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打印背诵版)

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打印背诵版)
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打印背诵版)

中考语文古文文言文复习大全

重点讲解:1、古今异义词

2、通假字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3、一词多用

4、词类活用

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介词、助词)

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古今异义:

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今: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古:渐渐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今:稍微

中间……古:其中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今:指里面或中心

股古:大腿例:两股战战(《口技》)

今:臀部

交通….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今: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例: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鲜艳美丽例:芳草鲜美(《桃花源记》)今:指食物味道好

不足古:不值得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今:不充足,不满,不够。

走古:跑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今:行走

汤古:热水例: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假古:借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明年古:第二年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今:今年的下一年

往往古:到处、处处例: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今:常常

会计…..古:聚会商议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今: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谢古:道歉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今:感谢

开张…..古:扩大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今:指店铺开业

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今:指言行恶劣、不道德

涕古:眼泪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今:鼻涕

亲戚…..古:内外亲属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池古:护城河例: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池塘

所以……古:用来……的方法例: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表示因果关系

可以……..古:可以凭借例: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今:表示许可,可能。

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例:牺牲玉帛《曹刿论战》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今:忠诚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例: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会宾客大宴宴,举行宴会。(《口技》)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口技》)

3、有仙则名名,出名。(《陋室铭》)

4、名之者谁名,命名。(《醉翁亭记》)

5、处处志之志,做标记。(《桃花源记》)

6、不蔓不枝蔓、枝,生枝蔓,长枝节。(《爱莲说》)

7、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马说》)

8、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马说》)

9、腰白玉之环腰,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10、陈胜王王,为王。(《陈涉世家》)

11、夜篝火篝,用笼子罩着。(《陈涉世家》)

1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陈涉世家》)

13、皆指目陈胜指、目,用手指、用眼睛注视。(《陈涉世家》)

14、不毛之地毛,长草木。(《陈涉世家》)

15、皆刑其长吏刑,惩罚。(《陈涉世家》)

16、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公输》)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过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20、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论语》十则)

2、才美不外见外,在外面。(《马说》)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小石潭记》)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牙一样。(《小石潭记》)

5、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醉翁亭记》)

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醉翁亭记》)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醉翁亭记》)

8、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陈涉世家》)

9、乃丹书帛曰丹,用丹砂。(《陈涉世家》)

(三)形容词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新,旧知识、新知识。(《论语》十则)

2、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醉翁亭记》)

3、身被坚执锐坚、锐,铁甲、武器。(《陈涉世家》)

4、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出师表》)

5、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出师表》)

(四)形容词作动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口技》)

2、欲穷其林穷,穷尽,到尽头。(《桃花源记》)

3、惟吾德馨馨,香气远播,美名远扬。(《陋室铭》)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与朱元思书》)

5、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出师表》)

6、亲贤臣,远小人亲、远,亲近、疏远。(《出师表》)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三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废,荒废的事业。(《岳阳楼记》)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

(六)使动用法

1、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陋室铭》)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小石潭记》)

3、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恼怒。(《陈涉世家》)

4、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困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劳其筋骨劳,使……劳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空乏其身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闻寡人之耳闻,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七)意动用法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伤仲永》)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醉翁亭记》)

4、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重点实词整理

一、爱

1、热爱、喜欢、爱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安

动词

1、安抚、抚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2、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3、安适、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4、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

形容词

1、安定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2、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安全、平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三、被

动词

1、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之死》)

2、读p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介词表被动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倍

名词

1、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1、一倍、加倍

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方苞《狱中杂记》)

2、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五、本

名词

1、树木的根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2、树木的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

1、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副词

1、本来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六、鄙

名词

1、边疆,边远的地方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动词

1、以……为边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鄙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

1、鄙陋、见识短浅、庸俗

肉食者鄙,不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

七、兵

名词

1、兵器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2、士兵、军队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3、战争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八、病

名词

1、疾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形容词

1、穷困

故病且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

1、患病、得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2、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九、察

动词

1、明察、了解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观察、仔细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十、朝

cháo

名词

1、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蜀相》)

3、朝廷

动词

1、朝见、朝拜: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白建安国君。引申为朝见、上朝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名词

1、早晨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屈原《湘夫人》)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

量词

1、天、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十一、曾

céng

副词

1、表示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zēng

动词

1、同“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副词

1、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

十二、乘

chéng

动词

1、登、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2、趁、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驾、坐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黄遵宪《今别离》)

shèng

名词

1、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量词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十三、诚

名词

1、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副词

1、表肯定。确实、的确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连词

1、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诚

十四、除

名词

1、台阶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班固《汉书·苏武传》)

动词

1、去掉、出去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3、流逝、过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十五、辞

名词

1、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言辞

先达德隆望重,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

1、告辞、告别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计较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复合词

辞谢:婉言道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个体案例

审讯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苏武传》)

十六、从

cóng

动词

1、跟随、追随

张良是时从沛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4、从事、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5、使……跟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名词

1、堂房亲属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介词

1、表示起点,相当于“自”“由”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D(5个)

十七、殆

动词

1、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副词

1、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陈寿《三国志·隆中对》)2、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

十八、当

dāng

动词

1、遮挡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项脊轩志》)

2、抵挡、抵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3、阻挡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4、把守、占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应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

6、充当、担任

dàng

动词

1、符合、恰当

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抵押,两者相抵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班固《汉书·苏武传》)

十九、道

名词

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途径、方法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3、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

4、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思想、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得

名词

1、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动词

1、取得、获得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通“德”,感恩

4、能够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5、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沈复《童趣》)

6、对,合适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副词读作děi

1、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虚词整理

常见虚词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二)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三)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四)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六)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七)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八)表示目的关系。来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助词。

(一)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三)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

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

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 .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怎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三)"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无何”,意为“不久”。

如: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五)表反问语气,“吗”“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六)表婉商语气,“吗”。

如: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七)用于祈使句,可不译。

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

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

如: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二)对、对于。

如: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三)比。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此外,可作词尾。

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副词。

(一)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

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表条件,“才”、“这才” 。

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四)表转折,“却”、“反而” 。

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

(五)表限制,“只,仅”。

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六)强调判断,表示肯定。“是”、“就是”、“原来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闲情偶寄·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六)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而且。并列关系:又,并且,一边……一边……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

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一)"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如: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三)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3."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1.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三)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一)表假设,"如果"、"假如"。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4.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表示他转。

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三)"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3.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一)表示原因的,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

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谓】所说的。

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如: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如: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动词:

(一)做。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成为。如: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三)担任。如: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四)是,算是。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五)通"谓"。可译为"说"。如: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

(一)表被动。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二)给,替。如: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三)向,对。如: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如: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C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 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

2020年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必考名句

2020年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必考名句 41.《论语》十二章 (1)《论语》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2.《左传·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3.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富贵不能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复习资料

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复习资料 (时间:45分钟;满分:136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3)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4)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描写邹忌外貌形态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3)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表现了诗人对抱负终能施展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 一) (5)作者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内心的幽微难言之感,表达出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的诗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四单元】 16.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五单元】 20。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六单元】 24. 寓言四则(节选其中两首)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37648431.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尝趋百里外趋:________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初三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句子翻译汇总

初三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句子翻译汇总 (一)《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口技》 1、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桃花源记》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三峡》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五)《陋室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六)《爱莲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记承天寺夜游》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小石潭记》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九)《岳阳楼记》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杭州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 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 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 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 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 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 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吾家还有一些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2020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10《出师表》知识梳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文体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背景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内容概括 《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写作思路如下: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7)明确各方面责任,表明决心 五、字音字形

崩殂( cú ) 疲弊( (bì ) 恢弘(hóng) 陟( zhì )罚臧否( pǐ ) 驽钝( nú dùn ) 以遗(wèi )陛( bì )下 妄自菲( fěi )薄裨( bì )补阙( quē)漏 猥( wěi )自枉屈夙(sù )夜忧叹行( háng )阵和睦 咨( zī )诹( zōu ) 以彰( zhāng )其咎( jiù )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 5、盖追先帝之殊遇(追:追念殊遇:厚遇) 6、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7、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8、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9、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0、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1、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2、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3、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5、不宜偏私(偏爱) 16、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17、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18、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19、悉以咨之(咨询) 20、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1、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22、晓畅军事(通晓)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汇总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1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

2019年全国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9年全国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名师押题练习+解析答案,建议下载背诵)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