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与酶联免疫吸附法

白介素与酶联免疫吸附法
白介素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多能的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和造血过程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在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讨论会上,将来自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某些非特异性发挥免疫调节和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因子称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并以阿拉伯数字排列,如IL-1、IL-2、IL-3。许多IL不仅介导白细胞相互作用,还参与其它细胞的相互作用,如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细胞、成骨和破骨细胞等的相互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一)IL-1(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细胞来源:

IL-1 主要是由活化的单核和(或)巨噬细胞合成与分泌,另外有树突细胞、郎格罕氏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是最具多效性的细胞因子之一,几乎对所有体内细胞产生作用[1]。

2、存在形式:

白介素1(IL-1)族由两种促效剂(IL-1a 和IL-1β)和一种拮杭剂(IL-1受体桔杭剂)组成[2]。其中IL-1α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IL-1β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故IL-1 的生物学作用主要由IL-1β介导

3、主要生物学功能:

IL-1在体内的靶细胞范围也很广泛,不仅有淋巴细胞,还有嗜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肝、胰、骨、软骨等器官的细胞,这一特点也是其生物学作用广泛的原因。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有:(1)介导炎性反应。IL-l 除自身能引起炎性反应外,还可诱导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如IL-6、IL-8、趋化因子、黏附分子和组织重建酶等合成,进而加重炎性反应,另外,IL-1还能诱导COX 基因转录,引起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介导炎性反应。(2)免疫调节作用。(3)诱导急性时相蛋白,参与急性期反应。(4)参与恶液质的形成,致负氮平衡效应。(5)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

4、相关疾病:

(1)眼底病变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不伴有PVR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4)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2)肥胖与2型糖尿病联系的主要原因

白介素-1β是机体的重要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和细胞凋亡而引起β细胞选择性的破坏,诱导胰岛素抵抗[3]。

(3)炎症反应

IL ?1 是一种致炎因子又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RA)贫血的因素,可能参与了RA及RA伴慢性疾病性贫血(ACD)的发病过程[4]。而IL-1β是一种前炎症因子,它和IL-6等细胞因子在诱导结肠黏膜炎症中有重要作用,并参与炎症的持续和放大[5]

(4)肿瘤

IL-1α、IL-1β二者在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天然的膜结合型IL-1α能够像粘附分子一样增效肿瘤细胞与携带IL-1R的免疫效应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激发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而抑制肿瘤发生。而IL-1β则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宿主的免疫抑制而增强肿瘤的侵袭性,研究发现表达IL-1β 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与转移特性,并且能够产生由未成熟CD11b + /Gr-1 + 髓样细胞介导的T 细胞免疫抑制[6]。

(5)白介素-1α 及白介素-1β 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7](二)IL-2(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细胞来源:

活化的(CD4+和CD8+)T细胞

2、作用方式: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分泌抗体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8]。(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4)、激活巨噬细胞。

4、相关疾病

(1)用于肾细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直肠癌[9]、淋巴癌、肺癌等恶性肿癌的治疗,用于恶性胸腔积液[10]的控制。也可用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培养;(2)用于手术、化疗及放疗后的癌症患者的治疗,可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3)各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4)对某些病毒性、杆菌性、胸内寄生菌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麻风病、肺结核、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IL-6

1、细胞来源:

IL-6 是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

2、生物学功能:

IL-6 能够促进T、B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巨噬细胞及巨核细胞分化,活化破骨细胞,且与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11]

3、相关疾病:

文献显示IL-6与多种疾病相关,如:

(1)脑血管疾病

(1)血清IL-6升高的程度与脑梗塞体积的大小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显示IL-6在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和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2)早期的IL-6血浆浓度与严重的脑损伤及脑损伤后肺炎有关(3)有研究结果提示血浆IL-6基线水平的提高与认知能力递减有关[12-13] IL-6 可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IL-6还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进而刺激巨噬细胞摄取LDL,加速动脉粥样硬化[14]。

(2)在心脏方面

IL-6可能在促进心室重构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IL-6在预测无症状性左心功能不全方

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15]。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上IL-6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3)肿瘤方面

许多研究显示IL-6对肿瘤细胞生长的调节呈双重作用,对某些肿瘤细胞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对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则起抑制作用[16],如IL-6 参与了胃癌的发病机制,对肿瘤生长起促进作用[17],;而IL-6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人乳腺癌、白血病、淋巴瘤及某些肾癌细胞株有剂量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1。

(4)其他方面

抑郁症患者中求助因子与白介素-6的血清水平成正相关[18]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IL-6是重要的炎性介质和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的功能[19]。IL-6在炎症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可用来监测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20]。(四)其他白细胞介素

白介素的种类很多,现在已经发现有30多种,对其的报道也很多。如IL-4、IL-8、IL-9、IL-10、IL-12、IL-15、IL-17、IL-18、IL-22、IL-29、IL-32、IL-33等。与肿瘤相关的有IL-1、IL-6、IL-12、IL-23、IL-27、IL-32等。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

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

具体的说: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2)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而且此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其酶活性;

(3)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的抗体或抗原量成一定比例;再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后变为有色产物,根据其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了解被测标本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

(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剂";

(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物";

(3)酶作用的底物。

二、分类

(一)双位点夹心法

1、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测定。它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ELISA,适用于检测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而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测定复合物中的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OD值),即可确定待测抗原含量。若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则属于双位点夹心法。

图1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2、双抗原夹心法若采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和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结合,则是双抗原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测定。它是检测抗体的ELISA。

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和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上两个抗原结合位点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原和酶标抗原的量相对于待测抗体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体的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测定复合物中的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OD 值),即可确定待测抗体含量。若采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和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结合,则是双抗原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操作步骤:

⑴将特异性抗原包被固相载体。孵育一定时间,使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和杂质。

⑵加待检标本,孵育,使标本中的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

⑶加酶标抗原,孵育,使形成固相抗原-待测抗体-酶标抗原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酶标抗原。

⑷加底物显色。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通过比色,测标本中抗体的量。(二)竞争法

竞争法ELISA可用于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测定,也可对抗体进行检测,

其原理是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和一定量的酶标抗原(抗体)竞争与固相抗体(抗原)结合。标本中抗原(抗体)含量愈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原(抗体)愈少,最后的显色也愈浅。小分子激素、药物等ELISA测定多用此法。

方法和特点

①酶标记抗原(抗体)与样品或标准体中的非标记抗原(抗体)具有相同的与固相抗体

(抗原)结合的能力

②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抗原)和酶标抗原(抗体)是固定限量,且前者的结合位

点少于酶标记与非标记抗原(抗体)的量之和

③免疫反应后,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复合物中被测定的酶标抗原(抗体)的量(酶活性)

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非标记抗原(抗体)的浓度成反比

图2 竞争法测抗原示意图

(三)间接法

间接法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结合试验。

基本原理是将抗原连接到固相载体上,样品中待测抗体与之结合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再用酶标二抗(针对受检抗体的抗体,如羊抗人IgG 抗体)与固相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测定加底物后的显色程度,确定待测抗体含量。

图3 间接法测抗体

图4 间接法测抗体操作步骤

(四)捕获法

捕获法(亦称反向间接法)ELISA,主要用于血清中某种抗体亚型成分(如IgM)的测定。以目前最常用的IgM 测定为例,因血清中针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IgM 和IgG 同时存

在,则后者可干扰IgM 的测定。

工作原理:先将针对IgM的第二抗体(如羊抗人IgMμ 链抗体)连接于固相载体,用以结合(“捕获”)样品中所有IgM(特异或非特异),洗涤出去IgG 等无关物质,然后加入特异抗原与待检IgM结合;再加入抗原特异的酶标抗体,最后形成固相二抗- IgM-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加酶底物作用显色后,即可对样品中待检IgM 是否存在及其含量进行测定。

图6 捕获法测IgM

(三)影响因素

1、固相载体: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而成为不溶形式,这是进行酶标记测定的基本条件。在ELISA中最常用的是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微量反应板及塑料管。由于微量反应板所用试剂量少,操作方便,适合于大规模应用。

2、抗原:在ELISA中,包被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的来源和制备方法对试验结果都有影响。包被所用的抗原必须是可溶性的,而且要求是优质和稳定的制剂,纯度和免疫原性要高。如果不纯,由于抗原中所含杂质就会竞争固相载体上的有限位置,降低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还应考虑到制备包被抗原不应破坏其免疫学活性。

3、试验样品: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均可作为ELISA的试验样品(标本)。但应注意分离血清时,血液要求放置室温中凝固收缩,不宜置冰箱(4℃)凝固,否则会使大部分IgM和少量IgG丧失活性。

4、抗体:制备酶结合物的抗体最好要提纯。被标记的抗体要求效价及亲和力都要高,因为纯化抗体可增加反应的特异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抗血清中的全球蛋白成份与酶结合所制成的结合物亦可应用,而且相当稳定。

5、结合物:在ELISA中,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统称为结合物,此为进行ELISA检测的关键试剂。常规使用ELISA法的主要问题是能够简便地制备酶结合物,而此种制备好的酶结合物要求稳定,具有很高的酶活性,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产量高及成本低。

酶的选择:

(1)酶制品的纯度及活力高,催化效力也高,放大倍数大(即一个酶分子能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的酶)。

(2)酶及制备好的酶结合物在检测或贮存中能保持稳定。

(3)酶制剂易得、价廉.

(4)既要适用于标记抗原,又适用于标记抗体,标记后不影响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降低酶的活性。

(5)酶的反应产物稳定,检测时简便、快速。在定量测定中产物必须是可溶性的。

(6)要有安全、价廉、易得的底物。

最常用的两种为: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atase,简称AP,分子量为5×105),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 Radish Peroxidase,简称HRP,分子量为4×104)

结合:

要将HRP与抗体球蛋白结合起来,不能用强烈的方法,因为强烈的方法会使酶和抗体失去活性。故只能用温和的方法把酶和抗体结合起来。因此,必须使用结合剂。理想的结合剂应具备下列条件:(1)不影响酶及抗体活性,(2)不产生干扰物质,(3)抗体和酶结合后应有较高的产量,(4)不出现非特异性反应,(5)结合程序简便,(6)来源易、价廉。目前常用的有戊二醛和过碘酸钠二种。

6、底物:各种酶都有对底物的特异性,所以使用不同种类的酶要求有不同的底物。一旦

酶结合物已经确定(如AP或HRP),那么可供选择底物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应按下列几个条件进行选择。

(1)底物在未被酶催化以前应该是无色的,而经酶催化后有明显的颜色变化,这样可使结果分辨清楚;

(2)所显色泽易干洗脱;

(3)显色后的产物要求稳定,在作定量测定时所产生的有色物质应该是可溶性的;

(4)价廉,易得而且无毒。

因此,对AP酶结合物来讲,一般均用硝基苯磷酸盐,显色后呈桔黄色,色泽稳定;对HRP酶结合物来说,主要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过氧化氢还原。同时使另一个底物氧化产生色变,目前大多数使用邻苯二胺(Ortho-Pheny lene-diamine,简称OPD),稳定、敏感,其降解产物呈桔红色,可溶。

[1] 朱明琼,综述,邝国平. 白介素-1 与眼底病变[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

[2]DinarGllo CA et al. 白介素1在疾病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木问题分册, 1993,14(3):141-144.

[3] 王露,张微. 血清白介素-1β 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7).

[4] 余丽君. 类风湿关节炎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血清白介素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及其意义[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7B):2265-2267

[5] 刘启泉,杜艳茹,杨卓杰等. 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白介素-1β及血清中TNF-a的影响[J].中成药, 2011,33(4).

[6] 高昆张连峰. 白细胞介素与肿瘤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 28 (5).

[7] 林新瑜,王芳,林鸿刚等. 白介素-1对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

[8] 肖啸,杨继生,李松彪等.白介素-2对临床意义的研究[J]. 山东畜牧兽医,2008,5(29):45-46.

[9] 陈强.白介素-2在结直肠癌生物治疗中的应用[J].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

[10] 陈世灵,周宏宇. 白介素-2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

[11] Kishimoto T.Interleukin-6: discovery of a pleiotropic cytokine[J].Arthritis Res Ther,2006; 8( Suppl 2) : S2.

[12] Weaver JD ,Huang MH.Interleukin-6and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J〕.Neurology,2002,13:59(3):371-378

[13] 慕澜,魏连波,李学. 白介素6的研究进展[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3(3):185-188.

[14] 张丽丽,刘晓静,王会奇等.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8):1513-1514.

[15] 李文华,邹建刚,何国平等. 右室心尖部与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功能及血浆白介素-6水平的比较[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7(2):142-144.

[16] 姜正华. 白介素6与肺癌[J].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7,l7(3):148-150.

[17] 毛宏铭. 胃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胃蛋白酶原Ⅰ与癌胚抗原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1):13-14.

[18] 胡敏,张桂青,梁,霞. 抑郁症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2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8(6):641-643.

[19] 陈晓晴,葛海峰,谢奇朋.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检测的意义[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 25(1):54-57.

[20] 曹秀红, 张学彦, 张晓娜. 白介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9(30): 3143-3148.

[21] 李艳春. 白介素一23的生物学功能[J]. 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3):295-299

[22] 郑海军. 人白细胞介素-29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25(1):118-122.

[23] 刘小莲,朱万寿,邓志萍等.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介素II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7-28.

[24] 曹江,李莉,陈翀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介素-22 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 20( 6) :1432-1435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简称ELISA)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胶孔盘)上之抗原或抗体仍可具有免疫活性,因此设计其键结机制后,配合酵素呈色反应,即可显示特定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并可利用呈色之深浅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待测样品与键结机制的不同,ELISA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式,主要以三明治法(sandwich)、间接法(indirect)、以及竞争法(Competitive)三种为主,以下为各种方法之介绍. 三明治法 常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一般之操作步骤为: 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coating)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 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抗原,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 一性键结 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另一种对抗原专一之一次抗体,与待测抗原进行键结 4.洗去多余未键结一次抗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一次抗体键结 5.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以肉眼或仪器读取呈色 结果 三明治法分别以两种抗体对检体中的抗原进行两次专一性辨认,因此专一性相当高,但此待测抗原必须是多价抗原,如此才可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一性抗体,以分别进行夹心;而且此法需要足够的表位空间以进行抗原抗体的夹心,所以并不适用于半抗原或小分子抗原等分子量较小之标的。 间接法 间接法常用于检测抗体,一般之操作步骤为: 1.将已知之抗原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之抗原 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一次抗体,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原进 行专一性键结 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待测之一次抗体键结 4.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藉仪器(ELISA reader) 测定塑胶盘中的吸光值(OD值),以评估有色终产物的含量即可测量待测抗原 的含量。 竞争法 竞争法是一种较少用到的ELISA检测机制,一般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其操作步骤为: 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 2.加入待测检体,使检体中的待测抗原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 3.加入带有酵素之抗原,此抗原也可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由于 塑胶孔盘上固著的抗体数量有限,因此当检体中抗原的量越多,则带有酵素之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生工121 徐娜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它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特别是在食品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应用极为广泛。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三点:第一、抗原或抗体能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仍具有其免役活性;第二、抗体或抗原与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仍保持免疫活性和酶的活性;第三,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结合的酶仍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而颜色的深浅可定量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法在医药、食品加工业、农牧渔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乙型肝炎、莱姆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定量检测内毒素,HIV抗体初筛,SARS 病毒的快速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残留农药,微生物及其其它成分;检测香蕉有关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禽脑脊髓抗体等。 一、医学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中,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为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早期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敏感性强的试验基础。 1、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检测: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一直受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室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更因为试剂盒的推出而得到广泛开展。上述各种肝炎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绝大部分都是酶联免疫分析法。 2、简化莱姆病的诊断:由于在作出博氏疏螺旋体感染诊断前要进行双重测试,因此莱姆病的测试可能花费很长时间。采用由关键的疏螺旋体抗原决定簇构成的重组蛋白开发出一种新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该测试比最常用的商业全细胞酶联免疫测定法特异,而敏感性相同,并且在20分钟就会产生结果。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为一多发病,病情严重。目前对此病的策略是尽早的确诊并迅速积极的治疗。约有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患者,在初诊时心电图并不显示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异常,无Q波。心肌坏死时释放出的Mb可直接快速血液循环。Mb是最早出现的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但它在血中滞留时间短。为此,刘宏伟等研制出只需30分钟的酶联免疫快速法,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提供了依据。 4、定量检测内毒素:临床上,细菌感染的患者常发生内毒素血症,死亡率高达20%——30%,检测标本中的LPS对早期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用优化后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S敏感性为50ng/L,特异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仪器比浊法和试验定性法。此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的诊断参考。 5、快速检测SARS病毒:SARS病毒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快,传染性强。2003年4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 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检测食品中的毒素:采用辣根过氧化氢酶标记高亲和力的黄曲霉素B1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快速筛选法。该法检测B1抗体的线性范围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1.定义 (3) 2.原理 (3) 2.1抗原抗体反应 (3) 2.2免疫测定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5) 3.ELISA的类型 (5) 3.1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6) 3.2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6) 3.3间接法测抗体 (6) 3.4竞争法测抗体 (7) 3.5竞争性测抗原 (7) 3.6捕获包被法测抗体 (7) 3.7ABS-ELISA法 (8) 4.ELISA试剂的组成 (9) 4.1固相载体: (9) 4.2包被的方式 (9) 4.3包被用抗原: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合成多肽抗原。 (10) 4.4包被的条件: (10) 4.5洗涤液: (10) 4.7酶的催化性; (11) 4.8结合物的制备 (11) 4.9结合物的保存 (12) 4.10酶的底物 (12) 4.11酶反应终止液 (12) 4.12参考标准品 (13) 4.13加样: (13) 4.14保温 (13)

4.15保温方式: (13) 4.16室温温育的反应 (13) 4.17洗涤 (14) 4.18显色 (14) 4.19比色 (14) 4.20酶标比色仪 (15) 4.21结果判定 (15) 4.22定量测定 (16) 4.23ELISA的操作要点 (16)

1.定义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对受检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 2.原理 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可对受检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1抗原抗体反应 2.1.1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其反应式为: Ag+Ab→Ag·Ab 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Ag·Ab]/[Ag][Ab],Ag·Ab的解离程度与K值有关。高亲和力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的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和抗体均能保持原有的结构和活性。 2.1.2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的决定簇与抗体的结合位点之间。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互补关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在很多时候,测定某一特定的物质不需分离待测物。2.1.3最适比例 只有当抗原抗体的浓度比例是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以沉淀反应为例(Ab量固定,Ag量递增)

植物NADPH酶联免疫分析(ELISA)

植物NADPH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植物组织,细胞及其它相关样本中植物NADPH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植物NADPH水平。用纯化的植物NADPH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植物NADPH,再与HRP标记的NADPH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植物NADPH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植物NADPH浓度。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分别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

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120U/L,80U/L ,40U/L,20U/L,10U/L)。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5.封板膜只限一次性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 6.底物请避光保存。 7.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8.所有样品,洗涤液和各种废弃物都应按传染物处理。 9.本试剂不同批号组分不得混用。 10. 如与英文说明书有异,以英文说明书为准。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的 应用 简介 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材料的不断更新,尤其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包被抗原,采用针对某一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阻断ELISA试验,大大提高了ELISA的特异性,由于电脑化程度极高的ELISA检测仪的使用,ELISA更为简便实用和标准化,从而使其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和病毒等疾病的诊断。在动物检疫方面,ELISA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牛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伪狂犬病、蓝舌病等的诊断中已为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基本原理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酶分子与抗体或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此种结合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此种酶标记抗体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这样就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使ELISA方法成为一种既特异又敏感的检测方法。

特性 用于标记抗体或抗抗体的酶须具有下列特性:有高度的活性和敏感性;在室温下稳定;反应产物易于显现;能商品化生产。如今应用较多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其中以HRP应用最广。 辣根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HRP)广泛分布于植物中,辣根中含量最高,从辣根中提取的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由无色酶蛋白和深棕色的铁卟啉构成的一种糖蛋白(含糖量18%),分子量约40 000,约由300个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为pH 3-9,催化反应的最适pH 值因供氢体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多在pH 5左右。此酶溶于水和50%饱和度以下的硫酸铵溶液。酶蛋白和辅基的最大吸收光谱分别为275nm和403nm。 酶的纯度以RZ表示:RZ=OD403/OD275 纯酶的RZ多在3.0以上,最高为3.4。RZ在0.6以下的酶制品为粗酶,非酶蛋白约占 75%,不能用于标记。RZ在2.5以上者方可用于标记。HRP的作用底物为过氧化氢,催化反应时的供氢体有几种:⑴邻苯二胺(OPD),产物为橙色,可溶性,敏感性高,最大吸收值在490nm,可用肉眼观察判别,容易被浓硫酸终止反应,颜色可在数小时内不改变,是目前国内ELISA中最常用的一种;⑵联大茴香胺(OD),产物为橘黄色,最大吸收值在400nm,颜色较稳定;⑶5-氨基水杨酸(5-AS):产物为深棕色,最大吸收值在449nm,部分溶解,敏感性较差;⑷邻联甲苯胺(OT)产物为蓝色,最大吸收值在630nm,部分溶解,不稳定,不耐酸,

实验六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实验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摘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性高等优点,是生物化学等领域检验的常规测定方法。本实验采用ELISA间接竞争法对牛奶中鼠抗氯霉素(CAP)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鼠抗氯霉素检测 60 年代初期,Averameas 及Ram 等在不破坏酶的催化活性及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活性或 蛋白质结构的前提下,利用特殊的交联剂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人血清白蛋白(HSA)连接在一起,后来又用酸性磷酸酯酶(AP)与抗体(Ab)结合,这些结合物统称为酶标记 物或酶结合物,被用于抗原或抗体的示踪、定位或定量测定,从此建立了免疫酶技术。1971 年瑞典的Engvall 和荷兰的Van Weeman 等人使抗体与溴化氰激活的纤维素结合或使抗体吸附于聚苯乙烯试管上制成固相免疫吸附剂(固相载体),再与免疫酶技术结合,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1974 年Voller 等用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作为吸附载体吸附抗体(抗原),再与相应的酶标记物结合,使ELIS A 操作更方便,易重复,灵敏度可高达ng (10-9g)至pg(10-12g),并且所需仪器设备简单,因而成为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测定方法之一,原则上ELISA 可用于检测一切抗原、抗体及半抗原,可以直接定量测定体液中的可溶性抗原。在实际应用方面可作疾病的临床诊断、疾病监察、疾病普查、法医检查、兽医及农业上的植物病害的诊断鉴定等。因此,它和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及传染病学等方面密切相关。ELISA 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ELISA 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酶标记抗体与待检测样本中固相抗原直接作用,加入底物后,显色(其颜色深浅与样本中抗原量成正比);间接法是使已知抗原吸附在固相载体上,与待检测样本中的抗体作用,再加入酶标记抗同种动物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二抗),使与特异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作用,加入酶底物,显色(颜色深浅与样本中抗体量成正比)。ELISA 有许多改良方法, 如夹心法( sandwich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 double-antibody sandwich technique) 、竞争法、酶- 抗酶法和均质法(homogeneousELISA) 、生物素- 亲和素放大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BAS) ELISA 及斑点- ELISA ( dot-ELISA)等。常用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a) 测定抗体的间接法;(b)测定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c) 测定抗原的竞争法。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抗体和大分子抗原,适用于临床诊断上,而竞争法是测定小分子抗原的方法,因而尤其适用于食品分析。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又可分为直接竞争法和间接竞争法。直接竞争法主要有三步: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温育后清洗→加入含有抗原的待测液及酶标记的抗原,温育后清洗→加入酶底物温育后显色,判断结果。间接竞争法主要有四步:抗原吸附于固体载体,温育后清洗→加入含有抗原的待测液和抗体,温育后清洗→加入酶标记抗体,温育后清洗→加入酶底物温育后显色,判断结果。 影响ELISA 测定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抗原:在ELISA 中,包被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的来源和制备方法对试验结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甲胎蛋白检测效果的比较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甲胎蛋白检测效果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3-08-02T11:09:06.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刘雅萍王爱燕 [导读] 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刘雅萍王爱燕 (山东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261200) 【摘要】目的比较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对120名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分析两种方法对AFP的敏感性、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结果化学发光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关键词】甲胎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最常见的有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ma antigen embryo,CEA)等,其中甲胎蛋白(AFP)被公认为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1]。甲胎蛋白(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主要血清蛋白,由胚胎期肝脏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70000,含糖40g/L,由96%蛋白质和4%的碳水化合物组成,正常人血清中AFP含量在2-8g/L之间,AFP正常值一般低于25g/L,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是目前最好的可实际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指标,可在症状出现之前作出诊断。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以来,我院对120名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1.2方法对同一患者的血清分别用ELISA和CL法进行AFP检测,每份标本每天检测1次,连续检测20天,比较ELISA和CL在AFP检测上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比较ELISA和CL检测AFP的敏感性。 2 结果 2.1AFP敏感性测定:当AFP小于400ug/L时,酶联免疫法与化学发光法在检查数量上,差别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AFP大于400ug/L时,可见化学发光法测定的患者的数量明显高于酶联免疫法,P小于0.05,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重复性和稳定性测定:采用批内和批间差异进行确定。ELISA和CL两种检测方法分别对低、中、高值质控品进行精密度试验,每份标本连续测定20次,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求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ble,CV)值。每份标本每日测定1次,连续测定20 天,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求批间CV值。我们得到的结果CL较ELISA重复性好、稳定性高。 3 讨论 3.1酶联免疫法1971年瑞典学者Engvail和Perlmann,荷兰学者Van Weerman和Schuurs分别报道将免疫技术发展为检测体液中微量物质的固相免疫测定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ELISA现在已成为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它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技术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 [2]。 3.2化学发光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利用化学发光测定化学发光反应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抑制剂,偶合反应中的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的方法叫做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其物质分子吸收化学能产生光的辐射现象。 3.3化学发光法优于酶联免疫法首先CL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L 是一种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是当今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临床免疫技术的集中体现,根据待测物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分析技术、分析步骤和分析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最高的检测精密度,结果准确可靠,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次C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后CL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总之,化学发光法的应用实现了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具有结果稳定可靠、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显示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及在健康体检, 人群普查, 良性肝病患者定期检查中起到很好筛查作用。参考文献 [1] 林英,柳丽娟,林秀珍.荧光酶免定量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2):182-184. [2]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

安培酶联免疫分析法

安培酶联免疫分析法 安培法是酶联免疫分析中另一种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它是将工作电极的电为控制在被测定物质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某个确定电位上,当样品中含有该物质时,就会产生可以检测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大小就可以对该物质的浓度进行测定。由于该方法常应用在色谱和流动体系的电化学检测器上,所以又称为控制电位安培检测。当色谱和流动体系中分离流出的化合物经过该检测器时,可根据所产生的电流来判断吧被测物质流出的时间,根据电流峰的大小来判断化合物的浓度。由于电化学检测器的灵敏度高、死体积小,所以在色谱和流动分析中应用广泛。只要具有电话性的物质都可以进行测定,如苯酚类、硫醇类、硝基化合物、亚胺类、醌类、吩噻嗪类有机物,可以根据所测定的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选择相应的测定电位。 安培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模式是在恒定的电位下测定待测物质的氧化还原电流,这种恒电位测量模式可以避免双电层充电和表面瞬变效应,因而信噪比高,可以达到很低的测定下限,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电位的各种参数,采用不同的电位脉冲检测模式如示差脉冲安培法、反向脉冲安培法、三脉冲安培法,或是采用双电极或多电极检测模式,以达到检测低浓度样品的要求。 安培酶联免疫分析常用的酶-底物体系 由于安培法可以检测有电化学活性的有机物,如苯酚类,所以理论上只要酶催化反应的产物含有有些电活性基因,均可用安培法进行测定。在酶免疫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碱性磷酸酶,其酶催化水解产物为相应的醇或酚,可以用安培法进行检测,特别是电化学氧化对其测定的报道较多,采用的工作电极有碳电极、金属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等。美国Cincinati大学的Heine-man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采用不同的免疫分析模式,结合不同的工作电极,以及各种电化学测定技术,测定了多种临床样品和药物。他们最早用AP电化学酶免疫分析的底物是磷酸苯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苯酚,可在电极上氧化而产生氧化电流,氧化电流的大小同酶的浓度有关系,进而可用于酶免疫分析。但是由于苯酚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测定时苯酚电氧化产物会吸附在电极表面而污染电极,导致测定灵敏度下降,同时氧化电位太高而造成检测时背景电流较大,所以采用其他底物的报道日益增多。已被研究的底物有对氨基磷酸苯酯、对甲氧基磷酸苯酯、a萘酚磷酸苯酯等,其酶催化水解产物均为酚类物质,可以用安培法测定其氧化电流的大小进而测定其酶的活力。 高效液相色谱安培酶联免疫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HPLC)具有非常的分离效率,是一种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分离分析方法。HPLC的检测器有紫外吸收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等。由于电化学检测器具有死体积小、响应速度且具有线性响应关系好、价格便宜等优点,所以近十几年来在HPLC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酶催化反应后的溶液通常是混合组分,将其与HPLC联用后利用色谱加以分离并除去相应干扰物,可以有效地提高待测物质的测定灵敏度。在高效液相色谱安培酶免疫分析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流动相和样品 在HPLC中流动相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它起载体作用,将酶催化反应的产物同样品中的其他物质如未反应的底物、蛋白质等进行分离:另一方面它还要作为电化学检测的支持电解质起导电作用,所以一般选择用导电性溶液作为流动相。一般反相色谱的流动相具有有极性,可用于电化学检测器,而正相色谱可以通过加电解液后柱、采用大体积的壁喷式检测器等方法来改善电化学检测器的适应性。另外在待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常常会消耗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基本原理与结果解释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基本原理与结果解释 基本原理: 一、包被 1、固相载体的要求 (1)、结合抗体或抗原的容量大 (2)、抗体或抗原牢固地固定在其表面 (3)、不影响免疫反应性 (4)、利于反应充分进行 (5)、固相方法简便易行,快速经济 2、固相载体的材料:聚笨乙烯 3、包被coating 将抗原或抗体结合于固相载体。 4、封闭blocking 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消除固相载体表面未结合的位点,消除非特异性吸附。 二、反应 加入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 标记酶的要求: (1)、活性高 (2)、性质稳定 (3)、专一性强 (4)、酶催化底物的显色信号易于判断和测量 (5)、方法敏感,重复性好,简单易行 (6)、酶的底物易于配制保存,酶及底物价廉 常用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ELISA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用酶) 三、洗涤

使结合在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分离。 四、底物显色 HRP DH2+H2O2—————→D+2H2O H2O2为受氢体,HRP对受氢体的专一性很高。供氢体DH2习惯上被称为底物,底物有多种。 常用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 四甲基联苯胺TMB是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TMB反应后显蓝色,加酸终止反应后变为黄色,测定波长450nm ,稳定,无致癌性。 常用方法与原理 一、双抗体夹心法 方法: 用已知抗体包被,加入待检血清,再加酶标抗体,加底物显色 应用: 二价或二价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测定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甲胎蛋白、HCG等 二、双抗原夹心法 原理:类似双抗体夹心法 操作步骤:类似双抗体夹心法 应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悬浮芯片法与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种兽药残留的比较

悬浮芯片法与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种 兽药残留的比较 作者:刘楠苏璞高志贤朱茂祥杨陟华潘秀颉晁福寰 【摘要】建立氯霉素,克伦特罗和雌二醇 3种兽药残留同时检测的悬浮芯片法。通过将3种兽药的BSA蛋白结合物偶联于悬浮芯片的固相载体——聚苯乙烯荧光微球上作为检测探针,采用间接竞争法,在液相反应体系中,3种小分子兽药抗原和微球上的兽药结合物共同竞争液相中各自特异性的生物素化单抗,再加入藻红蛋白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反应后检测获得荧光信号,绘制出3种兽药残留检测的标准曲线。同时进行3种兽药的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法标准曲线的测定。在检测技术、检出限、检测区间、特异性、盲样测定和多元分析等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除了特异性外的其它指标的比较中,悬浮芯片法均具有明显优势。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检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高通量悬浮芯片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快速和成本低廉等优点,为多种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悬浮芯片,酶联免疫吸附法,残留,微球,中位荧光强度值 Abstract A novel suspension array 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ree kinds of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chloramphenicol, clenbuterol and 17βestradiol. The three conjugates in which veterinary drugs coupled with BSA were immobilized on the solid carrier of the suspension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基本原理

更新时间:2004-12-210:30:00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 (一)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 (4)加底物:夹心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 根据同样原理,将大分子抗原分别制备固相抗原和酶标抗原结合物,即可用双抗原夹 (二)双位点一步法 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时,如应用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15-5)。这种双位点一步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如应用高亲和力的

单克隆抗体,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测定抗原的ELISA 提高到新水平。 在一步法测定中,应注意钩状效应(hookeffect),类同于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当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所得结果将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三)间接法测抗体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原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2)加稀释的受检血清:其中的特异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固相载体上只留下特异性抗体。其他免疫球蛋白及血清中的杂质由于不能与固相抗原结合,在洗涤过程中被洗去。 (3)加酶标抗抗体:与固相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从而使该抗体间接地标记上酶。洗涤后,固相载体上的酶量就代表特异性抗体的量。例如欲测人对某种疾病的抗体,可用酶标羊抗人IgG抗体。 (4)加底物显色:颜色深度代表标本中受检抗体的量。 本法只要更换不同的固相抗原,可以用一种酶标抗抗体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 (四)竞争法 竞争法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以测定抗原为例,受检抗原和酶标抗原竞争与固相抗体结合,因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原量与受检抗原的量呈反比。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 (2)待测管中加受检标本和一定量酶标抗原的混合溶液,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如受检标本中无抗原,则酶标抗原能顺利地与固相抗体结合。如受检标本中含有抗原,则与酶标抗原以同样的机会与固相抗体结合,竞争性地占去了酶标抗原与固相载体结合的机会,使酶标抗原与固相载体的结合量减少。参考管中只加酶标抗原,保温后,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的结合可达最充分的量。洗涤。(3)加底物显色:参考管中由于结合的酶标抗原最多,故颜色最深。参考管颜色深度与待测管颜色深度之差,代表受检标本抗原的量。待测管颜色越淡,表示标本中抗原含量越多。 (五)捕获法测IgM抗体 血清中针对某些抗原的特异性IgM常和特异性IgG同时存在,后者会干扰IgM抗体的测定。因此测定IgM抗本多用捕获法,先将所有血清IgM(包括异性IgM和非特异性IgM)固定在固相上,在去除IgG后再测定特异性IgM。操作步骤如下: (1)将抗人IgM抗体连接在固相载体上,形成固相抗人IgM。洗涤。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可以:(1)免疫酶染色各种细胞内成份的定位。(2)研究抗酶抗体的合成。(3)显现微量的免疫沉淀反应。(4)定量检测体液中抗原或抗体成份。 本法首先也是用特异性抗体包被于固相载体,经洗涤后加入含有抗原之待测样品,如待检样品中有相应抗原存在,即可与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经保温孵育洗涤后,即可加入酶标记特异性抗体,再经孵育洗涤后,加底物显色进行测定,底物降解的量即为欲测抗原的量。 这种方法欲测的抗原必须有两个可以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因为其一端要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作用,而另一端则要与酶标记特异性抗体作用。因此,不能用于分子量小于5000的半抗原之类的抗原测定。我们用在霍乱肠毒素的测定。HbSAg及HbS的测定。 具体步骤 一、包被抗体:用包被缓冲液稀释特异性抗体球蛋白至最适浓度(1~10 ug /ml),每凹孔加0.3 ml,4℃过夜,或37℃水浴3小时,贮存冰箱。 二、洗涤:移去包被液,凹孔用洗涤缓冲液(含0.05%吐温-20)洗3次,每次5分钟。 三、每凹孔加入0.2 ml用稀释缓冲液稀释的含抗原的被检标本,37℃作用1~2小时。

四、洗涤:移去包被液,凹孔用洗涤缓冲液(含0.05%吐温-20)洗3次,每次5分钟。 五、加入0.2 ml用稀释缓冲液稀释的酶标记特异性抗体溶液,37℃作用1~2小时或由预试实验确定作用时间。 六、洗涤:移去包被液,凹孔用洗涤缓冲液(含0.05%吐温-20)洗3次,每次5分钟。 七、加入0.2ml底物溶液于每个凹孔(OPD或OT),室温作用30分钟(另作一空白对照,0.4 ml底物加0.1 ml终止剂)。 八、加终止剂:每凹孔加2M H2SO4或2 M柠檬酸0.05 ml。 九、观察记录结果:目测或用酶标比色计测定(OPD用492nm)OD值。 注意事项 1.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而成为不溶形式,这是进行酶标记测定的基本条件。许多物质可作为固相载体,如纤维素、交联右旋糖苷、琼脂糖珠、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等。但在ELISA中最常用的是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微量反应板及塑料管。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

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 (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ELISA法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不仅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查,而且由于一天之内可以检查几百甚至上千份标本,因此,也适合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法不仅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 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e l i s 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