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

孙志军解读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把好改革方向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和原则要求是什么?有哪些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明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问:这次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哪些特点?

答: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实施方案》对中央提出的任务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总的看,《实施方案》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突出了协调推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革的目标思路上,注重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同,比如与经济体制改革衔接要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衔接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衔接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等等。二是突出了攻坚克难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的任务设置上,提出了一些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难点问题的重大任务。三是突出了狠抓落实的要求,之所以叫做《实施方案》,就是在工作推进上,力求做到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共开列出25项、104条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并按照2015年、2017年、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明确了进度要求,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能落地、见实效。

把好改革的方向盘确保改革不走偏

问:中央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对于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把握哪些重大原则?

答:明确指导思想、把牢前进方向,对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至关重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紧扣“一个围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眼“两个巩固”,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突出“一个中心环节”,就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动“三个方面工作”,就是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了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无论怎么改、改什么,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不能改,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不能变,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不能丢。

问: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文化体制改革有哪些特殊的工作要求?

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共性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自身特点、特殊要求。重点是要统筹好四个关系。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关系。既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突出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功能,又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文化再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产业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只是运行方式的差别,而承载的精神内容是一致的。无论是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重视文化创作生产的内容质量和文化内涵,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好我们的历史文脉,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使中华文化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始终强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即使发展文化产业也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借鉴创新,强调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绝不是要搞什么“产业化”,不能只讲票房、收视率、发行量,不能放松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

抓住改革的着力点实现新突破、登上新台阶

问:在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加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答:文化既有“魂”又有“体”,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文化之体。“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改革发展之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强魂健体”。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等措施,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问:改革是动力、发展是主题,在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什么重大思路和举措?

答:这些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但也要看到,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产业规模还较弱小,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经济大国、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这方面,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着眼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单一行政管理向依靠法律、科技、经济等综合管理转变,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二是着眼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三是着眼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要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扩大文化贸易,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五是着眼引导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加强文化政策法规建设。主要是加快文化立法步伐,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

问:今年将着力推进哪些改革任务?

答:根据今年的工作要点,将启动实施80多项改革任务,大体有三方面:一是积极推进的改革任务,包括基本完成省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整合,依法减少和规范文化行政审批,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二是稳妥推进的试点任务,包括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等。三是研究制定的政策文件,包括制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制定促进电影发展的经济政策,以及扶持地方戏曲发展、实体书店发展政策等。

山东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演艺、影视)

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提出,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00亿元,即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届时,文化产业将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为国家最早一批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在国有文艺院团搞活机制、内部创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山东共有118家国有文艺院团。经营困难、依赖财政拨款、大多数县级院团没有固定资产积累和艺术再生产投入,是他们普遍面临的“生存状况”。

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院团改革是现实的要求。但他同时认为,改革不是“卸包袱、推责任”,也不是财政“养得起、养不起”,目的在于激发发展活力,促进演艺业繁荣。

2009年,包括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在内的三家省直文化企业成立,山东省文化厅直属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杂技团改制成的杂技演艺有限公司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搞活内部机制,打破延续数十年的大锅饭体制,让演职人员真正实现多劳多得。

目前,山东共有370多家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全省出版、发行等领域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领域大部门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全部建立,院团改革继续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鲁剧的“走红”在近两年达到了一个高峰。2008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闯关东》播出,在全国掀起收视潮。不仅如此,许多剧目走出国门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电视台播出,多次参加电视节并获奖。2009年开播的百集动画片《孔子》在上百家电视台播出,在今年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获得首届亚洲展映会“最佳作品”称号。

2008年12月31日,山东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以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为核心,整合山东电影制片厂、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齐鲁电视音像出版社等优质资源集成。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王汉平说,集团的成立使山东成为重要的电视剧生产销售基地和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影视文化企业集团,有了更加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

目前,山东影视集团年生产电视剧在300集左右,80%走的都是社会融资途径,融资额度达到50%以上。

但守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位次不匹配的现状也显而易见。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0%,去年为1230亿元,占GDP比重却仅为3.12%。

在此背景下,新之航传媒集团于今年3月应运而生,成为山东首家广告传媒集团。集团总经理鞠航说,山东的广告营业额在全国位列第六,虽然广告传媒公司很多,但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广告传媒公司。

“中国的广告市场多被外资广告公司占据,如奥美、电通。同时,山东大企业的广告业务半数左右不是交给本省的广告公司做。新之航传媒集团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流往省外的业务拉回来。”鞠航说。

此前,山东省政府今年2月制定了历史上首个促进广告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形成1家年营业额超百亿元、1家超50亿元、6家超10亿元、40家超亿元的广告综合服务和传媒集团,广告经营总额达到300亿元。

山东出版集团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盘活力

近日,正在强力推进股改上市的山东出版集团传来喜讯,其旗下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笑猫日记》发行量累计突破1800万册,超过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发行量,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儿童书,成为中国超级畅销书的一个奇迹。

与《笑猫日记》相类似的成功案例,在山东出

版集团并非孤例。2012年,集团销售过万册的图书、音像出版物达193种,过10万册的34种,过20万册的20种。

提到超级畅销书《笑猫日记》,新闻出版总署领导高兴地称之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机制创新的硕果”。

事实的确是这样。2011年年初,山东出版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化改革、多出精品、加快发展、尽快上市”的要求,确定了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上市融资、跨越发展为目标的“一一五六九”发展新蓝图。

两年来,山东出版集团高举文化体制改革大旗,从转企改制到股改上市,转企、股改、上市,三步并作两步走,两年迈出两大步。2011年年底成功设立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实现股份公司规范运营和远超预期的优良业绩,成功搭建起优质上市平台,为冲刺上市和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年底,资产总额达158.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7.26亿元,顺利跨入全国“双百亿”出版集团行列。2012年,山东出版集团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并再次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再次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成绩的取得发端于不断深化改革。两年中,山东出版集团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激活力,不但解决了事转企阶段和出版集团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问题,而且勇蹚改革深水区,在强力推进股份制改造中取得新突破,走上了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出版业态发展融合和发展提速、转型升级的快车道,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两年来,各出版社打造畅销书、常销书、品牌书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全面提升。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丽生说:“近两年把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流畅作为股份制改造的基础,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股

份制的关键,从机制创新入手,特别是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保险制度的创新,激发企业和职工的活力。”

两年前,当“到2015年实现总资产、总销售…双百亿?”的目标刚刚提出时,很多人都觉得定得太高了,只是一个“梦”。两年后,“梦”变成为现实。经过两年的实践,集团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一骄人业绩和荣誉的取得,得益于持续不断、大刀阔斧的改革。

站在新的起点上,山东出版集团研究确定了2013年“一二三”的工作总思路:始终贯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强力推进主业发展、打赢股改上市攻坚战这两个重点,着力实现机制、经营、管理三个新突破。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特别是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要点将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工作列为继续推动的重点,山东出版集团实现改革新突破、发展新跨越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支柱性产业——广东的实践与启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和重大部署。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文化

产业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广东的实践和经验,能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带来有益启示与借鉴。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很多相关的规划纲要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张仁寿:两位的建议都很好。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研究。应通过加强研究,了解全国及本地区文化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进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这不利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文化管理体制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再次,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强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研究。目前,我国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大都停留在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

应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加大研究力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创新我国文化产品传播方式。

——关于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广东发展文化产业,先天优势并不突出。然而,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却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为什么广东的文化产业能够异军突起?广东的经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有哪些借鉴意义?

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深入研究广东的文化企业,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特征:它们大都既是文化创意企业,也是高科技企业,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极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也使高科技找到了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了市场空间。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是“文化+科技”发展模式的典型。华强集团是一家以做电子产品起家的高科技企业。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遭遇寒流。在认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后,华强集团率先提出“文化科技产业”概念,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就开发出特种影院、数字动漫、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等高端文化产品。目前,华强集团的原创动画片输出到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40多个国家,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完美展现了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魅力。作为北京奥运会最大的声光音频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功不可没。励丰公司充分运用视频移动、无缝拼接、曲面校正等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同时自主研发了“视频实时控制编辑软件”等技术,使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碗边”的视频拼接超过493米,

打破了视频拼接长度的世界纪录。励丰公司聚焦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专业音响、灯光、视频产品与集成控制技术,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表演艺术、文化休闲旅游、展览展示工程、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全流程服务,科技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得到鲜明体现。

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品牌

与世界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品牌总体上还处于弱势。一些文化企业要么只在技术方面“单兵突进”,要么守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打造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说起瓷砖,人们往往只会将其与室内装修联系起来。然而,东莞唯美陶瓷公司却在普通的瓷砖上用足了功夫,把瓷砖做出丰富的“文化味”。2005年,公司建立了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依托博物馆这个平台,唯美陶瓷公司从历代陶瓷文物标本中汲取文化营养,对传统瓷砖进行艺术化演绎;通过刀笔书法的表现形式,将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设计中,开发出具有原创性、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印象”系列产品,使产品的文化创意含量和价值大幅提高。

莞香是东莞特产的珍贵香料,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全国。然而长期以来,东莞莞香产业却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加工、交易层面,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2009年,东莞市寮步镇启动“古代香市·现代香都”莞香产业化项目,把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打造以莞香文化为主题、以“一区六园”为平台的4A级香市旅游景区,建设香市公园、香市动物园、佛岭莞香生态公园、现代农业生态园、体育公园和汽车文化乐园。未来的寮步不仅是莞香产品的交易中心,也将成为人们观光旅游、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夯实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强大的产业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交流场所,而且可以汇聚大量资金、文化产业项目、信息、技术和人才,有力地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8届,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文博会的延伸,深圳市按照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规划建设了一批主业突出、集聚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全市形成了5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其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大芬村等11家企业和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羊城创意产业园,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吸引了上百家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入驻,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孵化器”功能,是产业园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在继续打造一流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将尝试参与到园区企业的发展中,积极引进金融服务类企业,为入驻园区的中小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文化、科技、创意、服务的互动与融合,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已经成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并能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有益启示。(执笔:蒋斌丁晋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