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最新苏教版2018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四下] 1.走,我们去植树同步练习答案 一、mài cān rǎn pō zēng piān piān 二、厂房场合宽敞版图版画刻板序列和煦 三、1. 轻松2. 欢快 3. 轻快 4. 增添 5. 增强 6. 增长 四、1.早晨,太阳伸着慵懒的肢体慢悠悠地从出来了。 2.每天清晨,小闹钟清脆的铃声让我从香甜的梦中醒来。 3.夜晚,天空中的星星像钻石般闪闪烁烁。 五、1.绿色工厂清新的空气风沙低头百鸟起舞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 2.少先队员山村北大荒 【拓展提高】 六、白树一般高15-30米,树皮灰白色,是一种很普通的树。可以当柴烧,打家具,制作农具等。 【拓展提高】 七、1.轻轻柔柔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 2.雄壮汇聚快乐 3.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风的美妙声音水的美妙声音动物的美妙声音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四下]2.第一朵杏花同步练习答案 一、犯规泛滥示望而却步欢呼雀跃千真万确估计孤寂姑息 二、1.精致2.精确3.精细 三、示例:奇怪高兴激动自豪非常急切肯定 四、1.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因为竺爷爷认为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严谨、一丝不苟 2.激动认真细致 3.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弯绿皱红春风吹醒了躲在泥土里的嫩芽。 六、1.。,:“ !。” 2.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般震撼着。 3.贝多芬练琴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板 缝滴到楼下去了 4.大声喊慌慌跑过来说生气地问怒气消了大半 5.提示:围绕勤奋来写即可。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整式的加减 拓展

整式加减 拓展 1.火车站和飞机场都为旅客提供“打包”服务.如果长、宽、高分别为x 、y 、z 米的箱子按如图1-11所示的方式“打包”,至少需要多少米的“打包”带?(其中灰色线为“打包”带) 图1-11 2.某花店一枝黄色康乃馨的价格是x 元,一枝红色玫瑰的价格是y 元,一枝白色百合的价格是z 元,下面这三束鲜花的价格各是多少?这三束鲜花的总价是多少元? 图1-12 解:1.由图可知:至少需要(2x +4y +6z )米的打包带. 2.第(1)束鲜花的价格为(3x +2y +z )元; 第(2)束鲜花的价格为(2x +2y +3z )元; 第(3)束鲜花的价格为(4x +3y +2z )元. 这三束花的总价钱为: (3x +2y +z )+(2x +2y +3z )+(4x +3y +2z )=3x +2y +z +2x +2y +3z +4x +3y +2z =9x +7y +6z (元) 在探索规律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3、用砖砌成如图1-13所示的墙,已知每块砖长一定,宽为b cm ,则图中留出方孔(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图1-13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有两种方法:一种直接求,只要求出三个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边长就可,其边长恰为每块砖的长与宽的差;另一种是间接求,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墙的面积减去22块砖的面积,但也需求出砖的长才可求出. 方法一(直接法):设砖的长为x cm,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5x =3x +3b 2x =3b x =23b 所以阴影部分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3b -b =21b (cm),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21b )2=43b 2(cm 2). 方法二(间接法):同方法一求出砖的长为23b cm,整个墙的面积为S 墙=(5×2 3b )×

(高中议论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整式的加减教案.doc

整式的加减教案 【篇一:2.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3)学会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验证结论;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暑假里,小明到妈妈的水果店帮忙,妈妈叫他将下面的水果归类上柜。你认为小明该如何做?

(答:我们可以按水果的种类将这些水果分为五类:两个苹果、两个草莓、两串葡萄、三个橙子、三串香蕉。) 问题二:如果将这些水果换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单项式,你将如何分类?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二)探究新知 1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分析分类后的每一组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教师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表达以总结每一组单项式的共同点。随即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为方便学生记忆,我将同类项的概念概括为“两相同”。 设计说明:得出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两个同类项的练习,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你能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吗? 探究新知 2 我们认识了同类项,那么如何合并同类项呢?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系数——相加 字母——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我们可以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概括成:一变两不变,即一变,指系数变; 两不变:指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三)巩固新知 1.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例 4 先让学生直接代入求值,然后采用先化简后代入的方法。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四)典型例题 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课堂小结 在学生谈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如下课堂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

遵循规律高三作文精选5篇汇总

遵循规律高三作文精选5篇汇总 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春来草自青,秋来叶纷落,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作,才是万物的和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成功的秘诀,在于把握自身的规律 ――题记 成功是需要把握规律的。规律是一曲激昂的曲子催人奋进;规律是一阵风,带你到成功之花的飘香处;规律是一潭水,让你心如明镜。把握规律,助你成才。 规律一之空间 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中只能长到三寸长,而在大池中却能长到一尺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很明显,小缸与大池的体积不同,因而发展空间不同。 还记得那个五岁吟诗的天才方仲永,上佳的天赋,却因为其父的无知和贪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荒废。 同样地,现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只是用硬梆梆的应试教育管束我们,而不让我们有更多的亲近自然,感悟体验生活在的空间,才使中国教育万马齐喑,科学巨擘寥寥无几。 规律二之挑战 奋斗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而奋斗的体现则是迎接挑战。正如那凶狠的狼,正是不断战_胜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挑战才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在灯火璀璨的舞台上,千手观音这个大型表演在邰丽华的带领下,闪亮登场。

这个群体是特殊的,然而,身残志更坚让她们忘却了身体的不足,成就了辉煌。 邰丽华的挑战命运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学会了不屈,给我们新一代上了一课。 规律三之鼓励 现有的环境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只有靠自身才能改变。知识的多少无法改变,但老师的期望让我们们有了希望,有了梦想,致使我们的成绩不断提高。 著名的童话家庭安徒生,虽然一贫如洗,但他却说:“我并不是两手空空,我带着我的梦想上路,这才是我最好的行李。”正是这个梦让他插上了翅膀,成就了他的一生。 规律是要被发现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的,是要从实践中得出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成功的光环将盘在你的上空,加油!新一代的年青! 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能力提升专题突破练习题5(探索规律 附答案)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能力提升专题突破练习题5(探索规律附答案) 1.如图,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形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有关问题. (1)在第n个图中,第一横行共_____________块瓷砖,第一竖列共有____________块瓷砖;(均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2)在第n个图中,铺设地面所用黑瓷砖的总块数为______________; (3)某商店黑瓷砖原价每块4元,则铺设第n个图的矩形地面,共需花多少元购买黑瓷砖?现在该商店举行“双11”促销活动,活动一:凡参加买黑瓷砖活动者赠送2块黑瓷砖;活动二:不赠送瓷砖,每块黑瓷砖打9折.现在小明需要购买黑瓷砖,铺设n=6时矩形地面,小明参加哪个活动合算? 2.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1,2,﹣4,8,﹣16,32,….③ (1)第①行的第7个数是. (2)如果第①行的数字为a,那么第②行的数字可表示为. (3)第③行的第n个数是. (4)第②行的第8个数与第③行的第8个数的和为.

3.图中的图形是由边长为1的正方形按照某种规律排列而成的. (1)观察图形,填写下表: 图形 ① ② ③ 正方形的个数 图形的周长 (2)推测第n 个图形中正方形的个数为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在这些图形中,任意一个图形周长y 与它所含正方形个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 4.观察下列等式: 第1个等式:a 1=114?=13×(11﹣14 ); 第2个等式:a 2=1 47?=13×(14﹣17 ); 第3个等式:a 3=1710?=13×(11 710 -); 第4个等式:a 4=1 1013?=13×(111013 -); … 请解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规律列出第5个等式:a 5= = ;第n (n 为正整数)个等式:a n = = ; (2)求a 1+a 2+a 3+a 4+…+a 100的值; (3)数学符号1 n x =∑ f (x )=f (1)+f (2)+f (3)+…+f (n ),试求 10 x=13 (3) x x +∑ 的值.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

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整式及其加减知识点知识点

整式及其加减知识点 一、字母表示数 点1、用字母表示数 优点:解决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更具有一般性和简明性。 例题:1·.“x 的平方与2的差”用代数式表示为_____ ___. 2、今年小明m 岁,去年小明__________岁,8年后小明__________岁. 点2、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公式 加法的交换律:_______________ 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对加法的结合律: 例题:1下列各式中与a-b-c 的值不相等的是( ) A .a-(b+c ) B.a-(b-c ) C.(a-b )+(-c ) D.(-c )-(b-a 2、“a 与b 的和除以a 与b 的差”用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见 教材全解 二、代数式 点1、代数式的概念 像4+3(x-1),x+x+x(x+1),a+b,ab 等式子都是代数式 注: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1. 一个长方形的宽为a cm ,长比宽的2倍少1cm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______cm. 2某本书的价格是x 元,则0.9x 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2、代数式的书写要求 1、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通常简写“.”或者不写, 2、除法时一般按照分数的书写形式,被除数做为分子,除数作为分子。 3、在实际问题中,表示某一数量的代数式往往是有单位名称的,如果代数式是积或商的形式,就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后面即可。如果是和或差的时候必须用括号把式子括起来。 2. 以下代数式书写规范的是 ( ) A. 2)(÷+b a B. y 5 6 C. x 3 1 1 D. y x +厘米 点3、列代数式。 正确的列代数式应注意; 1、认真审题,将问题中的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正确的转换为对应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探索规律

整式的加减、探索规律 一、基本知识 1.整式的加减即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规律题分为图形规律题与式子规律题,找规律时逐一分解。 二、正式加减题型 (一)化简: 1.22--a a ; y x y x 965++-- 2. 222213344a b ab ab a b ????+-+ ? ????? 222213;324a ab a ab b -++- 3.③)(2)(2b a b a a +-++ ()()323712p p p p p +---+ 4.)32(3)23(4)(5b a b a b a -+--+ )32(2[)3(1yz x x xy +-+--] ④2246(23)2x x x x ??---+?? (二)变式题 1.已知22222,3A a ab b B a ab b =-+=---,求:23A B -

2.已知222222324,c b a B c b a A ++-=-+=,且A +B +C =0,求多项式C 。 3.化简求值:()()222234,1,1x y xy x y xy x y x y +---==-其中 4.已知()0522=++++b a a ,求()[]ab a b a ab b a b a -----22224223的值. 5,1,232(4)(322)a b ab a b ab a b ab ab b a -==-+--++-+-5.已知求()的值; 6.若关于x 的多项式531225-223+-+-+-nx x x mx x 不含二次项和一次项,求m ,n 的值,并求当x=-2时,多项式的值。 17、已知实数b a 、与c 的大小关系如图所 示: 求c b a c b a ---+-2)(32. 三、规律题题型 (一)图形题 1.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 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 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图形中含有n 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三角形个数 1 2 3 4 5 n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 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 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 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 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 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 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 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 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 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 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 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 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 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

华师大数学教案7年级_第三章整式的加减(全)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实践、总结、归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归纳能力,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4.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操作,思考归纳和互相讨论,使规律、符号感得到成为学生研究的必然结果,从中使学生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操作思考,由特殊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 2.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搭建的正方形图形。 三、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每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显示)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在10秒钟内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思考一会,不能迅速作答)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由简单入手,深入浅出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二)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数一数,并填写下表:(预先给学生)搭正方形个数 1 2 3 10 100 用火柴棒根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很快写出前四格的正确答案,但有不少学生最后一格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讲解。问:表格中哪几格可以直接通过搭拼后数出来?生:前四格。教师趁机问:搭100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不能数出来,那该怎么办呢?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回答。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抢着说出了答案,教师要求说出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数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后每一个正方形需三根,按这样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生3: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用4根搭成的,然后再减去多算的99根,共用了:4×10099=301(根)生4:上面一排和下面一排各用了100根火柴,中间竖直方向用了101根,共用了火柴棒100+100+101=301(根)。(对于每一种算法教师不作评判,都由学生评判)正当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庆幸时,我又提出:(投影显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讨论,气氛活跃,不到两分钟,同学

《整式的加减》知识点及典型试题(带解析)

解析《整式的加减》知识点 一、代数式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二、整式 多项式和单项式统称为整式。特别注意:分母中不能含字母 三、单项式与多项式 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相乘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 规律 【题目】 农夫养了一只鸡,鸡每天下一只蛋。农夫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 倍的蛋。从此以后,农夫就每天喂给鸡一倍的饲料。结果,鸡越来越胖,再没下过一个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哲理故事类题目,而考生面临这类题目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准确定位题目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或启示、经验教训等。 我们深入到题干里面分析,是不难出更有亮点的启示或结论的。1、农夫如此做,是因为他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倍的蛋。”按照这个逻辑,喂n倍的饲料鸡就能下n倍的蛋,这是“想当然”办事,没有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鸡在产蛋期通常一天只生一个蛋,这是自然规律。2、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是否可以通过多养鸡来增加产蛋量呢?显然是行的通的,反正饲料也一样增加。 【参考要点】 1.农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到治本。 2.以后工作中,要摒弃农夫的作法,做事情要善于思考,不断创新,转换思路,转化方法。 【参考答案】 这则故事给人很多思考,我觉得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办事。故事中,农夫想通过增加喂鸡饲料来增加产蛋量的做法是不符合鸡的产蛋规律的。不管你喂多少饲料,一只鸡一般一天最多产蛋就是1至2个,饲料喂多了可能还不产蛋了。所以,我们工作中,应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特别是定决策,做决定时更不能“想当然”办事,或者“拍脑袋”办事,而是应动脑筋,遵循事物自身规律办事,所谓“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之”就是客观规律。 第二、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每天多有鸡蛋,这是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多养鸡,这是治本,而多喂鸡饲料,这是治标。我们现实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本质问题所在。比方关于“高薪养廉”,虽不排除有其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