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5、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6、感觉后效(后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着,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7、知觉

8、空间知觉

是指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空间知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的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见,并起着不同的作用。正确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0、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运动知觉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1、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2、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13、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注意

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作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15、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惫。

16、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不易产生疲劳。

17、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18、注意起伏(动摇)

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有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19、注意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在注意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20、注意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已有研究表明,在简单的任务的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则约为5+1,即4-6个。

21、注意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2、注意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24、瞬时注意(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5、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26、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7、有意识记

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吗,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有意识记。

28、无意识记

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人们通过无意识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缺乏目的性,内容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29、机械记忆

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0、意义识记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1、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保持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32、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失败。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是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

33、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34、有意回忆

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35、无意回忆

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如:乡音勾起思乡。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有些诱因引发的。

36、追忆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37、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8、倒摄抑制

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12年名词解释)

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进部分。

4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1、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不稳定的表现为注意的的分散,也叫分心。42、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4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新颖而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砖系在一起,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灵活性: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如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工具。

44、问题解决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探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

45、想象(11名词解释)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等品质。

46、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7、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8、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9、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具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型、社会性和个体性。

50、视敏度

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1、机体觉

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分析器位于机体的内部,如食道、肠胃等器官的小壁内,神经兴奋由此产生,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就产生了胸闷、饥饿等感觉。

52、平衡觉

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为姿势感觉或静觉。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速度的变化,使人产生头部运动速度、方向或超重、失重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内耳部分的前庭和半规管内。淋巴液发生变动,给神经以刺激,传至大脑皮质,便产生了运动的感觉和平衡感觉。

53、运动觉

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54、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5、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6、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57、差别感受性

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58、感觉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例如,盲人“以耳代目”

59、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感觉热烈)

60、实物直观

是直观教学的类型之一,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包括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等。

61、模像直观

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以形成感知表象。

62、言语直观

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使感性材料的来源较其他直观方式更加丰富,所以是各科教学中普遍、经常、大量采用的一种直观方式。它唤起的表象往往是片段的、动摇的,不如观察实物与模型来得完整、稳定鲜明正确。

63、形象记忆

是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具体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过去的经验。

64、情绪记忆

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65、动作记忆

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动作记忆的保持与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66、逻辑记忆

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67、陈述性记忆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68、程序性记忆

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1、情绪与情感(13年名词解释)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意志

是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指人清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4、情调

这种伴随感知觉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成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

5、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6、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7、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8、热情

是一种激烈、稳固、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

9、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10、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四、人格心理

1、人格(12年名词解释)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多种人格成分具有内相似一致性)

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

2、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源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4、气质

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气质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特点: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

5、性格

是指人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性格是人格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

①态度特征(核心意义);②意志特征;③情绪特征;④理智特征。

6、智力

也称为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7、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有机结合构成的心理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8、人格倾向性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因素构成,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人格倾向性乃至人格积极性的最初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人格才能形成与发展。动机、兴趣等都是需要的各种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处于主导地位,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动机系统的最高调解者。

9、人格心理特征

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10、认知风格/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中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11、场依存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取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12、场独立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较差,不善于交际,关心抽象的感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13、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14、自我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生的内心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15、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16、兴趣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7、能力(14年名词解释)

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18、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影响信度

的因素主要是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

19、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表示效度的一种方法是将测量的结果与

随后的行为进行对比。如果一种测验能够预测后来的行为,这种测验的效度就高。

20、流体智力

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

理解等。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1、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

识和解释新词的能力。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随年龄增长提高。

22、晕轮 (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2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4、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5、投射效应

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五、人生全程发展

1、人生全程发展

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2、认知结构

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

织。

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简单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结构。广义上,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

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和迁移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

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3、认知发展??

4、图式

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5、同化

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6、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7、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关键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9、平衡

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

10、客体永久性

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11、守恒

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12、最近发展区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1、移情

是指人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2、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它受到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的制约。动作发展不仅对身体有影响,对智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七、学习理论

1、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替代性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发现学习

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4、有意义言语学习

以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5、加涅智慧技能

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智慧技能又分为5小类: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6、先行组织者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7、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动物与人共有。

8、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以及典故“望梅止渴”。是动物与人类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9、条件反射

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的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10、准备率

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12、练习率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练习率又分为应用律、失用律。

13、效果率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4、应答性行为

是由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15、操作性行为

不与任何特定的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日常生活中大多是操作性行为。

16、强化(正、负)

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17、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映,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8、回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9、惩罚

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行为。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不良行为应结合

20、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的程序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

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八、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迁移

1、知识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3、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4、策略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5、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包括概念获得与概念运用。

6、规律学习

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规则学习通过接受式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

7、问题解决学习

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初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认知操作方式时运用策略的总称。

8、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以及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9、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九、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伴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现该活动。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4、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到达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6、内部学习动机

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7、外部学习动机

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8、认知内驱力

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9、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10、成就动机

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1、归因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十、教师心理

1、角色

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联系的的行为模式。

2、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3、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列翁效应。4、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这一名字定义于教育心理学。具有专家特征能力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特点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教师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水平。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在处理突发的状况问题时,专家教师更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专家型教师。

5、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名词解释04816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应。 观察: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遗忘: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

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以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力: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实验心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AB设计:通常被用于心理治疗中测量了某特定行为(A)后即提出某治疗(B)的研究设计;一个用处不大的研究设计。 ABA设计:见反向设计 ABAB设计: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中使治疗程序(B)能够被再提出的完全反向设计。 ABBA设计:对处理或条件以ABBA或BAAB顺序给予的被试内平衡。 绝对阈限:在心理物理学中假定的外来刺激被感知到以前必须跨越的界限。 摘要:期刊文章前面的简短总结,告诉读者该研究做了些什么(方法)以及有何结果。 遗忘症:通常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其标志特征是全部或部分的记忆丧失。 不对称迁移:见延续效应。 作者:学术文章的责任人,通过对作者姓名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找到其他有用的参考文献。 觉察:在没有意识觉知的前提下个体能否对某一事件作出知觉反应的知觉问题。基线:用作对比基础的测量结果,通常没有接受处理。 基础研究:旨在增加基本了解的研究。 β波:注意于认知任务时所看到的低振幅快脑波。 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个被试只在一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上接受测验的实验设计。 盲视:根据韦斯克兰茨的实验,被试不能再认物体但能够察觉物体存在和运动与否的特定脑损伤效应。 布朗-彼得森技术:一种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使用时先呈现需要记住的项目 然后再呈现限制被试复习的材料以转移保持测验前被试的 注意力。 天花板效应:见量表衰减效应。 变化标准设计:一种小样本设计,通过随时间系统地改变标准来获得某种结果。选择反应时:见唐德斯反应B。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地一种基本形式,刺激最初不能引发某些反应,通过与 能够引发此类反应的其他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 分类;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两个后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1、随机化原则 随机原则是指在抽取调查单位时,样本单位的抽取不受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其他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排除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抽选与否纯粹是偶然事件.随机原则是随机抽样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统计抽样调查中,必须坚持随机原则.这是因为:(1)坚持随机原则,使抽样调查建立在概率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排除主观因素等非随机因素对抽样调查的影响,保证抽样的科学性.(2)坚持随机原则,才能保证所抽样本的分布类似于总体的分布,才能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3)坚持随机原则才能计算抽样误差,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抽样推断的目的. 2、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亦称“标准实验设计”。是指实验控制严格服从重复、随机化和局部控制三条基本原则的实验设计。应满足:(1)随机选择与分配被试;(2)准确操纵自变量;(3)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或均匀分散干扰变量的作用。 2、事后设计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变量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2. 自变量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并且能够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3. 因变量因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也是研究者力图记录、测量的变量。 4. 刺激变量已知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5. 机体变量机体本身对反应有影响的变量。又叫先试变量或先行变量。 6. 效度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测量的现象的程度。 7. 信度一个测量工具其所测量的现象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8. 无关变量该变量不是研究中的自变量,但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中应严格控制。 9. 指导语心理实验由被试完成,主试为交待任务向被试讲的话叫指导语。 10. 随机误差由于一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常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这样的误差叫随机 误差。 11. 系统误差实验中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地发生变化。 12. 随机性原则团体中每个个体被抽选的机遇是相等的,任何被试的选择与其它被试的选 择无关,彼此之间的选择是独立的。随机抽取出来的被试,要安排到哪个受试序列上以及要分配到哪个实验组去,都是随机安排和分配的,即每个被试配入的组别和序列的机遇是相等的。 13. 反应时间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有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距。由刺激引起感 官的活动;神经冲动由神经传递;大脑的加工活动;效应器接受冲动作出反应等所消耗的时间。其中以大脑活动占时最多,故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潜伏期。 14. 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由于此法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 技术,所以给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及精确表述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似动知觉对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