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歇:颓:沉鳞:竞

跃: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

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

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

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

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

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寝()藻()荇()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猜猜看: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月色

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

盖: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

成语

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

轼被贬的情况)?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歇:颓:沉

鳞:竞

跃:与: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了解文体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3、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

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

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

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