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005版

特别报道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首届红色文化论坛实录

本报记者刘倩倩

编者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威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追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创新发展思路,9月26日,由威海工业新区党工委、管委,威海日报社,茼山镇党委、政府共同主办,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毛主席像章珍藏馆承办的首届威海红色文化论坛,邀请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畅所欲言,共谋发展。

地点: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会议室_

嘉宾名录:

钱启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徐连新:工业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富胜:市民政局局长

刘新波: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王子明:工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匡建国: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徐明:工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山镇党委书记

于国杰: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边光伟:思成房产咨询公司总经理

于德泽: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红色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

王子明:在全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威海红色文化论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使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变迁和浓郁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凝心聚力,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国家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绝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开拓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徐明:我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活化载体和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谋求红色提炼、提升、创新,才能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每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具备了世代传承的价值。毛泽东思想在经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创新、发展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思想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在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些伟大思想脉络,稳步地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繁荣。

于国杰:60年前,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水思源,感受着今天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我们不能忘怀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不能忘记他们当初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0多年前,我开始收藏毛主席像章,如今,我已收藏毛主席不同时期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奖章、功章、勋章、纪念章117万余枚,总重量98吨。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见证,毛主席像章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的毛主席像章以其繁多的品种、浩瀚的数量和广阔的流行范围,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奇特的文化现象,更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为了充分挖掘红色收藏的潜在价值,我又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综合性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筹划,新建的珍藏馆规划占地60亩,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为威海的红色旅游增加色彩。

刘新波:非常荣幸能参加中国威海首届红色文化论坛,通过参观毛主席像章珍藏馆,非常受教育,获益匪浅。我们这一代人从那个年代走来,心灵深处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现在回首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几代入的集体记忆,通过看到当年这些有形的东西,我们仿佛重新回到那个年代,心灵重新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那个激情岁月的陶冶。参观红色文化能引导我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发展形势,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干好当前的工作。

红色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发扬。重温光荣历史,能够自觉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修养,升华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水平。从某种意义讲,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其厚重内涵是我们新闻单位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媒体今后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下大力气对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创新发展

钱启民:挖掘、保存并彰显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红色文化,使传统得以继承,使记忆得以延续,使凝聚民族意志的精神支柱得以巩固,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为例,这里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无论在品种、数量还是层次上,均为“中华之最”,令人叹为观止。它凝固了一段特别的历史,思想文化含量十分丰富。通过举办类似的展览,会使很多后来者从中受到积极的感悟和启示,这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一种形式。红色文化具有教育、认识、审美三大功能,举办展览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初步的,发展空间很大,望各有关方面重视这一宝贵资源,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徐连新:红色文化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丰富生动的革命教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举办威海首届红色文化论坛,对威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保护、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弘扬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只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才会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目前,由万发公司投资新建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正在工业新区进行紧张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这对于工业新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拥有了很好的“红色土壤”之后,仍然需要去用心培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文化产业,实现双赢。今后,工业新区将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作风”,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一手抓经济建设,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化工业新城;一手抓精神文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实现双赢共进、双轮驱动。

徐明:我们将发挥毛主席像章珍藏馆的红色教育基地作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以现代理念传承和创新,以现代传播手段,让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崇高的精神风范,走出书本、走出珍藏馆,走向社会、走向大众,集合更加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

敢闯敢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回顾发展历程,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在现实中与时俱进的升华,才催生了群众所熟知的“新区精神”、“简山精神”,所有这些,本身也是一种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坚信,未来我们将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再创佳绩。

于德泽:毛泽东思想等红色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万发房地产公司文化之基和力量之源,在这种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万发房地产公司员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和感恩之情等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非比寻常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造就了万发房地产公司红色企业文化的独特风格。万发房地产公司从企业文化着手,融合红色文化之精髓,通过建立人格文化,依靠文化的凝聚、带动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建立行为准则,塑造企业灵魂,履行好工作职责。总之,用红色文化精神指导做事,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边光伟:红色文化是成就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可以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其理论精髓,更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执著,是对“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等浮躁文化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文化是超越政治的,能够用来指导经济建设,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认为企业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分析,正确面对和积极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营造内部的和谐氛围,积极应对外界挑战,将更好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匡建国:近年来,威海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威海今后推进和创新红色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而文化,而应该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绚丽多彩的威海红色文化是发展旅游、演艺、出版、音像、动漫等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现实中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与发展中实现对红色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造,从而赋予威海红色文化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其次,威海应当把红色文化、人居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近在咫尺的天福山胶东革命圣地等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第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应当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方面着手。弘扬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并使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使之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收到成效。第四,发挥威海特色,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必须唱好“地方戏”,打好“特色牌”。威海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红色文化群体。积极面向市场,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按照“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李富胜:红色文化是当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政治性,二是艺术性。对于威海来说,要将红色文化做成产业,需要在千里海疆、宜居文化、甲午文化方面进行突破,将红色文化与海洋文化、宜居文化、甲午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威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

我认为应该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包括毛主席像章珍藏馆等在内的红色文化珍藏、陈列设施,将与每件陈列品有关的历史事件、资料整理好,以历史事件为焦点,使陈列品更具深刻的内涵,使红色文化陈列馆真正成为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

阵地,让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接受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应该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活动、红色文化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扩大威海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威海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做大做强威海红色文化产业。举办威海红色文化论坛的创意就非常好,我建议每年一届继续做下去,每年一个选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威海特色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形成与发展。

边光伟:我认为挖掘红色文化对企业经营意义非常巨大,应该对红色文化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首先是对这些纪念章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类,做好载体;二是考虑做成一个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展,对红色文化进行一个普遍地宣传,对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个直观的素材;三是结合自己的房产项目做些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让老一辈人的文化和精神得到传承与发扬;四是做成一个案例,发掘出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帮助企业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夏邱中学王燕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当代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知识主体和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中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在各学校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应该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把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形势,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模式;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模式传播红色文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教育与传承模式;文化传承爱国主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辈在老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规章制度、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历史、革命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不仅蕴藏着革命

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具体的说,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形态,指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革命旧址旧居,以及诗歌、歌曲、戏剧、标语、出版物和革命文献等历史遗存;二是精神形态,指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而且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中学生沿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发展和深造。“少年兴则中国兴”,中学生只有具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业才能早日实现! 2、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生活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也必须丰富多彩。你可以唱红歌,也可以唱流行歌、唱通俗歌。但是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弘扬主旋律,必须正面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就是我们必须弘扬的文化主旋律。 3.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像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就吸纳了西北文化,苏区时的红色文化则融合了客家文化,当时很多文化形式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比如把西北民歌改编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2018-2019年政治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

学业水平过关(十)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 ) 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 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 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这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 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所以②说法错误。 答案:C 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答案:A 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建特色校完方案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构建特色校园 -----新华书店希望小学 为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育局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校一品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石塘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我校结合实际开展红色乡土教育,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经典文化及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展现地方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培育和提高学校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三、特色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1、特色学校的工作的基本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内涵特色发展,建设红色校园 依托两个载体:活动为载体、班队为载体 促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队集体建设。 突出四大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特色校园的创建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2、培养目标: 了解并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起点,逐步培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以“细节养成、积淀习惯”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文明守纪、孝敬感恩、积极上进,为自己一生负责”的卓越品质,最终成为“重健体、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会创新”的时代新人。 四、实施途径与要求 (一)德育理念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一、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一) (一)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分清主次,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总体把握,贯彻始终。 (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共同发展。 (三)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四)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有是精神产品;它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座有文化品味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所散发的光辉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二) (一)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建筑和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承,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二)“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建筑“三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Topic 10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ve teac hing design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了解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明确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理解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分析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文化的多样性:联系各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XX年在中国举办的“俄语年”、XX年在俄罗罗举办的“汉语年”活动等

背景材料来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的意义及我国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及其实践 2.文化传播与交流:运用以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事例来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结合本年度各国所举办的“文化年”,我国各省举办的“文化节”等热点问题,分析文化交流的意义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结合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关事例材料、典型经验来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4.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联系党的xx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和为贵”“世界大同”思想;京剧、书法等分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5.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结合近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各种创新文艺等内容为载体阐述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6.创新与继承、借鉴、融合:结合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说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 7.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XX年文化创新的重要事件,说明文化创新应坚持正确的方向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弘扬“中国梦”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查人黄林 地点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宏大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包含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我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环顾全球,会看到发达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模式,正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抓住红色文化具有优秀、多样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大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大举措。 江西萍乡全景图 红色安源

一、调查目的 1、积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好宣传工作。 2、调查江西安源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发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利用其自身文化特色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新方法、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新思路、发展自身经济的新路子,并具体调研当地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提供好的借鉴。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安源区区委,采访安源镇民政局、综合文化站; 2、走访调研安源纪念馆; 3、调研安源博物馆。 三、江西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安源 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传承中方显其震撼的魅力。民族、国家、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因红色而更加炫丽。 1、中国工人“红色之都”——安源,“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共和国的蓝天离下永远闪耀着工人们耀眼的光芒,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感触最深的一点。翻阅沧桑的历史安源大罢工中安源人的勇敢、战争年代里安源人激进、新中国建设时期安源人的无私、改革开放后安源人的奋进将跃然眼前,红色精神在一代代的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3.2、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红色文化重受重视程度很高 安源地区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很高,人们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行为言语中流露着一些优秀的品质。根据走访我们也了解到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几个长辈有参军的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思想觉悟都很高。老一辈给年轻一代讲的总是中共的光荣历史,拥军护党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爱国气息非常的浓烈。 (二)、红色精神为主导 在安源,红色文化是主导文化,当地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当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 挥的作用 班级:高分子1001 姓名:范霆学号:01210010501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历史所以不能撼动的文化根基。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它也日益变得丰富,变得重实,而使其传承的责任也变得日趋重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发挥好积极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一员的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来延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于是大学在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文化传承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我国来看,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学和书院的教学传习和典籍整理才得以保存并绵延至今的;从西方来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文化继承和文化保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它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和设备,具备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和文化的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组建相关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为此,应加快构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大力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把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点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习题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纲要求 考点考试内容与要求高频考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 世界的(b);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①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②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③中外 文化交流的意义(b)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 性、鲜明的民族性(b);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 确态度(c)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b);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③教 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a) 1.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 的民族性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①文化发展的实质 (a);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③文化创 新的作用(b) 2.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b);②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a)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考点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问题导思知识梳理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什么?(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①个性和特征 (2)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②共性和③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何在?(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④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⑤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⑥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⑦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态度:既要认同⑧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⑨一律平等的原则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005版 特别报道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首届红色文化论坛实录 本报记者刘倩倩 编者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威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追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创新发展思路,9月26日,由威海工业新区党工委、管委,威海日报社,茼山镇党委、政府共同主办,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毛主席像章珍藏馆承办的首届威海红色文化论坛,邀请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畅所欲言,共谋发展。 地点: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会议室_ 嘉宾名录: 钱启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徐连新:工业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富胜:市民政局局长 刘新波: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王子明:工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匡建国: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徐明:工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山镇党委书记 于国杰: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边光伟:思成房产咨询公司总经理 于德泽: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红色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 王子明:在全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威海红色文化论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使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变迁和浓郁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凝心聚力,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国家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绝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开拓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徐明:我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活化载体和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谋求红色提炼、提升、创新,才能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每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具备了世代传承的价值。毛泽东思想在经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创新、发展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思想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以胡锦涛为总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文化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愈加突出的作用,因此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其基本职能[1]。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以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2]。由此可见,文化是以社会主流思潮为前提条件进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驱动力,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新兴文化。现代大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应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3]。 现代大学应将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升到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高度,并深刻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找到其内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角,以便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是大学自身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因此,现代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大学文化,以学术为本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大学文化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大度包容的文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5]。大学文化是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感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大学文化的完美传承是大学的发展核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建设导向及人才的素养高度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利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在红色文化保护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传承 正文: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颜色。传承并发扬红色精神,可以使大家充分了解党史,坚定信念,积极维护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市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个,地(市)级重点保护单位2个,县(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个;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7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全市烈士陵园占地总面积71233平方米,共安葬烈士946名,展出807名烈士的事迹合遗物。 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满敬意的充满情感的一个弯腰。我们献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鲜花,或许先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中华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烈士们已经离开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一、 活动主题: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_2

一、活动主题: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 文化 “红五月”——第二届红色革命电影原声配音大赛 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武夷学院委员会 三、策划承办单位:武夷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背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传承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记载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永远都是鼓励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为响应南平地区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我校学生释放激情的精神风貌,特开展“红五月”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活动。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通过以“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革命电影原声配音大赛,激扬青春生命,传承红色精神,让正义之血为之喷涌,让团结之棒为之传递,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这次活动,也为让广大同学感受到红色经典的魅力和配音的乐趣,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文化层次。让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成为激励祖国未来接班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六、活动对象:武夷学院全体在校学生(可以是个人或团体) 七、参赛方式: 1、报名方式:向班级学委或设点处报名(一、二期食堂门口)。 2、(1)初赛:各系学术部负责进行选拔(每系3组左右,每 组配音人数不超过5人,表演人数不超过7人); (2)复赛:校学生会学术部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当评委进行 选拔,选出10组进入决赛; (3)决赛:邀请评委嘉宾评选出最佳配音团队; 3、选取剪辑革命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时间为8~10分钟。根据 片段中的人物安排一组参赛选手对其配音;根据片段的情节安排另一组选手进行模仿表演。 八、活动时间及地点: 1. 初赛:xx年3月27日之前; 2. 复赛:xx年4月8日晚,瑞樟10-105、10-106; 3. 总决赛:xx年4月16日晚,校报告厅。 九、活动内容及要求: 1、参赛者在广泛了解相关革命性的电影后,自选一段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胡云安《中国青年报》( 2014 年11月03日 02 版)如果说大学文凭只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那么,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 近年来,有关大学文化的论题颇受社会关注。正确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存在方式与演变,更加关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精神财富的时空存在。 大学与大学文化如影随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阳光和空气,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犹如血液一样,浸润营养并循环于大学整个肌体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传承能够彰显大学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并凝练和熔铸大学精神。每个生活于大学的人,都在接受大学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学文化的氛围之中徜徉。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任何价值都以文化形态为存在方式。文化反映价值,价值体现文化,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发酵、培植、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学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

大学传承的是文化,研究的是学术,崇尚的是真理,生产的是人才,塑造的是品质,萌发的是理想,培养的是能力,熔铸的是精神,服务的是社会。大学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功能与作用。具体来讲,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及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10种,即主导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科学文化、名师文化、思潮文化、热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新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在大学师生的碰撞、交流中,构筑了多姿多彩的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批判解除了禁锢人们几十年的极“左”思想的束缚,为知识分子正名,摧毁文化专制,整个社会呼吸到了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新鲜空气。这个时期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潮叠起,观念颠覆;百废待举,励精图治;真理讨论,清风徐来;高考恢复,燃起希望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当年的学子们理想是其支柱,激情是其常态,实干是其本色,报国是其使命。时逢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大学生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被誉为时代骄子。这些当年学子如今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与中坚。 今天,1980年代的学子已经成为新世纪学子的父辈,当年学子的子女已成为而今的大学生,虽同属大学生活,因处于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具体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的流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革开放虽历经艰辛,然不可逆转,大学文化受到多元化的稀释与整合。第二,大学生所处时代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第三,大学文化完全具备了信息社会的特征,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近年来大学文化的变异,日益凸显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特点。由此看来,大学文化的演变深受市场经济、互联网和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冲击,固守的大学文化确实需要重构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