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

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
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3), 151-15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2677/ojns.2018.63023

Evolution and Genetic Model of Cooperative Breeding

Juanjuan Ra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20th, 2018; accepted: May 4th, 2018; published: May 11th, 2018

Abstract

Cooperative breeding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behavior ecology. Despite essential progress in cooperative breeding, we still lack detailed knowledge of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genetic ba-sis, evolutionary dynamics and ontogen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concepts of genetic and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 cooperative breeding genetic model, as well as a genetic framework containing indirect genetic effects. In addition, we argue that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cludes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effects, parental effect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will pro-vide a more detailed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Keywords

Cooperative Breeding, Evolution, Genetic Inheritance, Non-Genetic Inheritance

合作繁殖的进化与遗传模式

饶娟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1日

摘要

合作繁殖一直是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尽管合作繁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仍然缺乏关于其分子机制、遗传基础、进化动力学和个体发生的详细知识。本文总结了关于合作繁殖遗传模式中基因和非基因遗传的概念,以及一个包含间接遗传效应的遗传框架。此外,我们认为非基因的遗传,比如继代表观遗传效应、亲本效应、生态因素和文化遗传等,会给我们透视合作繁殖的进化机制提供一个

饶娟娟

更细腻的视角。

关键词

合作繁殖,进化,基因遗传,非基因遗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合作繁殖(cooperative breeding)是指种群中性成熟的个体放弃自己的繁殖机会,帮助其他个体(尤其是亲属)繁殖的自然现象[1]。在真社会性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甚至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中,都有合作繁殖现象的存在。其中,合作繁殖现象在鸟类中最为广泛,约占鸟类物种总数的9% [1]。目前我们对合作繁殖现象的研究和认识都集中于鸟类中,对昆虫也有一定的了解。在鸟类合作繁殖系统中,性成熟的个体往往会放弃自身的繁殖机会,而去帮助繁殖者共同抚育幼鸟。这种利他行为引起了进化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经过一个世纪的资料累积,现已形成丰富的理论基础。

2. 合作繁殖的进化研究

合作繁殖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态学家的重大难题。迄今为止,尽管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它仍然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过去,大多数的研究都致力于合作繁殖的功能性意义,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合作繁殖,应该使用一种更全面的结合功能和表型特征的方法[2][3][4]。这是因为,合作繁殖与生理、神经、分子和遗传等潜在机制有关[5]。因此,探索合作繁殖的潜在机制将有利于了解合作繁殖的进化模型[6][7]。

在一个合作繁殖的系统中,帮助行为提高了帮助者的代价,导致帮助者的直接适合度下降而接受者的适合度增加[8]。例如,社会性昆虫中的不育个体会抚养“皇后”的后代。如果对所有参与的个体都产生了即时或延迟的适合度利益,合作繁殖就会进化。汉密尔顿法则对于这种高代价的利他行为是如何发展的提供了理解思路,汉密尔顿认为利他行为的进化符合广义适合度理论[9]。法则规定:rb > c (r:两个个体之间的亲缘度;b:帮助行为接受者获得的利益;c:帮助者付出的代价)。基于个体间的亲缘度,如果利益和代价符合汉密尔顿法则,那么合作就会发生。

尽管有了这富于启发的理论作为基础,依然没有明确的证据来确定物种间合作繁殖的进化动因。这是因为,亲属选择这一动因只是一个混合性的证据[10][11],物种的代价和利益很难客观地评估和比较[12]

[13]。探索合作繁殖背后的遗传、分子和生理机制,可以提高我们对合作繁殖进化的理解。例如,合作行

为的遗传能够反映其进化潜力,即这些性状是如何应对自然选择的。进化论预测,如果合作行为像其他表型性状一样是适应性进化的产物,那么它应该有可遗传的基础[14][15][16],如西蓝鸲(Sialia mexicana)合作行为的遗传差异是可遗传的[17]。然而,个体的合作繁殖倾向也可能受到社会和非社会环境条件的额外影响,是为了在发育过程中保持可塑性,或在需要时对收支进行微调[18][19][20]。此外,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而实现的非基因遗传,可能会使合作繁殖进化的复杂程度更进一层[21]。因此,本文将从基因遗传和非基因遗传两个方面来探讨合作繁殖的潜在机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合作繁殖的进化。

饶娟娟3. 基因遗传和间接遗传效应

对于合作行为来说,要想被选择,必须要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这种行为的差异应该导致适合度的不同,并且可遗传[22]。数量遗传模型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估计遗传变异相对于总表型变异的比例来衡量遗传变异影响表型变异的程度。结合这些估计以及对变异产生的适应性后果的估计,我们可以预测一个性状会如何对自然选择做出反应[23]。

直接遗传效应(Direct genetic effect, DGE)是指个体的基因型直接影响其表型,间接遗传效应(Indirect genetic effects, IGEs)是指个体基因型的表达影响其他个体表型的表达。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含与其他个体的互动,那么个体的行为也与其他社会伙伴的行为和基因有关,也就是说合作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伙伴之间的互动和它们的基因的影响[24]。例如:帮助者会根据其他个体的贡献来调整自己的投入[25];有帮助者存在时,双亲会降低它们的照料水平[26]。

詹森·沃尔夫在他的演讲《亲属选择的社会影响》中概述了汉密尔顿法则的数量遗传模式,不仅研究对象的表型对适合度有影响,合作伙伴的基因型对适合度也有影响[27]。该模型认为,由合作伙伴间的表型相似性收益大于代价时,那么选择将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如果表型相似性仅仅是由遗传相关性产生的,那么它就相当于汉密尔顿中表示相关性的术语——亲缘度[28]。然而,基因上不相关的个体也可能表型相似——即使合作伙伴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互惠行为依然可以进化,因为合作双方都会立即或延迟得到适合度利益[8]。鸟类[10]、鱼[29]等合作繁殖的例子都证实了合作繁殖伙伴之间可能是没有亲缘关系的。因此,亲属选择可能并不是推动合作繁殖进化的主要力量[11],而间接遗传效应的影响则可以被着重研究。

4. 非基因遗传

与合作繁殖有关的非基因的遗传变异也可遗传,广义的遗传不仅包括基因的遗传,也包括非基因的遗传[30]。区分不同形式的遗传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遗传力的传递形式决定了后代继承了谁的信息以及其遗传信息的可靠性。如果非基因的遗传信息能从父母传递到下一代,那么它也能对合作繁殖行为的进化产生影响。非基因遗传的定义是除了祖先的DNA序列以外的其他能影响后代表型的遗传因子[31],包括继代表观遗传效应,双亲效应,生态和文化遗传等[21]。

狭义的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在表达时发生遗传变异而产生的表型变异而不是DNA序列本身的不同,这种变异可由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例如,组蛋白的修饰或DNA中胞嘧啶碱基的甲基化可以上调、下调或沉默基因表达[32][33]。这些表型变异可由一代遗传到下一代[21][34]。比如说,习惯于害怕某种刺激性气味的老鼠,会把对这种气味的恐惧传递给后代。对于表观遗传是如何影响合作繁殖行为的,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亲本效应是指父母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对后代表型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种非基因的遗传机制[35]。亲本效应已被广泛认可,并且被认为是遗传力的另一来源,有助于增加父母与后代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当父母的遗传变异成为影响后代发育的环境因素的原因时,亲本效应是可以遗传的[21]。例如,帮助者的帮助倾向可能受到母亲对卵大小和成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36][37][38]。然而,亲本效应也可能是不可遗传的,例如父亲照顾质量对后代表型产生的后续影响[39]。

个体可能通过“生态位构建”的过程来改变环境,他们所经历的选择压力有可能因此而改变[40]。这些改良的环境会通过生态因子传给后代,从而增加了遗传力的维度。例如,白蚁协同工作形成白蚁丘,改变了温度和湿度,这种行为可在世代间遗传[41]。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伙伴的基因型改变了环境,从而影响了个体适合度,这种环境的改变是可以遗传的。

合作繁殖行为也可以通过文化来遗传。文化遗传有几个特点:社会学习;代代相传或者年老的个体

饶娟娟

传递给年幼的个体;年幼的个体总结这些知识并灵活运用[42]。例如,在合作繁殖的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中,帮助者会优先帮助有亲缘关系的繁殖者,亲属识别和帮助的意愿是通过早期发育过程中习得的发声的相似性来确定的[43]。如果鸟类仅仅通过发声就能识别它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亲属,那么亲属识别取决于鸟类鸣叫文化的遗传差异。

所有非基因遗传机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它们相对于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非基因遗传的作用可能因性状和物种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它们对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以及性状的维持有着显著的影响[44]。例如,非基因的遗传可以解释遗传力的缺失——在某些性状上没有遗传标记来解释父母和后代之间的相似性。非基因的遗传在新等位基因的传递、适应不良行为和重大的组织转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来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应该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和量化合作繁殖行为的非基因遗传。

5. 展望

基于现有理论对合作繁殖进化的研究,我们意识到合作繁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本文从基因和非基因遗传的角度上概述了合作行为进化的方向,但是控制合作繁殖行为的基因以及分子、神经、生理等各方面潜在机制还不可知,合作繁殖进化的演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ockburn, A. (2006)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Modes of Parental Care in Bir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

ological Sciences, 273, 1375-13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pb.2005.3458

[2]Bshary, R. and Rui, F.O. (2015) Cooperation in Animals: Toward a Game Theo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Competence.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3, 31-3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cobeha.2015.01.008

[3]Taborsky, M. and Taborsky, B. (2015) Evolution of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operative Behaviour.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6, 132-13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cobeha.2015.11.001

[4]Weitekamp, C.A. and Hofmann, H.A. (2014) Evolutionary Themes in the Neurobiology of Social Cogni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8, 2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conb.2014.06.005

[5]Fawcett, T.W., Hamblin, S. and Giraldeau, L.A. (2013) Exposing the Behavioral Gambit: The Evolution of Learning

and Decision Rules. Behavioral Ecology, 24, 2-1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3/beheco/ars085

[6]Mcnamara, J.M. and Houston, A.I. (2009) Integrating Function and Mechanism.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4,

67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tree.2009.05.011

[7]Soares, M.C., Bshary, R., Fusani, L., Goymann, W., Hau, M., Hirschenhauser, K., et al. (2010) Hormonal Mechanisms

of Cooperative Behaviour.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365, 273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tb.2010.0151

[8]Lehmann, L. and Keller, L. (2006)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and Altruism—A General Framework and a Classi-

fication of Model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 136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420-9101.2006.01119.x

[9]Hamilton, W. 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 17-5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0022-5193(64)90039-6

[10]Riehl, C. (2013) Evolutionary Routes to Non-Kin Cooperative Breeding in Birds.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80, 2013224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pb.2013.2245

[11]Taborsky, M., Frommen, J.G. and Riehl, C. (2016) Correlated Pay-Offs Are Key to Coopera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371, 2015008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tb.2015.0084

[12]Hatchwell, B.J. and Komdeur, J. (2000) Ecological Constraints, Life History Trai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Breeding. Animal Behaviour, 59, 1079-108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06/anbe.2000.1394

[13]Sachs, J.L., Mueller, U.G., Wilcox, T.P. and Bull, J.J. (200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 79, 13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86/383541

[14]Hofmann, H.A., Beery, A.K., Blumstein, D.T., Couzin, I.D., Earley, R.L., et al. (2014)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Studying Mechanisms of Social Behavior.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9, 581-58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tree.2014.07.008

[15]Komdeur, J. (2006) Variation in Individu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among Social Animals. Ethology, 112, 729-74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439-0310.2006.01243.x

饶娟娟[16]Tinbergen, N. (1963) On Aims and Methods of Ethology. Ethology, 20, 410-4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439-0310.1963.tb01161.x

[17]Charmantier, A., Keyser, A.J. and Promislow, D.E. (2007) First Evidence for Heritable Variation in Cooperative

Breeding Behaviour.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74, 1757-176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pb.2007.0012 [18]Kasper, C., KLliker, M., Postma, E. and Taborsky, B. (2017) Consistent Cooperation in a Cichlid Fish Is Caused by

Maternal and Developmental Effects Rather than Heritable Genetic Variation.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84, Article ID: 2017036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pb.2017.0369

[19]Koenig, W.D., Pitelka, F.A., Carmen, W.J., Mumme, R.L. and Stanback, M.T. (1992) The Evolution of Delayed Dis-

persal in Cooperative Breeders.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67, 11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86/417552

[20]Sanderson, J.L., Stott, I., Young, A.J., Vitikainen, E.I.K., Hodge, S.J. and Cant, M.A. (2015) The Origins of Consist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operation in Wild Banded Mongooses, Mungos Mungo. Animal Behaviour, 107, 193-20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anbehav.2015.06.022

[21]étienne, D., Charmantier, A., Champagne, F.A., Mesoudi, A., Pujol, B. and Blanchet, S. (2011) Beyond DNA: Inte-

grating Inclusive Inheritance into an Extended Theory of Evolution.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2, 475-48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38/nrg3028

[22]Lewontin, R.C. (1970) The Units of Selection.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 Systematics, 1, 1-1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46/annurev.es.01.110170.000245

[23]Lande, R. and Arnold, S.J.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Selection on Correlated Characters. Evolution, 37, 121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558-5646.1983.tb00236.x

[24]Moore, A.J., Brodie, E.D. and Wolf, J.B. (1997) Interacting Phenotypes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I. Direct and In-

direct Genetic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Evolution, 51, 1352-136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558-5646.1997.tb01458.x

[25]Adams, M.J., Robinson, M.R., Mannarelli, M.E. and Hatchwell, B.J. (2015) Social Genet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ffects on Parental and Helper Care in a Cooperatively Breeding Bird.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82, 1-9. [26]Clutton-Brock, T.H. and Parker, G.A. (1995) Punishment in Animal Societies. Nature, 373, 209-21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38/373209a0

[27]Mcglothlin, J.W., Wolf, J.B., Iii, E.D.B. and Moore, A.J. (2014) Quantitative Genetic Versions of Hamilton’s Rule

with Empirical Applica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369, Article ID: 2013035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tb.2013.0358

[28]Queller, D.C. (1992) A General Model for Kin Selection. Evolution, 46, 37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558-5646.1992.tb02045.x

[29]Wong, M. and Balshine, S. (2011)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Breeding in the African Cichlid Fish, Neolamprolo-

gus Pulcher. Biological 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86, 511-53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469-185X.2010.00158.x

[30]Danchin, E., Wajnberg, E. and Wagner, R.H. (2014) Avoiding Pitfalls in Estimating Heritability with the Common

Options Approach. Scientific Reports, 4, 3974.

[31]Bonduriansky, R. and Day, T. (2009)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 Systematics, 40, 103-12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46/annurev.ecolsys.39.110707.173441

[32]Jenuwein, T. and Allis, C.D. (2001) Translating the Histone Code. Science, 293, 107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26/science.1063127

[33]Suzuki, M.M. and Bird, A. (2008)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s: Provocative Insights from Epigenomics. Nature Re-

views Genetics, 9, 46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38/nrg2341

[34]Jablonka, E. and Raz, G. (2009)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 Prevalenc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Heredity and Evolution.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84, 131-17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86/598822 [35]Mousseau, T.A. and Fox, C.W. (1998) The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Maternal Effect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3, 403-40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S0169-5347(98)01472-4

[36]Robinson, G.E., Fernald, R.D. and Clayton, D.F. (2008) Genes and Social Behavior. Science, 322, 896-90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26/science.1159277

[37]Russell, A.F., Langmore, N.E., Cockburn, A., Astheimer, L.B. and Kilner, R.M. (2007) Reduced Egg Investment Can

Conceal Helper Effects in Cooperatively Breeding Birds. Science, 317, 941-94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26/science.1146037

[38]Taborsky, B., Skubic, E. and Bruintjes, R. (2007) Mothers Adjust Egg Size to Helper Number in a Cooperatively

Breeding Cichlid. Behavioral Ecology, 18, 652-65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3/beheco/arm026

饶娟娟

[39]Goodson, J.L., Saldanha, C.J., Hahn, T.P. and Soma, K.K. (2005) Recent Advances in Behavioral Neuroendocrinology:

Insights from Studies on Birds. Hormones & Behavior, 48, 461-47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16/j.yhbeh.2005.04.005

[40]Laland, K., Matthews, B. and Feldman, M.W. (2016) An Introduction to 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 Evolutionary

Ecology, 30, 191-20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07/s10682-016-9821-z

[41]Odling-Smee, F.J., Laland, K.N. and Feldman, M.W. (2003) Niche Construction: The Neglected Process in Evolution

(mpb-37). American Naturalist, 147, 641-64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86/285870

[42]Danchin, é. and Wagner, R.H. (2010) Inclusive Heritability: Combining Genetic and Nongenetic Information to Study

Animal Culture. Oikos, 119, 210-21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600-0706.2009.17640.x

[43]Hatchwell, B.J., Ross, D.J., Fowlie, M.K. and Mcgowan, A. (2001) Kin Discrimination in Cooperatively Breeding

Long-Tailed Tits.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68, 885-89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098/rspb.2001.1598

[44]Kirkpatrick, M. and Lande, R. (1989) The Evolution of Maternal Characters. Evolution, 43, 48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10.1111/j.1558-5646.1989.tb04247.x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24,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ojns@https://www.360docs.net/doc/242568908.html,

202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相信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考研这条路,这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但很多人往往又卡在了这里,明明努力复习了,却没有成功,往往出现在了复习技巧上。在此,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英语底子不是很好,成绩最后虽然不是很高,但真的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啊。在此我强烈推荐木糖英语考研微信公众号与蛋核英语考研微信公众号,干货满满,如果想购买书籍的话,推荐两本“李凡老师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一本单词》”,真的是获益良多啊。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重视单词,单词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背多用,背单词这件事可以说是贯穿了备考阶段的始终,从第一天开始一直到考试之前都不能丢下。至于英语具体到某一个题型的复习,我认为只要跟着蛋核英语的视频课程学习,一般问题都不大。在我心目中英语各类题型的重要性如下:阅读>作文>新题型>翻译>完型。 政治看大纲解析大纲分析、历年真题,只要是把基础的知识复习好,考高分并不难啊,至始至终我都是按教育部的考试大纲解析和分析复习的,同时搭配“李凡的《政治新时器》”,进一步捋清了我政治复习的思路和条理性,在考前一个月熟背李凡老师说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人说它这不好那不好,我感觉还不错,考题的原型很多都被押中了。 我在前期花了挺多时间,只做了参考书的知识框架,而且跟着视频做的框架有一些太过简略了,跟目录差不多,也没有留出空间给后面增添新的内容,到后面我又得重新整理部分知识框架。整理完背完了框架我发现我记住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框架图,可能我的思维是线性的,我会沿着逻辑的线索记忆,却不会完整形成一个框架图像。但后来我发现不用纠结于记忆方式,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也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记住就是王道。 8月中旬看完视频开始背第一遍,看着框架,所有知识点只背主干,不做拓展,直到大概8月结束背完这简略的第一遍,然后开始背10年到18年的真题,每天一套,重复出现的重复背,一套题分成早上和晚上两次背完。因为考过的题目会隔两三年又考一次,基本上每年真题都会有几道是往年考过的。背完真题后再开始全面的背诵,对于所有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反复考的重中之重,以及对于出题方式,出题偏好,就会比较了解了,这样一来在接下来背解析的时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课后练习 第10课时 遗传与进化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 1.(2017·遂宁)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分别描述的是遗传和变异现象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只接受了妈妈的遗传物质D.袁隆平院士利用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2.(2017·昆明)依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推测,最先在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是() A.原始的单细胞生物B.原始的线形动物 C.原始的苔藓植物D.原始的蕨类植物 3.(2016·威海)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变异的是() A.黑猫和白狗的体色有差异 B.变色龙在草地上呈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 C.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明显不同 D.母兔生出一窝小兔,毛色各不相同 4.(2017·苏州)如图为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模式图。图中分别表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标号是() 第4题图 A.①,②,③和④ B.②,①,③和④ C.③,④,①和② D.①,③和④,② 5.(2016·石家庄)下列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B.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C.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D.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6.(2017·潍坊)如图环状DNA(质粒A)上含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由a点切开嫁接到质粒A上形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B并获取“工程菌”进行培养。结果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及抗氨苄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达,而四环素抗性基因不能表达。这一事实说明() 第6题图 A.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2016·衡阳)如图是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层次关系图,下列叙述中完全错误的组合是() 第7题图 ①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的数目一样多; ②DNA和基因共同组成染色体; ③一个DNA分子中含有一个基因; 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最新全国生物竞赛联赛试题及答案汇总

2007全国生物竞赛联赛试题及答案

2007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卷及标准答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90分) 1.被子植物茎中的初生维管束来源于: A.维管形成层 B.木栓形成层 C.原形成层 D.三生形成层 2.一般来说被子植物双受精时,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的雌配子体细胞是: A.卵细胞与助细胞 B.卵细胞与中央细胞 C.助细胞与中央细胞 D.中央细胞与反足细胞 3.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是: A.胼胝质 B.纤维素 C.果胶质 D.孢粉素 4.形成蒴果的雌蕊具有的胎座类型是: A.边缘胎座、中轴胎座与特立中央胎座 B.顶生胎座、侧膜胎座与特立中央胎座 C.中轴胎座、特立中央胎座与侧膜胎座 D.边缘胎座、侧膜胎座与基生胎座 5.羽纹硅藻的脊缝在什么部位能看到: A.环带面 B.上壳面 C.侧面 D.下壳面 6.下列结构中,属于地钱孢子体世代的是: A.胞芽 B.孢蒴 C.假根 D.精子器 7.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形世代交替是: A.水云 B.多管藻 C.海带 D.石莼 8.在筛管中,下面哪种成分的含量最高: A.氨基酸 B.磷酸 C.有机酸 D.糖类 9.光合产物是以( )的形式从叶绿体转移到细胞质中去的。 A.核酮糖 B.葡萄糖 C.蔗糖 D.磷酸丙糖 10,在大麦种子萌发前,将胚去除,种子中的淀粉则不能被水解。若对其施用( ) 可最有效地使种子重新获得水解淀粉的能力。 A.淀粉酶 B.赤霉素 C.碳水化合物 D.DNA酶 11.自然环境中有不少盐碱土,大部分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以及滨海地区。过高的盐分对植物生长形成盐害,其中主要的阴离子是Clˉ,C032—和S042—,而最主要的阳离子则是( )。 A.Na+ B. Ca++ C. Mg++ D. K+ 12.在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中,个体上不同部位的生长情况不同。在一定的时期,那些代谢旺盛、生长势较强的部位被称为该时期的生长中心。当水稻在养料供应不足时, ( )。 A.养分将平均分配而影响新形成中心的生长 B.新形成的生长中心将夺取前一生长中心的养料,抑制后者的生长 C.养分则继续供应原有中心的生长而抑制新形成中心的生长 D.养分则暂时在根部累积,待足够供应时运至中心供其生长 13.下列植物的干种子,吸水力最强的是: A.花生 B.大豆 C.小麦 D.玉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理论部分 全国竞赛理论考试应当注意那些适用于同一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生物学概念。考试不应包括特殊事实、例外或者需要特殊或地方经验的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 大部分试题应当考查学生的理解力、科学工作技能以及他们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单纯考识记的试题应尽可能的少,不应超过总分的25%。 理论部分应按注明的比例包括以下7个部分: Ⅰ.细胞生物学 25%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化学成分 * 细胞器 * 细胞代谢 * 蛋白质合成 * 通过膜的转运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 Ⅱ.植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 15%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 水分、矿物质和同化物的运输 * 生长和发育 * 生殖(包括蕨类和苔藓) Ⅲ.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 15%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消化和营养 * 呼吸作用 * 血液循环 * 排泄调节(神经的和激素的) * 生殖和发育 * 免疫 Ⅳ.动物行为学 5% * 行为的体系 * 行为的原因 * 争斗行为 * 习得性行为

Ⅴ.遗传学与进化 15% * 变异:突变和渐变 * 孟德尔遗传 * 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 * 哈迪温伯格定律 * 演化的机理 Ⅵ.生态学 15% * 生态系统 * 食物关系 * 能流 * 生物地球化学系统 * 演替 * 种群结构和动态 * 生物圈和人 Ⅶ.生物系统学 10%结构和功能;主要类群中典型生物之间的演化和生态的关系 在上述各主题中均应包括有科学思维的原则和生物学方法的原理的题目。 全国竞赛考纲细目

九年级科学下册5遗传与进化1教案

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性状及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3.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并且能正确表达DNA 的结构模型。 4.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5.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 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教学准备 PPT,课前调查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读图:左图的两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是父与子,因为他们之间的相貌特征很相似。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边母十个样”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是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你还能举出哪些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现象吗? (二)、进入新课: 一、遗传与变异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注意: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 ②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性状也会有所不同。 ③性状例举:高与矮,胖与瘦,有无酒窝等。性状成双存在,又称相对性状。 2.遗传现象: 3.课前准备: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学生活动] 全班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现象。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例如:“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问题:具有遗传相似性的生物个体间是否存在性状差异性呢? 3.变异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但是,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例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 4.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活动] ①观察自己与家人的具体性状,并与同学交流,看表中(25页)的8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学生有几人?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可适当参考) 附表I 理论部分 全国竞赛理论考试应当注意那些适用于同壹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生物学概念。试题壹般不包括特殊事实、例外或者需要特殊或地方经验的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大部分试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力、科学过程技能以及他们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单纯考查记忆的试题比例较少,壹般不超过总分的25%。 理论部分应按注明的比例包括以下7个部分: Ⅰ.细胞生物学25%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 *细胞器 *细胞代谢 *蛋白质合成 *通过膜的转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 Ⅱ.植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15%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水分、矿物质和同化物的运输

*生长和发育 *生殖(包括蕨类和苔藓) Ⅲ.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15%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和营养 *呼吸作用 *血液循环 *排泄调节(神经的和激素的) *生殖和发育 *免疫 *皮肤及其衍生物 *运动器官 Ⅳ.动物行为学5% *行为的体系 *行为的原因 *争斗行为 *习得性行为 Ⅴ.遗传学和进化15% *变异:突变和渐变 *孟德尔遗传 *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 *哈迪-温伯格定律

*演化的机理 Ⅵ.生态学15% *生态系统 *食物关系 *能流 *生物-地球化学系统 *演替 *种群结构和动态 *生物圈和人 Ⅶ.生物系统学10% -结构和功能;主要类群中典型生物之间的演化和生态的关系 在上述各主题中均应包括有科学思维的原则和生物学方法的原理的题 目。 全国竞赛考试纲要细目 Ⅰ.细胞生物学25%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 -单糖、双糖、多糖 -脂类 -蛋白质:氨基酸、遗传密码子、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的化学分类: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 蛋白质的功能分类:结构蛋白和酶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5章遗传学与进化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五章遗传学与进化 [考点解读] 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一般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变异(突变和渐变),孟德尔遗传(一对基因杂交、两对基因杂交、多对基因杂交),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哈迪-温伯格定律,进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离、适应、适合)。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一节变异 遗传物质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称为变异。广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和基因(DNA和RNA)突变。狭义的变异单指基因突变。 一、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变异。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1.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1)缺失一个染色体一臂发生两处断裂,中间部分丢失,然后断裂处愈合,形成缺失。缺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少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相应部分无法配对,拱了起来形成弧状的缺失圈。当然,如果缺失部分发生在端部就没有这种缺失圈(图1-5-1)。缺失的一段中如果含有严重影响生物体正常生活力的因子,或者缺失的部分太大,个体通常死亡。如果缺失部分对生活力的影响不严重,个体能存活,会出现拟显性现象。例如,—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等位基因A和a,A是显性基因,a是隐性基因。如果发生包括A在内的片段丢失,由于没有显性基因的掩盖,于是表现出假显性性状。 (2)重复重复是指一个染色体,除了正常的组成之外,还多了一些额外的染色体片段。存在重复的染色体片段,在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出现和缺失时类似的拱形结构,这是由于重复的部分无法配对,拱了出来。和缺失相比,重复的遗传影响比较小,但重复也不能太大,否则也会由于遗传上的不平衡导致死亡。重复也产生一定的遗传效应,如果蝇的棒眼类型是X染色体上16A区重复所致。观察唾液腺染色体,X染色体16A区有4个明显横纹,如果横纹重复一倍会出现棒眼遗传效应(用B表示),即复眼中小眼数从几百个降到几十个成为棒眼;如果这个区域再重复变成三份时,果蝇也会成为重棒眼(用BB表示),小眼数目仅20多个。 (3)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断裂的某一片段倒转了位置又重新愈合的情况。倒位之后,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的变化,也会造成遗传效应。在倒位的纯合体中,同源染色体都是倒位的,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减数分裂是正常的,看不出有什么遗传效应。但将倒位的个体和非倒位的个体杂交后形成杂合体时,减数分裂比较复杂,在粗线期会产生倒位环(如图1—5—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4方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4方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 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安排 一、复试资格 二、复试项目 复试包括如下4个考核项目: 1. 笔试: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4方向笔试课程为《动物繁殖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笔试课程为《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 2. 英语测试:包括英语口语与听力。 3. 面试:包括专业综合知识面考核、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等。 4. 实验技能测试:主要测试实验和操作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试时间安排与程序 (一)资格审查 请在3月25日(星期一)下午4:00到第一综合楼B513进行资格审查,所需材料详见院网“2019年我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二)复试前准备 全体考生于3月26日(星期二)下午2:00准时到第一综合楼B506(备考室),了解复试程序和政策,当场填写《复试表》等相关材料,并在报考的方向中选报2位导师(第一、第二志愿),并注明是否服从调剂。 本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信息

(三)复试程序 1. 笔试 时间:3月26日(星期二)上午9:00-11:00,地点:资格审查时通知。笔试时请携带身份证及准考证。 2. 综合测试(英语和面试) 时间:3月26日(星期二)下午2:00-6:00,地点:第一综合楼B114。 3. 实验技能测试 时间:3月26日(星期二)下午2:00-6:00,地点:第一综合楼B508。 4. 体检 时间:3月27日(星期三)下午2:00-5:00,地点:校医院(第一综合楼对面),体检时需缴纳35元体检费及照片(无须空腹),未参加体检者将不予录取。 四、复试成绩与录取成绩 1. 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按百分制换算, 复试成绩=笔试(40%)+英语(20%)+面试(20%)+实验操作(20%)。 考生复试成绩中任一部分低于60分(百分制),不予录取。 2.录取成绩:50%×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 五、招生计划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4方向拟录取10人,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拟录取2人。根据录取成绩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导师确定实行双向选择,先由学生填报导师申请,导师需在指标范围内接收填报志愿。申请志愿未满足的考生,视其是否服从调剂进行调整。未被第一志愿导师录取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将被视为放弃录取资格。

中考科学复习第1部分生命科学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精练试题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17遂宁中考)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C )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分别描述的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只接受了妈妈的遗传物质 D.袁隆平院士利用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2.(2017威海中考)下列人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C ) A.A型、B型、O型、AB型血 B.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 C.卷发和黑发 D.黄皮肤和黑皮肤 3.(2017武汉中考)下列是染色体及构成染色体的DNA蛋白质、基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C ) B A 4.(2017新疆中考)人的性别决定是在(C ) A.胎儿出生时B .胎儿发育时 C.形成受精卵时D .受精卵分裂时 5.(2017岳阳中考)二孩政策引起许多家庭的关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B.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XY C.女性只产生一种决定性别的卵细胞 D.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6.(2017丰都中考)二胎政策放开,很多符合条件的父母正为二胎做准备。一对夫妇已经有一个男孩,他们 想生一个女孩,请你帮他们算一下,生育女孩的几率是多少(B ) A.0 B . 50% C. 100% D. 25% 7.(2017怀化中考)下列疾病中都是遗传病的一组是(A ) A.白化病、色盲B .流感、甲型肝炎 C.糖尿病、佝偻病D .近视眼、脚气病 8.(2017衡阳中考)下列生物的变异性状,不可遗传的是 (D ) A.经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的个大质优性状

最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报告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专业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学生姓名:杜青道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杜晓峰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后,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正文内容根据自己需要修改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时间 (2) 三、实习地点 (2) 四、实习单位 (3) 五、实习主要内容 (3) 六、实习总结 (4) (1)实习体会 (5) (2)实习反思 (6) (3)实习心得 (7) 七、致谢 (8)

一、实习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用人单位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加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通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实习,能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年02月01日~201×年03月15日 (修改成自己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杭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 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单位的详细介绍五、实习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实习单位)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相关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也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的,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工作已经有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性质以及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课堂上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遗传与进化的复习指导

遗传与进化的复习指导 (一)孟德尔定律的扩充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两个定律。后来人们又用其他生物材料做实验,包括从病毒、细菌直到人,将孟德尔定律更进一步扩充。 1.嵌镶显性 嵌镶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所发现的。在异色瓢虫中,鞘翅有很多色斑变异,表现在不同的黑色斑纹上:黑线型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的后缘呈黑色。鞘翅的底色呈黄色。如果将这两种类型的纯合体交配,子一代的杂种的鞘翅出现了新的色斑,似乎是两个亲体的鞘翅重叠起来,亲代的两种黑斑都在子一代表现出来。子一代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1/4是黑缘型、1/4是均色型、其余一半的色斑和子一代相同(如下图所示)。嵌镶遗传现象表明;显性,不一定有隐性和它相对存在,一对性状,可以都是显性,而在生物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 2.致死因子 有一种家鼠,皮毛黄色对灰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当 用黄色鼠和灰色鼠杂交,得到的子一代黄色和灰色两种鼠的比例 是1︰1。将子一代中黄色鼠自相交配,得到的子二代中,黄色和 灰色两种鼠的比例是2︰1。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了孟德尔定 律。后来研究知道,原来黄色家鼠基因是杂合体,没有纯合体的 黄色家鼠。其原因是黄色家鼠基因若为纯合体是致死的,在胚胎 期已经死亡而为母体吸收。所以黄色家鼠的繁殖,其后代有黄色 和灰色两种,比例是2︰1(如右图所示)。 可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中3︰1的比数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各基因型的生活力相等。 3.复等位基因:前面所涉及的都是一对等位基因,其实生物细胞中许多基因有很多等位形式,这样的基因叫复等位基因。 人类的ABO血型可作为复等位基因的例子。三个复等位基因I A、I B、i,其中I A、I B对i是显性,I A、I B为共显性。在杂合体中,一对等位基因都显示出来的现象称为共显性。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了六种基因型: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A I B、ii。分成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2017年高中生物竞赛初赛试题

2017高中生物竞赛初赛试题 1.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密切相关 B.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方式叫做渗透作用 C. 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许多小区室,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 D. 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将用 32P 标记的胸腺嘧啶注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 然后分离获得细胞的各种结构, 下列反 应中不是在含有 32P 的结构中进行的是??????????????????( ) 光能 A CO 2+H 2O 叶光绿能体 (CH 2O )+O 2 酶 B 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 C DNA 转录 信使 RNA R1 R2 酶 R 1 D NH 2 C COOH + NH 2 C COOH NH 2 C CO NH H H H 3. 今有一化合物,其分子式为 C 55H 70O 19N 10,已知将它水解后只得到 4 种氨基酸:甘氨酸 (C 2H 5NO 2)、丙氨酸( C 3H 7NO 2)、苯丙氨酸( C 9H 11NO 2)、谷氨酸( C 5H 9NO 4)。该多肽所含的 氨基酸个数以及水解后的谷氨酸个数分别是 ( ) A .10、 4 B .10、6 C .12、4 D .12、6 4. 如下图所示,某植物的绿叶经阳光照射 24 小时后,再经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锡箔覆盖 的位置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此实验证明( )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②⑤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5. 硝化细菌被归类为自养型生物,原因是 ( ) A .它能将氨合成为亚硝酸和硝酸 B .它能以亚硝酸和硝酸作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 C .它能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D .它能把氨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合成 ATP ,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R 2 C COOH +H 2O H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遗传育种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品种: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 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等)的家畜或家禽。 2.培育品种:是指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 择育成的品种。 3.重叠作用:指有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个体内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显性 基因,其性状即可表现出来,只有当这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性状才不被表现,而这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显性时,其性状的表现与只有一个显性时是一样的。 4.系水力:也叫保水力,其测定方法为(肉样总水分-压后损失水分)/肉样总水分所得的百 分比。 5.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polygenes)所决定,性状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 变异是连续分布。 6.遗传力:群体中各数量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 7.重复力:同一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间的相关程度。 8.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细胞质中的某些调节因子能使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染 色质化。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这样就使得雌、雄动物之间虽然X染色体的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这个过程就称为剂量补偿。 9.基因组印迹:也称亲本印迹(parent imprinting),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 通过基因组的化学修饰(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而使基因或DNA片段被标识的过程。 10.表观遗传: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信息的现象。 11.联会: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 12.纯合子:成对基因相同者。 13.限性性状:某个性别才表现的性状。 14.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过程。 15.单体-2n-I,(abcd)(abc)。 16.发育: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质变过程。 17.后裔测定:以后代的表现为基础的选种方法。 18.异质选配:以表型不同为基础的选配。 19.专门化品系:按照选育性状可分的原则而建立的各具一组优良性状的品系。 20.选择强度:标准化的选择差。 21.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 22.杂合子:成对基因不相同者。 23.从性性状:在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或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的一类性状。 24.倒位: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了180‘颠倒。 25.遗传力:群体中某一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值方差的比例。 26.生长中心:生长速度最后达到高峰的部位。 27.系谱测定:根据祖先的记录来评定种畜种用价值的方法。 28.轮回杂交: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群杂交所获杂种母畜轮流与亲本品种公畜交配,获得商品杂 种的方法。 29.育种值:基因的加性效应。20、群系:根据群体继代选育法而建立的品系。 30.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31.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置,但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32.测交:n代与隐性亲本的交配。 33.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34.重复率(力):同一性状不同次生产周期所能重复的程度。 35.性染色体,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的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前人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二.孟德尔:19世纪中期,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 三.自交与杂交: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四.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五.孟德尔的实验:先除去未成熟化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雄蕊成熟时,采取另一植株的花粉,散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他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之后他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子二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孟德尔又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形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它的假说。 六.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七.显隐性状: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示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形性状。 八.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九.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十.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P : × F 1 × 配子 配子 F 1 F 2 十一.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 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DD dd D d Dd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十六 遗传与进化重难点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遗传与进化 本章要求 1.了解物种进化方式; 2.掌握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方式; 3.了解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原理; 第一节遗传多态性 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多态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类型在取代另一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里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逐渐发生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一、研究遗传多态性的途径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从而提高基因的稳定性,但往往伴同出现后代减少、后代弱小或后代不育的现象。 等位基因酶(allozyme):如果某个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只使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特性发生轻微变化,且仍能执行相同功能,我们就把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等位基因酶。 染色体物质的排列往往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以为等表现出多态性: 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染色体上两个断裂点间的断片,倒转180o后又重新连接。倒位降低了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此外,倒位还降低了杂合体适合度,因为倒位杂合体产生的一部分不具活力的交换配子。 异位: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片段断裂后错误;以为也降低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因为异位杂合体是半不育的,产生的配子中有50%无生活力。 二、群体保持遗传多态性的方式 等位基因酶的分析表明,在一个异交得动物或植物群体中存在高比例等位基因杂合性。群体可能通过3种基本途径产生并保持这种多态性,既过度多态性(transient polymorphism),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neutral mutation random drift)。 这里主要阐述中性突变—遗传漂变:这一理论,基于两种假设既①规定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够产生所谓选择中性突变(selectively neutral mutation);②中性基因在基因库中随机漂变。这一理论追早由S.Wright 提出,后来又得到日本群体遗传学家M.Kimura的发展。 三、适应规(adaptive norm) 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对齐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而这类均有适应性的表型都是由各种个

高中生物竞赛模拟试题

高中生物竞赛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四选一,每题一分,共60分。在题末括号中填写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编号)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关节软骨能使骨长长B.血液流经骨后血细胞增多 C.骨折后对骨起愈合作用的是骨质D.关节头从关节腔中脱出即为脱臼 2.边哭边吞咽食物时,食物容易掉人气管,其原因是: A.气流冲击,喉腔扩大B.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C.悬雍垂来不及遮盖喉的入口D.会厌软骨没有盖住喉的人口 3.哮喘病人的肺泡长期处于膨胀状态,使呼吸不畅通,影响了呼吸过程中的 A.肺的换气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4.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右心房的血液人口,左心室的血液出口分别有: A. 3个与1个B.1个与1个C.2个与1个D.4个与1个 5.成人的能产生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器官有: ①脾②扁桃体③红骨髓④肝⑤淋巴结⑥骨膜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⑤ 6.影响晕车和晕船的平衡器官在: A.大脑里B.小脑里C.脑干里D.耳里 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升左右,这是由于: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汗腺排出汗液的作用 D. 膀胱对尿液的保存作用 8.破伤风杆菌存在泥土中,也经常寄生于正常人的肠道内,但不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内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时,一旦伤口的坏死组织增多,破伤风杆菌则大量繁殖,严重时可使人致死。这种破伤风杆菌的代谢方式是: A.自养需氧型B.自养厌氧型C.异养需氧型D.异养厌氧型 9.下面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10.关于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喷洒保幼激素可以提高蚕的产丝量B.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诱杀害虫 C.给植物幼苗喷施生长素可获得多倍体植物D.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做除草剂 11.当蚜虫受到七星瓢虫袭击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告知其它蚜虫不要前来,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A.性外激素B.性激素C.外激素D.促性腺激素 12.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可以避免蛇类前来偷食雏鸟,这是: A.遗传变异的结果B.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C.适应的相对性D.一种适应性 13.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旱,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对这种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A.对不良环境的适应B.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定向变异的结果D.对自然条件进行的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竞赛题终极板

初二生物《遗传和变异》试卷 1.白色的猪妈妈生了一窝体色不同的猪宝宝,这种现象叫做() A.遗传 B.变异 C.进化 D.适应 2.“龙生龙,凤生凤”所包含的生物现象是() A.遗传 B.变异 C.性状 D.遗传与变异 3.同卵双胞胎有许多非常相像的性状,主要是因为他们() A.是同一父母的后代 B.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是同时出生的 D.生活条件相同 4.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绵羊的粗毛和细毛 B.萝卜的红果和白果 C.小麦的高杆与抗绣病 D.鸡的玫瑰冠和单冠 5.下列各组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①单眼皮和双眼皮②双眼皮和色盲③能卷舌和不能卷舌④卷发和黑发⑤有耳垂和无耳垂⑥头发左旋与惯用右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④ 6.科学家在育种过程中发现,一定能稳定遗传的性状是() A.隐性性状 B.显性性状 C.优良性状 D.变异的性状 7.子女的一些性状与父母相似,是因为() A.父母把各种性状传给子女 B.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C.与父母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D.父母将基因传给子女 8.能决定人眼睛是双眼皮或单眼皮的遗传物质片段是() A.基因 B.细胞核 C.DNA D.染色体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位于DNA上,一个DNA分子上有一个基因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C.每一种生物都是一个基因库,它们的基因都是相同的 D.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10.(2019·临沂质检)如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代码1、2、3、4依次为() A.基因、遗传信息、细胞核、双螺旋结构 B.基因、遗传信息、双螺旋结构、细胞核 C.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D.细胞核、基因、遗传信息、染色体 11. 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 D.细胞的各个部分 12.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图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13.马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32对,它产生的精子中有DNA分子() A.32个 B.23个 C.64 D.无数个 14.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比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B.不同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C.同种生物的受精卵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