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

第一节 原虫病
一、鞭毛虫引起的疾病
鞭毛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以鞭毛作为运动器官,主要以纵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一)锥体虫病
病原:我国已发现的锥体虫有20余种,如青鱼锥体虫、鲢锥体虫等。虫体呈狭长的叶片状,一根鞭毛(图1、2)。
流行情况:淡水鱼类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6-8月,水蛭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4):少量寄生时影响不大,严重寄生时病鱼表现为贫血、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诊断:血液学检查发现虫体
防治:
消灭传播媒介
(二)鱼波豆虫病
病原:飘游鱼波豆虫,虫体很小,约5-12um×3-9um,两根鞭毛,侧面观呈梨形、卵形或椭圆形,腹面观呈汤匙样(图5) 。
流行情况:病原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2-20 ℃ ,因此春、秋两季是流行季节,主要危害鱼苗可引起大批死亡。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以鞭毛插入鱼体皮肤和鳃的上皮细胞中而寄生,寄生部位粘液分泌亢进,呼吸困难,鱼体消瘦,食欲减退,最后衰竭而死。
诊断:
防治:
二、由孢子虫引起的疾病
孢子虫是寄生于鱼类的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我国淡水鱼类寄生的孢子虫包括球虫目、粘孢子目、微孢子目和单孢子目的原虫。
粘孢子虫病
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目的一大类原虫,绝大部分种类寄生于鱼类,可以说是鱼类所特有的一类寄生虫。
[形态结构]:通常由两块大小和厚度基本一致的壳片合并而成,两壳片连接处称为缝线,缝线由于增厚而突起称为缝嵴,有缝嵴的一面称为缝面,无缝嵴的一面称为壳面。孢子内含有(1-7个)极囊和鲍质,有些种类还含有嗜碘泡。
[生活史]尚无定论,通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
[危害性]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上,形成孢囊,破坏器官、组织的正常机能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一)鲢碘泡虫病
又称疯狂病,由鲢碘泡虫寄生于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
1. 病原: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杜衡椭圆形或倒卵形,极囊2个,一大一小,嗜碘泡明显。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0.5kg左右的鲢,春季白鲢鱼苗阶段感染,到夏季,随着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出现症状。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6、7):病鱼头大尾小,消瘦,脊柱向背部弯曲,是尾部上翘。病鱼间歇性的在水体内狂游、打转等,最后死亡;剖解可见内脏器官萎缩,脑内有白色的孢囊形成。
诊断:
防治:
(二)圆形碘泡虫病
病原:圆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圆形,前部有两个椭圆形的极囊,大小基本一直,

嗜碘泡明显。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与鲫鱼,发病高峰在冬、春两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9、10、11):在鱼的头部、鳍和鳃弓等处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不等的白色孢囊。
诊断:
防治:
(三)饼形碘泡虫病
病原:饼形碘泡虫,孢子呈横椭圆形,两个大小相等的极囊成“八”字性排列(图1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鱼苗,5-7月为流行季节。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3):虫体主要寄生在前肠,肠变粗,肠壁呈白色糜烂状,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最后死亡。
诊断:
防治:
(四)、野鲤碘泡虫病
由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鲮、鲤、鲫鱼的体表、鳍和鳃等处引起。
病原:野鲤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长卵形,前端尖,后端钝圆,极囊两个,大小相等。
流行情况:主要为鲤鱼、鲮鱼,广西、广东以鲮鱼容易发病,发病季节为3-5月;湖北、湖南等以鲤鱼易发病,流行季节为春秋两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4、15、16、17、18):鲮鱼夏花阶段主要是在体表形成包囊,鲤鱼则主要是在鳃弓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
诊断
防治
(五)、异形碘泡虫
病原:异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或椭圆性,极囊两个,大小相等,梨形。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和鲤鱼的鱼苗、鱼种,发病季节为5-8月,6-7月为发病高峰。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鳃丝上出现大量白色点状或颗粒状的包囊,鳃丝粘液分泌亢进。
诊断
防治
(五)、异形碘泡虫
病原:异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或椭圆性,极囊两个,大小相等,梨形。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和鲤鱼的鱼苗、鱼种,发病季节为5-8月,6-7月为发病高峰。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鳃丝上出现大量白色点状或颗粒状的包囊,鳃丝粘液分泌亢进。
诊断
防治
(六)、鲫碘泡虫病
病原:鲫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极囊两个,大小相等,茄形,嗜碘泡明显。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银鲫,虫体寄生于背部肌肉中,6-7月分被侵袭,10-11月份出现孢子。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1、22、23):病鱼消瘦,头部后的背部肌肉出现一瘤状隆起,病灶处肌肉坏死,溃烂。
诊断
防治
(七)、鲮单极虫病
由鲮单极虫寄生于鲤、鲫鱼的体表和体内各器官引起。
病原:鲮单极虫,孢子呈长卵圆形,前端细小,后端钝圆,极囊1个,瓶形,嗜碘泡明显。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鲫鱼,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5、26、27、28):体表出现白色的大小不等的包囊,使鱼丧失商品价值。
诊断
防治
(八)、鲤吉陶单极虫


病原:鲤吉陶单极虫,孢子呈梨形,前端细小,后端钝圆,极囊1个,呈瓶形。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主要流行于东北和华北地区。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9):病鱼消瘦,腹部膨大,腹水,肠腔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
诊断
防治
(九)、尾孢虫病
病原:中华尾孢虫和微山尾孢虫,孢子呈长椭圆形,有细长的尾巴。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鳜鱼等,流行于4-7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0、31、32、33):虫体寄生在鳃、皮肤等处,在寄生部位可见大小不等 的白色包囊。
诊断
防治


微孢子虫病—格留虫病
微孢子虫是一类个体微小的细胞内寄生虫。
病原:格留虫,孢子很小,3-6um×1-4um,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极囊1个。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主要流行于夏秋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可寄生于皮肤、鳃、肠、肾、性腺、肝、脾和膀胱等组织,在寄生部位发育、繁殖,引起其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诊断
防治
单孢子虫病—肤孢虫病
病原:野鲤肤孢虫寄生于鲤鱼、青鱼、草鱼的体表和鳃;鲈肤孢虫寄生于鲈鱼、青鱼、鲢、鳙等鱼的鳃;广东肤孢虫寄生于斑鳢的鳃。虫体呈圆形,外有一层透明膜,内有一大的圆形折光体,并有少量颗粒状胞质内含物。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于4-6月,以野鲤肤孢虫危害大。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4、35):虫体主要寄生早体表和鳃上,引起寄生部位发炎,充血、溃烂。
诊断
防治
三、纤毛虫病
纤毛虫 主要特征是身体有许多纤毛,并以纤毛作为运动的原虫。
(一)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虫体腹面观呈卵圆形,左边稍直,右边略弯,左边有9条纤毛线,右边为7条。虫体后方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大核与小核(图36)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春秋两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主要寄生在鳃和皮肤,引起寄生部位粘液分泌亢进,功能降低。
诊断
防治
(二)、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呈车轮状,运动时如车轮旋转样(图37、38、39、40)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5-8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主要寄生在鳃和皮肤,鱼苗寄生后可出现“白头白嘴”状,或成群绕池塘狂游呈“跑马”症状。
诊断
防治
(三)、小瓜虫病
又叫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
病原:多子小瓜虫,幼虫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虫体前端有一乳突状的砖孔器,后端有一长的尾毛;成虫呈圆形,虫体中部有一香肠状的大核;包囊期是虫体侵入机体组织后形成的

白色圆形的结构(图41)。
流行情况:各种淡水养殖品种都可感染,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最适宜的水温是15-25 ℃。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2、43、44、45、46、47):虫体主要寄生在鳃和皮肤,引起寄生部位粘液分泌亢进,和功能的下降。
诊断
防治
第二节 水产动物蠕虫病
寄生于鱼类的蠕虫分属于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其中对鱼类危害较大的是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的一些种类。
一、单殖吸虫病
单殖吸虫隶属于扁动物门、吸虫纲的单殖亚纲,绝大多数种类寄生于鱼类,少数种类寄生于甲壳纲、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动物。
[形态结构] 虫体一般为长叶形,身体较小,体长不超过3cm,一般在0.5cm以下。虫体前端有前固着器,后端有后固着器。
[生活史] 为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多数为卵生,也有的种类为卵胎生。虫体对宿主有严格的特异性,幼虫若在24h内找不到适宜的宿主就会自行死亡。
[危害性] 虫体主要寄生在体表和鳃上,以表皮、血液和粘液为食,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一)、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
1. 病原:鳃片指环虫 寄生于草鱼的鳃、皮肤和鳍;鳙指环虫 寄生于鳙鱼的鳃;鲢指环虫 寄生于鲤、鲫、金鱼的鳃;坏鳃指环虫 寄生于鲤、鲫、金鱼的鳃;小鞘指环虫寄生在鲢鱼的鳃。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春末夏初。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8):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引起鳃粘液分泌亢进,鳃变性与坏死,呼吸机能下降。
诊断:显微镜检查,若一个低倍镜视野下发现5-10个虫体以上,可诊断为指环虫病。
防治
(二)、三代虫病
病原:虫体的形态大小与指环虫相似,主要区别在头器(无眼点)和后固着器上的边缘小钩数目上的差异,另外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胎儿,胎儿内又孕育下一代胎儿。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春季和夏初为其流行季节。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9、50、51):虫体寄生在鳃和皮肤,引起损伤,病鱼表现为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而死。
诊断
防治
二、复殖吸虫病
复殖吸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复殖亚纲。除少数种类寄生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外,绝大多数寄生于各类脊椎动物和人。
[形态结构] 虫体一般为背腹扁平的叶片状或卵形,多数种类有两个肌肉质的吸盘(口吸盘、腹吸盘)。
[生活史] 发育史复杂,发育中除终末宿主外,还须一到两个中间宿主。虫体发育经历:卵、毛蚴、胞蚴、雷蚴、囊蚴和成虫几个阶段。
[危害性]有的虫体以鱼类为终末宿

主,成虫给鱼带来危害(血居吸虫、侧殖吸虫等);有的以鱼为中间宿主给鱼带来危害(双穴吸虫、华枝睾吸虫等)
(一)、血居吸虫病
由血居吸虫属的吸虫寄生于鱼的循环系统引起。
病原:我国发现的血居吸虫优8种,成虫无口腹吸盘,鱼类为其终末宿主,淡水螺为其中间宿主(图5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白鲢和团头鲂的鱼苗、鱼种,流行于夏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消瘦、贫血、呼吸困难,眼球外突,最后衰竭而死。
诊断
防治
(二)、侧殖吸虫病
又称闭口病,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草、鲢、鳙等鱼的肠道引起。
病原:日本侧殖吸虫,虫体扁平(图53) ,鱼类为其终末宿主,淡水螺为其中间宿主。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苗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4):鱼体发黑,闭口不食,消瘦,游动无力,肠道被虫体阻塞。
诊断
防治
(三)、双穴吸虫病
由一些双穴属吸虫的尾蚴和囊蚴寄生于青、草、鲢、鳙、鲤、鲫等许多种鱼的眼球引起。
病原:我国发现的有3种,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其终末宿主为欧鸟,第一中间宿主为锥实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图55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鱼的鱼苗、鱼种,流行于5-8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6):虫体进入体内在到达眼球之前,在体内移行,可造成大量鱼苗的死亡,到达眼球后可致水晶体脱落,瞎眼。
诊断
防治
(四)、茎双穴吸虫病
又称黑点病。由茎双穴吸虫的囊蚴寄生于鱼的皮肤、鳍、眼角膜等处引起。
病原:茎双穴吸虫的囊蚴,虫体的终末宿主是翠鸟,第一中间宿主是锥实螺,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鱼的鱼种。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7、58):病鱼消瘦、贫血,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结节。
诊断
防治
三、绦虫病
绦虫指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的动物,成虫多寄生于脊椎动物消化道。
[形态结构]虫体通常为背腹扁平,白色或黄色带状,多数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组成,头节有吸盘、吸沟、吸叶等附着器。
[生活史] 发育一般需要1-2个中间宿主,其发育主要经历:
假叶目绦虫,卵、钩球蚴、原尾蚴、实尾蚴、成虫
圆叶目绦虫,卵、六钩蚴、囊尾蚴、多头蚴、棘球蚴、链尾蚴、成虫
[危害性]夺取营养、阻塞肠道,影响消化吸收

(一)、鲤蠢绦虫病
由鲤蠢属的一些绦虫寄生于鲫、鲤鱼的肠道内引起。
病原:鲤蠢绦虫,虫体不分节,中间宿主是颤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鲫鱼,流行于4-8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9、60):病鱼腹部膨大,肠道阻塞,同

时出现肠炎与贫血。
诊断
防治
(二)、九江头槽绦虫病
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的肠道引起。
病原:九江头槽绦虫,虫体扁平,带状,乳白色,头节两侧各有一深的吸沟,剑水蚤为中间宿主。
流行情况:可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类,但主要危害草鱼。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61、62、63):病鱼消瘦,体色发黑,贫血,虫体阻塞肠道,引发肠炎。
诊断
防治
(三)、舌状绦虫病
由舌状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绦虫的裂头蚴寄生于鱼类的体腔内引起。
病原:虫体白色,肥厚,呈带状,不分节,终末宿主为食鱼鸟,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鱼类。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鲫、鲤、鲢、鳙等。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64、65、66、67):病鱼腹部膨大,游动无力,且失平衡,剖开腹腔可见大量虫体充滞于腹腔内,内脏器官受压萎缩。
诊断
防治
四、线虫病
寄生性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
[形态结构] 虫体不分节,一般呈圆柱形、线状,通常透明无色。
[生活史] 多数为卵生,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发育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发育为成虫需要经过4次脱皮。
[危害性]虫体通常寄生在肠道、鳍、腹腔和其他组织等,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损伤组织继发其他疾病,影响生长发育等。
嗜子宫线虫病
由嗜子宫属的线虫寄生于鱼的鳞片下、鳍等处引起。
病原: 我国发现的嗜子宫线虫种类较多,主要的有: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鲤鱼的鳞片下,雄虫寄生于鳔;鲫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鱼的鳍及其他器官;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乌鱼鳍上,雄虫寄生于鳔、肾;黄颡鱼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黄颡鱼眼眶内和鳍条上。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春季。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68、69、70、71、72):
诊断
防治
五、棘头虫病
棘头虫指棘头虫动物门、棘头虫纲的动物。
[形态结构]虫体呈圆形或纺锤形,呈红、黄或乳白色,身体由吻、颈和躯干三部分组成。
[生活史] 发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通常为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虫体的发育经历卵、棘头蚴、前棘头蚴、棘头体和成虫几个阶段。
[危害性] 损伤肠道,引发炎症,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一)、长棘吻虫病
由鲤长棘吻虫和崇明长棘吻虫寄生于鲤鱼肠道引起。
病原:鲤长棘吻虫和崇明长棘吻虫,虫体圆柱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吻上有12或14行胃钩,每行有29-32枚吻钩。虫体的生活史还不清楚。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73、74):引起肠道阻塞,诱发炎症,病鱼表现为消瘦,生长缓慢。
诊断
防治
(二)、隐棘衣棘头虫


病原:隐棘衣棘头虫,虫体圆柱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吻上有8列吻钩,每列4枚。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鳝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75):病鱼消瘦,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剖解见前肠腔内有大量虫体,并表现出明显的肠炎。
诊断
防治
第三节 由环节动物引起的疾病
蛭病
蛭俗称蚂蟥,属环节动物门、蛭纲的动物。
中华细颈蛭病
由中华颈蛭寄生于鲤、鲫鱼的鳃盖内表面及鳃上引起。
病原:中华细颈蛭,呈长椭圆形,背面稍隆起(如图)。
流行情况:通常在春季发现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76、77、78):虫体吸食鱼体血液,破坏寄生处的表皮组织,引起贫血和继发其他疾病。
诊断
防治
第四节 由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
钩介幼虫病
由一些蚌类幼虫,即钩介幼虫寄生于鱼的鳃、嘴、鳍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钩介幼虫,呈杏仁状,具有两片几丁质壳,每片壳片上有一鸟喙状的钩,其上有许多小钩(图79)。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青、草鱼的鱼苗和夏花,流行于春末夏初。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0):由于虫体对鱼体的机械损伤,引起寄生部位发炎,增生,形成包裹虫体的乳白色或米黄色的包囊。
诊断
防治:
第五节 由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甲壳动物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动物。种类繁多,大部分营自由生活,有一部分种类营寄生生活,主要寄生在鱼体上,对鱼有致病作用。
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些种类头胸部融合),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一、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一)、中华鳋病
病原(图81):幼虫及雄性成虫营自由生活,雌性成虫营寄生生活。虫体头部呈三角形或半卵形,头部有6对附肢。大中华鳋寄生于草、青鱼等;鲢中华鳋寄生于鲢、鳙鱼等。
流行情况:大中华鳋 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流行于5-9月;鲢中华鳋 主要危害鲢、鳙鱼,流行于6-7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2、83):中华鳋以第二触角插入鳃丝,造成损伤,引起鳃组织发炎,坏死,影响呼吸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患大中华鳋病时,揭开鳃盖可见鳃丝上有大量带有卵囊的白色虫体,似蛆样,故又称为:“鳃蛆病”。
诊断
防治

(二)、锚头鳋病
又称针虫病、蓑衣病。由锚头鳋属的甲壳动物寄生于鱼的皮肤、鳃、鳍、眼、口腔等处引起。
病原:我国发现的有十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鳙、鲢等鱼的体表和口腔;鲤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青鱼等多种鱼类的体表、鳍和眼;草鱼锚头鳋寄生于草鱼的体表、鳍基和口腔。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种,虫体最适繁殖水温

为15-23 ℃,因此具有该水温的季节为流行季节。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4、85):虫体以其头角和一部分胸部深深地钻入肌肉组织或鳞片下,造成组织损伤、发炎、溃疡,导致水霉、细菌的继发感染。虫体以血液和体液为食,夺取宿主营养,病鱼表现为焦躁不安,消瘦,甚至大批死亡。
诊断:
防治:
二、由鳃尾类引起的疾病
鳃尾类全营寄生生活,虫体扁平,危害水生动物的主要是鲺。
鲺病
病原:我国发现的有十几种,常见的有:日本鲺寄生于草、青、鲢、鳙、鲤等鱼的体表和鳃上;喻氏鲺寄生于青、鲤的体表和口腔;大鲺寄生于草、鲢、鳙的体表;椭圆尾鲺寄生于鲤、草鱼的体表;白鲑鲺寄生于青鱼等的体表及口腔。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鱼种,江浙一带流行于4-10月,长江流域流行于6-8月。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6、87、88):虫体吸食血液,在鱼体上不断爬行及取食,造成许多伤口和出血,吸血时分泌的毒液刺激鱼体。病鱼表现为焦躁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食欲减退,消瘦。
诊断
防治
三、由等足类引起的疾病
鱼怪病
由日本鱼怪的成虫寄生于鱼的体腔和幼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上引起。
病原:日本鱼怪,虫体近椭圆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鲫鱼、雅罗鱼、雅鱼。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89、90、100):成虫寄生在围心腔后的体腔内,引起病鱼身体消瘦,生长缓慢,性腺发育不良。
幼虫寄生于鱼苗、鱼种的鳃和体表,引起皮肤和鳃组织破坏,病鱼表现为不安,很快死亡。
诊断
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