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学习时的思维导图

人教版8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学习时的思维导图

第一章《机械运动》学习时的思维导图

速度的测量

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定义

运 动 与

静 止 的 相 对 性

运动的描述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速度的计算

v=s/t 求速度 s=vt 求路程 t=s/v 求时间

思维导图

运动的实例

各种交通工具运行 太阳、月亮的运动 水的流动 动物运动

静止的实例

火车座位上的旅客 地球上山川、房屋 教室内的桌椅子

长度的测量 测平均速度

参照物

时间的测量 刻度尺 直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钟表 秒表 停表 电子表

直尺 停表 速度计

最新九年级英语思维导图框架

九年级英语思维导图框架 Unit 1 一、现在完成时 1.结构 2. Alreay等词的用法 3.for和since的用法 4.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用法及口诀 5.易混淆的短语6、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二、数词的表达:基数词的表达、小数的表达、分数的表达 三、让步状语从句(though引导的句子) 四、有关so 的两个句子 Unit 2 一、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二、不定代词 1、有哪些? 2、用法/考点是哪些? 三、并列句(由and, while, so, but, or 引导的句子) 1、表并列关系的 2、转折关系 3、选择关系 4、因果关系 5.考点:就近原则是哪些? Unit 3 一、被动语态 2.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2. 考点:主动句中宾语补足语是不带to的不定式,怎么变被动句?3、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二、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三、“疑问词+不定式短语”的用法

四、构词法 1、派生(前缀和后缀) 2、合成 3、转化(词性变化) 4、缩略 五、dare的用法 1、作实义动词 2、作情态动词 Unit 4 一、被动语态 1、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2、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3.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3、定语从句 4、宾语补足语 建议:也可以把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统一整理,分成几个类型:AAA,ABA,ABB,ABC,都不符合的就归纳为其他。 (一) 单选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 )。 (A) 感染 (B) 外伤及手术 (C) 妊娠及分娩 (D) 胰岛素过量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2. 威尔逊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哪号染色体的长臂( )。 (A) 10号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欣赏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 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欣赏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 y=a(x-h)+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的图像相同,当x=h时,y 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解:设y=a(x-1)+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

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 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定义与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鸦片战争 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近代化的初期探索 考点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单元总结

归纳考点归纳 考点1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辛亥革命后,又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考点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考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等人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 国民革命 考点2 党的探索

初三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

初三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 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题海战术 其实不然。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 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 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 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和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对策四: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

九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1.一元一次方程 1.1.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1.1.1.一元二次方程解析式的识别 1.1. 2.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识别 1.1.3.利用解析式求字母的值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2.1.直接代入求值 1.2.2.整体代入求值 1.2.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的处理 1.2.4.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的处理 1.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3.1.直接开平方法 1.3. 2.配方法 1.3.3.公式法 1.3.4.因式分解法 1.4.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1.4.1.平均变化率问题 1.4. 2.销售问题 1.4.3.握手问题 1.4.4.几何问题 2.二次函数 2.1.二次函数的认识 2.1.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识别 2.1.2.利用二次函数的定义求字母的取值

2.1. 3.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互化 2.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1.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2.2.2.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2.2. 3.二次函数的最值 2.2.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2.3.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2.3.1.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解析式的求法 2.3.2.具有特殊位置的解析式的求法 2.3.3.利用几何性质求函数解析式 2.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2.4.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4.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2.5.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2.5.1.拱桥问题 2.5.2.几何最值问题 2.5. 3.利润问题 2.5.4.抛物问题 2.6.二次函数的代几综合问题 3.旋转 3.1.图形的旋转 3.1.1.定义 3.1.2.性质 3.1.3.作图 3.2.中心对称 3.2.1.中心对称 3.2.2.中心对称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上册) 思维导图 1、中考分值15分左右,中考常见题型为填空题,综合题。【考纲要求】 (1)掌握比例的性质,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 (2)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3)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5)掌握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以及对应的角平分线比、对应的中线比、对应的高的比的性质。 (6)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7)知道三角形的中心及其性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难点是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及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24题(压轴)中常结合函数四边形等知识点考察。建议课时6次。 第二十五章锐角三角比(上册)

思维导图 1、中考分值12~16分,常考题型填空题和综合题(21或22题)【考纲要求】 (1)理解锐角三角比的概念。 (2)会求特殊锐角(30°、45°、60°)的三角比的值。 (3)会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能根据锐角三角比的值,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大小。 (4)会解直角三角形。 (5)理解仰角、俯角、坡度、坡角等概念,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

题。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应用锐角三角比的意义及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有关几何计算。 难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3、《锐角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测量、建筑、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角度、高度的计算,这些都归结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问题。锐角三角函数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所以对于这些备战中考的学生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好的内容,上海中考综合题部分21题或22题必考一道锐角三角比。建议课时4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 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 解:设y=a(x-1)2+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2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2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定义与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八年级物理最新第八章《电功率》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第八章 电功率知识结构 一、知识梳理 电热功率公式 电热的利用和危害 ?????????????????????????????????????????????????<<>>======????????????????=??====,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当,用电器易被烧坏,当,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单位:公式:做功的多少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电功率(测量仪表:电能表或单位:公式: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发光、发声等现象动、发热、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电功(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P P U U P P U U P P U U kW W R U R I UI t W P P J h kW h kW J t R U Rt I Pt UIt W W 22622)106.31(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问题: 将一个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接入220V 的电路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将它分别接在220V 与110V 的电路中,哪种情况下灯比较亮?为什么? 若把“220V 、100W ”与“110V ,100W ”的两灯泡分别接在110V 的电器中,哪个灯亮?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知识? 二、复习内容及过程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 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 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UQ=P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 2Rt= U 2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 2Rt 。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 2t/R W 1:W 2= R 2:R 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常用公式W= W 1+W 2+…Wn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 )常用单位:度(kwh )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 ”“5A ”“3000R/kwh ”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 ;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 、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电能表月初读 这个月用 电度合 J B 、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 )在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 。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 2R= U 2/R 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P= P 1+P 2+…Pn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 常用单位:千瓦(kw )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 额=U 额I 额=U 2额/R 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220V ,额定功率25W 的 灯泡。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220V ,额定功率25W ,额定电流 I=P/U=0.11A 灯丝阻值R=U 2额/P=2936Ω。 ⑵ 当U 实 =U 额时,P 实=P 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灯正常发光) 当U 实<U 额 时,P 实<P 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光暗淡) 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P=U 2/R 得 P 实 P 额 U 2 额 U 2实 =

初三知识点思维导图

九年级物理期中必刷题知识点思维导图及典型例题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例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D.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解析】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错误,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都有关.故A不正确.B、热量是一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B 不正确.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能量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 物体.故C正确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错误,

内能的大小还与质量和体积有关.故D不正确.故选C。 【知识点】(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有关.(2)热量是过程量,就是说,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中,只能说吸 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 【本题考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考点点评】本题是一道热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能、温度、热传递的理解,是中考的热点,热学的难点.要特别注意: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是,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2:3,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降低15℃时,甲、乙两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等,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A. 2:3 B. 3:2 C.4:9 D. 9:4 【解析】由题知,m甲:m乙=2:3,△t甲=10℃,△t乙=15℃, ∵Q吸=c甲m甲△t甲,Q放=c乙m乙△t乙, 【知识点】知道两物体的质量之比和甲乙两物体升高的温度关系,根据热量公式、乙物体吸收热量和甲物体放出热量的关系,求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关系。 【本题考点】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考点点评】本题采用公式法求比值,学生要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有关热机的计算】 【例3】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汽缸活塞面积为5×10-3m2,一个冲程活塞在汽缸中移动的距离是50mm,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8×105Pa,飞轮1min转动1800r,当汽油机满负荷

人教版初三下反比例函数常见题型解法思维导图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例1】如果函数2 22-+=k k kx y 的图像是双曲线,且在第二,四象限内,那么K 的值是 多少?函数的解析式? 思维导图 练习1当k 为何值时22 (1)k y k x -=-是反比例函数? 练习2.已知y=(a ﹣1) 是反比例函数,则a= . 练习3.如果函数y=(k+1)是反比例函数,那么k= . 练习4.如果函数y=x 2m ﹣1 为反比例函数,则m 的值是 2. 增减性问题 【例2】在反比例函数x y 1 - =的图像上有三点(1x ,)1y ,(2x ,)2y ,(3x ,)3y 。若3210x x x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213y y y >> B .123y y y >> C .321y y y >> D .231y y y >> 思维导图

练习1.若A (-3,y 1),B (-2,y 2),C (-1,y 3)三点都在函数y =-x 1 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 ). A.y 1 >y 2>y 3 B.y 1<y 2<y 3 C.y 1=y 2=y 3 D.y 1<y 3<y 2 练习2.已知反比例函数y =x m 21-的图象上有A (x 1,y 1)、B (x 2,y 2)两点,当x 1< x 2<0时,y 1<y 2,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 B.m >0 C.m <21 D.m > 3、交点问题 【例3】如果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x m n y m n mx y -=≠+=30相交于点(22 1,) ,那么该直线与双曲线的另一个交点为( ) 思维导图 练习1,若反比例函数y =x b 3-和一次函数y =3x +b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且有一个交点的 纵坐标为6,则b =____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