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心灵的感悟,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背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能力目标:

领悟诗歌的意境,懂得怎样去阅读和赏析诗歌。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即陶渊明本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情境渲染法联想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温故知新)

以背诵《桃花源记》开始,师提问: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地方?(生回答)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要求是读准字音和节奏。(师板书题目作者)

2.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激发朗读诗歌的兴趣)

(1)自由朗读两次,师提示注意读音“荷”(hè)和长(zhǎng)

(2)要求学生划分节奏。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师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5)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全班点评。

3.赏读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了解田园生活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1)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觉到了诗人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请同学来说说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你了解到什么。(畅谈感受)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请学生来谈。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插图,结合你对诗句的理解,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要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笔绘美景)

将生得优秀习作投影交流,师:从习作中,我们能感受到,陶诗中的田园生活是

怎样的呢?

明确:陶诗中的田园生活是美好、温馨、自由、幸福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出自由、幸福的感觉来。

全班饱含感情齐读。

(3)师:大家读得真好。如此美得诗歌,如果能背下来,那就更好了,给一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看看大家能否把它流利地背出来。

全班齐背。

4.深读诗歌(理解全诗的主旨,领悟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师:现实生活和诗歌中描绘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果真如此地悠闲吗?

(大屏幕显示)《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师:从中你看出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师:那为何如此生活拮据的陶渊明在诗中会显得如此悠闲,享受劳动的乐趣呢?你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明确:但使愿无违。

师:那要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回答。

师屏幕显示《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从上面诗文中,我们可看出他作官是误入,身在官场,心在旧林。所以,他面对困顿的生活时不抱怨现实。种种原因归结为诗歌里的一句——但使愿无违。这个“愿”是一种按照自己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的生活态度,把这种态度体现在文中也就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风格,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任真”的本性,即不管做什么事,都全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于是陶渊明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文人。这句道出了全诗的主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理解了诗歌以后,我们再读一读此诗歌。

学生再次齐读此诗。

5.课堂小结

师屏幕显示: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师:人总是在不断的舍和得,陶舍弃了官场,舍弃了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宁

静,自由。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诗人的境界我们可以达到吗?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这首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学习诗人追求人生的精神吧。(播放配乐)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归愿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