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渐进性是指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终端”。事物不是处在量变之中,就是处在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作为哲学范畴,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不同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质。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意味着: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认清事物的质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事物的质,才能区别不同事物,找到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方法。如果混淆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就会真假不辩、是非不清,就不可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比如,物体的大小、质量的疏密、运动的快慢、人口数量的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等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大家所熟知的一例子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高于0°C和低于之间变化,不会改变谁的液体状态这种物理的质。认识事物的质固然十分重要,认识事物的量同样不可忽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在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同时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做到“胸中有数”。指挥作战,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作准确的估量,才能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指导建设,要通过市场调节或宏观调控保证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的恰当比例关系,才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准确而完备的统计和计算,为我们进行量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就是两个关节点0°C到之间范围内的量,低于0°C或高于100°C,水就变成冰或汽,而不再是液态水了。农作物种植要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个国家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达到适当的积累率,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争取适当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度的问题。只有重视和争取达到最佳适度的量,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所以表现为渐进性。古人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胜为大胜”,这个“积”的过程就是渐进性。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较量就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把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就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趋势而做出的判断。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是旧质的中断和向新质的跃迁,因而表现为飞跃性。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渐进性的量的积累,然后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自然现象中的物种的演变,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形态更替,都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引起的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从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飞跃。当然,渐进性与飞跃性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渐进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飞跃性的接近,正是因为有了以往的渐进性的积累才可能产生飞跃。

事物发展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连续进行,保持着事物质的稳定的状态,但这种变化一旦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量变——质变——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形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第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对于发展而言,量变与质变都是缺一不可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实现质的变革,事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时候,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在事物发展中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质变条件尚未成熟,量的渐进性积累对事物的发展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进行量的长期积累,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质的转变。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我们应该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达不到一定的限度与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样,都会影响到事物的质。本来是好药,吃过了头,也会造成伤害。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一些底线,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就是度的关节点,一旦突破这些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不仅当事人会因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惩处,严重的甚至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朝好的方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平直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用形象的语言说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否定之否定之规律。具体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当否定方面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时,事物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自身达到否定自身,而后,再由否定进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便显示出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上升的,是因为发展是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每一

次辩证否定不仅抛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继承了其中有益的、积极的成果,并且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每一次辩证否定都产生出新的东西,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迂回曲折的,是因为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矛盾双方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使得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原有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否定的实现都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新事物与旧事物斗争的结果,由于双方发展的不平衡,力量的此消彼长,斗争的此起彼伏,决定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很可能多次反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即使新事物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可能出现旧事物死灰复燃的情况,使新事物的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从而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现象,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就是说,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固有矛盾的展开而必然带来的转化和更替过程,事物正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否定自己从前存在的形式,否则,就没有新旧事物的区别。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都要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新事物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所以,列宁指出:“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

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变革,又保留、继承。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新事物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辩证否定就是克服与保留、变革与继承的统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扬弃”一词,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制度,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不仅不应当抛弃,而且应当保留继承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西方那样完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要建成社会主义,更需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我们的事也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同时,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走弯路。我们干的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这就不可能不冒一些风险,也可能出现暂时的失误和曲折。要正确分析和看待前进中的曲折,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推动事业不断前进。对于那些因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乃至追逐私利、徇私枉法等因素造成的错误和挫折,就不能以发展的曲折性为理由加以掩饰,必须坚决地与之斗争,尽可能避免这些现象。我们不能保证永远不走弯路,但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避免重大的曲折和错误,力争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进步。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勇于直面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不为问题所困,不为艰难所阻,以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推动发展。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1)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 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

强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而 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1)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会竭力扼 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 一个过程; 3)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分歧:1)联系和孤立的观点; 2)发展和静止的观点; 3)全面和片面的观点。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事物发展的逻辑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都是一种“关于发展的学说”。然而,二者却有根本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绝对精神自我“分裂”、自我“回复”的学说。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为本体,因而它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现实事物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学说。概括地讲,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现实事物)发展的学说,是对事物发展的逻辑的理论表达。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与本体的虚幻性 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 这就是说,以现实事物为辩证法的本体,首先必须确认“物质的先在性”,确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当以劳动为基础、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大领域时,科学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就成为阐释辩证法的物质本体的关键问题了。此是其一。其二,社会是人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因而在确定的本体论视域内,现实事物作为一种“物质的东西”无疑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认为,“现实的人”具有感性、对象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这里,我们可先来分析前三个特征。第一,现实的人首先是感性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第二,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像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的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反之亦然。同样,正像感性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样,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人也必然是对象性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必然“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而且,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与现实的人处于密不可分的状态中(正如不能将农民与其所耕种的土地人为地割裂开来一样),二者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三,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然而,这种活动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想像的主体的想像活动”,也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客体”而存在的活动,而是“对象性的活动”。[4](P73、54)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作为人的活动的实践在本质上又是“物质实践”,所以,尽管现实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着的人,但它依然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层次、一种客观存在。换言之,在本体论的视域中,无论人作为感性的人、对象性的人乃至活动的人的规定性,都被客观物质化了,都是物质世界的构成部分。只不过,人及人所构成的社会是物质世界能动的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已。进一步讲,由于现实的人作为对象性的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感性的对象”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因而在逻辑上“感性的对象”的改变优先于现实的人的改变,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感性的对象”得以自我改变的能动性和力量时才能展现出来,这样,“感性的对象”的能动性反而成为现实的人的能动性的根据。总之,自然、社会包括现实的人在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构成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客观世界,就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本体的“现实事物”。 三、事物“自生的发展”与人的目的性追求的统一 由于唯物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以下事物指现实事物)为本体,因此,作为一种发展学说的唯物辩证法,具体而言,就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外在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自己运动自己、自己生成自己、自己扬弃自己

事物发展的状态高政治教案.doc

事物发展的状态_高二政治教案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 ? ?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

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 [原因剖析]? ?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教案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或:①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或: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意义: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事实证明,那些对新事物采取讽刺讥笑态度的人,最后往往被历史所讥笑。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哪几方面?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1)分歧: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而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当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整理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_创新思维心得

整理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_创新思维心得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 1、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又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杨杰董事长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一流企业。我们作为区县基层就要坚定发展信心,全心全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夯实发展基础,助力公司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事物的发展存在渐进性和飞跃性,渐进性是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事物不是处于量变就是处于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客户服务工作中,我们是不能“质变”的,要严控客户投诉数量,牢记“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宗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客户投诉、客户的监督中找到自身不足、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不是不负责任,敷衍推塞,任由客户不满情绪升级,失去客户依赖,守住底线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同时通过主观努力,避免重大的曲折和错误,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在工作中目标和计划是容易确定的,比如月度考核,确定目标及计划后发展的通道绝不会是平坦通畅的,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或阻碍目标的达成,作为基层管理人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织金四中周仕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导入:以视频《我国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引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展示资料:《小宝家买车》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论战汽车!(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两款汽车的优缺点) 由新能源汽车是新事物的优点得出: (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通过问题你认为余额宝的发展前途会怎样?你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由新能源汽车出现所存在的问题导出: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第一、新事物总要经历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通过问题:对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考验。(教师在此总结第一目知识点) 展示学生视频:《学生的学习点滴》 《鸡生蛋》的过程…………. 思考:蛋孵出鸡的过程,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过度)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什么是量变、质变?(看书P65)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找学生举出生活中量变和质变的例子?)然后教师再呈现几个例子来讲解。由材料:蛋孵出鸡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天就实现的,你有何感想?过度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 第三个探究活动:结合年轻人要实现梦想、出人头地,应该怎么做?由学生讨论,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同一的。量和质的同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例如我国国民经济这个事物内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在发生量的消长,在消长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的结构在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因而也在变,这种量的减增和比例的变化就是量变。量变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静止、相持、平衡、连续性的保持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燥,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 要准备的哲学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说的明白些, 就拿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总要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从 1 23到你好,再见。一天 天积累,一天看似微小的渐进,就渐渐为你学好这门语言打下了基础。这就是量变的最好体现。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 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 人生中会有很多很多挫折困难,在高中的时候,特别高三时候,每天都是无数的作业,无数的试卷, 无数的考试,很多时候我们都厌倦,都疑惑,这么日以继夜的做,学习,到底是否值得,是否会起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应该相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当有信心,因为,只要量变到了一定阶段,质变是必然发生的,做了那么多习题,考了那么多的试,当然会有用,当有一天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你才不会慌乱,不会手足无措,你会习惯。这就是质变啊, 由于你高三一年的努力和奋斗,这种量变终于变成了最后的成功。 当然,也有不好的例子,比如现今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贪污腐败。每一个大贪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贪污那么多,他们总会想我只收这么一次,只收这么一点点钱,不会有什么关系的,可是,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三、讲授新课 (一)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第一、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的生存根据。 第二、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还在于它的出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要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 (二)发展的进程——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 1、质、量、度 (1)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

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事物有多方面的质。(黄金)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也是多方面的。(商品) (3)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关节点即临界点(水) 2、量变和质变 (1)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一般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同时,质变总是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增加的量与减少的量)的较量,它们都在为质变做准备。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取决于是什么量的增减,朝着什么方向的增减。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 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3、方法论: 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运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和逆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堂思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分析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34.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从哲学上看,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特征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必要条件是指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诸要素的总和。必要条件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非它不可,有它未必可。要想必可,还需其它条件。 充分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足以够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充分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有它必可,无它未必不可。[来源:学&科&网Z&X&X&K] 例如,对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说,社会分工就是它的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分工,决不会有商品经济,有了社会分工,也不一定就有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吏上,商品经济是在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才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后并没有马上出现商品经济,因为那时还不具备商品经济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其它条件。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充分条件。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而没有建立市场经济的地方不一定没有商品经济。 从事物及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三者的外延关系看,一般来说,必要条件的外延包含着并不大于事物的外延;充分条件的外延小于并被包含在事物外延之中。 35.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吗?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否定是同肯定相对立而同时存在于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一旦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就发生了质变,旧事物就被否定而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每望和新事物的诞生。只有经过否定,新事物才能向前发展。否定又是新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是在吸收旧事物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中,消灭的是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至于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后可以成为新事物养料的因素,则被新事物吸收过来加以改造,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而保留下来。由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辨证的否定观。辨证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克服,抛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使用说明】 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 (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第二节 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第二节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弄清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辨证关系原理; 2、能力方面: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也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2)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3)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思考: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分析学生回答,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并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那么事物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问题。 导入新课: 引用古希腊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进入新课学习。教师在介绍这两个著名哲学论证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多媒体显示):1、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 2、一个长满头发的人会不会因为少一根头发而变成秃头?(学生议论,教师不断追问,与学生形成互动) [教师点拨]一粒谷子能算作谷堆吗?少一根头发会成为秃头吗?答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能;再添一粒或再少一根如何?仍然不能,不过就是两粒谷子或少两根头发而已。不用问,即便继续添上几次或再少几根,也只是若干粒谷子或少若干根头发罢了。——可是,倘若这个行为不断的重复下去,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若干粒谷子已经变成谷堆了,一个长满头发的人已经变成秃头了。 请同学们思考:谷子是一粒粒的加上去的,到底是哪一粒谷子如此重要,有它则算作谷堆,无它只能叫做“若干粒”谷子呢?(引导学生讨论)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测试题 2019.9 1,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只要各方面及时总结,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就一定能成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措施。这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主要矛盾对事物韵发展起决定作用 2,近年来,中美首脑多次会晤,就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美国政府在台湾等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始终未停止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说明( )。 ①当前世界格局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②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利益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进行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的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 B.逆境毕竟是外因,如果能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就能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成绩 C.外因有时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2004年1月,美国“双胞胎”火星车一“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成功登陆火星。科学家运用火星车发回的岩石标本照片等材料,可以深入探寻火星是否存在水源,确定火星生物是否出现过,揭示火星历史上的气候特征,把对火星的认识引向更深的领域。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扩展加深③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