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

2.《论语》的体裁、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之忧

6.大动干戈

7.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的主、地位

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

3.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

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修辞手法

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比喻)

四、表现方法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手法)

五、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字

1.河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楼记》优美的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5.【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第四课秋水

一、文学常识

1.庄子的地位、主、批判思想

2.庄子文章的特点

3.《庄子》一书的篇幅、容及其作者

4.本文体裁:寓言

二、文章容

1.文章主旨

2.本文论证特点:以小见大

3.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条件

三、论证方法

1.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举例论证)

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

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类比论证)

四、修辞方法

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

3.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反诘、比喻)

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反诘、比喻)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排比、比喻)

五、成语演化

1.井底之蛙

2.望洋兴叹

3.洋洋自得(洋洋得意)

4.贻笑大方

5.大方之家

六、文言常识

1.古今异义

至于(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2.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4.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五课

一、文学常识

1.五经名称

2.“三礼”名称

3.《礼记》成书年代、容、地位、反映思想

二、文章容

1.主旨理解

2.“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论证方法

全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社会”和“小康社会”之间的对比

四、成语演化

1.夜不闭户

2.世界

第6课以修身为本

一、文学常识

1.四书的名称

2.《大学》的出处、作者、阐述思想

3.小学包含的容

二、文章容

1.中心主旨理解

2.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为:品德

三、文言词汇知识

1.掌握明、虑、齐、格物、壹是等词的用法

2.翻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7课好学·力行·知耻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2.《中庸》的出处、成书年代、作者、评价

二、文章容

1.中庸之道中的“道”是指:准侧

2.文章主旨

第8课谏逐客书

一、文学、文体常识

1.古代“书”的定义、应用围

2.本文节选自什么作品

3.文章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

二、论证方法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类比论证)

2.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举例论证)

3.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制诸侯之术也。(类比论证)

4.用“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类比论证)

5.用“损民以益仇”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对比论证)

三、修辞方法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排比、对偶)

四、文章容

1.中心论点

2.文章结构层次

3.作者国籍(原:蜀国;后:晋朝)

五、特殊句式

1. 此非所以跨海、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

2.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判断句)

第9课情表

一、文学常识

1.表的含义

2.情表的评价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文言常识

1.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不行秀才告诉辛苦

2.词类活用

躬亲日笃闵凶微贱终余年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臣殒首不能上报

省略句: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②则告诉不许③谨拜表以闻

三、文章容

1.中心主旨

2.流传千古的原因

3.文章主要特点:骈散相间

四、成语演化

1.零丁孤苦(孤苦伶仃、孤苦零丁)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日薄西山

5.气息奄奄(奄奄一息)

6.人命危浅

7.朝不虑夕(朝不保夕)8.皇天后土

五、典故

1.死当结草

第10课答翊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别称、思想、反对文风

2.作者的地位、评价

二、论证方法

1.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为文立言(类比论证)

2.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宜言”的道理(类比论证)

3.肖于器——见用与不见用应有的态度(类比论证)

4.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为文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演绎论证)

三、修辞手法

1.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比喻、对偶)

2.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比喻)

四、文章容

1.中心主旨

2.主要观点

3.文中的“气”的含义

五、文言常识

(一)文字

【通假字】1.蕲胜於人而取於人.(蕲—祈)

【古今字】1.有志于古者希矣.(希—稀)

【异体字】1.养其根而立矣其实.(竢—俟)

(二)辞汇

【古今异义词】

1.气之与言犹是也.(与,相对.犹,如同)

2.其敢自言几于成乎(几,接近)

3.所以劝之.(劝,鼓励)

【同形异构词语】

1.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虽然,虽然这样)。

2.然后识古书之正伪/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然后肆焉。

(然,这样;后,……之后)

3.所以劝之.(所,结构助词,以,介词,介绍原因.二者结合,表示"……的原因"。

(三)语法

【句式】[一]判断句

1.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主语:愈;谓语: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主语:生所谓立言者;谓语:是."是"是指示代词)

3.气,水也.(主语:气;谓语:水)

4.言,浮物也.(主语:言;谓语:浮物)

[二][被动句]

1.蕲胜於人而取於人,则固胜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无诱於势利/ 其观於人/ 待用於人者.(取於人,诱於势利,观於人,用於人:"动词+於+施事"式)

2.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动词+乎+施事"式)

[三]宾语前置

1.惟言之务去.("言"是"去"的宾语,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其用於人也奚取焉.(疑问代词"奚"是"取" 的宾语)

[四]倒装句

1.俨乎其若思.(主谓倒装)

2.茫乎其若迷.(主谓倒装)

3.戛戛乎其难哉.(主谓倒装)

4.昭昭然黑白分矣

5.然后浩乎其沛然矣.(主谓倒装)

[五]习惯格式

1.而其问何下而恭也.(格式:"何……也",表示感叹,相当於("多麽……啊")

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生所谓立言者(格式:"所谓……",相当於"说的……")

3.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格式:"非……不敢……",相当於"不是……不敢……",强调动作行为的条件,趋向)

4.惟言之务去.(格式: "唯……是……",强调宾语)

【词类活用】

1.处心有道.(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在")

2.行己有方."使……行"

3.吾诚乐而悲之.(乐,悲,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乐","为……悲")

【重要虚词】

1.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而,连词,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於"但是",第二个表示递进关系,相当於"而且".其,指示代词,那.何,副词,相当於"多麽".也,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语气)

2.谁不欲告生以其道(以,介词,介绍物件,相当於"把……",句中"以其道"这个介宾词组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挪到动词"告"前面作状语)

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於"可是".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与"谓"组成"所字词组",表示"说的","者"字与"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组成"者字词组",表示"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的人,"所字词组","者字词组"都是名词性短语,二者是"定中"关系)

4.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谓","立言者"都是名词性词组,二者是"定中"关系.是,指示代词,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所,者都是结构助词,它们和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短语",表示动作的物件."所为者"即"做的事情","所期者"即"期待的事情")

6.愈之所为.(所,结构助词,与动词"为"组成"所字词组","所为"即"做的事情")

7.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焉,疑问代词,哪里.且,选择连词,相当於"或","还是")

8.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连词,虽然.然,指示代词,这样.为,介词,介绍物件,相当於"对……")

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文学常识

1.欧阳修的主、地位、作品

2.文章出处

3.本文的体裁

二、文章容

1.中心论点

2.主要论证方法:对比

3.“满招损,谦得益”出自什么作品

三、重点句子

1.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和朝代)兴盛衰亡虽然(由于)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

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世人说晋王死的时候拿箭说梁王等三人是仇人,是我立他做王,订的盟约结果他们却背叛了梁。

约:名作动,订盟约其:命令副词

四、论证方法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对比论证)

2.《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引用论证)

3.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对比论证)

第12课答司马谏议书

一、文学常识

1.王安石散文特征、主、作品、评价(列宁)

2.本文的体裁——驳论文(议论文体角度)

3.本文的体裁——政论文(题材角度)

4.文章选自——《资治通鉴》

二、文章容

1.中心主旨

2.行文风格——刚柔相济

3.行文驳斥的五个主要观点

4.全文驳论的角度——驳斥论点

5.作者驳斥司马光的理论原则——名实要相符

6.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上--“欲变此”

三、论证方法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例证法)

2.驳斥“征利”观点——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演绎论证)

四、反驳的类型

1.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五、修辞方法

1.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反语)

2.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排比)

第13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文学常识

1.蔡元培的著作

2.本文的体裁——演讲词(演讲稿、演说词)

演讲词特征:首先,容上要有针对性;其次,中心要突出;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

二、文章容

1.中心

2.总体论证方法——归纳论证、对比论证

3.文中的观点、主: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第14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1.鲁迅的作品——

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十六部杂文集(仅仅记书中列举的三部)

2.第一篇白话小说

3.本文体裁——驳论文

4.本文体裁——杂文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

二、文章容

1.中心论点

2.全文驳斥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3.对几类代表中国的脊梁的人的理解、举例

4.文章的层次结构(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两层)

三、修辞方法分析(比喻)

1.脂粉——喻指自欺欺人的伪装

2.脊骨和脊梁——喻指骨气和根本主

3.地底下——喻指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四、论证方法

归谬论证(与二点中的第2不矛盾)

第15课容忍与自由

一、文学常识

1.适的身份、贡献、主、地位

2.适的主要著作

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影响适青年时期思想最深的人物——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赫胥黎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二、文章容

1.文章中心论点及三个分论点

2.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排比修辞手法)

3.我觉得这个,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归纳论证方法)

四、词语释义

1. 析言破律:曲解圣贤之言,破坏既定法制。乱名改作:扰乱名物概念,改变行为规。左道:旁门邪道。

2. 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固执己见。言伪而辩:议论虚伪却巧言善辩。学非而博:学理错误却驳杂恣肆。顺非而泽:依从错误却文过饰非。

第16课论读书(节选)

一、文学常识

1.林语堂的身份、作品、地位

2.文章体裁——小品文(特征:幽默闲适)

3.语丝社得名原因——《语丝》周刊

4.语丝社作家创作文体——语丝文体

二、文章容

1.文章主旨

2.毛孔骨节,皆不爽快——比喻(修辞方法)

3.文中作品

①《大荒集》:林语堂散文作品集之一,本文节选于此。

②《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部科教考试用书

③《马氏文通》:我国第一步语法著作

④《浮生六记》:清代散文家复的自传体作品

4.本文的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归纳、演绎、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

5.艺术手法

①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和名篇名作来说明观点

②议论、记叙、说明和抒情自然结合

第17课咬文嚼字

一、文学常识

1.朱光潜的身份、作品

2.文章体裁——文艺专论(与答翊书相同)

二、文章容

1.“咬文嚼字”本义和文中意思

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文中意思: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中心论点)

三、论证方法

1.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2.文中阐述论点时主要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3.心理学的套版反应——运用文字要有创造精神(演绎论证)

第18课生命的意义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主要成就

2.著作及全部作品汇集

二、文章容

1.文章主旨

2.故生命的长短,不足以决定生命之价值。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归纳推理论证)

第19课谈时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及其身份、成就、创作题材(理论批评)、参加社团

2.作者主要著作

3.本文体裁(散文小品)及其特征

二、课文容

1.本文的论证方法——演绎论证

2.典故运用: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

3.名言名句: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

4.行文风格——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

5.文章主旨理解

第20课论快乐

一、文学常识

1.钱钟书的作品

2.本文的体裁(随笔)

3.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二、课文容

1.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比喻)

2.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排比)

3.词语解释

①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②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

4.主题归纳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

第21课论读书

一、文学常识

1.马克思对培根的评价

2.培根的国籍、身份

3.本文体裁——随笔

二、论证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排比)

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排比)

第22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文学常识

1.罗素的身份、主要著作

2.文章的体裁——论说文

3.本文选自——《外国散文精选》

二、文章容

1.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

2.行文风格——①使用第二人称②大量使用也许、说不定等虚拟语

3.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①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②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

③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

第23课我的世界观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体裁

2.作者的国籍

二、文章容

1.思想深远而语言朴实

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3.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第24课伯克段于鄢

一、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体裁、作者、记叙时代

2.《左传》在写人和叙事上的优点

3.题目原来出处——《春秋》

二、课文容

1.人物形象

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

颍考叔:聪慧机智。

2.艺术手法

描写战争详略得当

成功地刻画了人物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3.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

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

“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

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三、文言常识

1)亟请于武公(屡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过:不超过,参:同“三”,国:国都)3)姜氏欲之,焉辟害?(焉:怎能,辟=“避”)

4)蔓,难图也(蔓:蔓延,生长,图:图谋,谋划)

5)无庸,将自及(庸=用,自及:自己遭殃的意思)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地道,名用如动词,挖地道)

7)爱其母,施及庄公(延续推及)

(三)句子翻译

1)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一个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

3)不义不昵,厚将崩。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即使扩大了土地,也会分崩离析。

第25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的体裁、容、整理者、记载年代

2.《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二、人物形象

1.冯谖

“奇人奇计”,足智多谋,深思远虑,潇洒无稽,报效知己

2.孟尝君

有政治远见,也堪称慧眼识人,具有宽人责己,礼贤下士的品德。

三、艺术手法

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

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4.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

四、细节描写

1.“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

2.“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

五、侧面描写

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第26课垓下之围

一、文学常识

1.《史记》体裁、原名、容、记述朝代、地位

2.对《史记》的评价

3.课文选自

1.文中描写的三个场面及每个场面表现的主人公性格

2.中心主旨理解

3.成语演化: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四面楚歌

三、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1. 通假字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

2. 马童面之面通“湎”,面向

3.逝:通“驰”(chi) ,奔驰的意思,乃根据司马迁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奔驰,项羽坐骑骓马日行千里,为项羽称霸数年立下汗马功劳,乃是马中极品。

4.骓:通“追”意思速度极快,骓:愿意为毛色相间的青马,但本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有两种,故通“追”,良马的速度快到极点。这也是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的原因。

(二)特殊句式

倒装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籍独不愧于心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被动句以故汉追及之。然今卒困于此。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判断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垓下之围东渡乌江

介词后置然今卒困于此籍独不愧于心乎宾语前置:我何渡为

定语后置

摩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是中心词“壮士”的定语)

骑能属者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能属”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第27课将军列传

一、课文容

1. 《史记.列传》:“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2.艺术手法

5.典故——桃不言,下自成蹊

大学语文知识点

大学语文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期末 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 1.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919五四运动 2.近代文学:1840——1919五四运动 3.现代文学:1919——建国 4.当代文学:建国——现代 5.新时代文学(伤痕文学):1976——1986 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上古传说 2.奴隶社会:《诗经》《楚辞》 3.秦:李斯《谏逐客书》 4.汉(三国):赋、建安文学 5.唐:诗歌 6.宋:词 7.元:曲 8.明清:小说 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编年体、纪传体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国策》起于战国楚年止于秦并六国 前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客观状物,产生于楚,盛行于汉 汉赋:骚体赋(初)贾谊散体大赋(中)司马相如抒情小赋(后)张衡、贾谊 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大量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质朴、刚健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前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的主题:1.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 2.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菩萨蛮》《忆春娥》 明代小说繁荣发展的社会条件: 1.明初开始,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形成 一股强的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教材:徐中玉主编,陶型传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指定教材。文学常识可参考徐中玉钱谷融共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和严廷德冯川编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概要部分。 二考试内容:重点考核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1.语言知识 现代语体文中的疑难词语的意义; 现代语体文中的成语或所引古书中的词句与典故的意义; 教材所选文言文(包括古典诗词)中常见实词的意义,辩析它们的多义性和古今意义的差异; 识别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于”“以”“而”“之”“为”“虽”“则”“其”“或”“莫”等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被动句式、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特殊语法现象。 2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 (1)作家作品知识 以教材中的作者介绍为依据,认知作家的姓名字号,所属时代及地域;识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主要成就,主要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所属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代表作名称及相关别集的名称,与课文有关的专书的编著者和编著成书年代等。 (2)文体知识 根据教材出现的有关文体术语识别课文的文体属性: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词、曲、赋。

议论文:社论、杂文、演讲稿、文艺专论、文艺评论、语录、奏疏、书信、立论文、驳论文;识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识别论证方法和驳论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从个别到个别的比较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认知论据的类别(事实论据:概括事例,典型事例;经验性论据,假设性论据;历史事实;现实生活事例。理论论据: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公理定律;谚语熟句)。 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语体和应用语体),文艺性说明文(文学语体,又叫科学小品);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记叙文:识记记叙文的种类,如记事散文、写人散文、游记、传记、寓言等;区别记叙文的叙事方法-顺序、倒叙、平叙(分叙)、插叙;认知记叙文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场景景描写;认知记叙文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说理议论中抒情)。 诗词曲赋:识记古体诗、近体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乐府古题、新乐府诗;词牌、词题;曲的特点、散曲,杂剧;赋的表现形式。 (3)常见表现手法:认知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铺垫、反托、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表达技巧;识记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象征、借代、设问、反诘、排比、夸张、对偶、层递等修辞手法。 3、阅读分析 以教材课文为主要阅读对象,以课文的“阅读提示”为阅读导向,牢记每篇诗文作品的思想意义;识记每篇文章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记住并正确理解诗文中作品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正确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层次;正确解释课文中疑难词语及古文中古今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背诵古代诗词和散曲中短小精炼的篇目,熟读较长的诗歌作品。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句式以4言为主。 2.《诗经》中被清代诗人王士祯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篇目是《邶风?燕燕》。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的《邶风?击鼓》。 4. 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 5.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6. 开创“香草美人”传统的诗人是屈原。 7. 屈原开创的“楚辞体”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 8.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9.《山鬼》一诗选自屈原的《九歌》。 10. 东汉张衡写的、被称为“七言之祖”的《四愁诗》是效法屈原美人香草之喻以抒己志的作品。 11.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含蓄委婉,具有独特的风格。 12.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的“李”是指李商隐。 13.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4.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最初收录在诗集《志摩的诗》。 15.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雨巷》,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6.戴望舒的早期诗作忧伤哀愁,受欧洲象征派诗歌影响,追求意象的朦胧。 1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18.《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主要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 19.《老子》共五千多字,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22. 成语“和而不同”出自《论语》。 23.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24. 庄子善于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文笔恣肆、词藻瑰丽、想象奇幻,诗意盎然。 25.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说难》、《孤愤》等。 26. 《战国策》传说是西汉末年学者刘向根据当时搜集到的史料重新编辑整理成书的。 27. 《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 28.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好学、熟悉时事、能言善辩、渴求富贵的纵横家形象。 29.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正面立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重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事实依据。 30. 1919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 31.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著名论断。 32. 汉乐府大多时候指汉代从民间采集而来的诗歌。现存的汉乐府民歌共三四十首,大多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其内容主要是描写民间疾苦,反映底层百姓呼声。33. 王粲博学强识,才思敏捷,与孔融、徐幹、陈琳、阮瑀、应玚、刘桢齐名,号称“建安女子”。 34. 罗伟章的作品因大多表现底层民众生活的苦难,而被文坛称为“ 底层作家”。 35. 罗伟章《拾荒者》里的主人公是八贵。 36.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期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大学语文(一)

大学语文(一) 一、综合分析题 注意:1、附件形式提交2、抄袭不得分3、请以课文为论述依据 《陌上桑》和《行行重行行》《春江花月夜》对爱情的描绘风格极为不同,请具体分析。答:《陌上桑》中的罗敷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是为了蔑视并吓退那个心怀叵测的太守。这种爱情是充冲少女情怀的幻想,也颇有喜剧色彩;《行行重行行》的爱情却显得沉重、哀婉、无奈,思归相思煎熬深重并且不无对远行的丈夫不无悬念和担心;《春江花月夜》面对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离别相思之情 《张中丞传后叙》和《长恨歌》《陈情表》同为写人之作,他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答:三文中相同的写法是写人叙事的同时抒发议论,抒发情感。三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张中丞传后叙》最大特点是议论叙事,紧密结合;《长恨歌》算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陈情表》抒情意味浓厚 以课文为例,说明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有什么同异?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重点总结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第十版)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一) 1. 《论语》是由东汉郑玄厘定的,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的是孔子。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4. 杜甫称赞庾信的文章"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5. 苏轼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6. “三礼”是《礼记》、《周礼》、《仪礼》 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8.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9.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是莫言写的。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根植于齐鲁民间文化,汲取西方文学营养,将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想象丰富,风格独特,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复杂经验,又传达出共通的人类精神。 10. “大李杜”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隐、杜牧 11.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 和再用韵答之》 12.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等 13. 巴金原名李尧棠,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4. 老舍,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话剧代表作是《茶馆》 15.班固是东汉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代表作有《班兰台集》 16. 辛弃疾词的风格是“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大学语文知识点

期末 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 1.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919五四运动 2.近代文学:1840——1919五四运动 3.现代文学:1919——建国 4.当代文学:建国——现代 5.新时代文学(伤痕文学):1976——1986 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上古传说 2.奴隶社会:《诗经》《楚辞》 3.秦:李斯《谏逐客书》 4.汉(三国):赋、建安文学 5.唐:诗歌 6.宋:词 7.元:曲 8.明清:小说 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编年体、纪传体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国策》起于战国楚年止于秦并六国 前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客观状物,产生于楚,盛行于汉 汉赋:骚体赋(初)贾谊散体大赋(中)司马相如抒情小赋(后)张衡、贾谊 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大量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质朴、刚健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前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的主题:1.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 2.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菩萨蛮》《忆春娥》 明代小说繁荣发展的社会条件: 1.明初开始,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形成一 股强的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2.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比之传统的诗歌散文,能更好地反应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受到人 们的喜爱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句式以言为主。 2.《诗经》中被清代诗人王士祯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篇目是《?》。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的《?》。 4. 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 5.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 6. 开创“香草美人”传统的诗人是。 7. 屈原开创的“楚辞体”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主义传统。 8.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有《》、《》、《》、《》。 9.《山鬼》一诗选自屈原的《》。 10. 东汉张衡写的、被称为“七言之祖”的《》是效法屈原美人香草之喻以抒己志的作品。 11. 李商隐的诗大多隐约朦胧,含蓄委婉,具有独特的风格。 12.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的“李”是指。 13.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派”的代表诗人。 14.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最初收录在诗集《》。 15.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他因此被称为“诗人”。 16.戴望舒的早期诗作忧伤哀愁,受欧洲派诗歌影响,追求意象的朦胧。 1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 18.《老子》分两部分,主要阐述的思想。 19.《老子》共多字,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22. 成语“和而不同”出自《》。 23.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 24. 庄子善于使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文笔恣肆、词藻瑰丽、想象奇幻,诗意盎然。

大学语文必背课文

《大学语文》教材必背课文杨建波主编(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老子》四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论语四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颜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

202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202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诗仅存两首,不过就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让他在文学占了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作诗贵在创新。《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 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不过,张若虚却互这些传统 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 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 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 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体现出了一幅充 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3、韵律节奏美 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使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 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这确实是一篇横绝千古的诗篇,故而有人盛赞张若虚是,“孤篇 横绝,竟成大家。”

1、王维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王维不光是一个文学、书画、音乐的通才,还是一个诗歌创作的 奇才,他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号为“诗佛”。王维是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大师地位。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 诗歌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的。他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 神推向了顶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影响。李白的自信自负、傲视富贵的个 性自由精神,是在传统政体下,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仰慕不已,借以慰藉的一方心灵土壤。 2、飘逸的风俗的影响。他诗歌飘逸风格、奇特想象和清水出芙蓉 的自然美,后代诗人仰慕不已,苏轼、陆游等大家,都受其影响。 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将二人喻为中国诗 坛的双子星座。因为个性和社会经历等原因,李白诗中较为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其诗风是飘逸不群;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现实,注重社会,注 重政治,注重由社会政治而来的社会苦难;其诗风是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能够用四 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 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空前的。所以,其诗被后人称为 诗史。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1)有史的理解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 有反映。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 十韵》;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上课讲义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7)之前的文学。 ▲《山海经》保存神话最多,也最接近原始状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源。《诗经》在内容上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尚书》是记载商周史料的汇编。后世称为“书经”,儒家“五经之一”,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为先秦文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散文中最高,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它的奇幻的浪漫主义,被称为“千古奇书”。 ▲屈原以其独特的精力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楚辞文学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第二章秦汉文学 ▲汉乐府代表作《有所思》 有所思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②君,双珠玳瑁簪③。用玉绍缭④之。闻君有他心,拉杂⑤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妃呼狶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⑩知之! 词句注释 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玳瑁(dài mào):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即“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晨风飔(s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高(hào):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就艺术手法而言,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的成熟,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因此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涵。 2、从本文节选的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 《寡人之于国也》 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 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③直步百步耳直:只 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 答: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⑶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 《秋水》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4.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秋水时至时:按季节 ②东面而望东:动词,向东;东面:面朝东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一、一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 1.语言文字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文言实词: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学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1)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 (2)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 (3)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 ①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 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②记叙文: 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③诗歌: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诗词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是诗词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六种间接抒情是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借景抒情又分为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四种,这四种借景抒情的区别就在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多少。 直接抒情: 《湘夫人》,《长恨歌》,《声声慢》《一句话》《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自然天成:《饮酒》 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湘夫人》《秋兴》《长恨歌》 移情于景:《声声慢》《长恨歌》《秋兴》《再别康桥》 因情造景:《湘夫人》《长恨歌》《雨巷》 诗歌的抒情 借事抒情:《蒹葭》《湘夫人》《鹧鸪天》《再别康桥》《八声甘州》《长恨歌》 借举止抒情:《行路难》《长恨歌》《饮酒》《鹧鸪天》《摸鱼儿》《再别康桥》《八声甘州》 间接抒情 借比喻抒情:《虞美人》《长恨歌》《声声慢》(自喻)《摸鱼儿》《再别康桥》 借象征抒情:《行路难》《一句话》《蒹葭》《早雁》《摸鱼儿》《雨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借典故抒情:《行路难》《鹧鸪天》《摸鱼儿》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等。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二 《婴宁》 一、填空 1、《婴宁》选自《聊斋志异》,它的作者是清代的__蒲松龄_。 2、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婴宁》一文中,通过狐仙婴宁与王子服两人的爱情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浪漫、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 3、著名作家郭沫若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概括清代著名小说家 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 《断魂枪》 一、填空 1、《断魂枪》的作者是_老舍_,原名_舒庆春_。 2、试再写出老舍的两部代表作_骆驼祥子_、_四世同堂_。 3、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以下几个人物的心态:沙子龙、_王三胜_、_孙老者_。 4、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他_人民艺术家_称

号。 5、《断魂枪》中,作者通过人物_欲扬先抑_、_传统_的白描,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了传神的艺术境界。 《饮酒》 一、选择 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的诗人是( 3 ) ①屈原②曹操③陶渊明④李白 二、填空 1、陶渊明名潜,字_元亮_。 2、陶渊明是中国最早大量创作_田园诗_的诗人。 3、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_质朴自然,冲和平淡_,也有部分作品呈现出“愤世嫉俗_”的特点。 4、《饮酒》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_悠然自得_的心态。 5、“_心远_”为全篇纲领。 6、《饮酒》体现_忘事_、_忘我_、_忘言_三层心态。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_陶渊明虽然生活在污浊的人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_。 8、“心远”的意思是_心志高远不受尘埃的干扰_。 9、本诗前四句中的中心句是_心远地自偏_。 10、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两句寄情于景。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古文翻译 庄子·养生主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关节 都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割解时发出豁豁的响声,没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 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不到牛身可以进刀的空隙。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只看到牛的筋骨结构)。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看,视觉停止了而思维在活动。依照(牛身体)天然的组织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空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从不曾碰触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割断筋肉;普通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因此,十九年来,我的刀

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牛体豁豁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于是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 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仁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他就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以节俭来戒除奢侈,道德不能常常丰厚,情感不堪欲望驱使,这也如同砍伐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却德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总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大学语文》自测题1 学院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姓名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共305篇。 2.《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诗经》。 3.《诗经》分为_风_ 、___雅 ___、__颂 ___三部分,其划分依据是音乐。4.《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__赋 ___、__比 ___、__兴___三种。5.《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 6.《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位戍边兵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追述征戍时的苦况,反映了西周时代的戍卒生活。 7.《采薇》一诗以薇菜渐次生长起兴,其中“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心绪的变化。 8.“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指汉代刘向汇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拟之作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9.《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 10.司马迁认为“离骚”二字的含义为遭遇忧愁。 1

11.《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是先秦时代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2.《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取第一章孔子话的前二字为篇名。1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14.《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15.《逍遥游》认为大至高飞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16.《逍遥游》善于用寓言说理,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17.《逍遥游》中包含以下成语的句子是:“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尘垢秕糠”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断发文身”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18.出自《逍遥游》的成语除以上所列外还有(至少4个)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越俎代庖、大相径庭、大而无当、不近人情等。 19.《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两个比喻表达的意思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别无所求。“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惠子用大樗树来比喻庄子及庄子的学说。“不龟手之药”寓言表达的意思是所用之异:小用不如大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