族的人。这种特性使容克贵族天生赋有尚武精神,对旧制度没有情感依赖。 当资本主义经济对他们形成冲击时,他们能调整身段,通过自我革命使自己成为容克地 主资产阶级,主导了普鲁士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34年,普鲁士与德意志邦联的大 多数国家建立关税同盟,盟内贸易取消关税,盟外贸易则充分运用关税武器,这样就形 成了统一广阔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同盟又进一步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以及相关法律, 为政治统一打下了经济基础。但这个同盟并不包括奥地利,原因有二,其一自然是普鲁 士有意阻挠,其二则是奥地利不愿以普通成员身份加入,而是想成为同盟领导者,但其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没有这个实力。尤其是奥地利虽然愿意对邦联内部实施关税 减免,但对邦联外国家,它还只能实行贸易保护。这样,当普鲁士要同法国商议关税互 惠条约时,奥地利只有知难而退了,一个小德意志的经济统一体事实上已经形成。 这个领导权之争最后不得不以战争来解决。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这个所有人都认为实力相当的战争打了七个星期就结束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及许多普鲁士将军都 主张一鼓作气将奥地利拿下,但卑斯麦力排众议,甚至以辞职相要挟,让威廉一世接受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为你解答。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

败。 一战结束时间一战起始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一战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刺杀,于是在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以这个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等趁机加入了战争,一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想要趁机吞并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随着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开战,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了战争之中。德国在8月份率先发动进攻,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还对法国发起了进攻。于是9月初,德军与法军就发生了马恩河战役。 随后,俄国在东线发动战争,于是德国只能抽调一部分兵力去东线。日本看到战争爆发后,趁机强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也对德宣战,占领了属于同盟国的太平洋岛屿。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与俄军在高加索附近进行激战,俄军战败。同时英军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成功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击败后,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帮助奥匈攻打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不敌奥保联军,被同盟国占领。1915年5月,意大利开始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全部被击败。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罗马尼亚、希腊、美国等加入协约国参战。终于在1918年,德国全线溃退,奥匈帝国解体,战争结束。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 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1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