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

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

(二)强化说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

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若要儿童学习一个复杂句子,不必等待他碰巧说出这句话以后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那个句子就给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能学会非常复杂的句子。

(三)中介说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解决传统的刺激一反应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

主张。中介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以此来解释客观环境怎样通过语言作用于人,语言怎样表现当时当地的事物,新的语言怎样创造出来并被理解等,都是传统的刺激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并利用它进而解释儿童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刺激一反应链条学会语言的。

?(四)先天语言能力说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

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学说对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分概括”等现象,可以给出较为简便的解释。因此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史意义的重要学说。它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先天语言能力的学说,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亦及先天的,内在的规则的语法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在有限的基本语言素材基础上,通过先天语言获得装置的复杂加工而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根据这些规则就能产生和理解大量的语句,包括他们从未听到过的语句。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所以,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如儿童;儿童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语言,没有LAD是不可想象的。

二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的、可以规定本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五)勒纳伯格自然成熟说

主要观点:

?1、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人类大脑具有其它动物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所以语言为人类所独有。语言是人

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言语能力就被获得。比如儿童生下来时不会走路,但已具有了走路的可能性,后天的生理发育一旦成熟,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路。儿童生下来时也已具有了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在后天的逐渐发育中成熟。

?2、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是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抽取。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种水

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两岁左右开始到

青春期(11、12岁)为止。过了关键期,即使给以训练,也难以获得语言。同样,大脑的单侧化也是在关键期内出现的。迄今为止在各地发现的不少“兽孩”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如“狼孩”卡玛拉和亚玛拉、“羚羊孩”等。当人们发现他们并把他们带回人类社会时,由于他们都已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而不管人们怎样教化,他们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了。

?不足:

?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说让我们了解了成人与儿童之间语言学习等问题。但勒纳伯格的

自然成熟说也否定了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他的潜在语言结构和现实语言结构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亦颇相似,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何以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儿童会获得不同的语言系统,能听、说不同的语言,像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那个儿童为什么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的手势语。还有狼孩的问题。

?(六)认知说——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理论观点

?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

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2、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部

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发展。

?3、儿童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他有用的东西,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4、自身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顺应。孩子遇到新的东西时,总是试

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结构,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叫“顺应”,才能进一步同化新事物,这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结构需要调整,这样他的认知结构就有了发展,儿童学习语言并没有LAD,也没有普遍语法,而是运用了这种同化和顺应的能力,也就是认知能力;他们总是用他们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们熟悉的形式去理解不熟悉的话语。

皮亚杰关于儿童习得语言的观点: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它不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习得机制。皮亚杰认为它是人类的一般性的加工能力。它不仅适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也适用于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

?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个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的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

?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

?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实际考察了儿童的语言运用,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既要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样就比较多的反映了客观规律,能够解释“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许多问题,同时又避免了极端先天论的一些固有问题。能解释很多语言学习的现象。如儿童一开始用的词汇都是周围存在的人和事物,由近及远,在2岁前都是习得名词,说明儿童首先对物体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物体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

这对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足之处:

? 1.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看,相互作用论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假设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虽然有不少事实说明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但因研究方法的问题,还无法找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对应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反,有研究发现,某些语言技能与认知发展可以相互分离、互不影响,如某些有缺陷儿童在认知测验方面得分很低,但却有正常的语言技能。

? 2.其次,在语言发展方面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个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认知论强调认知发展对符号发展的影响,而忽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也是不足之处。

?3.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会遇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直接的和单向的等等的难题。

?(七)规则学习说

?规则学习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先天因素与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帮助儿童理解母语结构的先天处理机制,是一套程序和规则。

这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

?(2)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对规则归纳的过程主要是对接触的语言规则的习得。

?先天语言处理机制使儿童从他们所接触的语言中发现语言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征,并从接触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语言的结构规则。

?总的来说就是儿童根据先天具有的对语言的处理能力,从可接触的语言输入中发现规则的存在,继而制定,应用并评价这些规则。那么语言的发展需要将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才能得到完善。

? 4.规则学习说主要的是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中,不包括语言的普遍特征,这与乔姆斯基的理论是不同的;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但语言具有普遍性;然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语言的人类的一项后天获得的功能,语言的发展不需要先天的生理机制。语言学习是一种在先天能力参与下的条件反射,对语言的学习是归纳的不是演绎的。

?不足:

?规则学习虽然能强调将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一种相互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对于一种规则的概括,有点死板强调让幼儿去发现自己学习语言的一种规则,儿童学习还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同时更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发挥语言的交际职能,忽略了语言与社会的发展,这点比较缺少;对于这个学说的系统性概括还不够,研究的资料不够也不够深入,所以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

?(八)社会交往说

?社会交往说(又叫做社会交互作用说)是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纳(J.Brunner)、贝茨(E.Bates)、麦克惠尼(B.Macwwhinney )等一批学者,综合前人研究之长,提出的一新的理论。

它批判地继承了行为主义的一些合理的思想和“先天论”学派的观点,与“先天论”一样强调语言有结构而且要遵循某些规则,以成为有别于其他特征行为独一无二的行为,但又和行为主义一样强调客观环境对语言结构产生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个体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儿童和承认的语言交流。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社会交往说的观点

?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J·布鲁纳指出,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社交往中学习语言。他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儿童就不可能学得语言。

?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儿童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用体态与成人交际,并听懂一些成人的话语;在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儿童以语言、体态或者是体态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交际手段;

最后过渡到可以完全用语言进行交际。

?该理论还强调了语言环境和其他对儿童语言输入。

社会交往说的特征

?埃利奥特对儿童指向语言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指向语言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超语言特征,即成人常常用高音调和夸张的语调与儿童说话;

?二是句法特征,表现在句子平均长度较短,动词形式和修饰词较少等;

三是话语特征,表现在疑问句和祈使句较多,言语流利、清晰,重复较多等。儿童指向语言中的某些特征可以帮助儿童分析成人言语中的内容,调节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吸引、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社会交往说存在的问题

?该语言理论的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少问题。例如,不能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语言能力。另外,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社会交往说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很多细节都为具体化,还不能完善的阐述个体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机制。

语言获得理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 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 (二)强化说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

汉教资格证书考试历年试卷第二语言教学理论-33页文档资料

汉教资格证书考试历年试卷(第二语言教学理论)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题(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每空2分,共10分) 1、一份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是验正试题___________的方法之一。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易清晰度 2、“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E、巴甫洛夫 F、斯金纳 G、皮亚杰 H、华生 3、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___________研究的重要领域。 A、语言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对外汉语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___________。

A、80年代初 B、80年代中 C、80年代末 D、70年代末 三、词语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迁移与泛化: 2、应用语言学: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五、教案设计和问题解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设计教案: 课文 甲:你喜欢不喜欢看足球比赛? 乙:喜欢,喜欢得不得了。 甲: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有足球比赛,你看没看? 乙:没看,哪个队对哪个队? 甲:上海队对大连队,踢得相当精彩,你没看,太可惜了! 乙:下周就要考试了,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复习功课。 (1)从课文里挑出五个需讲、练的语言点。(5分) (2)选其中三个,设计教案。(10分) 2、解答问题: 课文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门一看,嗬!山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的发展和在计算理论中的作用 2015060104020王桢 形式语言是语言学衍生过来的,开始形式语言并没有用于研究计算机编程语言,而只是研究自然语言的结构。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人们就马上想到用计算机来作自然语言的机械翻译。可是这项工作并没有所成果,对自然语言的结构 理解太片面化,翻译质量不理想也很难提高。1956年,乔姆斯基发表了用形 式语言方法研究自然语言的第一篇文章。他对语言进行定义:给定一组符号,称 为字母表,用∑表示。又用∑*表示∑中字母组成的所有符号串的集合。∑*的每个子集都是∑上的一个语言。乔姆斯基的语言定义方法为人们所公认,一直沿用下来,乔姆斯基根据文法将语言分成3大类。同时克林在研究神经细跑中,建立 了识别语言的系统有穷状态自动机。乔姆斯基发现自动机和文法分别从生成和识别去表达语言,并建立了形式文法和自动机之间的联系,证明语言的形式文法与自动机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对应关系:①若某一语言能用图灵机来识别,则它就能 用O型文法生成,反之亦然;②若某一语言能用线性有界自动机来识别,则它 就能用上下文敏感文法生成,反之亦然;③若某一语言能用后进先出自动机来识别,则它就能用上下文自由文法生成,反之亦然;④若某一语言能用有限自动机来识别,则它就能用有限状态文法生成,反之亦然。这一成果将形式语言引入数 学,使得形式语言真正诞生。1960年,算法语言ALGOL60报告发表。1961年,又发表了ALGOL60修改报告。在这两个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一种称为BNF 范式的形式方法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语法。不久,人们即发现BNF 范式极其类似于形式语言理论中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从而打开了形式语言广泛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局面,并给形式语言理论本身的研究以极大的推动,使它发展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形式语言理论是从语言学衍生而来,作为一种理解自然语言的句法规律。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在计算机语言中的作用,计算机语言在计算机科学中,形式语言通常作为定义编程语言和语法的基础。对编程语言编译,使之转换成机器语言,形式语言在这一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形式语言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计算机学科里重要的分支。 19世纪中,布尔用数学方法研究思维规律的问题建立了逻辑代数,即布尔代数。肖斯塔科夫和仙农,独立地应用布尔代数于继电器接点电路的分析和综合,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

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三大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所示。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蒋宗礼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答案 1.已知DFA M1与M2如图3-18所示。 (敖雪峰 02282068) (1) 请分别给出它们在处理字符串1011001的过程中经过的状态序列。 (2) 请给出它们的形式描述。 S q q 1 图3-18 两个不同的DFA 解答:(1)M1在处理1011001的过程中经过的状态序列为q 0q 3q 1q 3q 2q 3q 1q 3; M2在处理1011001的过程中经过的状态序列为q 0q 2q 3q 1q 3q 2q 3q 1; (2)考虑到用形式语言表示,用自然语言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所以用图上作业法把它们用正则表达式来描述: M1: [01+(00+1)(11+0)][11+(10+0)(11+0)]* M2: (01+1+000){(01)*+[(001+11)(01+1+000)]*} ******************************************************************************* 2.构造下列语言的DFA ( 陶文婧 02282085 ) (1){0,1}* ,1 (2){0 ,1}+ ,1 (3){x|x {0,1}+且x 中不含00的串} (设置一个陷阱状态,一旦发现有00的子串,就进入陷阱状态)

(4){ x|x∈{0,1}*且x中不含00的串} (可接受空字符串,所以初始状态也是接受状态) (5){x|x∈{0,1}+且x中含形如10110的子串} (6){x|x∈{0,1}+且x中不含形如10110的子串} (设置一个陷阱状态,一旦发现有00的子串,就进入陷阱状态) (7){x|x∈{0,1}+且当把x看成二进制时,x模5和3同余,要求当x为0时,|x|=1,且x≠0时,x的首字符为1 } 1.以0开头的串不被接受,故设置陷阱状态,当DFA在启动状态读入的符号为0,则进 入陷阱状态 2.设置7个状态:开始状态q s,q0:除以5余0的等价类,q1:除以5余1的等价类,q2:除以5 余2的等价类,q3:除以5余3的等价类,q4:除以5余4的等价类,接受状态q t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试题答案解析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试题答案解析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给出集合{Φ,{Φ}}和集合{ε,0,00}的幂集(2x4') (1) {Φ,{Φ},{{Φ}},{Φ,{Φ}}} (2) {Φ,{ε},{0},{00},{ε,0},{ε,00},{0,00},{ε,0,00}} 2.设∑={0,1},请给出∑上的下列语言的文法(2x5') (1)所有包含子串01011的串 S→X01011Y X→ε|0X|1X Y→ε|0Y|1Y (2)所有既没有一对连续的0,也没有一对连续的1的串 A→ε|A’|A” A’→0|01|01A’ A”→1|10|10A” 3.构造识别下列语言的DFA 2x6' (1) {x|x∈{0,1}+且x以0开头以1结尾} (设置陷阱状态,当第一个字符为1时,进入陷阱状态) (2) {x|x∈{0,1}+且x的第十个字符为1} (设置一个陷阱状态,一旦发现x的第十个字符为0,进入陷阱状态)

二、判断(正确的写T ,错误的写F ) 5x2' 1.设1R 和2R 是集合{a,b,c,d,e}上的二元关系,则 3231321)(R R R R R R R ? ( T ) 任取(x.,y),其中x,y },,,,{e d c b a ∈,使得321)(),(R R R y x ∈。 )),(),((321R y z R R z x z ∈∧∈?? },,,,{e d c b a z ∈ )),(),(),((321R y z R z x R z x z ∈∧∈∧∈?? )),(),(()),(),((3231R y z R z x z R y z R z x z ∈∧∈?∧∈∧∈?? 3231),(),(R R y x R R y x ∈∧∈? 3231),(R R R R y x ∈? 2.对于任一非空集合A ,Φ?A 2 ( T ) 3.文法G :S A|AS A a|b|c|d|e|f|g 是RG ( F ) 4.3型语言 2型语言 1型语言 0型语言 ( F ) 5.s (rs+s )*r=rr *s (rr *s )* ( F ) 不成立,假设r ,s 分别是表示语言R ,S 的正则表达式,例如当R={0},S={1}, L(s(rs+s)*r)是以1开头的字符串,而L(rr*s(rr*s)*)是以0开头的字符串.L(s(rs+s)*r) ≠ L(rr*s(rr*s)*) 所以s(rs+s)*r ≠ rr*s(rr*s)*,结论不成立 三、设文法G 的产生式集如下,试给出句子aaabbbccc 的至少两个不同的推导(12分)。 aSBC aBC S |→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形式语言参考答案

2.1回答下面的问题: (周期律 02282067) (1)在文法中,终极符号和非终极符号各起什么作用? ? 终结符号是一个文法所产生的语言中句子的中出现的字符,他决定了一个文法的产生语 言中字符的范围。 ? 非终结符号又叫做一个语法变量,它表示一个语法范畴,文法中每一个产生式的左部至 少要还有一个非终结符号,(二,三型文法要求更严,只允许左部为一个非终结符号)他是推导或归约的核心。 (2)文法的语法范畴有什么意义?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有什么特殊意义? ? 文法的非终结符号A 所对应的语法范畴代表着一个集合L (A ),此集合由文法产生式 中关于A 的产生式推导实现的 ? 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则为文法G = {V ,T ,P ,S}所产生的语言L (G ) ={w S T w w * * |?∈且} (3)在文法中,除了的变量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的集合外,按照类似的对应方法,一个字符串也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集合,这个集合表达什么意义? ? 字符串对应的终极符号行集合表示这个字符串所能推导到的终极字符串集合,为某个句 型的语言。 (4)文法中的归约和推导有什么不同? ? 推导:文法G = {V ,T ,P ,S},如果,)(,,* T V P ∈∈→δγβα则称γαδ在G 中 推导出了γβδ。 ? 归约:文法G = {V ,T ,P ,S},如果,)(,,* T V P ∈∈→δγβα则称γβδ在G 中归 约到γαδ。 ? 这他们的定义,我个人理解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看待文法中的产生式,推导是自上而下 (从产生式的左边到右边),而归约是自下而上(从产生式的右边到左边),体现到具体实际中,如编译中语法分析时语法树的建立,递归下降,LL (1)等分析法采用自开始符号向下推导识别输入代码生成语法树,对应的LR (1),LALR 等分析法则是采用自输入代码(相当于文法中语言的句子)自底向上归约到开始符号建立语法树,各有优劣。 (5)为什么要求定义语言的字母表上的语言为一个非空有穷集合? ? 非空:根据字母表幂的定义: εε,}{0 ∑ =为字母表中0个字符组成的。这样,当字母 表中没有字符的情况,字母表也有一个元素,字母表为空就没有意义,而且,如果字母表为空,将无法定义其上的语言,使得理论体系不严密。 ? 有穷:我们将语言抽象成形式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穷的表示无限的语言,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定义了字母表和语言,如果字母表为无穷的,他就违背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这也使得研究失去意义

关于全语言教学

全语言教学理论初探 全语言教学理论已成为国际语言教育的代表性理论,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起了教育改革风潮,成为幼儿及小学课程的一股潮流。“whole”一词的原意是“所有的、完整的、完全的”,是针对语言及语言学习而言的,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该理论的核心精神——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应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而不可被划分成内容或技巧的部分;语言的学习应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完整的语言观的统领下通过整合的语言学习逐渐建构起来。研究全语言教学理论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语言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并为我们的语言教育带来启示。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全语言理论受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及生成读写的影响,尤其是后两者对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 (一)主张自然的、以受教育者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 卢梭认为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本位,顺应自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让受教育者获得直接的经验,使其各项能力得到自然均衡的发展。弗洛贝尔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天赋能力的发展,发展其内在的本性与潜能。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教育应依照受教育者的兴趣与能力来培养,并注重在“做”中“学”。

(二)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 对全语言课程的整合观有很大影响的是杜威的课程观点。杜威认为学校应重视课程整体化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的科目联系起来,并按照这些科目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联系的方式来组织。 (三)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是建构的过程,这为全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生理成熟与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和互动中进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者,语言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在儿童的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语言获得和通过语言学习是统一的。(四)生成读写 新西兰学者玛丽·克雷1996年在其博士论文《生成的阅读行为》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成读写”一词。持生成读写观的研究者认为“生成性”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生成读写的核心精神:成为能读会写的人是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古德曼曾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不断成长的大树”。 生成读写的主要观点如下: 1.儿童学习读写和学习口语一样,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读写发展是一个社会历程,人际互动关系是儿童早期读写发展的社会基础; 3.儿童是读写学习的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

形式语言理论

形式语言理论 形式语言理论(formal language theory)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如英语)和人工语言(如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方式、一般性质和规则的理论。形式语言是模拟这些语言的一类数学语言,它采用数学符号,按照严格的语法规则构成。从广义上说,形式语言是符号取自某个字母表的字符串的集合。 如同自然语言具有语法规则一样,形式语言也是由形式文法生成的。一个形式文法是一个有穷变元集合,这些变元也称为非终结符或语法范畴。每个变元都可以用来定义语言,定义方式可以是递归的,即通过一些称为终结符的原始符号,加上变元自身,递归地加以定义。和变元有关的规则称为生成式,生成式决定了语言是如何构造出来的。一个典型的生成式表示:给定变元所代表的语言包含这样一些字符串,它们是通过连结运算,将另外某些变元语言中的字符串和若干终结符连结起来而得到的。 形式文法被严格地定义为四元组G=(V,T,P,S),其中V和T分别是变元和终结符的有穷集合,并且V和T分别是变元和终结符的有穷集合,并且V和T没有公共元素,即V∩T=?。S是一个特殊变元,称为开始符号。P是生成式的有穷集合,生成式的基本形式是:a→β,这里a和β,这里a和β都是(V∪T)*中的元素,即它们都是由变元和终结符组成的符号串,但要求a至少含有一个非终结符。在形式文法定义中,生成式集合P是至关重要的。在对使用符号的惯例作某些约定后,仅仅考查生成式,就能推断出一个文法的变元、终结符和开始符号,故可以通过列出生成式来定义一个形式文法。 形式文法G=(V,T,P,S)产生的形式语言记为L(G)。L(G)中的字符串ω都具有如下特点:①该字符串仅由终结符组成,即ω∈T*;②该字符串能由开始符号S派生出来,即从S出发,通过应用零个或多个P中的生成式,由S可以推导出ω。 根据P中生成式a→β的特点,可以将形式文法及其产生的形式语言分类,构成所谓的形式语言谱系。形式语言理论中重点研究四类文法和语言:①0型文法。又称为无限制文法。这种文法对生成式a→β不作特殊限制,a和β可以是任意的文法符号串,当然a不能是空字符串。0型文法是形式语言谱系中最大的文法类。由0型文法产生的形式语言恰是图灵机所识别的语言类,即递归可枚举语言。②1型文法。又称为上下文有关文法。这种文法要求生成式a→β满足|a|≤|β|,即β要至少和a 一样长。由1型文法产生的语言称为1型语言或上下文有关语言。1型语言恰是非确定型线性有界自动机所识别的语言类。③2型文法。又称为上下文无关文法。这种文法要求生成式a→β中的a必须是变元。由2型文法产生的语言称为2型语言或上下文无关语言。2型语言恰是由下推自动机所识别的语言类。④3型文法。又称为正则文法。这种文法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要求生成式的形式必须是A→ωB或A→ω,其中A,B都是变元,ω是终结符串(可以是空串),这种特殊的正则文法称为右线性文法。第二类正则文法称为左线性文法,它要求生成式必须是A→Bω,或A→ω的形式。由正则文法生成的语言称为正则语言,它恰是有穷自动机所识别的语言类。

论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试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把语言的内在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类的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的人们可能获得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者强化的作用,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即语言获得装置。它在后天语言经验是作用下,转化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 乔姆斯基把语法体系分为句法、语义、语音三个部分。在这一体系中,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具有生成无限多的句子的创造能力,至于语音部分和语义部分是语法的解释部分。 在该理论中,乔姆斯基发现: (1)儿童掌握母语异常迅速,及其完善。 (2)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儿童掌握语音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次序是相同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3)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法基本形式(语法结构)。 (4)儿童生来就具有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从而获得语言的能力。 (5)语言具有创造性。 儿童在开始有语言的时候,就能按照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语法关系,这正是儿童普遍语言能力的表现。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一方面承认儿童普遍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承认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将普遍加以结合和限制的结果,这些规则的获得要在儿童与成人交往中得以实现。 乔姆斯基儿童语言是内在的生物机制决定,注重了语言发生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但是没有注意普遍语法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要有内源因素又要有外源因素,他没有把语言获得置身于认知过程所从属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而是求之于“固定的先天内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

“英语”教学理论满分作业

英语教学理论作业 1.该教学法的三个原则包括:交际性原则、任务性原则和意义原则。 B.交际法2.主张该教学方法的学者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相似,语言学习过程可用联想心理学(associationist psychology)解释。 B.直接法 3.该教学法的语言学习观点与交际法一样。除此以外,该教学法还有其学习原则,即任务能提供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语言输入、输出及互动;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及动力;学习困难也能通过协商来解决。 D.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4.使用该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做事的能力。因此,外语应是教学中唯一的语言,母语在教学中没有特别的作用。但在一定的场合,教师要解释一些问题时,比如涉及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否应使用母语,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尝试。 D.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5.在该教学方法中,语言学习被视作智力活动,这种活动涉及规则学习、规则的记忆和以大量翻译的方式与母语意义相联系的操作。A.语法翻译法 6.与情景法一样,在教学法在语言学习理论方面,也是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 D.听说法 7.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听和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A.语法翻译法 8.该教学法又称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英国学者为创立该教学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C.交际法 9.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外语培养其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学生必须掌握外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A.语法翻译法 10.如果说,在该教学法的第二阶段中,练习是紧扣课文、围绕课文的语言点进行,并且控制性较大的话,那么,在该教学法的第三阶段中,教学活动应该是控制性不很大,使学生享有更大自主权的交际性练习。 B.认知法 11.该教学法认为,对学习者有意义的语言能促进语言学习。B.交际法 12.在“___”模式中,属于语言学习活动的有1)在聚焦语言阶段使用增强意识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和发现语言特点2)之后,设计练习让学生练习语言点。C.强任务派13.该教学法的创始人Asher把刺激—反应看作语言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教学法体现了以语法为基础的语言观和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观。D.全身反应法14.该教学方法是在十九世纪末作为语法翻译法的批判而创立的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包括:1)只使用目标语进行教学;2)意义通过语言、动作、物体等手段结合情景表达;3)先教说,然后教读、写;4)用归纳法讲授语法。 B.直接法 15.在该教学法的课堂中,由于语言学习被视为习惯的培养,教师会要求学生重复某些语言结构以加快习惯的养成。故此,句型操练和“逆向组句法”在该教学法中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D.听说法 16.在学习理论方面,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学者Diller提出的认知理论的四原则:1.活的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2.语法规则有其心理的现实性;3.人类有独特的学习语言机制;4.活的语言是思维工具。按照这些原则,语言教学应视为一个有意识学习的系统(a consciously learnt system),新语言应在实际中呈现和实践,学习语言应在有意义的实践中进行。 A.认知法 17.按照该教学法的三个原则,我们应让学生在真正的交际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语言交际能力。 B.交际法 18.第53题

大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摘要: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际教学理论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之下所提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着大学英语的发展进步。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任务型语言教学都很适用,且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而使其倍受限制。尽管如此,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自然还是会有问题出现。本文就以六安高校为例,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做出了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任务型语言教学;英语教学;影响;六安高校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在上世纪末慢慢成熟的,在课堂上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几乎没有取得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英语教学理论却一直在朝着实际应用以及实际交流的层面不断的改进。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学习者不仅可以将目的语习得,既定任务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使用目的语与他人交流,这是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除此之外,也是将一种运用语言的自然环境,通过任务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 1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实施中的问题所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

且我国也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教师是否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等都包含在其中。下面从六安市四所高校出发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1.1是否需要培训的任务型教学教师 1.1.1分析存在问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如今在教育界是高度推崇的,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化,将语言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向着具有实践意义性质转化。虽然在大学英语课程之中的应用,目前有着极大的自身发展优势以及极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了解的程度以及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是否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是否教师可以积极的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1.2解析调查问卷 此次研究对六安市的四所高校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就是针对上面问题的疑惑所展开的。经过调查研究表明:47.5%的教师愿意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而75%的教师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但能够将交际的能力提升,还能够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时常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占有18.75%,仅仅只是尝试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占有着46.25%;尽管已经有着如此不利的局势,更为糟糕的就是,并不清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竟然占有87.5%,而只有12.5%的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有所了解。

幼儿语言教育理论

祝士媛:全语言教育理念对幼儿语言教 育的挑战 全语言教育研究的理论非常广泛,它参考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学和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等理论和观点。 全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语言发展和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全语言课程的双重内涵学习的内容是第一个层次的目的,在完成第一个层次目的的过程中,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予实际的语言经验,为第二个层次的目的。在儿童语言教育中,语言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其它领域知识的媒介;教育目标、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 儿童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从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而来语言要在真实的使用情境中发展,而不是在课堂中反复的练习,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导则是属于第二种层次的经验。主张教师在组织儿童的活动中,以儿童为主导角色,教师从旁担任支援、督导、鼓励和催化的作用。 重视情境和多种渠道对儿童学习语言的作用全语言教育方面的专家哈利德(Halliday)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如何在使用语言的社会情境当中,赋予“语言”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使用,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语言的学习情境对儿童语言智能的发展十分有益,同时也可能为其它智能参予和使用提供机会;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完成的。

全语言教育的目标全语言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儿童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性,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延伸其语言能力和知识,以及对周围世界的了解。 目标的重点:儿童对课程有参予选择权;跨科目的语言学习;以主题式单元架构课程活动。 全语言教育的策略儿童的学习内容要与其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实用功能、完整不分割的、有趣的时候,儿童的学习效果最好;儿童能自己选择使用的时机,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在非竞争、边做边说的社会情境下,使儿童自然而然就在学习时,就一定会加速儿童语言的学习。如下表所示:在下列情况下,语言的学习显得非常容易在下列情况下,语言的学习显得非常困难 语言是真实的和自然的语言为人工的 语言是完整的语言被拆分成小块或小段 语言是有意义的语言毫无意语言是有趣的 语言是有趣的语言枯燥和无趣的 语言与学习者是相关的语言与学习者无关 语言属于学习者语言属于其他人

任务型教学理论.doc

任务型教学理论 一、任务型教学的背景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1.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认为:教育应从教师、教材、课堂转移到学生、活动和社会。学习的目的并非记住僵化的条条框框,而要解决个体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服务于个体乃至社会群体。为此,确定了教师的角色仅为旁观者、组织者。 2.习得与互动理论 习得与互动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指创设类似学习母语的真实环境,是一种轻松无意识的师生、生生及学生和环境中的互动关系。互动使学生学得的材料具有实践性。克拉申认为:输入材料稍稍超过个体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更有利于互动的产生和学习习得能力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英籍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在印度南方Bangalore地区对8-12岁的小学生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交际法实验,并提出语法知识可以而且必须会在交际活动中“学得”(pick up)。 S. D. Krashen (1982)认为,大量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语言学家Herbert H.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 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立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Ellis (1990) 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合适的输出的机会。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包括“变化性互动(modified i nteraction)”的各项活动,

4-第四章--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 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 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 自;讨论学;答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 1.后天环境论: ↗机械模仿说 ①模仿说 ↘选择性模仿说 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 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 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 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 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一节后天环境论 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

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 (一)主要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二)评价 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但它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应当承认,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仿是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模仿说对如下一些儿童语言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却不能作出解释: (1)自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问世以来,人们大都有同意这样一个定义:“语言是一个由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集合。”即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可能是无限的。美国语言学家米勒在1965年指出,用20个英语词可组合出1020个句子;并进一步估计,如果不停地把这些句子听一遍,就需要比地球年龄还要大一千倍左右的时间。这个估计说明,儿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机械模仿学会由这个无限多个句子而构成的语言。 (2)许多时候,儿童对成人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模仿,例如心理学家麦克尼尔曾提供过这样一个例子: 儿子:Nobody don’t like me . 母亲:No, say “Nobody likes me ”. 儿子:Nobody don’t like me . 母亲:No , say “Nobody likes me ” . (母亲和孩子这样反复七八次之后) 母亲:No , now listen carefully ,say “Nobody likes me ”.儿子:Oh, nobody don’t like me . 母亲反复纠正儿子的错误说法,要求模仿正确的形式,但是没有成功,孩子总是把它说成有语法错误的形式。这在汉族儿童的语言发展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朱曼殊等对一名一岁八个月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时,每天向他提出“××是谁买给你的?”之类的问题,一连十几天,她的回答总是“××是妈妈(或阿姨、老师等买给你的。”虽然每次纠正,但总不能把“买给你的”转化为“买给我的”。 (3)儿童常能说出他从未听过的成人语言中所没有的词或句子。如:“这条路很瘦。” (4)成人所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板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成人同儿童交谈时,其语言并不是十分规范,有时甚至杂乱无章,但儿童却最终学会了规范的语言。 二、强化说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强化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一)主要观点

语言教学的理论,设计与步骤(精)

语言教学的理论、设计与步骤 Approach, Design, and Proced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梁焕强 By Liang Huan Qiang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广东,510632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摘要] 本文从理论、设计和步骤三个教学层次来展开语言教学探索,这三个层次构成语言教学实践三个互相关联的因素。理论是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一系列假设、信念和理论,设计说明语言和学习理论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而步骤包含课堂教学技巧和实践,均为具体理论和设计的结果。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uses the three terms; Approach, design and procedure for an analysis of language-teaching practices. These three terms are used to label three interrelated elements upon which language-teaching practices are founded. The first level, approach, defines those assumptions, beliefs, and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that operate as axiomatic constructs or reference point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what language teachers ultimately do with learners in classrooms. The second level in the system, design, specifi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ies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 to both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in instructional settings. The third level, procedure, comprises the classroom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consequences of particular approaches and designs. [关键词] 语言教学理论,设计,步骤。 KEY WORDS: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引言 本文将运用语言教学使用的理论、设计和步骤三个教学层次来展开探索。理论、设计和步骤构成语言教学实践三个互相关联的因素。理论是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一系列假设、信念和理论,设计说明语言和学习理论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而步骤包含课堂教学技巧和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