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 阅读附答案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 阅读附答案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 阅读附答案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残暴,无人性

2.时间,即顺叙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

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

7.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人类社会有其最根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所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次,人的目的和思想动机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实现。最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为人类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总有其一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样地,人类社会亦有其最根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并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准确无误地发现和表述,我们只是吸收前人的经验然后自己加以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按五个阶段的顺序发展的学说,即按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由于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将适应新的生产力而变革,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就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顺序发展。 接下来我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来证明我自己的观点。 1859年,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还提出一个论点,他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在近现代史中的苏联的崛起与崩溃其实也正好应验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这其实也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灾难和减轻发展中的痛苦,而不仅仅是为了“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与此同时也是在探索和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实,在著名学者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摩尔根写道:“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成为顺序相承的各个进步阶段的标志。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它们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次模 拟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探究共性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似点有 ①都已有了农业②都会烧制陶器③都会建造房屋④都会使用天然漆和烧制彩陶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透址上经过考古发现:“……近10万件各类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以上材料表明北京人() ①制造石器 ②会建造房层 ③会使用火 ④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科学是我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下列说法你认为属于科学的是 A.女娲抟土造人B.上帝造人说 C.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D.人类从古鱼类进化而来 5.“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黔西观音洞人6.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看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7.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这一发展主要说明河姆渡人 A.靠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B.已使用青铜工具生产 C.已掌握栽培水稻技术 D.会制作古朴的艺术品 8.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猪纹陶钵②干栏式房屋③人面鱼纹彩陶盆④骨针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次 模拟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他们先在地表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最后架设屋顶。”这段材料最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先民生活状况的描述()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2.《礼记。礼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实际上指的古老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下列文物图片为研究半坡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 ) A.B. C.D. 4.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图能够作为北京人存在证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6.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7.“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 8.科学是我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下列说法你认为属于科学的是 A.女娲抟土造人B.上帝造人说 C.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D.人类从古鱼类进化而来 9.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饮食上开始有吃熟食的习惯……进一步了解这群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应该去() A.云南元谋B.陕西半坡C.山东大汶口D.北京周口店10.远古时代,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许多早期文明,但南北方的文明差异明显:南方种稻,北方种粟:南方住高脚楼,北方住地穴……导致这些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气候B.人种类别C.生活习惯D.人口数量 1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的发展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伏羲、黄帝 B.蚩尤、神农 C.盘古、夸父 D.炎帝、黄帝 13.“禅让”是传说中以相对和平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方法。下列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禹→舜→尧B.舜→尧→禹C.尧→舜→禹D.舜→禹→尧1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禽饲养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半坡居民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北京人 16.研究历史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原始居民都是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应该是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

科学界有一个普遍共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达·芬奇和尼古拉·特斯拉。他的成就几乎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的总和。特斯拉有很高明的想像东西的本领:不要模型,不要绘图,也不要实验,就可以在大脑中将所有这些要发明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和真的一模一样,然后付诸实践,几乎没有失败的发明。特斯拉对人类有着重大的贡献,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权收费供世人免费使用,否则他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尼古拉·特斯拉的前世今生 科学界有一个普遍共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公认的旷世天才:达·芬奇(Da Vinchy)和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尼古拉·特斯拉是电气化领域的先驱,被称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是他发明和创造了交流电系统和无线电技术,对现代世界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009年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普特尼(Alexander Putney)发表了《特斯拉的重生》(Tesla's Rebirth)一书,在书中亚历山大·普特尼以大量的证据表明自己就是达·芬奇、尼古拉·特斯拉的转世重生。 一、尼古拉·特斯拉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爱因斯坦、爱迪生,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的成就却几乎是以上两位科学家的总和,并且他的成就在过去的100年里悄悄的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人类世界,改变人类的认知,颠覆我们所知道的物理理论甚至人类历史……也可能成为某个国家毁灭世界的工具。 特斯拉的发明方式非常独特并且非常超前(网络图片) 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位堪称“神的代言人”的科学家。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出生于克罗地亚,后来加入美国籍,1943年1月6日87岁时被纳粹间谍谋杀死于纽约人旅馆3327号总统套房。特斯拉创造出了第一台无线电遥控的机器、机器人工程学原理和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X光设备、电能仪表、汽车速度仪表、冷光灯、电子钟、电子治疗仪……他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取得了大约一千项发明。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磁密度单位(1 Tesla=10,000 Gause)更表明他在磁学上的贡献。 而当今世界的科学发明体系仍然建立在特斯拉留下的遗产之上,在使用电的现代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特斯拉的遗产。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信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 阅读附答案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特别大。 1.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认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

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南方的鼠疫还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这次大游行一直延延续到1959年,这时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数减少到了200个左右。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出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这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提供了进一步的的科学根据。 现在,鼠疫已非常罕见,但并不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仍然会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第一名你绝对想不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发明

第一名你绝对想不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发明 “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书上的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人类仅仅是凭借自己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一点,就打败了凶猛的猛兽,一步步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如果说制造工具听着不够高大上,那么“发明”这个词,一定是闪着亮光的。纵观历史,每一次伟大的发明都像是一颗火星,突然之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不管用石块制造尖利的工具,还是上世纪研制出的核武器,甚至是科幻片里的人工智能、时空穿越,他们都是上帝掷出的骰子,总是带着莫测的风云,引发巨大的变革。而人类发展的神奇之处在于,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很多曾经不起眼的一点“改变”,竟伟大到可以用“革命”来形容。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回顾一下那些改变了世界的十大人类发明。10. The Internet (互联网) 万人,百万人,亿人,十亿人,当地球上所有连通的电脑在浩瀚的虚拟空间连成一张网络,数据可以在世界上任意两个地方互相交流——在互联网的空间里,世界只不过是一个笔记本的大小。互联网最初是电脑科学家Roberts发明的,他们在为盟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工作时,造出了一个通讯网络来交换数据。这个网络——ARPANET——便是互联网的前身。9.

Contraceptives(避孕药)避孕药、避孕套等避孕手段把“性”从一种生育手段变成了一种“休闲”,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使用地区妇女及其家庭的子女数量,从而让整个家庭得以达到一个更高的生活质量。避孕让全球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渐渐减缓;18世纪发明的避孕套更是阻碍了许多疾病的传播。因为避孕措施的发明,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了,这个结果或许是早期避孕工具发明者没有想到的。 8. Penicillin(青霉素)penicillin [,p?n?'s?l?n] n. 盘尼西林(青霉素)曾经传染病无法无天的时代,被一个意外的发现终结了。1928年,苏格兰科学家发现自己的细菌培养皿没盖盖子,上面都发霉了,而且,只要有霉斑的地方,细菌都死亡了。这个“抗菌”的霉菌就是青霉菌。在之后的20年间,化学家们通过提纯这种真菌,终于制出了青霉素来帮助人们抵御各种类型的细菌感染。7. The light bulb (电灯泡)电灯的发明终于让煤油灯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夜晚变得更加清晰明亮。而说到灯泡,说到爱迪生,就不得不提那句经典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当电气时代的发展让电力走进了千家万户时,碳丝灯泡的发明同样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影响:人们原本“分多次睡眠”的睡眠习惯消失了,转而替代的是固定的7到8个小时的“一次性”睡眠。14个小时的间断性睡眠变成了8个小时的一次性睡眠,从这个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