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

1.“者也”表判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环村居者皆猎户

3. 动词“为”“是”表判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予非文人画士

(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

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

1.“为所”表被动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为”表被动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于”表被动

(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2)而君幸于赵王

(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4.“见”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7. 意念被动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

(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

(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

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

[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

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

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

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

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

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

(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

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

(3)无乃尔是过与?

(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

模式:名词+(之+)……(者)

[中心语] [定语]

1.“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特]

4.“而……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 数量词作定语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反,数量词短语在中心语后,与现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补语)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

[“乎”相当与“于”,“诸”相当于“之于”]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六)主谓倒装句(加强语气)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七)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蒙后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2. 省谓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今肃可以迎操,如将军不可()也。

3. 省宾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

(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省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汉语中常见介词]

表时间、地点:于、乎、在、以、为(wèi)、自、从、由、至、向、当

表原因、目的:为(wèi)、以、用、因、于

表对象:为(wèi)、与、于

表方式:以、将

表被动:为、于

(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性的作用。

注意:

①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的,离开这个语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础;词类活用也是临时性的,它和同一个词语具有几种属性是不同的。

②活用为什么,关键要看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1> 秦地可尽王也

<2> 范增数目项王

<3> 非能水也

<4> 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客逾庖而宴

(2)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①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1>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其一犬坐于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

<1> 吾得兄事之

<2> 人皆得以隶使之

<3> 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良庖岁更刀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1>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

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①形容词作名词:

<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斫直,删密,除正

<4> 将军身披坚执锐

②动词作名词:

<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 于是余有叹焉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与谓语产生关联)

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谓语的动作)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高考文言翻译例句:

(1)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2001年全国)

(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

(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身被二十余创

B.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选出四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组()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而狼未之知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豫州今欲何至

客何为者

注意:

1.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把握语境的能力,要做到“字则求于句,句则求于篇”。

2. 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3.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将句子中相应的语法现象体现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文言文语段翻译

(一)【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试题答案】

(一)参考译文: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大事),萧何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刘邦的军队)到了南郑,部下的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就有几十个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按:此处“上”指刘邦,当时称为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消息)报告(给汉王),自己就去追韩信。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听说)你逃跑了,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说:“(我部下的)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个,你一个也没有追;(现在说)追赶韩信,(这是)说谎。”萧何说:“(像其他)将领(这样的人才)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的人才没有比得上他的。大王如果想永久地在汉中称王,那么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么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跟他商量大事的人了。这就看大王的决策怎么定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争夺天下)了,哪里能长久呆在这里郁郁不得志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份上让(他)做将军。”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么就)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好极了。”于是汉王就要召来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才)轻慢无礼,现在要拜大将却好像呼叫一个小孩一样,这正是韩信想离开的原因啊。大王(既然)决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一个好日子,(您自己要)斋戒,设立坛场,准备好各种礼仪,才可以(举行仪式)。”汉王答应了他。众将领(听到要拜大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自以为能被拜为大将。等到拜大将的时候,(才发现被拜为大将的)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很吃惊。

(二)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田忌多次跟齐国的众位公子下重赌注比赛跑马。孙膑看到田忌的马(跟众位公子的马)相差不是很远,马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于是孙膑告诉田忌说:“您只管重重地下注,我能够让你取胜。”田忌相信他的话,跟齐王和众位公子下千金的赌注赛马。等到临近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跟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跟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跟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跑马结束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利,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任命他为军师。

(三)参考译文:秦国围困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希望)跟楚国结盟。(平原君想)约上门下二十个有勇有力、文武兼备的门客一起(去楚国)。平原君说:“假如用文的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就好了。(假如)用文的手段不能达到目的,就(一定要想别的办法迫使楚国)在大殿之上歃血为盟,一定要结盟才能回来。随行的人不必到外面去找,在门下的门客中找就行了。”找到了十九个人,其余的都没有可取的,没办法凑够二十个人。(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要到楚国去结盟,约定门下的二十个门客一起去,不到外面去找。现在缺少一个人,希望您就用我凑够人

数(一起)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您在我的门下有几年了?”毛遂说:“(我)在这里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好像一把锥放在布袋里面,它的末端立即显露出来。现在先生您在我的门下三年了,身边的人没有称赞您的话,我也从没有听过(一句关于您的好话),这(说明)先生您没有什么才能。先生您没有能力(去出使),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在布袋里面。如果我早一点能被放在布袋里面,就连整个尖端都显露出来了,不仅仅是那末端而已。”平原君终于跟毛遂一起(出使)。

【励志故事】

掩饰错误比错误更可怕

撒谎

大三时,我谋了一份家教的活计,辅导一个叫乐乐的6岁小女孩学习英语,小女孩的母亲是大学讲师。约定每周末下午3点至5点我为乐乐辅导两个小时,每小时15元钱,时间为一年。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午觉睡过了,4点多才匆匆赶到女讲师家。到她家我才发现只有乐乐一个人在家。我问乐乐:“下午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妈妈呢?”小女孩看到我来很高兴,甜甜地说:“老师下午好,我妈妈出去了,下午只有我自己在家。”我们开始了学习。5点的时候女讲师回来了,她很友好地向我打招呼,并随意地问我几点钟来的。“3点,当然是3点。是吧,乐乐?”我不想给人留一个不守时的印象,再说我已经和她们母女俩相处得很熟了,我拍了拍小女孩的头不经意地说。小女孩很懂事地点了点头,向她妈妈说:“是3点,家教老师来时刚好3点。”

晚饭的时候女讲师很客气地邀我一起吃。晚餐很丰盛,其乐融融,彼此谈得很亲切,有一种家的温暖。可饭后女讲师却对我说:“小贺,有点事想和你商量,我想……中断你对乐乐的辅导。”她说着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我4个多月的工资。“为什么?是我教得不好吗?”我很诧异地问。“不是,你教得很好,你是一个难得的好教师。乐乐的英语兴趣和口语提高得很快,真的。很感谢你。这样决定,我很遗憾,但是……你撒了谎,我4点10分才出去,那时候你还没来……”女讲师认真地说。

不就是十几块钱吗?竟没看出她这样一个有知识有身份的人会这么斤斤计较,我这样想,便说:“你少给十几块钱就是了,没关系的。”

“你误解了我的意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诚实的问题,你见到了,你撒谎时乐乐也跟着撒了谎,这很可怕。诚实比能力更重要,我这样想……”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 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 (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3、“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以……为”,“奚以……为” “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 “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 ……比……怎么样? 2、“孰与””“孰若” 和……相比,谁更…… 3、“孰若” 哪里比得上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 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宁……耶”

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何其” 何等、多么。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五、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与其……哪里比得上…… 2、“不……则“不……即”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 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意者 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2、“无乃……与?”,“无乃……乎?” 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3、意者 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李可琼 【考点指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要涉及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文言句式类题较为常见。既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也可以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表达题的方式考查。高考可以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句式特点的选择项;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如“盛以锦囊”译为“用锦囊盛放”。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者……也”“……者也”“……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梁,吾仇也。 ②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③用副词“乃”、“即”、“非”“则”“皆”等帮助表示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项燕。/予本非文人画士。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④文言中也有用“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被”表被动的,但较少见。如:蓼洲周公之被.逮。 ⑤语意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当中常用一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者,……也” 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这也” 连用放在句尾。例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非”表否定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直接表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判断。例如: 秦,虎狼之国 刘备天下枭雄 【二】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例如: 谁为哀者?(疑问代词,谁)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疑问代词,何)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 壮士,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疑问语气词,欤)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疑问语气词,耶) 【三】被动句 文言文当中常用介词表被动,不同的介词用来引导主动者或被动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导进行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皇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表被动,或者“……为所……”。“为”引出的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直接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 匪女之为美() 2. 俟我于城隅() 3. 秋以为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 5. 肇锡余以嘉名() 6.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7. 为仲卿母所遣() 8. 但闻悲鸟号古木() 9.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3. 秦人不暇自哀() 14. 戍卒叫,函谷举() 15. 击空明兮溯流光() 16.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7. 则又何羡乎() 18. 客有吹洞箫者() 19. 语未毕,余泣() 20. 令人长号不自禁() 21. 其制稍异于前() 2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3. 所以敢先汝而死() 24.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5.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26. 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27. 而控于地而已矣() 28. 之二虫又何知() 29. 而彼且奚适也?() 30. 彼且恶乎待哉!() 3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2.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3. 是社稷之臣也() 34. 无乃尔是过与() 35. 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 36. 何以伐为() 37. 非我也,岁也() 38. 未之有也() 39. 树之以桑() 40. 可以无饥矣()

4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2. 輮以为轮() 4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6.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7. 陈利兵而谁何() 48.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9.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1.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2. 不拘于时() 5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5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58. 岂取其之易而守之难乎() 59.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60.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6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3. 沛公欲王关中() 64. 赐之彘肩() 65. 其告以事() 66.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7. 籍何以至此() 68. 客何为者() 69. 何辞为() 70. 今日之事何如() 71. 大王来何操() 72. 沛公安在() 73. 吾属今为之虏矣() 7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5.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76. 为之奈何() 77. 今臣亡国贱俘() 78. 实为狼狈() 79. 而刘夙婴疾病() 80. 告诉不许() 81.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2. 具以表闻() 83. 欲谁归罪() 84.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 “……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变化形式: 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 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 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D.“者”、“也”均不用的: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止谤》) 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 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第2编12-3文言句式和用法 精品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三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惊.姜氏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先破咸阳者王.之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答案】 D 5.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答案】 D 6.下列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