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2014年06月20日07:02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1期作者:吴必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提要: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关键词:英国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作者简介:吴必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经济学家。”探讨英国经济政策的变革和得失,不乏历史启迪意义。

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后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形成第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一)重商主义盛衰。重商主义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

经济理论是实际利益的思想表达。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近代英国的早期经济意识形态,反映商业资本利益,论证重商政策,为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供思想基础。它以金银货币为财富,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源泉,主张国家敛积财富并干预经济活动。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出超,少买多卖,禁止金银输出。晚期重商主义也要求增加货币财富,但鼓励出口和制造业,又称重工主义,因外贸和工场手工业发达,货币的资本作用显现,改变了对金银的简单态度,认为货币要流通才能成为资本并增值,外贸不必囿于一时数量,只需有盈余顺差。重商主义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业资本的利益,也体现了王朝君主的利益。君主要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在政治上强化王权,抗衡贵族,在经济上充实政府财源,重商主义是他们的经济要求,也是稳固王权的政治手段。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弱小,需王权保护,抗衡外国竞争和争夺市场。重商主义压低国内消费,不顾惜劳动人民贫穷,易于产生社会动荡压力。在这些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权贵互相利用,产生共同利益,导致近代英国“权力与资本”的第一次结盟,形成以王权为主体的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

重商主义及其国家干预是一整套政策体系。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保证作用。②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简言之,重商主义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经济开始崛起。

然而,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有弊病。它以行政手段推行经济政策,是其有效之处,也是弊病之处。“当时,几乎所有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③。久之,不利经济发展。尤其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的重大问题上,重商主义重创造、轻分配。而此时英国社会已发生变化:一是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要求摆脱封建生产关系,“权力与资本”的重商主义结盟逐渐破裂,形成本质冲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与斯图亚特王朝频发冲突,如权贵巨商有特权利益的贸易垄断,虽经激烈斗争有所改变,但弊病没有根除。从航海条例到苛捐杂税,从繁琐管制到官商勾结,都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二是社会代价沉重,民生艰苦。重商主义认为下层人民拥有财富不是“国富”,“为了给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必须使劳动群众

经常处于贫穷地位,这样可以使国内消费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降低工资以减少成本和增加出口竞争力。④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不利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与资本的结盟告终,但辉格党托利党的主要经济政策无实质创新,重商主义依然盛行。“工业受到各种形式的限制性立法、航海条例和关税束缚。”⑤在国外,重商主义政策时常导致战争。最严重的是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大败,重创经济,危及初兴的工业革命,表明重商主义不利于资本“自由”扩张。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在完成历史任务后,作用发生相反变化,从“顺应”变为“逆行”,“好日子”逐渐变成“坏日子”。政策不再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不再合乎新实践。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从“看得见的手”摆向“看不见的手”。

(二)经济自由主义的沉浮。工业革命使英国开创以近代工业为生产力基础的市场经济。产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新主角,关切经济政策,要求有适合工业资本发展的新制度、新理论和新政策。基本指向是能最大限度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相应政策,并有新理论来论证它们,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行才能使财富迅速增长及其发展规律等。

经济自由主义逐渐产生。配第提出尊重经济规律:“高明的医生并不乱给病人用药;相反,他们都密切注意并遵循自然的运动,而不用他们自己的猛烈药方来反对自然的运动。同样,在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上,也必须用同样的方法。”⑥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⑦。1776年他出版的《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认为个人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但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的自身利益使他的选定有利于社会的用途。⑧“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经济活动,自由竞争提高经济效率。这只手就是市场价格机制,可由私利通达公利,即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保守主义鼻祖伯克推崇亚当·斯密的思想是“以人性为基础,恒久不变”⑨。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只是保障财产和维护秩序的“守夜人”。自然秩序、理性经济人、经济个人主义、市场自动调节等思想,后由李嘉图等人丰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经济规律事实。

经济自由主义必然与重商主义冲突。《国富论》在当时就体现了现实政治冲突。英王乔治三世扩大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美国独立问题上损害资产阶级和辉格党的利益。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次年,《国富论》出版,公开为美洲人辩护,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矛头所指,不言而喻。英国战败后,经济自由主义逐渐得势,成为主流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两大政党。从此,政党和工业资本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二次结盟,改政策以资本为主体,重点突出自由。

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政策的一个特色是“双重政策”:对内推进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对外继续重商主义政策。托利党的小皮特是坚信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一位首相,他以亚当·斯密学说为思想基础,实行经济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史称“新托利主义”。国内妨碍经济发展的旧政策法

规逐渐消除,但在对外贸易中,小皮特等多届政府未革除重商主义,如对粮食等数百种进口物品征收高关税。这种双重经济政策在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并取得经济优势时,实际作用是发展自己,压制别人。

最后是反谷物法斗争将经济自由主义推向高潮。谷物法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政策,其主旨是限制甚至禁止谷物进口,抬高粮价,有利于土地利益集团而不利于工厂主、工人和百姓,经常导致食品暴动,成为社会动荡之源和执政难题。在各国历史上,粮价从来就不是单纯经济问题,而是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工业资产阶级掀起反谷物法运动,受到贵族地主集团阻拦。1845年发生“土豆饥荒”,民生困难,自由党领袖罗素勋爵痛斥谷物法是“商业萎缩之原因,农业凋敝之祸害,阶级仇恨分裂之根源,人民贫穷、狂热、大量死亡和犯罪之缘由”,“谷物法把整个国家搅动不安”。⑩执政的保守党就此严重分裂,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皮尔首相主张废除谷物法,缓解社会危机;既得利益的贵族地主集团十分愤怒,其首领迪斯累利指责皮尔首相有意摧毁自己的政党,是政治罪行,“不仅是要废除谷物法,而且还要把权力从某个阶级转给另一个阶级——即明显拥有知识和财富的英国制造业阶级”(11)。皮尔首相处境艰难,如维护贵族地主利益,拒废谷物法,社会动乱则难以想象;废除谷物法则能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整体权益,但要牺牲自己。皮尔最终决定废除二百年的谷物法,随后黯然辞职。此举缓解了社会危机。1848年欧洲革命时,皮尔说:“许多在1846年高声谴责那些措施(废除谷物法)的人……在1848年4月10日(第三次宪章运动大规模游行日)却公开庆幸:好在有了废除谷物法的预防措施。”(12)不久英国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大多数商品取消关税。英国成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大国,确立了经济自由主义。这次经济政策变革的背后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至此,经济政策的“钟摆”转向经济自由主义,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有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在理论方面,自由放任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极端表现。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在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那里是找不到的;英国是在边沁的作品中才发现了自由放任:“一般的原则是政府不应做也不应试图做任何事,在这些情况中,政府的箴言或口号应是保持沉默”,工农商业对政府的要求是“别挡了我的太阳”。(13)自由放任符合资本利润最大化和限制最小化的要求,认为管事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穆勒提出:“除非有某种巨大的益处,对自由放任的任何背离都必定是一种邪恶。”(14)

然而,经济自由主义弊病逐渐突出。就在1823年“看不见的手”步入佳境时,一位议员发现:“许多存钱加贷款买地的农民,完全被投机买卖毁掉了。许多家庭坠入赤贫,却对那个把他们打翻在地的‘看不见的手’毫无所知。”(15)1825年英国发生首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此,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19世纪末到1929

年经济大危机,英国社会经济进入不稳定时期。“随着资本积累的规模增大,维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得日益艰巨,所遇抵抗也更加组织化……要维持资本积累和阻止利润下降,还要应付来自国家内部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政治压力,它们威胁着国家的生存和资本的活力。”(16)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突出,需要公共权力化解。但是,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同样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分配。阿克顿一针见血地指出:“亚当·斯密只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办法,没有为财富的分配找出办法,因此,他的理论对民主无多大助益。”(17)这一批评直击经济自由主义的政治要害。

自由放任限制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发展,更不能创造出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所需的新型国家干预。“看不见的手”高度发展,却难以实现自我调节,自由放任变成放任自流,激化矛盾;另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手”软弱无力,难以控制矛盾。“两只手”严重失衡,社会代价高昂。同时,经济自由主义依赖自由贸易,其实力基础是世界工厂地位。然而这一实力基础开始瓦解。1896年,一位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

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18)“德国制造”使自由贸易成为党争激烈的政策难题。经济自由主义的坏日子接连到来,反向的“钟摆运动”又开始了

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

一战中,英国建立战时经济体制,计划分配物资,管制物价、食品、运输、工资等,甚至直接管理工厂。政府几乎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这个经济政策的巨变,使现代国家干预在战争中走上历史舞台。新兴的工党从中看到希望。1917年,工党总书记韩德逊表示:“国家控制,本来被认为是破坏雇主和工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可容忍,现在却得到接受,在那些由上个世纪个人主义传统培养起来的人们中,没有引起有效抗议”,这是一个“革命”。(20)但是,战时措施在战后解除,重回经济自由主义旧轨。然而,两战之间英国社会经济矛盾日益严重,议会上常有关于危机乃至于挽救资本主义的议论,“看在上帝的份上,资本主义自己陷入困境,把它解救出来吧!”(21)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导致西方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体系全面混乱。经济灾难和失业贫困笼罩英国,经济自由主义束手无策。1932年麦克唐纳政府宣布放弃自由贸易,实行进口税,建立帝国特惠制,保护市场。

危机使经济自由主义破产,却也是走向大规模国家干预的动力,促成“权力与资本”结盟的更新。坚信自由主义的自由党衰落了,信奉“社会主义”的工党崛起,与保守党并驾齐驱,出现“权力与资本”的新格局。英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政策。早前,一些学者已重新思考自由主义哲学,主张国家干预。霍布森和霍布豪斯认为社会是复杂有机体,相互依存,不宜片面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主张国家适度干预社会经济,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即“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工党费边社等也有类似主张,更提出公有制和国有化。它们有“修正”经济自由主义之用,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严重危机,需有全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早在1924年就提出:“得到明智地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22)1933年,凯恩斯认为当前危机和理论困境需要“混合经济理论”和“计划”的补救办法。(23)1936年他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抨击经济自由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不相符合”,“结果会是误导的,甚至是灾难性的”。(24)他认为市场自我调节难以依靠,必须有国家调节。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称为“凯恩斯革命”。它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膨胀性财政和充分就业等,论证了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它有一个重要特点:不是否认而是依托市场经济基础进行国家调控。同时,不能将凯恩斯主义完全视为纯经济理论,它有政治意义,认为消费和投资的“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的“病因”,其危机和失业有导致革命和毁灭资本主义的危险,需要启动巨大的国家力量,用“看得见的手”来挽救、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看得见的手”在理论上确立起来,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稳定需要。不久,英国在二战中再建战时经济体制,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引起“生而自由的英格兰人”的恐慌,国家干预并非那么可怕,还能解决自由放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战后要消除匮乏、疾病、贫困、愚昧和失业,建立福利国家,实现充分就业。(25)由此,凯恩斯主义从经济角度,贝弗里奇报告从社会角度,战时经济从体制角度,全面启动国家干预力量。

经济大危机和生死存亡的教训,迫使执政党作出重大政策变革。1945年大选决定战后政策方向。大灾大难后要与民休息,是千古不易的治国安邦之道。丘吉尔和保守党背道而驰,其竞选纲领不仅坚持经济自由主义,还要“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和恐怖的战争”(26)。长期受煎熬的选民对此显然不可接受。相反,工党提出福利国家主张。“丘吉尔处

理战后重建的思想,显示了他对基本社会问题严重缺乏了解。”(27)结果保守党惨败,工党大胜,民心所向,一目了然。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1948年,工党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找到了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28)。保守党的1947年《工业宪章》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市场机制加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这在“自由主义堡垒”的英国以往不可想象,现在顺理成章。“权力与资本”形成了第三次结盟,重点改为突出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形成了一个经济政策体系。它确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目标,以政策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采用经济计划,包括金融财政、产业和税收政策,干预价格和工资;以福利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扩大政府开支;以立法手段调控社会经济,如反垄断和维护经济秩序;以制度手段实施经济干预,如工党的国有化,建立国企系统。“二战后英国经济繁荣的基础,并非仅有市场配置机制,更有高度调控市场运行过程的体系,市场交易活动是在规则和体制的复杂网络中进行。”(29)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意味着资本统治的大调整,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这次“钟摆运动”中,经济自由主义摆到极限,转向国家干预,“好日子”挽救了资本主义,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历史常相似。凯恩斯主义进入发展高潮,也像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那样,开始弊病丛生,从“顺应”走向“逆行”。凯恩斯主义改变了市场过度“自由”而国家干预软弱的局面,却又面临相反困境,政府失灵的坏日子来临。从经济现象看,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充分就业难以持续和失业严重、资本利润下滑、劳资冲突激化、福利开支庞大、税赋和物价上涨、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频频,引起普遍不满。更深层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性变化,如传统产业衰落和就业减少等变化。“共识政治”的内在矛盾也导致政策动荡,如工党国有化和保守党私有化针锋相对,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相对衰落无可挽回。

“政府失灵”的问题有:官僚主义严重、官僚机构庞杂、政府财政困难赤字大,管制过度阻碍经济发展,压制了社会经济活力,不利于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以及面对社会经济复杂变化,政策不能及时调整而僵化,盲目决策失误等。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1937年为

25.9%,1951年为44.9%,1975年高达57.9%;政府雇员1931年为59.1万人,1951年为616.7万人,1975年高达724.2万人。(30)英国学者提出“帕金森定律”(官场病):官僚机构越大,效率越小,腐败越多。国企经营不善,人浮于事,生产率低,竞争不积极,市场反应迟缓,亏损多。总之,政府失灵归结为过度国家干预,弱化市场机制。政府失灵也有严重的社会代价,资本和社会都不满。

1979年大选,保守党抨击工党:“英国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工党是执政党,无法推脱主要责任,在三方面败事有余”:阻碍财富创造,经济虚弱;扩大国家作用,压制个人积极性;赋予工会特权。工党拙于治国。(31)这次大选工党下台,18年在野,成为经济政策转折点。“普遍看法是工党政府在经济方面失败了。”(32)凯恩斯主义钟摆也到极限,反向“钟摆运动”再现。

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包括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重视市场作用和自由企业,要求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正统地位,否定凯恩斯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更强调效率。随着凯恩斯主义陷于困境,新自由主义崛起,保守党得势,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发生第三次大变革。

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33)。保守党十分自信,认为“我国的相对衰落并非必然,我们保守党能够扭转它……这就是恢复自力更生和自信,它们是个人责任和国家成功的基础”(34)。加之美国里根政府推动,新自由主义席卷西方,波及全世界。

撒切尔首相表示:“无论实现目标的道路如何艰难漫长,我们决心要改变根本方向,要有一个崭新起点,不走回头路。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35)她一反保守主义的稳重传统,态势激进,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和“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36)。她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压缩国家干预,打击工会,裁减福利。私有化包括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并推行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强化了资本的主导地位。国企大幅减少,大量人员下岗,1991年底只有5家国企,在国民经济比重中无足轻重。同时,改革行政,裁

减大批政府雇员。自由化包括废除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特别是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形成了1986年金融业“大爆炸”的突飞猛进形势。由于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公共开支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遭到削减。对企业和富人减税,理由是刺激投资和积极性,以及重新推行自由贸易。撒切尔大刀阔斧地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改革资本主义,增强资本活力,化解国家干预过度问题,渡过了危机。这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撒切尔三次连任,对于这个“好日子”,保守党认为“英国病”变成了“撒切尔奇迹”。

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思想家吉登斯概括“撒切尔主义”为:小政府、公民社会、市场原教旨主义、道德权威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传统的民族主义、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压缩福利和认可不平等、低度生态意识等。(37)新自由主义被批判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万能和利润至上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撒切尔主义遏制国家权力,主张“小政府”,实为摒弃不利资本自由发展的政策,有了“效率”,少了“公平”,出现财富创造与分配的新失衡矛盾。不少中下层人民承受改革苦果,付出大量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福利减少等代价,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成为社会不满的重大原因。

激进的“撒切尔改革”兴于经济,败在民生。1985年伯明翰等地失业青年暴动,保守党议员也建议:“应是政府多点敏感,多点谦恭,少点傲慢的时候了。”(38)1990年人头税事件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撒切尔因三连任得意,忘记一个道理:政府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有社会政治代价。人头税是她最不得人心的政策之一,人头税按人分摊,穷人负担实际高于富人,无力交税者丧失选举权等等。英国人终于愤怒,伦敦发生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反对人头税,口号是“交不起,不愿交”。最终,党内外压力迫使铁娘子撒切尔含泪辞职。继任首相梅杰废除人头税,采取缓和措施,继续执政6年,但经济自由主义原则没有变化。随后,政府增税和大举借债等经济问题接踵而至。政策失误还包括金融自由化过度。1992年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投机英镑,迫使英镑贬值。2008年迄今的西方金融大危机,英国损失严重,与当时过度金融自由化有关。1996年发生疯牛病事件,保守党政府掩盖实情十年,事发引起社会恐慌,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12年在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保守党18年的经济政策,成在抑制过度的国家干预,有恢复经济活力之功,败在过度市场自由化和沉重的社会代价,忽视了市场经济也

是风险经济。犹如自由放任那样,过度否定国家干预,也就否定了政府控制经济社会风险的可能性。

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

新自由主义陷于困境,钟摆效应再现。新自由主义从“顺应”走向“逆行”,导致政策钟摆再次“回摆”,摆向了期望“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形成第四次经济政策大变革。

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此前工党18年在野,反思过去的理论思想和政策实践,改称新工党,在长期激烈争论后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同时,工党吸取保守党执政和撒切尔被迫辞职的经验教训,分析利弊,包括认为市场经济未必自动带来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试图在工党的“老左派”和保守党的撒切尔“新右派”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工党经济思想变革首先有四大问题:“如何理解经济,如何看待市场和国家的作用,英国经济衰落,全球化影响”;有五个影响因素:(1)经济环境变化;(2)保守党政策产生的经济变化,特别是私有化;(3)领悟工党以往经济政策的成败;

(4)经济辩论的变化;(5)接受或说是吸收了保守党的思想。(39)早在1983年工党讨论理论问题时,牛津大学戴维·米勒教授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概念,主张“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40)。1988年工党声明“我们现在不会,永远也不会去实施单一形式的公有制”,代之以社会所有制:“主要不是看在经济中采取某种明确形式,而是取决于每个人掌握自身生活的权利,在影响其生活的决策中有发言权和公正地分享由于参与社会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而应得到的好处。”(41)该理论主张放弃国有化,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在市场社会主义中,经济政策以“市场作用奏效的领域就依靠市场,市场作用失效的领域就依靠政府”为指导原则,既容纳充满活力的私有经济,也容纳高质量的公有服务业的经济体系,主张在国企和私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认为国有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财富不均时,就采用国有化;反之,则可以实行私人所有。(42)1994年工党修改党章,取消著名的“公有制条款”。1997年工党竞选宣言提出“在政策领域要有独特的新规划,它不同于老左派和保守党右派”;“保守党做得对的一些事情,我们不会改变,只在他们犯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我们无意用一套教条去取代另一套教条”;“老左派要对经济产业实行国家控制,右派的保守党满足于把一切都推给市场,工党拒绝这两者”,要对工商业施以“新政”。(43)工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同时,一个更广泛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应运而生。工党思想家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思维或政策框架,超越老左派和新右派。老左派的普遍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平等主义、限制市场作用等不再适用,新右派(撒切尔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压缩福利、放任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分化等,制造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样不适用;需总结以往政策和理论的经验教训,探索一种不同于它们的“第三条道路”。该理论(虽被批评缺少系统的经济学说)提出新型混合经济思想,它不同于市场受制于政府的“老式”混合经济,要求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机制,承认和利用市场机制,同时重视公共利益,既反对过度国家干预,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适度国家干预。(44)

“第三条道路”分析二战后工党和保守党两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思考两党社会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它试图抛弃老左派和新右派的短处,也试图汲取它们的优点,包括重视市场作用和生产效率、社会道德、机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国家的重要性等,由此求解社会经济难题。所以,它继承了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机制,但没有排斥国家干预作用;提出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重建政府,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求国家权力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发展等。“第三条道路”构成了一种“中间偏左”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体系,主张既强调市场功能又强调政府作用的新式混合经济模式。它还试图在国家与市场、个人与政府、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人类与自然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换言之,第三条道路追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某种均衡,求取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平衡,似趋两者之利,避两者之害。

在经济政策方面,布莱尔首相提出“政府要为经济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并非指挥其运作”(45)。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宏观经济,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力求使市场机制、企业追求利润、开发应用新技术等不形成对社会的威胁,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机会。布莱尔政府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两大内容:促进整体经济稳定;提供就业和经济机会,消除障碍。注重民生问题成为政策亮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是保持政府支出稳定,降低通胀率,健全公共财政系统,规定政府贷款用于投资,而不是提供支出的资金运作。另一重点是建立良好的经济政策架构,包括充分就业、经济机制稳定,把握利率工具等。同时经济政策倾向于增加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成长与稳定公共财政的目标,又以国家作用重建对金融市场功能的信心,要求决策透明化。在政策手段方面,新工党政府基本放弃了以政治裁量为主和直接使

用行政干涉的政策手段,多用法治方法,建立以法规为主的经济调控系统,依法行事。

从1997年到2007年,新工党政府连续三次大选获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政策有一定功效。这10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10年,年增长率约为2.5%,通货膨胀率为2%。这样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在英国不多见。

但是,英国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党许诺不增赋税,但在财政开支压力下,多次增税,引起不满。最严重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使许多国家的银行坏账累累,加之8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破坏性倍增,西方金融急剧动荡,形成1929年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英国深受打击,面临银行破产、金融动荡、英镑不稳、失业加剧和人民不满的严重形势。金融危机威胁英国经济,严重冲击了工党经济政策和第三条道路理论。布朗政府不得不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投入纳税人的上千亿英镑公共资金挽救危机。加之其他因素,布朗政府于2010年下台,保守党卡梅伦和自民党联合执政。卡梅伦政府推行紧缩政策,然而经济形势不佳,债台高筑。英国经济政策似处于“救急”状态,来不及高谈“主义”。

结语

研究政策,要有宽广的历史视野,不宜限于局部,囿于一时。纵观英国经济政策历史,尽管各种政策变革的内容形式不同,根本目的都是推进资本利益,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这些政策变革有其历史特点和经验教训。

一是政策变革的“钟摆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但是具有稳定作用。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历时三十余年,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18年,而第三条道路仅12年。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另外,这些政策变革,矛盾虽多,但基本是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且有稳定之用。这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

二是每次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走向“坏日子”的过程,直接原因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政策变革背后是社会利益的博弈得失。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必须考虑社会代价。创造财富当然要发展生

产力,但与社会分配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从更高角度来看,凡是生产力可解决的民生问题,就不应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政策和理论的关系特点。西方的主要政治经济理论大多出于这个地理小国,表明英国是理论大国,擅长理论思维。然而,理论美好,实践无情。经济政策及其理论总是处于利益矛盾中。毕竟,理论产生于实践,服务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实践不能削足适履,不能以广大的社会去适应字面理论。英国经济政策变革相对平稳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理论服务于实际需要。凯恩斯就有此言:“当事实变化,我就改变我的思想。”(46)要看到,每种理论都有利益背景,各有侧重。缺乏社会良心和政治智慧的经济学思想,实为人间祸害。就经济理论目的而言,亚当·斯密早提出经济学的第一目标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47)奇怪的是,经济学老祖宗关于经济学第一目的在于人民生计的重要论断,远不如他那“看不见的手”著名。

四是每次变革及其手段方式都不免矫枉过正,也是教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有长短,相关理论各有利弊。没有万能之手,只有适用之手。两只手不应是对立关系,有相互配合之用,其实际运用也有适度和过度之别。归根结底,两只手都是政策手段,不是政策目的。

最新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1.假定你是李华,是某高中的一名学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校近日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ir)。请给你的外教Mr. Smith写一封电子邮件,邀请他参加。邮件的内容包括: 展会的宗旨,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人; 展出内容:相关书籍、图片、实物等; 注意:词数100左右;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Smith,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ir to be held by our school at the Art Center this Friday afternoon, from 2pm to 5pm. Since this event aims to help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taff, all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well as anyone interested in it are welcome. At the Fair, related books, pictures, videos and objects will be exhibited, through which visitors will not only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tter but also definitely feel the unique beauty of it. If you're interested, please come and enjoy it. And I'd be glad to offer any help.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Li Hua 2.假如你是李华,你校将举办中学生文化艺术节,请给你的英国朋友Peter写信,邀请他参加这次艺术节并请他表演一个节目.信的内容包括: 1.演出地点、时间及参加人员; 2.介绍艺术节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中学生文化艺术节the Middle School Art Festival 承办 host 弘扬 carry forward . Dear Peter, How is everything going?I'm honored and happy,hearing you are a f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Culture.Here comes a piece of good news appealing to you.The Middle School Art Festival hosted by our school is drawing near. The festival is to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And it provides audience with a stage where they can sample differe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while putting on performance.Next Friday,on the 30th of June,the festival will be held in the Shiyu Building.All of us students will take part in it.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can join us in our performance.By the way,it will be nicer of you to show us something from your country,since it will satisfy our curiosity about Britain. All of us will feel graced with the presence of you and your family. Yours,Li Hua 3. 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留学生同学Smith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想要了解端午节。请你写信向他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包括以下要点: 1)端午节的时间及起源(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习俗; 3)邀请他端午节那天和你一起过节。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Smith,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英国的名胜古迹

英国的名胜古迹 四川省安岳中学邓伊 内容提要 一、1、让同学们了解英国有哪些著名的名胜古迹? 2、让我们知道应该哪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了解为何值得了解! 二、1、培养学生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2、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 3、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4、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正文 英国(The United Kingdom)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一统于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该国社会安定、生活稳定,犯罪率低并极少有暴力行为发生。英国的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四季如春。这里交通便捷、公路和铁路系统既安全又高效,电讯业也属世界上最发达者之列。大城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猛崛起,这就使许多历史建筑和遗迹得以保存,并确保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未被占用。作为欧洲最大和最具国际特色的城市,伦敦是英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众多国际组织和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伦敦塔桥英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英国的艺术、音乐、文化和饮食一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民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并与许多国家有着悠久而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它仍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保持着牢固的关系。英国是欧盟成员国,25年来,在维护和发展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方面,它是始终不渝和热心的支持者。英国是欧盟国家在中国最大的投资者。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36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一、问题提出: 英国名胜古迹有哪些? 二、研究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问答

高二(9)班传统文化节智力过关题目 编辑:S.B.、阿毛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注:部分题目有重复,制作时注意分开。 蓝色题目不建议使用,红色字体为答案。 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周 朝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B藏族 C 彝 族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B汉元帝C汉武帝D汉景帝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A4500年B4000年C3500 年 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B元日C正 旦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B汉朝C唐朝D 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 A.1912年 B.1937年 C.1949 年 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B赏花灯C舞龙、舞 狮D贴窗花 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B西汉C东 汉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B伊斯兰教C基督 教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 节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D 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B春秋战国C秦 朝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B五代十国C宋 朝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A15 B.50 C.25 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A 鬼节B扫坟节C冥节D中元节 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D.清明时节雨纷纷 8.清明节不吃的是 A青团子B馓子C粽子D粥 9.古时,清明是农历几月几? A4三月初三B三月初四C三月初五D三月初六 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 B麦酪 C杏仁酪扬D汤圆 答案DDDDC DBCAD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几个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

几个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 马兰芬 Christmas Although, for Christians, Christmas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of fest ivals, it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celebrated religious occasion i n the West. This festival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the messiah in Beth lehem Palestine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messiah was Jesus Christ who, Christians believe, was sent to save mankind and absolve them from their sins. Nowadays, you might be forgiven for missing the religious element to this festival as it has descended somewhat into an orgy of consumerism and indulgence. Gifts are given amongst famil y and friends and cards wishing “Seasonal Greetings” sent between j ust about everyone. Father Christmas, otherwise known as Santa Claus, is said to squeeze his way down chimneys across the world on Christm as Eve and deliver presents to any children that have behaved well ov er the last year. Another important motif of the festival is the Chri stmas tree, around which traditionally people would dance around hint ing at the pagan origins of this mid-winter celebration. 圣诞节 圣诞节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的企业和政府机关都从12 月24放到元月2,3号的。 虽然对基督教徒来说,圣诞节并不是其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西方,它却是一个最受广泛庆祝的节日。圣诞节庆祝的是两千多年前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在巴勒斯坦伯利恒的诞生。这个弥赛亚就是耶稣(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基督教徒相信,耶稣是被派来拯救人类并协助人们摆脱罪恶的救世主。如今,就算你已经忘记了这个节日的本来意义也不会有人怪罪你,因为,现在的圣诞节已经演变成为大肆消费、狂欢与纵情享受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亲人们、朋友间都会互送礼物,满载着“节日祝福”的贺卡也会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圣诞之父”(Father Christmas),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据说会在圣诞节前夕顺着烟囱下来,给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送去礼物,这些收到礼物的孩子必定是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孩子。圣诞节的另一个重点是圣诞树,在这一天,人们会围着圣诞树跳舞,这也表明圣诞树是圣诞节形成之前的隆冬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Easter For religious, as opposed to cultural, Christians, this is the fundam ental festival of Christianity. It celebrates the fact that Jesus Chr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从《唐顿庄园》看英国传统文化

从《唐顿庄园》看英国传统文化 摘要:英国是一个素来注重传统的国家,这一点丝毫不逊于中国,谈西方文化就 无法避开谈英国文化,英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唐顿庄园》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英剧”,它重现了20世纪初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我们可从中寻见英国传统文化缩影。 关键词:英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唐顿庄园 在整体的西方文化中,我们或许可以绕开欧洲、美洲任何一个国家来谈,唯独不能绕开英国。在“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殖民地所统治的人口几乎占世界的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包括开启工业化的文明等等,这些荣誉都不属于西方,而仅属于英国。英国文化是西方的典型,并迄今影响整个世界。 享有“21世纪最伟大英剧”美誉的《唐顿庄园》,自2010年播出至今,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在中国也掀起了追剧热潮。尤其最近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不仅提到了莎士比亚、拜伦,也提到了英国当代文艺作品《唐顿庄园》。伦敦大学教授大卫?莫里认为,英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喜爱更多的可能源自对于历史记忆的追寻,而中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追捧可能基于一种对贵族生活的想像以及对于上层生活的追求。但笔者认为,中国人的追剧热情来源于对英国文化的探秘心理,此剧所反映的英国文化特征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所以,本文将以《唐顿庄园》为引,浅析其中英国的传统文化。 一、唐顿庄园与英国传统贵族文化 英国的贵族是自盎格鲁-撒克逊开始形成的一个社会等级。贵族在英国的长期统治,使英国社会形成了“贵族精神”。 ①勇敢尚武,贵族的勇武精神对捍卫民族独立,保卫自由的权利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风格流传给后世,使整个民族都具有一种勇敢、不畏强暴的特征。 这一点实际上与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有点相像,皇族不光重视文学,也重视骑射,这是一种时刻准备保家卫国的觉悟。唐顿庄园中的贵族们每年也会定期邀请好友举办打猎的娱乐活动。《唐顿庄园》对于贵族精神的描写,在唐顿庄园的主人格兰瑟姆伯爵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战爆发之初,不少贵族投军从戎,格兰瑟姆伯爵被选为郡治安长官,也换上了一身戎装。但他对于这个空有虚衔的职位并不感到满意,抱怨说“这并不是真正重返了军队”。 直到一天早晨,他收到来自罗宾森上将的书面邀请,请他出任北雷丁志愿军的上校。这个消息令格兰瑟姆伯爵喜出望外,因为他不仅借此能统帅真正的部队,实现“重返军队”的夙愿,同时也能在战时承担地方治安乃至军事作战上的责任,总算不负他伯爵的贵族头衔。 而剧中的这位伯爵并非战争狂热份子,在国家危难时能有此身先士卒的觉悟,实际上,在一战的阵亡者名单中,就包含了六名上院贵族、十六名从男爵、近百

英国节日

1月1日 新年元旦 国定假一天。按惯例,如果节日是在周末,则周一补休一天。 2月14日 情人节 爱侣的节日。无国定假。 3月1日 圣大卫日 圣大卫是威尔士的守护圣徒。用传统风俗来庆祝,无国定假日。 3月17日 圣帕曲克日 爱尔兰的守护圣徒。爱尔兰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 4月1日 愚人节 通常朋友或同事之间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必须是在中午12点以前。4月2日 母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母亲。 4月13日 星期五日 国定假日一天。基督教的宗教假日。 4月15日-16日 (耶稣)复活节 送给儿童巧克力做的复活彩蛋作为礼物。 4月23日 圣乔治日 英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 5月7日 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5月28日 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6月17日 父亲节

送贺卡、鲜花或礼物以答谢父亲。 8月27日 八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10月31日 鬼节 传统以南瓜灯、化妆舞会或游街来庆祝。孩子敲邻家的门讨零钱或糖果。无假日。 11月5日 盖夫克夜(俗称柴火夜) 庆祝欲烧毁国会大楼的盖夫克被捕并处死。传统烧柴火放烟花庆祝。无假日。 11月11日 纪念日 每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以纪念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几乎所有商店在此前后都有出售塑料或纸作的罂粟花纪念物。大多数城镇会在烈士纪念塔前举行小型仪式。皇家成员在伦敦出席或如身在海外,则即时默哀2分钟。无国定假日。 11月30日 圣安德鲁日 苏格兰的守护圣徒。传统风俗庆祝,无国定假日。 12月24日-26日 圣诞节 国定假日从圣诞日起两天, 但多数人一直休息到元旦过后。一般来说12月份下旬一直到1月上旬不宜安排到英国的商务旅行。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这10篇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这10篇传统文化英语作文,绝对考试热点,背起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10篇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也是近年高考热门话题 01 假定你是华,是某高中的一名学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校近日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ir)。请给你的外教Mr. Smith写一封电子,邀请他参加。的容包括: (1)展会时间和地点:本周五下午2:00--5:00,本校艺术中心; (2)展会宗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展出容:相关书籍、图片、实物等: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优秀满分文】 Dear Mr. Smith,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ir to be held by our school at the Art Center this Friday afternoon, from 2pm to 5pm. Since this event aims to help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taff, all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well as anyone interested in it are welcome. At the Fair, related books, pictures, videos and objects will be exhibited, through which visitors will not only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tter but also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谦让是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让的佳话,如“尧舜让位”、“相如让廉颇”、“孔融让梨”等。现在就以孔融让梨为例看看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让”。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翻开《辞海》,“让”字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这里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让”作为一种精神,是国家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如果人人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大家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构建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缺乏让的风格,相互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那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运转。其实说到底,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让,是要吃一点亏的,但作为情操高尚的人,还是应该有敢于吃亏的精神。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其实,谦让就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就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谦虚与互利,就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谦逊与互惠,就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品质。我们在学会谦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人生。面对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学会谦让,必要时,我们更要感激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来的勇气。学会谦让,它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风帆。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而是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合理的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出处:1.《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辞海》“厚人自薄谓之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