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宗法制

2、国野制,班爵制

3、礼乐制

二、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法家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1、实质

2、意义:开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两汉的刺史

1、西汉刺史的特点

品级不高,不固定办公,六条问事

2、东汉刺史的变化

官品渐升,固定办公,掌握军权

五、两汉的察举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到东汉时期的变化

六、西汉的中朝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影响

七、东汉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尚书台和御史台为中心)

1、尚书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2、监察机构权力的加强

八、东晋的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

了解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发生的原因,结果,并和《徙戎论》等区分记忆

九、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翰林院(内相)——武则天

十、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南面官与北面官

2、地方:斡鲁朵与头下军州

3、四时捺钵

十一、宋代政治制度

1、官制(中央、地方)

2、君相之争

3、考试制度

4、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十二、元朝创新的行省制度

十三、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地方官制

2、中央官制

3、特务机构

4、选官制度

5、法律制度

6、社会控制

7、政治举措

十四、明内阁制度的实质

1、明太祖废相

2、内阁大学士的设立及其发展

3、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票拟权

4、英宗之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首辅、次辅

5、内阁的实质:不是宰相,没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注意区分票拟和批红

十五、明朝的宦官专权

1、太祖对宦官的限制

2、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

3、英宗以后的宦官专权

①通过“批红”控制朝政

②控制特务机构

③出任税使和矿监

④监督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镇守太监监视边境

十六、清朝的专制顶峰

1、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2、地方组成形式

3、军机处和六部尚书

4、考试制度及统制政策

十七、行政区划

州、郡、国、道、路、省、府、军、县

(清代“道”上升为一级行政单位)

各行政区划出现的时间要记清楚以及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能的变化

第二章

法律制度

自春秋以后,中国开始向社会公布成文法典。这块基本属于盲点,此节可以和西方的法制史结合一起复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罗马的法制发展,万民法始终比较重要,但统考以来基本没有涉及。这一块我认为不会出现大题,基本属于名词解释的范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法硕统考的那个绿色的大本,想详细复习的同学可以向身边考法硕的同学借来看看。

一、夏商时期

1、禹刑

2、汤刑

3、墨、劓、剕、宫、大辟

二、西周:明德慎罚

1、吕刑

2、九刑

3、周公制礼

三、春秋

1、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

2、邓析“竹刑”

3、晋国赵鞅“铸刑鼎”

四、战国

1、李悝《法经》——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2、秦云梦秦简

五、汉朝

1、“约法三章”

2、《九章律》

3、汉律六十篇

①《傍章律》叔孙通,礼仪制度,十八篇

②《越宫律》张汤,皇帝与宫廷警卫的专门法律,二十七篇

③《朝律》赵禹,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6篇(可以联想到酹金夺侯)

以上三部加《九章律》形成汉律六十篇,汉律框架基本形成

4、文帝废肉刑,设有期徒刑,景帝减轻笞刑,武帝设《越宫律》《朝律》《春秋决狱》

5、见知故纵,监临部主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律》废除大量汉代旁章科令

2、《秦始律》——中国法制史的里程碑,儒家化

3、《北魏律》

4、《北齐律》

5、《麟趾格》《大统式》

七、《唐律疏议》与律令格式

1、《唐律疏议》(八议、十恶)、《永徽律疏》

2、律、令、格、式(《水部式》)

3、三司推事

八、《宋流刑》——第一部刊板印行的封建法典

九、元《大礼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

十一、明《大诰三编》

1、《大诰》

2、《大诰续编》

3、《大诰三编》

4、《大诰武臣》

5、三司会审

第三章军事制度

一、管仲改革

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三、汉武帝羽林期门,雇佣军

四、曹魏士家制度

五、领兵复客制

六、西魏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1、西魏创立,民族色彩浓厚

2、北周发展,民族色彩淡化

3、隋朝定型,民族色彩消失

4、唐朝崩溃,被长从宿卫(宿卫京师)和长征健儿代替(镇守边疆)

七、宋更戍法与三衙(保甲法,王安石变法)

八、猛安谋克制,注意与辽区分

九、怯元薛军

十、明卫所

十一、清八旗、绿营

第四章关于改革

一、春秋齐国管仲改革

1、“三国五鄙”

2、轨里连乡制

3、相地而衰征

4、尊王攘夷

5、作用

二、战国魏国李悝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尽地力之教与平籴法

3、制定《法经》

4、效果与影响

三、商鞅变法

1、356.BC

编制户籍,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2、350.BC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

四、吴起变法,邹忌改革,申不害改革

五、王莽改制

1、王田私属

2、五均六筦

3、改革币制

4、改革官名

5、改革地名

6、失败的原因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整顿吏治

2、均田制

3、三长制

4、汉化社会风俗

六、西魏宇文泰改革

1、苏绰与六条诏书

2、府兵制

七、北周武帝改革

1、灭佛

2、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八、唐玄宗改革

九、刘晏改革

1、改进榷盐法

2、改进漕运法

3、推行常平法

九、杨炎改革

十、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十一、张居正改革

1、边防新法

2、改革吏治

3、整修水利

4、一条鞭法

第五章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

二、曹魏屯田制

三、西晋占田制

四、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注意北齐河清均田)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的

五、北宋西域括田所,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南宋公田法

六、金屯田军

七、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八、清更名田,摊丁入亩

第六章赋税与户籍制度

1、西周:劳役地租,有亡荒阅

2、春秋、战国: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地亩纳税,实物地租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作丘甲,初租禾

3、上计、案比

4、汉代的算赋,口赋与更赋

5、曹魏租庸调制

6、西晋户调制,九品混通

7、东晋黄白籍,却籍

8、坞壁,宗主都护与三长制

9、佛徒户与僧祗户

10、隋唐租庸调制

11、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12、唐手实与记账

13、两税法

14、宋支移、折变、沿纳

15、元代五户丝

16、明代黄册、鱼鳞图册

17、一条鞭法

18、摊丁入亩

第七章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初年发展经济的措施

二、西汉代田法和东汉《四月民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期的情况

2、孙吴时期江东的发展

3、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民南下

4、江南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

四、唐朝前后期的经济(飞钱等)

五、宋代经济的繁荣:“苏湖熟,天下足”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城市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1、经营地主的出现

2、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4、海外贸易需求与日俱增

5、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形成(可以与西方的行会作比较)

6、地方性的镇市、集市(草市)的进一步发展

7、封建专制下的局限性

8、明清及其之前货币的发展

七、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秦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户口、行政区划、土地的开垦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结果)

3、唐中期以前江南经济发展的不足

4、安史之乱之后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5、宋元时期江南经济的优势

关于此节的复习,有本书叫《中国经济史》,很适用,虽然考研的时候以制度史为考察重点,但是掌握相关的经济制度和其他零碎的知识点,在答论述题的时候大有裨益。

第八章社会结构与阶层

一、西周国野制

二、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

1、自耕农的普遍化(形成、特点)

2、地主的产生(形成、特点)

3、佃农和雇农的出现

4、士族的兴起

5、奴隶阶层

三、汉代的社会结构(以小农为中心)

1、地主阶级(种类)

2、农民阶级(种类、义务、地位)

3、商人(七科谪)

4、奴婢(《僮约》)

四、光武度田与豪强势力的发展

1、西汉的豪强地主

2、光武度田

3、田庄

4、影响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的兴衰

1、东汉政权的性质,对士族的兴起有很大作用

2、三国、两晋制度的刺激作用

①九品中正制

②领兵复客制

③品官占田荫客制

3、东晋的门阀政治

4、南朝士族衰落的原因

①优越的社会地位导致其封闭性

②皇权的加强和寒人的兴起

③战争的打击:侯景之乱

5、北朝士族的持久性

六、唐宋以来官府手工业者身份地位的变化

1、唐朝:杂匠、短番匠、明资匠和长上匠(和雇匠)

2、宋朝:和雇匠为主,辅以鳞差或当行

3、元朝: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投下匠户,职业世袭

4、明朝:明初轮班制,世宗废轮班制,改为班匠银

5、清朝:班匠银,一概并入田赋内征收

第九章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

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1、长城的修筑

2、西汉与匈奴的合战

①西汉早期:白登之围到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战略反攻

③汉元帝:再和亲

3、王莽与匈奴关系的恶化

4、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二、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凿空

3、西汉在西域的拓展及其对西域的管理

4、王莽时期、东汉初期的西域

5、班超出使西域

6、东汉中期对西域的经营

7、影响与评价

三、秦朝与百越的关系

四、十六国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

1、六夷与《徙戎论》

2、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

3、孝文帝改革

4、六镇起兵

5、东魏、北齐的鲜汉矛盾

6、西魏、北周的改革

五、隋唐与突厥的关系

1、隋朝时期突厥的分裂

2、唐贞观年间对突厥的战争

①对东突厥的战争:天可汗

②对西突厥的战争:安西都护府与安西四镇

③高宗时灭亡西突厥以及对西域的管理: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④突厥的兴亡

⑤影响

六、唐与吐蕃的关系

1、太宗:文成

2、中宗:金城

3、玄宗:和同为一家

4、代宗:吐蕃攻占长安

5、德宗:和战

6、穆宗:长庆会盟

7、宣宗:张义潮反吐蕃降唐

七、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1、仁宗、宣宗:设边墙、九边

2、英宗:土木之变

3、神宗:庚戌之变

4、穆宗:隆庆和议

八、清朝与分裂势力的斗争

1、平定准格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大小金川战役

4、土尔扈特部回归

5、巩固边疆的措施

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②理藩院

③对蒙古的管理:盟旗制度,联姻,扎萨克旗

④对新疆的管理:伊犁将军,伯克制度

⑤对西藏的管理:驻藏大臣,《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金瓶掣签

⑥对西南:改土归流

⑦对东北:三将军

九、中国古代与西藏的关系

1、唐与吐蕃

2、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宣政院直接管辖

3、明清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4、意义

十、对东北的管理

1、唐:靺鞨

2、元

3、明:奴儿干都司

4、清:三将军

十一、对台湾

自三国时期吴国开始

第十章思想与宗教

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二、秦朝的法家

三、秦汉治国方针的演变(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1、秦用法家治国

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儒法结合,儒表法里

盐铁之议(《盐铁论》)

四、董仲舒的神秘儒学

1、天人感应

2、天不变,道亦不变

3、大一统思想

4、阴阳结合,德行并用

5、影响

五、东汉谶纬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1、概念与性质

2、与天人感应的关系

3、再受命

4、光武帝对谶纬的利用

5、对谶纬的批判

六、两汉的经今古文之争

1、概念

2、汉成帝之前今文经学的地位

①石渠阁会议

②刘歆整理经书与古文经学的形成(《七略》——中国第一部目录学)

③王莽时期古文经的地位

④东汉早期的今文经(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

⑤东汉后期今古文的融合——郑玄

七、《论衡》《神灭论》《原道》《复性书》(李翱)

八、宋代的理学(胡瑗、孙复、石介)

1、理学与韩愈的关系

2、理学之前的新儒学(宋学)

①二程

②张载

3、兴盛

①朱熹: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

②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

③陈亮:永康学派

④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嘉事功学派

4、影响

这些框架都是辅导班的专业课老师帮我整理的,我直接背就行,而且效果很好,省去我多少时间和精力啊,爱考真的很好。

九、明朝的心学

1、王守仁的心学:心即礼,致良知,知行合一

2、明后期王学思想的变异

①王艮与泰州学派:人皆可为圣人

②何心隐:反对禁欲,提倡“育欲”

③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十、明清时期学术思潮的变化

1、明清之际对王学的反动

①王夫之:天下为器

②黄宗羲:理在气中

③顾炎武:实事求是

④清对理学的反动:颜元与戴震

2、清朴学(考据学)的兴起

十一、《弘明集》《高僧传》《大唐西域记》等佛教经典

十二、五斗米道与《抱朴子》等道教经典

十三、景教、袄教、摩尼教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2020全国考研历史学基础试题

2020全国考研历史学基础试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媒体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铭文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青铜器是 A毛公鼎B何尊C散氏盘D利簋 2、为《三国志》作注的学者是 A颜师古B裴松之C陆法言D刘孝标 3、最终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北魏皇帝是 A道武帝B明元帝C太武帝D孝文帝 4、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是 A《农书》B《农政全书》C《农桑楫要》D《农桑衣食撮要》 5、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参与编纂《崇祯历书》的是() A汤若望B南怀仁C张诚D白晋 6、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设北洋大臣专管北方三口通商事务,三口是指() A天津牛庄登州B牛庄登州烟台C天津登州烟台D天津烟台牛庄 7、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个国家是指() A英美法B俄法德C英法德D英俄德 8、孙中山正式确定“中国国民党”党名的时间是() A1912年8月B1914年7月C1919年10月D1924年1月 9、1923年中国知识界发生的一次著名论战是()

A问题与主义论战B科学与人生观论战C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D民主与独裁论战 10、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谈判期间 B1953年中印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期间 C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 D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 11、在《圣经·旧约》的记载中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回到迦南的领袖是() A亚伯拉罕B摩西C大卫D所罗门 12、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罗马被称为() A大秦B大夏C大食D安息 13、拜占廷废除军区制,改行“普罗尼亚”(监领地)制是在哪个王朝统治时期() A希拉克略王朝B巴列奥略王朝C伊苏里亚王朝D科穆宁王朝 14、反映俄罗斯早期历史的编年史是() A《往年记事》B《伊戈尔公远征记》C《征服地志》D《关于强大君主的记实》 15、胡斯战争中代表下层民众的政治派别是() A塔波尔派B阿拉比派C保罗派D圣杯派 16、地理大发现后,影响亚欧大陆居民生活的美洲农产品有() A花生亚麻玉米等B西红柿玉米胡椒等C花生马铃薯胡椒等D马铃薯西红柿玉米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考研历史学考什么 怎么复习

考研历史学考什么怎么复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广泛的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解决之前历史专业考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历史学科各专业的通融性,以为今后历史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历史研究生选拔提供更为公平、有效的测试方式。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二、考查范围 分中国史(上古一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三、考研历史学复习建议 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 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三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切勿忽视对思想文化内容的复习。 历史学考研试题考的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所以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运动,要从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只有这样全面的分析一个知识点,才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基础知识。 2、整理、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专业考历史学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2018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2018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

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免费下载】考研历史学基础综合考试真题完整版

2013考研历史学基础综合考试真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A.马家窑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岭文化 2.整合儒学,结束经学今文、古文之争的汉化学者是 A.董仲舒 B.刘歆 C.郑玄 D.许慎 3.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金代 4.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 A.基督教 B.摩尼教、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历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历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勤思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了2014年的历史学考研真题,大家注意练习,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勤思历史学的老师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记》记载孙武和孙膑皆有兵书,证明《史记》记载正确的出土文献是() A、郭店战国楚墓竹简 B、云梦睡虎地秦简 C、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D、临沂银雀山竹简 2.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A、《七志》 B、《别录》 C、《七录》 D、《七略》 3. 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 4. 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5.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 6. 清代全国在籍人口首次超过4亿是在()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光绪年间 7. 下列著作中,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及总统华盛顿并予以赞扬的是() A、《海国图志》 B、《康輶纪行》 C、《瀛环志略》 D、《朔方备秘》 8.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1900年,其中发生最晚的是() A、惠州起义 B、东南互保 C、自立军起义 D、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 9. 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10. 下列各组历史学术刊物,都在我国内在刊行的一组是() A、《历史杂志》《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B、《过去与现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C、《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D、《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杂志》 11. 中古印度吠舍种姓的主体是() A、商人 B、农民 C、士兵 D、贱民

【免费下载】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 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 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1 、必备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S: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老大,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PS: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不过世界史还是建议用齐世荣的六卷本比较好 2 、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历史学基础考研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第一阶段——6月初~9月底; 第二阶段——10月初~11月中旬; 第三阶段——11月中旬~12月初; 第四阶段——12月初~考前。 第一阶段是全面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把基础打牢,要把书从头到尾地看一遍,建议先看中国通史,再看世界史,最好不要打乱记忆顺序。根据大纲将所有的学科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按点复习,并注意其中的小知识点,把书读薄,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述复习时段安排,6月是第一阶段的起点,是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实际上这是广大考研人最难最关键的一道坎儿,很多人后来的放弃就是因为基础没有打牢,自己没有信心。因此,第一阶段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进程。 复习时最好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来安排。6月份,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史或者世界古代史,将其总结成一个简单的知识脉络。 以世界上古史为例,我们首先将其划分为原始社会、上古埃及、上古西亚、上古印度、上古希腊、上古罗马六个大部分,然后我们再从各大部分中根据大纲罗列小的知识点,以此构成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记忆小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广泛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的办法,将其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连带记忆,能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最后,提醒考生关注历史学考研新考纲,根据考纲作出复习的知识点结构网络;同时注意看考纲的参考用书的变化以及知识点的变化。考生应该具备这种对变化敏感的能力,关注比较新旧大纲的差异, 并在差异中发现考题的发展趋势。 把书看透,是答好题目的根基。但本人相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为得分添加助力。这尤其有益于考场上易于惊慌的考生。有固定 的技巧模式来答题,可以保证不出太大的差错,使已有的知识点, 在慌张,忙乱的历史统考中,付诸东流。我所写的,只是我自己思 考的方法,是从这次统考中总结出来的。有没有用,博雅诸君,自 识之。我写的很零乱,把考场上的问题依据自己的判断贴上标签(我 考试时也是这样想的),见招拆招,有个时候想到某点就记,水平有限,见谅。 1、非常熟悉的名解 10年考的名解,我有两个不知道,1个有点模糊,其它均非常熟悉。对于非常熟悉名解,我是这样来解答的: 2、非常熟悉的简答题 今年考的简答题,我只有一道算是非常熟。就是西汉诸候王国的问题。我是这样答的:首先,开宗明义的作出解释,什么是西汉诸 候王国问题。记名解可以解决简答题,这一点长孙君文章有讲,我 要强调的是,在问答题里面,经常需要直接进行名词解释,甚至在 很大程度上,简答题就是名解的扩展。这里的的解释,我认为只要 陈述就好了。且应是高度概括性的。因为下面你还要阐释,如果头 铺得过大,下面就不好写了,写来写去,加上一慌张,你就很容易 在答卷上落下很多重复的话语。其次,我纵向阐述了诸候王国问题 的由来,各朝君臣是如何解决诸候王国问题的。最后,我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发挥,讲了西汉诸候王国问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不熟悉的名解 今年的考卷上,对于我来说,陌生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名解有两个不知道,这两个我有一个随便写了几句,弗莱明一个字没有写,

新版青岛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青岛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6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1.《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2.《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3.《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2016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以下是本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9历史学考研的知识点,欢迎参考阅读!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如下: 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外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 (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2年不排除继续再考大题,要引起注意。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 (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 措施要知道。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史料分析题。 (3)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源,以及商办企业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作为重点来看,要联系后 面的知识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梳理好,形成一个体系,这种跨度比较大的题最能考查出考试的综合素质,往往容易出论述题。 (2)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的教育改革,这两点的一 些具体措施可能会作为选择题来出现。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8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8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 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为距今约()年前的()。 A.20万~30万年,蓝田人 B.40万~50万年,丁村人 C.170万年,元谋人 D.200万~300万年,许家窑人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元谋人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第2题: “瓜步之战”发生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北魏同刘宋 B.西魏同萧梁 C.北齐同陈 D.前秦同东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瓜步之战”,也称元嘉北伐,或元嘉之战,是在北魏和刘宋之间展开的,北魏拓跋焘率大军南下同要进行北伐的刘宋军队进行作战,经过这一战,刘宋军队再也无力北伐,从而在军事上确立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双方的防线不断地南移。 第3题: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代在中央设立()机构,主管全国的军队调动、训练、供给等事宜。 A.枢密院 B.都指挥司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宋代的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

第4题: 南宋郑樵编撰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该书的精华是()。 A.本纪 B.二十略 C.志 D.金石略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通志》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全书共200卷。此书以记述典章制度为主,分为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尤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 第5题: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正式批准在台湾设置地方军政机构,设台湾府,下辖三县分别是()。 A.凤山、诸罗、台湾 B.基隆、台南、凤山 C.淡水、台北、基隆 D.台南、台北、诸罗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设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第6题: 具体组织和发动武昌起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机构是()。 A.同盟会 B.文学社和共进会 C.光复会 D.政闻社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文学社是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的,蒋翊武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共进会于1907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者有焦达峰、孙武等。共进会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主张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在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9月2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孙

考研历史知识点

1.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就两次改革的过程来说的确算比较顺利.虽然两次改革都很自然的受到了一定势力的反对,但都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其在改革者死后也得以继续推行.至于改变了社会性质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社会性质的改变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长期变化的积累而形成的.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次改革只是对这种长期变化的适应.从现在的中学历史书的"战国封建论(史学界还有多种其他说法)"为标准来讨论,则秦于前356及其之后的两次变法确实改变了社会性质.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要说其改变了社会的性质,不如说其改变了鲜卑族社会组织性质更确切.因为当时中原已进入封建社会,其改革之目的一方面是北方恢复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是用汉族社会的先进东西来取代鲜卑的落后的东西,包括以汉族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取代鲜卑的各种落后制度.以使鲜卑族适应新的形式.改变其社会性质.与汉族相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改变社会性质的意义应只是在鲜卑族内,而不是改变了包括当时占主导的中原汉族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性质.题中的(B)答案不能说是正确的. 2.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有什么共同点. a.改革的目的都是巩固统治,根本性质上说都是使政权封建化,改革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b.改革措施都比较全面,涉及到方方面面,触动了原来的根本的经济体制; c.相对意义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商鞅变法的正面评价已有定论,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争议,至 今未有定论。 3.分析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a商鞅变法符合秦国的国情,实质上变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加强维护国君统治人民的权力,维护国君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取到变法成功的第一步. b秦国当时是一个农业落后,氏族势力很深的国家.商鞅,主要起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符合秦国的需要.即成功的第二步. c推行法家思想,万事皆决于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秦国的国内矛盾.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a.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 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 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b.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 都是对鲜卑族大大不利的,他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共同推动作用 商鞅变法是春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 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力量,加快了祖国统一 孝文帝改革缩小了胡汉之分,促进了民族融合

历史学(中国史)考研必看书目

一、建议必买。(教材除外)(最好全买,尤其是参考教辅,有电子档也可,但最好买纸 质的) 1、长孙博系列: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2017年全国硕 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名校真题解析。 2、范无聊:2017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统考+自主命题论述题高分解析(目 前还未出版) 3、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5、罗志田:胡适传;权势转移 6、张昭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9、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或中国近百年史亦可。 10、沈艾绨:《梦醒子》 1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2、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13、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三联书店 14、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二、建议选买(只需选购部分即可) 1、长孙博系列: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模拟30套;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 2、仝晰纲: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必备历史学辅导全书 3、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5、王健:中国史理论前沿 6、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执拗的低音 7、郭廷以:中国近代史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9、柴德庚:史籍举要 10、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1、罗志田:经典淡出之后: 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乱世潜流: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道出于二: 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12、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13、葛兆光: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14、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 1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6、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17、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18、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 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1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 20、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