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00.59亿m3,其中淮河流域63.98亿m3,占

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3.6%,长江流域36.61亿m3,占36.4%。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水资源量为99.75亿m3,山丘区水资源量为4.75亿

m3 ,平原山丘区间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89亿m3。平原区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中的河川基流补给,采用基径比方法计算,基径比采用0.22。山丘区资源量的计算,因现有资料无法计算排泄量,仍用山丘区的降雨入渗补给量代替山丘区河川基流量。

2002年江苏浅层地下水水位稳定区较多,现以上升超过0.5m为上升区,下降大于0.5m为下降区,变幅在0.5范围内为稳定区的标准,全省稳定区面积62415 km2,占全省平原总面积的90.21,,上升区面积1318 km2,其余为下降区,为5453km2,蓄水变量和去年相比有所减少,约1.64亿m3。

江苏省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由于本省蓄水调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农灌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减少,前几年形成的漏斗已逐步恢复。深层地下水漏斗的圈定,苏锡常?承压漏斗划分标准暂定为水位埋深大于40m,苏北漏斗划分标准为?承压水位埋深大于20m,?、?承压大于30m。苏锡常?承压含水层漏斗范围和去年几乎一致,中心埋深达88.29米,位置仍在无锡前洲,与去年相同,南通?承压漏斗面积达3050.3 km2,比去年减少了36.8 km2,中心埋深43.73m,位于通棉三厂。出现漏斗的地区还有盐城、徐州等地。本年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合计为10688 km2,比去年减少926.3 km2。

(四)总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268.0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 ,地下水资源量100.59亿m3,重复计算量18.29亿m3。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28,比

上年0.31偏小9.7%;平均产水模数为26.26万m3/km2,略小于上年的29.94万

m3/ km2。

二、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蓄、引、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统计。影响实际供水量的主要因素有:水源的来水情况、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用水的需水要求等。对于兼有供水、排水等多种功能的水工程,不能将其所有的蓄、引、提水量都作为供水量,必须以实际用水量进行计算。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478.75 m3,比上年466.38亿m3增加12.27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66.56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5%;地下水源供水量12.19亿

m3,占总供水量的2.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为68.95亿m3。

地表水水源供水包括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供水。蓄水工程供水量为本地径流及动用湖库、河网蓄水的水量;引水工程供水量为自外省(包括长江)自流引入的水量;提水工程供水量为从长江抽引的水量;跨流域调水特指从长江自引或抽引入淮河流域的水量。2002年全省蓄水工程供水198.04亿m3,引水工程供水216.07亿

m3,提水工程供水52.45亿m3。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的毛用水量,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用户统计。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478.75亿m3,其中长江流域111.81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23.4,;淮河流域234.30亿m3,占全省的48.9,;太湖流域132.63亿m3,占全省的27.7%。

2002年全省各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263.47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03,;工业用水145.53

亿m3,占总用水量的30.40,;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公共设施用水和流动人口用水)26.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44,;农村生活用水(包括牲畜用水)17.97亿m3,占总用水量的3.75,;林牧渔用水25.73亿m3,占用水量的5.37%。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2年全省总耗水量244.01亿m3,占总用水量的50.97,(即耗水率)。农田灌溉耗水量较大,占总耗水量的79.81,,主要消耗于渠系损失、农田蒸发、渗漏以及深层入渗等;工业、城镇生活所消耗的水量较少,工业耗水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水份消耗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水分损失等,约占总耗水量的8.58%。

三、水质调查评价

(一)污废水排放

据省环保厅统计,2002年全省6107家工业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3.2亿t,比上年增加了0.3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3亿t,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60.9%,比上年减少0.8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9亿t,占污废水排放总量的39.1%,比上年略有上升。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5万t,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30.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61.5%。

(二)河湖水质

1、河流

通过对全省180余条河流,330个地表水河流水质断面,4262km控制河长的水质评价,水质较2001年略有恶化。超标断面为63.6%,劣于?类水的河长为

2462km,占总控制河长的57.8%。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溶解氧、挥发酚。其中总磷是选测项目,只是对总磷污染可能比较严重的地区实施监测,全省只监测了96个站点,有55个断面超标。2年水质状况对照表(%)

枯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9个,总控制河长为4249km。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219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6.6 %;劣于?类水的河长为2571km,占总控制河长的60.5%。

丰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8个,总控制河长为4242km。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201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1.3%;劣于?类水的河长2447km,占总控制河长的

57.7%。

2、湖库

对36个水库及部分湖泊岸边进行了监测,其中劣于?类水的断面有14个占

38.9%。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总磷。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2002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本地径流208.45亿m3;入省水量481.54亿m3,地下水开采量12.19亿m3;支出项为出省水量(包括入海水量)447.80亿m3,用水消耗量244.01亿m3;调蓄项为河湖库蓄变量58.67亿m3。平衡差为-48.30亿m3,相对误差-5.25,。

2002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672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41m3;人均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49升,农村为每人每日116升(含牲畜用水)。

五、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1、2002年旱情

2002年,我省淮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春旱、夏秋连旱,沿江、沿淮丘陵山区也出现旱情。淮北主要湖库水位长期低于死水位,汛末蓄水量为历史同期最低值。受旱特点:一是降雨明显减少;二是湖库蓄水严重不足;三是沂沭泗来水极少,旱情严重。1月至2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仅24 mm,比常年同期偏少64%,形成全省性春旱。7月25日至10月底,淮北地区面平均降雨量仅136mm,比常年同期偏少59,,再次发生干旱。全省受旱面积达1080万亩,最严重地区为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三湖一库”(洪泽湖、微山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年初蓄水总量为24.0亿m3,为正常蓄水量的61%,汛期(5,9月)沂沭泗来水持续偏少。3月4日之前,淮河干流几乎无来水补给洪泽湖,湖水位基本在死水位以下,最低时只有11.06m;微山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长期无有效补给,微山湖湖水位在死水位上下已达两年半之久,水位最低时只有29.85m,低于死水位1.65m,基本干涸;石梁河水库由于汛期来水太少,至9月16日,水位只有18.52m。“两湖一库”(微山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汛期基本未得到来水补给,9月30日蓄水量仅4.9亿

m3,为正常蓄水量的25%,蓄水依然严重不足,淮北地区大部分水库也长期在死水位附近运行,部分沟河断流。全省受旱面积1951万亩,成灾面积514.2万亩,绝收面积43.4万亩。因旱直接经济损失7.6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7.06亿元,水产损失0.07亿元,全年因旱灾损失粮食33.9万吨。

针对淮北地区严重旱情,省防指积极调度抗旱水源,全力支持淮北地区抗旱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抓好湖库蓄水保水,充分利用淮河洪水资源。2001年汛后至今,严格控制湖库出流。洪泽湖出口二河闸、高良涧闸和骆马湖出口皂河闸、洋河滩闸长期关闸蓄水,抗旱秋播、春灌用水依靠江水北调解决。汛期中加强

预测预报,科学优化调度,在确保洪泽湖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拦蓄淮河洪水资源,全年利用和拦蓄淮河来水150亿 m3。二是积极实施江淮水北调。2002年1月起,江都、淮安、淮阴等大站继续开机抽引江水,解决大运河及有关支线沿线用水。由于微山湖和上级湖水源枯竭,丰沛等县抗旱水源严重缺乏,向徐州市不牢河、徐洪河供水的刘山、沙集站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总流量达130 m3/s。江水北调最后一级泵站沿湖站于8月18日投入运行,向干旱最严重的丰沛两县送水,最大抽水流量达33 m3/s,总抽水量0.4亿m3。2002年江水北调沿线省属及省指定大站累计抽水186亿m3,其中江都站已累计抽水北送水量49.9亿m3,刘山、沙集站向徐州累计送水量13.3亿m3。三是适时翻水补充骆马湖、石梁河水库。房山、芝麻、石梁河站全年累计向石梁河水库补水1.2亿m3,皂河站累计向骆马湖补水14.4亿m3,最大翻水流量达180 m3/s,为该站历史最大抗旱抽水流量。四是抓好自流引江,稳定河网水位。利用江都东闸、泰州引江河高港节制闸抢潮引水,全年累计向里下河地区引水16.7亿m3和19.1亿m3,使里下河兴化水位一直稳定在1.0米以上,保证了该地区水源补给,为北坍站翻水解决盐城部分用水和四大港冲淤保港提供水源。全省共投入抗旱人力205.9万人,机泵8.45万台套、62.998万千瓦,抗旱送水车辆1.782万辆,耗用柴油22963吨,电力12561万度,投入抗旱经费38628万元,其中省级15600万元。抗旱面积1732.53万亩。挽回粮食122.1万吨,抗旱经济效益29.93亿元。

2、 2002年汛情

2002年汛期全省降雨总量基本正常,呈南多北少,平均降雨量为584.2mm,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偏少一成多。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雨历时19天,梅雨量173.8mm,梅雨总量虽然偏少,雨量主要集中在前期,沿江苏南地区于19,21日、23,24日、27,28日先后出现三次大到暴雨过程,

局部大暴雨、特大暴雨。这三次降雨总量占了梅雨总量的近90%。且局部地区发生了超标准暴

雨,灾情严重。淮河发生两次较大洪水过程;长江、太湖地区汛情平稳。今年洪涝灾情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梅雨造成灾害,第二个阶段是风暴潮造成的灾害。全省受灾人口415万人,死亡人口15人,倒塌房屋0.3865万间,受灾面积27.96万公顷,成灾面积12.06万公顷,直接经济总损失10.332,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1335万元。其中特大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受灾人口84.1万人,死亡人口15人,倒塌房屋0.33万间,受灾面积4.05万公顷成灾,面积0.52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1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0302亿元。入汛后,受5号(威马逊)、9号(风神)、16号(森拉克)台风外围影响,部分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受灾人口330.9万人,倒塌房屋0.0565万间,受灾面积23.91万公顷,成灾面积11.5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1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1033亿元。

(二)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2年是苏锡常地下水禁采第二年,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禁采工作目标。一是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地下水封井任务,全年累计封井1351眼,超计划封井28眼,加上2001年封填的1395眼,两年共封井2746眼,占苏锡常原有深井的56.8%;二是继续压缩地下水开采。2002年苏锡常地区开采深层地下水1.49亿m3,为年度开采计划的96.1%,比上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6700万m3。三是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在282眼监测井中,水位回升的有149眼,占54%,水位稳定的有88眼,占32%。最大点比上年上升了9.72m。漏斗区面积减小。2002年末苏锡常漏斗面积为4615 km2,比2001年末减少586.6 km2。

苏北苏中地下水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各市开展了地下水管理互查、地下水深井普查工作,建立健全了深井数据库。超采区连续第三年压缩开采量,2002年底超采区开采总量已经压缩到允许开采量3亿m3以内。

(三)水环境治理

1、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年1月30日至4月3日常熟枢纽泵站抽江水7.55亿m3,加上节制闸自流引江,全年抽引江水17.0亿m3入望虞河,其中通过望亭立交闸入湖7.9亿m3。调水试验时,望虞河及东太湖水质始终维持在?至?类。同时,苏州、无锡、镇江等市还开展了调水改善城区水环境的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2、改善秦淮河水环境。2002年汛期及汛后,利用秦淮河上游来水较丰的有利时机,适时调度武定门节制闸开闸放水20,40 m3/s,累计水量约3.5亿m3,有力地改善了外秦淮河水环境。引水期间外秦淮河水质由以前长期的?类到劣于?类改善为?至?类。

3、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南四湖几近干涸,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国家防总决定利用我省江水北调工程实施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2002年12月8日至2003年1月24日,解台站抽水1.15亿m3通过蔺家坝船闸入微山湖,微山湖水位由30.34m上升至30.83m。

(四)主要大事记

1、3月12日省质监局和水利厅联合发布并实施《江苏省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这次颁布的449个用水定额涉及工业和城市生活130个行业、388个产品,将作为用水计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2、7下旬和11上旬省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开展苏锡常地下水禁采督查,省政府办公厅、省水利、建设、国土、物价等部门派人参加。督查组先后听取了苏州、无

锡、常州三市及各县(市、区)的禁采工作情况汇报,抽查了部分封井和自来水管网延伸现场,并将有关督查情况分别向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人民政府作了通报。

3、7月29日,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出通知,贯彻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

理办法》。我省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将全面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4、9月16日苏州市水务局正式揭牌。

5、12月22日省水资源管理协会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徐俊仁副厅长到会讲话,并当选为协会第一届理事长。

6、12月24日《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简称水保规划)在南京通过评审验收。水保规划可作为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近期工作的参考和技术依据,并为正在进行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12月27日南水北调开工典礼在北京举行,在江苏首批实施项目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所在地设分会场。东线工程投资650亿元,分三期15年建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