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机械原理总复习

笔记-机械原理总复习
笔记-机械原理总复习

机械原理总复习

绪论

1、机构的组成要素:(构件和运动副)

1)构件和零件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

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仍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

a)两个构件、b) 直接接触、c) 有相对运动

运动副元素分:高副和低副

3)运动链和机构的区别

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系统。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运动链称为机构。

2、1)机械系统的组成: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5个要素):

3)机构与机器的区别:

第一章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F > 0, 原动件数目等于自由度数目1、机构自由度的计算:F=3n-2*Pl-Ph

注意:①先判别机构有无1)复合铰链;2)局部自由度;3)虚约束;

②判别有无高副;

③计算自由度,一般F=1或2,并比较输入构件个数,看是否有无确定运动。

2 1)运动简图的绘制:

①仔细研究。多少构件?运动副的种类和数目?②选择绘图面。必要时,需加局部视图;③先画机架上的所有固定运动副;④从原动件开始,按照运动传递路线,逐个绘制构件。⑤构件用数字标注,运动副用英文大写字母标注;⑥计算并校核机构的自由度;⑦测量所有运动学尺寸;⑧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复合铰链的定义: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

3)局部自由度:构件局部运动所产生的自由度。

注:出现在加装滚子的场合,计算时应去掉。滚子的作用: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4)虚约束的概念及作用以及应用场合(举例):

虚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实际不起作用的约束。计算自由度时应去掉虚约束。

虚约束的引入,一般是为了改善机构受力,增大传递功率或者其它特殊需求;

1、平面连杆机构的形式(3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转动副化为移动副,倒置(取不同构件为机架),扩大运动副(重点理解原

理)

倒置:

3曲柄存在的条件,平面四杆机构的形式的判断:

4压力角、传动角概念

压力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动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滑块机构是否有曲柄的判断

2)导杆机构

5急回特性的概念及条件(对于曲柄摇杆机构)

当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时,摇杆位于两个极限位置,简称极位,此两处曲柄之间的夹角θ称为极位夹角。

6死点的概念、位置及应用(包括应用死点和避免死点的方法),举例说明

避免措施:

两组机构错开排列,如火车轮机构; 靠飞轮的惯性(如内燃机、缝纫机等)。

7最小传动角的确定

1)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

2)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3)曲柄摇杆机构:最小传动角出现在主动件与机架共线两处之一。

8刚化反转法

1)按预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已知:机架长度d和两连架杆三组对应位置。

a)给定连杆两组位置:有无穷多组解

b)给定连杆上铰链BC的三组位置:有唯一解

2)两连架杆预定的对应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已知:机架长度d和两连架杆三组对应位置。

a)固定铰链A、D和连架杆位置,确定活动铰链B、C的位置

①任意选定构件AB的长度;②连接B2 E2、DB2的得△B2 E2D

③绕D 将△B2 E2D旋转φ1 -φ2得B’2点;④连接B3 E3、DB3得△B3 E3D;⑤将

△B3E3D绕D旋转φ1 -φ3得B’3点;⑥由B’1 B’2 B3 三点求圆心C1 。

3)按给定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已知条件:摇杆长度:Lcd、摆角Φ及行程速比系数K

(1)求θ= 180°(K-1)/(K+1)

凸轮是一个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含有凸轮的机构称为凸轮机构。它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组成。只需确定适当的凸轮轮廓曲线,即可实现从动件复杂的运动规律;结构简单,运动可靠。缺点:从动件与凸轮接触应力大,易磨损。

1、凸轮基圆的概念,推程运动角、休止角等的定义

凸轮基圆:对于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以凸轮轮廓最小向径所做半径的圆。

推程运动角:当向径渐增的轮廓AB将从动件以一定运动规律推到离凸轮中心最远的点B’时,凸轮的相应转角。

休止角:从动件尖顶与凸轮接触,从动件处于距凸轮中心最近(或最远)的位置停留不动,其对应的凸轮转角。

2、按从动件上高副元素几何形状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刚性突变:

柔性突变:

4运动规律(结合图形记忆公式)

多项式运动规律:一般表达式:s=C0+ C1Φ+ C2Φ2+…+CnΦn

1)等速运动规律

2)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3)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4)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5理论廓线:

实际廓线:

两者的关系:实际廓线是其理论廓线的法线的等距曲线,其距离为Rt。

6凸轮机构压力角计算公式

对于移动从动件:

对于摆动从动件:

7对于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为何出现运动失真现象?如何避免?

8偏距e的大小和偏置方位的选择原则

应有利于减小从动件工作行程时的最大压力角。为此应使从动件在工作行程中,点C和点P 位于凸轮回转中心O的同侧,此时凸轮上C点的线速度指向与从动件工作行程的线速度指向相同。

9图解法设计凸轮机构与反转原理

反转原理:给整个凸轮机构施以-ω时,不影响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此时,凸轮将静止,而从动件尖顶复合运动的轨迹即凸轮的轮廓曲线。

1)对心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2)偏置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3)对心直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4)偏置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5)摆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2)偏置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将滚子中心B假想为尖顶从动件的尖顶;

方法:选取比例尺做出从动件的位移线图,将横坐标等分,过凸轮中心o点画半径rb的基圆,画偏心距e为半径的偏心圆,以-W方向按图示角度细分基圆分别为c1,c2……,过c 做偏心圆的切射线,在切射线上截取对应尖顶位置长度得B,将B连成光滑曲线。

对心直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取从动件平底表面上的点B0作为假想尖顶从动件的尖顶。

摆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选取适当比例尺,做出从动件的位移线图;以0为圆心,以rb为半径作出基圆;以o为圆心,以中心距OA=a为半径作出转轴圆,以-W方向将该圆等分即A0、A1、A2……;以A圆心、从动件杆长l为半径交基圆一点C,再以l为半径作出角位移CAB,B即为从动件尖顶运动轨迹,将B连成光滑曲线。

3)

滚子半径的确定:

凸轮压力角----正压力与推杆上B点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

1齿轮传动的优缺点:

优点:①传动比稳定②传动效率高;③工作可靠性高;④结构紧凑;⑤使用寿命长。缺点:①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②不适宜用于两轴间距离较大的传动

2渐开线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并利用此规律说明两啮合渐开线齿轮作定角速比传动

3渐开线性质、方程式,

4齿轮齿条传动的特点:

5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概念:

6推导变位齿轮最小齿数,说明根切的条件

7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

8说明中心距可分性:

9斜齿轮的基本参数,几何尺寸的计算

10齿轮传动机构的类型,正变位齿轮的好处

11无侧隙啮合的条件

12选择变位系数的限制条件;p161

·

13公式总结:

1)渐开线极坐标参数方程:

2)重合度:原始公式:直齿轮:

斜齿轮:

齿轮齿条:

3)无侧隙啮合方程:

4)避免根切:①

5)任意圆齿厚公式:

6)变位齿轮分度圆齿厚、齿槽宽:

7)当量齿轮:斜齿轮:锥齿轮:

8)一个变位齿轮的基本参数计算:

9)一对啮合变位齿轮的基本参数计算:

10)锥齿轮公式补充:

定轴齿轮系:齿轮系传动过程中,其各齿轮的轴线相对于机架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

周转齿轮系:在齿轮运转时,其中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绕另一齿轮的几何轴线运动的齿轮系称为周转齿轮系。由行星轮、中心轮、转臂和机架组成。行星轮绕自身几何轴线回转(自转),同时随转臂绕中心轮轴线回转(公转)。

复合轮系:既有行星轮系又有定轴轮系或有若干个行星系组合而成的复杂轮系。

1传动比的计算

2行星齿轮系的设计

3周转轮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前者自由度为

____,后者自由度为________。

4差动轮系的应用:

第六章间歇机构

1间歇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2间歇机构的定义以及τ的意义:

3各种机构的特点及应用:

1)槽轮的特点及应用:

对于槽轮机构:运动系数

2)棘轮的特点及应用:

3)双万向节的应用:汽车的后桥,

其中输入轴和输出轴速比为1的条件:

第七章机械创新设计

1由一个原动件和一个机架组成的双杆机构,称为基本机构

2最简单的、不能再拆分的、且F=0的构件组,称为基本杆组。

3机构组成原理:机构=基本机构+基本杆组

高副低代:根据一定的条件对平面机构中的高副虚拟地用低副来替代,这种以低副代替高副的方法称为高副低代。

(1)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完全相同。2)代替前后机构的运动状况(位移,速度,加速度)相同。高副低代的关键是找出构成高副的两轮廓曲线在接触点处的曲率中心,然后用一个构件和位于两个曲率中心的两个转动副来代替该高副。

Ⅱ级杆组:2个双副构件。

Ⅲ级杆组:一个三副构件+3个双副构件

V级杆组

创新设计题:

第八章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

1机械平衡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代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效驱动力、力矩的计算

5盈亏功、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平均角速度:

?

=T

m

d

T0

1

?

ω

ω

ωm=(ωmax +ωmin)/2

对应的转速:n =60ωm /2πrpm

ωmax-ωmin 表示了机器主轴速度波动范围的大小,称为绝对不均匀度。但在差值相同的情况下,对平均速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6在主轴上加装飞轮之后,总的转动惯量为:J=Je+JF

飞轮调速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轮调速原理:对于一台具体的机械而言,△Wmax、ωm、Je 都是定值,当JF↑→δ↓运转平稳。JF≥△Wmax/([δ]ω2m)用转速n表示:JF≥900△Wmax/([δ]n2π2)

出题形式:判断、选择、填空、计算(盈亏功、转动惯量的计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六版)公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六版)公式 1.典型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以及拉氏变换的性质 22222 1 111[1];[()]1;[];[]![sin ];[cos ];[]at n n L L t L t L e S S S a w S n L wt L wt L t S w S W S δ+= ===-===++ ①延迟性质:[()].()as L f t a e F S --= ②复数域的位移性质:[()]()at L e f t F S a -=+ ③相似定理:1[()]()S L f at F a a = ④微分性质:()12'(1)[()][](0)(0)(0)n n n n n L f t S F S S f S f f -+-+-+=----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n n L f t S F S = ⑤积分性质:(1)()1[()](0)F S L f t dt f S S -+= +? 初始条件为零时:() [()]F S L f t dt S =? ⑥初值定理:0 (0)lim ()lim ()s t f f t SF S + + →+∞ →==;⑦终值定理:0 lim ()lim ()t s f t SF S →+∞ →= 2.传递函数的典型环节及公式 ①比例环节K ;②积分环节 1S ;③微分环节S ;④惯性环节11TS +;⑤一阶微分环节1TS + ⑥振荡环节 22 121 T S TS ζ++;⑦二阶微分环节2221T S TS ζ++;⑧延时环节S e τ- ⑨开环传递函数()()H S G S ; 其中G(S)为向前通道传递函数,()H S 为反馈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 ()1()() G S G S H S G S = +闭 ⑩梅逊公式n n n t T ∑?= ? ; 1231i j k i j k L L L ?=-∑+∑-∑+ 其中:T ——总传递函数 n t ——第n 条前向通路得传递函数;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3.系统的瞬态响应及误差分析 ①一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标准式()1 K G S TS = +, K 一般取1 ②二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标准式222 1 ().2n n n w G S k S w S w ζ=++; K 一般取1 ③2 1d n w w ζ=-;其中ζ为阻尼比,n w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d w 为阻尼自然频率

完整版机械原理笔记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1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1.2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 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 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1.3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讥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1.4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 (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 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 W 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 )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自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虚约束作用: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但可以增加构件的刚性。 注:平面机构的常见虚约束:(1)不同构件上两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若在两 点间加上一个构件和两个运动副;类似的,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时,若 在该点铰接一个滑块并使其导路与该直线重合,将引进一个虚约束。(2)两构件构成 多个移动副且其导路相互平行,这时只有一个移动副起约束作用,其余移动副都是虚 约束。(3)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轴线相互重合,这时只有一个转动副起约束作 用。(4)完全对称的构件注:如果加工误差太大就会使虚约束变为实际约束。 1.5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1、高副低代:在平面机构中用低副(转动副或移动副)代替高副的方法。 条件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必须相同

机械原理-课后全部习题解答

《机械原理》 习 题 解 答 机械工程学院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 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 (8) 第4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5) 第5章齿轮机构 (19) 第6章轮系及其设计 (26) 第8章机械运动力学方程 (32) 第9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39)

第一章绪论 一、补充题 1、复习思考题 1)、机器应具有什么特征?机器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机器与机构有什么异同点? 3)、什么叫构件?什么叫零件?什么叫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试各举二个实例。 4)、设计机器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试选取一台机器,分析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填空题 1)、机器或机构,都是由组合而成的。 2)、机器或机构的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机器可以用来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 4)、组成机构、并且相互间能作的物体,叫做构件。 5)、从运动的角度看,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运动或运动的形式。 6)、构件是机器的单元。零件是机器的单元。 7)、机器的工作部分须完成机器的动作,且处于整个传动的。 8)、机器的传动部分是把原动部分的运动和功率传递给工作部分的。 9)、构件之间具有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的组合,叫机器。 3、判断题 1)、构件都是可动的。() 2)、机器的传动部分都是机构。() 3)、互相之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件是构件。() 4)、只从运动方面讲,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构件的组合。()

5)、机构的作用,只是传递或转换运动的形式。() 6)、机器是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构件的组合。() 7)、机构中的主动件和被动件,都是构件。() 2 填空题答案 1)、构件 2)、构件 3)、代替机械功 4)、相对运动 5)、传递转换 6)、运动制造 7)、预定终端 8)、中间环节9)、确定有用构件 3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6)、√ 7)、√

《机械原理》笔记

& 《机械原理》*号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什么是机器、机构 机器的三特征:1)由一系列的运动单元体所组成。 2)各运动单元体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 3)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以代替或减轻人们的劳动。 具有以上1、2两个特征的实体称为机构。 构件——由一个或多个零件连接而成的运动单元体。 零件——机器中的制造单元体。 第二节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其方法 机构分析:对已知机构的结构和各种特性进行分析。 机构综合: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机构的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及某些动力学参数。机构综合的内容: 1.机构的结构综合2.机构的尺度综合3.机构的动力学综合。 机构的结构综合: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规律。 机构的尺度综合(或运动学综合):研究已知机构如何按给定的运动要求确定其尺寸参数.概括为四类: ?

(1)刚体导引:当机构的原动件做简单运动时,要求刚体连续地变换其位置。(2)函数变换:使机构某从动件的运动参数为原动件运动参数的给定函数。(3)轨迹复演:使连杆上某点的轨迹能近似地与给定曲线复合。 (4)瞬时运动量约束:按构件在某些特定位置时的运动量来设计机构的结构参数。准点——符合预定条件的几个位置。 只要求几个位置处符合给定条件的机构综合方法称为准点法。 减小结构误差的途径是:合理确定准点的分布。可按契比谢夫零值公式配置准点。 第三节学习本课的方法1.注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2. 用 工程观点学习理论与基本方法| 3.注意加强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环节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概述 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构件运动副运动链 运动副:两构件间直接接触且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约束--- 对构件间运动的限制。 运动副元素—运动副参加接触的部分。空间运动副和约束的关系。 平面机构中只有Ⅳ级副和Ⅴ级副。(为什么)低副---副元素为面接触(如移动副、转动副); 高副----副元素为点(线)接触。 ) 运动链---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而成的系统。 机构—选定机架,给相应的原动件,其余构件作确定运动的运动链。 第二节平面机构自由度 机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所必须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高副提供一个约束,低副提供两个约束。机构的自由度为:F=3n-(2p l+p h)。(各符号的意义)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1, F>0;2, F=原动件数。 (F原动件数、F原动件数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主动件—机构中传入驱动力(矩)的构件。 原动件——运动规律已知的构件。其余的活动构件统称从动件。 》 输出构件——输出运动或动力的从动件 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同轴线的转动副,其转动副个数等于构件数减1。 局部自由度——与机构整体运动无关的自由度。 虚约束——对运动不起实际限制作用的约束。 第三节机构的组成 F=0的不可再拆分的最简单的运动链——基本杆组。 机构的组成原理——由若干基本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构成机构。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汇总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 ●控制论的中心思想:它抓住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所共有的特点,站在一个更概括的理论高度揭示了它们的共同本质,即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 机械工程控制论:是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为对象的控制论问题。(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的动态关系)。 机械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1)当系统已定,并且输入知道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即系统分析。(2)当系统已定,且系统的输出也已给定,要确定系统的输入应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即系统的最佳控制。(3)当输入已知,且输出也是给定时,确定系统应使得输出金肯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此即●最优设计。(4)当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均已知时,求出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此即系统识别或系统辨识。(5)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以识别输入或输入中得有关信息,此即滤液与预测。 ●信息:一切能表达一定含义的信号、密码、情报和消息。 信息传递/转换:是指信息在系统及过程中以某种关系动态地传递。 信息的反馈: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不断直接地或经过中间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再输入到系统中去。如果反馈回去的讯号(或作用)与原系统的输入讯号(或作用)的方向相反(或相位相差180度)则称之为“负反馈”;如果方向或相位相同,则称之为“正反馈”。 ●系统: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一些部件的组合。 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能按照要求的参考输入或控制输入进行调节的。 开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无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无反馈回路的。闭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存在反馈的回路。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章

第8章作业 8-l 铰链四杆机构中,转动副成为周转副的条件是什么?在下图所示四杆机构ABCD 中哪些运动副为周转副?当其杆AB 与AD 重合时,该机构在运动上有何特点?并用作图法求出杆3上E 点的连杆曲线。 答:转动副成为周转副的条件是: (1)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 (2)机构中最短杆上的两个转动副均为周转副。图示ABCD 四杆机构中C 、D 为周转副。 当其杆AB 与AD 重合时,杆BE 与CD 也重合因此机构处于死点位置。 8-2曲柄摇杆机构中,当以曲柄为原动件时,机构是否一定存在急回运动,且一定无死点?为什么? 答:机构不一定存在急回运动,但一定无死点,因为: (1)当极位夹角等于零时,就不存在急回运动如图所示, (2)原动件能做连续回转运动,所以一定无死点。 8-3 四杆机构中的极位和死点有何异同? 8-4图a 为偏心轮式容积泵;图b 为由四个四杆机构组成的转动翼板式容积泵。试绘出两种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说明它们为何种四杆机构,为什么? 解 机构运动简图如右图所示,ABCD 是双曲柄机构。 因为主动圆盘AB 绕固定轴A 作整周转动,而各翼板CD 绕固定轴D 转动,所以A 、D 为周转副,杆AB 、CD 都是曲柄。 8-5试画出图示两种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说明它们各为何种机构。 图a 曲柄摇杆机构 图b 为导杆机构。 8-6如图所示,设己知四杆机构各构件的长度为240a mm =,600b =mm ,400,500c mm d mm ==。试问: 1)当取杆4为机架时,是否有曲柄存在? 2)若各杆长度不变,能否以选不同杆为机架的办法获得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如何获得? 3)若a 、b ﹑c 三杆的长度不变,取杆4为机架,要获得曲柄摇杆机构,d 的取值范围为何 值? : 解 (1)因a+b=240+600=840≤900=400+500=c+d 且最短杆 1为连架轩.故当取杆4为机架时,有曲柄存在。 (2)、能。要使此此机构成为双曲柄机构,则应取1杆为机架;两使此机构成为双摇杆机构,则应取杆3为机架。 (3)要获得曲柄摇杆机构, d 的取值范围应为440~760mm 。 8-7图示为一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试求杆AB 为曲柄的条件。若偏距e=0,则杆AB 为曲柄的条件是什么? 解 (1)如果杆AB 能通过其垂直于滑块导路的两位置时,则转动副A 为周转副,故杆AB 为曲柄的条件 是AB+e ≤BC 。 (2)若偏距e=0, 则杆AB 为曲柄的条件是AB≤BC 8-8 在图所示的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为1l 28mm =,2l 52mm =, 3l 50mm =,4l 72mm =,试求: 1)当取杆4为机架时,该机构的极位夹角θ、杆3的最大摆角?、最小传动角min γ和行程速比系数K; 2)当取杆1为机架时,将演化成何种类型的机构?为什么?并说明这时C 、D 两个转动副是周转副还是摆转副; 3)当取杆3为机架时,又将演化成何种机构?这时A 、B 两个转动副是否仍为周转副? 解 (1)怍出机构的两个极位,如图, 并由图中量得: θ=,φ=, γmin= o (2)①由l1+l4 ≤l2+l3可知图示铰链四杆机构各杆长度符合杆长条件;小②最短杆l 为机架时,该机构将演化成双曲柄机构;③最短杆1参与构成的转动副A 、B 都是周转副而C 、D 为摆转副; (3)当取杆3为机架时,最短杆变为连杆,又将演化成双摇杆机构,此时A 、B 仍为周转副。

机械原理第八版答案与解析

机械原理 第八版 西北工业大学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如图a 所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使轴A 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A 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将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其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解 1)取比例尺l μ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图b )。 2)分析其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 图 a ) 由图b 可知,3=n ,4=l p ,1=h p ,0='p ,0='F 故:00)0142(33)2(3=--+?-?='-'-+-=F p p p n F h l 因此,此简单冲床根本不能运动(即由构件3、4与机架5和运动副B 、C 、D 组成不能运动的刚性桁架),故需要增加机构的自由度。

图 b ) 3)提出修改方案(图c )。 为了使此机构能运动,应增加机构的自由度(其方法是:可以在机构的适当位置增加一个活动构件和一个低副,或者用一个高副去代替一个低副,其修改方案很多,图c 给出了其中两种方案)。 图 c1) 图 c2) 2、试画出图示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图a ) 解:3=n ,4=l p ,0=h p ,123=--=h l p p n F

图 b ) 解:4=n ,5=l p ,1=h p ,123=--=h l p p n F 3、计算图示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将其中的高副化为低副。机构中的原动件用圆弧箭头表示。 3-1 解3-1:7=n ,10=l p ,0=h p ,123=--=h l p p n F ,C 、E 复合铰链。 3-2 解3-2:8=n ,11=l p ,1=h p ,123=--=h l p p n F ,局部自由度

机械原理笔记 (2)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

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μl;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 (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 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 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 自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ybernetics Foundat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学时:40 二、授课对象 机械类各专业 三、先修课程 复变函数、积分变换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侧重原理,其内容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机械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系统动力学;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动力学的观点而不是静态观点去看待一个机械工程系统;从整体的而不是分离的角度,从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之传递、转换和反馈等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经典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机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以控制论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有效的解决方法;②如何控制一个机电系统,使之按预定的规律运动,以达到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于建立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关数学工具(如Laplace变换等)的应用,传递函数与方框图的求取、简化与演算等,应有清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2.对于典型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应有清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3.掌握判别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据。 4.对于线性系统的性能指标有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并掌握系统的综合与校正的常用方法。 5.了解线性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方法。 6.对系统辩识问题应建立基本概念。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为40学时,实验8学时;复习、做习题、写实验报告等课外学时为50学时以上。

机械原理笔记

机械原理自我总结及之前笔记遗漏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学什么:研究对象是机械(机器和机构的总称),重点研究对象是机构。 为何学:学习设计机构,巧妙地应用机构。现代机械与机械原理内容密不可分。 如何学:具有理论系统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工程观念。具有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器运动的观点:任何机器都是由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的。 机架也是一个构件。 运动副中的自由度f和约束度s的关系:f=6-s 点接触或线接触为高副,面接触为低 副。 类似于螺旋副的运动副,转动和移动运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螺旋引入约束,所以不是Ⅳ级副,而是Ⅴ级副。 具有固定构件的运动链就变成了机构。同一运动链当取不同构件为机架的时候可以获得不同的机构的类型。 机械原理课程体系就是从工作原理入手,然后研究性能和设计问题。 运动简图绘制时,有些齿轮和曲轴是同一构件,需要用焊接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才能表达成同一构件。 阻力最小定律:机构优先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转动副的摩擦一般小于移动副的摩擦。此定律可以增加机构的灵巧性和运动的自适应性。 计算运动副数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是否是复合铰链,注意是否是同一运动副(转动副轴线重合,移动副移动方向平行,平面高副接触点公法线重合),注意是否是复合高副。 计算自由度时,要除去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常发生虚约束的情况:轨迹重合、距离恒定不变、结构重复。 平面机构组成时,不能将同一杆组的各个外接运动副接于同一构件上,否则起不到增加杆组的作用。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较常用图解分析,要求方法方便、快捷、直观。对于简单的机构,用速度瞬心法作其速度图解分析十分方便快捷。 结构复杂的机构的话,就采用综合法。 采用速度瞬心法时,待求的瞬心位置在两条下脚标中去掉公共号剩下的两个数字组合恰好和速度瞬心相同的延长线上的交点。就比如说,速度瞬心P13在线段P12P23的延长线与线段P14P34的延长线的交点处。 利用瞬心法求解时,相对瞬心P24在两绝对瞬心P12、P14的延长线上时,与同向相对瞬心P24在两绝对瞬心P12、P14之间时,与向。 利用好速度瞬心对求解关于速度问题十分关键。 解析法关键是建立封闭矢量位置方程,然后对x轴、y轴分别投影,再然后求导得到速度及加速度,进而完成机构 的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四章 对于高速及重型机械,因其惯性力很大,所以不可忽略惯性力。这时采用动态静力分析。设计新的机械时,先分 析,后设计,再改正,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满足设计为止。 在机构考虑惯性力作动态静力分析的时候,对构件来说,要用总惯性力来描述。 动代换中代换点K点位置不能任意选择,对工程上计算带来不便,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采用静代换。我们在 学习时是采用理论方法解决问题,而实际工程上允许存在误差,此误差能为一般工程所接受,故理论学习时无需过 度追求精确。 计算转动副摩擦力时,总力的方向是:总力对轴心之矩的方向与相对角速度的方向相。 轴端常做成空心的,是因为由压强规律得知,轴端中心部分的压强非常大,极易压溃。 一般来说,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所以在工程上机构力分析通常只考虑滑动摩擦力。 基本杆组都满足静定条件,也就是可解。 对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就是把惯性力视为一般外力加于相应的构件上,再按静力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串联机组功率传递的特点:前一机器的输出功率即后一台机器的输入功率。只要串联机组任一机器的效率很低,就 会使整个机组的效率极低。

最新机械原理笔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1 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1.2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1.3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μl;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1.4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 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 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自 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虚约束作用: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但可以增加构件的刚性。 注:平面机构的常见虚约束:(1)不同构件上两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若在两 点间加上一个构件和两个运动副;类似的,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时,若 在该点铰接一个滑块并使其导路与该直线重合,将引进一个虚约束。(2)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导路相互平行,这时只有一个移动副起约束作用,其余移动副都是虚约束。(3)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轴线相互重合,这时只有一个转动副起约束作用。(4)完全对称的构件注:如果加工误差太大就会使虚约束变为实际约束。 1.5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1、高副低代:在平面机构中用低副(转动副或移动副)代替高副的方法。 条件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必须相同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绪论 1、控制论的中心思想、三要素和研究对象。 中心思想: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 三要素:信息、反馈与控制。 研究对象:研究控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2、反馈、偏差及反馈控制原理。 反馈:系统的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地返回到输入端并共同作用于系统的过程称为反馈。 偏差: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 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原理。 3、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控制部分:给定环节、比较环节、放大运算环节、执行环节、反馈(测量)环节 被控对象 基本变量:被控制量、给定量(希望值)、控制量、扰动量(干扰) 4、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反馈的情况分类 a、开环控制系统:当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没有控制作用,即系统没有反馈回路时,该系 统称开环控制系统。 特点:结构简单,不存在稳定性问题,抗干扰性能差,控制精度低。 b、闭环控制系统:当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时,即系统存在反馈回路时,该系 统称闭环控制系统。 特点:抗干扰性能强,控制精度高,存在稳定性问题,设计和构建较困难,成本高。 2)按输出的变化规律分类 自动调节系统 随动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 3)其他分类 线性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系统的稳定性:首要条件 是指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能够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2)系统响应的快速性 是指当系统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出量之间产生偏差时,消除这种偏差的能力。 3)系统响应的准确性(静态精度) 是指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大小。

第二章系统的数学模型 1、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时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时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数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频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频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2、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方程描述的系统。 重要特性是具有叠加原理。 3、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4、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传递函数的概念: 1)定义:初始状态为零时,输出的拉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即 G(s) =Y(s)/X(s) 2)特点: (a)传递函数反映系统固有特性,与外界无关。 (b)传递函数的量纲取决于输入输出的性质,同性质的物理量无量纲;不同性质的物理量有量纲,为两者的比值。 (c)不同的物理系统可以有相似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不反映系统的真实的物理结构。(d)传递函数的分母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令分母等于零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其解为特征根。 (e)传递函数与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互为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的关系。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及答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A 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系统的稳定性 、 响应的快速性 、 响应的准确性 。 2、已知f(t)=t+1,对其进行拉氏变换L[f(t)]= 1/s 2+1/s 或者(1+s )/s 2 。 3、二阶系统的极点分别为s 1=?0.5,s 2=?4,系统增益为2,则其传递函数G(S)= 2/(s+0.5)(s+_4) 4、零频幅值A(0)表示当频率ω接近于零时,闭 环系统输出的幅值与输入幅值之比。 5、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机械工程控制就是研究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6、系统的频率特性求取有三种方法:根据系统响应求取、用试验方法求取和将传递函数中的s 换为 jw 来求取。 8、微分环节的控制作用主要有 使输出提前 、 增加系统的阻尼 、 强化噪声 。 9、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 22 2)(n n n s s s G ωξωω++=,其中n ω为系统的 无阻尼固有频率 ,当10<<ξ时为 欠阻尼 系统。在阻尼比ξ<0.707时,幅频特性出现峰值,称谐振峰值,此时 的频率称谐振频率ωr =221ξω-n 。 10、一般称能够用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物理系统成为相似系统。 11、对自动控制系统按照输出变化规律分为自动调节系统、随动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12、对积分环节而言,其相频特性∠G(jw)=-900。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闭环系统:当一个系统以所需的方框图表示而存在反馈回路时,称之为闭环系统。 2、系统稳定性:指系统在干扰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当干扰撤除后,系统自动回到平衡位置的能力。 3、频率特性:对于线性定常系统,若输入为谐波信号,那么稳态输出一定是同频率的谐波信号,输出输入的幅值之比及输出输入相位之差统称为频率特性。 4、传递函数:在外界作用系统前,输入、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环节或元件的输出x 0(t)的Laplace 变换X 0(S)与输入x i (t)的Laplace 变换X i (S)之比,称为该系统、环节或元件的传递函数G(S) 5、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而且有一定的目的或一定运动规律的一个整体,称为系统。 三、 分析题(每题6分,共12分) 1、分析人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的传输,并利用信息的反馈,以达到自行车平衡的。(要求绘出原理方框图) 分析人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的传输,并利用信息的反馈,以达到自行车平衡的。 解:人骑自行车时,总是希望具有一定的理想状态(比如速度、方向、安全等),人脑根据这个理想状态指挥四肢动作,使自行车按预定的状态运动,此时,路面的状况等因素会对自行车的实际状态产生影响,使自行车偏离理想状态,人的感觉器官感觉自行车的状态,并将此信息返回到大脑,大脑根据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偏差调整四肢动作,如此循环往复。其信息流动与反馈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2、 C(S),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2)以N(S)为输入,当R(S)=0时,分别以C(S),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3)比较以上各传递函数的分母,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以R(S)为输入,当N(S)=0时,C(S) ,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 (2)以N(S)为输入,当R(S)=0时,以C(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 从上可知:对于同一个闭环系统,当输入的取法不同时,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不同,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不同,系统的传递函数也不同,但系统的传递函数分母不变,这是因为分母反映了系统固有特性,而与外界无关。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求图所示两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中x i (t)、u i 为输入,x o (t)、u o 为输出 。(写出具体过程)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1) ()()()()(2121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G C +==) ()()(1)()()()(211s H s G s G s G s R s Y s G Y +==)()()(1)()()()(212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G C +==)()()(1)()()()()()(2121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N s Y s G Y +-==

西工大第八版机械原理第八版课后练习答案

<机械原理>第八版西工大版 第2章 2-1 何谓构件?何谓运动副及运动副元素?运动副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答:参考教材5~7页。 2-2 机构运动简图有何用处?它能表示出原机构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机构运动简图可以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传递情况,可进行运动分析,而且也可用来进行动力分析。 2-3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当机构的原动件数少于或多于机构的自由度时,机构的运动将发生什么情况? 答:参考教材12~13页。 2-4 何谓最小阻力定律?试举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最小阻力定律的1、2个实例。 2-5 在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参考教材15~17页。 2-6 在图2-20所示的机构中,在铰链C、B、D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都是重合的,那么能说该机构有三个虚约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在铰链C、B、D中任何一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重合是由于其他两处的作用,所以只能算一处。 2-7 何谓机构的组成原理?何谓基本杆组?它具有什么特性?如何确定基本杆组的级别及机构的级别? 答:参考教材18~19页。 2-8 为何要对平面高副机构进行“高副低代"?“高副低代”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参考教材20~21页。 2-9 任选三个你身边已有的或能观察到的下列常用装置(或其他装置),试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1)折叠桌或折叠椅;2)酒瓶软木塞开盖器;3)衣柜上的弹簧合页;4)可调臂台灯机构;5)剥线钳;6)磁带式录放音机功能键操纵机构;7)洗衣机定时器机构;8)轿车挡风玻璃雨刷机构;9)公共汽车自动开闭门机构;10)挖掘机机械臂机构;…。 2-10 请说出你自己身上腿部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分别可视为何种运动副?试画出仿腿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2-11图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j输入,使轴A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1)取比例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 解:

笔记-机械原理总复习

机械原理总复习 绪论 1、机构的组成要素:(构件和运动副) 1)构件和零件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 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仍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 a)两个构件、b) 直接接触、c) 有相对运动 运动副元素分:高副和低副 3)运动链和机构的区别 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系统。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运动链称为机构。 2、1)机械系统的组成: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5个要素): 3)机构与机器的区别: 第一章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F > 0, 原动件数目等于自由度数目1、机构自由度的计算:F=3n-2*Pl-Ph 注意:①先判别机构有无1)复合铰链;2)局部自由度;3)虚约束; ②判别有无高副; ③计算自由度,一般F=1或2,并比较输入构件个数,看是否有无确定运动。 2 1)运动简图的绘制: ①仔细研究。多少构件?运动副的种类和数目?②选择绘图面。必要时,需加局部视图;③先画机架上的所有固定运动副;④从原动件开始,按照运动传递路线,逐个绘制构件。⑤构件用数字标注,运动副用英文大写字母标注;⑥计算并校核机构的自由度;⑦测量所有运动学尺寸;⑧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复合铰链的定义: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 3)局部自由度:构件局部运动所产生的自由度。 注:出现在加装滚子的场合,计算时应去掉。滚子的作用: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4)虚约束的概念及作用以及应用场合(举例): 虚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实际不起作用的约束。计算自由度时应去掉虚约束。 虚约束的引入,一般是为了改善机构受力,增大传递功率或者其它特殊需求;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考试题完整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一、填空题 1. 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 叠加 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2.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输入量和 反馈量 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3.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是否设有反馈环节来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__开环_控制系统、_闭环__控制系统。 4. 根据系统输入量变化的规律,控制系统可分为 恒值 控制系统、 随动 控制系统和 程序控制系统。 5.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离散信号而没有连续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数字)控制系统,其输入、输出关系常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6. 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控制系统可分为__线性__ 控制系统、 非线性_控制系统。 7. 线性控制系统其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关系可以用 线性微分 方程来描述。 8.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 快速性 和准确性。 9.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等。 10. 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11. 传递函数的组成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仅仅决定于 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 ,并且只适于零初始条件下的 线性定常 系统。 12. 瞬态响应是系统受到外加作用激励后,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13. 脉冲信号可以用来反映系统的抗冲击能力。 14. 单位斜坡函数t 的拉氏变换为 2 1 s 。 15. 单位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是 1/s 。 16.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 ∞ 。 17. I 型系统G s K s s ()() =+2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0 ,在单位加速度输入下,稳态 误差为 ∞ 。 18. 一阶系统11 Ts +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表达是T t e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933】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学期:2020年春季 课程名称【编号】: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933】 A 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必做,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线性定常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质是什么? 答:系统时域响应通常由稳态分量和瞬态分量共同组成,前者反映系统的稳态特性,后者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线性定常系统对输入信号微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微分,线性定常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 2. 影响系统稳态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原理性误差为了跟踪输出量的期望值和由于外扰动作用的存在,控制系统在原理上必然存在的一类稳态误差。当原理性稳态误差为零时,控制系统称为无静差系统,否则称为有静差系统。原理性稳态误差能否消除,取决于系统的组成中是否包含积分环节(见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 ②实际性误差系统的组成部件中的不完善因素(如摩擦、间隙、不灵敏区等)所造成的稳态误差。这种误差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通过选用高精度的部件,提高系统的增益值等途径减小。 二、计算题(本大题共6小题,其中第1、2小题必做,第3、4小题任意选做1题,第5、6小题任意选做1题,共计做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 某单位反馈的位置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14 +=s s s G ,试求 (1)该系统的特征参量n ω和ξ; (2)系统的最大超调量p M 、上升时间r t 、峰值时间p t 、调整时间s t 。 2.某开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0025.020025.050 2 2++= s s s s G ξ,分别求控制信号为()1=t r ,()t t r =,()25.0t t r =的稳态误差ss e 。

机械原理笔记 新

机械原理考试笔记大全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1 研究机构的目的 目的:1、探讨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3、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1.2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称为运动副元素) 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转动副、移动副),高副: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注:低副具有两个约束,高副具有一个约束 2、自由度:构件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或确定构件位置的独立参变量的数目) 3、运动链:两个以上的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其中闭链:每个构件至少包含两个运动副元素,因而够成封闭系统;开链:有的构件只包含一个运动副元素。 4、机构:若运动链中出现机架的构件。机构包括原动件、从动件、机架。 1.3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机构运动简图: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机构示意图:不按精确比例绘制。 2、绘图步骤:判断运动副类型,确定位置;合理选择视图,定比例μl;绘图(机架、主动件、从动件) 1.4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机构的自由度:机构中各活动构件相对于机架的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F=3n - 2p L - p H (n指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p L指机构中低副的数目,p H指机构中高副的数目) 自由度、原动件数目与机构运动特性的关系: 1):F≤0时,机构蜕化成刚性桁架,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 2):F > 0时,原动件数等于F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原动件数小于机构自由度时,机构运动不确定; 原动件数大于机构自由度,机构遭到破坏。 2、计算自由度时注意的情况 1)复合铰链: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包含m-1个转动副(必须是转动副,不能多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构成复合铰链,注意滑块和盘类构件齿轮容易漏掉,另外机架也是构件。 2) 局部自由度:指某些构件(如滚子)所产生的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局部运动的自 由度。解决方法:将该构件焊成一体,再计算。 3)虚约束:指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注:计算时应将虚约束去掉。 虚约束作用: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但可以增加构件的刚性。 注:平面机构的常见虚约束:(1)不同构件上两点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若在两 点间加上一个构件和两个运动副;类似的,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一直线时,若 在该点铰接一个滑块并使其导路与该直线重合,将引进一个虚约束。(2)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导路相互平行,这时只有一个移动副起约束作用,其余移动副都是虚约束。(3)两构件构成多个移动副且其轴线相互重合,这时只有一个转动副起约束作用。(4)完全对称的构件注:如果加工误差太大就会使虚约束变为实际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