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46代表队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张春雷、韩建华、刘建业)

14 46代表队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张春雷、韩建华、刘建业)
14 46代表队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张春雷、韩建华、刘建业)

河南省统计局参赛队员:张春雷、韩建华、刘建业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研究

摘 要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赛会提供的1987-2006年省级年度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三个计量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模型一以各区域人均GDP为解释变量,建立变系数的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投资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不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在各个区域间的差距也是我国各区域间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模型二将各区域内部差距(变异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第三产业比重、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加或提高有助于缩小各区域内部的差距,而投资强度的增加会拉大各区域内部的差距。模型三使用各区域间人均GDP和其它几个变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建立了多元线形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出投资系数、第三产业比重、经济外向度差异的扩大是区域间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且它们的变动会使得区域间差异发生同向变动。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一、研究区域发展差距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同经济区域均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同经济区域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各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经济区域之间以及各经济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探讨其成因,并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可能的走向进行分析,为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围绕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经济界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就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有: 杨开忠(2000)指出,投资规模和效果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蔡昉和都阳(2000)的研究表明有选择的重点向那些能够改进落后地区增长条件的领域投资有助于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张晓旭(2007)认为随着198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出口导向政策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李双菊(2006)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政府从经济中的退出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力资本也能在相当程

度上解释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胡大立(2006)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

区域差距的测度和分解指标的使用方面,常见的有Theil 指数( Theil entropy) 、基尼系数(coefficient of gini)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离均差系数等。这些指标也被大量的文献所使用。

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演进分析

1、区域划分和衡量区域差距指标选择

现有的区域研究关于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据研究的内容和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政策取向,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衡量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指标类型有很多,可以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等。从经济层面分析,可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总产值来反映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本文主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不同经济区域差距变化。

2、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

根据赛会提供的资料,我们按1987年价格计算了不同经济区域的人均GDP,从人均GDP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演变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198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7、2.0和0.9倍,到2007年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2、2.8和1.4倍,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987年――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1、2.7和3.3个百分点。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增长走势见图1:

图1: 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增长走势图

从图1不同经济区域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到1990年,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基本处在相同水平,中部与西部水平也很接近,区域差距所反映出的是东部和东北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两大类别

的差距。1990年后不同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开始扩大,且随着经济发展差距呈加速扩大态势,四个经济区域人均GDP呈现出明显的级差。

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的动态变动,清晰地描述了区域差距演进趋势,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走势见图2。

图2:不同经济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CV)走势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区域差距开始扩大,到1999年达到阶段性高点,2000年、2001年差距有所缩小,2003年到2004年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峰值,2005年到2007年差距快速缩小,回落到1996年水平。这种变化反映出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

度加快,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从2002年开始政策效应减弱,区域差距呈扩大态势。2003年“中央关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2004年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开始实施,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5年开始不同经济区域差距开始缩小。

四、影响我国各经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成因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其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基础差距。自然基础差距包括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条件差异。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东部地区都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2、经济发展基础差距。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制于原有的经济基础。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初期差距效应,即发展初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或发展起点不同对于一定阶段差距扩大具有主要作用。

3、政策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

4、投资力度和环境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东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大大高于其他地区。1987年――2007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价计算)分别为中、西部、东北地区的11.3、18.3、13.4倍。投资环境差异导致外商投资的巨大差别,进而加大了区域发展差距。

5、结构因素。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区域,一是东部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二是东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6、布局与区位因素。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其他区域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

7、人力资本因素。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中、西部本身教育就落后,而鼓励人才发展的机制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青年知识人才流动呈现县城――省城――经济发达区域的明显趋向,凡是到发达地区上大学的青年,大多数不愿再回到本地,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对中西部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8、思想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

往是根本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区域发展差距的计量模型

1、变量的选择

根据前文分析,影响经济区域差距有多方面的因素,即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基础经济、政策、资金、人力素质等因素,还有外商投资、投资强度、产业结构对区域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依据赛会提供的资料我们选取以下变量(变量名称及说明见表1)建立模型。

表1:变量名称及说明

变量 说明

lngdp 各区域人均gdp的对数

cv 各区域内部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

fdii 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占该区域gdp的比重

csh 各区域非农业人口的比重

gyh 各区域第二产业的比重

scbz 各区域第三产业的比重

tzzs 各区域投资指数,为地区投资绝对规模与其GDP基数之比,由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初始年份(1987年)gdp得到 rlzb 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各区域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占总人口比例(每万人)在模型估计时,人力资本滞后4期,反映我国人

力资本的培养周期。

dqcv 各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

tzcv 各区域间投资指数的标准差系数

rlcv 各区域间人力资本水平的标准差系数

sccv 各区域间第三产业比重的标准差系数

fdicv 各区域间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标准差系数

2、数据处理说明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本次赛会提供的数据和从国家局数据库查询取得的数据。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多,故在模型数据处理中未

包括西藏;重庆和四川同属西部地区,故在计算分省数据时将重庆与四川资料加总作为一个单位使用;各年度GDP、进出口总额均使用以1987年为基期的GDP 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均使用各年度以1987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影响,由于1989年以前我国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1988年投资价格指数用GDP 平减指数代替;各人均指标均采用各年度平均人口计算,平均人口采用相邻两年年末总人口简单平均。

3、模型的设定

根据前文的定性分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不同经济区域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各种软硬环境的长期变化,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其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四个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异、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等等各个方面,但这些差异究其根源是四个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人均GDP的多少反映了区域每个居民能够平均分到的物质和服务的多少,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前文分析的影响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本文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为:

)1(ln ln ,,,,it

t i i t i i t i i i t i scbz tzzs fdii gdp μγβαδ++++=

其中,t i gdp ,ln 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i=1,2,3,4表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t=1987,1988,…, 2006表示年份。 i i i i γβαδ,,,为待估参数,反映各种因素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的差异系

数。其中的i δ反映四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差异对经济差距的影响。

it μ为随机误差项。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区域间,而且也表现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区域内部,为了反映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本文以每个区域为一子总体,计算区域内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即变异系数),用来反映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模型设定为:

)2(ln ,,,,,it

t i t i t i t i i t i rlzb tzzs scbz fdii cv ε?γβαλ+++++=

其中,t i cv ,反反映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i λ反映四个区域内部各省区间的自然地理位置差异对该区域内部经济差距的影响,it ε为随机误差项。

为直接观察各种因素对区域间差异及其变化情况的影响,以各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模型设定为:

)3(t

t t t t t fdicv sccv rlzbcv tzzscv dqcv μ?γβα++++=

其中,t dqcv 反映我国各区域间差距,?γβα,,,分别反映投资系数、人力资本、第三产业比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在各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对各区域间差距的影响程度。

4、估计结果和解释

A.模型(1)估计结果和分析

由于各区域基础发展水平不同,同时为观察各参数对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我们采用变截距、变参数的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经过多

次试算,因人力资本变量在计算过程中统计检验结果不显著,因此将

其剔除,最终计算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LNGDP?

Method: Pooled Least Squares

Date: 09/24/08 Time: 18:59

Sample: 1987 2006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

Cross-sections included: 4

Total pool (balanced) observations: 8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0.0000

C 6.9645830.08369783.21236

EAST--FDIIEAST -0.0024390.001702-1.433516 0.1566 MIDDLE--FDIIMIDDLE 0.0127970.006028 2.122843 0.0376

0.0120

WEST--FDIIWEST 0.0145940.005647 2.584302 NORTHEAST--FDIINORTHEAST 0.0139930.003516 3.979827 0.0002 EAST--SCBZEAST 0.0348780.0049367.065452 0.0000 MIDDLE--SCBZMIDDLE 0.0275170.004428 6.214046 0.0000

WEST--SCBZWEST 0.0181330.004860 3.730946 0.0004 NORTHEAST--SCBZNORTHEAST 0.0343580.0043777.849376 0.0000 EAST--LNTZZSEAST 0.6636480.02907622.82483 0.0000 MIDDLE--LNTZZSMIDDLE 0.5862000.02570522.80523 0.0000

0.0000

WEST--LNTZZSWEST 0.5593210.02778820.12800

NORTHEAST--LNTZZSNORTHEAST0.6120700.02748722.26799 0.0000 Fixed Effects (Cross)

EAST--C 0.093036

MIDDLE--C -0.119227

WEST--C -0.118001

NORTHEAST--C 0.144192

Specification

Effects

Cross-section fixed (dummy variables)

R-squared 0.996527 Mean dependent var 7.788524

Adjusted R-squared 0.995713 S.D. dependent var 0.662536

S.E. of regression 0.043382 Akaike info criterion -3.260681

Sum squared resid 0.120449 Schwarz criterion -2.784276

Log likelihood 146.4272 F-statistic 1224.115

Durbin-Watson stat 1.23341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本模型采用Eviews5.0完成计算过程,模型计算结果通过了各项统计检验,各区域方程形式为:

东部地区(EAST):

t

t t t scbz tzzs fdii gdp 034878.0ln 663648.00.002439-7.057619ln ^

++= 中部地区(MIDDLE):

t

t t t scbz tzzs fdii gdp 0.027517ln 586200.00.0127976.845356ln ^

+++= 西部地区(WEST):

t

t t t scbz tzzs fdii gdp 018133.0ln 559321.00.0145946.846582ln ^

+++= 东北地区(NORTHEAST):

t

t t t scbz tzzs fdii gdp 034358.0ln 612070.00.0139937.108775ln ^

+++= 模型结论:

1)、区域间自然地理位置和基础发展水平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显著。从模型截距项可看出,东北和东部地区在观察的初期(1987年)的人均GDP 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东北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到2007年虽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东部地区,但仍然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地区。

2)、经济外向度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影响显著。在本模型中,由于对外贸易数据的短缺,我们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来计算各地区经济的外向度,从估计结果看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对中部、西部、东北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由于其经济的外向度相对于其余三个地区已经很高,可以认为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引起经济失衡或增大经济波动的作用,因此外向

度这一指标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反向的。(模型中东部地区的参数为负值且统计检验不显著)

3)、产业结构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显著。在四个区域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这里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更大,其系数分别为0.034878和0.034358,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则递减。这一差异也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过程还未完成,对这两个地区来说,工业化水平仍是制约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对地区间差距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长期影响上。

4)、投资系数或投资强度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在模型中,为了更合理地评价投资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使用了投资系数的概念,即各年度投资总额和各地区初期人均GDP的比值,这种计算方法考虑了同等规模的投资对基础水平不同的地区其效果的差异,从估计结果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参数中最为明显,各个区域的估计值均在0.55以上,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系数每增加1%,人均GDP增长速度可提高0.55个百分点以上。从各个区域参数的差异看,同等强度的投资对各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同递减,即东部地区的效果最好,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均低于东部且逐步递减。这一现象也说明,由于经济体制、投资主体的不同,同等强度的投资在不同地区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中西部地区受投资体制和投资环境的影响投资效果要低于东部地区。

B.模型(2)的估计结果和分析:

因为各区域内部差距的初始值相差较为显著,而各因素对区域内部的影响可认为是相似的,所以本模型采用个体固定效应的形式进行估计,经过多次试算,剔除掉不显著变量,估计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CV?

Method: Pooled Least Squares

Date: 09/24/08 Time: 15:37

Sample (adjusted): 1991 2006

Included observations: 16 after adjustments

Cross-sections included: 4

Total pool (balanced) observations: 64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5292340.106609 4.9642570.0000

RLZB?(-4) -0.0008600.000535-1.6067040.1137

SCBZ? -0.0058170.002312-2.5162410.0148

LNTZZS? 0.0372350.018660 1.9954180.0509

FDII? -0.0020030.001388-1.4433760.1545 Fixed Effects (Cross)

EAST--C 0.220497

MIDDLE--C -0.153615

WEST--C -0.053439

NORTHEAST--C -0.013443

Effects

Specification

Cross-section fixed (dummy variables)

R-squared 0.966969 Mean dependent var 0.266683

Adjusted R-squared 0.962840 S.D. dependent var 0.129201

S.E. of regression 0.024906 Akaike info criterion -4.430936

Sum squared resid 0.034738 Schwarz criterion -4.161076

Log likelihood 149.7900 F-statistic 234.1940

Durbin-Watson stat 0.247820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估计结果看,各种因素对各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均较显著。

从截距项观察,东部地区初期的内部差距最大,其CV值达到

0.7497,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地区,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又以东北地区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小。

从对各区域内部差异影响的各因素看,人力资本、第三产业比重、外商投资比重三个变量的参数均为负值,表明人力资本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均可有效缩小各区域内部的差距。而投资系数的符号为正,表明投资系数的提高则会加大各区域内部的差异。这和模型1计算结论相同,由于同等强度的投资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或省份的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即随着经济水平的降低而效果递减。

总体来看,虽然本模型中缩小区域内部差距的因素要多于扩大差异的因素,但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又受制于地理位置因素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从1987年以来各区域cv值的观察看,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势,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基本平稳,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近几年呈现扩大的趋势。所以,要有效缩小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应有针对性地对落后地区施以更大力度的投资。同时对投资体制的改革、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C. 模型(3)的估计结果和分析

模型(3)的估计结果为:

Dependent Variable: DQCV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9/25/08 Time: 08:25

Sample: 1987 2006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ZCV 0.8936840.07664611.659920.0000 RLCV -0.4339860.090926-4.7729530.0002 SCCV 2.5264460.762743 3.3123140.0044 FDICV 0.484311

0.060785

7.967660

0.0000 R-squared

0.729427 Mean dependent var 0.440716 Adjusted R-squared 0.678695 S.D. dependent var 0.031638 S.E. of regression 0.017933 Akaike info criterion -5.027448 Sum squared resid 0.005146 Schwarz criterion -4.828301 Log likelihood

54.27448 Durbin-Watson stat

2.211641

最终的方程形式为:

t

t t t t fdicv sccv rlzbcv tzzscv dqcv 484311.0526446.2433986.0893684.0^

++?= (11.65992) (-4.772953) (3.312314) (7.967660)

R 2=0.678695 D.W=2.211641 括号内值为各变量的t 检验值。

对模型(3)的残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

Null Hypothesis: D(AA)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None

Lag Length: 2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4)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3.640787

0.0012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2.717511

5% level -1.964418 10% level -1.605603

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没有单位根,是I(0)序列,说明模型估计结果为协整方程,估计结果有效。

模型经济意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区域间投资系数的标准差系数每增大(或缩小)一个单位,区域间人均GDP 的标准差系数将增加(或缩小)0.89个单位,各区域间第三产业比重的标准差

系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将同向变动2.53个单位, 各区域间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标准差系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将同向变动0.48个单位, 各区域间人力资本的标准差系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区域间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将反向变动0.44个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人力资本指标在本模型中的估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是很符合,这可能是由于资料使用方面的原因,在计算人力资本水平时使用的是高校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代替,1998年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说明这一指标只是对历史状况的反映,对未来的发展不一定有解释力。

模型(3)进一步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投资系数、经济外向度在各区域间的差异是引起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调整相关政策,使得这几个因素在区域间的差距稳步缩小,也是缩小区域间差异的重要途径。

六、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差距走向分析

从本文所分析的结论看,影响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投资系数、经济外向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几个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走向各不相同,因而其对区域间差距走向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结构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对区域间差距的缩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投资系数对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就自发性投资而言,因为其是积累的结果而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这一因素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仍然会在相当时间内高于其它地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必将以高于历史水平的速度增长,从而缩小他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人力资本因素则会持续地对东部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其较高的发展水平会不断地吸引各地区的人才流入东部,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这一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改变。

此外,即将开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沿海制造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会提高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较快发展,这将会使东西部的差距有所缩小。随着改革的深入,东中西部市场化水平也会趋于平衡,也会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

从各区域内部差距看,东部地区近年来一直呈缩小趋势,中部和东北地区没有明显变化,只有西部地区有所扩大,但对总的差距的影响并不大。

总体来看,短期内各区域间差距还会延续2004年以来的缩小趋势,由于一些影响因素不在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其长期变化趋势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只要各级政府采取持续的有效措施,让可控制的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就能使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促进各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七、模型的不足

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很多,有些变量与区域差距的关联性也很强,要更加准确地分析区域差距,模型中应纳入更多的变量,限于资

料和时间制约,一些重要变量未能纳入模型。

八、政策建议

依据模型估计结论和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立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制

1987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出现的两个回落期,均是在国家出台了有力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有效的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措施。建立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制,统一制定适合各区域间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对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客观要求。

2、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我国区域间的差距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城市化建设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提升区域实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影响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因此,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是缩小区域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

3、适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投入

模型估计结果中投资是对区域差距影响最大的变量,投资的变化对于区域差距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环境尚未形成与东部相应的吸引能力,资金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力度,不断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运行环境,中西部区域内应加大投资环境改善力度,采取一些特殊的投资回报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中西部建设,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

4、加大中西部对外开放力度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外向度极低,地方保护色彩浓郁的状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区域间的合作,努力优化各种环境,吸引经济发达区域资金、技术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5、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人才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时至今日中西部的年轻才俊仍不愿留在当地,这种状况对中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发挥优势的环境,改善用人制度,健全人才选拔机制,营造出能引来、留得住的良好氛围,为长期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强化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国内外农庄四大案例模式及案例

国内外农庄四大案例模式及案例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市民农庄的发展在国内外有着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实例,绿维文旅通过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度假农庄: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法国专业农庄: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市民农园:田园梦想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有机农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等实例分析,为当前市民农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意大利托斯卡纳——度假农庄: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1、农庄概括 托斯卡纳的农庄一般为私人庄园,主要为游客提供居住服务,辅以游泳、骑马等休闲活动服务。与一般的便捷酒店相比,农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历史性:在政府农村改造计划后,人们把原本破旧的别墅、农舍、磨坊、修道院翻修为农庄; 乡土性:多使用天然材料与乡土元素进行建造装饰。农庄内提供乡土生活的基本家具设施,多数农庄无豪华装饰与设备; 体验性:提供家庭生活必备的设施与个性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游客按家庭日常居所的方式度假,不被房主打扰; 租期:一般租期较长,主要满足较长时间的度假需求。租期以“周”为单位。

传统建筑的乡土改造使得每个农庄都具有历史唯一性,并在不自觉中构筑出传统“意式生活”的基础环境与氛围。而较长的租住时间与不被打扰的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像当地人那样生活”的深度体验式度假。 2、发展模式:政府支持 在托斯卡纳,农业旅游是国家应对城市化的一种政策,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一种策略。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业旅游进行顶层设计,并对农业旅游的主要载体农场进行操作层面的详细规定。 在农业与旅游的顶层设计中,官方有意控制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1989年,在国家层面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1989、2002、2009三次修订),明确了农业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与农场主职责、权利,规定了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式与步骤,界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政府通过专门网站提供托斯卡纳地区农业农庄(农场)及各种旅游路线信息。托斯卡纳地区农场网站的设计与内容如下: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即成立统计处。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着手创建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里,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摸清了解放初期全国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两项调查;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开始建立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编制“一五”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月,政务院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并统一制定全国性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建立了统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主要专业统计制度。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多项普查;1953年首次发布统计公报。统计工作与计划工作密切配合,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收集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为国家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跃进”开始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被践踏,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在“左”倾错误思想和“全民办统计”、“统计大跃进”的口号指导下,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原则遭到破坏,中央及地方统计机构和人员被精简,一些重要统计数字严重不实,统计工作受到重大挫折。在此期间,一些统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对浮夸风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1961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简称“四四决定”);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试行条例》。“四四决定”和《条例》的贯彻实施,使统计工作获得很大发展。在此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核实了“大跃进”期间主要统计数字,为中央进行经济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经济调整进程;加强综合平衡分析研究,为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提供参考;大力精简统计报表,加强统计调查管理;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领导,全国县以上统计机构全部单设。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 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 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 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 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 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 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 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 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 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 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 (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 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 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 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 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国家统计局文件

第十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 (以得票数为序) 课题论文奖 一等奖 统计指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徐国祥 统计调查质量的测度与评估方法兰州商学院傅德印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研究湖南大学许鹏 经济普查后行业常规年度统计数据修订方法研究国家统计局李强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统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史代敏 复杂数据统计推断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田茂再二等奖 统计思想研究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 统计数据发布标准化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谢鸿光 中国经济统计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评论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 中国经济统计学60年中央财经大学邱东 中国西部森林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国家统计局康君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范式的设计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金华 缺失数据的统计推断方法与理论研究中国科学院王启华 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可拓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凌亢 统计环比指数与季节调整方法研究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刘稚南 完善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丁立宏 Mode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missing-data problems using the 云南大学唐年胜EM algorithm (运用EM算法处理缺失数据问题的模型选择准则) 中国分级抽样的方法研究及其数据模拟国家统计局张勇 我国R&D投入与使用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袁卫 数据质量观、博弈与质量效应解析江西省统计局张启良 统计代理制研究湖南城市学院罗放华 西部大开发中“贫困陷阱”问题的经济计量模型及实证 河北大学顾六宝研究 统计数据质量及其公信力研究: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安徽财经大学宋马林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 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 1 中国政区图 2 PPT 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0%

国家统计局: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 80%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0410457.html, 2011年12月21日14:15 国际在线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较图 四大区域比较图

国际在线消息:据统计局网站消息,统计局近日发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报告全文如下: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10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表明,过去的十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成本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害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 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 单位:﹪

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最能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D)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D.人文发展指数 2.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化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我国某地区200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81 岁。下图表示“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C)A.传统农业阶段B.工业化起步阶段 C.工业化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下列有关该地区21世纪以来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A.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最快 C.第三产业占主导D.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5.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D)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C)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7.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的国家(C) A.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B.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C.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加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B)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我国经济 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③d经济带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丰 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 ④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 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B)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 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 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 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1.图中甲、乙、丙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乙—甲—丙 12.分析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 限B.金融、科技、信息已成为上海发展的主导力 量C.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大 D.上海市的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 主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 分)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过 去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20世纪50年代后 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直到2002年,大 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接近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城”。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2010年已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庆处于__________阶段。这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__________,人地关系基本__________。(4分)(2)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石油工业一直是大庆的主导产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处于区域__________阶段。(2分)(3)进入21世纪,大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说明它正在努力向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迈进。(4分)(4)大庆市的发展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总体发展趋势。(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12年2月1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春开幕。会议中就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 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推进产 业调整做了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吉 林省产业结构要从汽车、石化“二人 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 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 的轨道。 材料 3: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 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 唱“二人转”。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 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8分)(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 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1、2,描述如今吉 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6分) (3)判断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8分) 解析: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表图中的数字信息上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 (一)美国硅谷 1、硅谷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 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第二,改变了硅谷的经济结构,使硅谷直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即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第一次使非物质生产在硅谷经济中远远超过了物质生产,硅谷渐渐变成一个高水准的研究和控制中心——即硅谷主要的微电子公司的总部和复杂的研究、产品设计以及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公司建立的场所,而不是生产和制造中心。第三,改变了硅谷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产生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即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人员在内的技术专家阶层,这一阶层已经代替了农场主成为硅谷劳动力中比例最大的阶层。 除上述之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技术,是一种有机的浑然一体的网络式合作组织。这种合作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是一种渗透性网络式合作。横向的、宏观的指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即政府、创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学校和公共机构(基金会、非赢利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微观的合作指

新人教版 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总复习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1、我国地理差异很大,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 。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及依据。 青藏地区 (地形因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气候季风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秦岭——淮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4、四大地理区域的读图训练。

5、“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地区地跨温度带中的带和带,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夏季炎热。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属于干湿区域中的。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季节。 6、与北方地区陆上接壤的国家有、、。此区域的国际河流有、、、。 7、北方地区以“黑土地”著称的是。被称为“黄土地”的是、。 8、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不足,灾情严重。 9、山清水秀、河湖密布:南方地区地跨温度带中的带和带,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属于干湿区域中的。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 10、“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第级阶梯,由于身居内陆,距海远,且被山岭重重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最大的内流河是。此区域还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11、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景观呈现————的变化。 12、西北地区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形成灌溉农业。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是、。 13、新疆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是,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这里的瓜果特别的甜。产量居全国首位。 14、雪域高原: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素有之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盆地是,素有之称。 15、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是、、、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16、青藏地区农业以为主,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只有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地区,土质较肥沃,如 和地区,有少量的种植业,形成农业。 17、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是和牛羊肉。为了抵抗严寒,人们爱喝用青稞酿造的。 18、铁路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被称为“日光城”的是。 19、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建设方案

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建设方案 案例库建设是研究院向智库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建设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是客观总结区域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创新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是丰富科研人员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深化调查研究的重要实践途径;是推广院校教育改革经验、扩大院校影响力的重要交流平台。做好案例库建设是一项服务决策、服务研究、服务院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以转变科研作风、深化调查研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以服务决策、服务研究、服务院校发展为宗旨,以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案例、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分类案例、院校改革与发展案例及专题案例为主要内容,构建健全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统筹规划,创新运行机制,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服务主导职能、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案例库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工作原则 加强整体规划,调动全院力量。案例库建设是今后2-3年全院整体推进的重要工作。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工作出发,利用媒体资源、学(协)会活动、院校评估、规划布局等渠道全面收集教育改革与发展典型案例,找准定位,发挥实效。 整合战线资源,扩宽获取渠道。案例库建设工作要充分调动战线力量,案例获取上实现研究院搜集与撰写、规划与学(协)会征集相

结合,从不同视角充分挖掘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事件与经典案例。 覆盖体系全面,梯次分步推进。案例库建设从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处着手,体系建构覆盖全面,省(市)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各级各类院校改革发展案例、重点专题案例层次清晰。在推进案例建设的进程中须区分轻重缓急,由点到面,突出中心工作。 (二)案例采集原则 选材典型性。在案例对象的地区或院校的选择上,要强调和突出代表性和典型性,抓住典型个案。 内容真实性。所选案例一定是真实发生的,经得起推敲、检验,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夸大虚报,编写过程中不得掺杂任何个人主观评价。 形式多样性。案例以文字为主,特殊事件、案例可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案例的表现方式。 编写规范性。案例编写要遵循规范的逻辑与体例,避免行文冗余(详见附件1)。 尊重保密性。案例涉及院校或个人隐私的,须经当事单位(人)确认同意,可录入案例库。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2-3年,建设完成具有丰富的案例内容,有序的案例组织、完善的检索手段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平台,规范、典型案例达500例,不断完善案例开发的长效机制,提升案例研究在服务决策中的应用水平,力争将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打造成全国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共享中心。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第 1 课时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理区域? 2、我国可划分哪四大地理区域? 3、尝试划分不同的地理区域。 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 (二)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去过别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自己的家乡有何不同?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五带、地形区、工业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的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三)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3,思考下列问题,约10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请你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你的家乡所在的地理区域。 (在长江中游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鱼米之乡”的美称。) 2.读P3图5.2:说明划分区域的理由? 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颜色、等高线密;——林区。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农耕区(农作物分布)。 3.读P4图5.4:说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限。 四大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 以北,东临黄、渤海季风区的北部,一月0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以南,以东, 东南部临、海季风区的部,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 山—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区,西北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 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课堂活动 1.读P5图5.5:请你说出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它与四大地理区域的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35(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高铁发展趋势及国内高铁战前区域开发案例研究

目录 PART 1 高铁案例及站前区开发规律 (2) 一、高速铁路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 (2) 1.1 高速铁路发展缘由 (2) 1.2 高速铁路发展历史与现状 (3) 1.3 未来发展趋势 (4) 二、国内外高铁站点开发案例研究 (5) 2.1 国外高铁站前开发研究 (5) 2.2 影响国内高铁站前区域开发的因素 (8) 2.3 国内高铁站前区域开发案例研究 (10)

PART 1 高铁案例及站前区开发规律 一、高速铁路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 1.1 高速铁路发展缘由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交通工具的变迁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高速铁路的出现,使人类能以最小的交通量实现最大空间范围内的部门间的产品交换,因此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和财富积累程度的提高。高速铁路作为划时代的超级交通工具,相比同时代其他交通工具具有绝对的优势。 1.1.1高速快捷 高速公路一般限速120公里/小时。而高速铁路的最高运行时速度300公里。500km左右的旅程可当日往返,1000km左右的距离可半日到达当晚返回,2000km左右的距离可夕发朝至。飞机比高速列车快, 但机场一般远离市区,计算往来机场和登记时间在内, 在300-700公里范围内, 高速铁路有明显优势。 1.1.2客运量达 每小时单向输送能力公共汽车为2000至5000人,轻轨为5000至40000人,地铁达30000至70000人,轨道交通的客运能力是公共汽车的2.5至14倍。一条高速铁路的客运能力相当于6-8条高速公路的客运能力。 1.1.3全天候、无延误 高速铁路由计算机控制运行,它根据车内信号行车, 而不是根据地面信号,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 对它没有影响。列车按规定时刻到发与运行, 规律性很强。日本东海道和法国北线在高峰时期的最短发车间隔为3-4min ,平常时段为4-8min。旅客基本上无需额外的候车时间。 1.1.4污染小、低能耗、占地少 电气化高速铁路没有粉尘, 煤烟和其他废气污染; 高速铁路的噪音比公路要小5-10分次;它的噪音震动,通过采取工程措施,都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研究表明: 若以普通铁路每人公里消耗能源为1单位,则高速铁路为 1.3, 公共汽车为1.5, 小汽车为8.8, 飞机为9.8,与四车道的高速公路相比, 高速铁路的用地只有高速公路的一半。 图1 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量比较(单位:千克/百人*千米) 图2 不同交通工具单位能源可承载旅客公里数(单位:kwh) 1.1.5安全、舒适 日本新干线建成运营三十多年, 运输旅客三十五亿人次, 法国巴黎到里昂的1100 多公

0568.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案例研究

0568.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案例研究 朱洁加雨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章摘要 湖泊与城市共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配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搜集了全球范围内与巢湖类似大小的湖泊,经比较分析,选择了国内位于长江流域的另外四大淡水湖、美加五大湖和世界著名滨湖城市的发展案例,对其周边城市发展、生态修复和旅游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重点研究国内外滨湖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规模、现状及规划情况,综合交通组织,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特色、文化旅游及人文环境塑造等经验教训,提出可借鉴的环巢湖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关键字 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区域发展战略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旅游发展环巢湖地区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巢湖污染逐年恶化,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为促进巢湖周边地区城镇发展,加强巢湖生态修复,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巢湖成为了五大湖中唯一的一个城市内湖,减少了行政区划不同带来的沟通协作上的不便。为谋划新的发展格局,合肥开展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为巢湖的保护修复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参与此项目课题中,需要研究和借鉴与巢湖类似大小的湖泊、中国另外四大

淡水湖和世界著名滨湖城市的发展案例,以指引巢湖的空间发展及生态修复,特进行此研究。 1、国外案例分析 1.1世界著名滨湖城市 当今世界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60 %分布于江河湖海地带。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与华盛顿组成的大城市带,美国与加拿大大湖区的多伦多、芝加哥、底特律等环湖城市圈,太平洋沿岸的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城市链。欧洲城市的分布、发展与河流、湖泊也密切相关,如泰晤士河的伦敦,塞纳河的巴黎,莱芒湖的日内瓦,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具有河海交汇的优势,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港口城市(见图1)。 图1国外研究案例分布 美加五大湖湖畔分布了众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伊利湖湖畔的底特律等,又如波士顿和巴尔的摩的滨水区,几个城市的滨水区域空间各具特色。如多伦多滨水区设立了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构想和设计,按照公共空间的地理位置、城市内涵和文化目的来规划公共空间,以达到各个区域的有效合理分配在不同的分类中,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类型展示了开放空间的多样性[1]。 城市空间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城市开发的新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